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中南海】“中南海”是北京的一個地名,舉世聞名。緣何那樣出名,它曾是毛主席居住過的地方,足全國人民向往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風(fēng)景區(qū)。但是北京屬內(nèi)陸,為何有“海”? “中南海”的“海”,是蒙古語“海子”的簡稱,是花園的意思。因為地處北京的中南方位,故把這一帶風(fēng)景游覽區(qū)統(tǒng)稱為“中南海”。此名始于元代,一直沿用至今。
【第2句】:【恩將恩報,仇將仇報】(諺)人有恩惠于我,我定當(dāng)用恩惠去報答他。指有恩報恩,有仇報仇,這才是恩怨分明的大丈夫作風(fēng)。
【第3句】:【物極必反】(諺)指事物發(fā)展到極限時,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轉(zhuǎn)化。 也作物極則反,人急智生。 物極則反,泰極則否。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第4句】:【走殺金剛坐殺佛】(慣)殺:表示程度深。金剛:佛教稱佛的侍從力士,因手拿金剛杵得名。佛寺中塑的金剛是立像,佛是坐像。比喻苦樂不均。
【第5句】:【行行出狀元】(諺)行:行業(yè)。狀元:科舉時代殿試第一名。指不論哪一個行業(yè),都有本行業(yè)出類拔萃的頂尖人才。 也作行行出狀元,業(yè)業(yè)有高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第6句】:【寧娶大家奴,不娶小家女】(諺)寧可迎娶大戶人家的奴婢,也不要娶小戶人家的女兒。指大戶人家的婢女往往知書識禮,而小家女子往往缺少教養(yǎng)。
【第7句】:【水有源,樹有根】(諺)水從源頭流出,樹從根部長起。比喻事情的發(fā)生自有它的原因。 也作“水有源,事有因”。
【第8句】:【七情六欲】“七情六欲”一詞,源于儒家典籍。“七情”是儒家所指的人的七種感情,語出《禮記·禮運》,指人的喜、怒、哀、懼、愛,惡、欲,是與生俱來的,不用學(xué)習(xí)。中醫(yī)講的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的總稱。七情的變化,一般屬于生理活動范圍。而“六欲”是指人的各種欲望,《呂氏春秋·貴生》對六欲作了解釋,東漢高誘作了注釋,認(rèn)為所謂六欲,是指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引進后,從佛家角度對六欲作了新的概括,佛家以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tài)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為“六欲”。后來,人們把“七情”和“六欲”聯(lián)系起來,用來泛指人的各種感情和欲望。如《金瓶梅詞話》“單道世上人,營營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的關(guān)頭,打不破酒色財氣圈子。”直到現(xiàn)在,“七情六欲”一詞還經(jīng)常被使用。
【第9句】:【花開能有幾日紅】 釋義:感嘆青春短暫。 例句:舒海力哈哈一笑,轉(zhuǎn)了話題道:“花開能有幾日紅?你的庫瑪?shù)ざ啻罅耍俊?/p>
【第10句】:【千錢精神頭錢買】(慣)千錢:泛指很多錢。頭錢:一個錢,指錢少。 價值干錢的人才,被雇傭時只能得一個錢。指廉價出賣勞動力。
【第11句】:老人不講古,后生會失譜.
【第12句】:【窮家難舍,熱土難離】 釋義:舍不得離開家鄉(xiāng)。 例句:洛文搖頭答道:“窮家難舍,熱土難離,我哪兒也不想去了。”
【第13句】:【誰家灶內(nèi)無煙】(諺)哪家都燒火做飯,煙囪里都會冒煙。比喻家家都會有些不光彩的麻煩事。也比喻人人都有冒火發(fā)脾氣的時候。 也作“誰家煙筒不冒煙”。
【第14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諺)尺比寸長,但要和丈比,它就短了;寸比尺短,但要和分比,它就長了。比喻人和事物的優(yōu)勢都不是絕對的,有所長,也就必定有所短。
【第15句】:【伴君如伴虎】(諺)君:君王,皇帝。指陪伴君王,就像陪伴虎狼一樣,不定什么時候會招來殺身之禍。 也作“伴君猶如伴虎狼”。
【第16句】:【叫花子】乞丐俗稱“叫花子”,那么乞丐為什么被稱為“叫花子”呢? 有兩個出處。 一是古時候天津的職業(yè)乞丐上街討飯時,手中都拿著一根花棍,一路乞討,一路舞動,碰上惡狗當(dāng)?shù)溃蜇ぞ陀盟鼇泶蚬贩郎怼S捎诠髯由厦胬p著花紙條,系著小鈴鐺,耍起來會“叮當(dāng)”作響,所以俗稱打花棍,是天津職業(yè)乞丐行乞的象征。這乞丐是夠花哨的,故稱“叫花子”。 二是如同化齋一樣,“叫化”也是一個動詞,叫化剩湯殘飯的人被稱為“叫化子”。這在元代的文學(xué)作品中較為常見。比如元代戲劇家張國賓的《合汗衫》:“我繞著他后巷前街,叫化些剩湯和這殘菜。”因為“化”同“花”諧音,后來,人們就將“叫化子”俗稱“叫花子”。這就是“謂乞兒為花子”的由來。
【第17句】:【近山識獸,傍水知魚】(諺)住在靠山的地方,見過各種獸,故識獸名;住在近水的地方,見過各種魚,故知魚名。指人接觸什么多,自然就對什么了解熟悉。
【第18句】:【老母豬想吃天鵝肉】 釋義:比喻非分的妄想。 例句:第二天,那幫小子更歡了,這個說:“我知道了,這小子是個放豬的——豬倌!”那個說:“豬倌也想來上學(xué)。真他媽老母豬也想吃天鵝肉哇!”
【第19句】:【天不能總睛,人不能常壯】 釋義:比喻難免要發(fā)生意外的事。 例句:常言說:“天不能總青,人不能常壯。”這牛要病,我們有什么辦法?
【第20句】:【船無水不行,事無錢不成】(諺)就像船離了水不能劃行一樣,做事離了錢財就辦不成。指錢財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第21句】:【除了死法有活法】(諺)除去原本固定的辦法,更有許多靈活變通的辦法。指做事不要死守成規(guī),只要放開思路,辦法很多。
【第22句】:【殺雞用牛刀】(慣)殺雞用上了殺牛的刀。1指大材小用。2指辦事有絕對的把握。3比喻花大錢卻辦了件小事。
【第23句】:【紅顏多薄命】(諺)紅顏:美貌女子。薄命:命運不好。指舊時的美貌女子往往遭受厄運。 也作紅顏自古多薄命。 自古紅顏多薄命。
【第24句】:【嚼舌頭】(慣)指傳閑話,撥弄是非。也指閑聊或互相逗著玩。 也作嚼舌根。 嚼舌頭根。
【第25句】:【六畜】農(nóng)民盼望的是“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六畜”的說法最早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韓非子·難二》中說:“務(wù)于蓄養(yǎng)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則人多。”它說明了掌握蓄養(yǎng)的規(guī)律和明了土地的特性,六畜才能順利生長,五谷才能迅速繁殖,收入就會增多。 六畜,指的是牛、馬、羊、豕(豬)、雞、犬(狗)六種家畜。《左傳·僖公十九年》說:“古者六畜不相為用。”六畜之中,牛和馬主要用來耕作、馱運、拉車,羊、豕、雞主要供食用,犬則守戶。現(xiàn)在,六畜的使用價值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以羊來說,除了食用外,增加了毛紡,以牛和豕來說,增加了皮革制品。而牛和馬的耕種作用大大弱化,被現(xiàn)代科技所取代。
【第26句】:【跳在黃河也洗不清】(慣)比喻受了冤屈,盡了最大努力也無法辯白,洗雪不清。 也作跳到黃河洗不清。 跳進大河也洗不清。 跳到天河里也洗不清。
【第27句】:【鐵煉成鋼,兵練成將】(諺)鐵經(jīng)過千錘百煉就能鍛成好鋼,士兵經(jīng)過千錘百煉就能成為好將領(lǐng)。指艱苦鍛煉是造就人才的必由之路。
【第28句】:【鼠有鼠洞,蛇有蛇路】見“蛇有蛇路,鼠有鼠路”。
【第29句】:【出恭】“出恭”是人廁的雅稱。“恭”是尊敬之意,這么一個高雅的詞兒怎么會和入廁扯在一起呢?這要從明代科舉考試說起。 明代科舉考試的考場,設(shè)有“出恭人敬”牌,以防止士子擅離座位,有事經(jīng)批準(zhǔn),領(lǐng)“出恭入敬”牌后方可出入。同時考試時間頗長,人總會有三急要出出人人,凡出去方便者,也要申領(lǐng)“出恭入敬”牌,托于胸前,按指定地點去解決,迅速交牌回位。 此牌寫得清楚,要出入恭敬,意思是輕去輕回,不得喧嘩,保持試場安靜,以防影響他人考試。 因考生上廁所時必須領(lǐng)此牌,故后世習(xí)稱大小便為“出恭”,并謂大便為“大恭”,小便為“小恭”,連放屁也稱“虛恭”,可見讀書人真能整詞。
【第30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釋義:朱:朱砂,紅色的顏料。赤:紅色。比喻環(huán)境對人有很大影響,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 例句:馬專員也笑道:“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也學(xué)會我們這套八股濫調(diào)了!”
【第31句】:【調(diào)皮的騾子能拉套】(諺)拉套:套在車轅的前面或側(cè)面拉車。不馴服的騾子拉套往往很得力。比喻頑皮的年輕人,只要引導(dǎo)得法,往往很有出息。
【第32句】:【狗嘴里長不出象牙,雞窩里藏不住鳳凰】 釋義:比喻壞人說不出好話,不良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不出好人。 例句:當(dāng)時她聽胡杏講完。略一思索,就判斷道:“狗嘴里長不出象牙,雞窩里藏不住鳳凰。依我看,她是使黑心!”
【第33句】:【朝內(nèi)無奸,干戈不動】(諺)奸:奸佞。干戈:古代兵器,代指戰(zhàn)爭。 朝廷內(nèi)部沒有奸黨,就不會引起事端,發(fā)生戰(zhàn)爭。指奸賊是禍亂之根。
【第34句】:【路通百業(yè)興】(諺)道路四通八達,交通方便,就會帶動各行各業(yè)都興旺起來。指道路是振興經(jīng)濟的命脈,要想經(jīng)濟飛騰,必須先修道路。
【第35句】:【軍無糧自亂】(諺)指行軍打仗,最要緊的是保證糧草的供給。 也作“軍無糧草,不戰(zhàn)自亂”。
【第36句】:【若要安樂,不脫不著】(諺)如果想要康寧,最好在春夏之際、秋冬之交,不要加減衣服。指乍暖乍寒季節(jié),加減衣服容易生病。
【第37句】:【娘的墓前哭丈夫——上錯了墳】(歇)比喻找錯了地點。含譏諷意味。
【第38句】:【連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稱“連襟”。連襟這個詞有個發(fā)展過程,最早是自唐初駱賓王的《秋日與群公宴序》,其中記載:“既而誓敦交道,俱忘白首之情;款而連襟,共挹青田之酒。”這里連襟比喻的是朋友。 之后見于中唐大詩人杜甫,杜甫晚年寓居川東,結(jié)識當(dāng)?shù)匾晃恍绽畹睦项^,交情甚篤,序論起來,兩家還是拐彎抹角的親戚。后杜甫離開川東,離別時寫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別》的詩,回憶結(jié)交經(jīng)過,有幾句是:“弧陋忝末親,等級敢比肩。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襟是衣襟,袂是袖。這是形容彼此關(guān)系密切,它還沒有后來的那種關(guān)系。但為“連襟”一詞的產(chǎn)生作了鋪墊。 北宋末年,洪邁有個堂兄在泉州做幕賓,不很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jié)度使,得知此事后,便寫了一封薦書,薦洪邁的堂兄去京城供職。 洪邁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邁寫了一份謝啟,寄予妻子的姐夫,里邊幾句是:“襟袂相連,夙愧末親之孤陋;云泥懸望,分無通貴之哀憐。”這里的“襟袂相連”簡化為“連襟”,顯然是從杜甫的詩中化來。洪邁把自己和妻子的姐夫稱為“連襟”,開創(chuàng)了把姐、妹的丈夫互稱“連襟”的首例,這是“連襟”現(xiàn)義一詞的直接出處。
【第39句】:【初生牛犢不怕虎】(諺)犢(du):牛犢,小牛。剛生下的牛犢連猛虎也不怕。比喻年輕人未經(jīng)世事,不知天高地厚。也比喻年輕人不受世俗約束,敢沖敢闖,敢說敢干。
【第40句】:【只有癡心的父母,難得孝敬的兒郎】(諺)指父母為撫養(yǎng)兒女盡心盡力,子女對父母能盡孝心的卻十分難得。
【第41句】:【胡蘿卜就燒酒——仗個干脆】(歇)仗:講求。干:諧“甘”。本指又甜又脆,轉(zhuǎn)以形容說話或做事干脆利索。 也作“胡蘿卜就酒——嘎嘣脆”。 嘎嘣:擬牙齒咬胡蘿卜時發(fā)出的聲音。
【第42句】:【吃官飯】(慣)指在政府部門或事業(yè)單位工作,靠工資生活。
【第43句】:【大千世界】“大干世界”指廣闊無邊的世界,包羅萬象的事物。“大干世界”是怎么來的呢? “大干世界”是佛教語。據(jù)《華嚴(yán)經(jīng)》卷四說:“以須彌山為中心,以鐵圍山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和七山八海,叫做一個世界。累計一千個世界,叫做‘小千世界’;累計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累計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因為以‘千’為單位,經(jīng)過三次累計,所以完整的叫法是‘三千大干世界”’。佛家指出,宇宙中有無數(shù)大干世界。后來,用“大干世界”形容廣大而豐富多彩的世界。 佛教的“大干世界”,竟然和物理學(xué)、天文學(xué)的漫無邊際的宇宙相似。
【第44句】:【棋高一著,縛手縛腳】(諺)指和比自己棋藝高明的人下棋,總覺得放不開手,處處受制。也比喻在戰(zhàn)斗中遇到比自己智謀、武藝高強的對手,總覺得難以施展本領(lǐng)。 也作“棋高一著,束手束腳”。
【第45句】:【爭得貓兒丟了牛】(慣)比喻得不償失。
【第46句】:【拉住黃牛當(dāng)馬騎】 釋義:比喻讓能力小或條件差的承擔(dān)繁重任務(wù)。 例句:我們既要面對廠里的實際情況,更要看到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咱們要拉住黃牛當(dāng)馬騎。
【第47句】:【小廟難敬大佛】(諺)廟太小,供奉不了大的佛座。比喻規(guī)模小條件差的單位,容納不下高層次的人才。有時也作為一種婉言謝絕的托詞。 也作小廟供不住大菩薩。 小廟容不得大神。 小廟請不來大神。
【第48句】:【橫草不拈,豎草不動】 釋義:拈(nian):揀起。形容人懶怕動。 例句:馮金保又說大姐成日橫草不拈,豎草不動,偷米換燒餅吃。
【第49句】:【彈不到一根弦上】(慣)彈:諧“談”。弦:琴弦。指意見不一致,說不到一塊兒。
【第50句】:【走江湖】(慣)指奔走四方,靠賣藝、賣藥、占卜、行醫(yī)為生。 也作“跑江湖”。
【第51句】:【黃色書刊】“黃色書刊”指那些低級庸俗、淫穢色情的書刊。后把一切和淫穢色情有關(guān)的書刊和行為都稱之為“黃”,并把“黃”的危害與“賭”、“毒”(吸毒販毒)并列,并稱“黃、賭、毒”。那么,為什么把這些不健康的東西稱為“黃色”呢? “黃色書刊”起源于19世紀(jì)末的美國。當(dāng)時,美國的報刊業(yè)競爭十分激烈。《世界報》和《日報》的競爭最為瘋狂。他們大量刊登色情、兇殺、犯罪等內(nèi)容的新聞,并用聳人聽聞的編排手法進行處理,以吸引讀者,擴大銷售,達到獲取最大利潤的目的。1895年,《世界報》創(chuàng)辦《星期日專刊》,其刊載的連環(huán)畫《黃色孩童》(亦譯作《黃色青年人》),內(nèi)容低級下流,不堪入目。由于此連環(huán)畫的主角是一個身穿黃色襯衫的孩子,當(dāng)時就把這種專門登載庸俗低級內(nèi)容以取悅招徠讀者的報刊稱為“黃色報刊”。以后,這一稱謂和它的含義擴展到世界,中國也不例外。今天,我國掃除精神污染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就是開展“掃黃、打非”。
【第52句】:【衣裳】“衣裳”指一年四季能穿的所有衣服,都叫衣裳。 最初的衣裳應(yīng)該是樹葉與獸皮連在一起的“圍裙”。后來傳說黃帝創(chuàng)上衣下裳,即是上下連在一起的服飾,故后人稱上衣為“衣”,下衣為“裳”。到有文字記載時,我國的服裝樣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時期上衣下裳連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裝。到春秋戰(zhàn)國時,這種上衣下裳開始變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長了一些,就是說這一時期男女還都穿裙子。《詩經(jīng)》中多次提到有“麻”(衣領(lǐng))的新式服裝,以及“袍”(一種行軍者日以當(dāng)衣,夜以做被的長式衣服)、“裼”、“裘”等兒童褓衣和皮衣。可見,當(dāng)時人們的衣著已十分可觀了。
【第53句】:【孩子嘴里討實話】(諺)從小孩嘴里能討出真情實話。指小孩天真無邪,不會藏真,不會弄假。 也作孩子嘴里無瞎話。 小孩嘴里掏實話。
【第54句】:【黃鼠狼子不嫌小雞瘦】 釋義:比喻人愛貪小便宜,不論便宜大小,都想得到。 例句:元寶{艮元用簸箕摟,對待伙計窮摳搜,黃鼠狼子不嫌小雞瘦。
【第55句】:【站在鍋中間,看見鍋沿沿;站在坡尖尖,看見天邊邊】(諺)人站在鍋當(dāng)中,只能看到鍋沿;站在坡頂,就能看到天邊。指人看問題,立足點高了就眼界開闊,看得很遠。
【第56句】:【尿不到一個壺里】(慣)比喻合不來,不能合作共事。
【第57句】:【爛套子也能塞窟窿】(諺)爛套子:使用過多年的舊棉絮。指爛套子再陳舊無用,還可以拿來堵塞窟窿。比喻人能力再差,也總有用得上的地方。
【第58句】:【地憑文約官憑印】(諺)文約:契約。印:印章。指土地的所有權(quán),憑的是契約;當(dāng)官,憑的是官印。 也作“地憑文書官憑印”。
【第59句】:【拉開話匣子】見“打開話匣子”。
【第60句】:【藥醫(yī)不死病,死病無藥醫(yī)】(諺)藥只能治可治之病,不治之癥是無藥可施的。指再高明的醫(yī)生,再名貴的藥物,功能都是有限的。
【第61句】:【鋦鍋的戴眼鏡——找碴兒】(歇)碴兒:器物上的破裂處,諧“茬兒”。比喻故意挑毛病,找差錯。
【第62句】:【以心度心,間不容針】(諺)間不容針:空隙之小容不下一根針。指以自己的心理來推測他人的心理,將心比心,就不會有多大的偏差。
【第63句】:【趁著混水摸泥鰍】(慣)比喻趁著混亂的時機撈取好處。
【第64句】:【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釋義:誰敢干誰就得利。多指壞人得便宜,好人吃虧。例句:懶蟲說:“你用不著害怕。這年頭就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第65句】:【殺回馬槍】(慣)回馬槍:古時一種槍法,兩人交戰(zhàn)時,一方詐敗而走,待對方追至切近,回過馬來給追擊者以致命一擊。1指先撤退,待對方麻痹后,回過身來進行突然襲擊。也指假裝離開,出其不意突然回來。2指揭發(fā)自己同伙的問題。
【第66句】:【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慣)比喻說話做事前后不一、自相矛盾,使自己難堪。
【第67句】:【一壁打鼓,一壁磨旗】(慣)比喻同時做兩手準(zhǔn)備。
【第68句】:【瞎子磨鐮刀——快了】(歇)快:本指刀刃鋒利,轉(zhuǎn)指不要多長時間。指事情快有結(jié)果了。
【第69句】:【水火不相容】 釋義:水和火,不能同時在一個火爐里存在。比喻彼此相沖突,無法調(diào)和。 例句:他絕不使自己的家業(yè)接近愁人姚士杰,那和他的“政治性兒”水火不相容。
【第70句】:【樹靠枝葉兒圓,人要禮當(dāng)先】 釋義:要講究必要的禮節(jié),把事情辦得圓滿。 例句:樹靠枝葉兒圓,人要禮當(dāng)先。我把涼水溫成熱水,也要請你們來坐一坐。
【第71句】:【近人不說遠話】 釋義:給親近人說話不用繞彎子(yipinjuzi.com)。 例句:“咱們是近人不說遠話,沖著孩子們,你也別跟彎彎繞這群家伙們跑了。”
【第72句】:【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里】(諺)指朝霞預(yù)示當(dāng)日將有陰雨,不可出門;暮霞預(yù)示天晴,可以遠出。
【第73句】:【扁擔(dān)長的“一”字都認(rèn)不得】(慣)指人不識字。
【第74句】:【彈指】比喻時光短暫常用“彈指一揮間”。“彈指”是佛教中的一個時間量詞,出自印度的梵語。《僧祗律》上解釋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yù),二十羅預(yù)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照這樣計算,24小時是30須臾,那么一須臾就是48分鐘,48分鐘是20羅預(yù),l羅預(yù)是204分鐘;204分鐘是20彈指,1彈指就是【第7句】:2秒。我們當(dāng)然還可以繼續(xù)換算,【第7句】:2秒是20瞬,一瞬間是0.36秒;20念為一瞬,一念就應(yīng)該是0.018秒。這樣算來,一晝夜就是一萬多個“彈指”,時常所說的“幾十年彈指一揮間”,將幾十年比喻為一彈指,真有滄海桑田之感覺。
【第75句】:【丈八的燈臺——照見人家,照不見自家】(歇)燈臺:燈盞的底座。 一丈八尺高的燈臺,點起燈能照到別處,卻照不到燈臺自身。比喻人只看見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
【第76句】:【有甚,不要有病;沒甚,不要沒錢】(諺)甚:什么。有什么都可以,不可有病;沒什么都可以,不可沒錢。指健康和錢財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第77句】:【膽量是斗出來的,志氣是逼出來的】(諺)膽量是在斗爭中鍛煉出來的,志氣是由逆境逼出來的。指人的膽量和志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環(huán)境激勵的結(jié)果。
【第78句】:【滿招損,謙受益】此俗語淺顯易懂,自滿會招來損害,謙遜會有諸多益處。 此俗語源自《尚書·大禹謨》。相傳遠古時代,“苗”這一偏遠部族不服中原統(tǒng)治,舜帝命禹率軍征戰(zhàn)。禹雖然極力鼓舞士氣,但三旬之后,苗部族仍然未被征服。一個名叫益的人提建議說:“只有德行才能感動上天,天運是不可違逆的。滿招損,謙受益,這是天道。至誠可以感神,更何況一個苗部族!”禹表示贊同,接著就班師回朝了。 正是由于堅持“滿招損,謙受益”的信條,堯舜禹三代成為中國社會形態(tài)的典范。毛澤東的“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化用了“滿招損、謙受益”,并賦予它全新的內(nèi)涵,也成了至理名言。
【第79句】:【家懶外頭勤】 釋義:在外邊勤勞,在家里什么都不管。 例句:玉生是個“家懶外頭勤”,每天試驗這個,發(fā)明那個,又當(dāng)著個民兵班長,每逢收夏、收秋、過年、過節(jié)就在外邊住宿,根本不是管家的人。
【第80句】:【好狗不擋路】(諺)指機靈的狗不臥在道路當(dāng)中,阻擋往來交通。比喻知趣曉事的人,絕不做妨礙別人行動的事。 也作好狗不擋道。 好狗不礙路,礙路沒好狗。
【第81句】:【光吃炒豆不炸鍋】 釋義:比喻只得到好處,不花一點代價,不受一點損失。 例句:我一句話給你點透吧,馬主任又想來一個光吃炒豆不炸鍋,光奪城池不損兵,對不不寸?
【第82句】:【此地?zé)o銀三百兩】 釋義:民間故事說,有個人把銀子埋在地里,他擔(dān)心被人偷去,就在上面寫了個字條:“此地?zé)o銀三百兩。”他的鄰居王二看到字條,就把銀子偷走了,也寫了個字條:“隔壁王二不曾偷”,結(jié)果因此暴露。比喻本來想隱瞞掩蓋,結(jié)果弄巧成拙,反而暴露了。“百”又作“十”。 例句:路德印當(dāng)時駁斥他說:“真的一點沒剩嗎?你這套‘此地?zé)o銀三百兩’的把戲,糊弄誰呀?”
【第83句】:【龍歸滄海,虎入深山】 釋義:滄海:大海。比喻人們各自回到有所作為的地方去。 例句:龍歸滄海,虎入深山,各有所利耳。不可在此久停,可上白云山聚義。
【第84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釋義:指穿現(xiàn)成衣,吃現(xiàn)成飯,坐享其成。 例句:張公子是自幼嬌養(yǎng),“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何曾理會過啥叫生計艱難?像他這種人,不撞南墻是絕不會回頭的。
【第85句】:【打退堂鼓】(慣)舊時官吏坐堂問事結(jié)束,擊鼓退堂。比喻做事中途退縮或改變主意。
【第86句】:【賊過后張弓】(慣)張弓:拉弓。 比喻采取措施不及時,放馬后炮。
【第87句】:【寧失一人喜,不結(jié)千人怨】(諺)寧可失去頂頭上司的歡心,也絕不使群眾抱怨懷恨。指做事不能為了討好當(dāng)官的而坑害群眾。
【第88句】:【大水漫不過船桅去】(諺)桅:桅桿,木船上掛帆的長桿。水再大,也淹不了桅桿。比喻輩分、地位或等級低的,無論怎樣也超越不過比他高的人。 也作“水大漫不過船去”。
【第89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釋義:跟上等的比,不如人家;跟下等的比,比人家還強。處于中等水平。多用來表示基本滿足,沒有更高的追求。 例句:再說,當(dāng)護士雖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樂得逍遙自在,她卻偏不服氣。
【第90句】:【飯{咼吊起來當(dāng)鐘打】 釋義:形容鍋空著,沒有飯吃。 例句:從前咱打會走路那天起,就下田翻泥巴:起半夜,爬五更,一年累到頭,未了還是飯鍋吊起來當(dāng)鐘打,家無一顆糧。
【第91句】:【把眼藥吃到肚里】 釋義:眼藥不能吃,比喻把事情搞錯了。 例句:“有人說咱張獻忠服輸了,真想投降,這可是把眼藥吃到肚里啦。”
【第92句】:走路怕暴雨,說話怕輸理。
【第93句】:【二虎不能同山,兩雄不能并立】見“兩雄不俱立”。
【第94句】:四十四,眼生刺。
【第95句】:【走桃花運】見“交桃花運”。
【第96句】:【官不差病人】(諺)差:差遣。官府不派有病的人做事。指病人理當(dāng)?shù)玫秸疹櫋?/p>
【第97句】:【涮羊肉】重慶火鍋最有名,然而,“涮羊肉”并非源自重慶。那么,它是誰最先制作出來的呢? 相傳,“涮羊肉”的問世與忽必烈有關(guān)。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前往和林征討其弟阿里不哥。宿營途中,忽必烈突然想起草原美味——清純羊肉來,于是就命廚師宰羊。誰知正當(dāng)廚師準(zhǔn)備將羊肉下鍋時,忽然探兵來報,“敵軍大隊人馬蜂擁而來,已離此不遠”。按照正常的烹調(diào)過程,清純羊肉要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然而在這大敵當(dāng)前的緊急關(guān)頭,哪能坐等進餐呢?饑餓難耐的忽必烈一面下令部隊開拔,一面喊著“羊肉,羊肉!”廚師在這個時候急中生智,手持菜刀,將一塊生羊肉切成薄片,放在沸騰的水中,攪拌了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再加些調(diào)料,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忽必烈饑不擇食,連吃幾碗后,翻身上馬率軍迎敵,有這幾碗羊肉墊底,力氣大增,旗開得勝,生擒敵將。忽必烈得勝還朝,嘉獎了這位廚師,并讓他做羊肉片大宴群臣。這位廚師選取了上等的羊肉,又精心調(diào)配了多種作料,加入香油、麻醬、辣子、韭花等,使羊肉的味道更加鮮美。群臣大飽口福后,贊不絕口。忽必烈高興無比,便賜名為“涮羊肉”。
【第98句】:【朋友莫交財,交財仁義絕】(諺)朋友之間不可在錢財上糾纏不清,一旦成了金錢朋友,就沒有仁義情分了。指交友重在情義,切忌錢財交往。
【第99句】:【水有源,樹有根】 釋義:比喻不能忘了根本。 例句:趙連啥說:“都說是水有源,樹有根。叫我看吶,這大字報也長著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