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縣一核兩帶三為主指的是什么
構建三大戰略格局“一核兩帶三組團”城鎮化戰略格局。
以長株潭城市群為核心,提升東部集聚發展帶,建設西部生態文化帶,依托湘南、洞庭湖、大湘西三大城市組團,推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發經濟帶結合部。
“一圈三區”農業戰略格局。
以基本農田為基礎,以發展大宗優質農產品為重點,構建長株潭都市農業圈,洞庭湖平湖現代農業示范區、大湘南丘陵農業區和大湘西山地生態農業區。
“一湖三山四水”生態安全戰略格局。
構建以洞庭湖為中心,以武陵一雪峰、南嶺、羅霄一幕阜山脈為生態屏障,以湘資沅澧四水為脈絡的生態安全格局。
·建設一核三極四帶多點:壯大長株潭核心增長極,培育岳陽、郴州、懷化增長極,打造京廣、環洞庭湖、滬昆、張吉懷經濟帶,培育若干新增長點。
什么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
江蘇省地勘單位改革與發展調研報告
關鍵詞:立足長遠謀劃未來 “面對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面對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們不能有絲毫自滿,不能有絲毫懈怠,必須再接再厲、一往無前,繼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夢的概括闡述。
實現中國夢任重而道遠,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在全力圓夢的道路上,提出“重振雄風、再創輝煌、贏得未來”的發展目標,正是我們譜寫中國夢惠山篇章的最好詮釋。
依托的是昨天,砥礪的是今天,激勵的是明天 “重振雄風、再創輝煌、贏得未來”不是一個口號,而是有著客觀的、具體的、實在的內容。
他是一個風標,將通過對惠山昨天發展實踐的提煉總結,展示雄風所在;他是一面旗幟,引領惠山上下正視自我、凝聚力量,創造新的輝煌;他就是一根指針,指引惠山人民立足長遠、謀劃未來,在化解矛盾中不斷進步,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前進,在克服困難中不斷跨越。
昨天所沉淀的深厚底蘊和精神內涵支撐著我們重振雄風。
作為近代民族工業發祥地、當代鄉鎮工業發源地的惠山,創造了很多個“第一”,直接造就了著名的鄉鎮企業“蘇南模式”,誕生了江蘇省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江蘇省第一個億元鎮和第一個億元村。
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惠山人敢為天下先、敢闖敢試的膽氣,得益于惠山人“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經歷千難萬險、說盡千言萬語”的豪氣,得益于惠山人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志氣。
這一切不僅是寶貴的經驗,更是珍貴的財富,正因為有了這些經驗和財富,惠山才能成功走出了一條符合發展要求、具有時代特征、體現惠山特點的改革之路,讓我們有十足的底氣進行重振雄風、再創輝煌、贏得未來的偉大實踐。
今天所面對的客觀現實和歷史使命砥礪著我們再創輝煌。
面對新的挑戰、面對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發覺我們“先發效應”正越來越小,“后發優勢”正越來越不足。
因此,我們擲地有聲地提出“重振雄風、再創輝煌、贏得未來”的奮斗目標,就是要讓全體惠山人重視今天、關注當下、做好眼前,繼承并弘揚“創新、堅韌、拼搏、高效”的惠山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寬廣胸懷,以釘釘子的精神,在思想認識上凝心聚力,在工作推進上攻堅克難,在發展步伐上爭先進位,帶著使命、帶著責任、帶著感情努力完成全區由高水平小康社會向基本現代化邁進的使命。
明天所展現的美好藍圖和熱切期盼激勵著我們贏得未來。
惠山對贏得未來的發展有著自己的追求,那就是“更高水平、更優質量、更深層次加快發展,優化發展;更大力度、更廣范圍、更高標準關注民生,改善民生,著力建設經濟優質而宜業,環境優美而宜居,生活優越而宜人的‘三優三宜’新惠山”。
為此,我們應思考如何立足現有基礎,努力探索出一條順應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要求,符合惠山產業特色的轉型升級之路;我們應思考如何不斷發揮我們現有優勢,高質量高水平地發展現代服務業,拓展服務業輻射范圍;我們應思考如何進一步統籌好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的關系,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民生需求,真真切切讓廣大群眾共享發展成果,讓每個惠山人更加熱愛惠山,共同建設惠山。
產業是根本,實體是基礎,企業是靈魂 實體經濟是惠山經濟發展的基礎,這個結論已經被過去的歷史所證明,也將被未來的發展所驗證。
惠山建區之初,一屆區委就提出“實體興區、工業強區”的發展思路,目的就是通過實體來強身健體,來發展壯大惠山的整體實力。
現在,惠山提出“重振雄風、再創輝煌、贏得未來”,就是要進一步強化實體經濟的基礎作用,不斷推進惠山的新型工業化、產業高端化。
近年來,談到新型工業化,我們經常談產業結構、談企業素質,我想這些是要談,但過于宏觀,是大方向、持續性的工作。
就目前階段,惠山更加要注重的是在轉型的總指導下,深入研究政府在“抓工業、興實體”方面可操控、可操作的著力點。
一是要少談產業結構,多談產出。
就區級層面來談結構,談二三產比例、用地強度等數據意義不大,不如談畝均產出。
目前,惠山區單位建設用地GDP產出低于全市平均值,因此,我們必須深化并實踐“畝產論英雄”理念,以經濟手段為杠桿,引導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
比如以土地使用稅為杠桿,通過“提標準、穩基數、重激勵”的辦法,倒逼企業想投入、重產出。
同時,可以結合園區整治工作,合理進行產業功能分區和產業布局,厘清園區現有土地利用情況和進園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對不符合標準條件的企業擬定退出機制,加快騰挪置換,提高土地產出效能。
二是要少談素質,多談企業梯隊。
惠山有華光等一批矢志做“百年老店”的雄鷹式企業,也有小打小鬧的作坊式小企業,在現代產業體系中,“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才會春色滿園。
大中小不同規模企業的合理架構,才會構成良性互動的經濟格局。
要堅持“抓大不放小”,進一步優化大企業、成長性企業、科技型潛力企業的梯度發展格局。
三是要少談要求,多談扶持。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簡單的、行政性的命令,要求企業技改、擴能,甚至進軍新行業,效果都不會好,甚至相反。
我們要充分尊重市場的經濟規律,在政策引導這個著力點上多下功夫,強調利益導向,提高企業加快發展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規劃是龍頭,城建是手段,形象是載體 惠山要重振雄風、再創輝煌、贏得未來,必須一著不讓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新型城鎮化有別于過去的城鎮化,我們在發展中已經意識到,新型城鎮化建設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的各個方面,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既是一項重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是改革發展的重要載體。
首先,新型城鎮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目的是讓人民群眾共享城鎮化發展成果。
其次,新型城鎮化必須堅持產城融合,產業支撐,不再一味地、人為地去造城。
城鄉之間應該呈現出交融和一體發展的關系,即在較大的空間地域里,中心城和小城鎮、村落間,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間,城區和山水田園間,形成有序的、交錯的和密集的配置,以最有效地提高有限國土的承載能力。
因此,我們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要處理好三大關系。
一是正確處理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的關系。
城鎮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長遠大計。
要堅持規劃引領,既立足當前,在環境面貌的靚化方面,突出重點區域、突出重點方面、突出地方特色,形成可看、可游、可賞的工作;又著眼長遠,全盤考慮、全面謀劃、全域布局,綜合考量和科學預測資源稟賦、環境承載、人口規模、產業發展、綜合交通等重要因素,把城鎮化放到“十二五”乃至更長的歷史時期中去謀劃、去推進。
二是正確處理城鎮發展與產業支撐的關系。
城鎮是產業的載體和平臺,產業是城鎮化的動力和源泉。
沒有產業支撐,城鎮化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猶如沙灘雕塑經不起風吹浪打。
因此,在推進過程中,要進一步考量產業發展規劃,以產城融合的新格局,統籌規劃城市產業園區和生活功能區,推動城鎮化和產業化實現良性互動。
三是正確處理硬件支撐與軟件建設的關系。
在硬件支撐上,主要是要解決在城建中如何做到少留遺憾或者是不留遺憾的問題,要使城鎮化進程從原來的“攤大餅”向“蒸小籠”發展,通過科學規劃、精心設計,努力做到多留遺產、少留遺憾,把城市建設精品留給后人當財富。
而在軟件建設上,則要遵循三分建設、七分管理的城市發展黃金定律,將城市管“活”,讓城市更有序、更有效率、更有生機。
總之,推進新型城鎮化,既要加強硬件支撐承載人,又要強化軟件建設服務人,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城鎮化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變革和進步。
“重振雄風、再創輝煌、贏得未來”的號角已經在惠山吹響。
回望歷史,我們心潮難平,倍感自豪;立足當前,我們重任在肩、時不我待;展望未來,我們豪情滿懷,摩拳擦掌。
有位哲人這樣說過,真正的強大,絕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心靈的力量。
一個人如此,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這種力量凝聚著發展的精神,引導著發展的方向,關系著發展的前途,決定著發展的命運。
我堅信,只要全區人民萬眾一心,和衷共濟,奮發向上,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破除一切發展的障礙,就能克服一切發展的困難,惠山發展的金光大道就會永不疲倦地向前開進,我們一定能夠攀登新的事業高峰,贏得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