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蛤蟆掛鈴鐺——鬧得歡】(歇)形容得意忘形。含譏諷意味。
【第2句】:【碾砣生芽,狗生角】(慣)碾砣:即碾磙子。比喻事情不可能發生。
【第3句】:【管他三七二十一】見“不管三七二十一”。
【第4句】:【坐蠟】“坐蠟”比喻陷入為難境地;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坐蠟”有時也寫作“坐臘”。北方口語中常用。 “坐蠟”一詞源自佛教中的“坐夏”。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里記載:“(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前代澤經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臘。”這里提到的坐夏,是指佛教僧人每年定期的誦經活動。根據佛家的戒律,每月望晦日即農歷十五和三十,眾僧人應齊集一處,誦讀《戒本》,而且每人都要對照進行自我反省。如有違犯清規戒律之處,則要按情節輕重依法懺悔。一年之中,農歷四月十五至農歷七月十五的期間(正是一年中最熱的夏季,誰坐都難受),僧人們須定居三個月,潛心修行,自省自律接受批評。經過這樣的修煉之后,受戒的年頭才算增長一歲,也叫“一臘”。因為臘月在農歷中為最末,過了臘月即是新的一年,所以佛教中就用“一臘”來表示受戒了一歲的意思。由此,這種“坐夏”活動就又叫“坐臘”了。 后來,“坐臘”這個詞逐漸由佛教用語轉入口語當中,詞義也由原來的“受戒自律”轉變成了“為難、受困”的意思了。
【第5句】:【好漢爭氣,賴漢爭食】(諺)好漢爭的是一口氣,賴漢爭的是嘴里食。指好男兒在功名事業上拼搏,奮力向上;賴漢子只謀填飽肚子,毫無出息。
【第6句】:【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諺)指早餐要講究營養、注重質量,午飯要吃飽一些,晚飯少吃為好。
【第7句】:【心則不競,何憚于病】(諺)竟:強。憚:怕,人怕的是自己的身心不強健;自身強健,還怕什么病。指自我堅強,就不懼外患。
【第8句】:【和事老】“和事老”通常是指那些沒有原則立場來調解爭端的人,意同“和稀泥”,多含貶義。那么,和事老源自哪里呢? “和事老”始于唐,成于宋。“和事”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出現在唐朝。據《新唐書》載,唐中宗景龍三年,監察御史崔琬彈劾宰相宗楚客“專威福,有無君心,納境外交,為國取怨。”并請求將其下獄。而宗楚客則怒目爭辯,聲稱自己“忠誠鯁直”,為崔琬所嫉恨,故遭陷害。而性格軟弱的唐中宗競不問是非,親自為他們調和,詔令崔琬和宗楚客“約為兄弟”。由于唐中宗無原則和稀泥的態度,故而時人竊稱其為“和事天子”。因此歷史上第一個“和事老”就是唐中宗。 但“和事老”這一完整的專有名詞的出現是在宋朝。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在《南鄉子》詞中寫道:“風力裊萸枝,酒面紅鱗愜細吹。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頹,卻向人間耐盛衰。”這首詞是重陽節懷念他遠在成都的弟弟而做的。這里描寫的“插花和事老”,是指頭上戴花、萬事隨和、無所爭競的老者,雖然“和事老”沒有原則,但也無憂無慮,更能經得起人間的盛衰。自此,“和事老”常用來代指那些調解爭端的人。如南宋初,洪皓出使金國,和金人力爭和議條件,金朝宰相怒道:“汝作和事官,而口硬如此,謂不能殺汝耶?”露出一副霸道嘴臉。那時的和事老、和事官用起來已很普遍。
【第9句】:【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諺)從善:順從善道。從惡:順從惡道。 指做善事就像登山一樣艱難,作惡就像崩塌一樣迅速。指學好難,走邪路易。
【第10句】:【叫人不蝕本,舌上打個滾】(諺)蝕本:賠本。稱呼人是很容易的事,損失不了什么,只不過動動舌頭就是了。指見面向人打招呼,既不受損失,又能有益于人際交往。 也作“喊人不費本,舌頭打個滾”。 喊人:稱呼人。
【第11句】:【藝不壓身】(諺)技藝只會給人提供方便,不會給人造成負擔。指掌握了一門技藝,可到處自食其力。 也作“藝多不壓身”。
【第12句】:【隔著皮兒看不透瓤兒】(諺)瓤(rang):皮或殼里包著的東西。指隔著表層看不透內里。比喻人或事物的內情與本質不容易了解清楚。 也作“隔著皮看不見瓤”。
【第13句】:【動在四肢戲在臉】(諺)四肢:兩臂兩腿。指戲劇演員的開打動作靠的是四肢功夫,傳達感情靠的是眼神變化。
【第14句】:【狐貍精轉世的——心眼稠】(歇)轉世:迷信指投生。稠:多。 指壞心眼太多。常含譏諷意味。
【第15句】:【一鑊頭想刨出個金娃娃】 釋義:比喻一下子就發大財,或取得巨大成績。 例句:不說了,芒種心太高啊,一鑊頭想刨出個金娃娃!這馬占個人不說,還占一筆錢。
【第16句】:【不行春風,難得秋雨】(諺)沒有和順的春風,就難得及時的秋雨。 比喻給別人以方便,也就會得到別人相應的回報。 也作“不行清風,難下細雨”。
【第17句】:【記吃不記打】(慣)斥責人不接受教訓,只記得好處而忘了受罪的時候。
【第18句】:【馬瘦毛長,人瘦面黃】(諺)馬瘦了,沒膘沒肉,毛就顯得長;人瘦了,營養不良,供血不足,臉色就枯黃。指人面色枯黃,不是餓態,就是病態。
【第19句】:【事要前思免后悔】(諺)指事前要周密考慮,事后就不會因失誤而感到懊悔。 也作事要前思,免勞后悔。 事要三思,免了后悔。
【第20句】:【爭得貓兒丟了牛】(慣)比喻得不償失。
【第21句】:【處處留心皆學問】 釋義:只要留心,生活中到處都有學問。 例句:這個史文遠,竟然會注意到別人在什么地方皺了下眉頭,并且找上門來追根尋底,這需要具備怎樣的一種心思啊!真是,處處留心皆學問。
【第22句】:【出了籠的鳥,自己又進籠】 釋義:比喻自己找罪受,再次失去自由。 例句:你思量思量,紅霞是那號傻瓜不是?出了籠的烏,自己又進籠嗎?
【第23句】:【推順水船兒】(慣)指順著情勢說話做事。
【第24句】:【入圈套】見“落在圈套里”。
【第25句】:兄弟和氣金不換,妯娌和氣家不散。
【第26句】:【公雞鉆籬笆,進不去又退不回】 釋義:比喻進退兩難。 例句:一時間,他真有點像“公雞鉆籬笆,進不去又退不回。”
【第27句】:【船大了,才會沖起浪】(諺)指大船才能在水中沖起浪,小船沒有這沖激力。比喻事情不大,就不會掀起風波,引起議論。
【第28句】:【牛打江山馬坐殿】(慣)比喻奮斗得來的勝利果實被別人享受。
【第29句】:【算總帳】(慣)指把過去所有的錯誤、罪行加在一起清算。
【第30句】:【呼天天不應,喚地地不靈】見“喊天天不應,呼地地無門”。
【第31句】:【吃甘蔗上云梯,步步高,節節甜】 釋義:比喻越來越好,越來越甜蜜。 例句:一想到未來,她總有那種吃甘蔗上云梯的感覺,步步高,節節甜,幸運之神是不會遺棄她的。
【第32句】:【生姜斷了辣氣】(慣)比喻人改變了本質、秉性。
【第33句】:【一而再,再而三】(慣)比喻由此及彼,連續多次。
【第34句】:【成龍的上天,成蛇的入地】 釋義:比喻各奔前程,互不相干。 例句:余家富連連點頭,“成龍的上天,成蛇的入地,各種各的,又怎會你跟我生氣,我跟你吵嘴?”
【第35句】:【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諺)君子:道德學問雙優的人。家里有君子,外面的君子就會來訪。指君子自會招致君子。也泛指同一層次的人總會相互往來。
【第36句】:【大暑小暑,灌死老鼠】 釋義:指小暑大暑時節雨水多。 例句:這是“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的雨季飛機不敢來。
【第37句】:【偏心眼】(慣)指不公正,偏袒某一方。
【第38句】:【福】春節,家家戶戶貼“福”字,源自何處。一為“福”字的含義好,二是源自一個傳說。 先看“福”字的含義。福,是形聲字,偏旁示,乃祭祀祈禱的意思。向神明祈求什么呢?內容在右半邊:上邊是人的頭面,下方是肚腹,肚里的“十”字,乃食物充滿,既要有五谷雜糧,也需要鮮蔬葷腥,一句話,吃飽就是福。至如今,人們恭維一個人既胖又健康,總是說:“哎喲,您發福了!” 這不經意間的“發福”,最是祖先創造“福”字的本義。然而,福的內容不斷擴展,吃飽之后,自然有新的追求,后被解釋為:富、貴、壽、考,齊備為福。富貴自不必說,壽考是平安健康,活到天年。如此一個“福”字,誰不想把其請到家。 再看那個傳說。相傳,姜太公之妻是個敗家種,不管到哪里都敗。在姜太公封神之時,其妻說:“別人都封了神,為啥不封我?”姜太公答:“你到哪家哪家敗,封你干啥!也罷,要封就封你為窮神吧。”其妻很不滿意:“封我為窮神,叫我蹲在哪個地方?”姜太公說:“有福的地方不能去。”此事被傳開后,驚動了老百姓,于是老百姓把自家大門、小門貼上“福”字,以對窮神的拒絕。從此便成了傳統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第39句】:【豬八戒掉在泔水桶里——得其所哉】(歇)哉:表示感嘆的語氣。 指來到適宜于自己的好地方。
【第40句】:【掉入五里霧中】見“墮入五里霧中”。
【第41句】:【望山走倒馬】(諺)望見山就加鞭,把馬趕死也還不到山的跟前。 指山看起來近,實際距離很遠。也泛指要到達目的地,還要作走較長路程的準備。 也作望山跑死馬。 望城跑死馬。
【第42句】:【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 釋義:借指事情自有公論。 例句:你啥話也別說,只管放聲大哭,一天哭它三場,你哭不上三天,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論短長。
【第43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諺)培植樹木,需要十年工夫;培養人才,需要百年時間。指人才的培養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也作“十年樹材,百年樹人”。
【第44句】:【眼皮子淺】(慣)形容人見識淺薄或目光短淺。 也作“眼窩子淺”。
【第45句】:【潑水節】在影視劇中,看到潑水節很浪漫、很好玩、很開心。其實,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傣歷的年節,在農歷清明的后十天。 關于潑水節的由來,在傣族人民中間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傣族家鄉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后來來了一個火魔,使傣族家鄉變得酷熱干燥,寸草不生。火魔接連搶走了七個年輕貌美的姑娘,其中一個最小的叫依香。她聰明伶俐,為了除掉火魔,她設法取得了火魔的信任。傣歷六月(農歷三月)的一天,她趁火魔高興時,假意奉承說:“大王,火、刀、劍、水,哪一樣武器都不能傷害你,你永遠活著該多好啊!”火魔得意至極,便泄露了天機:“我只告訴你一個人,可千萬不能告訴別人。有一個辦法能整死我,只要拔下我一根頭發,勒緊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夜里,依香趁火魔熟睡之機,輕輕地從他頭上拔下一根頭發,在他脖子上一勒,果然火魔的頭就掉下來了。可火魔的頭一落地,馬上就著了火,滾到哪里火就燒到哪里。 依香趕忙把其他六個姑娘叫來,輪流抱著魔頭,不讓魔頭落地。魔頭火熱滾燙,姑娘們只好不住地往身上潑水降溫。她們一人抱一年,直到七年以后,魔頭才死去。后來,傣族人民為紀念為民除害的七位姑娘,便在每年傣歷六月(農歷三月)舉行潑水節。
【第46句】:【想象】“想象”詞典上的解釋為“心理學上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對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體形象。” 顧名思義,“想象”就是對大象的想念。它源自《韓非子·解志》中記載:“人稀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圖以想其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戰國時候,由于氣候的變化,北方人已經很難見到活的大象了,人們只能看到死去大象的骨骼,于是人們就對著以前畫下來的大象的圖案意想過去的大象到底有多大,長什么樣,這就是想象。 夏商時期,北方是有大象的,當時北方也是亞熱帶氣候,但到了戰國時期,氣候變得干旱,北方的大象就逐漸遷到南方,北方于是就看不到大象了。 徐中舒先生在1930年發表了一篇題為《殷人服象及象之南遷》的論文,指出河南一帶是大象的產地,商人服象用于軍事也是當時的歷史事實。河南省簡稱“豫”,說明當時這個地方是以出產大象聞名的。河南一家出版社叫“大象出版社”,緊扣省名。 對于曾經見過但后來又見不到的大象,人們自然特別想念。可見象在當時人們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以至于從想象大象引申為想象一切。
【第47句】:【捧臭腳】(慣)指對人極力巴結、討好、吹捧。
【第48句】:【蘿卜不能當成人參賣】 釋義:比喻不夠資格,不能充數。 例句:我看你們都請黃半仙跳過大神。所以還不如那個破爛秀才。比他還迷糊。你們是染缸里撈不出白布。毛腳雞上不得鍋臺!蘿卜不能當人參賣。
【第49句】:【貓咬尿泡空喜歡】 釋義:好事并不存在,白高興。 例句:你看那娘娘一片云情雨意,哄得那妖王骨軟筋麻。只是沒福,不得沾身。可憐!真“貓咬尿泡空喜歡!”
【第50句】:【好兄弟高打墻,親戚朋友遠離鄉】(諺)兄弟之間關系再好,分居后也應筑起高墻,節制往來;親戚朋友相處再好,也應離得遠些,不多接觸。指和人相處關系宜淡,過熱難得長久。
【第51句】:【老梅花,少牡丹】 釋義:梅花植株越老越好,牡丹則相反。 例句:“老梅花,少牡丹”,梅花的植株以年老的為好,看這株梅花開的熱鬧勁兒,怕正是又年老又年輕的。
【第52句】:【磨面先洗驢】(慣)為了把面磨得又白又凈,磨面前把拉磨的驢子洗得干干凈凈。形容做事情過分講究。
【第53句】:【脫了褲子打老虎】(慣)形容人既無恥,又膽大包天。
【第54句】:【鞋不加絲,衣不加寸】(諺)絲:長度單位,十絲等于一毫。指鞋或衣服的制作稍大一點就不合適,而鞋的制作準確度比衣服更為嚴格。 也作“鞋不增分,衣不增寸”。
【第55句】:【千金不死,百金不刑】(諺)犯了死罪的,用千金可以免去死罪;犯了刑法的,用百金可以免去刑罰。 舊指金錢萬能,只要用錢,死罪可贖,活刑可免。
【第56句】:【水過地皮濕】 釋義:比喻搞得不深不透,走過場。也指從中撈取好處。 例句:再說,咱這游擊運動,應該是從零星的行動,到大規模的軍事運動,再全面地起義。不能一下子轟起來,一下子又散了,水過地皮濕。
【第57句】:【拉到老虎當馬騎】(慣)比喻把危險的事情看得過于簡單了。
【第58句】:【伏虎容易縱虎難】(諺)伏:降伏。指擒拿猛虎還算容易,放虎歸山卻大費周章。比喻對強硬的敵手,設計擒拿容易,捉了再放必定造成大患。 也作縛虎容易放虎難。 擒虎易,縱虎難。 捉虎容易放虎難。
【第59句】:【臉皮厚】(慣)指人不知羞恥。 也作臉皮三寸厚。 臉皮銅錢厚。
【第60句】:【上嘴片碰下嘴唇】(慣)形容人只會說。也形容要說的話非常容易、輕巧。 也作上嘴唇兒一碰下嘴唇兒。 上嘴唇往下嘴唇一碰。
【第61句】:【頭頂著星星,身背著月亮】(慣)比喻起早貪黑,辛苦勞作。
【第62句】:【漢族】“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有悠久的歷史。漢族的先民,經歷夏商周三代長期發展,至春秋戰國,已形成以“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體,以與周邊各族相區別。尤其戰國,七雄兼并,共稱“渚夏”。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一諸夏的事業,又出現了“秦人”的族稱,直到漢代,匈奴、西域等處各民族,仍稱中原人民為“秦人”。漢繼秦而興,鞏固并發展了秦開創的統一國家,前后傳四百余年。漢以后,周邊各族即以“漢人”稱呼中原人民,逐漸的,漢族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稱。由上可見,漢族是因漢朝而得名。它是以先秦華夏為核心,在秦漢時形成統一的穩定的民族,復經秦漢以后兩千多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統與文化,得以發展成為擁有燦爛的古代文明和眾多人口的民族。由于中國自秦漢以后,雖經過統一、分裂、再統一的多次反復,然而總趨勢是越來越發展為更高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族與各少數民族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長期的歷史發展,實際上已形成漢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的內在聯系。漢族與各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發展,成為我國民族關系的顯著特點。
【第63句】:【老鴰別嫌豬黑】(諺)老鴰(gua):烏鴉。烏鴉是黑的,黑豬也是黑的,誰也別嫌誰。借指人不可只看到別人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也作“烏鴉別笑豬兒黑”。
【第64句】:【不怕該債的精窮,就怕討債的英雄】 釋義:欠債人即使窮到極點,碰到厲害的討債人也只好還債。 例句:“可知道‘不怕該債的精窮,就怕討債的英雄’!你而今遇著鳳四哥,還怕賴到那里去!”
【第65句】:【只有窮秀才,沒有窮舉人】(諺)秀才只取得了進學的資格,所以可能還很窮;舉人卻已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因此不會再窮。指只有窮的讀書人,沒有窮的做官人。
【第66句】:【難得糊涂】在官家或民宅,經常看到“難得糊涂”的書法匾額或橫幅,那么,“難得糊涂”到底是糊涂還是不糊涂呢? “難得糊涂”源自清朝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1754年,鄭板橋由山東范縣調任濰縣知縣,而此時濰縣正遇上百年罕見的旱災,遍地餓殍。鄭板橋心急如焚,而欽差大臣姚耀宗卻不聞不問,反倒向鄭板橋求字畫。氣憤的鄭板橋就畫了一幅鬼來諷刺他,欽差大臣怒而毀畫。鄭板橋的妻子見他為百姓憂慮日漸憔悴,便勸他既然皇帝不管,欽差大臣也不理,你一個小小的知縣能管得了什么,不如裝作糊涂。鄭板橋聞言大怒:裝糊涂,我裝不來,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變糊涂更難,難得糊涂。他的這句話后來成了“難得糊涂”的注解:“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變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 那他真的糊涂嗎?當然不是。鄭板橋以“拯救萬民,在所不惜”來激勵自己,他愛民如子,有詩為證,他提筆寫下“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雖些小小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他責令濰縣富豪為饑民輪流熬粥,帶頭捐出自己的俸銀,開官倉借糧賑災,這才穩住了局面。后來百姓無法按期歸還糧食,他干脆燒掉借券了事。雖然他救了一方百姓,卻得罪了上司,不久就被罷官。為此,他用自己獨創的“板橋體”書寫“難得糊涂”四個大字,并成了他的座右銘。不愿巴結上司、一心想為百姓謀福的他顯得和官場格格不入,但又抗爭不過官場的黑暗,“難得糊涂”是他的無奈之舉,他才是大智若愚。
【第67句】:【成則為王,敗則為虜】(諺)舊指在政治斗爭中,成功的就是王侯,失敗的就是賊寇。指歷史上人們往往只以成敗論英雄。 也作成則公侯敗則賊。 勝者王侯敗者賊。 敗為寇,成為王。
【第68句】:樹從根上吸取營養,人在群眾中得到成長。
【第69句】:【鳩占雀巢——反客為主】(歇)鳩:鳩鴿類鳥的統稱,常指山斑鳩和珠頸斑鳩。指顛倒了主客關系,客人成為主人。
【第70句】:【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慣)指遇到危險、困難都能化解。常用作祝福語。 也作“遇難成祥,逢兇化吉”。
【第71句】:人怕引誘,塘怕滲透。
【第72句】:【衙門口,向南開,有理沒錢是白來】見“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第73句】:有其父必有其子。
【第74句】:【自騎馬自喝道】(慣)自己騎馬,自己吆喝著開道。比喻自己給自己壯聲威。
【第75句】:即使自己的祖國貧窮,也不要嫌棄。
【第76句】:【拿碌碡打月亮——不知輕重】(歇)碌碡:又叫石磙,一種用來軋谷物、平場地的圓柱形農具,用石頭制成,很重。本指不知重量大小,轉指不知道掌握行為的分寸,亂來蠻干。
【第77句】:【拍馬屁】(慣)舊時稱贊馬好時常拍馬的屁股。比喻極力討好、奉承人。
【第78句】:【五花八門】“五花八門”一語,多用來比喻花樣繁多,變化多端。它源出兩說。 一說“五花八門”是古代戰術中變幻多端的陣勢:“五花”即五行陣;“八門”則是八門陣。 五行陣是古代根據五行排布的戰陣。 八門陣也稱八卦陣。這個陣勢,原來是按照八卦的次第列為陣勢的。但是,八八可變為六十四卦,常使對方軍隊陷入迷離莫辨之中。相傳春秋時期的孫武、孫臏最早運用八卦陣。后來,三國時的諸葛亮又將八卦陣改變成八陣圖。 二說認為“五花八門”指從事十三種行業的人。 “五花”是:金菊花——賣茶的女人;木棉花——上街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青樓上的歌女;火棘花——玩雜耍的人;牽牛花——挑夫。 八門是:一門巾——算命占卦者;二門皮——賣草藥者;三門彩——變戲法者;四門掛——江湖賣藝者;五門平——說書評彈者;六門團——街頭賣唱者;七門調——搭篷扎紙者;八門聊——高臺唱戲者。 這時的“五花八門”已經包含了社會上的許多行業,泛指各行各業的繁雜和眾多。隨著時代的發展,“五花八門”擴展到其他各種事物。
【第79句】:【同甘苦,共患難】(慣)指共同分享幸福,共同承受困苦與災難。
【第80句】:【沒咸不解淡】(諺)咸:咸味,指鹽。沒有成鹽,就化解不了食物的清淡。指加入鹽,才能使食物有滋味。比喻有了合適的人選、妥善的辦法或金錢,問題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也作“無鹽不解淡”。
【第81句】:【騎馬不撞著親家公,騎牛便就撞著親家公】(慣)比喻體面的時候沒能讓人看見,不光彩不體面時偏偏讓人看見了。也比喻想讓人知道的事沒能讓人知道,不想讓人知道的事別人偏偏知道了。 也作騎馬遇不著親家,騎牛反要遇著。 騎馬沒碰到親家,騎牛反碰到了。
【第82句】:【臥土打井,立土打穿】(諺)臥土:土層是臥茬的。立土:土層是豎茬的。指臥土層打井,井壁堅實,不會塌方;立土層打穿,穿洞密實,經久耐住。
【第83句】:【護犢子】(慣)犢子:小牛。指偏愛自己的孩子,不許外人欺負。
【第84句】:【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慣)指重新遭受苦難。
【第85句】:【只吹冷風,不添熱火】(慣)比喻只說某人的壞話,不說好話。
【第86句】:【開不了張】(慣)做買賣的賣不出貨物。比喻事情無法開頭。 也作“開不了臺”。
【第87句】:【八人轎也抬不出去】(慣)形容人心意堅決或地位穩固。 也作“八抬大轎也抬不動”。
【第88句】:【還債容易還情難】(諺)情:人情。指人際間的情誼比錢財更寶貴。
【第89句】:【龍的傳人】“龍”一向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我們也常稱自己是龍的傳人。這源于中華民族對共同的圖騰神——龍的崇拜。當然,龍也是人們想象中的動物,是根據古代神話中的蛇的圖騰演化而來。 “龍的傳人”還有考古文物為證。在山東嘉祥縣武氏墓群出土的刻制于東漢時期的石刻中,有“歷代帝王”畫像,唯有伏羲形象奇異,人頭人身而龍尾,仿佛由龍轉化而成一且與女媧氏畫在一起。而女媧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造出來的,而龍是根據蛇的圖騰演化而來的。傳說伏羲和女媧成婚而生人類,始祖是龍繁衍的后代,當然是龍的子孫,故而稱作“龍的傳人”。
【第90句】:【藕發蓮生,必定有根】 釋義:比喻問題的產生必定有根源。 例句:藕發蓮生,必定有根。看來,他們可能要利用廖德俊和李旺這個事,搞什么把戲,居心叵測,葫蘆里不定裝著什么毒藥呢!
【第91句】:【人去不中留】(諺)指人決意想離開時,不宜勉強挽留。 也作人去不中留,花落難返枝。 人去不中留,留人難留心。
【第92句】:【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諺)人參:滋補珍品。貂皮:貂的皮毛,是御寒珍品。烏拉草:纖維堅韌,為制作草鞋、草褥等的優質材料。指人參、貂皮、烏拉草是東北珍貴的特產。
【第93句】:【成氣候】(慣)比喻有成就或有前途、有出息。
【第94句】:【說著錢,便無緣】見“若說錢,便無緣”。
【第95句】:【兵在精不在多】 釋義:兵在精明干練,不在數量多。可泛指一切人一切事物都要重視質量。 例句:“自古常言:兵在精而不在多。兵不精,多有什么用?”
【第96句】:【打牙祭】(慣)原指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菜的飯,現指偶爾吃一頓豐盛的飯菜,改善生活。
【第97句】:【牽馬拉皮條】見“拉皮條”。
【第98句】:【打蛇先打頭,擒賊先擒王】 釋義:比喻打擊壞人或敵人要先打擊為首的。 例句:常言說:打蛇先打頭,擒賊先擒王。只要將山大王拿住,一切就好辦了!
【第99句】:【千死敢當,一饑難忍】(諺)指饑餓最難以忍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