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荷花的感悟
以荷花象征清白。
荷花花朵艷麗,清香遠溢,碧葉翠蓋,十分高雅。
周敦頤之名篇《愛蓮說》稱其“出污泥而不染”,贊美荷花的高貴品格,將其視為清白、高潔的象征。
荷花出污淖而不染
人們必須潔身自好。
只要你有一顆定心,執著你的信念,那么,外部環境再紛雜,也左右不了你的追求與人格。
對荷花的感受
作文如下: 今天,我讀了葉圣陶老爺爺的《荷花》,荷花的清香花瓣的清涼和它的冰清玉潔都深深的打動了我。
你看文章中的這一句“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大圓盤,碧綠的面淡綠的底,白色的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多美的畫面呀
仿佛我也身在其中,我從前只知道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這篇文章中的“挨挨擠擠”卻讓我知道原來荷葉是喜歡交朋友的它們大家熱熱鬧鬧的在一起聊些什么呢
是在交流昨晚都做了什么好夢
還是在討論今天都準備干什么,還是…… 其實好的文章不僅可以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也會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更讓我們一下就可以了解荷花
我們以后是不是也要這么寫作呢
把感情溶入到文章里那它就成了點睛之筆。
荷花的亭亭玉立、皎潔無暇都被作者一一道出,一切盡在眼中。
荷花在作者葉圣陶的筆下出神入化風姿綽約就連襯托它的荷葉老爺爺也寫得非常詳細!文章就是要這樣細膩的寫、柔美的寫
這才是主要。
荷花它從不孤傲、嬌貴它毫無私心這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品質嗎
那支神奇的筆揮灑出了精美的文章,讓讀者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難道還有比這更美妙的感覺嗎
通過對《荷花》這篇文章的閱讀,我知道要想寫出好的文章,在生活中就要處處留心觀察,處處留心記憶。
蓮花開落的感悟100字
如果任何路途必須獲得終局,那么它應該被認作是一種順乎其道的安排。
蓮花代表一種誕生,清除塵垢,在黑暗中趨向光。
一個超脫幻相的新世界的誕生。
―――安妮寶貝《蓮花》 終于在繁忙的高三忙里偷閑讀完了第二本小說。
安妮寶貝的《蓮花》。
白色硬皮封面,簡潔,干凈。
一整個星期夜修下課后我都趴在被窩里,然后沉浸在安妮營造的那個神秘的世界。
西藏被安妮賦予了新的涵義。
我聽到來自雪域高原的風,穿透了時空的阻隔,然后抵達內心深處。
拉薩。
墨脫。
雅讓。
桑耶。
雅魯藏布江。
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構成了一副瑰麗壯闊的圖景。
身患疾病,滯留高原,慶昭以一種安靜凜冽的姿態出現。
來自城市的善生,厭倦燈紅酒綠追名逐利的俗塵,內心的黑暗蘇醒,于是攜帶一身的疲憊逃離。
兩個人的邂逅是一場生命的救贖。
結伴同行,然后尋找生命中怒放的蓮花。
文字的開始,是拉薩清晨的陽光,日瑪旅館潮濕陰冷的地板,慶昭赤腳走過的木質樓梯。
以及那些漫長的雨季。
安妮的文字還是那樣冰冷干凈,那些來自異域的風雨交錯形成的畫卷依次展開,燈光斜斜地照射下來,光線氤氳,悄無聲息。
一場相遇似乎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語,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人與人之間沒有揮之不去的隔膜。
旅行將兩個素昧平生的人連結在一起。
我寧愿相信,這是一場生命之旅。
在前往墨脫的路上,蘇內河一直作為一個沒有出場的形象從善生口中若隱若現。
念念不忘的總是早已消逝的年少時光。
兩個不知時日長久的少年,蘇內河,紀善生。
從小一起長大的兩個人,生命的軌跡卻如此迥異。
一個離經叛道,一個安分守己。
記憶里的過往,是兩個人背靠背躺在床上一起渡過的漫漫長夜,以及遠離家鄉穿越森林的經歷。
內河濃密的長辮拂過善生的臉,歲月的河流將屬于兩個人的那部分沉淀,化作生命里生生不息的水草,搖曳不定,苦苦掙扎。
叛逆在內河幼小的生命里落地生根,這個從小就離群索居的女子,是駐扎在紀善生生命里的一朵蓮花。
熱烈綻放,義無反顧。
善生在母親安排的生命軌道上按部就班的前行,可他從來不敢與母親的夙愿背道而馳。
善生在內河身上看到了另一個自己,那是他無比渴望卻始終無法真實踩在腳下的影子。
而這個影子,一扎,就是一生。
單車上流走的歲月,教室里溢滿空氣的流言蜚語。
女孩子的叛逆往往更為決絕更為徹底。
這個從小久喪父的女子,對于愛的渴望總是那樣濃烈,可是,這種畸形的愛來得太過盲目,像一團燃燒的火焰,熾熱耀眼,無限蔓延。
即使燒成了灰燼,也化成青煙,繚繞在成長的邊緣。
直到內河與美術老師之間的不倫之戀被活生生地拉扯出來,善生才真正地看清了內河。
像是墜落在心里的一塊隕石,生生地燃燒出無法治愈的傷口。
然后是漫長的別離。
被強行關進精神病院的內河,被人遺棄在社會倫理的深淵。
無法呼吸自由的空氣。
聲嘶力竭的哭泣,撕心裂肺的喊叫。
散亂的頭發,空洞的眼神。
青春里本應高照的太陽被無情地踢落,黑暗籠罩著內河的世界。
一年后,內河出走,逃往另一片陌生的土地。
在歐洲開始了一個人的流浪。
一個女子的生命力,像一株蓬勃生長的仙人掌,再干涸的土地也可以扎根。
專欄作家,攝影記者,服裝設計師……內河的成長歷經了無法言說的傷。
在她眼中,愛情不確定。
戀愛是一場交易,明碼實價,如假包換。
于是她總是不斷地愛,又不斷地離開。
而最終,還是逃不過人間煙火。
飄泊不定的浮萍終于在西藏那片神圣的土地上找到了最終的歸宿。
在墨脫那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落,內河選擇了當一支燃燒的蠟燭。
支教的四年,或許就是她靈魂得以徹底洗禮的時候。
善生從來沒有斷絕與內河的聯系,無論走到哪里,內河的信總是如期而至。
像飛倦的鳥兒歸巢。
善生在預想的軌道上前行了很久,可是他的內斂,還有冷漠,卻使他的愛情道路危機四伏,所謂的成家立業,養育妻兒,終究只是一場物質的交換。
善生的內心,冰川橫行,了無生機。
物質社會的精神危機暴露無疑,善生,不過是眾多迷惘者中普通的一個罷了。
人性中隱匿的部分,被安妮的筆血淋淋得剖開。
而善生,最終還是選擇了逃離。
從日瑪旅店開始的旅程注定了一路艱險。
雅魯藏布江沿岸的泥石流,塌方,傾盆而下的大雨,湍急的河流,陰冷險峻的峽谷,潮濕的森林,吸血的螞蝗,冰天雪地里艱難的行走……似乎每一刻都在與死神擦身而過。
生命的韌性在高原地區的羊腸小島上無限延伸。
讀安妮的文字,你可以感受到來自文字背后的無形的力量,深入骨髓,直抵心臟。
一路走來的坎坷,惡劣的環境似乎更透出人性的本質。
善生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當地人對慶昭和善生沒有功利性的旅行感到不可思議,他們是在用性命做賭博。
在這片可以釋放壓抑的土地上,善生重新獲得了從小就渴望的那種自由。
內心的黑暗被隨時都可能降臨的死亡照亮,人在絕境中往往會變得堅強。
在這場穿越生死的旅程里,善生的腳步丈量了夢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
無拘無束,生命像是懸掛在山洞中的經幡,隨風擺動,沒有雜念。
慶昭對內河的印象都是通過善生的口中得知的,我寧愿相信,慶昭與內河,是同一個人,他們身上流淌著那么相似的血液,渴望流浪,堅韌隱忍,對愛執著。
書中反復穿插的回憶還有不斷變換的敘述角度,總是呈現出一種若隱若現的迷離光彩,像是撲面而來的云霧,潮濕了整個季節。
在抵達墨脫的時候,慶昭曾是那樣渴望見到那個與她朝夕相伴了一整個旅程的女子。
可結果終是枉然,內河,早已經葬身在滾滾的江水里,永遠永遠不可能再出現了。
只留下一只雕刻著復雜圖飾的手鐲。
還有留給善生的書信。
小說的最后,一切塵埃落定,我似乎也在安妮的筆下走過了一場三個人構成的生命旅行。
善生對內河的死安然接受,或許在他的心里,內河注定是漂泊的,生死早已變得像日出日落一樣自然。
善生一路的追尋,或許只是為了一朵怒放在無數個夢里的蓮花,“蓮花代表一種誕生,清除塵垢,在黑暗中趨向光。
一個超脫幻相的新世界的誕生。
”生命是一場蓮花的開落。
荷花鎮的早市讀后感悟怎么寫
這是本圖畫書,介紹了城市男孩陽陽為給奶奶過七十大壽,跟爸爸媽媽一起回到鄉下,和姑姑到荷花鎮的早市買東西的所見所聞。
一頁頁的畫面翻過,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派江南的水鄉風景。
那白房黑頂,立刻讓我聯想到烏鎮,也許作者就是在那畫的或畫的就是那吧
狹窄的水巷猶如東方的水上威尼斯,出門就是河,房子都蓋在水上,河就是路,船就是車。
那濃濃的水彩將早市上的熱鬧熙攘刻畫的淋漓盡致,將農村鄰里之間的其樂融融表現得真實溫馨,這種情景小時候的我們還見過,現在,恐怕很少有孩子見過,甚至有的同學連活豬都沒見過。
最好玩的是作者把農村常見的標語也畫上了:要想富,少生孩子多養豬
看得出、想象得到作者對農村的觀察、了解很細、很深。
唯一讓我感覺有些別扭的是,作者的文字敘述和圖畫有的沒有保持一致,讀了這頁文字得翻到下頁才能看到相應的圖畫,不知是不是作者有意為之。
這本書整體上很舒緩,沒有跌宕起伏。
可讀完,又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現在的孩子,城市的孩子哪有機會去感受農村生活呢
現在的孩子在鋼筋混凝土的房子里與大自然還有多少機會親密接觸呢
通過冬天的雪和夏天的荷花感悟出些什么
自然是最美的藝術家
觀賞荷花的感受 200字
輕輕撥開眼尺多高的雜草,一朵輕輕地映入眼簾。
荷花剛剛盛開,少了些羞澀之氣,卻也用荷葉遮住臉頰,猶抱琵琶半遮面。
放眼望去,滿池的荷葉隨著微風輕輕的蕩漾,一眼忘也望不到邊。
好多的荷花,各有各得姿態,蓮,花之君子者也,荷花顏色淡雅,美的清麗脫俗,即使是含苞欲放的花苞,也美到極致。
聞一聞,水的氣息夾雜著荷花清涼的香味兒,讓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