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下偶的感想 ,在黃岡中學網校報讀了幾個月,不知道有沒有也在這個學校的呢?一起交流交流
校友校友,我也是。
黃岡作文的一次快樂的實驗感想
松鼠是一種美麗的小動物,很討人喜歡。
它四肢靈活,行動敏捷。
玲瓏的小面孔上,嵌著一對閃閃發光的小眼睛。
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象搽過油。
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總是向上翹著,顯得格外漂亮。
松鼠喜歡在樹枝上跳來跳去,十分機靈。
只要有人觸動一下樹干,它們就躲在數枝底下,或連蹦帶跳地逃到別的樹上去。
晴朗的夏夜,松鼠在樹上高興的跳著叫著,互相追逐嬉戲。
它們好像怕強烈的日光,白天常常躲在窩里歇涼;只在樹枝被風刮得亂搖晃的時候,它們才到地面上來。
但是從來不接近人的住宅。
口語交際。
(4分)閱讀增長智慧,經典滋潤人生。
黃岡市南湖中學發出“以好書為伴,與經典同行”的倡議,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 地點: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結果:孫權,劉備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曹操 劉備,孫權指揮官:曹操 周瑜、程普、劉備 兵力:約160,000 約50,000 赤壁之戰: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
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后討伐孫權。
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進取荊州 :曹操經200年官渡之戰、207年北征烏桓,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戰爭。
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后,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
其一,在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其二,派遣張遼、于禁、樂進駐兵許都附近,以備不測;其三,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其四,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其五,鏟除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權威。
七月秋,曹操親領大軍十余萬南下荊州,用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的話來說是“乘破袁紹之勢以下荊、吳”。
企圖一舉消滅劉表和江東的孫權,統一天下。
正當曹操疾趨宛、葉之時,八月間劉表病逝。
九月,其次子劉琮在新野(今屬河南省)不戰而降于曹軍。
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沖、斗艦,悉歸曹操所有,至此曹軍水戰實力大增。
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劉備,聞訊后率部南撤。
當時江陵(今湖北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因此劉備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
九月,曹軍親率精騎五千,包括親兵虎豹騎,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東北)擊潰劉備軍后占領江陵。
曹操至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
賈詡勸說曹操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占地,可是曹操并沒有理會他的建議。
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于禁、張郃、朱靈、李典、張遼、馮楷等七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
荊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淵駐守江陵,以曹洪駐守襄陽,另以一部水陸軍由襄陽沿漢水南向夏口。
曹操親率一部連同新附荊州之眾順江而下,攻打東吳。
當曹操南下時,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
魯肅與劉備相遇于當陽,后劉備用其計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并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余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
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共謀抗曹之計。
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威脅的書信,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孫權不愿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
孫權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
諸葛亮為孫權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于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他指出(一)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二)北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
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定可取勝。
魯肅又用激將法進言,說服了孫權,同時勸孫權立即把周瑜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
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后分析曹軍的弱點,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后患。
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并不向曹。
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
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兵敗烏林 :周瑜率領的軍隊在樊口與劉備回合。
然后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
曹軍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斗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
曹操不得不把軍隊“引次江北”,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
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雙相對峙。
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
周瑜部將黃蓋建議采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
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周瑜采納了黃蓋的建議,并即決定讓黃蓋用詐降接近曹操戰船。
黃準備了十艘蒙沖斗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
時值隆冬,多刮北風,但按氣象規律,幾天嚴寒日過后,以常見有少暖之日,風向亦或變為東風,南風。
據說,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這一天,晴空風暖,傍晚南風起,及至午夜風急,黃蓋以準備的船艦出發,順風駛向曹船。
到了江的中心,黃蓋手鋸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
”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
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 在南岸的孫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同時劉備也自蜀山向烏林進發。
盟軍橫渡長江,大敗曹軍。
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
周瑜、劉備軍隊水陸并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加以瘟疫、饑餓,曹軍損失大半。
幸得張遼,許諸等接應,才得脫險。
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后方不穩,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滿寵駐當陽。
后果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義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于孫、劉兩家。
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孫劉聯軍的戰績更以輝煌。
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果斷、以少勝多的的著名戰例。
赤壁戰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
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
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回曹仁后方。
次年,曹仁被迫撤退。
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
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
稍后又奪得劉璋的益州。
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點評 :在評論曹操兵敗赤壁,傳統的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
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
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當時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蕩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
」 傳統的評論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
曹操把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裴松之評論赤壁之戰是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
實由疾役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
天實為之,豈人事哉
」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
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
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
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
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 de Crespigny 認為烏林之戰實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
傳說與演義 后代的文學家在以此次戰爭為題材而創作詩、文、小說時,又往往有意地滲入了夸張、附會的成分。
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是全書最重要、規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戰事。
從第四十二回劉豫州敗走漢津口,魯肅來夏口吊劉表之喪開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會蔣干中計”、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龐統巧授連環計”、第四十八回“鎖戰船北軍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到第五十回“關云長義釋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戰事。
《三國演義》則繪影繪聲地描寫了周瑜的營帳駐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孫、曹鏖兵之處在三江口。
傳說、演義,和歷史有較大的區別。
史料 :主要的第一手史料是陳壽著《三國志》。
《三國志》之《魏書》、《蜀書》和《吳書》中有許多矛盾。
最近30年,考古發現開始補充正史記載。
1973年出土了東漢晚期的銅馬鐙一件,印有東漢獻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的瓦硯一臺,并有東漢銅鏡、陶瓷器和箭鏃等。
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層中發現沉船上的鐵環、鐵釘、東漢銅鏡等物。
同年,又在赤壁山上發現銅、鐵、玉帶鉤各一件。
赤壁的位置 多年來,學術界對於「赤壁」地望問題討論,諸說并起被近代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
一般統計,至少有七種「赤壁說」:蒲圻說、黃州說、鐘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
從目前討論的情況看,爭論的焦點是蒲圻說、嘉魚說與黃州說何者為是,其余四說難以成立。
【第1句】: 蒲圻說: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注》中寫道:「那個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
」《元和郡縣圖志》亦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
」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鑒》和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主是說。
三種說法,蒲圻說較為可信,因為近年蒲圻的赤壁陸續有大批的器物被發掘。
1991年湖北大學人文學院出版了《古戰場蒲圻赤壁論文集》贊同上述觀點。
【第2句】: 嘉魚說: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觀點。
如上溯此說之源,有《大清一統志》引據《水經注》為證。
《水經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里。
」此說后來為清末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所首肯。
【第3句】: 黃州說:還有一說認為赤壁在今武漢以東地帶。
唐朝杜牧和北宋蘇軾都把黃岡(古黃州)西北的赤鼻磯(今「東坡赤壁」)視為赤壁,因為此地巖壁垂直,一片紅色,宛若烈火燒過一樣。
蘇軾《前赤壁賦》稱:「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
實習生的感謝范文500
當事,一般具體指某一件事,當事孩子,指這件事的直接參與孩子。
歷史試卷,帶答案
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測試題及答案一、選擇題(30小題。
每小題
【第1句】:5分,共45分)下列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選出的正確答案填入答題卡相應題號空格內。
中國近代史是列強侵略中國和中國人民奮起抗爭的歷史。
完成下列各題
【第1句】:如果聽任鴉片泛濫,那么數十年后,中國“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這是誰給道光帝的上書內容( ) A、李鴻章 B、張之洞 C、林則徐 D、魏源
【第2句】:右圖是中國一著名的皇家園林被洗劫、焚毀后所剩的斷壁殘垣。
第一次洗劫、焚毀該園林的外國軍隊是( )A、英軍 B、八國聯軍 C、英法聯軍 D、法軍
【第3句】:近代史上,侵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是( )A、英國 B、法國 C、德國 D、俄國
【第4句】:《馬關條約》中嚴重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條款是( )A、賠款白銀2億兩 B、割讓臺灣等地給日本C、關稅協定 D、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第5句】:有關《辛丑條約》的內容中哪項最能說明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A、清政府賠償白銀
【第4句】:5億兩B、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C、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D、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中國近代史也是向西方學習、進行近代化探索的歷史。
完成下列各題
【第6句】:洋務運動創辦的軍用工業是( )A 、江南制造總局 B、湖北織布局 C、開平礦務局 D、漢陽鐵廠
【第7句】:洋務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是( )A、使中國走上了富強的道路 B、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C、解除了清政府內外交困的統治危機 D、完全阻止了外國經濟勢力在華的擴張
【第8句】:小明的爺爺早年參加了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這個政黨是( )A、興中會 B、光復會 C、中國同盟會 D、華興會
【第9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包括( )①民族主義 ②民權主義 ③民主主義 ④民生主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10句】:某校歷史興趣小組要實地考察辛亥革命起義所在地,他們應該去( )A、 北京 B、上海 C、廣州 D、武昌
【第11句】: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
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A、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D、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第12句】:中國科舉制度廢除是在( )A、1905年 B、1906年 C、1911年 D、1919年
【第13句】:新文化運動中,首先提倡白話文的是 ( )A、陳獨秀 B、李大釗 C、胡適 D、魯迅
【第14句】:一位老人生于1850年,卒于1905年,他這一生可能經歷哪些事情
( )①鴉片戰爭 ②第二次鴉片戰爭 ③甲午中日戰爭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⑤辛亥革命 ⑥新文化運動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完成下列各題
【第15句】:對于中共一大的描述,下列哪項最準確( )A、開天辟地 黨的誕生 B、生死攸關 歷史轉折C、革命圣地 延安精神 D、抗戰勝利 舉國歡慶
【第16句】:下列與國共兩黨合作無關的是( )A、黃埔軍校 B、北伐戰爭 C、抗日戰爭 D、井岡山會師
【第17句】: 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A、南昌起義 B、廣州起義 C、秋收起義 D、武昌起義
【第18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鞏固,其意義在于( )A、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標志 B、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C、是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D、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第19句】:在紅軍長征過程中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的轉折性會議是 ( ) A、中共一大 B、遵義會議 C、中共七大 D、八七會議
【第20句】:陜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中唱到:“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呦,一道道水,咱們中央紅軍到陜北……”歌詞描述的是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的感人場景。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的( )A、遵義 B、瑞金 C、吳起鎮 D、會寧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圍繞此主題完成
【第21句】:如果以“勿忘國恥,以史為鑒”為主題出一期板報,下列素材應選擇( )A、南昌起義 B、九一八事變 C、西安事變 D、重慶談判
【第22句】:全國性的抗戰開始于 爆發后( )A、七七事變 B、九一八事變 C、五四運動 D、柳條湖事件
【第23句】:毛澤東曾寫道:“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抗日戰爭期間,在“彭大將軍”的指揮下,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是( )A、臺兒莊戰役 B、百團大戰 C、平津戰役 D、遼沈戰役24.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重要的原因是 ( )A、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 B、日本帝國主義的投降 C、蘇聯紅軍進攻東北日軍 D、美國向日本國土投擲兩枚原子彈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完成下面題目25.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主要目的是( )A、國共實現分治 B、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C、籌備政治協商會議 D、爭取解放區民主政權和人民軍隊的合法地位
【第26句】:為進行教育,某中學師生來到解放戰爭時人民解放軍開始進入大反攻的革命老區,他們去的地方是( )A、延安 B、北平 C、大別山 D、井岡山
【第27句】:解放戰爭中被陳毅稱為:它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的戰役是( )A、遼沈戰役 B、平津戰役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愛國主義是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不同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不同的內容。
【第28句】:“五一”假期,小紅在某地旅游時看到一尊詹天佑的銅像。
這是為了紀念他主持修建的_______,這是中國自行設計并建造的第一條鐵路干線,它的建成振奮了民族精神。
( ) A、京張鐵路 B、淞滬鐵路 C、唐胥鐵路 D、滇越鐵路
【第29句】:自古以來,狀元是最受人羨慕的尊稱,而工商業則是被人看不起的“末業”。
在清末偏偏有一個狀元“舍本逐末”,實業救國,此人是( )A、康有為 B、詹天佑 C、陳獨秀 D、張謇
【第30句】:在抗日戰爭中,許多歌曲給與人們無窮的力量,其中《義勇軍進行曲》傳唱大江南北,表達了曲作者的愛國情懷,它的曲作者是( )A、田漢 B、冼星海 C、聶耳 D、徐悲鴻二、列舉題(17分)
【第31句】:請列舉下列信息相對應的歷史事件。
(8分)(1)自強求富為口號,開創近代探索路 (2)變法圖強為目標,挽救危亡看康梁 (3)三民主義為指導,終結帝制樹新風 (4)民主科學為旗幟,思想解放頌馬恩
【第32句】:(9分)在中國近代史上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中,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請結合所學知識寫出三位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以及與他們有關的歷史事件。
三、材料分析題(25分)
【第33句】:(13分)材料一:“按明治大帝遺策,第一期征服臺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等,皆已實現。
惟第三期之滅亡滿蒙,以便征服中國領土尚未實現”——1927年日本“東方會議”以后,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密奏材料二:“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
吾萬勿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于不顧”。
——1931年8月16日蔣介石致張學良電材料三:“你現在就是拿槍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政策也不能改變
” ——1936年12月7日下午,蔣介石對張學良的談話請回答(1)①材料一中“滿蒙”的“滿”是指近代中國哪一地區
(2分)②日本為把這一地區變成它的殖民地而制造的事件是什么
(2分)(2)通過材料二可以看出,蔣介石對日本侵略這一地區的態度是什么
(2分)(3)①材料三中蔣、張談話后不久,張學良等實行“兵諫”,這一事件指什么
(2分)②中國共產黨在處理這一事件上所提出的主張是什么
(2分)(4)這一事件的解決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
(3分)
【第34句】:(12分)材料一:20世紀初,法英美等國召開巴黎和會。
中國代表在會議上提出取消外國在中國一切特權、廢除“二十一條”等合理提案,遭到和會拒絕。
會議竟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侵占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
材料二:“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誓死力爭,還我青島”——五四運動學生們打出的標語口號。
材料三: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青春作伴,激情飛揚,今天是五四青年節,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又有15名優秀青年獲得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他們中有志愿到西部支教的志愿者;有勇于開拓創新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有銳意進取的青年企業家。
請回答:(1)2009年是五四運動多少周年
材料一反映出這場運動的導火線是什么
(4分)(2)根據材料二,說說五四運動的性質
(2分)(3)五四運動對中國歷史產生的重大影響是什么
(2分)(4)材料三中提到的15名優秀青年獲得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不同的經歷,不同的崗位,卻在同唱一首青春之歌.這就是五四運動給我們留下的一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那就是五四精神。
請說說你理解的五四精神是什么
(4分)四、讀圖問答
【第35句】: (13分)2009年是南京解放50周年,也是解放戰爭勝利50周年。
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六朝古都”之稱,在近代發生過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
請回答下列問題:圖1 圖2(1)在南京,哪個國家與中國簽訂了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請用一句話概括該條約對中國社會有何影響
(4分)(2)圖1是小華同學去南京某紀念館參觀時拍下的一張照片,請根據這張照片看出該館是為紀念什么事件而修建的
對此事件,你有什么感想
(4分)(3)圖2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黨總統府時的歡慶場面。
請回答,這一場面的出現與解放戰爭中的哪一場戰役有關
(2分)(4)南京見證了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請說說解放戰爭之所以能夠勝利的主要原因。
(3分)2009~2010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八年級 歷史答題卷一、選擇題(30小題。
每小題
【第1句】:5分,共45分)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題號161718192024222324252627282930答案二、列舉題(17分)
【第31句】:請列舉下列信息相對應的歷史事件。
(8分)(1) (2) (3) (4)
【第32句】:根據提示寫出下列歷史人物的名稱。
(9分)(1) ; (2) ; (3) ; 三、材料分析題(25分)
【第33句】:(13分)(1)(4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4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4句】:(12分)(1)(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讀圖問答
【第35句】:(13分)(1)(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9~2010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八年級 歷史答題卷答案一、選擇題(30小題。
每小題
【第1句】:5分,共45分)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CCDDBABCCDCACCA題號161718192024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ABBCBABABCCADC二、列舉題(17分)
【第31句】:(8分)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
【第32句】:(9分)(1)(3分)林則徐、左宗棠、鄧世昌、 (2)(6分)人物與事件一一對應即可 三、材料題(25分)33(13分)(1)(4分)東北地區 九一八事變 (2)(2分) 不抵抗政策 (3)(4分)西安事變 和平解決 (4)(3分)成為時局轉變的關鍵 ;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預示了團結抗日新局面的到來
【第34句】:(12分)(1)(4分)90周年 ;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2)(2分)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3)(2分)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4)(4分)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的愛國精神或敢于斗爭、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
【第35句】: 看圖回答(13分)(1)(4分)英國;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4分)南京大屠殺 ; 歷史不能忘記,否則歷史將重演 。
永記國恥!振興中華! 勿忘國恥(意思對即可)(3)(2分)渡江戰役(4)(3分)我黨的正確指揮;人民百姓的支持;我軍的英勇精神請采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上一篇:會計中專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