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火宅典出《法華經·譬喻品》:有一大富翁,家宅廣大,而唯有一門,忽然火起,諸子在宅中游戲,全然不覺。富翁心急,對諸子說:門外有羊車、鹿車和牛車,可以游戲,你們快出來吧!于是,諸子爭先恐后地奔出火宅,上車而去。
【第2句】:【饞貓總得奔腥味兒】(諺)指貪吃腥物的貓,一聞到腥味就會跑過去偷吃。比喻貪婪的人,總經不住物欲的誘惑。也比喻走邪道的人習性難改。 也作“饞貓改不了吃腥”。
【第3句】:【吃了螢火蟲——肚子里明】(歇)螢火蟲:昆蟲,腹部末端有發光器,能發帶綠色的光。本指心里明亮,轉指心里明白。
【第4句】:【不為五斗米折腰】此語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不向惡勢力低頭,有強烈的正義感。典出唐房玄齡等著的《晉書·陶潛傳》:“潛嘆日:‘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發生在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陶淵明身上。公元405年秋,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鄉不遠的彭澤縣當縣令。這年冬天,潯陽郡派遣督郵劉云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劉云是一個貪婪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驛館,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陶淵明素來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鑒于上司的面子,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時陶淵明再也忍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說:“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從此隱居南山,終身不仕。才有了“種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山水田園詩。 后人很欣賞陶淵明這種不向小人低頭的品質,于是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名言便流傳開來。
【第5句】:【傷筋動骨一百天】(諺)指凡是筋骨折損的病痛,治養沒有一百天,就無法康復。 也作傷筋斷骨一百天。 傷筋害骨一百天。
【第6句】:血氣之怒不可有,禮義之怒不可無
【第7句】:不是好漢不出手,不是肥土不栽姜
【第8句】:【紅白喜事】中國民間稱結婚為“紅事”,埋人為“白事”,合稱“紅白喜事”。結婚叫紅喜事,還好理解,花轎是紅的,新娘穿紅的(白色婚紗是后來的外來婚俗),洞房內鋪的、蓋的全是紅的,室內外、院內外墻上貼的、門口掛的全是紅的,嫣然似紅海洋一樣,紅事忌白。然而,死了人叫“白喜事”不好理解。那么這又是什么緣由呢? 所謂白喜事,有悲喜交加之意。首先,如果百歲老人死了,那是自然歸天,有人稱之為喜喪。另外,喪葬本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但同時又要跟著“熱鬧”一番。這種自相矛盾的心態,在中國是有傳統的。兩千多年前的莊子死了老婆,他沒有悲傷,相反,卻在地上鼓盆而歌。在莊子看來,自然界是最高的權威,一切都要聽從自然界的安排。人的一生沒有任何主動性,一切都是命定的。《莊子·德充符》云:“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他喪妻鼓盆而歌,正是濃厚的宿命論的思想意識的反映。 對喪事的喜慶活動,在中國許多民族中都存在過。例如,土家族跳喪舞。 人死了以后,尤其是長輩去世后的第一個晚上,喪家就開始了這種跳喪舞的活動。被請的歌師傅一個人擊鼓領唱,另有兩個人幫和,邊歌邊舞,圍著棺材一跳就是一個晚上,借以給死者家屬減輕悲痛,解除憂悶,因此跳舞哀而不悲,傷而不痛。 喪葬風俗中這種悲喜交加的現象,寄托了人們對生之眷戀與死之恐懼,這不可調和的矛盾,是“白喜事”的真正根由。
【第9句】:【恨不得爺娘多生兩只腳】(慣)形容恨自己跑得太慢。 也作“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
【第10句】:【討便宜處失便宜】(諺)討別人的便宜,結果往往是被別人占了便宜,自己反倒吃了虧。誡人不可有貪占便宜的念頭和行為。
【第11句】:【吃酒紅人面,財帛動人心】見“白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
【第12句】:【賴象嗑瓜子——眼飽肚中饑】(歇)指所追求的人或物,眼睛能看見卻得不到滿足。
【第13句】:飛天夜叉梵語Yaksa,音譯為夜叉、藥叉等。佛經中常提到的一種勇健捷疾的食人鬼。唐代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卷二指出:“夜叉者此云勇健,飛騰空中攝地行類諸羅剎也。”故亦稱“飛天夜叉”。如《楞嚴經》卷八說:“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游于四天,所去無礙。”飛天夜叉是壁畫中常見的形象。如唐代李綽《尚書故實》謂:“后數日,其父母見在高塔之上,梯而取之,則神如癡,久之方語,云見如壁畫飛天夜叉者,將人塔中。”又如宋代洪邁《夷堅甲志·飛天夜叉》謂:“他日,入神祠,見壁畫飛天夜叉。”夜叉食人,亦譯為“能啖鬼”。因此,民間也有飛天夜叉吃人的傳說。明代沈德符在《野獲編·鬼怪》中說,福建抽稅太監高案信方士胡言,欲“食小兒腦千余”,“此等俱飛天夜叉化身也”。清代袁枚在《續新齊諧·飛僵》中說:“凡僵尸久則能飛,不復藏棺中,……又久則成飛天夜叉。”
【第14句】:今年筍子來年竹,少壯體強老來福。
【第15句】:【東酸西辣,南甜北咸】(諺)東部人愛吃酸的,西部人愛吃辣的,南方人愛吃甜的,北方人愛吃咸的。 指我國各地人們對飲食的調味各有偏愛。
【第16句】:【耗子栽進書簍里——咬文嚼字】見“老鼠鉆書箱——咬文嚼字”。
【第17句】:【朝山的不是全為了敬神】(諺)朝山:到山上去朝拜神仙。指朝山的人,目的不一定都是去敬神。泛指同做一件事的人,目的并不都相同。
【第18句】:【皮笊籬——一撈個罄盡】(歇)皮笊籬:設想的皮做的笊籬,沒有漏湯水的眼兒。罄盡:沒有剩余。 比喻搜羅得一點也不剩。
【第19句】:【隔層肚皮隔垛墻】(諺)隔著一層肚皮,就像隔著一堵墻一樣,有著極大的隔閡。舊指婦女對待非親生兒女會百般歧視,加以虐待。 也作隔重肚皮隔重山。 隔層肚皮隔層山。
【第20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諺)士人為賞識自己的人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女子為鐘情于自己的人裝飾打扮。指人生難逢知己,所以會竭誠報效。
【第21句】:燈盞無油枉費心
【第22句】:【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諺)索:繩索。比喻人在某方面受過大的驚嚇,再遇到類似情況就不由得心驚膽顫。 也作一朝被蛇咬,三年怕帶子。 一次被蛇咬,三年怕草繩。 一回蛇咬腳,十年怕踩草。
【第23句】:【發昏章第十一】(慣)仿《孝經》篇目“某章第幾”的格式。“十一”數目超過“十”,表示程度很深。指發昏至深,神志不清。
【第24句】:【龜毛兔角】在佛教經典中,經常可以看到有龜毛兔角的譬喻。如《楞嚴經》卷一說:“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于龜毛兔角。”《大智度論》卷十二亦說:“如龜毛兔角,亦但有名而無實。”這就是說龜毛兔角是不存在的,是有名無實的。宋·蘇轍《欒成集》卷十二詩曰:“龜毛兔角號空虛,既被無收豈是無?自有真無遍諸有,燈光何礙也嫌渠。”這首詩有深刻的哲理,他說的“真無”就是“法性”,也就是一切皆空的“空理”。此空理遍一切法(諸有)。他是借“龜毛兔角”之無,來進一步說明諸法空寂之理。但是晉·干寶《搜神記》卷六則說,在“商紂之時,大龜生毛,兔生角,兵甲將興之象也。”這只是一種傳說,不可信。如果那時龜生毛,兔生角,何以數千年來又沒有這種現象呢?所以龜毛兔角畢竟是無,這是可以斷言的。(無名氏)
【第25句】:鍛煉是健康的基礎,衛生是健康的保證。
【第26句】:【抓住手腕子】(慣)比喻當場抓住作案的罪證。 也作“抓住手脖子”。
【第27句】:【擺譜】“擺譜”指擺門面、擺架子、擺氣派。是常見的一種社會現象。 那么,“擺譜”是怎么來的呢? 18世紀,清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史上稱之為“康乾盛世”。和平局面的出現,再加上清朝實行“攤丁人畝”政策,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增加,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人口已首次超過四億,相當于解放初期的人口數量。人口的增加,造成了耕地面積的相對縮小,當時京師一帶地區情況更是突出,再加上人為因素,清朝統治階層八旗貴族在京郊跑馬圈地,搶占良田,因此,人們不得不開始向人口稀少的東北和西北移民。 這些從北京一帶出來的移民,到達目的地后建立起了村落,安家落戶,繁衍后代。由于老輩家都有家譜,于是大伙坐到一塊,將各自家的家譜擺開,看看誰家的譜大,從而確立起不同家族在村里的地位。這就是“擺譜”。 看來本義的擺譜和現代意義上的擺譜有相近之處,都是貪大。不過原意淡出,只剩鋪張和顯擺了。
【第28句】:【碰釘子】(慣)比喻遭人拒絕、斥責或遭受失敗、挫折。
【第29句】:【實打實】(慣)1指實實在在、腳踏實地。2指說的全是實話。
【第30句】:【三個人里頭有諸葛亮】 釋義:比喻人多,必然有智慧出眾的人才。 例句:李江國喊:“老虎,說話呀!三個人里頭有諸葛亮,大伙一討論,就把這理弄明白了,說話呀,老虎!”
【第31句】:【扎魚不扎母子魚,打獵不打失群雁】(諺)母子魚:將近產子的魚。 失群雁:離群的孤雁。指捕魚打獵也應有憐憫之心。
【第32句】:寧可認錯,不可說謊。
【第33句】:昂昂獨負青云志,下看金玉不如泥
【第34句】:【不暗不聾,不成姑公】(諺)喑(yIn):啞。姑公:婆婆與公公。指不會裝聾作啞,就當不了公婆。也泛指當家人就得要裝得糊涂些。 也作不癡不聾,不做家翁。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翁。
【第35句】:【孔夫子搬家——凈是韋】(歇)孔夫子:即孔子,春秋魯國人,名丘,字仲尼,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設想家里的書一定很多。 凈:只。書:諧“輸”。指總贏不了,或總是失敗。 也作孔夫子搬家——盡是書。 孔夫子搬家——都是書。
【第36句】:(《李長吉歌詩敘》)比喻詩文、作品的虛幻怪誕。又如清代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牛鬼蛇神,紛然滿紙,不復可以寓目矣。”也比喻歪門邪道、陰暗丑惡的東西。如《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至于外省班作幕的,真真叫牛鬼蛇神,無般不有,這都是我領教過的。”
【第37句】:感應語出《法華經》卷一:“無數世界,廣說經法。世尊所為,感應如是。”
【第38句】:【小報告】人們把告黑狀等目的不純的報告稱為“小報告”。這種“小報告”在明朝首次被制度化,由見不得人登上了“大雅之堂”。 上奏折參奏朝野大事,是大臣行使自己職責的一部分。唐代時規定,由“下之所以達上的”官文書有“表、狀、箋、啟、辭、牒”等六種形式。到明代時,朱元璋通過改革,又增加了一種新的形式——密疏。就是皇帝特許大臣之間寫秘密奏折,報告大臣的言行。密疏突出“密”,其內容一定屬于機密事宜,一般只需要皇帝本人知曉就可以了,所以它是除了大臣向皇帝所上的正常奏章表議之外的一種非正式文書,即秘密奏章,具有保密性強、無正式地位和非制度參與等特點,類似于現在的小報告。 從洪武時期實行密奏形式,永樂之后逐漸制度化,到明朝后期,密疏言事范圍更加廣泛。密疏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專制皇權,突出了它的政治功能。 在前朝不登大雅之堂的密疏(小報告),被朱元璋首次肯定并大力推行,使得皇帝又多了一條控制官員的信息渠道。但同時也為心術不正的大臣提供了陷害他人的機會和條件。被人暗算了,還不知道是誰。
【第39句】:千口唾沫淹死人。
【第40句】:別具只眼另有一番獨特的眼力與高超的見解,與眾不同,俗謂之“別具只眼”。如宋代楊萬里《送彭元忠》詩:“近來別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關。”
【第41句】:【賊口出圣旨】(諺)被犯案賊供為同黨的話,如同圣旨一般。指被盜賊誣陷的人很難洗刷罪名。
【第42句】:【里三層外三層】(慣)1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非常多。2形容層次多,一層包著一層。
【第43句】:【沒包彈】(慣)包彈:批評,指責。 指沒有缺點,無可挑剔。
【第44句】:大徹大悟徹底的覺悟,亦即完全證到“不生不滅”的真如實相,不退道心,屬于大菩薩的境界。如《觀無量壽經》謂:“豁然大悟,逮無生忍。”清代有位著名的禪師,是臨濟宗三十六世,即以“徹悟”為號。晚年他主張禪凈雙修,大弘凈土宗。“大徹大悟”與通常所說的“開悟”程度不同。“開悟”是覺悟之始,而“徹悟”是覺悟之成。按天臺宗“六即”之說,“開悟”為“名字即”,見道而已,仍是凡夫;而“徹悟”為“分證即”,已經證道,屬于圣賢。陳、隋間的高僧智顗在二十多歲時從慧思修行“法華三昧”而徹悟,后來成為天臺宗的創始人。后用以泛指徹底了解,完全明白。亦作“大澈大悟”。如《老殘游記續集》:“你緊記在心,將來自有個大澈大悟的日子,你就知道不是尋常的套話了。”
【第45句】:【天不言而自高,地不言而自卑】(諺)卑:低下。天不說自己高,但自在高處;地不說自己低,但自在低處。借指人的高下自有公論,不在自夸或自貶。
【第46句】:【防人之心不可無】(諺)防范別人傷害自己的心不可沒有。指人不可有害人之心,但防人害己的警惕性總要經常保持。 也作防賊之心不可無。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第47句】:【早起三光,遲起三慌】(諺)早上起得早,一切都會從容有序;起得遲,就不免零亂匆忙。指養成早起床的習慣,好處很多。
【第48句】:【馬怕騎,人怕逼】(諺)指馬怕被人騎,人騎上就身不由己;人怕被人逼,逼到忍無可忍時就會起來反抗。 也作“人怕逼,馬怕騎”。
【第49句】:【只有買錯無賣錯】(諺)指真貨、假貨,賣者清楚,買者不知,所以只有把假貨當真貨買去的買者,沒有錯把真貨當假貨賣掉的賣家。
【第50句】:【立秋的石榴——滿腦袋的點子】(歇)立秋: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8月7日、8日或9日。石榴:果:樹名,果實圓形,內多種子,立秋前后成熟。點子:本指石榴的種子,轉指主意、辦法。指主意、辦法多。
【第51句】:【菜刀不快怨灶王】(慣)比喻自己做不好事情卻埋怨別人。
【第52句】:【幡桿燈籠——照遠不照近】(歇)幡(fan):一種垂直懸掛的窄長旗子。本指照射遠處,不照射近處;轉指照顧關系疏遠的人,不照顧關系親近的人。
【第53句】:【真諦】“諦”是真實不虛的意思。事相對于世俗來說,真實不虛,理性對于圣者來說,真實不虛,所以都稱為“諦”。隋·智顗著《四教義》,其中引用《大智度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若不知二諦,則不知真佛法。”二諦:一是俗諦,二是真諦。俗諦是俗事上的實義,真諦是真理上的實義。真、俗二諦廣泛涉及一切諸法,可用以說明事理深淺的不同涵義,因而諸佛皆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使之由淺入深,因事達理。如果不知二諦,就難以了解佛法所說的義門。真諦亦可泛指佛法,如唐·元稹《大云寺》詩:“真諦承知別,迷心尚有云。”后來真諦常見于一般言語中,表示真實的意義或道理。如說“得其真諦”,就表明對某一事物具備正確、深入的理解、認識。如魯迅《華蓋集續編》小引說:“這里面所講的仍然并沒有宇宙的奧義和人生的真諦。”(禹振聲)
【第54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語比喻人與周圍事物、人與人之間習性的關系,常因環境等改變自己。此典出自《北堂書鈔》六十五卷引《晉傅玄少傅箴》:“夫金木無常,方圓應形,亦有隱括,習與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晉朝的大臣傅玄是個品學兼優的人,很受皇帝敬重,被任命為太子的首席教師——太子少傅。 太子府里屬員很多,有宮女、太監以及一大批為太子辦事的官吏。這些人為討太子歡喜,阿諛逢迎,在這樣的環境里,要想學好是很難的。為此,傅玄非常憂慮。有一次,他給太子講課的時候,講道:“想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好皇帝,你一定要多接近正派的人。譬如,常接近朱砂,就會被它染紅;多接近墨水,就會被它染黑。對自己則一定要嚴格要求,行為端正,做到這些,周圍的人才會跟你學,正派的人才會圍繞到你身邊來。譬如:聲音清亮,回聲就一定和諧;自己站得直,影子就一定不會斜。你如果多接近正人君子,那么符合德義的話就會聽得多,自己的行為就會逐漸符合規范準則。如果你多接近小人,那就好像進入賣鮑魚的店一樣,時間久了,你就聞不到蘭花的芳香了。”后來皇帝聽到了傅玄的這番話,覺得很有深意,就命人把它寫在屏風上,放在太子的房里,讓他每天讀一遍,把它叫做《太子少傅箴》。從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了太子警示自己的座右銘。
【第55句】:【給臉上貼金】見“往臉上貼金”。
【第56句】:【官憑文書私憑約】(諺)文書:公文。約:契約。官府辦事憑的是公文,私下交易憑的是契約。泛指凡事憑的是證據。 也作官憑印信,私憑票約。 官憑文引,私憑要約。文引:文書。要約:契約。 官憑印璽,私憑文約。
【第57句】:【寵婢作管家,鑰匙不晌手撥刺】(諺)撥刺:用手撥動使它發出響聲。指受寵愛的婢女當上了管家,故意搖響鑰匙串來顯示自己手里有了權力。指得志的小人總喜歡在人前炫耀。
【第58句】:虛頭遮人眼日的騙局、花招,俗謂之“虛頭”。如《西游記》第三二網:“好大圣!你看他弄個虛頭,把眼揉了一揉,揉出些淚來。”也指虛假不實的部分。如葉圣陶《四三集·感同身受》:“你可知道,我每天同它要碰幾回面——不說虛頭,平均總有兩百回。…‘虛頭”出于禪宗的《景德傳燈錄·全豁禪師》:“德山日:‘閣梨是昨日新到否?’日:‘是。’德山日:‘什么處學得遮個虛頭來!…虛頭,與真參實修相對而言。
【第59句】:見神見鬼禪門語。斥責不循正道,不修正法,誤人古怪邪僻之流。唐代惠然《鎮州臨濟慧照禪師文案》:“有一般不識好惡禿奴,便即見神見鬼,指東劃兩。”后形容猜疑畏懼的樣子。宋代樓鑰《徑山涂毒禪師塔銘》:“典牛獨指師日:‘甚處見神見鬼?…《紅樓夢》第五一回:“倒不為唬壞了他,頭一則你凍著也不好,二則他不防,不免一喊,倘或唬醒了別人,不說咱們是頑意,倒反說襲人才去了一夜,你們就見神見鬼的。”魯迅《且介亭雜文·運命》:“假如真有這一日,則和尚、道士、巫師、星相家、風水先生……的寶座,就都讓給了科學家,我們也不必整年的見神見鬼了。”
【第60句】:錢迷眼睛會發昏,官迷心竅能作惡
【第61句】:【再好的摔跤手,也敵不過人多】(諺)指再精明能干的人,也對付不了多數人的力量。
【第62句】:地獄這個概念是隨佛教傳人中國,而為民間所熟知的。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五:“我生前不合混賴了五臺山和尚百兩銀子,死后叫我歷遍十八層地獄,我好苦也!”在梵文中,“地獄”有兩種名稱。一是“泥犁”(Niraya),意為“無有”,即沒有喜樂;一是“捺洛迦”(Naraka),意為“苦具”,即不得自在。
【第63句】:【三個不開口,神仙難下手】(諺)對于抵死不開口的人,連神仙也拿他沒辦法。指求取證詞,最怕的是死活不吭聲的人。
【第64句】:【放魚入海,縱虎歸山】 釋義:比喻放走敵人,留下禍根。“魚”又作“龍”。 例句:曹操下令軍中日:“今劉備釜中之魚,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時擒捉,如放魚入海,縱虎歸山矣。眾將可努力向前。”
【第65句】:一問三不知,神仙沒法治.
【第66句】:【有一搭沒一搭】(慣)1指漫不經心地說話。也指沒話找話說。2形容時斷時續或無關緊要。 也作有一搭無一搭。 有一句沒一句。 有一言無一言。
【第67句】:【阿諛人人喜,直言人人嫌】(諺)阿諛(eyu):用好聽的話奉承人。 直言:不回避事實的真話。阿諛奉承的話對人有損,但人愛聽;直來直去的話對人有益,但人嫌惡。指喜阿諛、嫌直言,是一種不良的世態。
【第68句】:【不撞南墻不回頭】這一俗語指的是死心眼、鉆牛角尖,比喻某人的行為固執,堅持己見,不聽人勸,與“不見棺材不落淚”、“一條道走到黑”、“不到黃河心不死”有相似的意思。“不撞南墻不回頭”源自院子門口的影壁墻。 “不撞南墻不回頭”中的“南墻”,確切地說指的是“影壁墻”,也稱“照壁”,就是對著院大門口的建筑物。因為我國古代的院落大門一般都是朝南開的,不是有句俗話嗎:“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別進來。”不僅衙門朝南開,民間的院落也講究朝南開,朝南開門院內豁亮,正房向陽,門口的影壁墻自然是建在院落的南邊。所以出大門就要向左或向右,直著走的話那肯定是要撞上南墻了! 古代四合院的大門內外設置“影壁墻”,主要是阻擋來自大門外強烈的氣流,使從院外呼嘯而來的氣流速度減慢,保持與住宅內的流速相協調。古代傳統的風水學認為,影壁墻外針對室外氣流的沖煞而設置的。古代人巧妙利用影壁墻阻隔氣流沖煞,人為地為住宅制造生氣和氣脈,是吉祥有益的。 有一種說法,影壁墻避鬼,傳說鬼走直道,門口修座影壁墻,就能把惡鬼擋在門外。當然這都是舊社會的迷信說法,它實際的作用只是做屏蔽用的墻壁,一個是擋風,一個是能蔽住院里雜亂物,主要是擋住外人的視線,家里的私人空間不受干擾。 鬼遇影壁要碰壁,何況人乎。還是看清楚南墻,遇事既堅持原則又能靈活處理的好。
【第69句】: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第70句】:【肚痛埋怨灶司】(慣)灶司:灶王爺。比喻自己沒本領做事情,卻埋怨他人。
【第71句】:【否極生泰】(諺)否、泰:《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兩個卦名,否是兇卦,泰是吉卦。否和泰是對立統一的,可以互相轉化。指事情壞到極點時,就會轉好。 也作否極早生泰。 否極泰來,泰極否生。
【第72句】:【江湖一把傘,容吃不容攢】(諺)江湖:舊時指輾轉四方以賣藝、賣藥等為生的流浪生活為走江湖。 攢:積攢,積存。指走江湖的人只能混碗飯吃,很難積攢錢財。
【第73句】:只要自己上進,不怕人家看輕.
【第74句】:寧做螞蟻腿,不學麻雀嘴。
【第75句】:【炒冷飯】 釋義:比喻辦事、說話重復過去的老一套,沒有新內容。 例句:苦已經吃過了,現在生活蠻好了。講良心話,阿英生活好,現在我的生活也不錯,訴過去的苦派啥用場呢?還不是炒冷飯。
【第76句】:【入田觀稼,從小看大】(諺)想知道農作物的收成,到田里看看莊稼的長勢就可推斷出來;想知道一個人將來的成就,從他小時候的行為表現上就可推斷出來。指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有預兆。
【第77句】:人多智多出諸葛。
【第78句】:【樹林子大,什么鳥都有】 釋義:借指人多的地方,什么樣的人都有。 例句:“真是樹林子大,什么鳥都有,居然有人誣告盧華。”
【第79句】:忍得一時忿,終身無惱悶
【第80句】:【龍王】“龍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神話人物。俗語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凡有水的地方,不管是江河湖海,還是淵潭泉井,都住有龍王。那么,龍王是怎么產生的呢? 在民間,還有一個關于龍王爺來歷的傳說:唐朝初年,在安徽省潁上縣百社村,有一個名叫張路新的人,娶妻張氏生了九個兒子。傳說他曾在河南南陽做過照靈侯,后來丟官回鄉,經常去“焦氏臺”河邊垂釣。有一天,就在他釣魚的地方,突然出現了一座宮殿。他好奇地走進宮殿,竟成了龍王。 后來,他每天一早就到龍宮去“上班”,天黑才回家。他的妻子發現他每次回來,身體總是涼冰冰的,衣服也是濕漉漉的,就問他這是怎么回事?張路斯回答說:“我現在已經是龍王了。外地有一個叫鄭祥的人,也說他是龍王,要和我爭奪地盤,我們約好明天進行決戰,誰要是勝了,這地盤就歸誰管,誰就是龍王。你今晚就告訴九個兒子,叫他們明天去為我助戰。一定要記住,頭上扎紅巾的是我,頭上扎青巾的那個是鄭祥,千萬不要認錯了標記。”張路新的九個兒子按照父親的吩咐,第二天一早,就帶上弓箭為父助戰。他們用弓箭朝扎青巾的人猛射,鄭祥中箭負傷后逃走,不久便在合肥的西山上死掉了。張路斯從此就成為真正的龍王。這是民間傳說,寓意神通廣大的龍王,竟也出身于普通百姓。
【第81句】:【癩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氣】 釋義:譏諷人說大話吹牛皮,狂妄不自量。“哈欠”又作“呵欠”。 例句:“癩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氣啊!這不是大手大腳是什么?”朱師傅嚴肅地說,“那墊鐵,每塊像飯盒子那么大,從別處動動腦子,也保準能湊齊。”
【第82句】:【狗頭上頂不了四兩油】(諺)狗生性愛吃油脂,只要有點油脂,早被它吃得干凈。比喻淺薄的人一旦發跡,便會表現得非常輕浮。
【第83句】:【一動不如一靜】據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上記載:南宋孝宗皇帝一日到天竺和靈隱禮佛,經過飛來峰,問陪同的和尚僧輝:“既是飛來,如何不飛去 ?”僧輝對道 :“一動不如一靜。”一般地說,佛家反對身、口、意因妄而造業。僧人所居的寺廟,梵名Aranyaka,意譯為寂靜處,僧人所修的禪定,梵名Dhyana,意譯為靜慮。“靜慮”這一意譯,當從《禮記·大學》而來:“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佛教也有“因定發慧”之說,后引用“一動不如一靜”,系指不必多此一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況且下水順風,相去已百里之遙,一動不如一靜,勸你息了心罷!”王西彥《春寒》:“一動不如一靜,看看事態的發展再說。”(李明權)
【第84句】:【上天堂】(慣)天堂:宗教指人死后靈魂安居的福地。1比喻去幸福、美好的地方。2死亡的婉稱。
【第85句】:過山要有好向導,高徒要有嚴師教
【第86句】:【聰明一世,糊涂一時】 釋義:聰明人也有糊涂的時候。 例句:錦囊大嬸聰明一世,糊涂一時,還被蒙在鼓里。
【第87句】:【發高調】見“唱高調”。
【第88句】:【屎不知道在哪里,屁就放下一大堆】(慣)比喻事情還沒動手就造出許多輿論。
【第89句】:大河無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滿
【第90句】:【刮大風吃炒面——張不開嘴】(歇)炒面:炒熟的面粉。本指張不開嘴巴,轉指礙于某事,不好或不能開口說話。
【第91句】:【手忙腳亂】《五燈會元·三圣然禪師法嗣·鎮州大悲和尚》中,大悲和尚有這樣一段禪語對話。問:“如何是大悲境?”答:“千眼都來一只手。”問:“如何是境中人?”答:“手忙腳亂。”后用以形容遇事慌張,不知所措。宋·陳亮《壬寅答朱元晦秘書書》:“秘書不可不早為婺州地,臨期不知所委,徒自手忙腳亂耳。”《水滸傳》第二十五回中,西門慶和潘金蓮害死了武大以后,正在尋歡作樂,“聽得武松歸了,嚇得手忙腳亂”。(李君岡)
【第92句】:弄巧成拙禪門渭機鋒應接中,未能直指心性,契合本源,分別擬議,反致惑亂。《五燈會元·南岳讓禪師法嗣》:“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日:即今是甚么意。龐居士問:不昧本來人,請師高著眼。師直下覷。士日:一等沒弦琴,唯師彈得妙。師直上覷,士禮拜。師歸方丈,居士隨后,日:適來弄巧成拙。”
【第93句】:【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草)繩】比喻人在某件事上遭受挫折后,一直心有余悸,不敢再涉足其間。典出《初刻拍案驚奇·轉運漢巧遇洞庭紅》。 明朝成化年間,蘇州有個名叫文若虛的人,做生意總是賠,人家叫他“倒運漢”。這年他窮得實在過不下去了,便破罐破摔,拿著別人送的一兩銀子,買了幾簍太湖橘子——名叫“洞庭紅”,隨商船出海,他要看看海外風光,死了也不冤。到了一國,商人們都上岸做貿易去了,文若虛猛地想起自己帶著吃的那一簍橘子爛了沒有?于是搬到船板上吹吹風。岸上走的人看見了,問是什么東西。文若虛拿起一個掐破就吃。圍觀的人看這東西又好看又能吃,問他多少錢一個。文若虛聽不懂,便豎起一個手指。有人拿出一個銀錢來買了一個,聞了聞撲鼻香,嘗一嘗甘甜可口。又摸出十幾個銀錢來,說:“我買十個進奉皇帝。”旁邊的人看了,你買倆,他買仨。文若虛一看剩下的不多了,剛要漲價,那第一個買橘子的人飛馬趕來,大聲喝道:“不要賣了,皇帝都要了。”文若虛把錢一數,共一千多,約合百兩銀子,竟是一本百利了。 眾商人回來,聽說這事,都驚喜道:“人都道他倒運,而今是轉運了。” 便勸他得此錢買了貨帶回去再生利錢。文若虛道:“我是倒運的,將本求財,沒有一次不蝕本的,如何這要生利錢。妄想什么?萬一和從前一樣,再做虧了,哪里再有洞庭紅來賣?‘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量了,我還是帶這些錢回去吧!”
【第94句】:【隨機應變】隨機見于佛典中的,如“隨機說法利眾生”(《金光明經最勝王經》卷二);“適化無方,隨機隱顯”(《戒疏》卷一上)等。“機”皆指眾生根機、根器、根性而言,以眾生根性各別,必須隨其根機,為彼說法,方能領解,各得其益。后多用于成語“隨機應變”,指隨著時機或情況的變化,靈活應付。如茅盾《腐蝕》:“大有視我為‘同道’,屬于他們一伙似的。我當然隨機應變,不但夸大了我與舜英的關系,而且暗示著我也參與密勿的。”(禹振聲)
【第95句】:【從來紈绔少偉男】(諺)紈绔(wanku):細絹做的褲子,借指富貴人家的子弟。偉男:有作為的杰出男子。指自古以來,凡是養尊處優的富貴子弟,很少有能成就大事業的。
【第96句】:【死棋腹中有仙著】(諺)死棋:無著可走的棋。著(zha。):下棋時走一步為一著。指棋下到看來是無路可走的死棋時,卻有高明的一著使棋局轉活。常比喻事情陷入絕境時,經過努力,往往會出現新的轉機。 也作“死棋肚里有活著”。
【第97句】:【三分人才,七分修飾】(諺)人才:人的身材長相。一個人的儀表美,三分靠生成,七分靠打扮。指衣著打扮對人的外觀形象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也作三分人樣,七分打扮。 三分相貌,七分打扮。
【第98句】:【惹虱子頭上撓】(慣)比喻自找麻煩。
【第99句】:最快的馬也追不上春風,最能干的英雄也離不開群眾。
上一篇:座右銘文案走心的觸動心靈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