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三分匠人,七分主人】(諺)制造器物或施工建筑,三分靠匠工的技巧,七分靠主人的安排。指匠工制作要服從主家的意愿。也泛指協助者要遵從主事人的指使。
【第2句】:【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此語的意思是指稍微相差一點點,結果會造成很大錯誤或損失。此語出自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記》:“失此二策,羌人致敢為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既然矣。” 講的是西漢時代的趙充國,奉漢宣帝的命令去西北地區平定叛亂。他到了那兒,一看形勢,叛軍力量雖大,但軍心不齊。他就決定采取招撫的辦法,避免兵士遭受重大傷亡。經過他的努力,果然有一萬多叛軍前來投誠。趙充圍打算撤回騎兵,只留一部分部隊電田,等待叛軍全部¨j順。 可是還未等到他把情況卜報皇帝,皇帝卻已下達廠限時全面攻擊的命令。 經過再三考慮,趙充國決定還是按照自己原來的打算去做招撫叛軍的工作。 結果皇帝不同意,派了不懂軍事的義渠安國帶兵,結果被匈奴人殺得大敗。 有一年,金城、湟中糧食大豐收,谷子的價錢很便宜。趙充國向皇帝建議收購三百萬石谷子存起來,那么邊境上的那些人見到軍中糧食充足,人心歸順,他們想叛變也不敢動了。皇帝只批了四十萬石,義渠安國又輕易地耗費了二十萬石。 正是由于做錯了這兩件事,才發生了這樣大的動亂。趙充囤想到這些,深深地嘆了口氣說:“真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啊!”于是趙充國再次把他撤兵、屯田的設想奏報皇帝,宣帝接受了他的主張。最后招撫了叛軍,達到了安邦定國的結果。
【第3句】:【浪子回頭金不換】此俗語形容調皮搗亂的孩子一般都聰明,一旦改邪歸正,肯定是好樣的。 它源自北宋時期。“浪子”源于一個人名,北宋才子李邦彥。李邦彥是北宋大臣,才華出眾,性情豪爽,風流瀟灑,一表人才,寫起文章來思路敏捷,文筆精巧。他生長在民間,熟悉庸俗猥瑣的事情,待人接物也有一套辦法,善于應對,反應也快。他善于唱曲逗樂,常把街頭巷尾流傳的俗語編綴成詞曲,供人們傳唱。他給自己取名為“李浪子”。 李邦彥擔任宰相時,沒有什么建樹,只是阿諛奉承、巴結諂媚,占個官位而已。京城里的人都把他稱為“浪子宰相”。 后來,人們就用“浪子”來指那些不務正業的游蕩子弟。當然,浪子一回頭,還愁不是良相,還怕不露才能,金銀不換嗎?
【第4句】:【打倒了虎豹,還有豺狼】 釋義:比喻敵人沒有徹底消滅。 例句:誰知打倒了虎豹,還有豺狼,就應了你那年在黃風口說的話了,奴隸主階級就是不甘心滅亡哪!
【第5句】:【抬杠子】(慣)比喻無謂地爭辯或頂撞。
【第6句】:【奉饒加一二,自有客人來】(諺)奉饒:額外贈送。定價之外多送給顧客點物品,顧客們自會經常來光顧。指做生意多給顧客點優惠,就可多招徠顧客。
【第7句】:【人間少有,天上無雙】(慣)形容非常稀有、少見。
【第8句】:【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諺)君子:道德學問雙優的人。家里有君子,外面的君子就會來訪。指君子自會招致君子。也泛指同一層次的人總會相互往來。
【第9句】:【打狗看主人】 釋義:比喻看在主人或上司的面上,對某人寬容、饒恕。“主人”又作“主子”。 例句:保安團、警備隊、馬大胡子,都有她的親戚,惹翻了那幫人,可不好對付。怎么辦?打狗看主人,只有把她放掉。
【第10句】:【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俗語是婦孺皆知的老話,這句話源自何處,源自唐代詩圣杜甫。他的《曲江》詩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后一句當時就成了流行語。 在古代活到七十就算高壽了,也符合當時的條件和環境,屬于自然規律,“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那么,杜甫為何發此感慨,看看當時他周圍的同行和同僚就知道了。他們又有幾個能活到七十歲,僅以杜甫同時代的一些官員下場來看,就很觸目驚心:遭貶者有散文家李華、大臣宇文融、政治家張九齡等,被殺者有大書法家顏真卿、大臣顏杲卿、將領哥舒翰、詩人王昌齡、女官上官婉兒等,被迫自盡的有大臣元載等。杜甫能不感慨“古稀”的不易。名人的名句更容易流傳后世。
【第11句】:【瞎子吃蟹——只只好的】(歇)本指每只螃蟹都說好,轉指見了東西不分好壞,都說是好的。
【第12句】:【白露里的雨,落到哪里壞到哪里】(諺)白露: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九月七日、八日或九日。白露下雨,下到哪里,哪里遭災。比喻人走到哪里就把晦氣或厄運帶到哪里。
【第13句】:虎瘦雄心在,人窮志不短.
【第14句】:【膽小不得將軍做】(諺)膽小怕事的人做不了將軍。指只有膽量大的、敢作敢為的人才可以領兵打仗。也泛指膽小的人成不得大事。 也作膽小的得不了將軍位。 膽大做將軍。
【第15句】:【開快車】(慣)比喻加快速度。
【第16句】:【一只腳已踏進棺材】(慣)形容人歲數大,來日不多了。
【第17句】:【水清無魚,人清無朋】 釋義:水過于清了,就不會有魚;人太苛察了,就沒有人與他交往。 例句:在今天,“清如水”是做不到的。“水清無魚,人清無朋。”不但無朋,而且會四面樹敵,使你連正常的工作也干不下去。
【第18句】:【牛頭高,馬頭高】(慣)比喻二人爭高低,誰也不讓誰。
【第19句】:【忍痛割愛】“忍痛割愛”現在指情愿將自己心愛之物或關系密切之人轉讓他人。體現此人高風亮節以大局為重。這里“割愛”是本詞的中心。然而,它的原意并非心愛之物,也非關系密切之人,而是“貪欲”之可憎之事。它源自佛教。 在佛教中,“愛”是貪欲的別名,“愛”位列“貪、嗔、癡”三毒之首。 愛可生愛,也可生憎,愛的欲深,則憎怨也可能愈大。有“愛”便有“嗔”愛嗔相激,增長惑亂,生諸煩惱,因此,必欲割之而后快。《楞伽經》指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愛實為生死輪回中的“惑因”。《大智度論》卷二八說:“斷諸愛系,直趨涅槃。”《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五有“上為俗人不嘆出家割愛難”,所以說,佛教所說的“割愛”是指棄絕紅塵俗念,斷念出家的意思。后演變成“忍痛割愛”之今義。
【第20句】:【吵吵鬧鬧到白頭】見“打打鬧鬧,白頭到老”。
【第21句】:【鄉下獅子鄉下跳】(諺)鄉間的社火賽會舞獅子,也就只限于在鄉間。指低俗的技藝,不可在高雅的場地表演。也指低層次的人物,不能冒充到高層次中。 也作鄉里獅子鄉里舞。 鄉下獅子鄉下調。 鄉里獅子鄉里滾。
【第22句】:【人不說不知,木不鉆不透】 釋義:話說清楚別人才能明白。 例句:“三爺三嫂都是勞苦人民,一說就通!就是可惜呀,咱們說的還不夠;人不說不知,木不鉆不透啊!”
【第23句】:【萬萬歲】在古代,天子或皇帝稱為“萬歲”,諸侯或親王稱為千歲,“萬萬歲”稱誰呢?太上皇?顯然不是。“萬萬歲”不過是對皇上的阿諛奉承之詞。那么,它是怎么來的呢? “萬萬歲”一詞,出現于唐朝。相傳武則天稱帝后,特別喜歡別人吹捧她,借以抬高自己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鑾殿召集翰林院眾學士,出題答對。她脫口出了上題:“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眾學士搜腸刮肚,對答了幾十句,武則天都不滿意,甚覺掃興。這時一位慣于拍馬屁的學士看出她的心思,忙吟答道:“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武則天聽了十分滿意,推為杰作。從此,“萬萬歲”一詞就流傳于朝野,歷朝歷代如此。
【第24句】:【打死老虎】(慣)比喻打擊已經失勢或失去反抗能力的人。
【第25句】:【殺人見血,鏟草除根】(諺)殺人必須見血,證明人死無疑;斬草必須除根,使它不再萌生。指消滅敵方力量必須完全徹底,不留后患。 也作“殺人須見血,斬草要除根”。
【第26句】:【程咬金的斧子——就這么三下】(歇)程咬金:唐初大將,古代小說《隋唐演義》、《說唐》中的人物.傳說慣使兩把很重的板斧,頭三下很厲害,后來就差勁兒了。比喻本領不怎么樣,就開頭幾下子,使不出新的花招。也用來表示自謙。
【第27句】:【仨核桃倆棗】(慣)形容很少或很小。 也作“三個核桃兩個棗”。
【第28句】:【瞎貓撞著死鼠】 釋義:比喻僥幸得到意外收獲或成功。 例句:甌諺有云“瞎貓撞著死鼠。”意外之遇,然有一世為瞎貓而不遇死鼠者。
【第29句】:【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門前不栽“鬼拍手” 釋義:鬼拍手:指楊樹。迷信認為,房前栽桑樹,房后栽柳樹,門口栽楊樹,不吉利。 例句:這村子里有家地主叫海南亭,他討厭這兩棵大楊樹。因為過去有個J日說法:“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門前不栽‘鬼拍手’。”
【第30句】:【墻頭上跑馬——轉身難】(歇)本指很難轉過身子,轉指陷入困境,很難回頭另尋出路。
【第31句】:【挑大梁】(慣)挑:本指用竹竿等的一頭支起,比喻承擔。指擔負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 也作“挑正梁”。
【第32句】:香花不一定好看,會說不一定能干。
【第33句】:【日久知人心,路遠知馬力】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第34句】:【雞腸兔兒膽】(慣)形容人氣量狹窄,膽子很小。
【第35句】:【老鼠尾巴生瘡兒——有膿也不多】(歇)本指老鼠尾巴很細,生了瘡,出的膿水也不會多;轉喻人錢財不多,或沒什么油水可撈。
【第36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釋義:傷害別人的想法不該有,但是防備別人傷害的警惕性必須有。說明對人不可輕信。 例句:“她家出身清白成分好,來往干部多,要是叫她拿著了我們母女的什么話把兒,可是要命的哩!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你要記住呵!”
【第37句】:【找出路】(慣)比喻尋找生存和發展的途徑。
【第38句】:不是你的財,別落你的袋.
【第39句】:【書無百日工】(諺)書:書法。學寫毛筆字,練習一百天是不會見效的。指漢字書法難度很大,必須長期下苦功,方能自成一體。
【第40句】:【彭祖活了八百八,見過黃河一澄清】 釋義:彭祖:傳說故事中的人物,姓筏(jian)名鏗,夏殷時代人,黃河也曾有過澄清的時候。 例句:小五問:“人常說,彭祖活了八百八,見過黃河一澄清。就是那個黃河哇?”
【第41句】:【一不做,二不休】“一不做,二不休”這一俗語,意思是說不做則已,既然已經做了,就索性做到底。它源自唐代人張光晟的臨終遺言。 張光晟在新舊《唐書》中都有傳。根據史書記載,他從少年開始從軍,安史之亂爆發時,他還是一名騎兵。在潼關之戰中,張光晟把自己的戰馬送給戰馬被打死的大將王思禮,從而得到王思禮的賞識,把他作為自己的心腹,不斷加以提拔。唐代宗大歷年間,張光晟被任命為單于都護,兼做御史中丞、振武軍使,帶兵抵御吐蕃。張光晟因為貪圖邊功,設計誘殺了多名吐蕃貴族,但唐代宗害怕得罪吐蕃,不但不獎賞,反而任了他個閑職,剝奪了他的兵權。 從這時開始,張光晟就一直郁郁不得志,對朝廷的不滿逐漸積累,以至萌生了叛意。 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原本奉命防秋的涇原藩鎮軍隊發生嘩變,擁立在長安閑居的原盧龍節度使朱批為帝,賦閑在家的張光晟參與其中,被任命為偽節度使。唐德宗委派神策行營都知兵馬使李晟帶兵討伐。張光晟看到李晟大軍氣勢浩大,知道朱洮大勢已去,便歸降李晟。李晟替他向唐德宗上書求情,但沒有得到允許,唐德宗下旨認定張光晟罪不可赦,理應處死。張光晟臨死前對自己反叛朝廷的行為以及反叛之后又投降朝廷的舉動都很后悔,囑咐行刑的人說:“傳話后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就是說不該做的事情就不要做,既然做了,就不要停止,一直堅持到底。“一不做,二不休”來的不義,但后來成了中性詞,什么人都可以用。
【第42句】:【打網也有曬網時】(諺)指撒網捕魚的人,總有曬網不能捕魚的時候。比喻手頭寬裕時要注意積攢,以備急用。
【第43句】:【坐蠟】“坐蠟”比喻陷入為難境地;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坐蠟”有時也寫作“坐臘”。北方口語中常用。 “坐蠟”一詞源自佛教中的“坐夏”。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里記載:“(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前代澤經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臘。”這里提到的坐夏,是指佛教僧人每年定期的誦經活動。根據佛家的戒律,每月望晦日即農歷十五和三十,眾僧人應齊集一處,誦讀《戒本》,而且每人都要對照進行自我反省。如有違犯清規戒律之處,則要按情節輕重依法懺悔。一年之中,農歷四月十五至農歷七月十五的期間(正是一年中最熱的夏季,誰坐都難受),僧人們須定居三個月,潛心修行,自省自律接受批評。經過這樣的修煉之后,受戒的年頭才算增長一歲,也叫“一臘”。因為臘月在農歷中為最末,過了臘月即是新的一年,所以佛教中就用“一臘”來表示受戒了一歲的意思。由此,這種“坐夏”活動就又叫“坐臘”了。 后來,“坐臘”這個詞逐漸由佛教用語轉入口語當中,詞義也由原來的“受戒自律”轉變成了“為難、受困”的意思了。
【第44句】:【打黑槍】(慣)指在暗處向人開槍射擊。 也作“打冷槍”。
【第45句】:【人好不如家伙妙】(諺)家伙:工具的俗稱。人再有能耐,也總比不上先進、得力的工具效果好。指要想提高效率,就必須大力發展科技,改進機械工具。 也作人巧不如家什妙。 人快還要工具利。
【第46句】:【荷鋤候雨,不如決渚】(諺)荷:用肩扛著。渚:水渚。扛起鋤頭等待天雨,不如掘開水渚,引水灌溉。指與其消極等待,不如積極創造條件來爭取。
【第47句】:【壁笆上掛團魚——四腳無撈】(歇)壁笆:籬笆墻。本指無法用爪取物,轉喻陷入困境,無法施展手腳。
【第48句】:【滿瓶不動半瓶搖】 釋義:比喻有真才實學的人總是謙虛的,知識淺薄的人往往自以為了不起,好顯示。 例句:這什么道理?凡事“滿瓶不動半瓶搖”,他這個腿法到了家了,就曉得這個起腿不易了。
【第49句】:【先下米,先吃飯】(諺)做飯時,誰先往鍋里下米,誰就先吃上飯。比喻做事啟動早的,自然就有早成功的希望。
【第50句】:【不見棺材不下淚】(慣)比喻不到窮途末路就不死心,不后悔。
【第51句】:【賣空頭人情】(慣)賣人情:故意給人好處,以使人感謝自己。比喻答應給人好處,卻又不兌現,讓人白白感激自己。
【第52句】:【漏船偏遇頂頭風】見“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第53句】:【癩蛤蟆打蒼蠅,將供嘴】 釋義:癩蛤蟆打蒼蠅吃,將供上嘴。比喻勞動所得勉強糊口。 例句:三爺,我是癩蛤蟆打蒼蠅——將供嘴。我這老胳膊老腿的,不能擼鋤杠,才給你們看園子。
【第54句】:【一人難稱百人心】(諺)一個人做事,很難使得人人都滿意。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與志趣,誰也無法把大家的意愿統一起來。 也作“一人難合百人意”。
【第55句】:【遇著善人便燒香,遇著惡人便使槍】(諺)指對人要愛憎分明,善惡分清,不能是非混淆,敵友不辨。
【第56句】:【敵不可縱,縱敵患生】(諺)縱:放縱,寬容。對于敵人,絕不能寬容,以免留下無窮的后患。指對敵對勢力不能心慈手軟,必須徹底消滅。
【第57句】:【千年大道走成河】(諺)指長年走人的大道,因為被踐踏得多,越來越低陷,終有一天會變成河道。
【第58句】:【鐵刷帚刷銅鍋——家家挺硬】(歇)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指爭斗的雙方都很強硬,互不相讓。
【第59句】:【悲傷憂愁,不如握緊拳頭】(諺)悲觀愁苦無濟于事,不如堅決奮斗,謀求出路。指消極忍受,不如積極拼搏。
【第60句】:【登著鼻子撒尿】(慣)形容欺人太甚。
【第61句】:【拿雞蛋往鵝卵石上碰】(慣)比喻以弱犯強,不自量力,自取滅亡。 也作拿著雞蛋打石頭。 拿雞蛋往墻壁上碰。
【第62句】:【王八】過去,社會上一些寡廉鮮恥的人,往往獲得“王八”、“王八蛋”、“王八羔子”之類的罵名。那么,“王八”從何而來? 首先,“王八”原來真有其人。據《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記載,“王八”是五代十國時前蜀主王建的大名。“王建,字光圖,許州舞陽人也。隆眉廣顙,狀貌偉然。”因為年輕時是個無賴之徒,專門從事偷驢、宣宰牛、販賣私鹽的勾當,又加上王建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所以與他同鄉里的人都叫他“賊王八”。金人元好問《雜著》詩:“泗水龍歸海縣空,朱三王八竟言功!” 再者,“王八”還可被視為“忘八”的諧音。《通俗編·品目》說:“《七修每類稿》:‘今詈人日王八,或云忘八之訛。言忘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忘八”便是八項德行中缺最后一項即無“恥”了。 再次,將“王八”和烏龜扯在一起。《史記·龜策列傳》載:“能得名龜者,財物歸之.家必大富至千萬。一日北斗龜,二日南長龜,三日五星龜,四日八鳳龜,五日二十八宿龜,六日日月龜,七曰九洲龜,八日王龜。”作者將神龜分為八種,第八種名為“王龜”。于是后人便將這列在第八位的王龜簡稱為“王八”。久而久之,“王八”也就變成了烏龜的別名。這時的“王八”還屬于神龜類,如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多奎演出的名劇《釣金龜》,這龜也夠神的,是寶貝。 最后,烏龜、王八、無恥牽連到一起,“烏龜”又跌進了妓院。指揮妓女應召陪客的假母習稱老鴇,她的丈夫就被稱為“烏龜”、“龜奴”。妓女日常和嫖客們打情罵俏、摟摟抱抱,而這個時候,老鴇的丈夫只能躲到一邊去。 后來,推而廣之,大家就把所有那些妻子紅杏出墻的丈夫,都稱為“烏龜”、“王八”了。
【第63句】:【長木匠,短鐵匠】(諺)指木匠下料,總要留長點,長了可以裁短;鐵匠打鐵,總要留短點,短了可以鍛長。比喻做事必須留有余地,以便從容處理。
【第64句】:【做賊不犯,少做一遍】(諺)指做賊的不犯案,是因為做的次數還少,做多了必犯。
【第65句】:【跑龍套】(慣)原指傳統戲曲中扮演±兵或隨從的角色。比喻擔當無關緊要的責任或做些無足輕重的事情。
【第66句】:【三更半夜】“三更半夜”指人靜夜半之時,按現在的時間是夜里十二點鐘左右。這個詞起源于宋代。宋太宗時陳象輿、胡旦、董儼、趙昌言是好友,四人志趣相投,常聚在一起談論至深夜:“日夕會昌言之第,京師為之語日:‘陳三更,董半夜’。”“三更半夜”一詞由此形成。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鐘”,黑夜說“鼓”或“更”,所以有“晨鐘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鐘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擊鼓報時,故夜晚說時間又說是“幾鼓天”。夜晚還說“幾更天”,這是由于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舊時一夜分為五更,中國有副傳統春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這里就是用“五更”代指除夕一夜。第三更是子時,就是現在夜間十二時左右,已是深夜時分了。 “三更半夜”成為俗語,是與宋朝城市人民擁有夜生活分不開的。唐朝城市實行宵禁,北宋初年就完全解除了宵禁,宋人的夜生活開始豐富起來,改變了“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習慣,“三更半夜”也開始成為人類活動的重要時刻。可見,宋朝開夜禁是明智之舉,也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不然,就不會出現“陳三更、董半夜”了。
【第67句】:【一棒打著兩個人】(慣)比喻一句話傷了兩個人。
【第68句】:【狗子見了熱脂油——又貪又怕】(歇)熱脂油:豬板油熬成的熱油。 指既想占有又有所顧忌。常含譏諷意味。
【第69句】:【圣人門前賣字畫】(慣)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事。
【第70句】:【狗肉不上席】這是統行于民間的俗語,現在常用來形容某人素質差難以扶持,不堪任用。也有的把拿不出手的東西用此話作比。 其實,狗肉是美食,在先秦不僅可以上席,還曾把狗肉列為祭祀大禮的專用品,在周朝,那時狗肉是周天子專用食品,貴重如金,官員都沒有資格享用這種美味。 佛教傳人后,佛學典籍認為狗是不潔動物,禁止徒眾食用,由此影響到信奉佛教的皇帝。南朝宋、梁的皇帝幾乎都是佛教的鐵桿信徒,他們曾多次頒布禁食狗肉的詔令。唐高祖李淵、女皇武則天都先后頒布《禁屠詔令》,嚴厲禁止宰殺狗羊。南宋王栐《燕翼貽謀錄》載:屠殺狗,吃狗肉都要處以斬刑。到滿族貴族入主中原以后,這類規定也沒有放松,不僅不能吃狗肉,連狗皮帽子都不能戴。在歷史上禁吃狗肉的規定延續如此之久,對于狗肉不能上桌,發揮了持久有力的巨大作用。 實際上,不是狗肉不能上席,而是不敢上席。
【第71句】:【丫環拿鑰匙——當家不主事】(歇)丫環:舊時婢女,也叫丫環女。 指雖掌管家務事,但得聽從別人,自己不能做主。 也作丫環帶鑰匙——當家不做主。 丫環拿鑰匙——當家做不了主。
【第72句】:【吃哪行飯,說哪行話】(諺)行(hang):行業。在哪個行業中營生的人,說起話來總離不開那個行業的話題。指人的言談舉止總帶著自身行業的烙印。
【第73句】:【成不了氣候】 釋義:指做不成大事。 例句:“我看咱們少當家的成不了氣候。”
【第74句】:【狼腿扯到狗腿,驢唇不對馬嘴】 釋義:比喻胡亂牽扯,不相符合。 例句:我向你要兩百五十六塊錢,而你又扯出什么大事來,這不是狼腿扯到狗腿,驢唇不對馬嘴嗎?
【第75句】:【放馬后炮】(慣)馬后炮:象棋術語。比喻事過之后才采取行動,已來不及。
【第76句】:【辦酒容易請客難,請客容易款客難】(諺)指請客比辦酒難,招待得好比請來客人難。
【第77句】:【餓得死懶漢,餓不死窮漢】(諺)指人不怕窮,只怕懶,勤勞苦干,就不愁生活不下去。
【第78句】:【囚人夢赦,渴人夢漿】(諺)赦:赦免。漿:湯水。囚犯常夢到自己被赦免釋放,口渴的人常夢到有湯水供自己喝。指心里想什么,就容易夢到什么。
【第79句】:【蜜罐子嘴,秤鉤子心】 釋義:比喻嘴甜會說,心里打著鬼主意。 例句:茶三錢、尼佳你們這些鬼東西,哪個不曉得喲!蜜罐子嘴,秤鉤子心,哪個敢信!
【第80句】:【只拉弓,不放箭】見“開弓不放箭”。
【第81句】:【由你奸似鬼,也吃洗腳水】見“饒你奸似鬼,吃了洗腳水”。
【第82句】:【一根篙竿壓倒一船人】(慣)篙竿:撐船用的竹竿。比喻所說的一番話傷害了眾人。
【第83句】:【國有王法,廟有清規】(諺)王法:國家設置的法律。清規:寺廟里處罰犯規者的條文。指國家有大法,寺廟有清規,都必須依照執行。
【第84句】:【學好千日不足,學歹一日有余】(諺)人要學好,長期努力還嫌不夠;要學壞,用不了一天就會壞到底。指人學壞容易學好難,要時刻嚴防自己滑向邪路。
【第85句】:【結發夫妻】“結發夫妻”是指原配夫妻,為什么叫結發夫妻呢? “結發”又叫“束發”。我國古代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此為孝行必須做到的基本要求。因此,男女皆要蓄留頭發。男子“二十而冠”,即到二十歲把頭發盤成發髻,再戴上冠(帽子),表示已經成年;女子“十五而笄”,即到十五歲也要把頭發盤成發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長大成人。 這里的“結發”即表示初成年。 成年之后,男女可以建立婚姻關系,在結婚之夜,由新郎把束在新娘發髻上的絲纓解開,這是“結發”夫妻的一項重要儀式。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凡娶婦,男女對拜畢,就床,男左女右,留少頭發,二家出匹緞、釵子、木梳、頭須之類,謂之合髻。”此外,新婚夫妻,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發,綰在一起表示同心。婚禮之夜,夫妻二人要“對鏡結紐”,即對著鏡子把頭發束好。唐宋時期婚禮中的這些禮儀,就是由“結發”演變而來。由此,人們稱首次結成的夫妻為“結發夫妻”。倘若再婚,就沒有資格稱為“結發夫妻”了,男方稱為續弦,娶二房稱為納妾,女方則稱再醮了。
【第86句】:【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 釋義:禮物雖輕,但情意深厚。 例句:供桌上,擺放一捆兒毛豆,兩杯水酒,一堆紅棗,一只雕花的大青蘿卜。……這也是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
【第87句】:【得意走官場,失意寫文章】(諺)舊指文人的兩條出路:要么是稱心如意,做官為宦,揚名顯勢;要么是失意落魄,寄情山林,著書立說。
【第88句】:【人黃有病,天黃有風】(諺)指人的面色發黃,是有病的癥狀;天色發黃,是起風的預兆。
【第89句】:手心手背都是肉。
【第90句】:【東西】“東西”合成一個詞的時候,“東西”非東非西,它指的是物品。 來源于朱熹與他人對話的一段妙語。 在南宋,朱熹和盛溫如都是大學問家,也是好朋友。一天早晨,朱熹去看望盛溫如,正巧在街頭相遇。朱熹見他手里提一只新編的竹籃,便隨口問道:“拿這籃子去干什么?”盛溫如回答道:“去買東西。”朱熹聽后便開起了玩笑:“夫子常以治天下四方為己任,為何不買‘南北’,只買‘東西’呢?” 盛溫如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五行之中南方屬火,北方屬水,水和火我這竹籃是不能盛的。而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和金裝在籃里卻不要緊,所以,我只能買東西,不能買南北啊!” 盛溫如巧妙地用五行之說,解釋了買“東西”的道理,從此傳開,“東西”一詞使用至今。
【第91句】:【外好里丫槎】(慣)丫槎:樹枝歧出的樣子。形容人表面上隨和寬厚,內心卻復雜,讓人捉摸不透。 也比喻對外人好,對自己人苛求。
【第92句】:【再肥的肉也有骨頭】(諺)比喻再美滿的人與事,也有缺點或不足。
【第93句】:【山里說話有鳥聽,屋里說話有鼠聽】(諺)在山里說話,緊防鳥兒聽去;在屋里說話,緊防老鼠聽去。 指人們說話,尤其是秘密的話,要緊防有人竊聽。
【第94句】:【饑餐渴飲,夜住曉行】(慣)餓了吃飯,渴了飲水,入晚住店,拂曉趕路。形容旅途生活十分辛苦。 也作饑食渴飲,夜宿曉行。 曉行夜住,饑餐渴飲。
【第95句】:【千丈麻繩總要有一個結】(諺)麻繩縱然長到千丈,也總會有一個結梢處。比喻事情再大再麻煩,總會有個結果,不能無限期地拖著。
【第96句】:【鏡里的花,水里的月】(慣)1比喻只是傳聞,沒有真憑實據。2比喻看得見卻摸不著、得不到。 也作“鏡里看花,水中撈月”。
【第97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諺)天網:天道的法網。恢恢:寬廣貌。 天道的法網非常寬廣,看著稀疏,卻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壞人。指一切惡人都難逃法網。 也作天網恢恢本不疏。 天網恢恢有昭報。
【第98句】:【胡子眉毛一把抓】(慣)1比喻做事沒有條理,不分主次先后。2形容不分情況一樣對待。 也作胡須眉毛一齊來。 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99句】:【惡犬護三村】(諺)惡犬:勇猛的狗。指一條勇猛的狗,能守護周圍的幾個村莊。比喻一個見義勇為的壯士,可保得周圍村莊不受侵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