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佛多不靈,眼大無神】 釋義:佛爺多了不靈驗,眼睛太大了沒有精神。也比喻人多干事互相依靠,不盡職。 例句:這龍門山上共有十萬多尊佛像,大的幾十丈高,小的有落花生那么大。 常言說,“佛多不靈,眼大無神”,海老清和雁雁轉(zhuǎn)了半天,把這些佛像只好當(dāng)作景致看了。
【第2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釋義:項莊:項羽部下的武將。沛公:劉邦。《史記·項羽本紀(jì)》記載,項羽和劉邦在鴻門會見,酒宴上,范增讓項莊舞劍助興,企圖乘機殺死劉邦。劉邦的謀臣張良見事危急,就對樊噲說:“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比喻某種言論行動表面上正當(dāng)好聽,其實別有用心,另有企圖。 例句:照我看,打郭批方不是終了,恐怕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啊!
【第3句】:【呼天天不應(yīng),喚地地不靈】見“喊天天不應(yīng),呼地地?zé)o門”。
【第4句】:【擺長蛇陣】(慣)長蛇陣:古時作戰(zhàn)常用的一種陣法,隊伍按一字長條形排列。比喻排長隊。
【第5句】:【戴大帽子】(慣)比喻夸大別人的錯誤,給人加上不實的罪名。
【第6句】:【一個人吃飽了,一家子都不餓】(慣)指過單身生活,無牽無掛。 也作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 一個人吃飽一家人不饑。 一個人吃飽一家人不鬧饑荒。
【第7句】:【話不說不知,木不鉆不透】(諺)話不說清,別人就不明白根柢;木不鉆孔,就不能穿透底層。指和人說話,一定要有透明度,不可含糊不清。 也作“人不說不知,木不鉆不透”。
【第8句】:【有柴一灶,有米一鍋】(慣)有了柴米一次用光吃光。比喻過日子不知計劃和節(jié)省。
【第9句】:【理發(fā)店的三色轉(zhuǎn)燈理】發(fā)店是統(tǒng)一的三色標(biāo)志,一般都有一個玻璃圓筒.里面繞著紅藍白三色相間,不斷向上旋轉(zhuǎn)的條形彩柱。這種標(biāo)志,在全世界通用。那么,它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 據(jù)說,在法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巴黎有一位革命者被敵人追捕,跑到一家理發(fā)店躲藏。敵人追到理發(fā)店時,理發(fā)師傅們在敵人面前說東道西,巧妙機智地保護了那位革命者。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勝利后,法國政府為了表彰理發(fā)店工人對革命的貢獻,便在理發(fā)店門口裝飾其象征法國國旗上紅藍白三色的彩柱。這是對理發(fā)店的最高獎賞,也是理發(fā)店的榮耀。后來世界各地的理發(fā)店認(rèn)為這種彩柱很好看,也很醒目,就紛紛效仿。
【第10句】:【打魚的人經(jīng)得起狂風(fēng)巨浪;打獵的人不怕虎豹豺狼】 釋義:比喻不怕艱險,不畏強敵。 例句:我不止一次對你說過,打魚的人經(jīng)得起狂風(fēng)巨浪;打獵的人不怕虎豹豺狼。為了消滅你們這些殺人強盜。奪取革命最后勝利,我們隨時都準(zhǔn)備獻出自己的生命!
【第11句】:【福從贊嘆生】(諺)贊嘆: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美與感激。指得到人們普遍的、由衷的贊嘆,這才是真正的福氣。
【第12句】:【樹倒猢猻散】“樹倒猢猻散”比喻以勢力(利)相聚合的人,為首者一倒,跟從的人一哄而散,含有貶義。它源自南宋。 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記載:“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依附者甚眾,獨其妻兄厲德新不以為然。詠百端威脅,德新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新遣人致書于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猴散賦》一篇。”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宋高宗時,有個侍郎叫曹詠,他善于逢迎拍馬,深得奸相秦檜的歡心,所以官運亨通,當(dāng)了侍郎。曹詠當(dāng)了大官以后,有很多人來巴結(jié)他,獨有他的大舅子厲德新卻從不向他獻殷勤。厲德新知道曹詠并非憑真才實學(xué),而是靠依順秦檜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詠這種人沒有好下場。對此,曹詠耿耿于懷,一心想找個茬整整厲德新。后來,秦檜死了,那些依附秦檜的家伙一個個倒臺了,曹詠也被貶到了新州。厲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興,就寫了一篇《樹倒猢猻散賦》寄給曹詠。文中說如今大樹一倒,猢猻四散,于國于家,真是可喜可賀。將秦檜比作一棵大樹,把曹詠等人比作樹上的猴子。這篇賦很快便在臨安傳開,遂成俗語。
【第13句】:【才脫了閻王,又撞著小鬼】(慣)閻王:佛教稱掌管地獄的神,也稱閻羅、閻羅王、閻王爺。比喻剛擺脫了一個壞人,又遇上了另一個壞人。
【第14句】:【吃蔥吃蒜不吃姜】 釋義:指頭腦不發(fā)熱,做事有主張。 例句:江大隊長,算你能說。可我張小七吃蔥吃蒜不吃“姜”!我可不打腫臉充胖子。
【第15句】:【肩膀頭兒不齊不是親戚】(諺)站在一起一高一低的不是親戚。 指貧富、社會地位相差太大的雙方,不會結(jié)成真正的親戚關(guān)系。
【第16句】:【借酒澆愁愁更愁】(諺)澆:澆滅。要用飲酒來消愁只能更加憂愁。
【第17句】:【破家縣令,滅門刺史】(諺)縣令:一縣之長。刺史:一州之長。 一縣之長濫使權(quán)力能使人家破人亡,一州之長濫使權(quán)力能使人家族毀滅。指舊時地方官的權(quán)力是極大的,百姓惹不起。 也作“滅門刺史,破家縣令”。
【第18句】:【老媽媽睡著吃干臘肉——是恁一絲兒一絲兒的】(歇)干臘肉:臘月里腌制后風(fēng)干或熏干的肉。 恁:那樣。一絲兒:諧“意思兒”。 老媽媽牙齒不好,躺著吃干硬的臘肉,只好一點兒一點兒地撕扯著吃。指不必多說,點到就行。
【第19句】:【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諺)天君:心。指人只要心神安寧,身體各部分機能就會各得其所。也借指主事人從容鎮(zhèn)定,屬下便不會慌亂。
【第20句】:【話要說到心上,肥要追到根上】(諺)指說話要說到人心上,施肥要施到植物的根部,這樣才能起作用。
【第21句】:【家有萬貫,不如出個硬漢】(諺)貫:舊時錢制,用繩子穿上,每一千為一貫。指縱然擁有萬貫家財,也不如有個能頂門立戶的硬漢子。
【第22句】:【久病成醫(yī)】(諺)指患病時間長了,對病因、病情以及用藥治療等都有切實的了解,幾乎算得個醫(yī)生了。
【第23句】:【男僧寺對著女僧寺,沒事也有事】 釋義:比喻事情說不清楚,有曖昧嫌疑。 例句:金蓮說道:“我聽得說,你住的觀音寺背后就是玄明觀。常言道:男僧寺對著女僧寺,沒事也有事。”
【第24句】:【賤陀螺——不打不轉(zhuǎn)】(歇)陀螺:海螺形玩具,木制,玩時用繩子或布條纏繞后用力抽開,使直立旋轉(zhuǎn),越抽打轉(zhuǎn)得越快。本指陀螺不抽打就不轉(zhuǎn),轉(zhuǎn)喻不施加壓力或不來硬的就不聽從。
【第25句】:【隔山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銅】(諺)山那邊縱然有金子,也比不上到手的銅實在。指想望再好也只是想望,已得到的實惠無論多么小,卻實實在在歸自己所有。也指凡事寧求小而實,不務(wù)大而空。
【第26句】:【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釋義:平時要注意節(jié)約,要有積蓄,有錢也不可揮霍浪費。“莫待無時思有時”又作“莫到無時盼有時”。 例句:倘惜福君子于鄉(xiāng)黨中不時開導(dǎo),毋得奢華,備留余地,所謂:“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第27句】:硬樹要靠大家砍,難事要靠大家做。
【第28句】:【觀景不如聽景】(諺)親歷其境地觀看景物,比不上聽人介紹景物。 指聽景能誘人心向往之,為觀景所不及。 也作“看景不如聽景”。
【第29句】:【玩把戲】(慣)本指表演雜技,比喻玩弄蒙蔽人的手段。 也作“玩鬼把戲”。
【第30句】:【叫向東,不敢向西】(慣)形容非常聽話、順從,不敢有絲毫的反抗。 也作叫朝東朝東,叫朝西朝西。 叫東,就不敢西。
【第31句】:【樹怕皮薄,人怕體弱】(諺)指樹憑的是皮的脈絡(luò)向上輸送養(yǎng)料,樹皮薄了養(yǎng)料供應(yīng)就會不足;人憑的是身體強壯長精神,體質(zhì)衰弱就會百病纏身,無所作為。
【第32句】:【東廟里燒香,西廟里許愿】(慣)許愿:迷信的人祈求神佛保佑時許下某種酬謝。比喻到處許愿,求人幫助。 也作東廟里拜佛,西廟里燒香。 東廟里打齋,西寺里修供。 打齋:念經(jīng)做法事。修供:向神佛敬獻供品。
【第33句】:【踏著鼻子上臉】見“登鼻子上臉”。
【第34句】:【泥多佛大】(慣)佛像是用泥土塑的,泥土用得多,佛像就高大。比喻依附者眾多,根基深厚。
【第35句】:【富從升合起,貧從不算來】(諺)合:一升等于十合。富裕是從一升一合積攢起來的,貧窮往往是因為過日子不會精打細算。指日常生活一要積累,二要算計。
【第36句】: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說假話。
【第37句】:【陛下.殿下、閣下】這三個詞都是敬辭,“陛下”指皇帝,“殿下”指太子,“閣下”一般指宰相。這三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漢書·高帝紀(jì)下》,其中有“大王陛下”的說法。顏師古注引漢應(yīng)劭的話:“若今稱殿下、閣下、侍者、執(zhí)事,皆此類也。” 古人的尊稱有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這四種稱呼共同的一個意思就是:表示對對方的尊重,不敢正視對方,因為對方地位太高。 陛下。見到皇帝,不能正視,只能站到臺階之下,更不能直接與皇帝說話,寶座上面有臺階,那個臺階叫做陛,因此“陛下”代指皇帝,表示對皇帝的尊稱。 殿下。見到太子或王子,也不能正視他們,只看他們的宮殿之下,因此,用“殿下”代指太子、王子,表示對他們的尊重。 閣下。見到宰相,也不敢正視,只能看到他的樓閣之下,于是稱之為“閣下”。“閣下”可解釋為在你的閣樓之下。到了明代,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政府機構(gòu)——內(nèi)閣。到了明朝中后期,內(nèi)閣才成為權(quán)力的中樞,內(nèi)閣成員稱為閣老。在這時,閣下又增加了一層意思,就是對內(nèi)閣大臣的尊稱。現(xiàn)在“閣下”多用于外交場合,如:首相閣下、大使閣下。 陛下、殿下、閣下是對他人的敬稱,以自稱的“在下”地位來襯托出他們的高貴地位。
【第38句】:【上坡路吃力,下坡路好走】(諺)比喻人進取向上艱難,消沉墮落卻十分容易。
【第39句】:不怕怒目金剛,只怕瞇眼菩薩。
【第40句】:【山惡人善】(諺)山勢是險惡的,但居住在山里的人是善良的。比喻人的相貌雖然丑陋,心地卻很和善。
【第41句】:【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 釋義:難:與“男”諧音。意謂有錢能成為男子漢,沒有錢就難于處世了。 例句:“家底子空了,我是去那里借債,想借十塊錢來應(yīng)付你們。哪曉得‘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借不到錢,我自然不敢回來。”
【第42句】:【打狗就不怕狗咬,殺豬就不怕豬叫】(諺)比喻既下決心揭發(fā)惡類,就不怕他們打擊報復(fù)。
【第43句】:【狗不嫌家貧,人不嫌地薄】 釋義:比喻人總是眷戀故土和家庭。 例句:人們常說:狗不嫌家貧,人不嫌地薄。金窩銀窩,不如自己家的草窩。
【第44句】:【滴水成河,積米成籮】 釋義:比喻積少成多。 例句:滴水成河,積米成籮嘛。我這一點幫不了集體什么忙,但通過這個方式,可以使我和勞動保持聯(lián)系呀。
【第45句】:【大水未到,先筑高堤】(諺)堤:堤岸,防水的建筑物。指在洪水到來之前,先把堤岸筑好。泛指做事必須提早作好準(zhǔn)備。
【第46句】:【吞下秤砣——鐵了心】見“吃了秤砣——鐵了心”。
【第47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諺)從前發(fā)生過的事能夠牢記不忘,便可作為以后行事的良好借鑒。指把歷史作為一面鏡子,可以總結(jié)經(jīng)驗,接受教訓(xùn)。
【第48句】:【有鐵就能碾釘子】(諺)有了鐵,就能打出釘子來。比喻具備了基本條件,事情就能成功。
【第49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一俗語是指陰謀家的野心已經(jīng)非常明顯,已為人們所共知。 司馬懿死后,他的兒子司馬師接替了他的職位,從此,魏國大權(quán)旁落在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兩人的手里。大臣中若有誰反對他們,司馬師就會將其除掉。魏少帝曹芳早就對司馬師兄弟的霸道行徑極為不滿,一直想撤掉司馬氏兄弟的兵權(quán)。但還沒等曹芳動手,司馬師已經(jīng)逼著皇太后把曹芳廢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個孫子曹髦繼承了皇位。 司馬師病死后,司馬昭便做了大將軍,他比司馬師更為專橫霸道。魏帝曹髦實在忍無可忍了,有一天,他把尚書王經(jīng)等三個大臣召進宮里,氣憤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著等死,今天,我要同你們一起去誅殺他。”雖然沒有殺死司馬昭,反被司馬昭所殺,但比當(dāng)傀儡受氣有志氣得多。
【第50句】:【老媽兒坐飛機——抖起來】(歇)老媽兒:舊時稱呼女傭人,又稱老媽子。本指顫抖起來,轉(zhuǎn)指因突然有了錢財或地位等而得意起來。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老婆兒坐飛機——抖起來。 老婦坐飛機——抖起來。
【第51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釋義:廖化:三國時蜀國將軍,武藝不太出眾。三國后期,蜀國名將相繼死亡,廖化就成了突出的人物。比喻當(dāng)?shù)貨]有出色人物或主事者,個別一般人物就擔(dān)當(dāng)了重任或出了名。 例句:“好比何來?”亭面糊學(xué)著鄉(xiāng)里說書的人的口氣。“好比無牛捉了馬耕田:好比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第52句】:【扁擔(dān)上睡覺——想得寬】(歇)本指想得寬闊,轉(zhuǎn)指想得倒好,就是不能實現(xiàn)。
【第53句】:【棰楚之下,何求不得】(諺)棰楚:杖擊鞭打。指靠嚴(yán)刑逼供可以使之屈打成招。
【第54句】:【皇上的旨,將軍的令——一口說了算】(歇)旨:圣旨。指一人說了就算數(shù)。
【第55句】:【佛口說善言,毒蛇在心田】(慣)心田:人的內(nèi)心世界。比喻口頭上慈悲,心里卻很歹毒。
【第56句】:不經(jīng)冬寒,不知春暖。
【第57句】:【一言不實,百事皆虛】(諺)指說一句假話,其他事都會讓人懷疑是不真實的。
【第58句】:【公雞抱窩,母雞打鳴】(慣)抱窩:孵小雞。比喻男人做女人的事,女人做男人的事,作用顛倒了。
【第59句】:【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諺)三:泛指多。字如果輾轉(zhuǎn)傳抄多次,魚字就會寫成魯字,虛字就會寫成虎字。指漢字傳抄的次數(shù)越多,出錯的可能性就越大。 也作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字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第60句】:【做文章】(慣)比喻抓住某件事借題發(fā)揮或在上面打主意。
【第61句】:【孫猴子鉆到鐵扇公主肚皮里——來個里頭踢蹬】(歇)鐵扇公主:《西游記》人物,又名羅剎女,牛魔王之妻,因兒子紅孩兒曾被孫悟空降伏,懷恨在心。
【第62句】:【揀高枝兒飛】(慣)比喻巴結(jié)攀附有權(quán)勢、有地位的人。
【第63句】:【踏人一腳,須防一拳】(諺)你踢了別人一腳,必須防著別人要打你一拳。指當(dāng)你打擊別人時,必須謹(jǐn)防別人向你報復(fù)。
【第64句】:【豬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歇)《西游記》中描寫,豬八戒與孫悟空在萬壽山五莊觀偷了人參果,豬八戒性急,囫圇吞下,不知是什么味道。比喻一味貪食,不知道所吃東西的價值。也比喻完全不了解事物的奧妙。 也作豬八戒吃人參果——食而不知其味。 豬八戒吃人參果——不知其味。
【第65句】:【稻多打出米來,人多講出理來】 釋義:人多主意多,辦法多,就像稻多出米多一樣。 例句:有事要多和戰(zhàn)士們商量,俗話說,“稻多打出米來,人多講出理來”,戰(zhàn)士們有戰(zhàn)斗經(jīng)驗,有主意有辦法,有了困難和大家商量,總可以解決的。
【第66句】:【五十步笑百步】(慣)兩個士兵從戰(zhàn)場敗逃,退了五十步的譏笑另一個退了一百步的,說他沒用。比喻與他人有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點,卻譏笑他人。
【第67句】:【打哈哈】(慣)1指湊趣,逗笑。 2指對事情敷衍、應(yīng)付。
【第68句】:【瓶內(nèi)釃茶——濃者在后】(歇)釃(shi)茶:往杯子或碗里倒茶。 濃:濃重,濃烈。比喻好的、程度高的在后面。
【第69句】:【不三不四】稱不正派、行為不端正的人為“不三不四”。顯然,人們對三與四這兩個數(shù)字有很大的好感。它源于古人對三和四的認(rèn)識,古代,人們對三和四的解釋有著特殊的意義。 據(jù)史料記載,古代將天看做“一”,將地看做“二”(水陸合計為二),“天地相加為三”。“三”不僅作為一個數(shù),而且還作為事物整體象征,有的甚至把三看做事物的本源。由于三的這個特性,常把事物的約數(shù)用三來表示,如“三軍”、“三思”等。漢字的構(gòu)成也有一個特殊現(xiàn)象,三人成眾、三木成森、三金成鑫、三土成真、三日成晶、三口成品,三火成焱,三牛成舞、三水成淼等,組成的新字都與本字有關(guān),且字義更深刻。此外,還有許多名言、名劇與三有關(guān),如“三十而立”、“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ⅰ叭∥嵘怼薄ⅰ叭齻€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光日月星”等。名劇有“三打”、“三氣”、“三顧”、“三讓”等。細細品味,其味無窮,含義深遠。古人認(rèn)為“天地相加成三”,“三”自然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而對于四.則另有一番說法,謂之“周全”、“稱心”。故古詩原以四式為主;西天如來佛旁必是“四大金剛”;《西游記》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四人為伍,西天取經(jīng);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古之文人操四世:琴、棋、書、畫;漢字有四體:真、草、隸、篆;楷書有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趙孟頻;唐初四杰:王勃、盧照鄰、楊炯、駱賓王;北宋文壇有四大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至于其他方面,如春、夏、秋、冬四季,東、南、西、北四方之類,舉不勝舉。縱觀“四”,可以發(fā)現(xiàn),人們把“四”視為吉祥,取“四”而呼之,成為習(xí)俗。 古代文化中的“三”與“四”,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的結(jié)晶,“三”與“四”的用法,寄托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贊譽。好與壞只差一個字——“不”,不好就是壞,不壞就是好(如這東西不賴),而形容行為不端的人為“不三不四”,大概就是這個緣由。
【第70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諺)蘇杭:蘇州和杭州。天上數(shù)天堂最美好,地上數(shù)蘇杭最富饒。指蘇州、杭州自古以來就是繁華富饒之地,簡直就是人間的天堂。 也作上說天堂,下說蘇杭。 天上天堂,地下蘇杭。
【第71句】:【樹高不能撐著天】 釋義:比喻本領(lǐng)再大也有個限度。 例句:俗話說得好,樹高不能撐著天。孫悟空本事大,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
【第72句】:【踩窩子】(慣)比喻探查底細。
【第73句】:【射冷箭】見“放冷箭”。
【第74句】:【半夜吃黃瓜——不知頭尾】(歇)指不知道事情的底細或經(jīng)過。 也作半夜吃黃瓜——摸不著頭腦。 半夜摸黃瓜——不知頭尾。
【第75句】:【戲有戲德,臺有臺規(guī)】(諺)戲劇演員要有藝德,臺上表演要有臺規(guī)。指戲劇表演一要有道德規(guī)范,二要有嚴(yán)格規(guī)程。
【第76句】:【六親合一運】 釋義:六親:六種親屬。《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杜預(yù)注:指父子、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姻婭。亦泛指所有親屬。比喻親屬之間有相同的命運。 例句:俗語說得好:六親合一運。那朱恩家事也頗長起。二人不時往來,情分勝如嫡親。
【第77句】:【家人犯法,罪及家長】(諺)家里的下人觸犯了法律,家長要受罪罰。指家長對子孫后代及傭人不但負有教養(yǎng)責(zé)任,還要承擔(dān)法律責(zé)任。 也作“家奴犯罪,罪坐家主”。
【第78句】:【大紅袍】“大紅袍”是一種茶葉,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貴珍品,產(chǎn)于福建崇安東南的武夷山。這里方圓六十公里,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巖巖有茶,茶以巖名,巖以茶顯,故名巖茶。 大紅袍和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shù)让泛戏Q“四大名樅”。說起“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傳說古時候,有一位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生了一種怪病,整天沒有食欲,武夷山天心寺的老方丈聽說之后,命人泡了一碗茶給他喝,病一下子就好了。后來秀才考中了狀元,被御賜一件大紅袍,招為東床駙馬,專程來到武夷山謝恩。狀元到了天心寺后,方丈引著他從天心巖南下,來到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棵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 老方丈說,當(dāng)年你犯厭食癥,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的。狀元聽了,先在石壁前擺下香燭貢品,對著三株樹行了三叩九拜大禮。然后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御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 后來,人們就把三株樹產(chǎn)的茶葉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上“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第79句】:【看著魚兒下罩】 釋義:比喻看準(zhǔn)了再下手。 例句:小梅又安頓給崔骨碌:“聽說張金龍常到你們這兒來,要是有機會,把這個鐵桿漢奸—塊兒抓住,那就更好了。反正看著魚兒下罩,你瞧著辦吧!”
【第80句】:【花枝葉下猶藏刺,人心怎保不懷毒】(諺)花的枝葉下還藏著刺,誰能保得住人沒有毒害人的心思呢。 指人心莫測,要時時提防。
【第81句】:【管他三七二十一】見“不管三七二十一”。
【第82句】:【螞蝗釘了鷺鷥飛】(慣)釘:同“叮”。鷺鷥:鳥,也叫白鷺,嘴直而尖,頸、足均長,飛翔時縮著頸,常在水邊、澤地活動。比喻走到哪兒跟到哪兒,一步不離。
【第83句】:【對待失意人,別說得意事】(諺)面對事不遂心或者倒運的人,不要談?wù)f稱心如意的事。指說話要看對象,不要觸及別人的痛處,惹人生厭。
【第84句】:【不怕學(xué)不會,只怕不肯鉆】 釋義:指只要用心鉆研,什么都能學(xué)會。 例句:俗話不是說嗎:“不怕學(xué)不會,只怕不肯鉆。”工夫到了,自然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啦。
【第85句】:【吃水莫忘源,燒柴莫忘山】 釋義:比喻不忘別人的恩情,不忘本。 例句:親人解放軍,好多人是從東三省來的,幾千里上萬里,他們不是也有父母,也應(yīng)該娶妻生子嗎?人哪,吃水莫忘源,燒柴莫忘山。
【第86句】:【一日兩,兩日三】(慣)指日子一天天過去。也指日積月累。
【第87句】:【家無二主】(諺)指家庭不論大小,只能由一人主持家事。也泛指一個群體只能由一人做首領(lǐng),不能亂當(dāng)家。 也作“家無二主,國無二王”。
【第88句】:【吹牛皮】(慣)指說大話,夸海口。
【第89句】:【快馬不用鞭催,響鼓不用重錘】見“好馬不用鞭催”。
【第90句】:【坐吃山空,立吃地陷】(諺)坐著站著不勞動,山也能吃空,地也能吃塌。指只消費不生產(chǎn),只支出沒收入,產(chǎn)業(yè)再大也會耗盡。
【第91句】:【人怕丟臉,樹怕剝皮】(諺)人要是丟失了臉面,就無法在人前立足;樹要是被剝了皮,就斷了根和梢的脈絡(luò),無法存活。指人活臉面,絕不可做丟臉面的事。 也作人怕沒臉,樹怕沒皮。 人怕傷面,樹怕剝皮。
【第92句】:【緊火粥,慢火肉】(諺)熬粥要用快火,火慢了容易焦鍋;燉肉要用慢火,火快了很難燉爛。指熬粥與燉肉,火力大小快慢各有不同。 也作“緊鍋粥,慢鍋肉”。
【第93句】:【春凳折了靠背兒——沒的倚了】(歇)春凳:一種有靠背、寬而長的凳子。比喻失去了依靠或依仗的條件。
【第94句】:【外頭吹牛,里頭漏油】(慣)比喻內(nèi)部問題已很嚴(yán)重,卻還在外面吹牛皮說大話。
【第95句】:【貓養(yǎng)的狗不親】 釋義:誰生的孩子誰喜歡。 例句:她一點也不害羞地說:“……貓養(yǎng)的狗不親!我坐娘家就要引我們鐵蛋,他雖說九歲,生日遲,和八歲一樣。……”
【第96句】:【庸醫(yī)殺人】(諺)庸醫(yī):醫(yī)術(shù)低劣的人。指庸醫(yī)不研究藥理,判不準(zhǔn)病情,草草下藥,不僅治不了病,反會使病情惡化。
【第97句】:【林沖打洪教頭——后發(fā)制人】(歇)林沖:《水滸傳》中人物,綽號豹子頭,武藝高強,他在柴進莊上作客時,因洪教頭再三挑戰(zhàn),被迫與之比武,他讓洪教頭先動手,然后利用對方破綻將其打倒在地。 指讓對方先動手,然后加以反擊,制服對方。
【第98句】:【千人千面,百人百性】(諺)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不同的面孔,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不同的性格。指人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就和人人都有和別人不同的相貌一樣。 也作“干人千脾氣,萬人萬模樣”。
【第99句】:只有千里的名聲,沒有千里的威風(fēng).
上一篇:佛教名言格言-佛心禪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