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寧可身冷,不可心冷;寧可人窮,不可志窮。
【第2句】:【聯合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于1945年成立的國際組織,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主要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友好關系,促進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國際合作。中國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 1942年,美、英、蘇、中等國著手建立反法西斯大同盟,并決定草擬一份宣言,但一時沒有合適的名稱。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多次討淪名稱問題,但一直沒有拿出令人滿意的名稱。一天清晨,羅斯福醒來后,突然想到“聯合國”這個名稱,丘吉爾聞聽后表示贊同。于是,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直到1971年才驅逐臺灣當局,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第3句】:【懺悔】對自己的過錯或罪惡進行反省并決心改正,謂之懺悔,這是一個梵漢并舉的詞。懺,是梵語Ksama?(懺摩)的省音,意為悔過。懺悔原為僧團每半個月舉行一次的誦戒儀式。在儀式上,讓犯戒者披露自己的過失。南朝梁·蕭子良《凈住子·滌除三業門》說:“懺悔之法,當先潔其心、靜其慮、端其形、整其貌、恭其身、肅其容,內懷慚愧,鄙恥外發。”指出懺悔時必須至誠懇切。懺悔有一定的程式,往往都要念長短不等的“懺悔文”。中國的懺法始于梁武帝的“慈悲道場懺法”,后又有“觀音懺”、“法華懺”、“金光明懺”等。有注重程式的“事件懺”,也有注重諦觀的“理懺”。懺悔可以拔除罪苦。如《心地觀經》卷一謂經:“發露懺悔,罪即消除。”(李明權)
【第4句】:【易求無價寶,難買有情郎】(諺)無價寶:無法估價的寶物。有情郎:有情有義的丈夫。無價寶還可求得,有情郎卻非常難找。指世間有情義的男子最難覓得。 也作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易求無價寶,難覓有情郎。
【第5句】:【路子寬】(慣)比喻門路多、關系廣。 也作路子野。 路子廣。
【第6句】:夏不睡石,秋不睡板。 春不露臍,冬不蒙頭。
【第7句】:【力貴突,智貴卒】(諺)突:迅猛。 卒:通“猝”,急遽。用力貴在迅猛,用智貴在快速。指用力也好,用智也好,全在一個“快”字上。 也作“力貴疾,智貴卒”。
【第8句】:至理一言,敢希垂示!”’皆大歡喜原為佛經結束語中的習慣用語。如《維摩詰經·囑累品》:“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又如《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謂參加法會的大眾聽佛講經說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悅,無比欣喜。后泛指大家都很高興。如茅盾《雨天雜寫之三》:“目前此間文化市場……似乎都相安無事,皆大歡喜。”
【第9句】:【五百羅漢】我們常常可以在許多名山大寺是見到五百羅漢的形象,或雕塑、或繪畫,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充滿佛教特色和異邦風貌。羅漢是梵語“阿羅漢”的略稱,是小乘圣者的果位。關于五百羅漢,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參加第一次結集或第四次結集的五百比丘。二是常隨釋迦聽法傳道的五百弟子。《十誦律》卷四:“今日世尊與五百羅漢入首波城。”《法苑珠林·奢彌跋諺佛緣》:“過去久遠九十一劫,有婆羅門名延如達,好學廣博,常教五百豪族童子,今五百羅漢是。”不過諸經典均未說明具體的名字事跡。在佛經中,“五百”往往作為眾多的約數,未必有具體的指稱。《大明續藏經》收有南宋高道素所錄《江陰軍乾明院五百羅漢名號碑》一卷,列舉第一羅漢阿若憍陳如到第五百羅漢愿事眾。今佛寺中所塑五百羅漢像,多依之列名。關于五百羅漢的民間傳說不少,亦常見之于文藝作品中。如《西游記》第五八回:“如來見他走時,即下令大眾動手,早有四菩薩、八金剛、五百阿羅(漢)、三千揭諦、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觀音、木叉一齊圍繞。”(常正)
【第10句】:【人少好過年,人多好種田】(諺)過年,人少了可以多享受;種田,人多了自然收效快。指享受時人宜少,干活時人宜多。 也作人少好吃飯,人多好干活。 人多好做活,人少好吃饃。
【第11句】:【胡蘿卜就燒酒,仗個干脆】 釋義:比喻做事情干脆利落。 例句:這正是件迅雷不及掩耳的事情。說句外話,叫做:“胡蘿卜就燒酒,仗個干脆。”
【第12句】:【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釋義:誰敢干誰就得利。多指壞人得便宜,好人吃虧。例句:懶蟲說:“你用不著害怕。這年頭就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第13句】:肆傲者納侮,諱過者長惡
【第14句】:心病要用心法醫,解鈴還需系鈴人
【第15句】:【珍饈百昧,一飽便休】(諺)珍饈(xiu):珍美的食物。指再好的美食,也不過是吃飽肚子就算了。勸人不必貪求美食的常語。
【第16句】:【六月六,貓兒狗兒同洗浴】(諺)六月六:農歷六月初六。舊時民間習俗,每逢六月六,要給貓狗洗浴,謂此時洗浴,可免生跳蚤和虱子。 也作六月六,貓狗浴。 六月六,家家貓犬水中浴。
【第17句】:【有智婦人,勝如男子】(諺)有智慧的婦女,往往比男子還能干。指不可輕視婦女。
【第18句】:【狗肉上不了筵席】(諺)指狗肉雖然好吃,但檔次不高,上不得酒席。 常比喻素質差的人經受不起別人的抬舉,或見不得世面。 也作狗肉上不了大席面。 狗肉上不了茶盤。
【第19句】:【舌頭磨剃刀——好險】(歇)指好危險或好厲害。
【第20句】:【惡人自有惡人磨】 釋義:厲害的人自有厲害的人去對付。 例句:看的人隨后跟來,觀看兩家怎地結局?銅盆撞了鐵掃帚,惡人自有惡人磨。 ………
【第21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諺)路途遠,才能檢驗出馬力的強弱;日子久,才能考驗出人心的善惡。 指要真正認識一個人,必須經過長年累月的觀察與考驗。 也作路遙知馬力,時久見人心。 日久知人心,路遠知馬力。
【第22句】:【迅雷不及掩耳】 釋義:形容特別快,措手不及。 例句:顯然,敵人為了迅雷不及掩耳地破壞他們的組織、破壞政治犯們堅持下來的絕食斗爭,要把他或者還有其他的同志突然弄走,
【第23句】:馬到灘,不加鞭。
【第24句】:做事循天理,出言順人心.
【第25句】:【爬格子】(慣)指在有格子的稿紙上寫作。
【第26句】:【近不過夫妻,親不過父母】(諺)世間夫妻之間的關系最親近,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最真切。指論親近數夫妻,論恩情數父母。 也作至親不過爹娘,至近不過夫妻。 最親不過父母,最近不過夫妻。
【第27句】:補漏趁天晴,讀書趁年輕
【第28句】:“八萬四千”極言其多,可作無盡無量解釋。如大乘、小乘、頓悟、漸悟、理門、事門等等,都是種種“法門”。又如《維摩詰經》高唱“不二法門”,禪宗五祖弘忍闡揚“東山法門”。法門一詞又可隨文生訓。如《舊唐書·蕭踽傳》:“梁武帝窮心于釋氏,銳意于法門。”此指佛法。敬安《十二疊韻呈笠云本師》詩:“法門望重比昆侖,法海波瀾滿腹吞。”此指佛門。又如唐代楊炯《和曼上人傷果禪師》詩:“法門摧棟宇,覺海破舟船。”此指寺門,佛寺。亦有專用法門為寺名者,如陜西省扶風法門寺。后亦泛指某家某派的獨傳之秘。明代高攀龍《困學記》:“嚴立規程,以半日靜坐、半日讀書,靜坐中不帖處,只將程朱所示法門參求。”在小說巾運用如茅盾《子夜》八:“我得了一個翻本的法門,特地來和你商量。”此指方法、訣竅。
【第29句】:【放馬后炮】(慣)馬后炮:象棋術語。比喻事過之后才采取行動,已來不及。
【第30句】:【十八羅漢】據唐·玄奘所譯《法住記》所說,“十六羅漢”受釋迦牟尼佛的囑托,不入涅槃,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而為眾生作福。這“十六羅漢”的名稱是:賓度羅跋羅惰·、迦諾迦伐蹉、迦諾迦跋厘多·、蘇頻陀、諾距羅、跋陀羅,迦理迦、伐·羅弗多羅、戍博迦、半托迦、羅怙羅、那迦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和注荼半托迦。佛寺中或供“十六羅漢”,或供“十八羅漢”。然而,“十八羅漢”并沒有經典上的根據,是二種附會之說。增添的兩位“羅漢”:或謂是《法住記》的作者慶友(斯里蘭卡人)和澤者玄奘;或謂是慶友和《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的作者摩拿羅多;或謂將第一尊賓度羅誤為賓度羅和賓頭盧兩人再加上慶友……至少有五、六種說法。民間則將增添妁兩位稱為“降龍”、“伏虎”。這在小說《濟公全傳》中亦有反映。五代張玄等始繪十八羅漢像,宋·蘇軾作《十八大阿羅漢頌》:“今于海南得此十八羅漢像,以授子由弟,使以時修敬。”宋、元以后,“十八羅漢”流行民間,連神魔小說《西游記}中也有“十八羅漢斗悟空”的故事。(參見“羅漢”條) (李明權)
【第31句】:【蘿卜快了不洗泥】 釋義:比喻產品暢銷就不講求質量。 例句:錢字當頭,是最容易出現蘿卜快了不洗泥、偷工減料的質量問題。
【第32句】:也用以禮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論·人寺品》:“是在家菩薩若人佛寺,初欲入時,于寺門外五體投地。”還用以禮拜王者等。如《梁書·諸夷傳·天竺國》:“今以此國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歸屬,五體投地,歸誠大王。”今以“五體投地”比喻傾倒、佩服至極。如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同征友萬柘坡光泰,精于五、七古,程魚門讀之,五體投地。”又如魯迅《而已集·新時代的放債法》:“因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許多女性都渴仰到五體投地。”
【第33句】:【吃不死的痢疾,餓不死的傷寒】(諺)痢疾:一種腹痛、腹瀉的傳染病。傷寒:中醫指多種發熱的病,或由風寒而引起的病。指痢疾病患者不怕多吃,傷寒病患者不怕受餓。 也作“餓不死的傷寒,吃不死的痢”。
【第34句】:【七孔生煙,三尸冒火】(慣)七孔:七竅,指雙眼、雙耳、雙鼻孔和口。三尸:道家稱在人體內作祟的三個神,每于庚申日將人的罪過奏聞天帝,以減人祿命。形容著急或生氣到極點。
【第35句】:下棋不語,落子不悔。
【第36句】:【打不斷的親,罵不斷的鄰】(諺)親:親戚。鄰:鄰里。指親戚、鄰里關系親密,縱然有時發生矛盾,但很快就會和解,不會結成冤仇。 也作“割不斷的親,打不斷的鄰”。
【第37句】:【刮大風吃炒面——張不開嘴】(歇)炒面:炒熟的面粉。本指張不開嘴巴,轉指礙于某事,不好或不能開口說話。
【第38句】:自家的肉不香,人家的菜有味。
【第39句】:【猛虎不抵群狼】這一俗語比喻個人的力量再大也抵不過人多。在此,往往喻虎者褒,喻狼者貶。它出自晉書,原為“猛獸不如群狐”。 《晉書·王鎮惡傳》:“語日:‘猛獸不如群狐’,卿等十余人何懼王鎮惡?”這句話說的是南北朝時,劉宋皇帝劉裕帶領一大批將領北伐,所向無敵,一直打到洛陽,大將王鎮惡的功勞最大。王鎮惡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兒子,智勇雙全,在北方有很多親朋好友。劉裕正順利進軍,眼看可以統一中國時,突然得知朝廷發生重大事情,必須要他親自去處理,無奈,他只好把統帥大權交給兒子,自己趕回朝廷。這時,大將沈田子勸告劉裕說:“你最好把王鎮惡帶走,你兒子控制不了他,他是一只猛虎,在北方根基深厚。如果他一叛變那就糟了!”劉裕說:“正因為他是一只猛虎,我才要把他留下來抗擊敵人。 你們十幾員大將都是我的心腹,有你們在,還怕什么王鎮惡叛變?俗話說:‘猛獸不如群狐’嘛!你們注意些就行了。”說完,劉裕就回京去了。 后來,王鎮惡真的沒有叛變,倒是沈田子等人時刻防范王鎮惡,給他“穿小鞋”,終于害死了王鎮惡,使整個北伐大軍遭到慘敗,沈田子等人也陣亡了。劉裕統一中國的愿望也泡湯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猛獸”變成了“猛虎”,“群狐”變成了“群狼”,但其義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這個比喻非常貼切,在現實中還真有大君子不抵群小人。
【第40句】:樹老根多,人老識多.
【第41句】:【夾著尾巴做人】(慣)形容為人處世極為小心謹慎。
【第42句】:【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 釋義:不能靠父母的余蔭過日子。比喻自己要有志氣,不依靠別人。 例句:小姐道:“‘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依孩兒的意思,總是自掙的功名好,靠著祖、父,只算做不成器!”
【第43句】:【一塊石頭落地】(慣)比喻所牽掛的事不要緊了,終于放下心來。
【第44句】:【大丈夫能屈能伸】 釋義:屈:彎曲,指忍受委屈。伸:伸展,指施展抱負。意謂受挫折時要能忍耐。 例句:張無忌道:“大丈夫能屈能伸,咱們暫且避禍,待傷愈之后,再和敵人決一雌雄,也不算是墮了威風。”
【第45句】:【娘想兒,流水長;兒想娘,筷子長】(諺)母親想念兒女,像流水一樣長流不斷;兒女想念母親,卻像筷子那樣很短很短。指母親對兒女的情愛是永無休止的。
【第46句】:【不怕該債的精窮,就怕討債的英雄】 釋義:欠債人即使窮到極點,碰到厲害的討債人也只好還債。 例句:“可知道‘不怕該債的精窮,就怕討債的英雄’!你而今遇著鳳四哥,還怕賴到那里去!”
【第47句】:于是“頑石點頭”的傳說便不脛而走。后來以此形容說理透徹,使人不得不心服。<五燈會元》卷十七:“何故雙眉本來自橫,鼻孑L本來自直?直饒說得天花亂墜,頑石點頭。”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哥哥,你請拿至誠去感動他波,只怕把泰山頑石說到點頭還容易些哩!”
【第48句】:【買金須問識金家】(諺)要買金子,就要讓辨識金子的專家來鑒定,這才不至于買來假貨。指不識真金的人,會把真金當假金。比喻寶物在外行眼里,顯不出它的真價值。
【第49句】:【抬轎子】(慣)比喻為有權有勢者吹噓捧場。
【第50句】:【福倒】春節貼“福”字時,許多人喜歡把福字倒著貼,借用“福倒”的諧音—~“福到”。那么,倒貼福字是怎么來的呢?有兩個傳說。 一說源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命人在支持和幫助過自己的人家門上貼一“福”字,沒有福字的人家則以暗通元軍統統殺掉。夫人馬皇后知道后決心救下這些無辜的百姓,心生一計,于是傳令全城天明之前都在大門上貼上福字。誰料有戶人家又著急天又黑,慌亂中竟把“福”字給貼倒了。第二天,朱元璋微服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競把“福”字給貼倒了,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令把這家人滿門抄斬。馬皇后救人救到底,急忙勸道:“這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給貼倒了,這是表示福到了的意思,百姓的福氣是您這位明君給帶來的,您應該高興才是啊!”朱元璋一聽轉怒為喜,傳令放人。一場塌天大禍被馬皇后巧妙化解。人們從此便將“福”字倒貼。 另一說源于清朝。那年春節前夕,恭王府大管家命人將“福”字貼到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便將大門上的“福”字給貼倒了。 恭親王福晉(夫人)知道后大發雷霆,揚言要狠狠懲治那個家奴。大管家擔心這事要連累自己,慌忙跪在福晉面前說道:“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福真的到(倒)了,此是吉祥之兆,奴才要賀喜了!”福晉聽了轉怒為喜,厚賞了大管家和那個家奴。這件事從恭王府傳揚出去,北京城里紛紛仿效,后來,倒貼“福”字成了全國的風俗。
【第51句】:棋逢敵手難藏身。
【第52句】:【半路上撿了個喇叭——有吹的】(歇)吹:本指吹氣演奏,轉指吹牛、說大話。譏諷人有了吹牛的資本或借口。
【第53句】:【隨你奸似鬼,也吃洗腳水】見“饒你奸似鬼,吃了洗腳水”。
【第54句】:【不走高山,咋會顯平地好】 釋義:不走艱險的山路,顯不出平地好。比喻不經過比較,不知道哪個好。 例句:老七伯感慨地說:“當然嘍,不走高山,咋會顯平地好?你們兩人和好如初,還要比以前好好多呢!”
【第55句】:【打網也有曬網時】(諺)指撒網捕魚的人,總有曬網不能捕魚的時候。比喻手頭寬裕時要注意積攢,以備急用。
【第56句】:【寧死一咳,不死一該】(諺)咳:嘆詞,表示可惜。該:活該,認為該當如此。指人死有兩種結局:好人死了人們表示惋惜,壞人死了人們認為活該。人們應該爭取前者,避免后者。
【第57句】:【虎毒不食子】見“大蟲惡殺不吃兒”。
【第58句】:【孫猴子的臉——說變就變】(歇)《西游記》第二回描寫,孫悟空從菩提祖師學成七十二般變化,念個咒語,要變什么就變成什么。形容多變,難以預測。
【第59句】:【命根】佛教認為從生到死的一期生命有三個要素:壽、暖、識。“壽”就是壽命,維持壽命的功能謂之“命根”,從梵語jivta而來。命根是由過去世的業力所生的。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二說:“命謂色心不斷,是命之根也。”色心不斷的意思是一期生命的身心活動延續不斷。《俱舍論》卷五指出:“命根體即壽,能持暖及識。”“暖”是以體溫為標志的生理活動,“識”是以認識為標志的心理活動。命根能維持暖和識,并以暖和識為其存在的依據。死去或被殺,稱為斷命根。如《敦煌變文匯錄·頻婆娑王變文》:“羅睺大臣近生要惡逆,謀奪國位。殺父王竟,尋起四兵,伺捕二兄,已斷命根。”后來,俗語中稱及其重視的人或物為命根子。如《紅樓夢》第二回:“政老爺便大怒了,說:‘將來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悅。獨那史老太君還是命根一樣。”此命根指賈寶玉,是史老太君(賈母)最疼愛的小輩。又如秦牧《花城·土地》:“呵,這寶貴的土地……而親自在上面播種五谷的勞動者才真正對它具有強烈的感情,把它當作命根子。”此指勞動者珍視的土地。(李明權)
【第60句】:千金難買心,萬金難買理
【第61句】:【打牙祭】打牙祭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的飯,后來泛指偶爾吃一頓帶肉的飯菜。據說,過去民間的工商業主規定對店員、徒工,每月初二、十六各給一次肉吃。如清代吳敬梓所寫《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就記載:“平時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里吃牙祭肉。”這種說法源自祭祀。 古人尊重祖先亡靈,對于祭祀非常重視。每逢重要節日,都要告祭先人,有什么好吃的東西,都要惦記著先給死去的親人享用。而祭祀時,肉是最常見的祭品,天子要敬奉太牢(羊、豬、牛),諸侯要貢獻少牢(羊、豬),普通民眾也要供奉豬肉,可惜數量有限。百姓們將肉放在先祖的神龕前,點上冥幣、蠟燭、香柱,供亡靈享用。祭了祖先之后,再將那一小坨肉切細“祭”自己的牙齒,于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說。
【第62句】:【鄉里夫妻,步步相隨】(諺)指鄉里的夫妻,勞動、生活在一起,過的是日夜團聚的日子。
【第63句】:【光砍樹,不造林】 釋義:比喻只耗費,不建立基業。 例句:第二件,飆字軍需要有個家,戰士們說得對,不能“光捉魚,不建船”,不能“光砍樹,不造林”。
【第64句】:【草莽出英雄】(諺)草莽:草叢,指民間。指英才往往產生于民眾。
【第65句】:【錢眼里翻筋斗】(慣)錢眼:銅錢當中的方孔。筋斗:跟頭。比喻人貪財好利,專在錢上動腦筋、打主意。
【第66句】:謀生計拙須從儉,處世才疏學謹言
【第67句】:【囫圇吞個棗——不知酸淡】(歇)囫圇:完整的。本指品嘗不出味道,轉喻不知道實情。
【第68句】:【蛇逮老鼠,要獨吞】 釋義:比喻想一個人占有,不讓別人沾邊。 例句:趙聚財酒醉心上明。李鴻云這么一說,他可就著急了。哈哈,你原來是蛇逮老鼠,要獨吞。一直對李鴻云不放心,果然來了。
【第69句】:【臟唐亂宋,都怪朝廷老兒不正】(諺)臟唐:唐王朝統治階級生活奢侈糜爛。亂宋:宋朝戰爭不斷,朝政混亂,忠奸不辨。指唐、宋臟亂,都怨皇帝自身不正。
【第70句】:【吃香的,喝辣的】(慣)指吃得好、喝得好,享受富足的生活。 也作“吃香喝辣”。
【第71句】:開士“菩薩”的一種意譯。《玄應音義》卷四:“開士,謂以法開導之士也。”
【第72句】:【程咬金,三板斧頭】 釋義:程咬金:唐初大將,《說唐》中說他與人交戰,就是開頭三板斧厲害,以后就沒勁兒了。比喻做事莽撞、毛躁,虎頭蛇尾。 例句:小其皺了皺眉,對達南做這事不假思索有點意見,他說:“你老是這樣,程咬金,三板斧頭,不前思后想。”
【第73句】:【彈指】比喻時光短暫常用“彈指一揮間”。“彈指”是佛教中的一個時間量詞,出自印度的梵語。《僧祗律》上解釋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二十羅預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照這樣計算,24小時是30須臾,那么一須臾就是48分鐘,48分鐘是20羅預,l羅預是204分鐘;204分鐘是20彈指,1彈指就是【第7句】:2秒。我們當然還可以繼續換算,【第7句】:2秒是20瞬,一瞬間是0.36秒;20念為一瞬,一念就應該是0.018秒。這樣算來,一晝夜就是一萬多個“彈指”,時常所說的“幾十年彈指一揮間”,將幾十年比喻為一彈指,真有滄海桑田之感覺。
【第74句】:【刀子嘴,豆腐心】(慣)比喻人說話厲害,心地卻很善良。
【第75句】:【秀才遇見兵,有理講不清】(諺)舊指說理的秀才遇到不講理的大兵,再有理也沒法說清。泛指和蠻不講理的人是無法講道理的。或指講理要看對象。 也作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秀才碰上兵,有理講不清。 秀才見了兵,有理說不清。
【第76句】:【石臼里的泥鰍——無路鉆】(歇)比喻人陷入困境,逃脫不了。
【第77句】:【黃袍加身】“黃袍加身”成了通過政變當上皇帝的代名詞,含有貶義,有名不正、不夠光彩的意味。在現實生活中也有用以諷刺盤踞一方的“土皇帝”當政的說法。 那么,“黃袍加身”是怎么回事呢?完全是一出趙匡胤自編自導的政變把戲。公元960年,后周接到邊境緊急戰報:北漢國主和遼國聯合出兵,進犯后周邊境。幼主周恭帝(只有七歲)命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前往應敵。趙匡胤立刻調兵遣將,和弟弟趙匡義、親信謀士趙普一同帶領大軍從汴京出發。大軍開出京城四十里,到了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扎營休息。 在陳橋驛宿營時,一些將領聚集在一起議論說:“皇七年紀那么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他也不會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擁立趙點檢做皇帝吧!” 這種意見很快傳遍全營,將士們一齊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 趙匡胤起床后,見外邊集聚著這么多將士,還沒來得及問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的一件黃袍,披在他的身上,大伙跪地高呼“萬歲!” 汴京城里有石守信、王審騎等人做內應,沒費多大勁就控制了京城。將領們把大臣范質、王溥等叫到趙匡胤的住處。趙匡胤一見他們的面,就裝出為難的樣子說:“世宗對我恩重如山,現在我被將士逼成這個樣子,你們看怎么辦才好?”范質等吞吞吐吐不知該怎么回答好。這時有個將領聲色俱厲地喊道:“今天大家一定要請點檢當天子!”范質、王溥等嚇得趕快給趙匡胤下跪。 周恭帝被迫讓位,趙匡胤即皇帝位,國號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這一事件史稱“陳橋兵變”。
【第78句】:【打了和尚滿寺羞】(諺)打了一個和尚,滿寺院都蒙受了羞辱。指一人受辱,群體都不光彩。也借指枝節問題上處理失當,就會影響全局的聲譽。
【第79句】:【令尊】“令尊”是對別人父親的敬稱,在交往中經常使用的一種稱謂。 “令尊”原指自己的父親,源出宋代陳叔方《潁川語小·上》:“世俗稱謂,多失其義,唯以令尊呼父,以內稱妻,尚可通。”可見,自古以來“令尊”稱為自己的父親就是正確的說法,“以內人稱妻”現在還有這種說法。 后來,“令尊”詞義逐漸發生了變化,由自己的父親變為指別人的父親了。如果辨別不清,可能出現笑話。清代石成金《笑得好初集》載:有個父親教導兒子說:“做人說話要活脫些,不可出差錯。”兒子問:“怎樣說話才算活脫?”恰巧鄰居來借東西,父親隨機應變道:“比如這家要借什么,不可說多有,也不可說沒有,只說也有的在家,也有的不在家,這就把話說活脫了,今后遇事這樣回答,就不會出現差錯。”兒子點頭牢牢記下。幾天后有客人登門,問這家兒子說:“令尊在家嗎?”兒子答道:“也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客人聞言大驚,以為這個后生出了什么毛病,急忙離去。 笑話本不可當真,但類似這種情況并不鮮見。今人如不注意,也可能出錯。 這類生活常識,說來并不復雜,在“令尊”這個稱呼里,“令”是對別人親屬的敬稱,如“令兄”、“令弟”、“令愛”(別人的女兒)等;“尊”是尊長、長輩,這里說的正是父親。加上“令”字,“令尊”就是別人的父親,自己的父親不可稱為“令尊”。如果說到自己的父親以及比自己年長的家人,則需要在前面加個“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比自己小的家人,在前面加個“舍”字。如“舍弟”、“舍妹”。對別人的家人稱呼用敬稱,對自家的家人稱呼用謙稱,不可發生顛倒。在謙稱與敬稱上有個小小竅門,只要記住,保誰不差:“家大舍小令他人。”
【第80句】:飛天夜叉梵語Yaksa,音譯為夜叉、藥叉等。佛經中常提到的一種勇健捷疾的食人鬼。唐代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卷二指出:“夜叉者此云勇健,飛騰空中攝地行類諸羅剎也。”故亦稱“飛天夜叉”。如《楞嚴經》卷八說:“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游于四天,所去無礙。”飛天夜叉是壁畫中常見的形象。如唐代李綽《尚書故實》謂:“后數日,其父母見在高塔之上,梯而取之,則神如癡,久之方語,云見如壁畫飛天夜叉者,將人塔中。”又如宋代洪邁《夷堅甲志·飛天夜叉》謂:“他日,入神祠,見壁畫飛天夜叉。”夜叉食人,亦譯為“能啖鬼”。因此,民間也有飛天夜叉吃人的傳說。明代沈德符在《野獲編·鬼怪》中說,福建抽稅太監高案信方士胡言,欲“食小兒腦千余”,“此等俱飛天夜叉化身也”。清代袁枚在《續新齊諧·飛僵》中說:“凡僵尸久則能飛,不復藏棺中,……又久則成飛天夜叉。”
【第81句】:【雛鳳清于老鳳聲】 釋義:雛鳳:小鳳凰。比喻年輕人勝過老年人,后一代勝過前一代。 例句:水溶見他語言清楚,談吐有致,一面又向賈政笑道:“令郎真乃龍駒鳳雛,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將來‘雛鳳清于老鳳聲’,未司量也。”
【第82句】:【拖泥帶水】禪宗反對在語言文字上糾纏不休,主張依靠自力去頓悟解脫,一超即入佛地,稱為“單刀直入”、“斬釘截鐵”。如《五燈會元》卷九:“若也單刀直入,則凡圣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又如《祖堂集》卷十二:“郡王之劍,不傷萬類;烈士之刀,斬釘截鐵。”相反,不直截了當,喜歡在事相、文字上繞來繞去,不能直探本源的,謂之“拖泥帶水”。如《景德傳燈錄》卷二九:“道個佛字,拖泥帶水;道個禪字,滿面慚愧。”又寫作“和泥合水”。如《五燈會元》卷十四:“惺惺底筑著磕著,懵懵底和泥合水。”后用拖泥帶水比喻不爽快,不簡潔。如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說:作詩“語貴灑脫,不可拖泥帶水”。又如茅盾《子夜》:“鄉下人的脾氣是拖泥帶水的,又要借債,又舍不得田。”(李明權)
【第83句】:平等通常使用“平等”這個詞有兩種意義:一是平均,相等,相同。如《百喻經·二子分財喻》:“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現所有物破作二分。”意謂分物平均。又如郭孝成《蒙古獨立記》:“民國成立,漢、滿、蒙、回、藏,一律平等。”意為各民族的權利是相同的。一是平常,一般。如清代李漁《意中緣·囑婢》:“你不知道那女子是個聰明絕頂的人,我料他決不肯嫁個平等丈夫。”其實,這個常用詞源于梵語Upeksa,意譯為“舍”,意為舍去一切差別相。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在性體(即本質、共相、空性、心真如性等)上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在時間上,稱為“三世平等”。如《圓覺經》卷上說:“i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在空間上,稱為“大小平等”。如《華嚴經》說:“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從佛性而言,眾生平等。如《涅檠經·梵行品》說:“如來亦爾,于諸眾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則偏重,于放逸者佛則慈念。”不但眾生平等,而且怨親平等。如唐代顧況《從江西至彭蠡道中寄齊相公》詩云:“本師留度門,平等冤親同。”佛教指出,頑固不化的“我執”和自以為是的“我見”實為造成不平等和紛爭的罪惡淵藪。學佛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把我見轉化為平等性智,達到人我平等,自他一體,從而興起慈悲救世的精神。
【第84句】:駿馬的蹄力有限,人民的智慧無窮。
【第85句】:好問近乎智,知恥近乎勇
【第86句】:【狗尿苔長在金鑾殿上——生到好地方】(歇)狗尿苔:一種生長在潮濕地方的真菌,有黏液,有臭味,不能食,被人鄙視。指人生長在優越的環境里。
【第87句】:【大江大河都過啦】 釋義:比喻闖過大風險,經受適磨難,什么也不怕。 例句:兒子為這類的事兒挨過打,挨過罵,大江大河都過啦,還怕你喊哪?他照舊那句:“我沒錯!”
【第88句】:生人不生膽,力大也枉然。
【第89句】:【交易不成仁義在】(諺)指縱然生意沒有成交,但彼此一定保持良好的關系,不要傷害感情。商場中買賣雙方常用的交際語。 也作“買賣不成仁義在”。
【第90句】:【逼急眼了,兔子也要咬人】 釋義:比喻老實人被逼急了,也要反抗,采取行動。 例句:逼急眼了,兔子也要咬人!到了這個關節,只有一個拼字。
【第91句】:【狗還向主人三分】 釋義:罵人不知向著主人,不如狗。 例句:他媽的,狗還向主人三分。你們端著掌柜的碗,掌柜的遭了難,一點都不著急,簡直是沒良心。
【第92句】:禪悅的內容大致包括:從佛法尤其是禪理中去尋找精神安慰;往來名山古剎,與禪僧交游;參禪說玄,將禪理溶化到詩文和生活中去等。如元代吳萊《泛海東尋梅岑山登盤陀石》詩:“舟航來旅游,鐘磬聚禪悅。”又如明代張煌言《梅岑山居》詩引:“禪悅之余,遂成《梅岑新詠》。騷耶?偈耶?讀之如坐光明藏矣。”
【第93句】:【債有主,冤有頭】見“冤有頭,債有主”。
【第94句】:【屬爆竹的——點火就響】(歇)人像是有爆竹的屬性,一點火就爆炸。形容人性子急躁,遇事容易發火。 也作“屬炮仗的——一點就響”。
【第95句】:【想當然】“想當然”指做事沒有根據,不加考證,只憑主觀想象。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太普遍了。 “想當然”源自《后漢書·孔融傳》。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共爭天下。 有一次,曹操打了勝仗,長子曹丕私自將袁紹的兒媳甄氏納為妾。孔融聽說后寫信給曹操,提到武王曾把紂王的妃子賜給弟弟周公旦。曹操沒有領會到孔融是在諷刺自己,便問此事出自何典,孔融隨口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意思是以今之事,想起當年。名人一句話,形成一個詞。 楷模“楷模”指榜樣、模范。“楷模”一詞源于兩種樹木,據《資治通鑒》卷五十五記載,東漢時期的太學生中廣泛流傳有“天下楷模李元禮”這樣的說法。北宋人陳奕在其所編著的《履齋示兒編》一書的卷十三中說:“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為楷模。”
【第96句】:【漢族】“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有悠久的歷史。漢族的先民,經歷夏商周三代長期發展,至春秋戰國,已形成以“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體,以與周邊各族相區別。尤其戰國,七雄兼并,共稱“渚夏”。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一諸夏的事業,又出現了“秦人”的族稱,直到漢代,匈奴、西域等處各民族,仍稱中原人民為“秦人”。漢繼秦而興,鞏固并發展了秦開創的統一國家,前后傳四百余年。漢以后,周邊各族即以“漢人”稱呼中原人民,逐漸的,漢族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稱。由上可見,漢族是因漢朝而得名。它是以先秦華夏為核心,在秦漢時形成統一的穩定的民族,復經秦漢以后兩千多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統與文化,得以發展成為擁有燦爛的古代文明和眾多人口的民族。由于中國自秦漢以后,雖經過統一、分裂、再統一的多次反復,然而總趨勢是越來越發展為更高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族與各少數民族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長期的歷史發展,實際上已形成漢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的內在聯系。漢族與各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發展,成為我國民族關系的顯著特點。
【第97句】:【扎筏子】(慣)扎:捆,束。比喻拿別人當出氣筒,發泄怨氣,震懾眾人。 也作“作筏子”。
【第98句】:味同嚼蠟《楞嚴經》卷八:“我無欲心,應汝行事。于橫陳時,味同嚼蠟。”渭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后世以此比喻寡淡無味,了無情趣。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后,味同嚼蠟。”義如魯迅《兩地書》三二中:“滬案經后,周刊上常有極鋒利肅殺的詩,其實是沒有意思的,情隨事遷,即味同嚼蠟。”
【第99句】:報應佛教的因果說佛教。
上一篇:快科技經典的座右銘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