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容情不舉手,舉手不容情】見“留情不舉手,舉手不留情”。
【第2句】:【土地廟里長草——荒神】(歇)土地廟:供奉土地神的小廟。荒:荒蕪,諧“慌”。神:本指神靈,轉(zhuǎn)指心神。形容人心慌意亂。
【第3句】:【百戰(zhàn)百勝,不如不戰(zhàn)】(諺)指即使打仗場場都能勝利,也不如不打仗為好。
【第4句】:【鉆故紙堆】(慣)故紙堆:成堆的陳舊書籍和資料等。指埋頭研讀大量的古代書籍、文獻資料等。
【第5句】:【錢為人之膽】見“財是富之苗,錢是人之膽”。
【第6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個詞語通俗易懂,現(xiàn)在使用頻率非常高。那么,它典出哪里呢?它出自兩千五百年前的《論語》。 孔子的弟子學(xué)習(xí)研究精神非常高,一日,又討論起來。有人問,對待工作也要有分寸嗎?無論是對待分內(nèi)分外的工作,是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啊?有的贊成,有的反對,相持不下,就去問老師。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是不擔(dān)任這個職務(wù),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wù)范圍內(nèi)的事情。 古人都知道,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在什么位置上,做好本職工作,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只要把你應(yīng)該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這是很有道理的。 越俎代庖,就會做出一鍋糊涂湯。 但如果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來推諉工作,那也不應(yīng)該。應(yīng)該的是既有明確分工,又有協(xié)作意識,齊心協(xié)力做好工作。
【第7句】:【今朝有酒今朝醉】這一俗語多用于批評那些悲觀失望、消極沉淪的處世哲學(xué)。人們譏諷某些醉生夢死的玩世不恭者,常說他們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沒什么出息。 “今朝有酒今朝醉”這句俗語源自唐詩。出自唐代詩人羅隱的《自遣》,全詩如下:“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意思不難理解,是說世間事如果得到了,就應(yīng)該高歌歡慶;沒得到而失去了則放手休止;多愁苦多怨恨也要悠然自得順其自然。今日能醉就醉,能歡樂就歡樂,明天有憂愁就放到明天再去愁吧,不必總把不開心的煩惱掛在心頭。 顯然,既然詩人鄭重其事題名《自遣》,那么,此詩是自我發(fā)泄、消遣之作。作者羅隱出了什么事,因何有感而發(fā)呢?他當(dāng)年曾十次考進士而不中,自感前途渺茫,揮筆自我發(fā)泄寫出了這首至今被人常引用的詩篇。羅隱的自遣,還包含規(guī)勸他人之意,從這一點出發(fā),不能說此詩完全消極,若人們能不被煩事壓得痛不欲生,以及時行樂排解一下情緒,這不失為一個曠達灑脫的積極處事之法。只要不墮入酗酒深淵,以樂觀豁達態(tài)度面對暫時失落,這會減去不少自甘墮落或輕生個案呢?效果也許比“用酒消愁愁更愁”好多呢。
【第8句】:【過頭飯難吃,過頭話難講】見“鍋頭飯好吃,過頭話難說”。
【第9句】:【無錢吃酒,妒人面赤】(諺)自己沒錢買不起酒喝,卻嫉妒別人臉面發(fā)紅。借指人自身無能.卻往往對別人多疑善妒。
【第10句】:【槍桿子朝里打】(慣)指打擊、傷害自己人。
【第11句】:【一個小雞不好,帶壞一籠】(諺)籠里有一只小雞搗亂,全籠的雞都不得安寧。比喻一個人做了壞事,同事們的名聲也受到懷疑了。
【第12句】:【知星宿,衣不覆】(諺)舊指懂天象、知吉兇,會窮得衣不蔽體。
【第13句】:【一輩人不管兩輩人的事】(諺)指兒女輩的事讓兒女自己去料理,當(dāng)父母的不必包辦代替,操多余的心。
【第14句】:【吃槍藥】(慣)比喻人火氣大,無端地沖人發(fā)脾氣。
【第15句】:【苗怕蟲咬,兒怕娘嬌】(諺)指禾苗怕的是害蟲咬,咬過的禾苗不能正常生長;孩子怕的是娘親溺愛嬌慣,嬌寵的孩子沒出息,成不得人。
【第16句】:【地和生百草,人和萬事好】(諺)地通和,各種各樣的花草都會長得茂盛;人和睦,辦事就會順利方便。 指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都以和為貴。
【第17句】:【打架忘了伸拳頭】(慣)形容人緊急關(guān)頭慌亂得忘了自己該做什么。
【第18句】:【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兒】(慣)形容事情非常機密,連最親近的人也不能告訴。
【第19句】:【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諺)諸葛亮:《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足智多謀。三個普通人的智謀,能頂個諸葛亮。指人多出智慧。 也作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 三個縫皮匠,頂個諸葛亮。 三人頂個諸葛亮。
【第20句】:【話不說不知,木不鉆不透】(諺)話不說清,別人就不明白根柢;木不鉆孔,就不能穿透底層。指和人說話,一定要有透明度,不可含糊不清。 也作“人不說不知,木不鉆不透”。
【第21句】:【在家不會迎賓客,出門方知少故人】(諺)故人:老朋友。在家里不會熱情款待賓客,出門在外才體會到缺少朋友的難處。指不能熱情交結(jié)與招待朋友的人,必然得不到朋友的關(guān)愛。
【第22句】:【出污泥而不染】 釋義:比喻人從污穢的環(huán)境中出來,卻能保持純潔的品質(zhì),不沾染壞習(xí)氣。 “污”又作“淤”。 例句:田月軒立刻尊敬地說:“對。這就是叔的可貴之處。‘漸于蘭則芳,漸于鮑則臭’,叔久居鮑魚之肆,尚能分別香臭,出污泥而不染,難得呀!”
【第23句】:【公雞頭上一塊肉——大小是個冠】(歇)冠:雞冠,諧“官”。指不管職位高低,總還是個官。
【第24句】:【問門道】(慣)比喻尋找能夠達到目的或辦成事情的途徑。
【第25句】:【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諺)天君:心。指人只要心神安寧,身體各部分機能就會各得其所。也借指主事人從容鎮(zhèn)定,屬下便不會慌亂。
【第26句】:【劉備關(guān)公,各有秉性】 釋義:劉備、關(guān)公:《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劉備是蜀漢政權(quán)的建立者,性情溫和大度;關(guān)公即關(guān)羽,劉備的結(jié)義兄弟,蜀漢大將,性格剛強,有膽力。比喻人的性情各不相同。 例句:唁,劉備關(guān)公,各有秉性,對待不同脾氣的人,說話的方式就得靈活點兒哪。
【第27句】:【吝嗇】“吝嗇”指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當(dāng)用不用。“吝嗇”一詞,最遲見于漢朝。《三國志·魏書·曹洪傳》云:“初,洪家富而吝嗇。”史書記載,當(dāng)屬正源。 關(guān)于這個詞的來歷,民間還有一段趣聞:傳說很久以前,有兩位先生,一個名叫吝先生,一個名叫嗇先生。吝先生有一回到城里辦事,在半路上碰到了嗇先生。兩人一路上有說有笑,談得十分投機,于是便結(jié)為朋友。分手時,他們相約中秋節(jié)到烏有山子虛亭(子虛、烏有是漢朝司馬相如《子虛賦》中的兩個虛構(gòu)的人物)飲酒賞月,定好了由吝先生攜酒,嗇先生備菜。但兩人都很小氣,不肯輕易花一分錢。中秋節(jié)到了,兩人如約來到烏有山上的子虛亭,但彼此都是一雙空手而來,他們大眼瞪小眼地互相對視了一會兒,忍不住哈哈大笑。兩人謙讓一番在亭子里坐下之后,吝先生首先站起來打破僵局。只見他一只手彎曲著佯做舉杯狀,另一只手遙指高空,朗聲說道:“月光如水水如酒,請嗇先生開懷暢飲。”嗇先生也不甘示弱,隨即伸出兩個手指做筷子,指著荷塘深情地說:“池中游魚魚是菜,請吝先生大飽口福。”兩人觥籌交錯,互敬互讓,好不高興。吝先生脖子一仰,嘴里咂得滋滋作響,連聲稱道:“好酒,好酒,杜康也要遜色三分!”嗇先生也把手指送入口中,連聲稱道:“好菜,好菜,山珍海味也無與倫比!”過往的行人看到兩個人如癡如呆的舉動,無不捧腹大笑。其中一位過客認識吝嗇二人,便走上前打趣道:“今天兩位仁兄賞月,喝的是吝嗇酒,吃的是吝嗇菜,活著是吝嗇人,死了是吝嗇鬼。”從此,“吝嗇”一詞便傳揚開來。
【第28句】:【一頭人情兩面光】(慣)指做一件事情,使當(dāng)事雙方都很滿意。
【第29句】:【蘿卜上扎刀,不是出血筒子】 釋義:蘿卜_上扎刀,流不出血來。比喻人一毛不拔,是個吝嗇鬼。 例句:到底李鴻云葫蘆里裝的什么藥,一下還摸不準(zhǔn),不要又上了李鴻云的當(dāng)吧?蘿卜上扎刀,李鴻云也不是什么出血筒子。
【第30句】:【好兄弟高打墻,親戚朋友遠離鄉(xiāng)】(諺)兄弟之間關(guān)系再好,分居后也應(yīng)筑起高墻,節(jié)制往來;親戚朋友相處再好,也應(yīng)離得遠些,不多接觸。指和人相處關(guān)系宜淡,過熱難得長久。
【第31句】:寧叫心受苦,不叫臉受熱.
【第32句】:【付之東洋大海】(慣)比喻丟得遠遠的,不再理會。
【第33句】:【披星星戴月亮】(慣)天還沒亮就出去,晚上天黑了才回來。形容非常辛苦、勞累。
【第34句】:【有三家好親戚不算窮人】(諺)親戚在經(jīng)濟上能相互幫助,有幾家好親戚的幫助,就不會貧窮。指不怕一人一家貧窮,怕的是周圍環(huán)境都一樣貧窮。
【第35句】:【不怕人窮,就怕志短】 釋義:只要有理想,有志氣,就能改變窮困狀況。 例句:“常言說:‘不怕人窮,就怕志短,’咱們是窮隊,可是我們看到他和長水幾個沒明沒夜往前領(lǐng)著干,心里總覺得有個依靠。”
【第36句】:【菜刀不快怨灶王】(慣)比喻自己做不好事情卻埋怨別人。
【第37句】:【叫化子比神仙】(慣)指二者相差太大。
【第38句】:【丈二長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歇)頭腦:本指頭部,轉(zhuǎn)指頭緒。 指理不出事情的頭緒,猜不透是怎么一回事。 也作丈二長和尚——摸頭不著。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第39句】:【敲竹杠】“敲竹杠”比喻利用別人的弱點或借某種口實抬高價格或索取錢財。“敲竹杠”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說是清朝末年,各水陸要沖設(shè)置關(guān)卡,查禁煙土,但禁而不絕。煙販挖空心思把煙土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隨船從水路運往各地。一天,一艘商船駛至浙江紹興碼頭時,緝私官帶人上船檢查,查遍船艙每個角落,未發(fā)現(xiàn)煙土。這時,一個老師爺吸著長煙袋,緩步走到船艄,信手在船篙上敲敲煙灰,煙袋鍋兒敲得竹篙“篤篤”直響。船上商販心中有鬼,嚇得面如土色,以為師爺已經(jīng)看透了秘密,慌忙掏出大把銀子悄悄塞給他,請求包涵。他這一舉動,倒把師爺鬧糊涂了,還是師爺腦筋轉(zhuǎn)得快,看了看竹杠,這才笑納了銀子,將船放行。從此,“敲竹杠”就成了訛詐財物的代名詞。 二說是清代末年,市上小額交易都是用銅錢,店家接錢便丟在用竹杠做的錢筒中,晚上結(jié)賬時倒出來盤點。當(dāng)時上海有家店鋪,老板很滑頭,對待陌生主顧常常隨意提價。每當(dāng)伙計接待陌生顧客時,店主以敲竹杠為暗號,敲一下提價一成,坑騙顧客。 三說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上海成為對外通商碼頭,中外客商云集。當(dāng)時外灘的十六鋪碼頭是國內(nèi)各路客商的交匯地,一些外埠的小商販,白天經(jīng)商,夜晚為了節(jié)省開支就在碼頭附近路邊屋檐下打地鋪過夜。這就為警察局的巡捕和一些地痞流氓提供了“生財”的機會。他們以維護治安為由,向小商販勒索錢財。小商販就動腦筋把銅板、銀元、紙幣藏在挑運貨物的抬杠里。可時間一長,被巡捕和地痞流氓知道了內(nèi)情,不交所謂的保護費就敲敲商販的竹杠或抬棒。小商販們?nèi)遣黄疬@些歹人,破財免災(zāi),就從杠棒中倒出些銀兩來“開路”。從此“敲竹杠”成了強行勒索的代稱。
【第40句】:【槐花黃,舉子忙】(諺)槐花黃:槐花在農(nóng)歷七月開放。舉子:科舉時代應(yīng)試的讀書人。指農(nóng)歷七月正是舉子忙于應(yīng)試的時節(jié)。
【第41句】:【上山打虎易,開口求人難】 釋義:向人求助不容易。“打虎”又作“擒虎”。“開口求人”又作“出門告人”。 例句:老梭這人死愛面子,上山打虎易,開口求人難,再說剛才你們又戳了他幾篙竿。
【第42句】:【腸里出來腸里熱】(諺)從親娘肚里生出的,親娘自然非常關(guān)切疼愛。指母親總對自己的親生子女格外關(guān)心。
【第43句】:【開門雨,閉門風(fēng)】(慣)比喻傳言很多。
【第44句】:【若要俏,帶三分孝】(諺)俏:俊俏。孝:孝服為白色,故代指白色。 若要衣著打扮俏美,最好是在艷色服裝上配三分白色。指女性著白,能增添幾分姿色。 也作若要俏,添重孝。 若要俏,須戴三分風(fēng)流孝。 若要俏,三分孝。
【第45句】:【水銀瀉地——無孔不入】(歇)水銀:銀白色液態(tài)金屬,比重大,瀉地呈圓珠狀滾動,遇有空隙便滾入其中。形容會鉆營。也指能利用一切機會。 也作“水銀滲地——無孔不入”。
【第46句】:晚上開窗,一覺都香。貪涼失蓋,不病才怪。
【第47句】:【強龍壓不過地頭蛇】這一俗語比喻即使是強有力者,也難以對付盤踞當(dāng)?shù)氐膼簞萘Α4说涑鲎浴段饔斡洝返谒氖寤亍?孫悟空、沙僧、豬八戒一行,歷經(jīng)千辛萬苦,保護唐僧到西天取經(jīng)。一天,路過車遲國,本要進見國王倒換關(guān)文,卻與國王的假國師發(fā)生了沖突。 正當(dāng)國王疑惑的時候,忽然殿前來了三四十名鄉(xiāng)佬,朝上磕頭道:“萬歲,今年整個春夏都無雨,莊稼受旱,特來啟奏,請哪位國師爺爺祈一場甘雨,普濟黎民。”國王應(yīng)允,并對悟空說:“你今遠來,冒犯國師,如你敢與國師賭勝求雨,勝了,饒你罪名,倒換關(guān)文,放你西去;不勝,就將汝等沙場典刑。”悟空笑著答應(yīng)了。 那位假國師原是虎力大仙,準(zhǔn)備登壇求雨。孫悟空說道:“你也太自以為是了,對我這個遠方僧人一點也不謙讓,不過也難怪,這正是‘強龍不壓地頭蛇’。”虎力大仙搶先一步,祈雨去了。孫悟空隨后施展威力,讓虎力大仙一敗涂地。而他自己倒是祈來了瓢潑大雨,為當(dāng)?shù)乩习傩战獬巳济贾薄?“強龍不壓地頭蛇”,話雖那么說,只要正義在手,神龍沒有斗不過地頭蛇的。
【第48句】:【下雨往屋里跑——淋不到】(歇)淋:諧“輪”。指輪不到。
【第49句】:【馬勺子吊起來當(dāng)鑼打——窮得叮哩當(dāng)啷晌】(歇)叮哩當(dāng)啷:擬聲詞,本擬敲打馬勺的聲音,轉(zhuǎn)以形容人窮得一無所有。
【第50句】:【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諺)指錢財不值得看重,而仁愛義氣才是最寶貴的。 也作錢財如糞土,情義值千金。 錢財容易有,仁義值干金。 錢如東流水,仁義值千金。
【第51句】:【山高有攀頭,路遠有奔頭】(諺)不要怕山高,山越高越有攀頭;不要嫌路遠,路越遠越有奔頭。指目標(biāo)越是高遠,越能磨煉意志,成就大的事業(yè)。
【第52句】:【吃力不討好】(慣)指出了很大的力,卻得不到別人的稱贊。 也作出力不討好。 費力不討好。
【第53句】:【識時務(wù)者為俊杰】意思是能夠認清當(dāng)前形勢的人才是真正的豪杰。但,這不包括那些見風(fēng)使舵的投機分子,他們往往把這句話當(dāng)做投敵變節(jié)的托詞。 “識時務(wù)者為俊杰”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襄陽記》,講述了東漢末年,劉備曾向潁川名士司馬徽請教世事,司馬徽說:“那些儒生俗士怎么能夠看清當(dāng)前的形勢呢?識時務(wù)者為俊杰,臥龍和風(fēng)雛就是這樣的人物。”劉備問二人指誰,司馬徽說:“他們就是諸葛亮和龐統(tǒng)啊。” 實踐證明,諸葛亮就是識時務(wù)者,“隆中對”就是最好的解釋。
【第54句】:【牛大自有破牛法】(諺)比喻問題再復(fù)雜,事情再難辦,也自有對付和解決的辦法。
【第55句】:【鼓不敲是不響的】 釋義:比喻人總要有人提醒、幫助。 例句:我哪里算得上響鼓。俗話說,鼓不敲是不響的,即使是響鼓,也得有人捶打,哪有不捶自響的鼓呢?如果不是海濤捶了我?guī)紫拢乙矔背鲈S多亂子來的!
【第56句】:【做夢娶媳婦兒——想得美】(歇)指想得倒很好,就是實現(xiàn)不了。常含譏諷意味。
【第57句】:【墻頭上跑馬——轉(zhuǎn)身難】(歇)本指很難轉(zhuǎn)過身子,轉(zhuǎn)指陷入困境,很難回頭另尋出路。
【第58句】:【嘴上抹了蜜】(慣)形容人嘴甜,說話討人喜歡。
【第59句】:【烏云遮不住太陽】(諺)比喻黑暗勢力只能橫行一時,它終究阻擋不住光明前景。
【第60句】:【臭豬頭,自有爛鼻子聞】 釋義:比喻人品雖然不好,但總有人欣賞。 例句:趙雄上任偵緝處長那天,竟然親自“登門求賢”,請金鱷出來當(dāng)大隊長,這正如俗語說的:“臭豬頭,自有爛鼻子聞。”
【第61句】:【少所見,多所怪,睹橐駝言馬腫背】(諺)橐(tu。)駝:駱駝。見識少的人容易大驚小怪,看到駱駝就以為是馬背腫高了。指把不常見的事物看作怪異的,只緣見識太少。 也作少所見,多所怪。 少見必多怪。
【第62句】:【心急碰上熱豆腐】(慣)指心里正著急,偏又碰上麻煩事。也比喻心里存不住話,聽到什么說什么。
【第63句】:【天涯何處無芳草】 釋義:天底下到處都有芳草。比喻到什么地方都一樣生存。 例句:其實我也是個傻瓜,天涯何處無芳草?只要有錢有勢,金屋何患無嬌藏?何必那樣死心眼呵?
【第64句】:【三寸金蓮】“三寸金蓮”特指女人被纏殘了的小腳。此等殘缺之“美”,為漢文化所獨有。新中國成立后提出解放婦女、男女平等,廢除婦女纏足之陋習(xí)。 女子纏足之風(fēng)始于南唐。公元916年,南唐后主李煜稱帝后,令宮嬪窅(ya。)娘以布纏足,呈新月狀(亦稱蓮花狀)。因其足骨已殘,故較常人之腳小得多,故其足始稱“三寸金蓮”。 陶宗儀《輟耕錄·纏足》:“李后主宮嬪窗娘,纖麗善舞。后主作金蓮,高六尺……令窅娘以帛繞腳,令纖小,屈做新月狀.素襪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態(tài)。”窅娘就成了女子纏足的第一人。在帝王倡導(dǎo)下,“由是人皆效之”,遂形成了這種華夏獨有的以病態(tài)為美的畸形審美習(xí)俗。到了宋朝以后,女子才較普遍地有了“三寸金蓮”。 清入主中原后,因滿族婦女無纏足的陋習(xí),故而康熙帝曾下過禁止婦女纏足的詔書。但在強制程度上,較“留發(fā)不留頭”和緩些,故而收效甚微,漢族婦女還是照纏不誤。辛亥革命后,這一陋習(xí)才逐漸廢除,徹底根除則是在新中國建國之后。
【第65句】:【大人不記小人過】 釋義:地位高或年長者不跟地位低或年幼者計較。 例句:“郭司令,大人不記小人過,我當(dāng)時,也不曉得,怎么會把那只青銅雙耳壺,朝依擲過去。”
【第66句】:【二十四孝】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代的“二十四孝”就是中華孝道的典范和樣板。那么,它始于何時,都包括哪些內(nèi)容呢? 二十四孝在歷史上曾有不同的版本,但不同版本重合的比例相當(dāng)高。在現(xiàn)在流行的版本中,共包括孝感動天、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涌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傭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這二十四個故事,涉及的人物則有帝舜、郯子、老菜子、子路、閔損、曾參、漢文帝、董永、江革、黃香、姜詩、丁蘭、郭巨、楊香、蔡順、陸績、王裒、孟宗、王祥、吳猛、庾黔、唐夫人、黃庭堅、朱壽昌等二十四人。二十四孝的最后兩位——黃庭堅和朱壽昌都是宋代人,所以,這個版本的寫定不能早于宋代。一般認為,二十四孝是由元代的郭居敬輯錄,并且每個故事都賦詩一首,作為課訓(xùn)童蒙的教材。不過,根據(jù)最近的研究,二十四孝至少在北宋中期就已經(jīng)形成,甚至可能要到唐代。在宋代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以孝子為主題的壁畫或磚雕,其中相當(dāng)一部分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不僅如此,保存在敦煌的唐末寫本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二十四孝”的名目,其中甚至包括釋迦牟尼。看來,二十四孝故事的流傳不是一兩個人的有意創(chuàng)作,而是由來已久的一種文化傳承。
【第67句】:【不冷不熱,五谷不結(jié)】(諺)五谷:說法不一,一般指稻、黍、稷、麥、菽,也泛指各種糧食作物。指氣候如果沒有冷熱的變化,五谷就不能生長成熟,結(jié)出果實。 也作“不熱不冷,五谷不生”。
【第68句】:【一個牛頭向東,一個馬面向西】(慣)形容雙方不和,嚴(yán)重對立。
【第69句】:【公羊換母羊,換藥又換湯】 釋義:比喻徹底更換或改變。 例句:蘆金鼎呲著牙,心懷叵測地笑道:“這叫公羊換母羊、換藥又換湯! 哈哈!”
【第70句】:【遠憑衣裳近憑人】(諺)指從一個人的衣著、相貌上可以觀察出一個人的修養(yǎng)素質(zhì)。
【第71句】:【牙齒捉對兒廝打】(慣)形容受凍或極度恐懼時哆嗦得上下牙相叩的樣子。
【第72句】:【打了梅香,丑了姑娘】(諺)梅香:通稱侍候小姐的丫環(huán)。姑娘:指小姐。打的雖然是丫環(huán),卻使小姐丟了臉面。泛指懲治下人,失體面的卻是主子。 也作打的丫環(huán),嚇的小姐。 打壞了丫環(huán),哭壞了小姐。
【第73句】:【天要落雨,娘要嫁人】(諺)娘:寡婦。就像天要下雨一樣,寡婦決意要嫁人,是誰也阻攔不住的。多泛指鐵了心要干某事的人很難勸阻。 也作“天要下雨娘要嫁”。
【第74句】:【人有一技之長,不愁家里無糧】(諺)一技之長:在技藝方面有一種是擅長的。指人只要擅長一種技藝,就能維持生計,不用擔(dān)心養(yǎng)活不了一家人。
【第75句】:【靠人不如靠己】(諺)指要想干成一件事,靠別人是靠不住的,只有立足于自我奮斗。泛指人必須丟掉幻想,自力更生。 也作“靠天靠地,不如自己爭氣”。
【第76句】:【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見“是真難假,是假難真”。
【第77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諺)屠刀:殺人刀。只要能放下殺人刀,改惡從善,馬上就是佛一樣的善人。原為佛教勸人向善語,后指人只要能改惡,就大有作為。 也作“放下屠刀,立證菩提”。菩提:梵語,即佛道。
【第78句】:【不干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 釋義:與己無關(guān)的事,一律不表示態(tài)度。 例句:再者,林丫頭和寶姑娘他兩個好。偏又都是親戚,又不好管咱們家務(wù)事。況且一個是美人燈兒,風(fēng)吹吹就壞了;一個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也難十分去問他。
【第79句】:【人不傷心不落淚】(諺)傷心:內(nèi)心痛苦。指人痛哭落淚,是感情受到傷害的表現(xiàn)。
【第80句】:【不為五斗米折腰】此語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不向惡勢力低頭,有強烈的正義感。典出唐房玄齡等著的《晉書·陶潛傳》:“潛嘆日:‘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發(fā)生在東晉著名詩人、文學(xué)家陶淵明身上。公元405年秋,陶淵明為了養(yǎng)家糊口,來到離鄉(xiāng)不遠的彭澤縣當(dāng)縣令。這年冬天,潯陽郡派遣督郵劉云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劉云是一個貪婪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驛館,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陶淵明素來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fā)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鑒于上司的面子,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tǒng),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時陶淵明再也忍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說:“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人折腰!”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dāng)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從此隱居南山,終身不仕。才有了“種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山水田園詩。 后人很欣賞陶淵明這種不向小人低頭的品質(zhì),于是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名言便流傳開來。
【第81句】:【一根腸子通到底】(慣)形容人直率,說話不會拐彎抹角。
【第82句】:【寺】佛寺遍及中國各地,它是中國佛教僧人聚居和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 如著名的“少林寺”、“法門寺”等。那么,“寺”是怎么來的呢? 最初的“寺”并非佛教活動場所。寺,《說文》云:“廷也”,即指宮廷的侍衛(wèi)人員,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稱之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因此,“寺”原來并非指佛寺,而是一般的官署。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guān),太常寺則為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為“寺”,即所謂“三府九寺”。 “寺”作為對佛教僧侶基本生活和活動場所的稱呼,與鴻臚寺及其掌管的事務(wù)有關(guān)。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jīng)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因為鴻臚寺是招待四方賓客的國家賓館,非僧人久居之地,后來另建居所,取名“白馬寺”。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第一座寺院,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 隋唐以后,寺作為官署名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筑的專用名詞。
【第83句】:【有苗三分收】見“見苗三分收”。
【第84句】:【疏秧大肉,疏禾大谷】(諺)疏:稀疏。秧苗稀了,能使稻米豐滿;禾苗稀了,能使谷穗碩大。指種莊稼,禾苗宜稀不宜稠,稀田的產(chǎn)量勝過稠田。
【第85句】:【老鷹抓小雞】(慣)形容動作快捷而兇猛。 也作老鷹捉小雞。 老鷹抱小雞兒。
【第86句】:【單相思】(慣)本指男女間只有一方對另一方愛慕。比喻辦事情只從單方面的主觀愿望出發(fā),不顧客現(xiàn)實際。
【第87句】:【水米不打牙】(慣)指沒吃飯、沒喝水或沒飯吃。 也作水米不沾牙。 水米沒打牙。 水米沒沾牙。
【第88句】:【十八層地獄】“十八層地獄”在民間廣泛流傳,恐怖嚇人。傳說生在世上作惡多端,死后便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它源自佛教。 “地獄”這一概念,是漢末傳人中國的。在梵語中,“地獄”有“苦具”、“不自在”等意思。“地獄”在“六道輪回”中最為低劣痛苦,而“十八層地獄“又是民間熟悉的“重獄”。 十八層地獄的“層”不指空間的上下,而是時間和內(nèi)容上,尤其指在時間上。十八層地獄是根據(jù)生前所犯罪行的輕重來決定受罪時間的長短。每一層地獄都比其前一層增加苦痛二十倍,受苦的時間增加一倍。 十八層地獄的名稱和懲治對象如下:第一層:拔舌地獄。懲治挑撥離間、誹謗害人、油嘴滑舌、巧言相辯和說謊騙人之人。 第二層:剪刀地獄。懲治唆使他人再嫁或為再嫁者牽線搭橋之人。 第三層:鐵樹地獄。懲治挑唆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不和之人。 第四層:孽鏡地獄。懲治在陽世間犯罪卻不吐真情或走通門路之人。 第五層:蒸籠地獄。懲治說長道短、以訛傳訛、陷害或誹謗他人之人。 第六層:銅柱地獄。懲治惡意縱火、毀滅罪證或報復(fù)害命之人。 第七層:刀山地獄。懲治褻讀神靈者。 第八層:冰山地獄。懲治謀害親夫、與人通奸、惡意墮胎的惡婦。 第九層:油鍋地獄。懲治賣淫嫖娼、盜賊搶劫、欺善凌弱、拐騙婦女兒童、誣告誹謗、謀占財產(chǎn)和妻室之人。 第十層:牛坑地獄。懲治隨意屠殺牲畜、殺戮罪重者。 第十一層:石壓地獄。懲治將嬰兒溺死、拋棄之人。 第十二層:舂臼地獄。懲治浪費糧食之人。 第十三層:血池地獄。懲治不尊敬他人、不孝敬父母、不正直、歪門邪道之人。 第十四層:枉死地獄。懲治不珍惜生命之人。 第十五層:磔刑地獄。懲治挖墳掘墓之人。 第十六層:火山地獄。懲治損公肥私、行賄受賄、偷雞摸狗、搶劫錢財、放火之人。 第十七層:石磨地獄。懲治糟蹋五谷、偷盜、貪官污吏、欺壓百姓之人。 第十八層:刀鋸地獄。懲治偷工減料、欺上瞞下、拐誘婦女兒童、買賣不公之人。
【第89句】:【老皇歷】“老皇歷”比喻陳舊過時的規(guī)矩。那么,“皇歷”是怎么來的呢?它有個演變的過程。 我國自古重視歷法。西漢以前,我國使用六種古歷法,即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和魯歷。傳說黃帝歷最為古老。唐朝詩人盧照鄰《中和東·歌登封章》:“炎圖喪寶,黃歷開璇。”黃歷就是黃帝歷的簡稱,所以人們習(xí)慣稱歷書為黃歷。 另外,“黃歷”也叫“皇歷”。因“皇歷”的封面多用黃色紙張,故也被稱為“黃歷”。歷朝歷代都有歷法,不過都是以黃歷為基礎(chǔ)。到了唐朝,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唐王下令編制了我國第一本雕版印刷的歷書《宣明歷》,并宣布今后歷書必須由皇帝親自審定,官方印刷。從此,歷書就被稱作“皇歷”了。 “皇歷”里面記載的歷法,一般是以年為限,第二年就應(yīng)更新,如果拿去年的“皇歷”來查看今年的歷法,那一定是錯誤的。因此,過時的“老皇歷”是使用不得的。不能與時俱進,堅持舊觀念,拿老規(guī)矩辦事,往往容易出錯,就被人們譏笑為“老皇歷”。
【第90句】:【屋里點火外頭亮】(諺)比喻避著人在自己家里做事,四鄰八舍的人其實知道得一清二楚。
【第91句】:【說謊不瞞當(dāng)鄉(xiāng)人】(諺)當(dāng)鄉(xiāng)人:當(dāng)?shù)厝耍钪准毜娜恕V冈谥椎漠?dāng)鄉(xiāng)人面前,說騙人的假話會立即被揭穿的。 也作說謊莫瞞本鄉(xiāng)人。 撒謊瞞不過當(dāng)鄉(xiāng)人。
【第92句】:【雞飛蛋打一場空】 釋義:比喻兩頭落空,毫無所得。 例句:隊長,謝滿豐卻不同意,說就怕新渠修不成,老渠也扔了,落個雞飛蛋打一場空。
【第93句】:【門前結(jié)起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 釋義:人一旦有了權(quán)勢,不是親戚的人也來認親戚。 倒句:俗話說的:“門前結(jié)起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武大郎有了這樣一個好兄弟,鄰舍聽見了,自然都趕來問長問短。
【第94句】:【牽牛鼻子】(慣)比喻抓住關(guān)鍵或要害。
【第95句】:【人不親行親】(諺)行(hang):行業(yè)。指同一行業(yè)的人,在情感上總是相親的。
【第96句】:【鳳凰飛在梧桐樹——自有旁人話短長】(歇)指一件不尋常的事情發(fā)生了,自會有人議論,說短道長。
【第97句】:【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慣)指一個計策行不通,又想出了另一個計策。 也作一計不成,再生二計。 一計不成,二計又來。 一計不成二計上。
【第98句】:【金鄉(xiāng)鄰,勝于銀親眷】(諺)鄉(xiāng)鄰好比金子,親眷好比銀子。指緊挨的近鄰比遠處的親戚要親近、可貴得多。
【第99句】:【清水鍋里煮銅錢,一眼看到了底】 釋義:比喻對事情了解得很清楚,很透徹。 例句:后來這些年,李家大院的所作所為,可真是清水鍋里煮銅錢,一眼看到了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