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人憑志氣,虎憑威勢。
【第2句】:【橫下一條心】(慣)指下了非常大的決心。 也作“橫下心”。
【第3句】:寧救百只羊,不救一條狼.
【第4句】:【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見“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第5句】:【不因漁父引,怎得見波濤】(諺)漁父:也稱漁夫,以打魚為職業的人。指沒有漁夫的指引,怎能見識大海中的波濤。比喻從事某種活動,離不開知情人的指引。
【第6句】:【老郎疼婆娘,少郎講名堂】 釋義:年輕的丈夫不知道疼愛妻子。 例句:“唉唉,事到如今,只能顧一頭了。俗話說:‘老郎疼婆娘,少~B講名堂’?!?/p>
【第7句】:【滿招損,謙受益】此俗語淺顯易懂,自滿會招來損害,謙遜會有諸多益處。 此俗語源自《尚書·大禹謨》。相傳遠古時代,“苗”這一偏遠部族不服中原統治,舜帝命禹率軍征戰。禹雖然極力鼓舞士氣,但三旬之后,苗部族仍然未被征服。一個名叫益的人提建議說:“只有德行才能感動上天,天運是不可違逆的。滿招損,謙受益,這是天道。至誠可以感神,更何況一個苗部族!”禹表示贊同,接著就班師回朝了。 正是由于堅持“滿招損,謙受益”的信條,堯舜禹三代成為中國社會形態的典范。毛澤東的“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化用了“滿招損、謙受益”,并賦予它全新的內涵,也成了至理名言。
【第8句】:飛蛾投火多用以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唐代道世《法苑珠林》卷五五引《涅檠經》說:“汝等今者興建是意,猶如飛蛾投于火聚。”宋代賾藏主輯《古尊宿文案·大隨開山神照禪師》:“豈比飛蛾投火,自傷自壞?!焙鬄樗渍Z,如元代楊顯之《瀟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尋他不著,他今日自來投到,豈不是飛蛾撲火,自討死吃的?!?/p>
【第9句】:【少怕傷妻,老怕克子】 釋義:年輕人怕死去妻子,老年人怕死掉兒子。 列句:馬老爹聽說祥子的妻子病死了,心里也很難過。他安慰祥子說:“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不好受,少怕傷妻,老怕克子啊!可你也得往遠處想,自個兒多保重??!”
【第10句】:【屋里點火外頭亮】(諺)比喻避著人在自己家里做事,四鄰八舍的人其實知道得一清二楚。
【第11句】:【兒要自養,谷要自種】兒子是自己的好,事情得自己親自 做。柳青《種谷記》:“旁人咱不管,咱只管咱個人。兒要自 養,谷要自種。我的主意我會拿?!?/p>
【第12句】:【世上萬般哀苦事,無非死別與生離】(諺)指人世間各種各樣的悲苦事情中,生離和死別是最令人難以承受的。 也作世上萬般哀苦事,除非死別共生離。 世上萬般哀苦事,無過死別與生離。 世上傷心無限事,最難死別與生離。
【第13句】:【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第14句】:【將飛者翼伏,將奮者足跼】:蜷曲。將要起飛的大鳥,總要先斂起翅膀;將要迅跑的走獸,總要先弓起腳。比喻人在即將采取大的行動之前,總有一段短暫的靜默期。
【第15句】:【黃泥巴糊褲襠——不是屎來也是屎】(歇)黃泥巳:黃色的泥,外表上像人糞。屎:諧“事”或“死”。 指蒙受冤屈,無法申辯,或性命難保,必死無疑。
【第16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第17句】:【爛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壞水】 釋義:老倭瓜:成熟的南瓜。比喻人壞主意多。 例句:可他心毒手狠,像個爛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壞水。
【第18句】:學在苦中求,藝在勤中練
【第19句】:【刀靶付與外人】(慣)刀靶:即刀把,比喻把柄。指給別人提供把柄或口實。
【第20句】:此外,“海潮音”又指唱贊誦經之聲。如唐劉長卿《送少微上人游天臺》詩:“秋夜聞清梵,余音逐海潮。”唱贊誦經之聲抑揚起伏,稱為“梵唄”,源于印度的法曲。以海潮比作梵唄,十分形象。
【第21句】:【褲兜子里的跳蚤,亂咬】 釋義:比喻不顧事實,毫無根據地隨便供認別人干了壞事或說了壞話。 例句:高百尺反駁說:“得!工農干部就這樣——褲兜子里的跳蚤,亂皎……像你們知識分子,一套一套的?”
【第22句】:【一面打墻,兩面好看】(諺)兩家的界墻,一家主動打起來,兩家都整齊好看。指彼此共管的事,一方主動做,兩方都有益。也比喻一舉兩得。 也作“一面打墻兩面光”。
【第23句】:宿慧從前世而來的智慧。佛教認為,“宿慧”在今生遇到機緣,就會顯發出來。如《景德傳燈錄‘鳩摩羅多》:“閣者夜多承言領旨,即發宿慧,懇求出家?!贝酥^今生…家,是前世信佛之慧的顯發。后俗語“宿慧”指天資、與生俱來的智慧稟賦。如清代馬位《秋窗隨筆》:“此等句無一點煙火氣,非學力能到,宿慧人遇境即便道出?!?/p>
【第24句】:彈指】原指印度的習俗。其法,彎曲食指,再用大拇指捻彈作聲。印度人用彈指表示喜悅、贊嘆等意思。如《法華經·如來神力品》:“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下.歲,然后還攝舌相。一時馨欬,俱共彈指。”智覬注:“彈指者,隨喜也?!痹诠糯?,中國人已熟悉印度人的這個習俗。如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載:“公因便還到過任邊,云:‘君出,臨海便復無人。’任大喜悅。因過胡人前彈指云:‘蘭閣,蘭閣!”’后在詩文中,多用“彈指”表示激憤。如宋文天祥《與湖南大帥江丞相論秦寇事宜札子》:“凡懷忠憤,無不彈指!”不過,今天人們用“彈指”一詞,多表示短暫易逝的時間。如毛澤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庇秩绻簟侗鄙霞o行》詩之五:“彈指人將老,回頭憾苦多。”亦作“一彈指頃”。如趙樸初《滿庭芳·為人民大會堂作》詞:“一彈指頃恒沙涌,樓殿重重。”此意亦出于佛經。《無量壽經》謂:一心念佛的人,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如彈指頃,即生彼國(西方凈土)”?!耙粡椫疙暋庇卸嚅L呢?或說“心九百六十轉”(三國吳康僧會《大安般守意經》序),或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宋代法云《翻譯名義集·時分》)等??梢?,“彈指”之間雖很短暫,但已有許多念頭在生生滅滅了。
【第25句】:【船大了,才會沖起浪】(諺)指大船才能在水中沖起浪,小船沒有這沖激力。比喻事情不大,就不會掀起風波,引起議論。
【第26句】:和尚古印度稱師長為Upadhyaya,音譯為鄔波陀耶或鄔波遮耶,省音為烏社、和尚等。意為親教師、博士等。古又意譯為近誦、力生。其義為弟子受業于師,經常近隨于師受經誦經,仗師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和尚有兩種:一是出家的受業和尚,俗稱剃度和尚;二是受比丘戒的壇上和尚,俗稱戒和尚或得戒和尚。若接某和尚衣缽法流者亦可稱之為法和尚或得法和尚。對女性和尚的稱呼與男性和尚相同,只在前冠一“尼”(梵語陰性詞綴ni),稱作尼和尚以表女性。現在有稱尼僧、尼和尚為尼姑。依據律制,和尚之尊稱原本限于僧。到西晉懷帝永嘉四年(310),西域佛圖澄來洛陽,深受石勒、石虎敬重,號日大和尚,這是國王公卿稱僧人為和尚之始。唐代有鑒真大和尚、不空大和尚的尊稱,是指傳戒和傳法和尚。漢地佛教叢林(僧團)里的職稱有嚴格規定,全寺僧人稱這個大僧團的住持一人為和尚,其余僧人則不能稱和尚。
【第27句】:【龍虎斗】(慣)比喻兩個強者或兩派勢力發生爭斗或爭論。
【第28句】:【唱戲的吹胡子——假生氣】(歇)吹胡子:戲曲中演員表演角色生氣時的動作。指假裝生氣的樣子。
【第29句】:【火中生蓮】比喻雖身處煩惱中而能得到解脫,達到清涼境界。源出佛教《維摩詰經·佛道品》:“火中生蓮華,是可謂稀有,在欲而行禪,稀有亦如是?!敝^火中生蓮是難得的,在有欲的世間行禪亦是難得的。俗語中常比喻稀有難得的事物。唐·羅虬《比紅兒》詩之三五:“常笑世人語虛誕,今朝自見火中蓮?!彼巍ぬK軾《陸蓮庵》詩:“陸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蓮?!保ɡ罹龑?/p>
【第30句】:【假大空】(慣)指虛假、夸大、空洞的內容。
【第31句】:【苦水里泡大】(慣)比喻從小就在貧窮、艱難中生活并長大。
【第32句】:【鳥無頭不飛】 釋義:比喻做什么事情,都要有領頭的人。參見“蛇無頭而不行”、“人無頭不行,烏無翅不騰”。 例句:“鳥無頭不飛,你這扶梢的不在,他們都不敢當家?!?/p>
【第33句】:幾代相傳,形成中國佛教一個特有的宗派——禪宗。此宗信徒不立文字,自稱“教外別傳”,以坐禪為唯一的修持方法,息慮凝心,究明心性,達到了悟自心本來清凈的境界。唐代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說:“無漏智性,本來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在詩文中的運用,如續范亭《修養與學習》:“早晚兩次太極拳,卻病無妨學坐禪。”
【第34句】:【不種百頃地,難打萬石糧】(諺)頃:百畝為一頃。指種的地廣,打的糧才會多。也泛指下的本大,得到的收益就豐厚。
【第35句】:諦聽謂一心聽取,思維義理。真實不虛謂之“諦”,佛教有“真諦”、“俗諦”、“空諦”、“假諦”、“二諦”、“四諦”諸說。佛菩薩說法時,常對聽眾說:“諦聽諦聽,善思惟之?!比纭独銍澜洝肪矶骸叭陸B聽,今當示汝?!彼渍Z中用此間,謂仔細聆聽。如唐代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詩:“當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諦聽殊未足?!庇秩绮茇度粘觥返谝荒唬骸斑@大客廳里聽見陳奶媽邁步進來,放聲說話,思懿連忙諦聽。”《西游記》第五八回中,提到地藏菩薩有個神獸,名喚“諦聽”。諦聽“若伏在地下,一霎時,將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間,贏蟲,鱗蟲、毛蟲、羽蟲、昆蟲、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鑒善惡、察聽賢愚”。
【第36句】:【金水子,銀水子,買不下這奶水子】(諺)奶水子:乳汁。哺育嬰兒,無論怎樣貴重的飲料,都無法與母體的乳汁相比。指嬰兒最好的食物是乳汁。
【第37句】:【因果】佛教用以說明一切事物聯系、影響和生滅變化的基本理論之一。釋迦牟尼曾駁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無因有果、有因無果、無因無果等說法。宋·知禮《妙宗鈔》謂:“了達因果皆是實相,名為深信?!鄙钚乓蚬欠鸾掏降幕拘拍?。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隋·智顗《摩訶止觀》卷五之下謂:“招果為因,克獲為果?!币蛴址Q因緣,果又稱果報。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佛教的因果說通于過去、現在和未來,謂之“三世因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師地論》卷三八)是因果說的主要特點。隨著佛教的弘傳,因果報應之說深入民間。如宋·錢明逸《南部新書》序謂:“忠鯁節義,可以勸臣子;因果報應,可以警愚俗?!庇秩绨徒稹渡瘛す怼と恕罚骸八^因果報應在這里能夠有什么樣的說明呢?”今廣泛運用因果一詞,泛指原因和結果及其內在聯系。如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因為他們有豐富的經驗,不但懂得現狀,而且明白因果。”(李明權)
【第38句】:【遠水不救近火】(諺)遠處的水再多,也救不滅眼下的火災。比喻緩慢的措施再好,也解除不了當前的困境。 也作“遠水救不得近火”。
【第39句】:【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慣)指老老實實地有什么說什么,不夸大也不隱瞞。
【第40句】:【樹老焦梢,人老貓腰】見“人老貓腰,樹老焦梢”。
【第41句】:【刀把子送給別人攥著】 釋義:刀把子:刀柄,指把柄或權力。比喻把權交給別人掌握。 例句:“太保!”聽來是秦檜故作正經地勸導:“好辦身后的靠背有沒問題的,不過他考慮得長遠些,免得把刀把子送給別人攥著?!?/p>
【第42句】: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跳假神
【第43句】:【現錢買的手指肉】(諺)現錢:不賒不欠付給現金。手指肉:買主用手指向的那塊肉。指只要有現錢,想買什么就能買到什么。
【第44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古人講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特別強調了“無后為大”,所以大多數人知道“無后為大”,而很少有人知道其他兩大不孝是什么。那么,完整的“三不孝”是什么呢?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源自《孟子·離婁下》。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對此作了解釋:“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諛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泵献诱J為,為人子,若不娶媳婦,不傳宗接代,過年過節,無后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之最不孝的。其他兩不孝分別是:若阿諛曲從,陷父母于不義,為一不孝;當父母年老,為人子,若因家里沒錢,無法侍奉父母,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或者無功名,不能中舉、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家族揚眉吐氣,為二不孝。 當然,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衡量古人,但也不能一味生搬硬套。
【第45句】:用蜜引你不是好友,用言諫你的才是真朋
【第46句】:【發昏章第十一】(慣)仿《孝經》篇目“某章第幾”的格式?!笆弧睌的砍^“十”,表示程度很深。指發昏至深,神志不清。
【第47句】:【口有蜜,腹有劍】(慣)指嘴上說得好聽,心里暗藏殺機。 也作“腹中劍,口中蜜”。
【第48句】:成功是勇敢的影子
【第49句】: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丈二和尚”指寺廟中比較高大的諸天、羅漢等塑像。俗用“和尚”來稱呼羅漢等,也是可以的。例如,佛經上常有這一類話:“(佛)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薄按蟊惹稹本褪谴蠛蜕?,其中包括羅漢等佛弟子。顯然,人們無法用手觸摸到高大的塑像,因而用“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比喻弄不明情況,搞不清底細。如明代周清源《西湖二集》卷二八:“丈二長的和尚,摸不著頭腦?!?/p>
【第50句】:【人受一口氣,佛受一爐香】(諺)人活著求的是氣順,就像佛要的是人們給它上香、對它敬重一樣。指人不能忍受的是對自己的無禮和壓制。 也作人爭一口氣,佛爭一股香。 人爭一口氣,神爭一爐香。 佛爭一爐香,人爭一口氣。
【第51句】:【氣不圓,饃不熟】(諺)圓:滿。 要蒸到蒸籠的氣十分足,饅頭才能蒸熟。比喻做事工夫不到,火候欠缺,事情就難成功。
【第52句】:【刀子尖上賭氣】(慣)賭氣:因不滿或受指責不服而任性行事。指拿生命賭氣。
【第53句】:逢場作戲《景德傳燈錄·江西道一禪師》:“鄧隱峰辭師。師云:‘什么處去?’對日:‘石頭去?!瘞熢疲骸^路滑?!瘜θ眨骸湍倦S身,逢場作戲?!帧段鍩魰ゃ钐逗橛⒍U師》:“僧問:‘逢場作戲時如何?’師日:‘紅爐爆一{鐵烏龜。”’原指游方藝人遇到合適的場地,就開臺表演。后來以“逢場作戲”一詞,用為隨意應酬,湊熱鬧的意思。宋代蘇軾《南柯子》詞:“借君拍板與門槌,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p>
【第54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一俗語是指陰謀家的野心已經非常明顯,已為人們所共知。 司馬懿死后,他的兒子司馬師接替了他的職位,從此,魏國大權旁落在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兩人的手里。大臣中若有誰反對他們,司馬師就會將其除掉。魏少帝曹芳早就對司馬師兄弟的霸道行徑極為不滿,一直想撤掉司馬氏兄弟的兵權。但還沒等曹芳動手,司馬師已經逼著皇太后把曹芳廢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個孫子曹髦繼承了皇位。 司馬師病死后,司馬昭便做了大將軍,他比司馬師更為專橫霸道。魏帝曹髦實在忍無可忍了,有一天,他把尚書王經等三個大臣召進宮里,氣憤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著等死,今天,我要同你們一起去誅殺他?!彪m然沒有殺死司馬昭,反被司馬昭所殺,但比當傀儡受氣有志氣得多。
【第55句】:【大旱之望云霓】(慣)云霓:烏云和彩虹,下雨的征兆。大旱的時候人們渴望下雨。形容對某事期盼的心情十分迫切。
【第56句】:【燕子含泥壘大窩】 釋義:比喻積少成多(yipinjuzi.com)。 例句:“咱們不是正缺柴嗎,咱就要求上山打柴:咱的竹杠都是些空大竹,可以把竹節打空,裝上米,帶上山去。這么著人多點,次數多點,‘燕子含泥壘大窩’,就能把糧運上去?!?/p>
【第57句】:【騎驢扛布袋——白搭這份兒好心腸】(歇)騎在驢身上扛布袋,并不能減輕驢的負擔。指白懷一番好意。
【第58句】: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第59句】:【驅羊入虎口】(慣)把羊往老虎嘴里趕。比喻讓人白白去送死。
【第60句】:【小舢板去撞大船】 釋義:小舢板:用槳劃的小船。比喻以弱試強。 例句:他們要同陳魷刺作對,也不想一想,小舢板好去撞大船?
【第61句】:【光棍眼,賽夾剪】(諺)光棍:聰明伶俐、深諳世故的人。夾剪:形狀像剪刀,用以夾取物件的工具。 指光棍有著非凡的眼力,能迅速識辨事物的本質。
【第62句】:【杖錫】即執持錫杖。錫杖是僧人所用的法器之一,上有鐵棬,棬上有環,木柄,振動時有響聲。為何叫錫杖?因取“錫錫”作響而得名,并非錫杖一定要用錫來制作不可。在古代,僧人出門云游,手持錫杖。南朝梁代慧皎《高僧傳·康僧會》:“僧會欲使道(指佛法)振江左,興立圖寺,乃杖錫東游?!碧啤ざ鸥σ嘤小罢儒a何來此”的詩句。由于僧人手持錫杖云游,故又稱為“杖錫客”。錫杖又名“智杖”或“德杖”。古時僧人持偵緝云游,有兩種用處:一是乞食時不說話,振動錫杖作響,使施主知道有僧乞食;二是作防衛武器,驅趕牛、犬,以免傷害自己。但是錫杖傳入中國之后,卻完全神圣化了,使其成為宗教儀式上的陳設品。現在只在及其隆重的儀式上,主法僧人才使用它,這就完全失去了錫杖原來的意義。錫杖的形式,也與原來印度的錫杖不一樣。唐·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說:“西方所持錫杖,頭上唯有一股鐵棬,……其環或圓或匾,屈合中間,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銅鐵任情?!敝袊腻a杖,是“頭安四股”,義凈認為這與本制不合。在古詩中如清·孫枝蔚《勸酒歌》一:“正逢老僧錫杖來,見我相勸學參禪?!保o名氏)
【第63句】:山高有攀頭,路遠有奔頭。
【第64句】:【習慣成自然】 釋義:適應了某種情況,就不覺得拘束了。 例句: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可孫旺泉偏偏不習慣,反倒生出一股反抗。
【第65句】:【跌跟頭】見“栽跟頭”。
【第66句】:【功德無量】佛家泛稱念佛、誦經、布施、持戒、了生死、度眾生等一切善事為功德。隋·慧遠《大乘義章·十功德義三門分別》解釋:“功謂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眾生,名之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比缯埳俗龇鹗?,稱為“做功德”;護法神吉祥天女,稱為“功德天”;禮敬佛、法、僧“三寶”,稱為“種功德田”等。一樁善事圓滿結束,稱為“功德圓滿”。如洪深《五奎橋》第一幕:“四百多畝呢,起碼得打四十九天的大醮!七七四十九天功德圓滿?!惫Φ潞艽螅Q為“功德無量”。如《景德傳燈錄·南陽慧忠國師》:“功德無量,非口所說,非意所存?!苯穸嘤靡再濏灩凇⒍鞯聵O大。如魯迅《書信集·致孟十還》:“雖然犧牲太大,然而功德無量?!埃ɡ蠲鳈啵?/p>
【第67句】:【狗無廉恥,一棍打死;人無廉恥,無法可治】(諺)狗無恥處死即可,人無恥則難以處置。指人要是不顧羞恥就無藥可救。
【第68句】:【認理不認人】(慣)指辦事公正,不講私情。
【第69句】:【好雞不跟狗斗】 釋義:比喻不跟某人一般見識。 例句:“不,好雞不跟狗斗,我不跟你打架……”盤老五優雅地搖搖頭,那尖利的目光仿佛洞穿了石牯的五臟六腑。
【第70句】:書中自有黃金屋
【第71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諺)苦中苦:常人難以忍受的苦痛。人上人:出類拔萃的人。指只有承受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苦痛,才能出人頭地。
【第72句】:【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釋義:表:說。敘述故事時,放下一頭,講另一頭?!皟伞庇肿鳌案伞薄?例句:老祖宗“一張口難說兩家話”,“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第73句】:【唱戲還要有個過場】 釋義:比喻辦事不能操之過急。 例句:性急吃不得熱饅頭,唱戲還要有個過場,鬧革命這事情,更是要得一步一步來。就像鋸大樹一樣,咱又要刨根,還要砍梢。
【第74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第75句】:吃人的嘴軟,論人的理短.
【第76句】:【喝慣了的水,說慣了的嘴】(慣)比喻人太愛說話,管不住自己的嘴。
【第77句】:【貓兒眼,看時候變】 釋義:貓眼的瞳孔隨光線的強弱縮小或放大。比喻人察看情勢變化處事手段。 含貶義。 例句:申耀宗是個貓兒眼,看時候變。
【第78句】:【千里長棚——沒個不散的筵席】(歇)長棚:舊時送人上路時為設宴餞行而搭建的棚子;富貴人家辦婚喪等事,也常搭設很長的棚子,宴請賓客。本指筵席總有完了的時候;轉喻人有聚就有散,不可能永遠聚在一起。 也作千里長篷——也沒個不散的筵席。 千里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
【第79句】:【羊毛出在羊身上】(諺)羊毛是從羊身上剪來的。比喻用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虧了本對自己無損失。
【第80句】:【羊群里跑出駱駝來了——就只你大】(歇)駱駝在羊群里,只有它大。指對方的本事比其他人都大。 常含譏諷或詼諧意。
【第81句】:摘花切忌撅花莖,說話不要傷人心
【第82句】:【野馬上了籠頭】(慣)籠頭:用皮條或繩子做成的套在騾馬等牲畜頭上的東西,用來系韁繩(yipinjuzi.com)。比喻不受約束的人受到了限制。
【第83句】:【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釋義:借指光聽別人說的話還很不夠,要親自去了解情況。 例句:“從這件事你就可以看出許多事。”老雷頭又甕聲甕氣地說,“你應該親自用眼看一看,用耳朵聽一聽,吃人家嚼過的饃是沒味道的。”
【第84句】:【葛藤】掃除糾纏繁瑣的陳詞濫調,俗謂之“打葛藤”。如元·明本《雁蕩除夜》詩:“掃除自己閑枝葉,不打諸方爛葛藤?!北居诙U宗話頭。如宋·圓悟《碧巖錄》第六則:“此事(指明心見性)無許多論說,而未透者卻要如此;若透得,便見古人意旨,看取雪竇打葛藤?!倍U師的意思是,未開悟的人當然要看經文,依語求解;對開悟的人來說,語言、事相等葛藤均被一掃而空,直截見性了。這里要指出的是:語言、事相本空,并非葛藤。只是你去執著乃至曲解語言、事相時,它們才成為葛藤了。在佛經上,已有葛藤的比喻。如《出曜經》卷三說:“其有眾生墜愛網者,必敗正道……猶如葛藤纏樹,至末遍則樹枯?!痹谶@里,葛藤指纏縛人心的妄想和煩惱。(李明權)
【第85句】:【春風踏腳報】(諺)踏腳報:跑腿報信的人。春風就像跑腿報信的人一樣,到處報信,不斷地改變方向。指春風強勁,方向不定。
【第86句】:【人離鄉賤】(諺)舊指人離開本鄉本土,到外地去謀生,人地生疏,到處求人,總不免要看別人的臉色。 也作人離鄉賤,物離鄉貴。物離鄉貴:貨物離開它的原產地就值錢了。 物離鄉貴,人離鄉賤。
【第87句】:【真相】猶言本來面目。《洛陽伽藍記·修梵寺》:“修梵寺有金剛,鳩鴿不入,鳥雀不棲,菩提達摩云‘得其真相’?!彼子靡灾甘挛锏恼鎸嵡闆r。如:真相畢露,真相大白。又如魯迅《且介亭雜文·關于新文字答問》:“不過他們可以裝作懂得的樣子,來胡說八道欺騙不明真相的人?!保ㄎ馁t)
【第88句】:【衣冠禽獸】“衣冠禽獸”現在常用來指責品德敗壞的官員和壞人。稱其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似禽獸。衣冠禽獸來源有兩種說法。 一種傳說古代有一種惡鳥、惡獸,名叫“梟”、“獍”,這兩種禽獸出生后均先把生它的母親吃掉,據此就有了“衣冠梟獍”一語,喻指行為卑劣,品質極壞的人。因一禽一獸,后演變為“衣冠禽獸”。 另一種認為,“衣冠禽獸”一語源于古代官員的衣飾,原來并無貶義。在我國歷史和戲劇舞臺上,封建官吏服飾上都繡有飛禽走獸,明清兩代文官服上繡禽,武官服上繡獸,且看下表:品級:青樹林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文官:仙鶴錦雞孔雀雪雁白鸝露鶿鴛鴦鵪鶉練雀武官:麒麟獅豹虎熊彪犀牛犀牛海馬從中不難看出,衣冠上的禽獸,越是珍奇,品級越高。后來這些象征、區別官職的“衣冠禽獸”們,只顧當官做老爺,仗勢欺人,魚肉百姓,到頭來卻成了人民切齒痛恨的代名詞。
【第89句】:【黃瓜熬冬瓜,一色貨】 釋義:黃瓜跟冬瓜放在一起熬,都是同一種顏色。比喻都是一樣的。 例句:供銷社和私商天生就是兩碼事,你怎么好說“黃瓜熬冬瓜,一色貨”? 上回分明是算賬疏忽了。
【第90句】:【問官答花——驢唇不對馬嘴】(歇)問的是“官”,答的是“花”。比喻答非所問,或把毫不相干的東西胡亂扯在一起。
【第91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第92句】:【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歇)裹腳:指裹腳布,舊時婦女用來裹腳的長布條。本指懶婆娘的裹腳布既長又臭,轉譏人文章或講話等很長卻又空洞無物,令人厭惡。 也作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裹腳布——又臭又長。
【第93句】:【外甥有錢打舅舅】(諺)指舊時人情勢利,只認金錢,不顧綱常倫理與親情。
【第94句】:【官清民自安,法正天心順】(諺)見“法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第95句】:【有理無理,出在眾人嘴里】(諺)誰有理誰沒理,當事人說的不算數,要聽群眾的評論。指群眾的輿論代表公理,最公道。 也作“有理沒理,出在大伙兒嘴里”。
【第96句】:【頭頭是道】原是禪語,指開悟以后的境界:心境融合,內外打面一片,乃至吃飯穿衣、挑水打柴、一舉一動、開口閉口,無一事不與“妙道”冥合。所謂“頭頭是道,法法本圓成”(《續傳燈錄·慧力洞源禪師》)。世間唯詩家與禪家相近,因此詩家亦用“頭頭是道”來形容通靈入妙的“化境”,亦稱“禪趣”。宋·嚴羽《滄浪詩話》指出,學詩有“三節”功夫,“及其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矣”。又宋·胡仔在《茹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二中稱譽杜甫《紅櫻桃》詩謂:“此詩如禪家所謂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者。”后亦用“頭頭是道”謂語言、舉動左右逢源,無一不合規矩。如清·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其癖好與余同……一舉一動,示之以色,無不頭頭是道?!保ɡ蠲鳈啵?/p>
【第97句】:【上命差遣,蓋不由己】(諺)上命:上級的命令。差(chai)遣:派遣。受到上級的派遣,行動由不得自己。指奉命令做事,執行人不擔干系。 也作上命公差,概不由己。 受人差遣,概不由己。
【第98句】:【胡姑姑假姨姨】(慣)指胡亂認的,不是正經的親戚。
【第99句】:【有錢一時辦,無錢空自喊皇天】(諺)有錢辦事,立馬就成功;無錢辦事,再喊老天也無用。指辦事的成敗遲速,經濟基礎是關鍵。
上一篇:佛心禪語文案令人心動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