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官不離印,貨不離身】(諺)當官的要守住自己的官印,賣貨的要管住自己的貨物。指人們借以謀生的東西,必須隨身攜帶,不可輕易離身。
【第2句】:【火鍋】在當今的飲食活動中,火鍋是最受人們青睞的飲食之一.最知名的火鍋當屬重慶火鍋。 其實,火鍋并不是近代人的創舉,火鍋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不過那時不叫火鍋,而是叫溫鼎(翻譯成現代語其實就是火鍋)。它最早出現在商代晚期,西周時得到發展。它們均屬于小型鼎,有著使用方便、易于移動、邊煮邊食、可涮可食的特點。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各地的溫鼎器型相差較大,有方形的,有圓形的,還有帶托盤的。從火膛的位置看,有內置式和外置式兩種。盡管這些溫鼎造型各有特色,但其功能都是一樣的,都是用于筵席間加熱食物。因為筵席是席地而宴,用當時的鼎加熱食物,會燒壞筵席,所以,發明了溫鼎,炭火不直接暴露在外,放在筵席上不會造成什么火光之災。 商周時代的溫鼎應該說是當代火鍋的鼻祖,經過幾千年的變遷,材料與外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其功能本質卻沒有變,仍保留著原始的構造。拿出土的溫鼎來涮羊肉,一樣味美可口。但那是文物,價值昂貴,使不得。
【第3句】:【偷雞不成蝕把米】(慣)雞沒偷成,還損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倒吃了虧。 也作偷雞不著蝕把米。 偷雞不著白蝕米。 偷雞不成白搭上幾把米。
【第4句】:【前人躓,后人戒】(諺)躓(zhi):被絆倒。前邊的人被絆倒了,后邊的人就要提防戒備。喻指人要善于總結歷史教訓,加強防范意識。
【第5句】:【當面教子,背后教妻】 釋義:可以當著別人的面教訓子女,不能當著別人的而教訓妻子。 例句:“當面教子,背后教妻?_你敢管教在家里管教,別上外邊鬧笑話給人家看!
【第6句】:【家丑家丑,家家都有】(諺)指家庭內部發生丟人敗興的事,是家家都難免的。
【第7句】:【會家不忙,忙家不會】 釋義:會干的人不忙亂,忙亂的人不會干。 例句:這大圣正是會家不忙,忙家不會,理開鐵棒,做一個“烏龍掠地勢”,撥開鋼叉,又照頭便打。
【第8句】:【哪陣風兒吹來的】(慣)指人難得來訪。不常見面的親友來訪時常說的客套話。 也作哪陣香風吹來。 哪一陣風把你吹來了。 什么風把你們刮來了。
【第9句】:【關門不見開門見】(慣)指經常見面,互相來往。
【第10句】:【父子無隔宿之仇】(諺)指父子之間的仇怨很容易消除。
【第11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諺)培植樹木,需要十年工夫;培養人才,需要百年時間。指人才的培養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也作“十年樹材,百年樹人”。
【第12句】:【捧得高,跌得重】(諺)被人吹捧得越高,跌落下來摔得就越慘重。 指人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接受別人的吹捧。 也作捧得越高,摔得越重。 捧得高高的,摔得扁扁的。 抬的高,跌的重。
【第13句】:【星期】“星期”已經和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聯系得非常緊密,調節著我們的生活節律。那么,星期是怎么來的呢?原來,“星期”是從國外引進的。 星期這一名稱的由來,可追溯到古代的“七曜”。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聯系起來,稱為七曜,曜,即耀,七曜就是七顆明亮的星。公元前七世紀,巴比倫人即以“七曜”記日,七天為一周,依次名為日曜(星期日)、月曜(星期一)、火曜(是期二)、水曜(星期三)、木曜(星期四)、金曜(星期五)、土曜(星期六)。并把這些星視為“星神”輪流值班,每個星神值一日,所以“星期”就是星神值班的日期。 八世紀時,摩尼教徒從中亞康居國將七曜記日法傳人我國。我國稱星期為“曜日”,即日曜日(星期日)、月曜日(星期一)、火曜日(星期二)、水曜日(星期三)、木曜日(星期四)、金曜日(星期五)、土曜日(星期六)。 漸漸的,和人們的生活日益緊密,特別是近代工業的發展,和國外聯系越來越廣泛,用星期安排工作、生活已成習慣。
【第14句】:【飛機上扔相片——丟人不知高低】(歇)指人丟盡了臉面。
【第15句】:【管天管地,管不著拉屎放屁】(諺)指不論權力多大,職位多高,也管不得人們的生活細事。
【第16句】:【頭撞南墻也不知道拐彎抹角】(慣)形容人脾氣執拗,做事不知變通。
【第17句】:【處暑若還天不雨,縱然結實也難收】 釋義:處暑時還沒有下雨,莊稼縱然結了籽實也無收成。指干旱難以成孰。 例句:處暑日宜雨。諺云:“處暑若還天不雨,縱然結實也難收。”
【第18句】:【一個小雞不好,帶壞一籠】(諺)籠里有一只小雞搗亂,全籠的雞都不得安寧。比喻一個人做了壞事,同事們的名聲也受到懷疑了。
【第19句】:【夜貓子不黑天不進宅,黃鼠狼不深夜不叼雞】 釋義:說明壞人看準時機才干壞事。 例句:“俗語說:‘夜貓子不黑天不進宅,黃鼠狼不深夜不叼雞。’狗東西再來,它就得瞅上個空子才下嘴。”
【第20句】:【前門不進師姑,后門不進和尚】 釋義:比喻為人作風正派。 例句:“老娘人便看不像,卻替老公爭氣。前門不進師姑,后門不進和尚,拳頭上立得人,臂膊上走得馬過,不像你那狗淫婦,人硬貨不硬,表壯里不壯,作成老公戴了綠帽兒,羞也不羞!”
【第21句】:【棺材出了,才討挽歌郎錢】(慣)挽歌郎:舊時在喪家送葬時,受雇為死者唱挽歌的人。比喻事情辦成了才去討要報酬。也比喻辦事錯過了時機。
【第22句】:【賣慣了私鹽走慣了硝】(慣)比喻做慣了違法的事。
【第23句】:【晴天里一聲霹雷】見“青天里一個霹靂”。
【第24句】:【楚人沐猴而冠】 釋義:沐猴:獼猴。冠:戴上帽子。楚國人給獼猴戴上帽子,使其裝成人樣。 比喻人虛有儀表或地位,并沒有本領。 例句:韓生趨出,顧語他人道:“我聞里諺有言:楚人沐猴而冠,今日果然相驗,才知此言不虛了。”
【第25句】:【十里沒真信】(諺)信:信息,傳言。即使相隔十里,傳來的信息也是很不可靠的。指傳播的消息往往失真。 也作十里無真言。真言:真實的信息。 十里無真信。
【第26句】:【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慣)覓:尋找。指費盡干辛萬苦到處去找都找不到,卻在無意中毫不費力就得到了。 也作“踏遍青山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第27句】:【趕鴨子上架】(慣)鴨子本不會爬高,卻硬趕著它向高高的架子上爬。比喻強逼別人做力所不能及的事。 也作打鴨子上架。 拿鴨子上架。
【第28句】:【行家看門道,力把看熱鬧】(諺)行家:內行高手。力把:不懂行業的生手。指內行人能透過表象看透事物的實質,外行人只滿足于事物的表面現象。 也作外行看熱鬧,行家看門道。 內行看功夫,外行看熱鬧。
【第29句】:【好死不如惡活】(諺)死得再好,也不如痛苦地活著。指湊合活著總比死得痛快要好。 也作“好死不如賴活著”。
【第30句】:【跑了和尚跑不了廟】(諺)和尚跑得了,和尚廟卻跑不了。指當事人可以跑掉,但產業還在,有干系的人還在。比喻暫時的應急辦法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也作跑了和尚有廟在。 跑得了老道跑不了觀。觀:道教的廟觀。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寺。
【第31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古人講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特別強調了“無后為大”,所以大多數人知道“無后為大”,而很少有人知道其他兩大不孝是什么。那么,完整的“三不孝”是什么呢?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源自《孟子·離婁下》。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對此作了解釋:“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諛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孟子認為,為人子,若不娶媳婦,不傳宗接代,過年過節,無后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之最不孝的。其他兩不孝分別是:若阿諛曲從,陷父母于不義,為一不孝;當父母年老,為人子,若因家里沒錢,無法侍奉父母,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或者無功名,不能中舉、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家族揚眉吐氣,為二不孝。 當然,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衡量古人,但也不能一味生搬硬套。
【第32句】:【吃的鹽和米,講的情和理】(諺)吃飯菜,要有米,要有鹽;說話,要合情,要合理。指有米有鹽,是做飯菜的基本條件;講情講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第33句】:【馬路】“馬路”一詞本出于中國,結果被外國人搶注了商標。早在戰國時代,我國就出現了“馬路”一詞。《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衛靈公聽到動亂的消息,坐上馬車,從閱門進入國都,到達王官,裝載了寶物由寓室出來,“褚師子申遇公于馬路之衢,遂從”。就是褚師子申在馬路的_f.字路口遇到靈公,就跟隨著靈公一起去了。從卜文看,“馬路”是指由馬拉著車子所行駛的大路。自古以來,馬路多是公路,這就是“馬路”的最早出處,可惜卻沒有流傳下來。相反,“馬路”一詞卻成了舶來品。 據說,英格蘭人約翰·馬卡丹發明了用碎石鋪路,在英國格蘭沼澤地區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條現代意義上的公路,為世界交通運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英國人為了紀念馬路的發明者而把“公路”叫做“馬路”,并風靡世界。
【第34句】:【籬笆破,野狗鉆】(諺)籬笆(l/ba):用竹竿或木條扎起的圍墻。籬笆要是有破洞,野狗就會鉆進來。比喻防范不嚴密,壞人就有可鉆的空子。 也作籬笆破,狗進來。 籬笆勒不緊,野狗鉆進來。
【第35句】:【神仙下凡,先問土地】(諺)下凡:下到人世間。土地:掌管一方土地的神。神仙下凡來,還得先向土地神了解當地情況。比喻權勢再大的官僚,到地方上也得求助于當地勢力。 也作“神仙下凡問土地”。
【第36句】:【錢財是倘來之物】(諺)倘來:偶然得來。錢財是偶然來到你手,又偶然被你掌握的。指錢財是身外之物,有了不必喜,失去不必愁。
【第37句】:【拳不打少林,腳不踢武當】(諺)少林、武當為我國傳統武術兩大派系,少林派以拳功著稱,武當派以腿功著稱。指習武之人,不可和少林派比拳功,不可和武當派比腿功。
【第38句】:【扣子對扣門,歪把跟歪瓢】(慣)指脾氣、秉性相投的人容易聚在一起。譏諷不好的人喜歡聚在一起。
【第39句】:【不分青紅皂白】(慣)皂:黑色。 指態度武斷或蠻橫,不問情由,不論是非曲直。 也作不問青紅皂白。 不管青紅皂白。
【第40句】:【家無主,屋倒豎】(諺)家里要是沒有個當家理事的人,就會亂得連房屋也要顛倒過來。指家庭少不了主事的人。
【第41句】:【大樹底下好乘涼】(諺)指樹大遮蔭大,人們就可以在樹蔭下乘涼消暑。喻指依靠有權有勢或有錢的人作靠山,就容易發跡,或辦事方便。 也作“大樹底下好遮蔭”。
【第42句】:【剪彩】現在,剪彩之風大時興,小到店鋪開張,大到國家重點工程奠基,都要剪彩;下到店鋪老板,上到國家領導人,持刀剪彩。那么,它源自哪里呢? 剪彩起源于20世紀的美國。美國商人有一種古老的習俗:新店開張前,清晨打開店門并橫系一條布帶。這樣既可防止開張前被閑人闖入,又可引人注目,招徠顧客。布條取走,宣告商店正式開張。1912年有個叫威爾新的商人在美國圣安東尼奧市的華狄密鎮開了一家大百貨公司。按照傳統風俗,清早便在門前橫系一條布帶,等待正式開張的時刻。威爾斯十歲的小女孩牽著一條狗匆匆走出店門,無意中碰斷了布條。顧客以為公司已經開張,于是蜂擁而人,爭先恐后地購買貨物,給開張之日迎來了大吉大利。后來竟在第二家百貨公司開張時,有意讓其幼女碰斷布帶,果然開張大吉。于是人們互相仿效,大為推廣。后來,布條被五彩繽紛的彩帶取而代之,人們在開張時刻用剪刀鄭重地剪斷彩帶,“剪彩”因而得名。
【第43句】:【母豬不大,牌子不小】(慣)諷刺人本事不大,派頭卻不小。
【第44句】:【開弓沒有回頭箭】 釋義:比喻事情無法挽回,無法改變。 例句:“一句話,開弓沒有回頭箭,下午我們還得趕火車哩!這個地方我們是住夠了!”
【第45句】:【捏著鼻子哄眼睛】(慣)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第46句】:【只有招架之功,并無還手之力】(慣)指在爭斗中只能勉強抵擋,沒有能力還擊。 也作只有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 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
【第47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釋義:比喻想算計別人的人,又被另外的人所算計。 例句:正當快活得意的時節,哪曉得鉆出一個奚篤的老婆郭氏來,不惟抵盜的他財物精光,且把個性命拐得了去。這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第48句】:【熟能生巧】“熟能生巧”這個俗語是指熟練了就能產生巧辦法。 “熟能生巧”源自北宋歐陽修的《歸田錄》,書中記載在北宋時期有個射箭能手叫陳堯咨,射箭百發百中,觀看的人無不拍手叫絕。但有一個賣油的老頭卻不以為然,老頭說,你不過是手法熟練而已,和我倒油的道理是一樣的。說著取出油葫蘆放在地上,將一枚銅錢放在葫蘆口上,舀一勺油倒向葫蘆口,只見油如細絲穿過錢眼,而錢眼四周沒有沾一點油,看的人都驚呆了,陳堯咨也佩服不已。老頭卻說:“我這也沒什么稀奇的,唯手熟爾。”這就是“熟能生巧”的源頭。今天人們常用“熟能生巧”來形容高超的技藝來自持之以恒地勤學苦練,沒有捷徑。
【第49句】:【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歇)泥菩薩一到水里就溶化了。 比喻自己保不住自己。 也作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第50句】:【餃子】“餃子”,在我國是流行最廣頗受歡迎的一種食品,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餃子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來自民間傳說,一是來自文字記載,各自成趣。 先說民間傳說。古時候,一位叫蘇巧生的御廚技藝高超,一年臘月二十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夜里他想:明天是除夕,再做一樣菜,即可回去與家人團聚了。翌日,蘇巧生正為如何做好最后一樣菜發愁時,突然看到案子上有余下的羊肉和菜,便將其混合剁碎,擱上調料,用白面包了許多小角角,置于鍋里煮熟,奉給皇上。誰知皇上食后龍顏大悅,忙問:“此乃何菜?”蘇巧生脫口而出:“角食也。”是他發明了水餃。之后,民間便流傳過年包角食吃的習俗,這就是過年包餃子的由來。 再說文字記載。餃子始于先秦,源于餛飩。據《通雅·飲食》記載,餛飩因渾氏、屯氏兩人發明而得名。當時的餛飩,“形如偃月”,也就是像彎彎的月亮。這種餛飩就是原始的餃子。現珍藏在故宮博物院里新疆吐魯番唐墓中出土的幾只古代餃子,形狀就似偃月。 在唐墓中出土實物水餃,證明水餃歷史比較悠久。宋代開始有“賀歲吃角子”的風俗。北方人稱“角”為“交”,故而叫餃子。賀歲吃餃子取意“更歲角子”。這一風俗一直延續至今,大年初一起五更吃餃子,必不可少。 常言道“初一餃子初二面”。明代餃子別稱“餃餌”、“粉角”、“扁食”等。 張自烈《正字通·食部》:“今俗餃餌,屑米面和飴為之,干濕大小不一。” 可見,當時的餃子同現在的制法和品種已很相似。
【第51句】:【三家四靠,倒了鍋灶】(諺)三家四家要是都靠著一家來接濟養活,那這一家就非倒灶不可。指接濟要有限度。
【第52句】:【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釋義:各地風俗習慣不一樣。 例句:雖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成婚喪祭各省不得一樣,這兒女為父母成服,自天子以至庶人,無貴賤,一也。
【第53句】:【晌午吃晚飯——早些哩】(歇)晌午:中午。指時間或事情還早得很。
【第54句】:【敢吃三斤姜,敢擋三條槍】 釋義:比喻敢作敢當,什么也不怕。 例句:雪梅說:“敢吃三斤姜,敢擋三條槍!既然敢跑出來,就不怕刀山火海,誰敢盤問咱,咱就理直氣壯地跟他講:我們是夫妻!”
【第55句】:【眼毛短——分不出高低】(歇)指分辨不出高下、優劣。
【第56句】:【不做賊,心不驚;不吃魚,口不腥】(諺)不曾做賊偷盜,心里不會驚慌;沒有吃過魚,嘴里不會有腥氣。指人只要正道直行,心里總會踏實。
【第57句】: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第58句】:【開著眼做,合著眼受】見“睜著眼做,合著眼受”。
【第59句】:【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遛】(諺)騾子能負重,但比不上馬善跑;是騾子還是馬,拉到大道上跑一跑便知。比喻人的才能是高是低,放到實踐中檢驗一番便見分曉。 也作是騾子是馬,遛一遛看吧。 是騾子是馬,上陣遛遛。上陣:上戰場。
【第60句】:【不怕官,只怕管】(諺)指直接管自己的頂頭上司,要比級別大的官更能壓制自己。 也作“不怕縣官,就怕現管”。
【第61句】:【一個半斤,一個八兩】見“半斤對八兩”。
【第62句】:【騎著瞎馬撞南墻】(慣)比喻由于盲目行動而遭受挫折。
【第63句】:【牛套馬,累死倆】(諺)農家駕車或拉犁,要是把牛和馬套在一起,馬快牛慢,勁兒使不到一起,雙方都受罪。比喻條件不同,卻強行搭配,則雙方都有損無益。
【第64句】:【騎著驢騾思駿馬】 釋義:比喻人的欲望沒有止境。 例句: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
【第65句】:人怕引誘,塘怕滲透.
【第66句】:【樹不砍不成材】 釋義:借指子女需要教育,才能成為人才。 例句:“古人說:‘樹不砍不成材,逆子不教難成器。’讓政府的王法好好教育他們才對!”
【第67句】:【千里姻緣一線牽】 釋義:舊謂月下老人能將遠隔千里的有緣男女用紅線連起來,結為夫妻。 例句:“我的兒,你們女孩兒家哪里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緣一線牽。’管姻緣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預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紅絲,把兩個人的腳絆住,憑你兩家哪怕隔著海呢,若有姻緣的,終究有機會作成夫婦。”
【第68句】:【元宵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是中國的幾大傳統節日之一。 關于元宵節的起源,民間有許多傳說。 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大權落在呂后手中,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在、}: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篡奪劉氏江山。此事傳到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他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除去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恒登基,稱為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元宵節。 另外,還有一則傳說與漢武帝時期的東方朔有關。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發現一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趕忙上前搭救,并問明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進宮后再也無緣和親人見面,也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因思念家人,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對她深感同情,答應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之后,東方朔在長安城中擺了卦攤,求卦的人們所求的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簽語,人們向他求破解之法。他說,只有當今天子能解救你們,我給你們寫個偈語。老百姓拿著偈語,趕緊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消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想了一想,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城家家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還要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如織。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后,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里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元宵節。
【第69句】:【物有不同物,人有不同人】(諺)物和物不一樣,人和人也不會相同。指人與人總有差別,不能強求一律。
【第70句】:【抱蜜罐子】(慣)比喻享福。
【第71句】:【蚊蟲遭扇打,只為嘴傷人】(諺)蚊蟲用嘴叮人,免不了要遭到扇子的撲打。比喻人說話放肆,出口傷人,自不免要招災惹禍。
【第72句】:【井深槐樹粗,街闊人義疏】(諺)高原深井,樹大根粗,這是北方的自然景觀;街道寬闊,往來稀少,這是北方的人情寫照。指景象壯麗,人情疏淡,這就是北國風光。
【第73句】:【走獨木橋】見“過獨木橋”。
【第74句】:【井水不犯河水】(諺)井水和河水兩不溝通,彼此毫不相犯。借指人各執其事,各行其道,彼此不相關聯。 也作井水河水兩不犯。 河水犯不到井水。
【第75句】:【栽葫蘆傍墻,養女兒似娘】(諺)葫蘆藤爬著墻生長;女兒伴著娘成長,意趣、性格、生活方式都與娘相似。指女兒的品行受著母親的直接影響。
【第76句】:【打了盆說盆,打了碗說碗】(諺)打:打破。指發生了什么問題,就只討論與解決什么問題,不必拉扯別的事。 也作打了盆說盆,打了罐說罐。 打鍋說鍋,打碗論碗。
【第77句】:【白糖嘴巴砒霜心】(慣)砒霜:無機化合物,有劇毒,用來制殺蟲藥和殺鼠藥。指嘴上說得好聽,內心卻非常狠毒。
【第78句】:【上門買賣好做】(諺)找上門來愿意和你做交易的,這種生意最容易成交。指送上門來的事容易辦成。
【第79句】:【好馬不吃回頭草】(諺)比喻有志氣的人一旦認定了方向,便一意向前,絕不中途反悔,走回頭路。 也作好馬不吃回頭草,好漢不買后悔藥。 好漢不走回頭路,好馬不吃回頭草。
【第80句】:【元】“元”,這里特指貨幣單位。我國貨幣有四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由于貨幣的質地和形狀不同,計量單位和名稱也不同。用“元”做貨幣的單位,是從明代萬歷年間開始的。當時歐美最流行的“銀圓”開始傳人中國。因廣泛通行的是墨西哥銀圓,錢幣上有鷹的圖案,所以又稱鷹洋。由于它的質地為銀,形狀為圓形,因此叫“銀圓”。一枚就稱為一圓。后來為了書寫方便,就借用同音字“元”來代替“圓”。此后,盡管又使用過多種貨幣,但貨幣單位“元”卻一直沿用下來。以“元”作為貨幣單位,世界多數國家使用,如“美元”、“歐元”,我國的人民幣也是以“元”為單位。
【第81句】:【好看千里客,萬里去傳名】(諺)看:看待,對待。千里客:遠方來的客人。盛情招待遠方來的客人,他們自會把你的美名播得更遠更遠。指愛好交友的人,美名會傳播四方。 也作“好漢千里客,萬里去傳名”。
【第82句】:劈柴看紋理,說話憑道理.
【第83句】:【破繭出俊蛾】(諺)不起眼的繭殼里能生出惹人喜愛的蛾。比喻窮苦人家或丑陋的婦女,往往能生養出俊秀的子女。
【第84句】:【吃了豹子膽】(慣)形容人膽子大,什么都不怕。常用于指責人膽大包天。 也作吃了熊心豹子膽。 吃了豹子心肝熊的膽。
【第85句】:【肚里沒冷病,不怕吃西瓜】 釋義:自己光明正大,不怕別人指責議論。 例句:“肚里沒冷病,不怕吃西瓜。就算我這話是罵人的,為啥你康地保聽了就不好受?”
【第86句】:【藍靛染白布——一物降一物】(歇)藍靛:靛藍的通稱,深藍色的有機染料,用來染布,顏色經久不退。降:降伏,制服。本指一種東西制服另一種東西,轉指某人或某事物專門制服另一人或另一事物,或某人、某事物專由另一人、另一事物來制服。
【第87句】:【古廟前的旗桿——獨一根】(歇)指只有一根。
【第88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見“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第89句】:【大年初一捉個兔子——有它也要過年,沒它也要過年】(歇)比喻有沒有某人或某物都不會影響事情的進展。
【第90句】:【百聞不如一見】 釋義:聽到不如看到可靠。強調親眼看見很重要。 例句:孫主任立刻笑了:“哦,你就是李秋蘭同志?哈哈,百聞不如一見哪!”
【第91句】:【碎麻擰成繩,能提千斤鼎】(諺)零零散散的麻絲擰成麻繩,能提起千斤重的大鼎。比喻把分散的人組織起來,就能產生強大的力量。
【第92句】:【直一榔頭,橫一棒子】 釋義:比喻橫加批評、指責。 例句:可是彭工程師不同意,說這里是工地,不是試驗場;是說火話,放空炮。你聽聽,他直—榔頭,橫一棒子,真叫人火冒三丈。
【第93句】:【不施萬丈深潭計,怎得鰲魚上釣鉤】(諺)鰲:海里的大龜。指不施展奇特的計謀,就不能釣來大海底層的鰲魚。比喻要想使有本事的人中圈套,就得采取非常手段。
【第94句】:【冤殺旁人笑殺賊】(慣)殺:表示程度深。指冤枉了無辜的人,讓壞人高興。
【第95句】:【千人所指,無病而死】(諺)千人:眾人。指:指斥。受到眾人指斥的人,即使沒病也會死去。指眾人指斥,是最嚴厲的懲罰。 也作千人所指,無病自死。 干夫所指,無疾而死。
【第96句】:【看人看穿戴,生意看招牌】(諺)看一個人,先從他的穿戴看起;看商場生意,先從它的招牌看起。指人的儀表,生意的招牌,都是形象的標志,絕對不容忽視。
【第97句】:【主人翁】“主人翁”一詞現在的含義是指當家作主的人。 據載,漢朝有個叫董偃的人,他母親是個珠寶販子,常年出入館陶公主家做生意。館陶公主是漢武帝劉徹的姑母兼岳母。董偃十三歲隨其到館陶公主家賣珠寶,館陶公主見這小孩長得白皮嫩肉,人見人愛,就喜歡上他了,把他留下來做養子,請人教他騎馬射箭,讀書算術,音樂書法等。 館陶公主五十歲那年死了丈夫,董偃十八歲。日久生情,兩個年齡懸殊的養母子,終于發生了“不倫之戀”,非法同居了。 館陶公主不是一般的有錢,小情人一天花銷只要不超過一百斤金子、一百萬錢、一千匹帛的上限,就不必上報,任由他去。 如此金錢鋪路,上流社會的酒席上總少不了帥哥董偃的身影,許多公卿名人都樂于和他交往,全城都尊稱他為“董君”。 后來,連漢武帝劉徹也知道了這事,有一天他找借口去看望姑姑館陶公主,其實是想看看這個“新姑父”到底長得什么樣,所以一進門,就單刀直人地對館陶公主說:“我想看看主人翁呢!”這就是“主人翁”最早的出處,這個詞算是漢武帝的一大發明。 館陶公主一聽皇上稱董偃為“主人翁”,不知是諷刺還是玩笑,嚇得直冒冷汗,渾身像扎了鋼針一樣不自在。急忙向劉徹磕頭請罪:“臣妾做事不成體統,辜負了皇上的好意,罪該萬死,請皇上治罪吧!”劉徹笑道:“姑媽不必如此,且請主人翁出來說話。”館陶公主急忙把董偃領出來與皇上見面,嚇得他戰戰就就,跪著不敢出聲。還是公主代他說道:“館陶公主庖人偃,冒死拜謁。” 漢武帝親手將他扶起來,不僅沒有責怪,還賜他衣冠,而且又一次親熱地稱他為“主人翁”,特許他和館陶公主一起陪自己飲酒。 連天子都叫董偃“主人翁”,還有誰再敢輕視。大才子東方朔就敢.他對皇上說:“董偃應該砍頭,理由有三:一是以家臣的身份私通主人;二是不婚而居敗壞風氣;三是蠱惑陛下沉迷聲色犬馬,這樣的人是國之大賊,死有余辜!”這番話說得劉徹心服口服,賞了東方朔三十兩黃金。 從此,劉徹就慢慢冷落了董偃,董偃老擔心劉徹會找岔子殺了他,不到三十歲就抑郁而死。 如此猥瑣的“主人翁”,怎么脫胎換骨轉義成為光明磊落的褒義詞,這要歸功于梁啟超先生,是他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教告留學生諸君》一書中首先使貶義轉換成褒義,開頭即稱“中國將來主人翁留學生諸君閣下。”可謂對留學生期許甚高,寄望甚切。
【第98句】:【屬黃花魚的——溜邊】(歇)黃花魚:學名黃魚,分大黃魚和小黃魚,在深海過冬,春天向沿岸洄游,產卵后在近海覓食。本指黃花魚喜歡在海邊游動,轉指人靠著邊兒行走,或遇事回避矛盾,躲在一旁。 也作“黃花魚——溜邊兒”。
【第99句】:【賊人膽底虛】(諺)指盜賊往往心虛膽怯。 也作“賊人心膽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