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第2句】:【門縫里看人】小看人,看不起人。海外張愛鈴《心經(jīng)》: “有時候我也疑心。過后總怪自己小心眼兒,門縫里看人, 把人看扁了。”
【第3句】:【海外赤子】“海外赤子”即我們海外華人,僑胞,他們都是炎黃子孫,他們的根都在華夏。把他們稱為“赤子”,正是對祖國母親而言。 “赤子”一詞本指嬰兒,源自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后來將赤子一詞引申為子民百姓。最早見于《漢書·龔遂傳》:“故使陛下赤子,簽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直到唐朝才有了“海外赤子”的雛形。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殿試射箭比賽,太宗對大臣說:“王者視四海為一家,封域之內(nèi),皆朕赤子……”后來便從中引出“海內(nèi)赤子”一語。而“海外赤子”則是從“海內(nèi)赤子”轉(zhuǎn)換而來的。后來“海外赤子”被海外僑胞用以表達他們熱愛祖國、向往祖國的赤誠之心。
【第4句】:核桃仁蒸蜂蜜——又香又甜
【第5句】:【急水灘頭慢行船】(諺)指船行到水流湍急的地方,行船必須緩慢謹慎。泛指做事到關(guān)鍵時刻,務(wù)必不急不躁,從容小心。
【第6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風險,就不會取得好結(jié)果。它源自班超。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今陜西扶風)人。班家一門名人輩出,尤其是班超兄妹三人,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堪比“三蘇”(蘇軾父子)。班超的哥哥班固,專心治史,完成了一部偉大的歷史巨著《漢書》;班超的妹妹班昭,是歷史上著名的才女與歷史學家。班超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成語“投筆從戎”的典故就出自班超。班超投筆從戎后,決心在外交和軍事上建功立業(yè)。漢明帝十六年,班超隨郭恂出使西域,為漢匈之間的戰(zhàn)爭尋找盟友和支持者。當時的西域各國多數(shù)位于今天我國的新疆地區(qū),小國林立,漢朝與匈奴的勢力犬牙交錯,各國在兩大勢力之間來回搖擺不定。作為使者,班超他們來到鄯善,鄯善國王對他們很尊敬,招待很好。然而突然間又變得很疏遠,不太搭理他們。班超斷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國王狐疑不定,才會這樣前熱后冷。于是,他探明了匈奴使者的駐地,秘密召集自己的隨從三十多人,激勵大家說:“我們從故鄉(xiāng)而來,想著能夠完成任務(wù),建功立業(yè),而如今匈奴的使者才來幾天,鄯善王就已經(jīng)對我們疏遠了,再多等些時日,我們一定會被他送給匈奴人,尸骨被豺狼啃食。如今的局勢危急萬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只能冒險出擊,半夜火攻突襲匈奴使節(jié),一舉消滅他們,到時候鄯善王一定會害怕被匈奴報復,也會懼怕我們的決心。”于是,夜襲成功。第二天會見鄯善國王,將匈奴使者的頭顱出示給他,鄯善王大驚失色,從此成為漢朝在西域的主要支持者。
【第7句】:【拜年】新春佳節(jié),家人團聚,親朋好友互相走訪拜年,這是中國千百年來的節(jié)日傳統(tǒng)習慣。關(guān)于“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年”,每逢臘月三十晚,它便出來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guān)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后揚長而去,人們此時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風從此流傳至今。久而久之,增加了拜年的厚重含義。拜年可知尊長愛幼,此序不亂;拜年可使矛盾、“過節(jié)兒”一磕而消,提供和好的機會;拜年可使鄰里、親朋之間溝通信息,增強感情,和睦相處。拜年之意義諸多,所以,歷經(jīng)千年而不衰。
【第8句】:【家不和,被人欺】(諺)家庭成員之間要是不和睦,就會招來外人的欺辱。指家庭和睦,是自立自強、不受外辱的基礎(chǔ)。也泛指一個團體、一個邦國,要不受外侮,內(nèi)部必須團結(jié)。 也作家不和,外人欺。 家不和,防鄰欺。
【第9句】:【民不舉,官不究】(諺)舉:告發(fā)。 指舊時的訴訟案件,受害人如果不提出訴訟,官府絕不主動審理。 也作民不告,官不究。 民不催,官不理。 民不告狀,官難過問。
【第10句】:【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朋友越多越好,可以得到眾多的幫 助。相關(guān)的:交一個朋友開一條路,得罪一個朋友堵一道 墻。李準《黃河東流去》:“在西安住了不到一個月.左鄰右 舍,老鄉(xiāng)朋友認識了一大堆。用她的話說就是在家靠父母, 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
【第11句】:我弟弟很淘氣,每天總是爬高上低。可奶奶總是說:“小孩是寧讓跳墻,別讓臥羊。一像羊臥在那里,就是生病了。”(河南·沁陽)
【第12句】:五歲的表弟太淘氣了,一會兒工夫就把我舅媽擦好的地板弄得一團糟,舅媽批評了他一頓,可一轉(zhuǎn)眼,他又把墨汁瓶碰倒,墨汁灑了一地,并弄臟了我的衣服。舅媽氣得抬手就朝他的屁股上來了一巴掌。舅舅說小表弟:“你呀,就是屎殼郎飛到了磨眼兒里——轉(zhuǎn)著圈兒挨!”(山東·五蓮)
【第13句】:【一槌敲響了悶鼓】(慣)比喻一句話使人頓時明白。
【第14句】:下午第一節(jié)課,老師見同學個個都無精打采的樣子,突然說:“真是‘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啊!”一句話,把同學們都逗笑了,瞌睡蟲也被攆走了。(江西·南康)
【第15句】:【屬長生果的——表是一把柴,瓤是一包油】(歇)長生果:即落花生,外表是殼,可當柴火燒,花生仁可以榨油。比喻人外表不起眼,實際上很優(yōu)秀。
【第16句】:【續(xù)弦】“續(xù)弦”是男子喪偶再娶的意思,后妻對原妻的父母稱為“續(xù)閨女”。那么為什么再娶稱為“續(xù)弦”呢?古代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夫妻婚配叫“琴瑟和弦”,還用“琴瑟和諧”、“琴瑟相調(diào)”來比喻夫妻情篤、融洽。弦在琴上,如果弦斷了,就彈奏不出美妙的曲子,所以,男子喪妻稱為“斷弦”,再娶自然就是“續(xù)弦”了。用琴瑟比喻夫妻,這大概與《詩經(jīng)》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詩句有關(guān)。“琴瑟友之”,用琴瑟打動淑女的芳心,琴瑟是婚姻的媒介,再娶當然還是離不開琴瑟,正扣續(xù)弦之意。之所以用琴瑟來喻指夫妻和諧,因為琴與瑟兩種樂器被古人視為雅樂正聲的代表,常在古代禮儀中合奏,琴不離瑟,瑟不離琴,正喻夫妻和諧。
【第17句】:風吹云霧散——自然見青天
【第18句】:【 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過分,反而害了自己。成語:弄巧 成拙。王蒙《失態(tài)的季節(jié)》:“我們當時就議論,錢文前途是 遠大的,只是方向的問題,方向?qū)α耍斎挥斆饔昧耍?向不對,那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第19句】:【燈臺照人不照己】(諺)燈臺:油燈盞下的托臺。指燈臺上擎著油燈,燈光只能照亮四周,卻照不見燈臺自身。比喻人往往看得清別人的缺點,卻很難發(fā)現(xiàn)自身的缺點。 也作“燈臺不照自”。
【第20句】:池中撈藕——拖泥帶水
【第21句】:【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釋義:形容人心難測,不可了解。例句:尤渾奏臼:“自古人心難測,面從背違,知外而不知內(nèi),知內(nèi)而不知心,正所謂‘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第22句】:【三腳貓】“三腳貓”形容人從藝做工技藝不精。“三腳貓”這一俗稱流行于江浙滬一帶,其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相傳在清朝光緒年間,有一武林高手經(jīng)常在上海十六鋪江邊賣藝,他十八般兵器無所不精,最后一招是舉起江邊的鐵錨當做武器表演。藝人走后,許多人上前試舉鐵錨,但均敗下陣來。鐵錨有三只腳,于是人們便戲稱這些人為“三腳鐵錨”,后簡稱為“三腳錨”。“錨”“貓”諧音,日久,“三腳錨”居然訛傳為“三腳貓”了。二說,“三腳貓”最早出自明朝。明人郎英在《七修類稿》記載:“嘉靖間,南京神樂觀有三腳貓一頭,極善捕鼠,而走不成步。”“三腳貓”捕鼠技能很不錯,卻走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盡善者,謂之三腳貓。”就這樣“三腳貓”一詞成了做事技藝不精的意思了。
【第23句】:【驢唇不對馬嘴】牛頭不對馬嘴多指語言文字雜亂,沒有聯(lián) 系。成語:文不對題。臺灣李敖《笑傲五十年》:“為了加強 效果,可以想象,但想象要恰如其分,不能牛頭不對馬嘴,胡 亂丑化古人。”
【第24句】:【冬蟲夏草】“冬蟲夏草”是味名貴的中草藥。它的名字聽起來挺古怪,它到底是蟲還是草?1723年,法國人巴拉南在中國發(fā)現(xiàn)了冬蟲夏草,把它介紹給了世界。1842年,真菌學家伯克利初步弄清楚了這個怪東西的真面目,發(fā)現(xiàn)它是一種叫蟲草菌的子囊菌寄生在蝙蝠蛾的幼蟲上形成的。蝙蝠蛾在冬天到來時,把蟲卵產(chǎn)在土里,一個月以后就差不多孵化成一條條胖胖的幼蟲。這時候,早在一旁等候多時的一種叫蟲草的真菌便使勁往幼蟲的體內(nèi)鉆,開始專門吸取幼蟲體內(nèi)的營養(yǎng)。于是,整個冬天,幼蟲體內(nèi)都有這種寄生菌大量繁殖,使幼蟲體內(nèi)充滿菌絲。等到第二年的5—7月,幼蟲早已死亡,這種寄生菌就迫不及待地鉆了出來,在蟲體頂部長出了3~5厘米,甚至10厘米的“草”,這“草”粗0.4—0.7厘米。這時候的蟲體像三眼老蠶,外表深黃色,粗糙,背部有不少皺紋,腹部還有8對足,其中中部的4對足最為明顯。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冬天看它是蟲,夏天看它是草,人們也因此給它起了個“冬蟲夏草”的怪名字。冬蟲變草雖然可以說是蟲和草的結(jié)合體,卻既不屬于蟲,也不屬于草,它是一種菌藻類生物,大多分布在中國青海、四川、云南、貴州、甘肅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海拔地區(qū)。冬蟲夏草除含有對人體非常有益的蟲草酸外,還含有大量的蛋白質(zhì)、脂肪與碳水化合物,以及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所以它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最近由于商家炒作,身價躥升,直逼黃金。
【第25句】:【鴇兒愛鈔,姐兒愛俏】(諺)鴇兒:老鴇,舊時妓院的老板娘。姐兒:也稱小娘,妓女。指老鴇愛的是錢財,妓女愛的是俊美男子。 也作小娘愛俏,鴇兒愛鈔。 妓愛俏,媽愛鈔。媽:老鴇。
【第26句】:【農(nóng)民觀天氣,商人觀市場】(諺)農(nóng)民關(guān)心的是天氣變化,商人關(guān)心的是市場行情。指不同行業(yè)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敏感問題。
【第27句】:鴨子的巴掌鴨子的腳板——聯(lián)成一片
【第28句】:【 掉在漿糊盆里】糊涂,弄不清楚。類似的:一盆漿糊。成 語:糊里糊涂。明代《金瓶梅》:“恰掉在面糊盆里一般,乞那 廝局騙了:說你家中有事,上東京去了。”
【第29句】:【嘴上缺個把門的】意為沒有阻攔,有話亂說。把門的,也 說:站崗的。浩然《山水情》:“你如今可不是學生了,還這么 任性,嘴上缺個把門兒的,可沒啥好處。”
【第30句】:【婚紗】現(xiàn)在,結(jié)婚典禮上新娘都要穿白色的婚紗,這是對傳統(tǒng)觀念和禮俗的徹底顛覆。在以前,結(jié)婚時新娘要穿一身紅,頭上蒙頭紅,身上紅衣服,腳下紅繡鞋,白色是結(jié)婚的大忌。人們稱結(jié)婚是紅事,埋人是白事。中國古代本沒有婚紗,顯然,婚紗是外來的。婚紗起源于歐洲的服飾習慣。新娘所穿的連衣裙款式,下擺曳地的白紗禮服,原來是天主教的典禮服。在古代歐洲一些政教合一的國家,人們結(jié)婚必須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師的祈禱和祝福,這樣才算合法婚姻。新娘穿白紗禮服是向神主表示虔誠與純潔。中國新娘穿婚紗,不拜神主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是中西結(jié)合式的婚典。
【第31句】:【人來投主,鳥來投林】人遇到困難,尋求幫助。語序亦可 倒置。或說:人急投親,鳥急投林。明代《二刻拍案驚奇》: “史大哥,我們新來這里做買賣,人面不熟。自古道:人來投 主,鳥來投林。”
【第32句】:【兩個肩膀頂著個腦殼】見“肩膀端著一個腦袋”。
【第33句】:【放到案板上的肉——提起一條,放下一堆】(歇)比喻人不由自主,只能任人擺布。
【第34句】:獨輪車子容易倒。
【第35句】:大年初一翻日歷——頭一回
【第36句】:【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諺)將相:將帥、宰相,最高的文武官職。指將相不是天生的,有志的男兒應(yīng)自強不息,奮力進取。
【第37句】:一條船上的旅客——風雨同舟
【第38句】:【鬼話】“鬼話”,指的是騙人的謊話。“鬼話”一詞,源自一百多年前的穗、港、澳一帶,與今日詞義不同。那時的“鬼話”曾指鬼佬之話——英語。約一百六十年前,廣州出版過英語學習讀本,封面大字標明書名是《鬼話》。如當時已有今義,斷然不會將英語學習讀本命名為《鬼話》。那樣,誰還敢學習英語呀!這本早年英語課本《鬼話》很有趣,是中文英語書。如在“球”后面用漢語注音為“波”,所以后來粵語干脆不說“球”了,改用“鬼話”之“波”了。《鬼話》書已罕見,美國有本《廣州番鬼錄》對此有較多介紹。何以稱英語為“鬼話”呢?許多文獻記載,“鬼”多指“遠國蠻夷”或“異族外國”之人。如朱熹集注:“鬼方,遠夷之國也。”“鬼話”顯然來自古代中國對外國的稱謂,無貶義。鬼話轉(zhuǎn)義為今義,顯然是中文特點一詞多義之故,國人又極善于聯(lián)想,“鬼”在古代許多小說中是壞東西,能妖言惑眾,借《鬼話》為“鬼話”。
【第39句】:【一頭放水,一頭放火】兩頭使壞。明代《金瓶梅》:“當初只 因潘家那淫婦,一頭放水,一頭放火,架的舌,把一個好媳婦 兒生生逼勒的上吊死了。”
【第40句】:【先給杠子,后給麩子】(慣)麩子:小麥、大麥等磨成面過篩后剩下的麥皮和碎屑。比喻對人又打又拉。
【第41句】:【千羊在望,不如一兔在手】到手的才能算數(shù)。類似的:打 不到囤里不能算收。周立波《鐵水奔流》:“千羊在望,不如 一兔在手,我們應(yīng)該實際點。”
【第42句】:【苦瓜雖苦其一藤,兄弟雖呆只一心】釋義:比喻兄弟之間關(guān)系親密,一條心。例句:十絕哥見硬的已不行,聲音放溫和說:“苦瓜雖苦其一藤,兄弟雖呆只一心。手指總是往里屈的。我認了這賬,就要負責,幾天內(nèi)一定付清。你就說過幾天來借。”
【第43句】:窮漢妻,半張犁。
【第44句】:扒著軟梯上飛機——高攀
【第45句】:這幾天,我天天偷抹表姐的口紅,被媽媽發(fā)現(xiàn)了。媽媽說:“丑人多作怪,癩子找花戴。再打扮,也好不到哪兒去。”(安徽·天長)
【第46句】:我看表弟在吃冰糕,就說:“來,讓哥咬一口。”媽媽說:“看把你饞的,舌頭都掉在地上了。”(山西·高平)
【第47句】:媽媽要我做事,我不肯。媽媽說:“哼,養(yǎng)豬可以吃肉,養(yǎng)狗可以看家,養(yǎng)你卻不知做什么?”(湖南·湘潭)
【第48句】:【拔出蘿卜帶出泥】釋義:比喻事情辦得不利落,不圓滿,或引起了別的麻煩。例句:“你快點去看看吧。”老七伯大喊,“可不能把這事辦砸了,不能離譜,咱們和他們的事。得論個清楚是非,可不能拔出蘿卜帶出泥呵!”
【第49句】:【官不大,僚不小】(慣)形容人職位雖不高,卻裝腔作勢,官氣十足。 也作“官兒不大,架子不小”。
【第50句】:【血盆里抓飯吃】(慣)比喻從事危及生命的工作。
【第51句】:【一個巴掌拍不晌】(諺)比喻單方面的啟動引發(fā)不了矛盾沖突。也比喻勢孤力單的人成不了事。
【第52句】:看見麥子叫韭菜——五谷不分
【第53句】:霸王別姬——無可奈何
【第54句】:【三年天旱,餓不死廚官】指自身條件有利,不受困難影響。 或說:歉年餓不死廚子/荒旱三年,餓不死廚子。李準《黃河 東流去》:“俗話說三年餓不死火頭,干這飯店生意,雖然不 是一本萬利,可是餓不壞人。”
【第55句】:鯉魚跳龍門——碰時運,身價百倍
【第56句】:【寧幫一文錢,不讓一條路】可以資助,但不能讓人搶了自 己的飯碗。類似的:寧送一段布,不送一條路。“寧……不 ……”為俗語句型之一,表示肯定前者,否定后者。《北京短 篇小說選》:“從前同行是冤家.講的是‘寧幫一文錢,不讓一 條路。”’
【第57句】:種瓜得豆——變種
【第58句】:啞巴貍貓抓耗子——悶逮
【第59句】:【豎的好吃,橫的難咽】(諺)吃東西,順著的好下喉,橫著的難下咽。 比喻順耳的話人愛聽,逆耳的話難以入耳。也比喻合情順理的話好接受,蠻不講理的話惹人厭。 也作“順著好吃,橫著難咽”。
【第60句】:【瓦片也有翻身日】境遇總會好轉(zhuǎn)。瓦片,也說:屋瓦、鵝 卵石。臺灣林語堂《京華煙云》:“但終有一日,屋瓦也會翻 身,曾牛兩家,必為死敵。”
【第61句】:搬著磨盤過江——吃力不討好
【第62句】:三張紙畫個鼻子——面子大
【第63句】:擺渡不成翻了舟一兩頭耽誤
【第64句】:【強龍不壓地頭蛇】(諺)地頭蛇:地方上有權(quán)勢、有影響的團伙。指外來勢力再大,也難敵地方上有影響的團伙。也指盤踞在地方上的惡勢力是難惹的。 也作強龍難敵地頭蛇。 強龍壓不住地頭蛇。 強龍斗不過地頭蛇。
【第65句】:烏龜進灶門——爬灰
【第66句】:一個翠鳥一個畫眉——難得同心
【第67句】:【怕鬼有鬼】(諺)指人越是怕見鬼怪,鬼怪就越會出現(xiàn)。比喻若是擔心出問題,偏偏就會出問題。 也作怕鬼處偏有鬼。 怕處有鬼,癢處有虱。
【第68句】:我洗碗時,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可我說啥也不承認。媽媽生氣地說:“你呀,真是背著牛頭不認賬(贓)!”(甘肅·成縣)
【第69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釋義:“睛”與“情”諧音。比喻彼此終究有情意。這是劉禹錫《竹枝詞》名句。例句:依我分析:你們這段兒難忘的八月十五,難忘的七十二天,可以說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睛卻有晴”吧?
【第70句】:【棰楚之下,何求不得】(諺)棰楚:杖擊鞭打。指靠嚴刑逼供可以使之屈打成招。
【第71句】:【千金小姐】“千金小姐”是敬辭,多稱別人的女兒。女孩何以稱千金小姐,典出春秋伍子胥。 “千金小姐”和我國古代的貨幣單位有關(guān)系。兩千多年前的秦朝以一鎰為一金(鎰是古代重量單位,一鎰為二十兩或二十四兩),漢朝為一斤金子為一金。秦漢時金多指黃銅,“千金”實為銅千金。后人借“千金”以言貴重,如“一字千金”、“一言千金”、“一諾千金”等均是。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逃離楚國,投奔吳國。途中他饑困交加,見一位浣紗姑娘竹筐里有飯,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頓生惻隱之心,慨然相贈。伍子胥飽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對方為他的行為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男女接觸為禮教和輿論所不容,她隨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見狀,傷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后,千金報德!” 后來,伍子胥在吳國當了國相,率軍隊攻入楚國。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掘平王墓,其尸鞭之三百。”伍子胥報了大仇,又想到要報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當年跳水的地方。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來。用“千金”來比喻女子,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元代曲作家張國賓所寫的雜劇《薛仁貴榮歸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請自穩(wěn)便。”以后就流行起來了。
【第72句】:【啞子掘著藏金——心里說不出的歡喜】(歇)指事情正合心意,心里有無法用言語表述的歡喜。
【第73句】:【販古董的——識貨】(歇)指有識別真假好壞的眼力。
【第74句】:我們錯了一道應(yīng)用題,李老師為我們又出了一道類似的題,結(jié)果,我們第二天交上去后又錯了。老師說:“你們啊,只知道從家到學校的路,卻不認識從學校到家的路啊!”(江西·上饒)
【第75句】:【朝臉上抹黑】見“往臉上抹黑”。
【第76句】:【谷雨前后,栽瓜種豆】釋義:谷雨: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4月I【第9句】:20或2舊。谷雨前后是栽瓜種豆的時候。例句:農(nóng)諺說:“谷雨前后,裁瓜種豆。”“頭伏蘿卜二伏菜。”雖然按照時令季節(jié),各種蔬菜種得有早有晚,有時收了這種菜才種那種菜。
【第77句】:【下馬威】“下馬威”是指古代官吏初到任時對下屬展示自己的威風,起震懾作用,以圖站穩(wěn)腳跟。“下馬威”來源于“下車威”。《漢書·敘傳上》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班伯這個人志氣很高,有勇有謀,勇于任事。當時定襄郡(治所在今內(nèi)蒙古和爾格林縣西北土城子)局面十分混亂。班伯有出使匈奴的經(jīng)歷,且年輕力壯,自請擔任定襄郡太守,扭轉(zhuǎn)社會治安糟糕的狀況。定襄的豪門大戶和動亂分子都聽說過班伯厲害的名聲,“畏其下車作威”,囂張氣焰有所收斂。而班伯也確實來了個“下車威”,他到任之后,立即將所屬官吏集合起來,嚴厲打擊地方惡霸勢力,懲處制造動亂的不法之徒,社會秩序很快好轉(zhuǎn),班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充分顯示了他的“下車威”。這樣的“下車威”值得叫好。 “下車威”后來怎么變成“下馬威”了呢?原來,這與古代官員的乘坐工具有關(guān)。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官員就按照級別乘車。到后來,馬的位置逐漸代替了車子,官員們出行改為騎馬,由過去的下車到任變成了走馬上任,一F車威”的官習沿襲下來,由“下車威”變成了“下馬威”。現(xiàn)在,新官乍到,對壞人和不良風氣進行大刀闊斧地整治,當然是好,這個“下馬威”使得。如果對百姓耍威風,講派頭,擺官架子,這樣的“下馬威”(有的官員改坐“寶馬”豪車了)要不得。
【第78句】:張果老騎毛驢——背道而馳;往后看
【第79句】:【甕里走了鱉——左右是他家一窩子】(歇)左右:反正。指某事反正是他家里的人干的,與外人無關(guān)。
【第80句】:【依樣畫葫蘆】(慣)照著葫蘆的樣子畫葫蘆。比喻單純模仿,不加改變。 也作依本畫葫蘆。 依葫蘆畫瓢。 照葫蘆畫瓢。
【第81句】:【皇帝不急,急死太監(jiān)】(慣)指當事人不急,其他人卻非常著急。譏諷人瞎操心。 也作“皇帝不急太監(jiān)急”。
【第82句】:【河水犯不到井水】見“井水不犯河水”。
【第83句】:【有死罪,沒餓罪】(諺)在法律條文上,有判人死罪的,但沒有判人餓罪的。指即使是犯了死罪的人,也不能不讓他吃飯。
【第84句】:開會請了假——沒出席(息)
【第85句】:這幾天,飯桌上總是魚、肉、蝦的。弟弟看了說:“昨天吃油爆蝦,今天又吃油爆蝦,再吃下去,我也要成油爆蝦了。”媽媽說:“你們啊,這不要,那不吃,魚嫌有刺,肉嫌肥,蝦嫌難吃,雞嫌有味!”(廣西·百色)
【第86句】:【逃出了黑店,又搭上了賊船】(慣)黑店:壞人開的殺人劫貨的客店。比喻逃脫了一個災(zāi)難,又遇上了另一個災(zāi)難。
【第87句】:小軍吃飯時,把飯弄得滿桌子都是。他奶奶心疼地說:“看你,天一半,地一半的,真作孽!”(江蘇·蘇州)
【第88句】:【 大石頭壓死蟹】受制于位高勢大者。《小說月報》(1980, 4):“劉茂良氣得說不出話來,但大石頭壓死蟹,又能奈他 何!”
【第89句】:【分銀子都會有人罵】(諺)給大家分銀錢,也會有人發(fā)怨言。指再有益的事情,也會有人不滿意;或人多了,再好的事,也難保人人都稱心。
【第90句】:【貓哭耗子假慈悲】偽裝好人,假仁假義。劉云若《紅杏出 墻記》:“你不用貓哭耗子假慈悲,有了男人還要什么姐姐。”
【第91句】:【 困龍也有上天時】謂有能耐的人不會永遠處于困境。端 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那可不然,窮人也有無饑日,困龍 還有上天時,人家打柴的朱買臣還當過宰相呢!”
【第92句】:河豚魚撞船———肚子氣
【第93句】:性急吃不了熱豆腐——要冷一下
【第94句】:【三杯和萬事】(諺)幾杯酒喝過后,什么事情都可解決,都能消除。 指酒有和事、消愁的功效。 也作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 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第95句】:【雞毛炒鴨蛋——各自打散】(歇)本指雞毛和鴨蛋炒不成一塊兒,轉(zhuǎn)喻人彼此無法湊合,還是散伙為好。
【第96句】:【鐵匠做官,只知道打】謂人魯莽,只知道動武。成語:有勇 無謀。清代《活地獄》:“諺有云:鐵匠做官只是打。強盜則 甚于鐵匠矣,可嘆!”
【第97句】:濕柳做橋——歪歪扭扭
【第98句】:扁擔挑柴禾——心(薪)掛兩頭
【第99句】:【只說獐過鹿過,可不說麂過】(慣)獐:獐子,哺乳動物,形狀像鹿,但比鹿小。過:本指跑過,轉(zhuǎn)指過錯。麂:小型的鹿,諧“己”。 指只說別人的過錯,不說自己的過錯。
上一篇:2024最精辟的民間俗語俗話,這下發(fā)朋友圈不愁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