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笛子吹走了調,并不比木魚好聽】 釋義:比喻好話說過頭并不好,要實事求是。 例句:亂捧場沒啥意思。笛子吹走了調,并不比木魚好聽。表揚也要注意分寸。
【第2句】:【屋漏更遭連夜雨】此語比喻禍不單行,事事不順。典出《醒世恒言》:“這等苦處,分明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明朝天順年間,官居吏部給事中的馬萬群,單生一子名叫馬德稱,德稱聰明好學,卜二歲中了秀才。鄰人黃勝把妹妹六瑛許與德稱為妻,由于德稱用心讀書,年過二十尚未成婚。誰知馬萬群彈劾奸宦乇振,反被王振誣告貪污,削職追“贓”,家產被官方賣空。萬群氣不過一病身亡,留下德稱在墳堂中棲身,生活沒有著落。于是他便去杭州投奔表叔,表叔十日前死了。再到南京訪故,則故舊或升、或轉、或死,或罷了官,一個也沒投著。盤纏用盡,不得不寄食佛寺。家鄉學官因他誤了考,把他秀才頭銜也申黜了,真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你猜怎的,自此命運更不順了:運糧趙指揮請他做門館先生,糧船沉沒了;劉千戶請他教八歲兒子,兒子出痘死了;龍侍郎薦他去陸總兵處幫忙,陸總兵兵敗被押解來京問罪。所以人們傳說:馬德稱所到之處,一定會有災殃,給他取名“鈍秀才”。人們和他狹路相逢,一個個口吐唾沫,叫聲“吉利”便走。 光陰易過,德稱已是三十二歲。這年王振勢敗,新皇帝訪知馬萬群冤屈,復其原官,追加三級,抄沒田產發還,準許馬德稱恢復秀才資格,“落實政策”。從此,“鈍秀才”一洗晦氣,連考連中,殿試二甲,選為庶吉士,方與六瑛完婚。正是“十年落魄少知音,一日風云得稱心”。
【第3句】:【火候不到不揭鍋】見“不到火候不揭鍋”。
【第4句】:【老鼠進口袋,自己找死】 釋義:比喻自尋死路。也比喻人的困難或危險是自己造成的。 例句:老鼠進口袋,自己找死,和我無關!
【第5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是經常用到的一句俗語,意思是高人之外有高人,多用于批評告誡那些自以為高明的人。 它源自于《敦煌曲·何滿子四首》“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它告訴我們,當我們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很出色、很優秀,但也不要驕傲,更不要自滿,因為這個世界很大,到處人才濟濟,很可能有人比我們在這方面更出色,更優秀。體育比賽中的一流高手,常有被名不見經傳的人打敗。所以,一個人,無論做什么,就算在一定范圍內很優秀了.但還要想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應該時刻保持謙虛謹慎才是聰明人所為。別人就是一面鏡子,用別人的長處,照看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第6句】:【床上疊床,屋上架屋】 釋義:比喻事物重復。 例句:“我這個廳長就可以不必要,部長以下的各級負責人負都可以不必要,為什么一定要床上疊床,屋上架屋?”
【第7句】:【薪水】“薪水”在古代指俸祿,在現在指工資。那么,古今的收人為什么叫薪水呢? 東漢以前,一般俸祿都發放實物(糧食布帛),唐以后一直到明清,主要以貨幣形式(金銀或錢幣)將俸祿發給官員。古代官員俸祿的名稱不止一種,如“月給”、“月薪”、“月錢”、“月費”等。 而最早將俸祿稱為“薪水”的是在魏晉六朝時。《魏書·盧昶傳》中記載:“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計。”這里的“薪水”就是指日常開支的費用。而明代將俸祿稱為“柴薪銀”,意思是幫助官員解決柴米油鹽這些日常開支的費用。現代人們常把工資稱為薪水,如長工資叫“提薪”。
【第8句】:【使的憨錢.治的莊田】(諺)憨錢:大注的銀錢。只要舍得花大價錢,就能買到上等的莊田。指要想置好產業,就不可吝惜錢財。
【第9句】:【富得快,跑買賣】(諺)要想很快富裕起來,最好是經商做生意。指經商能很快致富。
【第10句】:【名師出高徒】(諺)名師:德藝深孚眾望的師傅。指高明的師傅培養出來的,一定是才藝出眾的弟子。 也作名師手下出高徒。 名師自有高徒。
【第11句】:【當面抹蜜,背后扎刀】(慣)比喻當面給甜頭,背地里下毒手。
【第12句】:【口服千句,不如心應一聲】(諺)口服:口頭上表示信服。指口服遠比不上心服。
【第13句】:【人少好過年,人多好種田】(諺)過年,人少了可以多享受;種田,人多了自然收效快。指享受時人宜少,干活時人宜多。 也作人少好吃飯,人多好干活。 人多好做活,人少好吃饃。
【第14句】:【拿人錢財,與人消災】見“得人錢財,與人消災”。
【第15句】:【肉骨頭落了鍋——啃定】(歇)啃:諧“肯”。指某事是確定無疑的。
【第16句】:【求只求張良,拜只拜韓信】(諺)張良、韓信:西漢的開國元勛,張良為謀士,韓信為大將。指要想得到真正的幫助,不可隨意拜求平庸之輩,一定要拜求高手。
【第17句】:【鷺鷥不吃鷺鷥肉】 釋義:同類不相傷。 例句:“悟空,且休爭競。我們既進來就出去,顯得沒有方情。常言道:‘鷺鷥不吃鷺鷥肉’。他師既不在,攪亂他做什?”
【第18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語比喻人與周圍事物、人與人之間習性的關系,常因環境等改變自己。此典出自《北堂書鈔》六十五卷引《晉傅玄少傅箴》:“夫金木無常,方圓應形,亦有隱括,習與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晉朝的大臣傅玄是個品學兼優的人,很受皇帝敬重,被任命為太子的首席教師——太子少傅。 太子府里屬員很多,有宮女、太監以及一大批為太子辦事的官吏。這些人為討太子歡喜,阿諛逢迎,在這樣的環境里,要想學好是很難的。為此,傅玄非常憂慮。有一次,他給太子講課的時候,講道:“想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好皇帝,你一定要多接近正派的人。譬如,常接近朱砂,就會被它染紅;多接近墨水,就會被它染黑。對自己則一定要嚴格要求,行為端正,做到這些,周圍的人才會跟你學,正派的人才會圍繞到你身邊來。譬如:聲音清亮,回聲就一定和諧;自己站得直,影子就一定不會斜。你如果多接近正人君子,那么符合德義的話就會聽得多,自己的行為就會逐漸符合規范準則。如果你多接近小人,那就好像進入賣鮑魚的店一樣,時間久了,你就聞不到蘭花的芳香了。”后來皇帝聽到了傅玄的這番話,覺得很有深意,就命人把它寫在屏風上,放在太子的房里,讓他每天讀一遍,把它叫做《太子少傅箴》。從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了太子警示自己的座右銘。
【第19句】:【一個鼓槌打不響】 釋義:只有鼓槌沒有鼓是打不響的。比喻一個人支配不開,指揮不靈。 例句:郭全海在農會里,光一個鼓槌打不響,心里越著急,越好上火,他跟一個小組長干了一仗。
【第20句】:【處處留心皆學問】 釋義:只要留心,生活中到處都有學問。 例句:這個史文遠,竟然會注意到別人在什么地方皺了下眉頭,并且找上門來追根尋底,這需要具備怎樣的一種心思啊!真是,處處留心皆學問。
【第21句】:【瓶口扎得住,人口扎不住】(諺)瓶口可以封住,人嘴卻無法封住。 指人們總是要評論是非,傳播消息。 也作“瓶口易扎,人口難封”。
【第22句】:【葫蘆是吊大的,小孩是哭大的】(諺)葫蘆吊在架子上才能長大,嬰兒經常哭才能長大。指嬰兒啼哭是一種有益的運動,是正常現象。
【第23句】:【在家靠父母,出家靠朋友】(諺)指在家生活靠父母操心,出門辦事靠朋友幫忙照應。 也作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在家投爹娘,出門投朋友。
【第24句】:【望雨看天光,望雪看天黃】(諺)望:盼望。指盼望下雨,要看天色顯出光亮才有希望;盼望下雪,要看天色顯出灰黃才有希望。
【第25句】:【蒼蠅見了血】(慣)比喻壞人見到了想要的東西而眼紅。
【第26句】:【平地跌跟頭】(慣)比喻在順境中出問題,或在不該犯錯誤的地方犯錯誤。 也作“平地摔跟頭”。
【第27句】:【穿小鞋】“穿小鞋”是比喻暗中給人刁難或暗中打擊報復。“穿小鞋”源自一個民間傳說。 在古代,確實有“小鞋”,不過,它是一種愚昧的民俗。小鞋是因為女子從小纏足后形成的小腳,稱為“三寸金蓮”,鞋子必然是小鞋才合腳。 相傳,古代女孩子出嫁,由娘家把女孩鞋樣送到婆家,由婆家按鞋樣做成鞋子,再送回來讓新娘子上轎時穿。傳說宋朝有個叫巧玉的姑娘,她后母要把她嫁給又丑又啞的娘家侄子,巧玉不依,后母想整治她。適逢有人給巧玉介紹了一個滿意的男人。后母背地里剪了個很小的鞋樣給男方送去,由男方制作一雙迎娶的新鞋。出嫁那天,巧玉上轎要穿新鞋,可這怎么也穿不上,一氣之下,便懸梁自盡了。從那時起,人們便將這種背地里刁難人打擊報復的行為或使壞點子整人的行為叫做“穿小鞋”。
【第28句】:【一柞不如四指近】(諺)柞(zha):手掌張開,大拇指和中指兩端間的距離。四指:大拇指之外的其他四個手指并排的寬度。一柞的距離,不如四指的近。比喻人際關系,遠親不如近親,近親又比不上親骨肉。
【第29句】:【惹亂子】(慣)指引起麻煩。
【第30句】:【劉備關公,各有秉性】 釋義:劉備、關公:《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劉備是蜀漢政權的建立者,性情溫和大度;關公即關羽,劉備的結義兄弟,蜀漢大將,性格剛強,有膽力。比喻人的性情各不相同。 例句:唁,劉備關公,各有秉性,對待不同脾氣的人,說話的方式就得靈活點兒哪。
【第31句】:【雞也飛了蛋也打了】(慣)雞飛走了,蛋也打破了。比喻兩頭落了空。
【第32句】:【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寺】見“藏了和尚藏不了寺”。
【第33句】:【好漢護三村,好狗護三鄰】(諺)英雄好漢能保住周圍村莊的安定,一條好狗會護住周圍鄰居不遭偷盜。指是好男兒就要做好一方的保護神。 也作“好狗護三鄰,好漢護三村”。
【第34句】:【酒肉朋友,柴米夫妻】見“柴米夫妻,酒肉朋友”。
【第35句】:【說得出,做得到】(慣)指人信守諾言,敢作敢為。 也作說得出來,干得出來。 說得出來就做得出來。
【第36句】:【樹倒猢猻散】“樹倒猢猻散”比喻以勢力(利)相聚合的人,為首者一倒,跟從的人一哄而散,含有貶義。它源自南宋。 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記載:“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依附者甚眾,獨其妻兄厲德新不以為然。詠百端威脅,德新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新遣人致書于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猴散賦》一篇。”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宋高宗時,有個侍郎叫曹詠,他善于逢迎拍馬,深得奸相秦檜的歡心,所以官運亨通,當了侍郎。曹詠當了大官以后,有很多人來巴結他,獨有他的大舅子厲德新卻從不向他獻殷勤。厲德新知道曹詠并非憑真才實學,而是靠依順秦檜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詠這種人沒有好下場。對此,曹詠耿耿于懷,一心想找個茬整整厲德新。后來,秦檜死了,那些依附秦檜的家伙一個個倒臺了,曹詠也被貶到了新州。厲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興,就寫了一篇《樹倒猢猻散賦》寄給曹詠。文中說如今大樹一倒,猢猻四散,于國于家,真是可喜可賀。將秦檜比作一棵大樹,把曹詠等人比作樹上的猴子。這篇賦很快便在臨安傳開,遂成俗語。
【第37句】:【東道主】“東道主”一詞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家。“東道主”一詞最早見于左丘明的《左傳》一書中的《燭之武退秦師》。 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晉聯軍包圍了鄭國國都,鄭國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老臣燭之武赴秦,私下會見了秦穆公,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巧妙地游說秦穆公:“秦晉聯軍攻打鄭國,鄭國必亡,但鄭國亡了,似乎對貴國也沒有什么好處。從地理位置上講,秦國和鄭國之間隔著晉國,貴國要越過晉國來控制鄭國的土地,恐怕也難以做到吧?到頭來得到好處的還是晉國。 晉國的實力增加一分,就等于秦國的實力削弱一分啊!”秦穆公聽后,覺得燭之武說得有理。燭之武進一步分析說:“如果你能把鄭國留下,讓它作為你們東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使者來往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財物,這對您有什么不好呢?”秦穆公終于被說服了,不但跟鄭國簽了和約,還派了部分秦軍留守鄭國。晉國無奈只得退兵了。鄭國的一場危機得到了化解。因為秦國在西,鄭國在東,所以鄭國對秦國自稱“東道主”,從此,“東道主”就成了主人的代稱。
【第38句】:【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語出《孔子家語》。這句話人們常說,是勸諫之良言,道理也是顯而易見的。良藥多苦是規律,黃連就是珍貴的藥材,它們雖苦,但卻能醫好人們的疾病。忠言往往就是逆耳的語言,雖不中聽,但最有價值,能警示自己,敦品厲行,養成良好品德。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聽了魏征的逆耳忠言,把逆耳忠言當成一面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成就了“貞觀之治”。相反,他的兒孫唐玄宗李隆基雖有“開元之治”,但他自滿了,聽不進忠言,一味相信安祿山的甜言蜜語,卻不知安祿山是口蜜腹劍,結果放松了警惕,釀成了“安史之亂”,使中興的大唐急速走上下坡路,由盛變衰。 百姓也是如此,人的一生都想稱心如意是不可能的,不能一聽逆耳忠言就不高興,一遇不順利就怨天尤人,一聽奉承話就忘乎所以,必然落得個“狐貍奉承,烏鴉唱歌”的結果。
【第39句】:【有錢三尺壽,窮命活不夠】(諺)三尺壽:形容壽命不長。指富人過著奢侈淫逸的生活,想多活偏短命;窮人過著勞苦節儉的生活,無享受偏命長。
【第40句】:【人受一口氣,佛受一爐香】(諺)人活著求的是氣順,就像佛要的是人們給它上香、對它敬重一樣。指人不能忍受的是對自己的無禮和壓制。 也作人爭一口氣,佛爭一股香。 人爭一口氣,神爭一爐香。 佛爭一爐香,人爭一口氣。
【第41句】:【城隍廟里的菩薩——人造的】(歇)造:本指塑造,轉指捏造、編造。指某些話語或事情是人編造出來的。
【第42句】:【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釋義:對有難的人,人人都有同情心。 例句:劉翁道:“‘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你肯在我船上相幫,管教你飽暖過日。”
【第43句】:【凍不死的蔥,餓不死的僧】(諺)僧:和尚。指蔥耐凍,再冷的天氣也凍不死;和尚可以四處化齋,當然不會餓死。
【第44句】:【飽病難醫】(諺)指飽食積成的病最難治療。也指人在富貴中養成的嬌惰習性最難改變。
【第45句】:【干姜有棗——越老越好】(歇)干、有:沒有實際意義,為增加音節的助詞。本指姜越老越辣,棗越老越甜;轉指人越老越有經驗,辦事越老到。
【第46句】:【擦屁股】(慣)比喻不情愿地替別人處理其沒做完或沒辦好的事情。 也比喻事情辦糟后做補救工作。
【第47句】:【電線桿上插雞毛——好大的撣子】(歇)撣子:一種除塵工具,常用雞毛綁在小竹棍上做成。撣:諧“膽”。驚嘆或指責人膽子太大。
【第48句】:【哪個貓兒不吃腥】(諺)指凡是貓就沒有不貪吃魚肉葷腥的。比喻有貪財好色等惡習的人,任何時候都改變不了本性。 也作哪個貓兒不吃葷。 哪個貓兒不偷食。 沒有不吃腥的貓。
【第49句】:【皇帝的女兒不愁嫁】(諺)指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他的女兒當然不愁嫁不出去。常借指最緊俏、最短缺的搶手貨物,不愁賣不出去。
【第50句】:【抱粗腿】(慣)指攀附有錢有勢的人。
【第51句】:【茅廁越掏越臭】見“毛坑越掏越臭”。
【第52句】:【拿草棍兒戳老虎的鼻子眼兒】(慣)比喻自己找死。
【第53句】:【爬刀山,下火海】見“上刀山,下火海”。
【第54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釋義:項莊:項羽部下的武將。沛公:劉邦。《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和劉邦在鴻門會見,酒宴上,范增讓項莊舞劍助興,企圖乘機殺死劉邦。劉邦的謀臣張良見事危急,就對樊噲說:“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比喻某種言論行動表面上正當好聽,其實別有用心,另有企圖。 例句:照我看,打郭批方不是終了,恐怕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啊!
【第55句】:寧給好漢拉馬,不給懶漢作爺。
【第56句】:【打倒金剛賴到佛】(慣)金剛:護佛力士。佛:佛祖。打倒了金剛,賴在佛的身上。指人把自身的責任硬推給別人。
【第57句】:【隨風倒】(慣)形容沒有自己的主見,哪邊勢力大就倒向哪邊。
【第58句】:【寧扶旗桿,不扶井繩】(諺)旗桿是直的,可以扶起;井繩是軟的,不能扶直。比喻幫人要幫有自強意識的人,不幫那些不能自立的人。
【第59句】:【又吃紂王水土,又說紂王無道】(慣)紂王:商朝最后一個君主,荒淫無道,是有名的暴君。比喻既要靠人養活,又說人壞話。
【第60句】:【一法通,百法通】(諺)指精通了某一方面的方法、技巧,其他相關方面的技術也就融會貫通了。
【第61句】:【籃里魚,阱中虎】(慣)阱:陷阱。 被撈在籃子里的魚,被困在陷阱里的虎。比喻陷入絕境難以脫逃的人。
【第62句】:【明人不做暗事】(諺)明人:光明磊落的人。暗事:背地里做的見不得人的事。指明人做事正大光明,絕不鬼鬼祟祟,搞陰謀詭計。 也作明人無暗事。 明人不做暗事,好漢不使暗拳。
【第63句】:【褲兜子里的跳蚤,亂咬】 釋義:比喻不顧事實,毫無根據地隨便供認別人干了壞事或說了壞話。 例句:高百尺反駁說:“得!工農干部就這樣——褲兜子里的跳蚤,亂皎……像你們知識分子,一套一套的?”
【第64句】:老姜辣味大,老人經驗多.
【第65句】:【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 釋義:一經比較就能看出人或物的優劣。 例句:“斜對門就是糧食加工廠,哪個省勁,哪個費力,哪個快,哪個慢,一看就清楚了。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
【第66句】:【少飲不濟事,多飲濟甚事?有事壞了事,無事生出事】(諺)酒飲得少了不頂事;飲得多了,不是壞事,就是生事。指飲酒害多益少,勸人應戒酒。
【第67句】:【打開天窗說亮話】(慣)天窗:開在房頂上用來采光的裝置,似窗。 比喻有話明講,不隱諱。 也作“推開天窗說亮話”。
【第68句】:【爭氣發家,斗氣受窮】(諺)斗氣:憋著一股氣與人比排場比闊氣。指爭氣能使人奮斗成才,振興家業;斗氣卻會使人奢侈腐糜,錢財耗盡。
【第69句】:【殘燈碰上羊角風——一吹就滅】(歇)羊角風:旋風,龍卷風。指人或某種勢力行將死亡或滅亡,經受不住打擊。
【第70句】:【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慣)指本以為要尋找的人或物在很遠的地方,其實就在跟前或附近。 也作遠在天涯,近在咫尺。 遠在千里,近在眼前。
【第71句】:【貼人不富自家窮】(諺)貼:補貼,幫補。在錢財上幫補別人,往往是別人沒有幫補好,倒把自己拖垮了。指用財物扶持別人,并非救助人的好辦法。
【第72句】:【狗戴帽子裝人】 釋義:罵人假裝正經。 例句:牛打江山馬坐殿,你倒狗戴帽子裝人了!你他媽的問問天,問問你祖宗!誰給你置的家,誰給你養活的人?
【第73句】:【和尚在缽盂在】(慣)缽盂(b。 yu):和尚化緣用的器具。形容密不可分。
【第74句】:【路在口邊】(諺)指出遠門不認識路,勤動嘴問人就會知道。也指勤動嘴向人請教,生活前景就不會迷茫。 也作路出嘴邊。 路在嘴巴上。
【第75句】:【見縫就下蛆】(慣)比喻一有機會就搞破壞或做壞事。
【第76句】:【好樹結好桃,好葫蘆開好瓢】(諺)瓢:葫蘆從正中剖開而成的舀水用的工具。指桃樹好,結出的桃子就好;葫蘆端正,開出的瓢就端正。常比喻有良好的環境,就能熏陶出好的人才。 也作“好種出好苗,好葫蘆鋸好瓢”。
【第77句】:【老鴉落在豬身上——只看見別人黑,看不見自己黑】(歇)老鴉:烏鴉。指只看見別人長得黑,看不見自己長得黑。也指只看到別人的壞或不好,看不見自己的壞或不好。
【第78句】:【事到做時方知難】見“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第79句】:【媳婦進房,媒人靠墻】(諺)新媳婦娶進門入了洞房,媒人就靠墻一邊站,沒用了。指娶親后容易把媒人忘記掉。 也作“媳婦進門,媒人出門”。
【第80句】:【甘拜下風】“甘拜下風”是指自認不如他人,并真心佩服他人。出自《莊子·在宥》:“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 后來“順下風而拜”就演變成“甘拜下風”,表示誠信佩服,自認不如對方。 此源來自典籍,莊重嚴肅。但源莊流諧,故事情彩。 西晉時期有個大富豪叫石崇,據說他富可敵國。王愷是晉武帝的舅舅,也是一個富豪。他們倆爭強好勝,經常在一起比誰吏富。因此,兩人經常到處搜羅綺麗的寶物裝飾衣服或車子。 一次,晉武帝踢給王愷一棵高兩尺的珊瑚樹,此樹枝丫或密或疏,形態美麗,簡直是世間少有。王愷如獲至寶,非常得意,認為這次石崇該認輸了。 于是,王愷就帶著這棵罕有的珊瑚樹去見石崇。 石崇看完之后,不動聲色地拿起鐵如意,趁王愷不注意,一下子打在珊瑚樹上,珊瑚樹馬上就碎了。王愷見石崇親手打碎了皇帝賜給自己的寶物,以為石崇是嫉妒自己而毀寶,聲色俱厲地責問石崇打碎天下最好的寶貝怎么辦。 石崇卻不慌不忙,悠然地對王愷說:“你別埋怨,今天我賠你。”石崇說完,就命令仆人去搬家里的珊瑚樹。待石崇把家里的珊瑚樹都搬出來后,王愷驚呆了。別說兩尺高,四尺高的都有,其中光彩奪目的就有六七棵,王愷從來都沒見過。像王愷剛剛拿過來的那樣的還有很多。王愷看后,茫然若失,不得不甘拜下風了。
【第81句】:【稻秀雨澆,麥秀風搖】(諺)秀:稻、麥揚花期。指稻揚花時,要雨澆灌,卻忌風搖;麥揚花時,要風吹搖,卻忌雨澆。 也作“麥秀風搖,稻秀雨澆”。
【第82句】:【公元】“公元”是“公歷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在我國稱之為“公歷”或“陽歷”,是相對于我國的“農歷”或“陰歷”而言。 “公歷紀元”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平為公歷元年,相當于我國西漢末期平帝的元始元年。 “公元”產生于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把任何事情都附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后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所謂耶穌誕生在狄奧克列顛紀元之前284年的說法,并主張以耶穌誕生作為紀元。這一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元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并在教會中使用。到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歷時,繼續采用了這種紀年法。 我國是辛亥革命后開始引入公歷的,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才完全使用公元紀年。
【第83句】:【解開悶葫蘆】見“打破悶葫蘆”。
【第84句】:【鋦碗的丟了眼鏡——這個碴兒你找不著】(歇)碴兒:諧“茬兒”。 指挑不出毛病,找不出差錯。
【第85句】:【身弱鬼來纏】(諺)指身體衰弱的人,常會招來邪魔纏身。也借指主事人軟弱無能,就會有壞人乘虛而入,滋事破壞。
【第86句】:【送佛送到西天】(諺)西天:佛教指佛祖所居的圣地。要送佛祖,就必須送到西天。比喻幫人要幫到底。 也作送佛送到西天,幫人幫到周全。 送人送到家,救人救到底。
【第87句】:【賣狗皮膏藥】(慣)狗皮膏藥:藥涂在小塊狗皮上的膏藥,療效較好,舊時常有賣假冒的狗皮膏藥以騙人錢財的,故常用來比喻騙人的假貨。比喻說假話騙人或耍貧嘴說漂亮話。 也作“賣膏藥”。
【第88句】:【戴綠頭巾】(慣)綠頭巾:元明兩代,娼家、樂人家男子用綠頭巾裹頭。指妻子有外遇。 也作“戴綠帽子”。
【第89句】:【打狗就不怕狗咬,殺豬就不怕豬叫】(諺)比喻既下決心揭發惡類,就不怕他們打擊報復。
【第90句】:【碾盤上的蘑菇——根子硬】(歇)碾盤:碾子承受碾磙子的石制底盤。根子:本指根部,轉指根底、后臺、靠山等。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過硬(yipinjuzi.com)。比喻后臺、靠山很硬。 也指基礎雄厚,很有實力。
【第91句】:【叫化子買米——只有這一升】(歇)升:容量單位,10升等于1斗,諧“身”。指衣服只有一身。
【第92句】:【東方不亮西方亮】 釋義:比喻這里行不通,還可以到別的地方去,希望總是有的。 例句:中國是一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不愁沒有回旋的余地。
【第93句】:【手里沒有金剛鉆,不敢攬這瓷器活】見“沒有金剛鉆,不敢攬瓷器”。
【第94句】:【狗掀門簾——全憑一張嘴】(歇)嘴:本指嘴巴,轉指說話。指人全靠嘴巴能說會道。含譏諷意味。 也作狗掀門簾——光拿嘴對付。 狗掀門簾——全仗著嘴。
【第95句】:【虎毒不食子】見“大蟲惡殺不吃兒”。
【第96句】:下棋不語,落子不悔。
【第97句】:【把好心眼掛在鼻子上——專為別人看】(歇)指假裝出一副好心腸,在人前顯示。
【第98句】:【在京和尚出京官】(諺)指在京城的和尚往往吃香,就好比離開京城的京官在地方上吃香一樣。
【第99句】:【又想吃大餅,又不愿累牙】(慣)比喻既想得好處,又不愿出力。
上一篇:座右銘的文案經典話語大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