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篇對魯迅的感想
魯迅先生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旗手和開路先鋒,一生致力于中國國民性的批判。
在他的各種文體著述中,對國民劣根性及其社會根由的銳利透析、辛辣諷刺、無情抨擊及活脫脫的摹寫、刻畫比比皆是,充分體現(xiàn)了一代宗師對真、善、美的熱情歌頌,對假、惡、丑的無情批判。
而其中最能體現(xiàn)先生意愿的便是被后人稱頌的“立人”思想 。
“立人為本”是魯迅精神的靈魂。
實際上,魯迅從青年時代起就自覺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推動中國社會現(xiàn)代轉(zhuǎn)型這樣一個巨大的社會工作上去了。
國族遭受凌辱的歷史困境曾使魯迅十分痛心,這激發(fā)了他對人的精神麻木,尤其是中國人的精神麻木的自覺而深入的關(guān)注。
他在日本留學(xué)期間無意間看到影像中麻木的中國人,這件事對魯迅刺痛最深,他在《吶喊自序》里寫到:“這一學(xué)年沒有完畢,我已經(jīng)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yī)學(xué)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
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dāng)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只有當(dāng)具有個體尊嚴(yán)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被確立起來,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中國的崛起和強大才是可能的。
”魯迅在這里講到的個體尊嚴(yán)和個體意識的覺醒,就是他“立人為本”思想的精髓。
“立人”的根本在于“尊個性而揚精神”,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個性,人才會去發(fā)現(xiàn)“精神”。
精神是自由的,還是壓抑的,這直接關(guān)系到是安于現(xiàn)狀還是奮起反抗
先生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
”這正是立人所必經(jīng)的考驗。
經(jīng)過先驅(qū)者的啟蒙、教育,無數(shù)的“閏土”、“阿Q”清醒過來,不在沉默、膽怯、徘徊,“立人”的思想才會一步步清晰明確起來
他就具有了真正的勇氣,他就可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了。
他也就可以擁有“一個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樣一種坦蕩的胸懷了。
所以,個體意識著重于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追求,以及人的精神氣度的養(yǎng)成。
擁有了個體尊嚴(yán)和個體生命的自覺意識,也就擁有了魯迅所說的“自信力”。
而這些擁有自信力的人,才是中國的脊梁。
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就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所以,魯迅接著指出:“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jù)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覺醒人的個體尊嚴(yán),激活人的個體生命意識,這是魯迅人格與精神的首要之點,具有個體尊嚴(yán)和清醒的個體意識是他特別看重的精神品質(zhì)。
從“立人”出發(fā),魯迅又終其一生追求著自身的獨立個性和思想自由,也就是個性主義。
但在魯迅的時代以及中國的一貫的觀念里看,“個性主義”就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
在新中國成立后,馮雪峰僅僅指出魯迅“尊重和保護自己這個戰(zhàn)士的力量和地位,也要尊重和保護自己這個戰(zhàn)士的尊嚴(yán)與榮譽”這一事實,就被認為是對魯迅的最大歪曲。
據(jù)說這是把魯迅描繪為一個“個人主義者”,“維護個人利益、地位、尊嚴(yán)”=“個人主義(利己主義)”。
這種反常的心理在我國盛行多年,反倒成了“常理”了。
但在魯迅看來,既然要立人,當(dāng)然就要維護人的正當(dāng)權(quán)益、地位、尊嚴(yán),自然也包括自己的正當(dāng)權(quán)益、地位、尊嚴(yán)。
在魯迅的思想中,雖然有著“自我犧牲”的因素——這是他受進化論的影響以及托爾斯泰的人道主義的影響,也是他作為現(xiàn)代知識分子對國家、人民的社會責(zé)任感的體現(xiàn),是與他的“幼者、弱者、下者本位主義”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魯迅拒絕無條件的犧牲以至泯滅了自己,失去了自己的個性。
就如錢理群說的,“他沒有因為片面強調(diào)為國家、民族、社會及后代犧牲,而根本泯滅了自己的個性,走想變相的新奴隸主義” 。
魯迅的犧牲,是有限度的,而且有對象的,那就是廣大的中國人民,而不是少數(shù)謀私利者。
對于那些為了謀取私利而利用魯迅或其他真正的改革者的“自我犧牲”的人和行為,魯迅是極其敏感的,總是毫不猶豫的做出最猛烈的反擊。
在《犧牲謨》里,魯迅對那借著“同志”、“犧牲”的名義,要窮盡余力地剝奪“我”的一切,甚至連最后一條“褲子”也要奪去的人與行為進行了無情的諷刺與攻擊。
作為一個現(xiàn)代知識分子,魯迅很自覺地保持著自己的獨立個性和人格。
在他的一生中,雖然真心支持革命,但又自覺地與各政黨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為某一集團某一政黨所專用。
而一旦他發(fā)覺那些所謂的“革命者”借“革命”之名來販賣自己私貨,甚至使用殘暴的手段來壓迫人民的時候,魯迅總是毫不妥協(xié)地進行抗?fàn)帯?/p>
在“五卅慘案”之后,魯迅就徹底與國民黨決裂了;之前他與國民黨之間也進行過激烈的斗爭。
而在著名的“兩個口號”之爭的事件以及與周揚的論戰(zhàn)中,魯迅更是異常敏感地覺察到,徐懋庸等人接著“革命”的名義與政府的權(quán)力來壓迫進步知識分子,限制人們思想自由,動輒加之以“莫須有”之罪名,甚至威脅要“實際解決”,以此來牟取個人私利的“新奴隸主義”本質(zhì)。
他指出徐懋庸等“欲以‘國防文學(xué)’一口號去統(tǒng)一作家,也先豫備了‘漢奸文學(xué)’這名詞作為后日批評別人之用。
這實在是出色的宗派主義的理論”,說 “那些表面上扮著‘革命’的面孔,而輕易誣陷別人為‘內(nèi)奸’,為‘反革命’,為‘托派’,以至為‘漢奸’者,大半不是正路人;因為他們巧妙地格殺革命的民族的力量,不顧革命的大眾的利益,而只借革命以營私。
”對于這種打著“革命”的旗幟來行“新奴隸主義”的行徑,魯迅是看得非常透徹而且非常警惕的,因此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yōu)椤芭`總管”,他們的“新奴隸主義”也是封建主義的變種。
魯迅是一個人間的摯愛者,也是一個偉大的戰(zhàn)士。
他洞察一切的眼光使他能“從天上看見深淵”;而他堅定的“立人”理念與執(zhí)著的自由精神、獨特的個性,使他成為了一名不屈的反封建斗士。
魯迅的精神是偉大的,他所奠定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話語和現(xiàn)代文化,不僅啟蒙了當(dāng)時的人們,而且在今天,它依然燭照著人們,尤其是當(dāng)代的知識分子的道路,指引著正確的價值取向,為當(dāng)代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正確的思想依據(jù)和強大了的精神動力。
魯迅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深厚的文化意蘊、卓越的藝術(shù)成就,高聳于近現(xiàn)代文學(xué)的頂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震天撼地的藝術(shù)魅力。
他的雜文,充滿真情實感,真知灼見,既是投槍、匕首,又是解剖刀、手術(shù)刀、顯微鏡,成為人們了解歷史、認識社會、規(guī)范人生、追求未來的有力思想武器。
它的美學(xué)價值、藝術(shù)魅力從根本上來說,在于魯迅深諳歷史、忠于人民、知識淵博、愛憎分明、敢于和善于直面人生。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他的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面對新的社會、新的形勢、新的任務(wù)、新的事業(yè)、新的人生追求,如何學(xué)習(xí)和發(fā)揚魯迅精神
這確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我以為在這個問題上,也需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
今天要弘揚魯迅精神,就應(yīng)像他那樣刻苦學(xué)習(xí),從古今中外的文化寶庫中不斷吸取營養(yǎng),充實和豐富自己,做一個大寫的人。
我對魯迅先生的感受。
急
在現(xiàn)代中國的文,魯迅無疑是個大物。
無論是當(dāng)時還是,人們大多對他有種天然的。
可是,只要你多了解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他也是個凡人,甚至可以說他也是個“俗人”,即和你我一樣的平常之人。
最近聽了孔慶東先生說魯迅的節(jié)目后,我的這種感覺就更強烈了。
魯迅的平常,首先表現(xiàn)在他的作品里。
我們只要看看他筆下的那些小人物就知道了。
潤土、阿Q、孔乙己、祥林嫂……,一個個都那么卑微,卻又那么親切。
而魯迅先生則從不居高臨下,從不以“精英”自居,總是把自己放在與這些小人物平等的位置上,對他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理解。
每每讀他筆下的這些小人物,仿佛都能觸摸到一顆善良、溫暖的心在跳動。
我一直以為,從文學(xué)的角度說,魯迅作品中最精華、最具人文價值的不是他的雜文,也不是他的詩歌和散文,而是他的那些以小人物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小說。
和其他作家不同的是,魯迅畢竟又是個寫雜文的大家,因而在寫那些小人物時,往往又多了幾分深刻與冷峻,給我印象最深的當(dāng)數(shù)他的那篇名為《孤獨者》的小說。
他通過講述一個奮力反抗封建世俗卻最終被封建世俗所吞噬的小職員的悲劇,深刻地揭示了社會與人性的丑惡。
主人公連殳的“冬天的公園是沒有人去的”和“他們父子倆一生的事業(yè)就是為了逐出借住在我家里的那個女工”,那份同情讓我刻骨銘心,那種冷峻讓我不寒而栗
是我聽到過的最經(jīng)典的文學(xué)語言之一,真是永生難忘。
魯迅的平常還表現(xiàn)在他的生活中。
也許很多人都想不到,他還是個在經(jīng)濟上很“計較”的人。
我讀過他的日記,記的大多是些生活瑣事,而且都是“流水賬”的形式。
比如前天收到了一筆什么錢,昨天又買了個什么東西,今天誰又借去了一本什么書等等。
而對發(fā)表他文章的報社和雜志社所付給他的稿費,他更是斤斤計較,毫不客氣。
他雖然對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極為不滿,但卻并不拒絕去官方的機構(gòu)里任職。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那里有優(yōu)厚的待遇,可以拿到很多的錢。
但如果我們因此而以為魯迅先生不怎么高尚那就錯了。
他的理論是,人在世上首先得活著,然后才能去幫助別人,才能去追求你的理想和抱負。
也就是說,首先得有個飯碗,要有飯吃,然后才談得上其他。
為了活下去,而且還力求活的舒適一點,那么,就必須在現(xiàn)實面前做出某種妥協(xié),去干那些自己也許并不怎么喜歡但卻能讓自己活下去的事情,這就是魯迅人生哲學(xué)的另一面。
他的這種處事態(tài)度,是很有些辯證法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人生的智慧。
這不僅在當(dāng)時,就是在今天,也同樣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由此推而廣之,有了魯迅先生這種把飯碗與理想分開來看的思維,我們還可以把很多的事情分開來看,比如愛情與婚姻,情感與理智,思想與行動、高雅與通俗……等等。
魯迅向生活和現(xiàn)實低頭的事例還有很多,比如他的第一個妻子就不是許廣平,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一個家鄉(xiāng)女子。
盡管他并不喜歡,但為了不讓父母生氣又只好從命。
所以當(dāng)他完婚回來后,別人問他回老家干啥去了
他的回答是:“母親娶媳婦”——無奈而又睿智
又一句很經(jīng)典的魯迅式的黑色幽默。
另外還有他的兄弟恩仇,那就更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了。
同為中國文壇巨匠的周作人是他的胞弟,可兄弟倆卻為了某些至今都不為世人所完全知曉的原因而反目為仇,直到死都再也不曾相見
也許有些人會大惑不解:都是那么了不得的人啊,怎么為點家庭矛盾就成仇人了呢
不可思議吧
其實大家忘了,魯迅和周作人雖然是大作家,但他們首先是人。
既然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恩怨情仇,就有想不開拎不起的時候。
我以為,這才叫活得真實,這才像個人。
除了“母親娶媳婦”和兄弟恩仇,魯迅還喜歡自嘲,喜歡發(fā)牢騷,喜歡寫點打油詩,處處都體現(xiàn)出他的凡夫俗子本性。
讀讀他的那首《自嘲》詩吧:“運交華蓋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
”斗志不怎么昂揚吧
再讀讀他的那首打油詩《好東西歌》吧:“南邊整天開大會,北邊忽地起烽煙,北人逃難南人嚷,請愿打電鬧連天。
還有你罵我來我罵你,說得自己蜜樣甜。
文的笑道岳飛假,武的卻云秦檜奸。
相罵聲中失土地,相罵聲中捐銅錢,失了土地捐過錢,喊聲罵聲也寂然。
文的牙齒痛,武的上溫泉。
后來知道誰也不是岳飛或秦檜,聲明誤解釋前嫌,大家都是好東西,終于聚首一堂來吸雪茄煙。
”這樣的打油詩當(dāng)然登不了大雅之堂,也不會流傳千古,但卻實實在在是魯迅寫的。
讀了這些,難道你不覺得魯迅更可愛了嗎
不過,最能表現(xiàn)魯迅的平常人和平常心的,無疑應(yīng)該是人人皆知的那兩句詩了:“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這就是魯迅的情懷,雖然不一定很“偉大”,但絕對很真實。
這就是我聽魯迅的一點感想
悼魯迅先生感想50字
1\\\\另一面的魯迅 ---------憶魯迅先生》讀后感 前兩天到圖借書,看到書架上有一本簫紅的集子,就把它取了下來。
我讀書就是這樣,摸到那本讀那本,沒有什么計劃性。
封皮上寫著她的兩部代表作〈呼蘭河傳〉和〈小城三月〉的標(biāo)題。
回到宿舍,隨手翻翻,發(fā)現(xiàn)最后一篇是她寫的紀(jì)念魯迅的回憶錄〈回憶魯迅先生〉。
讀之欣欣然,竟然先把這最后一篇給一氣呵成地讀完了。
讀過回憶魯迅的文章不多,但可以說,此篇是為數(shù)不多的佳作。
正如本書的序言里所說的那樣:自從我們失掉了魯迅夫子之后,我們收獲了多少懷念的好文章,但簫紅的這一篇可說是空前的絕唱。
曾有人批評簫紅,說她由于沒有受到完整正式的教育,寫的文章中有的句子有語病。
但我想,文章貴在思想,而散文貴在一種真實的對于生活的體悟。
在這篇文章中,簫紅以她獨特的女性的視角,細膩的筆觸,給我們留下了不可多的寶貴的魯迅先生的另一面。
中學(xué)時,語文老師介紹魯迅時說道:魯迅的雜文如一把匕首,刺向敵人的心臟。
當(dāng)時對魯迅的感覺很冰冷,視他為殺手一般。
前些日子和朋友談起魯迅,朋友說,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如他的胡子-----又直又硬。
其實,魯迅和魯迅的文章并不是完全是這樣的。
如果我是一個語文老師,我倒是先把魯迅的散文介紹給我的學(xué)生。
曾有一段時間,我的枕頭邊放著一本魯迅的散文集。
早晨起床時,我不敢摸它,因為一旦打開便放不下。
〈故鄉(xiāng)〉,〈社戲〉,〈從北草園到三味書屋〉〈風(fēng)箏〉都是我特別喜歡的文章。
還有他的人物回憶,比如〈范愛農(nóng)〉,〈藤野先生〉,文字溫暖,真摯,感人。
這些文章讀了很多遍,每一次都是愛不釋手,掩卷之余,悵然若失。
我曾看到魯迅的很多照片,他總是神情嚴(yán)肅,甚至有一張他躺坐在一堆墳冢之中,還有他的題詞:我躺在廈門的墳中間,顯得放浪形骸。
簫紅在本篇的開頭就寫魯迅的笑:魯迅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里的喜歡。
下面還有寫他的笑的:“……魯迅的笑聲沖下樓梯來,原來有幾個朋友在樓上也正談的熱鬧”。
生活中的魯迅細致,周到。
有一次魯迅傷風(fēng)初愈,夜里十二點談話后,仍然堅持下來送簫紅。
臨別時,他提醒簫紅下次再來時辨認門的方法。
簫紅出門后回頭看時,魯迅先生那一排房子黑黑的,若不是告訴的那樣清楚,下次來她怕要記不住的。
魯迅在臨終前,仍然忘我的寫作,翻譯,關(guān)心青年。
我曾看到一張魯迅的一張在去世前不久和青年文學(xué)愛好著一起討論的照片。
照片中的他,只能看到半張瘦削的臉龐,做著手勢,背挺的筆直。
1936年5,6月份,魯迅重病在身,有一段時間,高燒不止,臥床不起。
簫紅去看望他。
“天氣熱起來了,客廳的門窗都打開著,陽光跳躍在門外的花園里。
麻雀來了停在夾竹桃上叫了三兩聲就又飛去,院子里的小孩子門唧唧喳喳地玩耍著,風(fēng)吹進來好象帶著熱風(fēng),撲到人的身上。
天氣從剛剛發(fā)芽的春天,變?yōu)橄奶炝恕?我讀到這里時,心情沉重。
如果以后我要是有機會作導(dǎo)演拍〈魯迅〉電影時,我一定把這一段插進去。
一邊是生,另一邊是死;一邊是陽光明媚,另一邊是死氣沉沉;一邊是希望,另一邊卻是絕望。
最后是結(jié)尾。
1936年10月17日,魯迅先生病又發(fā)了,又是氣喘。
17日,一夜未眠。
18日,終日喘者。
19日,魯迅安詳?shù)厮恕?/p>
魯迅逝世時簫紅遠在日本,并未在場,但她寫的如在場一般。
2\\\\《回憶魯迅先生》感想: “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里的歡喜。
” 這樣的文字是蕭紅寫下的。
一直以來蕭紅都給我水火相容的感覺。
看《呼蘭河傳》,十分驚訝天下竟有女子能將國恨家愁、東北的硬朗粗獷和微物的細膩敏感、以及朦朧的青年人的懷舊和對新時代的向往結(jié)合得如此天衣無縫。
這篇紀(jì)念魯迅先生的文章,開首是寫魯迅先生的笑的,也是風(fēng)流風(fēng)骨相得益彰的好作品。
偉人生平的文章里,慣常的總是將他\\\/她塑造成萬世流芳的形象,仿佛不是人類。
但蕭紅不同。
她告訴了我一個對世界和生活充滿愛的魯迅先生。
大愛盡在不言中。
一切,都始于一個笑,“是從心里的歡喜。
”
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后的感受
我又復(fù)習(xí)了一遍《我父先生》,再一次被魯迅先生為自得少、人想得多的精神和熱情關(guān)心培養(yǎng)青少年成長的品德感動。
文章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jié):伯父談到《水滸傳》里的人物時,我張冠李戴地亂說一氣,伯父笑著說:“還是我的記性好。
”這句話實際上是批評“我”讀書不認真。
讀到這兒,我想到自己也跟作者一樣看書囫圇吞棗。
比如,有一次,媽媽要我看一篇文章,并做一做后面的作業(yè),我無可奈何地坐在椅子上看起來,不到幾分鐘我就看完了。
媽媽在書上挑了一道問題考我,我半天不知道答案。
媽媽說:“你看書不認真,答案就在書后。
”從此以后,我讀書不再馬虎了。
看到“伯父”關(guān)心女傭阿三的時候,我腦海里呈現(xiàn)出了以前姐姐家的保姆形象。
那個保姆很胖,叫小燕。
以前姐姐不太喜歡她,經(jīng)常給她制造麻煩,有時東西不見了也叫她賠。
可有一天,我們一起出去玩時,小燕為了不讓姐姐被車撞到而自己卻受了傷,這時我才覺得小燕沒有想像中的那么討厭了。
后來小燕傷好了,可她不在姐姐家做了,我很傷心,以后我再也不能和她一起玩了。
讀完這篇課文,我知道了魯迅先生為什么受人愛戴,因為他為自己想得太少,替別人想得很多,熱愛所有的人。
我長大一定要做像魯迅先生一樣的人。
今天我們學(xué)習(xí)了周曄寫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和伯父談《水滸傳》,第二件事是我和伯父談碰壁,第三件事是爸爸、伯父一起救助一位車夫。
這幾件事給我的印象很深,讓我體會到了魯迅先生的品質(zhì)。
第一件事主要講了作者讀書不認真,看《水滸傳》只注意緊張動人的情節(jié),伯父問作者,她就張冠李戴亂說一氣,伯父說:“哈哈
還是我的記性好。
”這句話表面上伯父是在夸自己的記性好,實際是在批評作者讀書不認真。
我以前買書只看封面好不好看,再看插圖好不好就買下了,回到家一看,結(jié)果一點也不好看,讀了這個故事,我心里感到愧疚。
第二件事是主要講了“我”和伯父談起了鼻子,“我”對伯父說“伯父,您跟爸爸哪都像,就是有一點不像。
”伯父問:“哪一點不像呢
”作者說“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呢,又扁又平。
”伯父說小的時候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這句話表面上是伯父碰壁把鼻子碰扁了,實際上是伯父與反動勢力做斗爭時受到的殘酷迫害。
第三個故事告訴了我們要助人為樂。
魯迅救了一個車夫,還給了他一些錢,魯迅的品質(zhì)太高尚了。
在幫助了車夫后文章中說“我”看到伯父的臉變得嚴(yán)肅起來。
我對這句話不太懂,問了老師后才明白了。
因為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所以得到很多人的愛戴。
我要學(xué)習(xí)魯迅先生這種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的高尚的品質(zhì)。
對魯迅名句的感想
魯迅先生的話讓我明白了,學(xué)習(xí)必須要博采眾長,這樣才能豐富起自己的學(xué)問,學(xué)成氣候。
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一個人能夠堅定不移地堅持奮斗,即使每一步都走得很艱難,即使遭遇過很多失敗,但他一定能夠克服困難,抵達心中的目標(biāo)。
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之后的有什么感想
我感受到魯迅先生那種“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寫照,讀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后,我更體會到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精神。
假如魯迅先生還在,看到中國現(xiàn)在這副樣子,會有什么感想
去日本絕不會悔恨的,中國現(xiàn)在的問題就是因為封建思想還是很頑固.
上一篇:對培訓(xùn)課程后的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