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親子運動會感想,簡短幾句話最好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愛
今天我們應該怎樣愛孩子
第一是愛的目光——注視孩子,用賞識的神情告訴孩子:“太好了
你讓我驕傲
” 對孩子,你愛的目光足夠了嗎
愛的目光是孩子成長的營養源。
與孩子交流時,成人愛的目光,往往勝過語言。
93歲高齡的日本小兒科醫生內藤壽七郎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愛哭鬧的孩子只要一見到內藤博士就會停止哭泣。
有一天,一位媽媽帶著兩歲男孩前來找內藤先生看病。
媽媽說,一升裝的牛奶,這孩子一口氣就能喝光。
因為喝牛奶超量患了牛奶癬,皮膚刺癢睡不著覺,舉止焦躁不安。
內藤先生不慌不忙地將白大褂脫下,然后跪在那個男孩面前,看著對方的眼睛。
“你喜歡喝牛奶嗎
”內藤先生溫和地問道。
男孩點點頭。
內藤先生仍然目不轉睛地看著他說:“如果不讓你喝你特別喜歡喝的牛奶,你能忍得住嗎
”男孩顯出一副煩躁和不滿的神色,并且把臉扭向一邊。
內藤先生跟著轉到孩子面前蹲下身子說:“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嗎
”不管男孩怎樣不耐煩,拒絕回答,內藤先生的目光一直充滿著信賴,口氣也十分誠懇。
終于,男孩輕輕地點了點頭。
奇跡發生了。
男孩回家后不喝牛奶了,濕疹癥狀很快消失。
一年半以后,他的母親認為可以少喝點兒牛奶了,可男孩說:“大夫說能喝我才喝。
”母親只好請內藤先生來幫忙。
這一次,內藤先生仍然是看著男孩的眼睛,微笑著說:“你現在可以放心地喝牛奶了。
”從那天起,男孩真的又開始喝牛奶了。
內藤先生通過這件事總結出:哪怕是才兩歲的孩子,只要他明白了道理,就能控制自己。
于是,他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愛的目光足夠嗎
”這個口號提出至今已經半個多世紀了,現在聽起來仍然覺得十分親切。
因為,今天的孩子仍然渴望愛的目光
假如你的孩子變得煩躁不安,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孩子缺少了愛的目光
假如你的孩子變得孤獨寡言,你是不是捫心自問,對孩子愛的目光足夠嗎
第二是愛的微笑——面對孩子,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我愛你,孩子
” 愛迪生從小就特別愛問“為什么”,喜歡對一個問題追根究底問個明白。
有一次老師講一位數的加法,同學們都認真聽講,愛迪生突然舉手問老師:“二加二為什么等于四
”老師被問得張口結舌,一時難以回答他的問題。
父親也常常被他問得無言以對,只好拍拍兒子的腦袋瓜說:“去,問你媽去
”只有媽媽能夠回答他那些奇怪的問題。
有一天,媽媽正在廚房忙著,愛迪生好像有了個驚人發現似的跑來,睜大眼睛問:“媽媽,咱們家的那只母雞真奇怪,它把雞蛋放在屁股底下坐著,為什么
”媽媽呵呵笑了,她放下手里的活,認真地對愛迪生說:“雞媽媽那是在孵小寶貝呢
她把那些蛋暖熱后,就會有小雞從里面爬出來。
你看咱家那些毛茸茸的小雞,它們都是被雞媽媽這樣暖出來的。
”小愛迪生聽了,覺得真神奇。
他認真想了一會兒,抬頭問道:“難道把蛋放在屁股底下暖和暖和小雞就能出來
” “對啊,就是這么回事
”媽媽微笑著點頭。
等到飯做好了,媽媽忽然發現小愛迪生不見了,哪兒都找不到,媽媽急了,大聲喊兒子的名字。
這時,聽到從庫房里傳來他的答應聲。
媽媽覺得很奇怪,過去一看,原來愛迪生在那兒做了個“窩”,里面放了好多雞蛋,他正一本正經地蹲在上面。
媽媽更奇怪了,問道:“你在干什么啊
”愛迪生說:“媽媽,你不知道嗎
我在孵小雞啊
” 就這樣,在這個不怕被問“為什么”,充滿愛的微笑的母親教育下,愛迪生雖然沒有在學校讀過幾年書,卻搞出許多偉大的發明,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生活中像愛迪生一樣喜歡問問題的孩子其實有很多,他們的小腦瓜總是裝滿了“為什么”,就看父母是不是能夠帶著愛的微笑分享孩子的“異想天開”了。
第三是愛的語言——鼓勵孩子。
父母常常對孩子說:“孩子,你真棒
”孩子會自豪地回答:“媽媽爸爸,我能行
”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瑟拉博士曾經頗富成效地幫助過許多人,使他們走出低谷,步入佳境。
有人問道:“卡瑟拉博士,你幫助別人,你最倚重的是什么
”卡瑟拉博士毫無遮掩地公開了她的秘訣:“我使用一種奇妙無比的方法,它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使我能夠讓啞巴講出話來,讓灰心失望的人展露笑容,讓婚姻遭遇不幸的夫妻重新和睦。
接受我診治的人,無論是精神分裂癥患者還是正常人,這種力量都是我所知道的所有力量中最富效果的。
我把這種力量叫做‘真誠鼓勵的力量’。
” 真的有那么神奇嗎
讓我們看看亨利福特,這位將人類帶進汽車時代的汽車工業巨擘的一段終生難忘的經歷吧。
在亨利福特汽車事業的開端,年輕的福特以他超人的智慧和眼光,歷經辛苦,繪制出一幅新型發動機的草圖。
但在那個時代,絕大多數的業內人士都一致認為并堅信,電氣車輛才是未來車輛的流行潮流。
為此,企圖改良汽車發動機的福特遭受到了無數的白眼和嘲諷。
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的福特為此煩惱不已,幾欲放棄。
但一次晚宴上的幸遇,給了福特以巨大的鼓舞,使他以堅定的信心堅持下來,并最終成為引領汽車行業前行的帶頭人。
在那次晚宴上,大名鼎鼎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也應邀參加了。
福特在餐桌上向距離他最近的一位出席者苦口婆心地詳細講解著自己的發動機設想,在此過程中,福特注意到,距離幾把椅子以外的愛迪生也在側耳傾聽,并不斷挪動椅子向福特這邊靠近。
最后,這位大發明家索性直接走到福特身邊,請他畫出他所設計的發動機的草圖。
面對名滿世界的大發明家,福特既緊張又興奮,但他很快就鎮定下來,匆匆幾筆便畫出了簡略的發動機草圖,愛迪生全神貫注地研究著這張草圖,突然,愛迪生將拳頭在餐桌上重重一擊。
“年輕人
”大發明家顯得格外興奮,他雙眼緊盯著草圖,用異常堅定的語氣對福特說道,“就是它了,你已經得到它了
” 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福特感慨萬千地回憶道:“愛迪生先生擊在餐桌上的那重重一拳,對我而言,它的價值等同整個世界。
” 看來,真誠的鼓勵的確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
一個堅定的手勢,一個肯定的眼神,幾句簡短的話語,便足足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第四是愛的渴望——調動孩子,使他們明白:幸福不會從天降,你要尋找快樂嗎
自己去努力
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父親彼特羅是一位令人稱道的好父親,他培養孩子的信條就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
6歲那年,達·芬奇上學了,在學校里學了很多知識,但對繪畫最感興趣。
一天,他上課不專心聽講,還給老師畫了一幅速寫。
回家后,達·芬奇把速寫給父親看,父親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夸獎他畫得很好,決定培養他在這方面的才華。
正是因為父親如此開明,達·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愛的繪畫中,甚至敢專門畫畫恐嚇老爸。
一次,他花了一個月時間,在盾牌上畫了一個兩眼冒火、鼻孔生煙,看起來十分可怕的女妖頭。
為了把父親嚇一跳,他還關緊窗戶,只讓一縷光線照到女妖頭的臉上。
后來,父親一進家就被盾牌上的畫嚇壞了,可是等達·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釋完,他竟然也沒有責備兒子。
16歲那年,父親把達·芬奇帶到畫家維羅奇奧那里學畫畫。
在維羅奇奧的指導下,達·芬奇刻苦學習,掌握了很多繪畫技巧,終于成為一代大畫家。
第五是愛的細節——感染孩子,細節最能使人心動,要讓孩子從生活的細節中學會發現愛、感受愛。
俄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十分注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他常常抽時間給孩子們講故事、教授繪畫,回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托爾斯泰從不給孩子強行灌輸知識,而是根據孩子們的愛好和興趣為他們服務。
有一段時間,孩子們對作家儒勒·凡爾納的作品很感興趣,托爾斯泰就一本又一本地講給他們聽。
后來,托爾斯泰發現《環球旅游80天》這本書沒有插圖,為了幫助孩子們理解故事情節,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鵝毛筆親自為該書描制插圖。
托爾斯泰的時間是寶貴的,但是他認為,把時間花在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方面是值得的。
第六是愛的管教——約束孩子,讓他們從小懂得,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著名作家、畫家、教育家劉墉有一雙兒女,兒子叫劉軒,已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并出版了四本書,女兒叫劉倚帆,才貌雙全,14歲便以優異成績獲得美國“總統獎”。
雖是同胞兄妹,可劉墉對兒女的教育方式卻明顯不同。
他對兒子承襲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告誡兒子:“你必須成功,不能失敗。
” 兒子小時候種花,不敢用手和泥,劉墉就和了一堆稀泥,強迫兒子把手伸進去;兒子看電視他要管,兒子打電話他要限制。
為了鍛煉兒子的膽量,他把兒子送到曼哈頓“毒蛇猛獸出沒”的地方上中學,每天路上要花3個小時。
兒子考上哈佛大學,他帶著兒子跪在爺爺墳前說,你的孫子考上了哈佛大學
教育孩子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套,對于這一點,劉墉有著切身的體會。
兒子雖是哈佛博士,可經常不務正業,到動物園給獅子、老虎照相。
一天,劉墉去看舞臺劇,發現那個忽而辣妹、忽而扮小丑的演員竟是兒子,他氣不打一處來,回家跟妻子說養了個“沒用”的兒子。
朋友開導他:“這有什么奇怪的
你年輕時不就很調皮嗎
”劉墉想,還真是的。
時代不同了,做父母的應該“與時俱進”。
后來,他對兒子放寬了,給他自由,效果反而更好。
兒子跑到阿拉斯加拍立體電影,又出書又做公司,事業做得很成功。
所以,劉墉是真正懂得了“約束”是為了孩子獲得更好的“自由”這一道理的父母。
第七是愛的胸懷——包容孩子,讓他們有重新開始的機會。
1800年,德國哈勒附近的一個叫洛赫的村莊,出生了一個被認為是癡呆的嬰兒,他的名字叫威特。
威特的父親卡爾·威特曾悲傷地嘆息:“我究竟有何罪孽,上帝給了我這樣一個傻孩子
”威特的母親也說:“這樣的孩子教育他也不會有什么出息,只是白費力氣。
”鄰居們盡管在口頭上都勸慰他們要“想開點”,但背地里也都認為威特是個白癡。
然而,卡爾·威特畢竟是個有著驚人、獨特見解的人,他認為父母必須學會包容孩子的一切缺陷,并從孩子的嬰幼兒時期開始教育,若是這樣,一般的孩子都能成為不平凡的人。
于是,卡爾·威特踏踏實實地按照自己的計劃,對威特進行教育,結果這個被人嫌棄的傻孩子不久就讓鄰居都刮目相看了。
經過早期教育,威特8歲到9歲時已能夠自如地運用德、法、意、拉丁、英和希臘等6國語言,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和數學。
9歲那年,威特又獲法學博士學位,14歲不到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兩年之后又獲法學博士學位,被柏林大學聘為法學教授,在其一生的職業生涯中成績顯赫。
第八是愛的機會——還給孩子,讓他們體驗到:索取可以使人滿足,但付出才是真正的快樂。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是一個有鮮明個性的文學家,他的小說語言簡練生動,風格幽默詼諧,他對孩子的教育就像他寫的小說一樣,也充滿了幽默、輕松的情趣。
馬克·吐溫有3個女兒,他對她們無限慈愛,家庭中充滿了溫馨。
從女兒開始懂事那一天起,他就讓她們坐在自己就座的椅子的扶手上給她們講故事。
故事的題目由女兒選擇,她們常不假思索地拿起畫冊,讓父親根據上面畫的人或動物即興編故事。
馬克·吐溫雖然可以毫不費力地編出一段生動的故事來,但是每次他都非常認真,從不敷衍。
在這個家庭里,父母和女兒之間始終保持著一種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關系,洋溢著和睦融洽的氣氛。
父親從來不擺出一副做長輩的架子,從不訓斥女兒。
如果孩子有了過失,馬克·吐溫也決不姑息,讓她們記住教訓,不再重犯,只是馬克·吐溫懲罰女兒的方式也與眾不同。
一次,馬克·吐溫夫婦想帶著孩子到農莊度假,一家人坐在堆滿干草的大車上,顫悠悠地向郊外駛去,一跑上飽覽著美麗的田園風光,這是女兒們向往已久的事了。
可是就在大車出發前,大女兒蘇西動手打了妹妹克拉拉,盡管事后是蘇西主動向母親承認錯誤的,但是按照馬克·吐溫制定的家規,蘇西必須受到懲罰。
懲罰的方式由女兒自己提出,經由母親同意并付諸實施。
蘇西提出幾種受懲的辦法,包括她最不情愿受到的懲罰——不坐干草車旅行。
猶豫了老半天,蘇西終于下了決心對母親說:“今天我不坐干草車了,它會讓我永遠記住,不再重犯今天的錯誤。
”馬克·吐溫非常理解女兒為自己決定的受罰方式對她究竟有多大的分量,他后來在回憶這件事時說:“并不是我讓蘇西做這件事的,可想起可憐的蘇西失去了坐干草車的機會,至今仍讓我感到痛苦——在26年后的今天。
” 馬克·吐溫給予女兒的是友好、接納和民主的家庭生活環境,女兒在尚未成年的時候就對父母充滿了愛與尊敬。
所以,我們今天有幸成為父母,就不能忘記父母的責任是在孩子心中播種愛、培養愛、傳播愛;我們今天有幸培育孩子,就要讓孩子明白,他們的責任是發現愛、感受愛、發揚愛。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弱一點兒,給孩子一點愛他人的機會,別總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視孩子為小草,讓孩子靠著你、仰視你、懼怕你;更不要當大傘,為孩子遮風擋雨,讓孩子弱不禁風。
換個位置、換個形象吧
讓孩子做高山,孩子就會長成山;讓孩子當大傘,孩子就能頂天立地。
我們留給孩子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教會孩子怎樣做人。
摘自《讀懂孩子的說明書》
小班親子活動的感想和建議反饋怎么寫
我的寶貝,你是上天我們最好的。
在我們這個和諧、溫馨的家庭里望寶貝能夠快樂的成長。
在人生的旅途中,無論有多大的困難與坎坷,爸爸媽媽都希望你能夠從容面對,以樂觀的態度去迎接每一天。
憂愁是暫時的,記住,只有你快樂,爸爸媽媽才會快樂
親子閱讀共讀感想孩子的話怎么寫
閱讀成長,讓我學到更多知識,讓我體會到書本收力,,新聞記者是精神糧食,不斷的新聞記者才能充實自己,閱讀是一件收益很多,快樂的事情,我愛閱讀。
爸爸媽媽和我一起閱讀時,我們可以討論可以說說自己看的書的內容
親子閱讀感言
親子閱讀感言三年級劉皓博媽媽《語文主題叢書》是根據課內知識給我們補充的相關知識。
這本書是根據我們這一單元所學的內容編寫的。
它的內容十分豐富,有散文、詩歌和小故事。
有讓人潸然淚下的感人故事;有讓人鼓起勇氣的勵志短文;還有讓人知識廣泛的歷史文章。
可以說,《語文主題學習》在語文的長河里無處不閃耀著璀璨奪目的光芒。
隨著主題從書閱讀,復興中心校又承擔了自治區大閱讀課題,學校大閱讀行動正式起動,孩子們在校老師組織閱讀,并把閱讀的痕跡記錄在了自己的閱讀本上,回到家要求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并做一些閱讀卡,記錄閱讀中的好詞、好句以及自己的感想。
在這同時孩子不僅通過閱讀認識了許多課外的生字生詞,而且提高了閱讀理解的能力,為以后的寫作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去年算起,我們陪孩子親子閱讀已經有一年多時間了。
回頭看一看,頗感不容易
欣喜的是老師與家長的心血真的沒有白花,真的要感謝學校引導建立了這個親子互動教育的好平臺,而且,這種潛移默化的成效,只有在家長和孩子共同用心投入、耐心堅持之后才能夠真正體會得到。
經過親子互動式閱讀,我驚訝地發現,孩子的閱讀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了明顯的轉變:由被動變為了主動,由主動變為了自覺,由自覺變為了自發。
特別是去年與孩子的閱讀,得到了班里老師的表揚,兒子被評為了班級閱讀之星。
孩子的閱讀信心更強了,在假期中,兒子回到家中總是會提醒我與他一起閱讀,并將閱讀情況發到他的班級群。
兒子
孩子入親子園后的變化和感想
幼兒園,這是一個令所有孩子都十分向往的地方,這也是一個給孩子們留下串串美好回憶的第二個“家”,這更是孩子所接受的第一步的正式教育。
所以,在送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我也和其他家長一樣,東打聽西打聽,唯恐送錯了幼兒園,讓孩子受罪。
幾個月之后我最終決定讓孩子先到“童心親子園”來試一試。
記得入園的第一天,天空中漫天飛雪,抱著我的小家儀剛走進幼兒園校門,一排訓練有素的“小禮儀兵”站在大廳里齊刷刷地大聲喊到:“阿姨好
”我清楚得記得女兒臉上的神情,那是高興、那是羨慕,我對孩子說:“孩子,不久你也會站在這兒的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決定了,我們家儀就來這兒了。
我們給孩子取名字時,就希望她能夠做一個懂禮貌、知禮儀的好孩子,而這里,童心親子園,在我們上學的第一天,在還沒見到老師那一刻,就已經給我們上好了第一課。
家儀的班主任張老師一看就是一個可親可愛又溫柔細心的人,把孩子交給她之后,我猶豫在門口不肯走,張老師溫柔地對我說:“家儀媽媽,你放心吧。
我們一定會好好照顧她的。
孩子剛來肯定會有些不適應,回家后給她吃點羊肝,別讓孩子太上火。
”當時我心里好感動,這個老師真得像媽媽
從那以后,我就經常給孩子唱:我的老師像媽媽,像呀像媽媽……中午休息時突然打來一個陌生電話,接通之后竟然是張老師,她小聲地對我說,孩子在這兒挺好的,哭了一陣兒,現在睡著了。
然后老師把我們家儀一上午的表現詳細地告訴了我,最后說你別擔心,她挺好的。
聽了老師這些話,我這懸了一上午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放心之余,我突然想到,老師,你們好辛苦,看護著三十多個孩子還要用休息時間跟家長聯系,真得很不容易,我也為我的孩子能有這樣一個好老師而高興。
其實,我知道,“童心”的每一個老師都是這樣的,我為給孩子選擇了一所好幼兒園感到非常的自豪。
家儀上幼兒園的第二天晚上,我對她說,明天咱們上幼兒園吧
女兒卻對我說:不去
我十分的詫異,忙問為什么。
女兒仰起小臉認真地說“一二三四五去。
”我當時那個吃驚啊
接著又問:誰說得
“老師說得
”剎那間,激動與感激的淚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轉轉,我激動,我的孩子在入園的第二天就知道應該什么時候上學了
我感動,老師你們真是太偉大了
讓孩子學會這幾句話不知道要花費你們多少時間與心血
一天一天的我發現,家儀會的東西越來越多了,我們的家儀已經從膽怯內向變得熱情大方,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入園以前見了人不但不叫還總是躲,現在已經會主動問小區里的爺爺奶奶好了,小脾氣也漸漸的少了、不見了,也學會自己動手吃飯了。
鄰居們都夸“小家儀長大了
”我高興地對孩子的爸爸說“幼兒園老師真厲害
這個幼兒園確實不錯
”現在我們家儀入園已經兩個星期了,每天去接孩子時,老師都會告訴我們孩子今天又進步了,在幼兒園里能好好吃飯、好好睡覺、能和小朋友一起玩……聽著老師的這些話,我們心里那個美呀,再看看老師臉上那高興地表情,分明比我們當家長的還要高興啊
我忠心地感謝張老師、感謝童心親子園,是你們讓我的孩子一天天快樂的長大,是你們讓我的孩子越來越懂事,我堅信——“童心”是我正確的選擇,我佩服——“童心”品質確實夠高
親子共玩活動倡議書讀后感言
讀書,是人生有益的積累,它能塑造健全的人格、錘煉頑強的意志。
一個人在青少年時代讀過的書會內化為孩子的生命本身,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閱讀不只是在學校,更多的是在家里,培養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將讓孩子受益終身,而這習慣的培養離不開您的參與和支持。
親子共讀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
親子共讀,是一種學習手段,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家長教會孩子如何熱愛生活、享受生活;親子共讀,是一種美麗的休閑,孩子的成長其實也是一本書,多一點心思,多一點投入,收獲的其實不僅是孩子。
為此,我們特向全體家長提出倡議:
【第1句】:請您加入到“家庭親子共讀”活動中,做孩子讀書的榜樣。
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
當你陪著孩子走進書香四溢的書店,當您雙休日早一點關掉電視,引導孩子把閱讀當作生活的一部分時,您就等于把孩子引入了知識的海洋。
如果您的孩子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好的閱讀習慣,那么請您每天精心挑選孩子感興趣的書讀給他聽,以后孩子會慢慢有興趣自己閱讀。
【第2句】:給孩子足夠的鼓勵,和孩子一起共享閱讀的美好時光。
平時您要盡可能給孩子提供靜心閱讀的時間、空間和足夠多的好書,在孩子閱讀的時候,給孩子盡可能多的鼓勵。
我們真誠希望每個家長能與孩子共讀一本書,共同探討書本中的一個話題,這樣您和孩子才能擁有共同的密碼。
【第3句】:為您的孩子建立溫馨、舒適的讀書角,建立一個家庭圖書架,藏書不少于30本,并盡可能做到適合您的孩子閱讀(今年將要評比“書香家庭”,藏書要求達到400冊。
您可根據自己家庭的條件做出適當選擇)。
上一篇:口號大全8個字小學錦集1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