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諺)不測:無法預料。旦夕:早晚。指人的禍福命運就像天空變幻的風云一樣很難預測。 也作天有不測風云,人有無常禍福。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變。 天有不測的風云,人有無端的禍福。
【第2句】:【有情人終成眷屬】(慣)眷屬:親屬,特指夫妻。指真心相愛的人經過一段波折,最終結成了夫妻。
【第3句】:【力氣是壓大的,膽子是嚇大的】(諺)力氣是靠不斷承受壓力增大的,不承受壓力就出不來力氣;臚量是在驚嚇中練大的,不經受驚嚇就出不來膽量。指人的力和膽是在艱難險阻中不斷增強的。 也作“壓大的力氣嚇大的膽”。
【第4句】:【十七十八無丑女】(諺)女子長到十七八歲,正值青春妙齡,即使是長相丑的,也會顯得很美。指十七八歲的少女沒有一個是丑的。
【第5句】:只有千里的名聲,沒有千里的威風。
【第6句】:【喝水的別忘了掏井的】(諺)喝上水的人不要忘記挖井人的恩情。 泛指人在享受生活時不能忘記開創人的功勞。 也作“吃水不忘打井人”。
【第7句】:【亂世出英雄】(諺)戰亂的年代,往往會涌現出收拾局面的英雄人物。
【第8句】:【拿魚先拿頭,刨樹要刨根】(諺)捉魚要抓緊魚頭,魚就無法溜走;刨樹要從根刨起,樹才能徹底挖掉。比喻做事必須抓住要害,解決問題必須抓住根本。
【第9句】:【傍生不如傍熟】(諺)傍:依靠。 指人到窘困時,向生人求助,不如向故舊投靠有希望。
【第10句】:【好家當怕三份分】(諺)再好的家業,要是一分三份,就顯得很單薄了。指大家業合在一起厚實,人力物力調動支配都方便;分開就處處拮據了。
【第11句】:【不識路能走千里,不識人寸步難行】(諺)不認識路可以向人打聽,分不清好人壞人就得上當受騙。 指在社會生活中識人最重要。 也作不識字也有飯吃,不識人卻無生路。 不怕不識字,就怕不識人。
【第12句】:【運動不出汗,成績不見面】(諺)指體育運動不練得出汗,就不會有效果。
【第13句】:【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慣)從前的人沒有做過,以后的人也做不出來。形容成就卓越,空前絕后。 也作“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第14句】:【鳳凰飛在梧桐樹——自有旁人話短長】(歇)指一件不尋常的事情發生了,自會有人議論,說短道長。
【第15句】:【得不的風兒,就是雨兒】(慣)得不的:不能得到,這里指不能聽到。 風兒:風聲。聽不到風聲,就斷定是下雨。1比喻剛聽到一點兒消息,就不辨虛實,立刻行動。2比喻造謠傳謠。
【第16句】:【打打鬧鬧,白頭到老】(諺)指夫妻之間發生沖突爭吵,是正常現象。 也作“吵吵鬧鬧到白頭”。
【第17句】:【娘好囡好,秧好稻好】(諺)囡:小孩。母親的素質好,生養的孩子就好,就像秧苗好,長成的稻子就好一樣。 也作“秧好稻好,娘好囡好”。
【第18句】:【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至理名言是勉勵人們要惜時如金。要知其來源,先要知其時間是怎么得來的,寸陰是多長時間。 古代用日晷計時,日晷是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的計時儀器。 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晷針垂直地穿過晷面中心,日晷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之勢,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上劃上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投影就會投向晷面,并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于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表的指針,晷面則是表盤,以此來顯示時刻。將晷面上的格子用“寸”來衡量,晷針投下的陰影,就叫“寸陰”。 那么“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話是怎么來的,古人早就使用“寸陰”一詞了。如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南宋陳亮《上光宗皇帝鑒成箴》:“當效禹王,寸陰是惜;當效文王,日昃不食。”此處均是用“寸陰”代表光陰。將“寸陰”最早比作“寸金”的是唐代詩人王貞白,其詩云:“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后來元代詩人同恕《送陳嘉會》也這樣比喻:“盡歡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陰一寸金。”說的最完整的是清代周希陶編著的《重訂增廣賢文》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從此,這句話就十分流行。
【第19句】:【柿子摘早了,發澀】 釋義:比喻條件不成熟,不能急于解決問題。 例句:我看,還早了點吧?柿子摘早了,可發澀啊!要是摘個澀柿子,吃到肚里,吐不出,拉不下,可就難受啦!
【第20句】:【老鴉野鵲揀旺處飛】見“鵓鴿子旺邊飛”。
【第21句】:【黃牛過河各顧各,斑鳩上樹各叫各】 釋義:比喻只管自己,不管別人。 例句:當然嘛,沒有相同的利害關系,當然只能是“黃牛過河各顧各,斑鳩上樹各叫各”噦。
【第22句】:【黃瓜茄子不能一攬子抓】 釋義:比喻要區別情況,不同對待。 例句:要知道,你是你,他是他,黃瓜茄子不能一攬子抓。我們的政策是有區別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對待方法。
【第23句】:【強迫不成買賣,強求不成夫妻】(諺)買賣要愿買愿賣,不能強迫;婚姻要兩相情愿,不能強求。指使用強迫手段,任何事情都難以辦成。 也作“強迫不成買賣,捆綁不成夫妻”。
【第24句】:【欠賬不昧,見官無罪】(諺)昧(mei):隱瞞。揭了債不能如期歸還,只要不昧著良心賴賬,就是告到官府也是無罪的。指欠錢能認賬,不算有罪。
【第25句】:【不出門的聰明漢,不如周游的愚笨人】(諺)周游:游遍各地。聰明人不出家門,反倒不如到處游覽的愚笨人有見識。指出外游覽能增長人的智慧,開闊人的眼界。
【第26句】:【百日床前無孝子】(諺)百日:指日久天長。指人長期臥病在床,服侍的子女再有耐心,也會產生厭煩情緒而照顧不周。 也作常病無孝子。 久病床前沒孝子。
【第27句】:【熱臉貼冷屁股】(慣)比喻向人獻殷勤,卻受到冷遇。 也作熱臉碰個冷屁股。 熱臉挨了個冷巴掌。 熱氣呵冷臉。
【第28句】:【正鍋配好灶,歪鍋配蹩灶】 釋義:比喻好的配好的,差的配差的(多指夫妻)。 例句:“這種媳婦,才算媳婦,要照如今的婦女呀,哼,別說守一年,男人沒閉眼,她早瞧上旁人了。”“這也是趙大哥積福修來的。正鍋配好灶,歪鍋配蹩灶。”
【第29句】:【棉花里裹著針——軟里硬】(歇)本指軟里帶硬,轉喻表面和善而內心兇狠。 也作“棉花里面包圪針——柔中帶刺”。圪針:方言,指某些植物枝梗上的刺兒。
【第30句】:【哪個廟里沒有屈死鬼】(諺)屈死鬼:含冤負屈而死的鬼魂。任何一座廟里都有屈死的游魂。指到處都有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 也作哪座廟里沒有屈死鬼。 哪個廟都有替死鬼。
【第31句】:【只要種子落地,到頭會有收成】(諺)指只要把種子播在土地上,遲早會有收獲的。
【第32句】:【無鹽不解淡】見“沒咸不解淡”。
【第33句】:人靠心好,樹靠根牢.
【第34句】:【大象病了千斤重,駱駝死了比馬大】 釋義:比喻有錢有勢的人,就是破產或失勢了,也比一般人強。“比馬大”又作“比馬壯”。 例句:怎么?大象病了千斤重,駱駝死了比馬大,難道說我賈有富真的癟了?
【第35句】:【此一時,彼一時】此語比喻時間、條件改變,情況也隨之改變。原作“彼一時,此一時”。形容人的境況居多。如京劇《鎖麟囊》中富豪之女薛小姐因水災流落他鄉,巧遇奶媽,奶媽到舍粥之處為她舍來一碗稀粥,她卻說粥是飯后之物,如何當飯吃。奶媽說:“此一時,彼一時,你湊合著點吃吧。” 此語源自《孟子·公孫丑下》,記述了在戰國時,孟子離開齊國到別的地方去,弟子充虞在路上問他:“以前我聽你講過‘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今天您怎么看起來有點不高興呢?”孟子回答說:“彼一時,此一時,我現在正為天下紛亂擔憂,怎么能高興得起來呢?”后人將“彼一時,此一時”顛倒過來,比喻時過境遷,情況發生了變化。
【第36句】:【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釋義:指太陽落在云層里,后半夜一般要下雨。 例句:看來,今天是不該走了。諺語說:“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這也是天意呀!
【第37句】:【人生難得遇知音】(諺)知音:知心朋友。指人生在世,最難得的是知心的伴侶或朋友。 也作人生難得一知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第38句】:【躲過了初一,躲不過十五】 釋義:遲早逃脫不了,總會找到。 例句:“……躲過了初一,也躲不過十五,將來總有抓住他的機會哩!”
【第39句】:【生姜】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郎中開藥方。姜不僅是調味佳品,還是驅寒治病的良藥。據傳,生姜是神農發現并命名的。一次,神農在南山采藥,誤食了種毒蘑菇,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樣,吃什么藥也不能止痛,就這樣他倒在一棵樹下。等他慢慢蘇醒過來時,發現自己躺著的地方有一叢尖葉子青草,香氣濃濃的,聞一聞,頭不暈,胸也不悶了。神農順手拔了一把,拿出它的塊根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涼。過了一會兒,肚子里咕嚕嚕地響,泄過后,身體全好了。他想這種草能夠起死回生,我給它取個好名字吧。 因為神農姓姜,就把這尖葉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能夠使神農起死回生,很神奇。神農氏一生嘗百草,為民造福。
【第40句】:【不以成敗論英雄】 釋義:不用成功或失敗為標準來評論英雄。 例句:勝敗乃兵家常事,不以成敗論英雄。這次失利,無非是一時大意輕敵,內部步調不一,被姚輝僥幸鉆了空子。
【第41句】:【錢有眼,谷有鼻,飛來飛去無定地】(諺)錢財有眼,谷物有鼻,它能看能嗅,隨意游動,不會固定在一處。指錢谷是流通的,在人們中間轉來轉去,不斷交換。
【第42句】:【說一句,是一句】(慣)指說出來的話實在、有分量、算數。 也作說一句,算一句。 說一句話,算一句話。
【第43句】:【不知哪頭炕熱】(慣)指不知做什么事情得利大。
【第44句】:【尖擔擔柴——兩頭脫】(歇)尖擔:兩頭尖的扁擔。尖擔兩頭沒有鉤槽,掛在兩頭的東西容易脫落。 指兩頭都落空。
【第45句】:【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此俗語比喻做事因缺少必要條件而難以做成。 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出自宋代陸游《老學奄筆記》卷三:宋朝時,尚書晏景初一次外出,回來時天色已晚,打算在一家寺院借宿。寺院和尚認識他,不想留他住宿,于是推托說:“寺院太窮太破,沒有地方住。”晏景初不高興地說:“再窮再破,安頓一個人總不會成問題吧?”和尚反譏道:“巧婦安能做無面湯餅乎?”
【第46句】:【敬神如神在】(諺)拜神就要恭敬得如同神真的在一樣。指舉行祭神儀式要誠心誠意。
【第47句】:【黃梅天十八變】 釋義:指黃梅天氣候多變。 例句:黃梅天……又以其對忽睛忽雨,諺有云:“黃梅天十八變。”
【第48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釋義:蒂:瓜果與枝莖相連的部分。比喻條件一旦成熟,事情就會順頁禾U力、成。 例句:邵思語耐人尋味地對玉蓉說:“至于你心中擔憂的,我看全沒有必要。 俗話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世界上好多事,都是這樣。”
【第49句】:【空花不結實,空話不成事】(諺)空花結不出果實,空話辦不成實事。指說話必須實在,才有助于事情的成功。
【第50句】:【廟里撞鐘——驚神】(歇)驚:諧”精”。形容人有生氣,有活力。
【第51句】:【百姓】“百姓”現在指軍人和官員以外的人民群眾。但在古代百姓的含義正好和現在相反,是指上層社會的官宦。源自《尚書》。 據載,在遠古時代,各氏族部落經常發生沖突,黃河流域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結成聯盟,他們同東部的夷族部落一起,打敗了由南方前來進犯的九黎蠻族。因為炎、黃、夷部落聯盟約有一百個氏族,每個氏族又各有一個表示區別的姓,這個代表氏族的“姓”當然是頭領。所以黃、炎、夷部落聯盟的氏族就稱作“百姓”。他們在打敗了九黎蠻族后,“百姓”強大起來,就成為貴族、奴隸主了。 到商初,“百姓”的主體仍是奴隸主貴族。以后,各氏族內部逐漸分化,一部分人變成了窮人,成為“庶民”,即自由民。戰國時,隨著奴隸社會的解體,“百姓”的特權喪失了,而原來處于奴隸主地位的“百姓”成為平民的同義語。 “百姓”一詞的出現,最早見于《尚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鄭玄注:“百姓,謂百官族姓;萬邦,謂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鄭玄的注解明白無誤,百姓為官。司馬遷《史記·夏本紀》中,也提到“禹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敷土。”由此可見,堯舜禹時代,“百姓”是指地位很高的人。清代學者俞正燮,他在《癸巳類稿》一書中,直截了當地闡明了“百姓”一詞的真正含義,其云:“百姓,專以仕宦言之。” 可見,“百姓”最早并非指普通平民,只是到了戰國以后,伴隨著封建制徹底取代了奴隸制,“百姓”才逐漸演變為平民的通稱。平民百姓,始終處在社會的最底層,新中國成立后,老百姓才翻身當了國家的主人。
【第52句】:【圈閱】現在領導傳閱文件,看完后都要劃圈并寫上自己的名字,把這種做法稱為“圈閱”。許多人認為“圈閱”是現代人發明的,殊不知古已有之。 “圈閱”的發明人是宋代的宰相王安石。王安石為什么要在公文上“畫圈”呢?原來早在魏晉時期,官員們就有了在公文上簽署名字的做法。當時,他們在閱辦公文時,也要鄭重簽署自己的尊姓大名,以示負責或同意。到了唐代,官員們為了快捷,便在公文上只寫自己名字的一個字,很快在官場風行起來,一直到宋代依舊如此。 王安石當了宰相后,大刀闊斧推行新政,每天接觸大量的公文、呈文,忙得不可開交。可再忙也得在公文上簽上:“石”字。據《事林燕語》記載,王安石是個急性子,在簽寫“石”字時,把“口”簡化草寫成“。”,引得群臣們有議論。再后來,王安石干脆連“石”字的一橫一撇也省了,只匆匆畫個圓圈就算完事,甚至這個圓圈也畫不圓。許多人不知道王安石搞得什么名堂,他閱過的文件常常又轉了回來,把王安石搞得很惱火。他在一次朝會上特意說了畫圈的事,是為了提高辦事效率。大臣們這才知道宰相的圓圈兒是“閱畢”的意思。如此一來大家跟著仿效,畫圓圈便成了“閱畢”文件的特殊符號。這種做法被后人所認可,官場中畫圓圈兒的做法就約定俗成地延續下來。
【第53句】:【狗是百步王,只在門前狂】(諺)百步王:在離家百步以內逞能。指狗只會在家門口狂吠,一離家門口就老實了。比喻沒見過世面的人,一到生地方就會膽怯。
【第54句】:【把眼淚往肚里咽】 釋義:有苦說不出來或不愿說出來。 例句:為了不影響大家的情緒,她裝著若無其事,把淚水往肚里咽,只是在眼前無人時,才咬著嘴唇無聲地哭一陣。
【第55句】:【眼睛長到頭頂上】(慣)形容人驕傲自大,目空一切。也形容人勢利。 也作眼睛長上額頭。 眼睛長到腦門子上。 眼睛長到腦瓜頂上。
【第56句】:【去個蒼蠅,來個臭蟲】(慣)比喻來的和走了的是一丘之貉,都不是好人。
【第57句】:【玉波去四點,依舊是王皮】(諺)玉字去一點,還是王字;波字去三點,還是皮字。指表面上略有變化,但本質上還是不變。
【第58句】:【惡人先告狀】(諺)指惡人做了傷害別人的事,為轉移目標,洗脫自己的罪名,往往搶先告狀。也指人自身做了缺理事,反在人前制造輿論,指責別人。 也作“壞人先告狀”。
【第59句】:【臺上一分鐘,臺下三年功】(諺)舞臺上一分鐘的精湛表演,是臺下長期苦練基本功的結果。指沒有長期的刻苦磨煉,就不會有成功的表演。也泛指本領是從艱苦訓練中得來的。 也作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臺上三分鐘,臺下三年功。 臺下苦練十年功,臺上表演三分鐘。
【第60句】:【半路上撿了個喇叭——有吹的】(歇)吹:本指吹氣演奏,轉指吹牛、說大話。譏諷人有了吹牛的資本或借口。
【第61句】:【笨烏先飛早入林,小船早開先到岸】 釋義:比喻能力差的人只要勤奮,遇事提前行動,肯下功夫,可以收到比其他人還好的效果。 例句:文化低怕什么?誰也不是一生下來就高的,學嘛!咱漁家有句俗話:笨鳥先飛早入林,小船早開先到岸。不會就學,就練。
【第62句】:【面軟的受窮】(諺)面軟:重情面,該采取強硬態度時拉不下臉面。指面對過分的要求,不忍或不敢向對方說“不”的人,注定要遭受窮困。
【第63句】:有錢難買老來瘦。
【第64句】:【啄木鳥得了傷寒病——身子壞了嘴還硬】(歇)啄木鳥:一種益鳥,嘴堅而直,能啄開木頭,捕食樹洞里的蟲,尾羽粗硬,啄木時支撐著身體。嘴:本指嘴巴,轉指說話。 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指人內心怯懦或處境困難,而說話卻還很強硬。含譏諷或責罵意。
【第65句】:【把嘴磨破了】見“磨破嘴皮子”。
【第66句】:【光棍不吃眼前虧】(諺)光棍:識時務、頭腦清醒的人。指聰明人能夠審時度勢,不使自己在處境不利的情況下吃虧受辱。 也作好漢不吃眼前虧。 明人不吃眼前虧。
【第67句】:【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
【第68句】:【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慣)比喻既要人好或事情做得好,又不愿付出相應的代價。
【第69句】:【打破腦袋用扇子扇】 釋義:比喻把生死置之度外,滿不在乎。 例句:黃金湖一看,來者不善,又是老對頭。心里一橫,想起金山大哥的那句話:“打破腦袋用扇子扇,上肖縣長、常專員那打官司去!”
【第70句】:【口如扃,言有恒;口如注,言無據】(諺)扁(ji。ng):門閂,門環。 注:注子,酒壺。指嘴巴像有門閂一樣把得很嚴的人,說話很守信用;嘴巴像倒水一樣毫無約束的人,說話沒有根據。
【第71句】:【熱飯不能熱食】(諺)指要吃熱飯,還需等到稍涼之后,方不至于燙嘴。比喻辦事需有耐性,急于求成反而會壞事。
【第72句】:【變戲法的瞞不過打鑼的】(諺)打鑼的是變戲法的合伙人,變戲法的一舉一動,打鑼的最清楚。指凡瞞人的事情,總哄不過知情者。
【第73句】:【守著餅挨餓】(慣)比喻有好的條件不知道利用。
【第74句】:【外好里丫槎】(慣)丫槎:樹枝歧出的樣子。形容人表面上隨和寬厚,內心卻復雜,讓人捉摸不透。 也比喻對外人好,對自己人苛求。
【第75句】:【六一兒童節】“兒童節”也叫“六一國際兒童節”,每年的六月一日舉行,是全世界少年兒童的共同節日。每當此時,孩子們都興高采烈地歡度著自己的節日。其實,“六一”是一個悲慘的日子。 “六一兒童節”源自“二戰”的一個悲慘的事件。在“二戰”期間,1942年6月,捷克利迪策村十六歲以一上的男性公民和全部嬰兒遭到德國法西新的槍殺。他們還把婦女和九十多名兒童押往集中營,并燒毀了這個與世無爭的村莊。 為了紀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也為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的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把每年的6月舊定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
【第76句】:【乘龍快婿】“乘龍快婿”是對稱心如意女婿的美稱,它是一個組合詞,源自兩處,兩源合一而成。 單說“乘龍”,也是對女婿的美稱。典出《太平廣記·四·蕭史》引《神仙傳拾遺》。據說,秦穆公有個女兒名叫弄玉,善吹簫。秦穆公把弄玉嫁給蕭史。蕭史也善吹簫,并作風鳴。過了十多年,一天晚上,他們吹簫似鳳聲,引得鳳凰飛來到其房子上。于是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升天而去。后因稱佳婿為“乘龍”或“蕭史”。如杜甫《李監宅》詩:“門闌多喜色,女婿近乘龍。” 再說“快婿”,同樣是指稱心如意的女婿。典出《魏書·劉曬傳》,據載:郭瑀有女方二八.郭看中了劉曬,有心擇曬為女兒良偶。于是,在自己的座位前另設一席子,對著弟子說:“我有一女兒,年方長成,欲覓一快婿,誰坐下這席子,我就把女兒許給誰。”話音剛落,劉昞就起身坐到席子上,神態莊重地說:“剛才聽老師說想找快婿,我劉昞就是這個人。”郭璃遂將女兒嫁給他。后來,人們便叫稱心的女婿為“快婿”。 后世人們又把“乘龍”和“快婿”合起來用,稱稱心如意的女婿為“乘龍快婿”。
【第77句】:【家有多嘴公,十個倉廒九個空】(諺)多嘴公:光吃飯不做事或光說空話不務實事的人。倉廒:儲藏糧食的倉庫。指家里有了多嘴公,家道肯定要敗落。
【第78句】:【官人、死鬼】“官人”怎么能和“死鬼”放在一塊相提并論呢?而且都是指古代女子的丈夫或相好。直到現在有的女人對丈夫或相好既愛又恨時還會說:“你個死鬼。”那么,這種奇怪的稱呼是怎么形成的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古人常有通假字之說,“官”同“管”,古代是種男尊女卑的社會形態,男人在外要管財,在內要管好家中的妻妾,這個“管”字就諧音而來了,“官人”就是“管人”之人。 另一種說法是:這種稱呼源自陰陽五行。根據五行理論,生我者為父母,我生者為子孫,比我者為兄弟,克我者為官鬼,我克者為妻財。古人由于男尊女卑觀念,把嫁后女子列入“我克者”,相對于男人是“妻財”(妻子和財物);娶后男人處于支配地位,相對于女人是“克我者”,是“官鬼”。所以女人為了表示接受“支配”,通常稱丈夫為“官人”;有些比較厲害的女人稱丈夫為“死鬼”。意為丈夫在生前是妻子的“官”,死后是妻子的“鬼”。所以“官人”、“死鬼”都是對丈夫的稱呼,其根源是“克我者為官鬼”。“死鬼”多在女人與丈夫或相好打情罵俏時使用。
【第79句】:【火里火里去,水里水里去】(慣)比喻冒再大的風險也不在乎。 也作火里火去,水里水去。 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
【第80句】:【瘦駱駝強似象】 釋義:比喻富貴人家即使衰敗了,也比一般人家有錢有勢。也比喻某種勢力雖已衰落下來,但也不能小看。 例句:常言道:“瘦駱駝強似象。”桂員外今日雖然顛沛,還有些余房剩產,變賣得金銀若干。
【第81句】:【法場上的麻雀——膽子早嚇大了】(歇)法場:刑場。指經歷險境多,膽子早變大了。
【第82句】:肥馬好畫,瘦馬難描。
【第83句】:【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諺)八字衙門:舊時官署衙門的門墻呈八字形。舊時進衙門打官司全憑花錢,沒錢即使再有理也打不贏官司。指過去的衙門是只認錢不認理的。 也作天下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進不來。 衙門口,向南開,有理沒錢是白來。
【第84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諺)馮唐:漢文帝時名臣。李廣:漢武帝時名將。指文帝以年老為由不重用名臣馮唐,武帝因李廣非皇親而不予其爵位。泛指真正的人才往往不被賞識,不被重用。
【第85句】:做賊瞞不得鄉里,偷食瞞不得舌齒.
【第86句】:【亂放炮】(慣)比喻不加思考地亂說。
【第87句】:【煞風景】見“殺風景”。
【第88句】:【春蠶到死絲方盡】 釋義:春蠶到死的時候絲才吐盡。“絲”與“思”諧音。比喻對愛情忠貞不渝。也比喻具有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美德。這是李商隱《無題》中詩句。 例句:尹雅屏滿臉羞愧,尷尬地說:“你是春蠶到死絲方盡啊。請原諒。我不該傷你的心。”
【第89句】:【拿到一根金剛鉆,勝過一箱鐵釘子】 釋義:比喻要抓住主要的,重要的。 例句:你可挑揀那大而珍貴的,捉住一個打鐵的,頂一群小爐匠;拿到一根金剛鉆,勝過一箱鐵釘子。
【第90句】:【打小九九】(慣)小九九:乘法口訣。比喻在心里盤算。
【第91句】:【現官不如現管】(諺)現官:現任的官員。現管:直接管轄自己的頂頭上司。指不怕現任官員職位多高,就怕直接管轄自己的頂頭上司。
【第92句】:【鄉有鄉規,民有民俗】(諺)鄉里有鄉里的規程,地方有地方的風俗,不可忽視,也不可混同。指進入一個新的地域環境,必須順從地方風俗民情。
【第93句】:【大不正則小不敬】(諺)長輩行為不端正,小輩就不會敬重他。指小輩的不敬,是由于長輩的不自重。
【第94句】:【耗子鉆牛犄角——盡了頭了】見“老鼠鉆牛角——無路可走”。
【第95句】:【門里出身,自會三分】(諺)門里:專業行當。從一個專業行當里出身的,耳濡目染,經見多了,對本行的技藝,自然就懂得一些。指環境會對人產生影響。 也作“門里出生,自帶三分”。
【第96句】:【殺雞不用牛刀】見“割雞焉用牛刀”。
【第97句】:【常抱的娃娃不會走】(諺)比喻對年輕人不敢大膽任用,只會妨害他們的成長。
【第98句】:【法不傳六耳】(諺)六耳:一人兩只耳朵,六耳指三個人。指機密事只能你知我知,不能讓第三者知道。
【第99句】:【路路通】(慣)哪一條路都暢通。 比喻什么事情都能辦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