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史簡編課件
概述
史書中被稱為“帝王”的人,都同文化創造和勞動工具創造有關:燧人氏發明火;伏羲氏作八卦;神農氏造耒耜,作陶器。蒼頡造文字;史皇作圖畫,曾畫過蚩尤的像,并把“神荼”、“郁壘”畫在桃木板上以御百鬼;禹鑄九鼎,上面雕飾著鬼神百物之形,使民分辨“神奸”。
舊石器時代的美術主要體現在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時代陶器在實用性的前提下,發展了美的造型和裝飾,所以新石器時代的美術絕大部分都與陶器的發展密切相關,這時期的繪畫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裝飾上得到表現。
第一節、石器
舊石器時代的石器是把礫石的邊沿加以敲打,現出厚刃,可為敲砸之用,沒有進行第二步加工。
繼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之后的磨光石器,是新石器時代的主要標志。以磨和鉆孔技術和極整齊對稱形式成為石器工具發展的高級階段。
先民已有多種多樣的審美創作活動,我國迄今發現最古老的裝飾品,是約三萬年前的一件石墨裝飾品,中央有穿孔,可系繩佩掛。鉆孔是人找到深度和厚度的勞動,鉆孔突破平面,發展了第三空間,是雕塑造型的基本因素。山頂洞人已采用赤鐵礦粉末與紅色泥巖作染色材料。
第二節、玉器
我國古代有極發達的玉石工藝,玉石器具有多種形式:圭、笏、璧、環等,在古代社會的宗教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有著重要地位及審美價值。儒家哲學中關于玉的學說,成為古代美善合一的美學思想的一部分。
良渚玉器造型宏大雄渾,風格嚴謹深刻,紋飾以神秘莫測的獸面引人入勝,陰線雕刻和浮雕完美組合。
“神似”是紅山文化古玉最大的特色,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十分傳神。典型玉器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
第三節、彩陶與黑陶
陶器的分類
陶器依用途可分為飲食器、炊煮器和儲藏器。其中盆、缽、碗、杯、豆、勺屬飲食器;鼎、鬲、簋、釜、灶屬炊煮器;壺、罐、瓶、甕屬儲藏器。
如果按陶質來分有紅陶、灰陶、白陶和黑陶。如以器表裝飾情況來劃分,則有素陶、彩陶、印文陶和擬形陶。裝飾紋樣有動物、植物和人形,但就彩陶來看,絕大部分是組合方式變化多端的幾何紋樣。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因首次發現于河南省澠池縣的仰韶村而得名,其年代為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考古學界根據時間和地區的差異將陶器分為不同的類型,有半坡類型和廟地溝類型。
半坡類型
以西安半坡村和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其造型以圓底缽、圓底盆和平底盆較多,還有折腹盆、細頸壺、直口尖頂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風格厚重樸實。
彩繪紋樣中除幾何紋樣外,還有人面、魚、鹿等形象,這些紋樣一般都畫于陶器最顯眼的地方。代表作品有《人面魚紋盆》、《魚紋盆》和《鹿紋盆》等,紋樣形象生動自然,手法簡練,筆觸粗獷,特征鮮明。幾何紋樣中主要有并列折線,并列斜線、三角形面構圖的二方連續裝飾帶,單純而富有裝飾效果。二方連續紋飾在我國早期的裝飾圖樣的發展中,可以說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半坡類型彩陶紋樣的造型特點是將虛實、疏密、正反、陰陽等關系較好地協調組織在一個空間平面之中。圖樣的多次重復,使看上去簡單的圖樣顯得豐富多彩,富有魅力。廟地溝類型
以河南陜縣廟地溝和陜西華縣泉護村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距今有5000多年。陶器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曲腹盆盆口較大,口部有折沿;碗型較小,并且是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飽滿,輕盈但很穩重。紋飾的色彩大多是黑色,一切都飾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分。裝飾風格由半坡的寫實轉向變形,而且是幾何花紋居多,通常用圓點、弧型線構成的新月型、葉形、花瓣形等紋飾,以及弧線與直線相交而成三角形紋飾圖樣。
馬家窯文化彩陶
馬家窯文化是以首先發現于甘肅臨洮的馬家窯而得名,年代為公元前3190年到公元前1715年。它與仰韶文化相近似,也可能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來的。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一般分為三種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
馬家窯類型
馬家窯類型以甘肅臨洮馬家窯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陶器的制作方法沒有太大改變,形制卻比以前豐富,主要有盆、缽,罐、甕、壺、盂、碗、豆、瓶、杯等。陶器彩繪以黑色為主,盆、缽等器物使用內外彩繪,少數瓶、壺通體彩繪。紋飾有幾何紋、人物紋和動物紋,以幾何紋居多,紋樣為波浪紋、旋渦紋或垂幛紋。紋飾線條生動流利,裝飾圖案構成繁密,變化豐富有序。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是出土于甘肅永靖的雙耳四系大彩陶甕,其造型穩定勻衡,紋飾由旋渦紋、圓圈紋、波狀紋、弦紋組成,線條生動流暢,弧線旋轉造成強烈的運動感,堪稱我國早期彩陶的杰作。
半山類型
以甘肅和政縣半山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長頸小口、寬肩大腹的雙耳罐是最常見的器物。它們造型圓渾厚重,大方穩定,外型輪廓線轉折變化最為考究,是工藝制作最成功的陶器之一。
半山陶器彩繪以黑色為主,也兼用紅色,組成的黑紅間用的類型也較多。紅黑的強烈對比與胎地的橙黃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效果。陶器的裝飾面積較大,有的裝飾帶有四五條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應,結構嚴謹、規整,形成一個變化多樣統一的整體裝飾色彩。裝飾紋樣多是幾何紋,最常見的有連旋紋、葫蘆紋、平行線紋、大圈紋、波狀紋、折線紋、方格紋、鋸齒紋等。半山彩陶紋樣均以寬窄不同的二方連續樣式展開,合圍整個陶器。從陶器的頂部俯視,其圖案變為優美的適合紋樣,妙趣橫生。
馬廠類型
以青海和縣馬廠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基本上沿襲半山類型的器物。馬廠彩陶裝飾紋樣略顯粗獷簡率,最具特色的紋飾是大圓圈紋,卷曲紋,蛙形紋和勾連紋。處理方法上是在二連紋飾的單位中,填以不同的紋飾。同時首次出現雷紋,它與勾連紋為后來的回紋形成奠定了基礎。
龍山文化的黑陶
在整個龍山文化系統中,又以山東龍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制黑陶器最為發達,其年代大約為公元前2010到公元前1530年。由于陶坯經過磨光,加上封窯嚴密,又有意識地讓煙熏黑,表面光亮如漆。形制類型較彩陶明顯增多,如盆、碗、豆、杯、鬲、鼎、罐等。
黑陶以造型見長,精細俊巧,樣式繁多,獨具風格。其工藝技術有黑、光、薄、棱、鼻五個特征:色調烏黑;器物表面光亮如有釉;胎質細膩致密而堅硬,有的厚度僅是0.1~0.2厘米,被稱為“蛋殼陶”;黑陶的轉折關系棱角清楚分明,有的黑陶上刻有凹凸的弦紋;有的器物有蓋、把手或穿繩的鈕鼻。
彩陶上的繪畫
史前彩陶上的繪畫,嚴格來講還是一種“寬泛”意義上的繪畫,它們僅僅是人類早期對器物的“美飾”。彩陶上的幾何紋飾和具有一定寫實風格的魚、蛙、鳥、蟲、獸的動物紋飾,以及枝葉花朵的植物紋飾等這些裝飾性繪畫,都說明原始人類具備了對美的初步體驗與藝術表現的基本能力。陶器上的這些裝飾性繪畫,不但反映了當時人類的生存活動,而且充滿了濃郁的原始巫術禮儀的宗教觀念。
半坡彩陶紋飾的動物形象已有接近寫實水平的`能力,尤其是關于魚的形象,同時還有大量的關于鹿的形象的描述。廟地溝
彩陶中,鳥和植物花卉的形象較多,風格寫實。彩陶器中的人物形象并不太多。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上畫有人面紋。更有名的是青海大通孫家寨出土的舞蹈陶盆,內壁上畫的是原始人載歌載舞的景象。
新石器時代的制陶者在繪畫技法上大多比較熟練。從彩陶上的那些生動流暢的筆觸和某些線條來看,可以推測原始人類使用了某種類似毛筆的工具,這為中國后來的繪畫確立的發展方向。
第四節、巖畫、地畫
巖畫是在巖石上雕刻和繪制的圖畫,其創作時間約為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國的巖畫按其表現的內容可分為南北兩個系統:北方地區反映原始的游牧生活;南方地區反映了南方原始農業社會的生活狀況。這些巖畫從總體上反映了遠古時代的社會經濟、生產狀況和人群組織形式,成為研究原始社會的活化石,也為探索原始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實物依據。巖畫達到史前藝術第一次繁榮時期的頂峰。包含人類初期的各種審美意識和觀念。
在大地灣遺址發現一幅仰韶文化晚期的地畫。描繪兩位獵人手執棍棒將野獸驅入陷阱的景象,寄寓著祈求狩獵豐收的愿望。
第五節、雕塑
雕塑作品以材質分為陶雕、玉雕等;以內容分有人物、動物。
陶雕人物多是婦女兒童的頭像,人面五官是陶雕的主要部分。陶雕除了人物外,還有大量的動物雕塑作品,造型頗具匠心,生動簡練。
原始玉雕造型勻稱,種類繁多,制造精細巧密,并結合了使實用和審美的雙向價值。代表作品有:山東日照龍山文化墓葬遺址出土的碧玉斧、玉刀和玉鏟;內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一件玉龍;遼寧阜新紅山文化墓葬出土的玉龜、玉鳥等。
思考題
簡述陶器的分類和裝飾手法。
試分析仰韶文化彩陶的分類和特點。
簡述馬家窯文化彩陶的分類和特點。
簡述龍山文化黑陶的分類和特點。
參考書目
《小邏輯》[德]黑格爾商務印書館
《藝術問題》[美]蘇珊.郎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思維發生學》張浩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美術史綱》李公明湖南美術出版社
《中國美術簡史》謝麗君李倍雷安徽美術出版社
《中國美術史》洪再新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中國美術史課件
引導語:如何設計一份中國美術史課件?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教學日期:XX月XX日星期X
教學要求:
使學生了解史前美術。
教學重點:彩陶
授課過程:
第一章史前美術
第一節概述
史前美術的概念是指沒有確切文字歷史記載之前的歷史。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空間。目前學術界較為通行的分類方法是將其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就現有的出土文物來看,寬泛意義上的美術已初見端倪。舊石器時代的美術主要體現于這一時期所使用的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時代的美術則轉向了器用。陶器的發明,在實用性的前提下,發展了美的造型和裝飾。所以新石器時代的美術絕大部分都與陶器的發展密切相關,這時期的繪畫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裝飾上得到表現。另外,巖畫、地畫、壁畫、玉石雕刻等工藝也得到了發展。
第二節時代分期和主要遺址
目前我國所知出土有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文化遺物的遺址大約有兩百多處,下面僅介紹其中較為重要部分:
舊石器時代早期
山西城西侯度文化遺址,距今約180萬年,是中國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存,發現有石器工具、動物化石和火燒遺跡。
云南元謀人文化遺址,距今約為170萬年,發現有中國已知最早的人類化石以及石器工具、動物化石和火燒遺跡。
此外,河北陽原小長梁、東谷坨文化遺址,距今約100萬年;陜西藍田公王嶺藍田人文化遺址,距今約100萬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文化遺址,距今約70萬年~20萬年,均發現有人類化石、石器和火燒痕跡。
舊石器時代中期
山西襄汾丁村人文化遺址,距今20萬年,發現有人類化石、石器工具和動物化石。
陜西大荔甜水溝大荔人文化遺址,距今10萬余年,有人化石、石器工具和動物化石。
山西陽高許家窯人文化遺址,距今19萬余年,有人類化石、石器工具,骨角器和動物化石。
舊石器時代晚期
遼寧海城小孤山文化遺址距今4~2萬年;山西朔縣峙峪人文化遺址,距今【第2句】:8萬年;寧夏靈武水洞溝文化遺址,距今【第2句】:5~【第1句】:6萬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人文化遺址,距今【第1句】:8萬年等等,均發現有石器工具、骨角器、裝飾品和動物化石。
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大約起始于公元前8000年,一直延續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達7000多處,它們的文化面貌多樣,內涵豐富,各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4個區域:
黃河流域
早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主要集中于河南中部的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5500~前4900年;河南北部的磁山文化,約公元前5400~前5100年和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大地灣文化,約公元前5200~前4800年。
中期主要一在黃河中游分布甚廣、延續時間久長的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分為半坡類型和廟地溝類型)為主,還有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月公元前4300~前2500年)。
屬于晚期的有黃河上游的馬家窯,約公元前3000~前2050年,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石嶺下、馬家窯、半山和馬廠4個類型。它與仰韶文化有一脈相承的繼承發展關系。
長江流域
早期主要有河姆度文化(其下層文化約為公元前5000~前4600年)和馬家濱文化,約公元前5000~4000年。
中期主要有分布于長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約公元前4400~前3300年,和長江下游地區的北陰陽營文化,約公元前4000~3300年。
晚期以繼承馬家濱文化發展而來的良渚文化為主,約公元前3300~前2250年,還有屈家嶺文化約公元前3000~前2600年。
華南和西南地區
早期有仙人洞一期文化(發現于江西萬年仙人洞,約公元前6800年)和廣東粵西地區的陽春獨石寨,封開黃巖洞等。
中期有臺灣大坑文化
晚期文化遺址分布較廣,主要有石峽文化、山背文化、鳳鼻頭文化等等。廣大的華南地區西南地區,存在著面貌多樣、相互關系復雜的新石器文化。
北方地區
早期的新樂文化(發現于遼寧沈陽新樂,約公元前5300~前4800年)分布于遼寧東南部,中期的紅山文化(發現于內蒙古赤峰紅山,約公元前3500~3000年)分布于遼寧、內蒙古和河北交界地區。
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各地文化類型有相互交流、影響以至融合統一的趨勢,而中原地區文化的先導地位也日益突出。
第三節陶器和彩陶
陶器的分類
陶器依用途可分為飲食器、炊煮器和儲藏器。其中盆、缽、碗、杯、豆、勺屬飲食器;鼎、鬲、簋、釜、灶屬炊煮器;壺、罐、瓶、甕屬儲藏器。
如果按陶質來分有紅陶、灰陶、白陶和黑陶。如以器表裝飾情況來劃分,則有素陶、彩陶、印文陶和擬形陶。裝飾紋樣有動物、植物和人形,但就彩陶來看,絕大部分是組合方式變化多端的幾何紋樣。
彩陶
【第1句】: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因首次發現于河南省澠池縣的仰韶村而得名,其年代為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考古學界根據時間和地區的差異將陶器分為不同的類型,有半坡類型和廟地溝類型。
【第1句】:半坡類型
以西安半坡村和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其造型以圓底缽、圓底盆和平底盆較多,還有折腹盆、細頸壺、直口尖頂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風格厚重樸實。
彩繪紋樣中除幾何紋樣外,還有人面、魚、鹿等形象,這些紋樣一般都畫于陶器最顯眼的地方。代表作品有《人面魚紋盆》、《魚紋盆》和《鹿紋盆》等,紋樣形象生動自然,手法簡練,筆觸粗獷,特征鮮明。幾何紋樣中主要有并列折線,并列斜線、三角形面構圖的二方連續裝飾帶,單純而富有裝飾效果。二方連續紋飾在我國早期的.裝飾圖樣的發展中,可以說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半坡類型彩陶紋樣的造型特點是將虛實、疏密、正反、陰陽等關系較好地協調組織在一個空間平面之中。圖樣的多次重復,使看上去簡單的圖樣顯得豐富多彩,富有魅力。
【第2句】:廟地溝類型
以河南陜縣廟地溝和陜西華縣泉護村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距今有5000多年。陶器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曲腹盆盆口較大,口部有折沿;碗型較小,并且是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飽滿,輕盈但很穩重。紋飾的色彩大多是黑色,一切都飾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分。裝飾風格由半坡的寫實轉向變形,而且是幾何花紋居多,通常用圓點、弧型線構成的新月型、葉形、花瓣形等紋飾,以及弧線與直線相交而成三角形紋飾圖樣。
【第2句】:馬家窯文化彩陶
馬家窯文化是以首先發現于甘肅臨洮的馬家窯而得名,年代為公元前3190年到公元前1715年。它與仰韶文化相近似,也可能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來的。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一般分為三種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
【第1句】:馬家窯類型
馬家窯類型以甘肅臨洮馬家窯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陶器的制作方法沒有太大改變,形制卻比以前豐富,主要有盆、缽,罐、甕、壺、盂、碗、豆、瓶、杯等。陶器彩繪以黑色為主,盆、缽等器物使用內外彩繪,少數瓶、壺通體彩繪。紋飾有幾何紋、人物紋和動物紋,以幾何紋居多,紋樣為波浪紋、旋渦紋或垂幛紋。紋飾線條生動流利,裝飾圖案構成繁密,變化豐富有序。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是出土于甘肅永靖的雙耳四系大彩陶甕,其造型穩定勻衡,紋飾由旋渦紋、圓圈紋、波狀紋、弦紋組成,線條生動流暢,弧線旋轉造成強烈的運動感,堪稱我國早期彩陶的杰作。
【第2句】:半山類型
以甘肅和政縣半山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長頸小口、寬肩大腹的雙耳罐是最常見的器物。它們造型圓渾厚重,大方穩定,外型輪廓線轉折變化最為考究,是工藝制作最成功的陶器之一。
半山陶器彩繪以黑色為主,也兼用紅色,組成的黑紅間用的類型也較多。紅黑的強烈對比與胎地的橙黃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效果。陶器的裝飾面積較大,有的裝飾帶有四五條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應,結構嚴謹、規整,形成一個變化多樣統一的整體裝飾色彩。裝飾紋樣多是幾何紋,最常見的有連旋紋、葫蘆紋、平行線紋、大圈紋、波狀紋、折線紋、方格紋、鋸齒紋等。半山彩陶紋樣均以寬窄不同的二方連續樣式展開,合圍整個陶器。從陶器的頂部俯視,其圖案變為優美的適合紋樣,妙趣橫生。
【第3句】:馬廠類型
以青海和縣馬廠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基本上沿襲半山類型的器物。馬廠彩陶裝飾紋樣略顯粗獷簡率,最具特色的紋飾是大圓圈紋,卷曲紋,蛙形紋和勾連紋。處理方法上是在二連紋飾的單位中,填以不同的紋飾。同時首次出現雷紋,它與勾連紋為后來的回紋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3句】:龍山文化的黑陶
在整個龍山文化系統中,又以山東龍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制黑陶器最為發達,其年代大約為公元前2010到公元前1530年。由于陶坯經過磨光,加上封窯嚴密,又有意識地讓煙熏黑,表面光亮如漆。形制類型較彩陶明顯增多,如盆、碗、豆、杯、鬲、鼎、罐等。
黑陶以造型見長,精細俊巧,樣式繁多,獨具風格。其工藝技術有黑、光、薄、棱、鼻五個特征:色調烏黑;器物表面光亮如有釉;胎質細膩致密而堅硬,有的厚度僅是0.1~0.2厘米,被稱為“蛋殼陶”;黑陶的轉折關系棱角清楚分明,有的黑陶上刻有凹凸的弦紋;有的器物有蓋、把手或穿繩的鈕鼻。
彩陶上的繪畫
史前彩陶上的繪畫,嚴格來講還是一種“寬泛”意義上的繪畫,它們僅僅是人類早期對器物的“美飾”。彩陶上的幾何紋飾和具有一定寫實風格的魚、蛙、鳥、蟲、獸的動物紋飾,以及枝葉花朵的植物紋飾等這些裝飾性繪畫,都說明原始人類具備了對美的初步體驗與藝術表現的基本能力。陶器上的這些裝飾性繪畫,不但反映了當時人類的生存活動,而且充滿了濃郁的原始巫術禮儀的宗教觀念。
半坡彩陶紋飾的動物形象已有接近寫實水平的能力,尤其是關于魚的形象,同時還有大量的關于鹿的形象的描述。廟地溝彩陶中,鳥和植物花卉的形象較多,風格寫實。彩陶器中的人物形象并不太多。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上畫有人面紋。更有名的是青海大通孫家寨出土的舞蹈陶盆,內壁上畫的是原始人載歌載舞的景象。
新石器時代的制陶者在繪畫技法上大多比較熟練。從彩陶上的那些生動流暢的筆觸和某些線條來看,可以推測原始人類使用了某種類似毛筆的工具,這為中國后來的繪畫確立的發展方向。
陶器上的刻劃符號
在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彩陶器中,有的在口沿上刻有符號,約有二百七十多例、五十多種不同的符號,有的重復出現幾次,有的集中發現與某一遺址,有的相同符號出現在不同遺址。
馬家窯文化彩陶器上則發現用黑色顏料畫的符號,僅柳灣墓地就有一百三十余種。
在山東莒縣的陵陽河、諸城前寨等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現的陶器刻劃符號,則具有濃重的圖畫色彩,如陵陽河出土的刻符陶尊上的符號,好象太陽在云氣之上,云氣下面有五峰聳立——這已經是一種通過形象組合表示較抽象含義的表意符號。
1974年在江蘇吳縣澄湖遺址出土的一個陶罐上也有數個刻劃符號其中一個八角形符號似受大汶口文化影響。
這些考古發現證明,中國文字的起源是多元的。
第四節其他形式的美術活動
雕塑
就目前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雕塑作品是在新石器時代。從其材質來分,可分為陶雕、石雕、玉雕、骨雕;從題材內容來分,主要有人物、動物以及少量植物。
【第1句】:陶雕
陶雕人物一般是原始人所喜歡的氏族成員的形象,從現有的陶雕作品來看,多是婦女兒童的頭像,人面五官是陶雕的主要部分。陶雕除了人物外,還有大量的動物雕塑作品,造型頗具匠心,生動簡練。
【第2句】:玉雕
玉雕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對自然硬質材料工藝加工的自覺。原始于雕造型勻稱,種類繁多,制造精細巧密,并結合了使實用和審美的雙向價值。代表作品有:山東日照龍山文化墓葬遺址出土的碧玉斧、玉刀和玉鏟;內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一件玉龍;遼寧阜新紅山文化墓葬出土的玉龜、玉鳥等。
工藝美術制品
舊石器時代的工藝美術制品主要是經過打制的鋒利的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工藝美術有:染織,骨器和編織等。
小結
中國史前藝術的特色集中體現于七千年至四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和玉器上。從這些出土文物來看,盡管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寫實能力,但是,單純的視覺審美享受并不自覺。史前美術與同樣產生于原始思維平臺之上的原始宗教之間有很強的相互依賴關系。
術語
原始思維:是相對于文明思維的一種思想認識方法,受自然泛神論影響,不分物我,長于整體地把握事物。其邏輯前提是感覺而不是論證。
陶器:是用陶土作坯胎,用火燒制而成的器物。窯溫一般在攝氏600到1000度之間。
彩陶:在打磨過光滑的橙紅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物質顏料進行描繪,用赫石和氧化錳作成色元素,然后入窯燒制。在橙紅色的胎地上呈現出赫紅、黑、白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形成紋樣與器物造型的高度統一達到裝飾美化效果。是制陶工藝中最成功的一種裝飾藝術手法。
弦紋:是指在輪制成型時用工具接觸器物,使得器物表面出現粗細寬窄不同的平行紋線,起到很好的裝飾效果。
思考題
【第1句】:簡述陶器的分類和裝飾手法。
【第2句】:試分析仰韶文化彩陶的分類和特點。
【第3句】:簡述馬家窯文化彩陶的分類和特點。
【第4句】:歸納原始思維與文明思維的差異。
中國美術史的課件
中國美術史的課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內容:史前美術
教學日期:
教學要求:
使學生了解史前美術。
教學重點:彩陶
授課過程:
第一章史前美術
第一節概述
史前美術的概念是指沒有確切文字歷史記載之前的歷史。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空間。目前學術界較為通行的分類方法是將其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就現有的出土文物來看,寬泛意義上的美術已初見端倪。舊石器時代的美術主要體現于這一時期所使用的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時代的美術則轉向了器用。陶器的發明,在實用性的前提下,發展了美的造型和裝飾。所以新石器時代的美術絕大部分都與陶器的發展密切相關,這時期的繪畫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裝飾上得到表現。另外,巖畫、地畫、壁畫、玉石雕刻等工藝也得到了發展。
第二節時代分期和主要遺址
目前我國所知出土有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文化遺物的遺址大約有兩百多處,下面僅介紹其中較為重要部分:
舊石器時代早期
山西城西侯度文化遺址,距今約180萬年,是中國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存,發現有石器工具、動物化石和火燒遺跡。
云南元謀人文化遺址,距今約為170萬年,發現有中國已知最早的人類化石以及石器工具、動物化石和火燒遺跡。
此外,河北陽原小長梁、東谷坨文化遺址,距今約100萬年;陜西藍田公王嶺藍田人文化遺址,距今約100萬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文化遺址,距今約70萬年~20萬年,均發現有人類化石、石器和火燒痕跡。
舊石器時代中期
山西襄汾丁村人文化遺址,距今20萬年,發現有人類化石、石器工具和動物化石。
陜西大荔甜水溝大荔人文化遺址,距今10萬余年,有人化石、石器工具和動物化石。
山西陽高許家窯人文化遺址,距今19萬余年,有人類化石、石器工具,骨角器和動物化石。
舊石器時代晚期
遼寧海城小孤山文化遺址距今4~2萬年;山西朔縣峙峪人文化遺址,距今【第2句】:8萬年;寧夏靈武水洞溝文化遺址,距今【第2句】:5~【第1句】:6萬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人文化遺址,距今【第1句】:8萬年等等,均發現有石器工具、骨角器、裝飾品和動物化石。
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大約起始于公元前8000年,一直延續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達7000多處,它們的文化面貌多樣,內涵豐富,各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4個區域:
黃河流域
早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主要集中于河南中部的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5500~前4900年;河南北部的磁山文化,約公元前5400~前5100年和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大地灣文化,約公元前5200~前4800年。
中期主要一在黃河中游分布甚廣、延續時間久長的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分為半坡類型和廟地溝類型)為主,還有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月公元前4300~前2500年)。
屬于晚期的有黃河上游的馬家窯,約公元前3000~前2050年,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石嶺下、馬家窯、半山和馬廠4個類型。它與仰韶文化有一脈相承的繼承發展關系。
長江流域
早期主要有河姆度文化(其下層文化約為公元前5000~前4600年)和馬家濱文化,約公元前5000~4000年。
中期主要有分布于長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約公元前4400~前3300年,和長江下游地區的北陰陽營文化,約公元前4000~3300年。
晚期以繼承馬家濱文化發展而來的良渚文化為主,約公元前3300~前2250年,還有屈家嶺文化約公元前3000~前2600年。
華南和西南地區
早期有仙人洞一期文化(發現于江西萬年仙人洞,約公元前6800年)和廣東粵西地區的陽春獨石寨,封開黃巖洞等。
中期有臺灣大坑文化
晚期文化遺址分布較廣,主要有石峽文化、山背文化、鳳鼻頭文化等等。廣大的華南地區西南地區,存在著面貌多樣、相互關系復雜的新石器文化。
北方地區
早期的新樂文化(發現于遼寧沈陽新樂,約公元前5300~前4800年)分布于遼寧東南部,中期的紅山文化(發現于內蒙古赤峰紅山,約公元前3500~3000年)分布于遼寧、內蒙古和河北交界地區。
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各地文化類型有相互交流、影響以至融合統一的趨勢,而中原地區文化的先導地位也日益突出。
中國美術史宋代課件
中國美術史宋代課件,僅供參考。
課程代碼:××××
課程名稱:中國美術史(中文)/ArtHistoryofChina(英文)
學時/學分:32/2
先修課程:平面構成、色彩構成
適用專業:藝術類、設計類專業
【第1句】:本課程的性質、目的
中國美術史是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旨在介紹及分析中國各個不同歷史階段重要代表美術作品,便學生了解美術作品的內容、制作方法、審美特色以及意義。教學總體目標在于經由對中國美術作品的認識,了解中國文化的精神及面貌,并由此促使學生們反思本土藝術文化的特色。
【第2句】: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原始社會的美術、先秦美術
(一)基本要求:基本了解原始社會的骨、牙、紡織及其它工藝、先秦繪畫和先秦雕塑,掌握原始社會的石器、陶器、繪畫、雕塑;先秦燦爛的青銅工藝:濫觴期、鼎盛期、轉折期、衰落期。
(二)重點與難點:原始社會的石器、陶器、繪畫、雕塑、先秦燦爛的青銅工藝:濫觴期、鼎盛期、轉折期、衰落期
(三)教學內容
【第1句】:原始社會的石器、陶器、繪畫、雕塑
【第2句】:原始社會的骨、牙、紡織及其它工藝
【第3句】:先秦燦爛的青銅工藝:濫觴期、鼎盛期、轉折期、衰落期
【第4句】:先秦繪畫
【第5句】:先秦雕塑
(四)學時分配:4課時
(五)習題與作業
【第1句】:論先秦青銅工藝的發展歷程。
第二章秦漢美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美術
(一)基本要求:了解秦漢繪畫藝術:壁畫、帛畫、秦漢雕塑藝術、魏晉南北
朝時期人物畫的.新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的興起,掌握秦漢畫像石與畫像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石窟藝術、畫論。
(二)重點與難點:秦漢畫像石與畫像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石窟藝術、畫論
(三)教學內容
【第1句】:
【第2句】:
【第3句】:
【第4句】:
【第5句】:
【第6句】:秦漢繪畫藝術:壁畫、帛畫秦漢畫像石與畫像磚秦漢雕塑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畫的新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的興起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石窟藝術、畫論
(四)學時分配:6課時
(五)習題與作業
【第1句】: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何會興起山水畫?
第三章隋唐美術
(一)基本要求:了解隋唐壁畫、工藝與雕塑,掌握鞍馬、畜獸和花鳥畫、山水畫、人物畫。
(二)重點與難點:鞍馬、畜獸和花鳥畫、山水畫、人物畫
(三)教學內容
【第1句】:
【第2句】:
【第3句】:
【第4句】:
【第5句】:人物畫山水畫鞍馬、畜獸和花鳥畫壁畫工藝與雕塑
(四)學時分配:4課時
(五)習題與作業
【第1句】:談隋唐山水畫的新發展
第四章五代、兩宋、元代美術
(一)基本要求:了解宋代雕塑和工藝美術、元代水墨梅竹與花鳥畫、人物肖像畫等內容,掌握宋代繪畫的繁榮興盛、宋代雕塑和工藝美術、元代山水畫。
(二)重點與難點:宋代繪畫的繁榮興盛、宋代雕塑和工藝美術、元代山水畫
【第1句】:五代繪畫的承前啟后
【第2句】:宋代繪畫的繁榮興盛
【第3句】:宋代雕塑和工藝美術
【第4句】:遼、金、西夏美術
【第5句】:元代山水畫
【第6句】:元代水墨梅竹與花鳥畫、人物肖像畫
【第7句】:元代寺觀壁畫
(四)學時分配:8課時
(五)習題與作業
【第1句】:談宋代繪畫的繁榮興盛的原因及表現。
第五章明代、清代美術
(一)基本要求:了解清代的宮廷繪畫與仕女人物畫、明前期宮廷繪畫與浙派等內容,掌握吳門四家及其傳派、明末山水畫派與董其昌、揚州畫派。
(二)重點與難點:吳門四家及其傳派、明末山水畫派與董其昌、揚州畫派
(三)教學內容
【第1句】:明前期宮廷繪畫與浙派
【第2句】:吳門四家及其傳派、明末山水畫派與董其昌
【第3句】:水墨大寫意花鳥畫派、明末的人物畫大家
【第4句】:明朝壁畫和版畫
【第5句】:固守傳統與破格創新的清初畫壇
【第6句】:揚州畫派、清代的宮廷繪畫與仕女人物畫
【第7句】:清代壁畫、版畫與年畫
(四)學時分配:6課時
(五)習題與作業
【第1句】:論明末山水畫派特色與董其昌的貢獻。
第六章近代美術
(一)基本要求:了解中國早期的美術教育、中國早期的美術留學生、新時期的工藝美術,掌握新藝術觀的形成和發展。
(二)重點與難點:新時期繪畫藝術、新藝術觀的形成和發展
【第1句】:繪畫藝術
【第2句】:新藝術觀的形成和發展【第3句】:中國早期的美術教育【第4句】:中國早期的美術留學生【第5句】:新時期的工藝美術
(四)學時分配:4課時
(五)習題與作業
【第1句】:寫一篇
目4000字左右的論文,學生自己選擇與中國美術史有關的任何題
【第3句】:主要教學參考書
【第1句】:梁燕、付予編著《中國美術史》
【第2句】:楊仁凱主編《中國書畫》
【第3句】:黃宗賢編著《中國美術史綱要》
【第4句】:陳傳席著《中國山水畫史》
【第5句】: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
上一篇:全國脫貧攻堅標語合集90句
下一篇:春節加班企業標語錦集7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