包青天包拯名言集錦
【第1句】: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包拯《乞不用臟史》
【第2句】:常格不破,人才難得。
【第3句】: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宋·包拯《明刻本附錄》清心:摒除私心雜念。直道:率直地為人。無私和正直這是修養處世的`根本。
【第4句】:后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工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詔后世。——包拯
【第5句】: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包拯
【第6句】: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包拯
【第7句】:拱默取容,以徇一身之利者,亦當罷而去之。——包拯
【第8句】:包拯:有三個洞,左右兩邊是兩只特肥的羊,一公一母,中間呢,有一只特別瘦弱的樣,有一只餓狼過來了,它直接撲向那只特別瘦弱的樣,把它給吃了,為什么?
公孫策:旁邊那兩只肥羊是石頭做的。
包拯:活的。
公孫策:那就不對了,一般來說,狼碰到獵物,即使不把它們全都吃掉,也會把它們全都殺死,然后拖到一個安全的地方,或者是帶回家去,待日后餓了……
包拯:它就是喜歡,所以它就吃了,就這么簡單!
公孫策:就因為喜歡,就把它們……?你說的這個完全不合理啊,完全就是沒道理嘛!
包拯:就是沒道理,這個世間就有很多事情沒有道理,就像你公孫策一樣,本來喜歡就做了,那就對了!
公孫策:說的對,有道理。——包拯《少年包青天Ⅲ之天芒傳奇》
關于包青天的故事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下面為大家分享幾個關于包青天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第1句】:一時糊涂的清官
包拯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剛任開封府尹不久,遇到一件案子。有人犯了罪被官府緝拿歸案。按刑律,要受杖刑的懲罰。那時的杖刑很重,竹杖又大又沉,幾杖下去皮開肉綻。
打成重傷是常有的事。犯人一聽害怕了,趕緊托人找到包拯手下的一個小吏,花錢求他改判輕點的刑罰。
一時糊涂的清官小吏見有利可圖,便答應幫忙。他讓犯人不必慌張,并約定:“兩天后包拯審案時,我會來記錄你的罪狀,到時你就大聲喊冤,我自有辦法為你減輕刑罰。”
犯人雖將信將疑,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等包拯隔日升堂審案時,犯人就按小吏的吩咐,拼命喊屈叫冤,為自己辯解。還不等包拯開腔,小吏就擺出一副兇神惡煞的官老爺樣子。
大聲呵斥:“大膽刁民!快快受了杖責,滾回牢房去吧。”包拯剛正不阿,最見不得仗勢欺人的做派。這小吏竟然在他面前耍威風,必要狠狠教訓一番。
于是,包拯當堂將小吏責罵一通,而那個犯人卻改判了刑罰,從輕發落了。包拯的正義責罰,卻中了小吏的下懷。優點如果被小人利用,也會成為缺點。
【第2句】:巧答典客
包拯出使遼國時,遼國命館伴對包拯說:“你們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雄縣)城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
包拯說:“你們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為何一定要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
【第3句】:斷雞蛋
傳說包拯三十歲當了開封府尹。那時,他已經是個有智有謀的清官,隔著窗欞吹喇叭──響聲在外啦!推薦他來京主事的,是當朝大師王延齡。
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齊腰深,還日夜思念著國事。包拯雖是他推薦的,但是他對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樣,還了解的不那么清楚,總想我個機會試試包拯的才能。
這天一早,老太師剛剛起身,漱洗完畢,要仆人端上早點,三個五香蛋。他一個雞蛋剛吃完,忽聽家人稟報:“新府尹包拯來拜。”
王延齡一聽,驚喜異常,一面吩咐:“快請。”一面腦子轉開了:“我何不借此機會當面試試他呢。”怎樣試呢?王延齡拿著筷子,正要夾第二只蛋時,主意來了。
他趕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對丫環說;“秋菊,你替我辦件事好嗎?”秋菊說:“老太師盡管吩咐。”
王延齡指著桌上的五香蛋說:“秋菊,你把這兩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問,不管怎樣哄騙、威脅、烤打,你都不要說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賞你。”
秋菊聽了一愣,可是老太師的吩咐又不敢拒絕,只得照吃了。王延齡看她吃了,就走出內室,到了中堂,見到包拯后寒暄了幾句。
便說;“舍下剛發生一樁不體面的事,想請包大人協助辦理一下。”包拯說:“太師不必客氣,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辦。”“那好。”
王延齡說罷,便起身領著包拯走到內室指著空碗說:“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當早點。今日,剛吃了一只,因鬧肚子,上廁所一趟,回來時那剩下的兩只蛋竟不見了。
此事雖小,不過太師府里怎能容有這樣手腳不干凈的人?”包拯點點頭,問道:“時間多長?”“不長。頭尾半頓飯的時間。”“這段時間內,家里有沒有外人來了又走的?”
“沒有。”“老太師問了家里眾人嗎?”“問了,他們都說未見。你說怪不?”包拯思索片刻說:“太師,只要信得過,我立即判明此案。”王延齡雙手一拱,說:“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師:恕我放肆啦!”“不必客氣。”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內室,來到中堂,吩咐說:“現在太師府里大小眾人,全部集中,一廂站立。”
常言說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這些家人雖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包拯一見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與民同罪。
今日,我來辦案,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誰偷吃了太師的五香蛋,快說。”眾人一驚,頓時,老實了。可是包拯連問三次,這些家人竟象木頭樁子一樣,悶聲不響。
秋菊站在那里,也象無事的一樣。王延齡在一旁睜大眼睛,裝著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樣子,眼看眾人一言不發,他想:“包拯啊包拯,這事夠你喝一壺了。
下一步你難道和一般官員一樣動刑嗎?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來,也不算高明。”想到這,故意說:“包大人,常言說,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們不說,你用刑吧!”
【第4句】:包公擲硯
在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被譽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滿離肇慶時,船出羚羊峽,突然波浪翻騰,狂風驟起。包公事感蹺蹊,立即查問手下人。
原來是端州硯工為了表達他們對包公體恤民情的敬仰,托人送來了一方用黃布裹著的端硯。手下人見是一方石硯,并非金銀珠寶,于是便收下了。
包公立即取來端硯拋到江中。剎時,風平浪靜。后來,在包公擲硯處便隆起了一塊陸州,這就是硯州島。包硯的那塊黃布,順流而下。
在不遠處的西江邊形成了一片黃色的沙灘,這就是現在“黃布沙”。這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包公擲硯成州”的故事。
【第5句】:包公審烏盆
瓦缸店的主人丁萬看中了李浩身上的巨款,就下毒手把李浩毒死了,人死后為了毀尸滅跡,丁萬把尸體扔到燒窯的瓦窯里燒成一塊烏盆,還把這烏盆送給了前來買夜壺的陳清。
陳清晚上睡不著,突然聽到有人叫他陳公子,看到是白天送的烏盆,烏盆把自己慘痛的經歷告訴了陳清,希望陳清能為他上報包大人,讓包大人為自己做主。
陳清夫婦帶著烏盆去見包大人,在橋頭遇到丁萬,指責丁萬謀財害命,但是烏盆在白天不能說話,陳清夫婦只能等到晚上再帶著烏盆去拜訪包大人。
包拯聽完陳清的話,想時間竟然還有如此詭異的事,他決定審問烏盆,勿噴不說話,陳清被打出衙門,烏盆說衙門前有門神,我的魂魄不能進入。
晚上的時候,陳清擊鼓伸冤,他帶著烏盆從后門進入,包大人問烏盆有什么冤屈,烏盆又什么都不說,陳清快急瘋了。原來李浩死的時候什么都沒穿,他不能這個這樣子見包大人。
包拯就脫下哎自己的官服蓋在烏盆上,李浩的冤魂這才像包拯匯報了自己的悲慘遭遇。包大人聽了下令捉拿丁萬夫婦,并將他們依法處置。
讀《包青天》有感范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包青天》有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天,我懷著崇高的敬意讀了《包青天》這本書,主人公包青天那鐵面無私,公正廉明的精神令我敬佩不已。
在這本書中,“鍘美案”這個故事最讓我心動,主人公包青天清正廉潔、鐵面無私,把拋家棄子,犯了重婚罪的陳世美給鍘了頭,還很有氣勢地說了一句:“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是一句多么有魄力的話啊!廉潔先輩包青天一世英明,斷案無數,不管做什么事都是以“公正”排頭,他的大公無私,一生清廉得到了世人的贊嘆。而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祖國更是出了不少廉潔之人,周總理就是其中一位。
在人們的印象中,周總理總是那樣衣冠楚楚,風度翩翩。可誰知他僅有的幾套料子服裝,大都穿了幾十年,有的破損了,精心織補后繼續穿。1963年,周總理出訪外國,到了開羅,他就換下縫補過多次的襯衣,隨行的工作人員不便拿給外國賓館,就請埃及使館的同志幫忙,并叮囑在洗得時候不要太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動得一邊洗一邊流淚。對比之下,我們現在的小學生,吃的、用的、玩的`都要最好的,甚至有的同學家庭環境比較差,也要學著其他同學追求最好的,家長滿足不了他的要求,他就鬧別扭,更有甚者去偷、去勒索弱小的同學。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作為國家領導人,也能做到廉潔樸素,而我們小學生只是消費者,更應該節約,不要養成攀比的壞習慣。
讀完了這本書,我覺得廉潔先輩所做的一切,沒有一樣是不值得我們學習的,他們以身作則,為的就是鞭策我們大家,所以,我們也要響應號召,讓廉潔伴我們前行吧!
包拯破案的故事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豪杰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這首耳熟能詳的《包青天》,想必大家都知道。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包拯破案的故事,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北宋嘉佑年間,京城開封發生了一起惡性殺人案。
當時,河北有一位讀書人,名叫張崇,他從小苦讀詩書,一心想考中功名,卻屢試不第。張崇的父母非常焦急,就想另找門路,為兒子謀取前程。正好,張家有一件祖傳的寶物,是一顆雞蛋大的夜明珠,這顆夜明珠在黑夜里能放出奪目的光芒,是件稀世珍寶。張崇的父母就讓張崇帶著夜明珠前往京城開封,找人引薦,將夜明珠獻給皇上,換取一官半職。因為張崇從未出過遠門,只好由他的妻子陳婉兒陪伴前往,一路上可以互相照顧。
張崇夫婦來到開封城外的時候,下起了大雪,兩個人找了一家客店歇息。不料,他們在這里遇見了開封城里有名的紈绔子弟趙衙內。
趙衙內是鎮守邊關的趙老元帥的大公子。這天,他帶了幾個隨從到開封城外游玩,遇到下雪,就到這家客店飲酒避雪,恰巧遇到了張崇夫妻。張崇求官心切,聽說趙衙內是趙老元帥之子,有權有勢,就動了心。張崇不聽妻子陳婉兒的勸說,就去求趙衙內,求他代為引薦自己入宮獻夜明珠。
趙衙內聽說張崇帶有稀世珍寶夜明珠,又見張崇的妻子陳婉兒年輕貌美,頓起邪念。趙衙內謊稱他常被皇上召見,可以帶張崇進宮獻寶,并邀張崇夫妻一同進城,先到他的府里等候見皇上。張崇信以為真,欣然答應。趙衙內把張崇夫妻哄騙進了開封城,到了趙府,將大門關閉,然后對張崇說:“我跟吏部說一聲,可以讓你當官,你把夜明珠獻給我就行了。”張崇將信將疑,不肯把夜明珠給趙衙內。趙衙內命隨從奪去裝夜明珠的匣子,藏了起來。強奪了夜明珠,貪得無厭的趙衙內還不滿足,又對張崇說:“你要是真想當官,就把你的娘子送給我。”張崇夫妻嚴詞拒絕。趙衙內命隨從把張崇捆綁起來,拖到后院的馬棚里,又命幾個丫環挾持著陳婉兒沐浴更衣,逼她成婚。陳婉兒寧死不從,她又罵又哭。趙衙內請自己的奶媽出面勸說,奶媽聽了陳婉兒的哭訴后,十分同情她,就責備趙衙內不守人倫,胡作非為。趙衙內惱羞成怒,命仆人將自己的奶媽捆綁,丟進后院的井里活活淹死。窮兇極惡的趙衙內又命隨從將張崇拖來,當著陳婉兒的面,砍下張崇的頭,將尸體扔進井里。陳婉兒悲痛欲絕,也要投井自盡,被仆人們拽回后打得昏死過去,丟在馬棚里。馬夫見她可憐,將她救醒,半夜幫她逃出了趙府。
陳婉兒逃出趙府后,躲在開封城的一座廟里。第二天,恰好遇到開封府尹包拯在此經過,陳婉兒攔轎喊冤,包拯命人把陳婉兒帶回府衙詢問。聽了陳婉兒的哭訴后,包拯義憤填膺,決心要懲辦兇手,為民除害。不過,此案頗為棘手,趙衙內的父親是鎮守邊關的元帥,戰功顯赫,當今皇上對他十分倚重,要去元帥府拘拿趙衙內,須有皇上的圣旨,可是,皇上是不會輕易下圣旨去趙府抓人的`,必須先取證據后抓人。
包拯想出了一條妙計。
前幾天,包拯奉旨去邊關犒勞三軍,受到趙老元帥的盛情款待,趙老元帥向包拯托付了一些家事,于是,包拯就以此為借口,命家人包興去趙府,請趙衙內到開封府后堂飲酒。趙衙內也想與包拯拉近關系,以求得包拯的庇護,就欣然來到開封府后堂。酒席上,包拯頻頻給趙衙內勸酒。趙衙內開懷暢飲,當他喝到七八分醉時,包拯說:“前幾天我在西去的路上,遇見了一件稀世珍寶,是一座美玉雕成的寶塔,一到夜晚,塔頂便會放出光芒,有真佛影出現。”趙衙內一聽,喜形于色地說:“包大人,我近日也得了一件稀世珍寶。”包拯問:“是什么寶物?”趙衙內說:“是一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包拯故意問道:“你是編謊話戲弄我吧?”趙衙內不知是計,急忙說:“我怎敢哄騙包大人,此寶物現在舍下,包大人如果不信,我讓人拿過來。”趙衙內被包拯剛才用話一激,為表白自己不是說謊話,立刻命隨從回府取夜明珠。不一會兒,夜明珠就拿過來了,果然是個寶物。包拯嘆道:“這夜明珠果然是稀世珍寶,可否拿到內宅讓老妻一看?”趙衙內面露難色。包拯說:“衙內如不放心,可派隨從捧匣進去,看完再拿回來。”趙衙內怕不答應會引起包拯的不高興,只好派兩個隨從捧著匣子隨包興去內宅。
包興領著趙衙內的兩個隨從進入一個小院,里面站著幾名差役,包興忽然厲聲說道:“把他兩個綁了!”幾名差役一擁而上,奪下裝夜明珠的匣子交給包興,把趙衙內的兩個隨從捆了個結結實實。
然后,包興回稟包拯和趙衙內:“夜明珠已送內宅,老夫人正在焚香觀看。”包拯對包興說:“今天設宴招待趙衙內,應該高興,你去喚個唱曲的來。”
包興領命而去,不多時,他領來一名少婦,卻不是唱曲的歌女,而是手舉訴狀,大喊冤枉。包拯問道:“你有何冤枉?狀告何人?”那少婦抬起頭來,用手一指趙衙內,高聲說道:“他強奪我家的寶物夜明珠,威逼我與他成婚,殺害我丈夫張崇,我告的就是他。”
趙衙內揉了揉醉眼,見是陳婉兒,不禁目瞪口呆。包拯問趙衙內:“趙衙內,她說的是真的嗎?”趙衙內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包拯示意包興拿出夜明珠,趙衙內見夜明珠已落到包拯的手里,才知道自己中了包拯的計,只得低頭認罪。
包拯錄了趙衙內的口供,將他綁了,關進死牢,然后,包拯又帶領差役從趙府后院的井里撈起奶媽和張崇的尸體,并拘傳丫環等人到堂訊問。人贓俱獲,鐵證如山。
第二天,包拯奏明皇上,趙衙內倚權仗勢,奪寶、逼婚、殺人,罪大惡極,依律當殺。皇上準奏。
包拯在開封府升堂,將趙衙內驗明正身,綁赴刑場,用銅鍘將他鍘了,開封百姓聞訊,紛紛拍手叫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