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化傳承的文案集錦
【第1句】:大和民族和中國的文化同門同種,甚至日本文化的根,就是中國文化的一脈。
【第2句】:如此的文化傳承,勢必會為中國擁有美好的遠景藍圖。
【第3句】:雷鋒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獻給了黨,獻給了國家,獻給了人民,他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將在我們青少年一代身上傳承,并不斷發揚光大。
【第4句】:文化需要繼承也必須繼承,文化需要交融也必須交融,文化需要發展也必須發展,要知道“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第5句】:每個時代都為春節增添新的魅力,涂抹上新的色彩,我們身處于一個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偉大時代,自然應該為春節這個古老的節日增光添彩,因為民俗應該是民眾在生活中自發形成和傳承的。
【第6句】:中華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21世紀中國文化,就在我們手中!讓我們共同傳承,讓我們發揚光大!
【第7句】:詩文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傳承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8句】:血脈中的傳承,一代代人無論怎樣身經流離患難都心存安寧的美好憧憬,這種堅定,讓人心生暖意。
【第9句】:漢字里墨香溫存的一筆一劃,世代傳承的表達。
【第10句】:中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而西方的貴族卻能夠傳承三百年興盛不息!因為中國人缺乏:家族文化,家族信仰,家族系統的傳承!
【第11句】:傳承中國文化的不僅僅是唐詩宋詞京劇昆曲,它包含著與我們生活相關的每一個細節。
【第12句】:是書籍傳承了思想,是思想產出了教育,是教育創造了網絡,是網絡改變了閱讀,是閱讀改寫了文化,是文化中傷了書籍。
【第13句】:期待著那一天,中國的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里被傳播,被不同膚色的人傳承,不僅僅是我們中國人----這便是我的夢。
關于文化傳承的作文
源遠流長的古文明,需要我們傳遞,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等待我們傳承,讓我們揚起夢想的風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做一個時代文明人,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種理想,收獲希望,讓這個五千年文明歷史古國,日月同輝,地久天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文化傳承的作文,歡迎閱讀。
篇一:關于文化傳承的作文
昨天我去上二胡課,拉完一首《空山鳥語》后老師開始和我講一件事情,這可能是他有感而談,可對我的啟發卻遠遠不止隨便聊天的那么簡單。
老師說我拉的《空山鳥語》實在不是那么動聽,這是所有二胡曲中唯一一曲擬鳥叫的曲子。鳥是大自然的歌唱家,非常活潑生動,可到了我這兒,只是非常“有規律地叫”,并稱不上什么個性隨意。隨之,她談起她的一位大學同學,是美術系的。現在那人的一幅畫可以賣到十萬元,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啊!但為什么別人大筆一揮,就是那么珍貴,而我們拉二胡的或演奏別的樂器的一場演奏會下來才六七千呢?這就是藝術中幾度創作的問題。譜曲者如果算一度創作,首次演奏者是二度創作,再到我們的演奏已經是三度、四度甚至更多度了,但只要我們在曲子中拉出自己的個性,那才叫本事。
后來老師說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老師經常去香港聽演奏會,每次去領到的節目單或宣傳冊都會保留下來,作為資料,它們都非常有意義。老師說著拿出一本印得精美的小冊子,讓我猜這是什么,我說大概是一本小書吧!老師卻說不是的,這是香港一場二胡演奏會的宣傳單,宣傳單中不僅有本次指揮演奏者的詳細介紹,還有本次演奏曲目創作背景、內容、思想的分析,更有二胡的發展歷史的介紹,這本宣傳冊有二十多頁。這本小宣傳單的成本約為十五港幣。主辦方竟不惜代價把免費給人們閱讀的宣傳單印得這樣精致,目的是什么?不就是為了將民族文化傳承發揚下去嗎?我也在深圳聽過演奏會,我記得宣傳冊就是一張紙的內容,看看大陸的那些路邊傳單,更是印得亂七八糟,他們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賺錢。
文化需要傳承的。我拉二胡也不只是為了拉得好聽,其實還是想成為傳播名族文化的一個傳遞者。我將我所知道的民族藝術知識告訴我身邊的朋友,甚至今后告訴我的孩子,他們又將這個繼續告訴他們的朋友和下一代,那么我們的一代代人的素質會逐漸提高。可以看看德國,德國幾乎每個人都會鋼琴,所以德國也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國家,這不就是藝術可以提高公民的文化素養嗎?
現代社會,西方的東西逐漸進入人們的眼球,人們的思想也書劍被西方化,課自己民族的文化卻幾乎丟得什么也不剩了。這不應該成為一種風尚,自己民族的東西不管怎樣都不應該成為知識人們頭腦中一個遙遠的模糊的記憶,而是人們口中源遠流長的文化和民族氣息。
篇二:關于文化傳承的作文
當時間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會如此燦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會如此耀眼。當六年的養分在體內積累,毛竹的'生機也會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最終誕生了華夏女兒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說的那個歌星的經歷,正是由于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觀念的更新形成的。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現如今,知道重陽節的人越來越少了,知道感恩節的人越來越多了;知道情人節的人越來越多,可知道七夕節的人越來越少了。對于我們先輩留下來的許多傳統節日,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幾乎全都置于腦后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崇洋媚外嗎?這難道是我們口口聲聲說到的責任感嗎?然而,我們身邊其實有許多人在為我們做榜樣,他們能堅守自己的信念,鼓勵人們學習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著名學者馬寅初不就是嗎?他積極提倡我們青少年應當多多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雖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們傳統的中化文化不能丟!因此,我們是否想過,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否會被他國文化所取代?這個答案須靠我們用行動來回答。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發展的基石,是我們共同保護,共同繼承的使命。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堅定信念,共創美好未來!憶往昔,若不是司馬遷的瀝盡心血,怎會有《史記》的鴻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時珍的跋山涉水,怎會有《本草綱目》的福祉遺萬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會有《石頭記》的哀婉催人淚?看今昔,是誰苦心鉆研十余載,終使兩星成?是誰奮斗十八年,終抱金牌歸?是錢學森!是申雪與趙宏博。他們是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的堅定,他們是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繼承和傳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們能夠這般堅定,這般執著。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點亮一片星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片綠葉,但能點綴整個春天;傳統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若駕一葉扁舟,但仍能驚動一片大海。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生命的支撐,成功的基石。
篇三:關于文化傳承的作文
20XX年,中國家喻戶曉的皮影戲,被印度尼西亞申請為該國的文化遺產。04年在內蒙古流行的馬頭琴被蒙古國申報成功為該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05年,韓國成功申報端午祭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傳統民俗被搶的消息傳到國內時,國人一片嘩然,痛罵者有之,鄙夷者有之,而更多的則是無奈和痛惜。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人的生活水平初步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步趨于西化,很多人信奉西方的天主教,過圣誕節。然而,在崇尚洋節的同時,你已經失去了對自己文化的自覺意識。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在內的傳統節日,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生命力的重要體現。
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無法圈定國界,應該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只要能得到認可,這本身也不見得就是壞事。不僅他國在過我們的節,我們也在過他們的節,但是自己東西被別人拿去收藏似乎總有些不妥。除了吃粽子、紀念屈原外,中國的端午節到底還有什么風俗?還有什么傳統文化也已瀕臨失傳?保護我們的文化財產,不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們每個國人自己的事。
我們不能再漠視不管了。國學大師南懷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將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我們要熟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體驗古人在詩詞里面留給我們的意境美;我們要多聽《望江亭》《貴妃醉酒》,從傳統戲曲中領略民族藝術的風姿;我們要過清明節、端午節,在節日中,頷首我們民族節日文化的習俗。我們應該把它發揚光大。我們要學習儒家經典、道家理論,因為那是中國文化的靈魂,可以以此培育我們中華學子的“中國心”。很多中學生能熟練的用英語讀寫,卻看不懂文言文,對牛頓、培根奉若神明,對老莊、孔子卻形同路人。很多出國留學生不知道老子是誰,更不用說四書五經了。我們培養了很多掌握西方先進科技知識的博士和碩士,但他們卻是“黃皮白心”的“香蕉”,說起西方頭頭是道,談到老祖宗一無所知。
如今,國家已經為保護民俗文化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從20XX年起,清明端午中秋成為了法定節假日。這不僅是一件尊重群眾、順應民意的歷史性事件,更重要的是,這可以認為是國家對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舉措。
《百家講壇》也先后推出了閆崇年《清十二帝疑》、劉心武的《解密紅樓夢》易中天的《品三國》、于丹的《論語》《莊子》等。他們以能讓現代觀眾產生興趣的形式,以自己獨特的視角重新詮釋了古代文學作品,既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又有所創新,深受大眾喜愛,從而帶動了國人對國學、歷史等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情。
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需要從每一個人做起。清明時節的掃墓,端午吃粽子賽龍舟中秋時與家人的團聚,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讀孔子學老莊更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讓我們都來學習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共同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傳承的文案(精選60句)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文案很是熟悉吧,根據文案的語氣用途不同,文案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還苦于找不到好的文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承的.文案(精選60句),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第1句】:千年中醫藥,百年健康人。
【第2句】:濟世中藥材,經典磐五味。
【第3句】:傳承祖國醫學,造福人類健康。
【第4句】:看病用中藥,治標又治本。
【第5句】:中醫傳國脈,岐伯濟天下。
【第6句】:厚德磐安,濟世“五味”。
【第7句】:誠于心,精于勤,創于品,健于民。
【第8句】:推拿按摩,舒筋活絡,祖傳秘方,養生保健。
【第9句】:發揮中醫優勢,保佑百姓安康。
【第10句】:千年傳承,中醫養生。
【第11句】:跋山涉水,采藥尋方;走村串戶,治病療傷。
【第12句】:傳千年絕技,承百年養生。
【第13句】:承神農文化,傳本草精華,續中藥神話。
【第14句】:鉆技術,鄉村醫生要吃香;識寶貝,草藥遍地不是草。
【第15句】:磐五味,來自大盤山的問候。
【第16句】:妙手通經絡,德心理乾坤。
【第17句】:服務百姓健康,發展中醫中藥。
【第18句】: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
【第19句】:傳承岐黃醫術,呵護百姓健康。
【第20句】: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
【第21句】:學到知羞處,方知藝不精。
【第22句】:技術至精,藥德至誠,服務至臻,銷售至仁。
【第23句】:按摩祛病一點通,培本固元顯神功。
【第24句】:中醫內外兼治,祛除骨病頑疾。
【第25句】:傳承神農文化,振興神農本草,呵護人類健康。
【第26句】:望聞問切宜詳,補瀉寒溫宜辨。
【第27句】:中醫文化源遠流長,祖傳絕技呵護健康。
【第28句】: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第29句】:以精誠制藥,以本草濟民。
【第30句】:上下五千年,推拿壽延年。
【第31句】: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
【第32句】:稚子牽牛耕熟地,將軍打馬過常山。
【第33句】:中藥百熬香飄千里,中醫百治譽滿杏林。
【第34句】:傳承中醫國粹,傳播中醫文化。
【第35句】:古有神農嘗草治病,今有房陵本草養生。
【第36句】:中醫仁術,骨方傳奇!
【第37句】:承祖傳絕技,集中醫大成。
【第38句】:中醫藥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
【第39句】:神農本草,來自天然藥庫的問候。
【第40句】:中醫中藥進萬家,綠色健康你我他。
【第41句】:發展中醫藥,健康你我他。
【第42句】:厚道磐安人,地道磐五味。
【第43句】:山清水秀出好藥,磐五味里品人生。
【第44句】:發揚神農精神,傳承國藥精粹,打造世界品牌,健康天下百姓。
【第45句】:傳播中醫文化,打造健康生活。
【第46句】:中醫費用很低廉,治療效果不一般。
【第47句】:藥承神農本草,商秉誠信至上。
【第48句】:天地萬物始終陰陽相隨,中醫治療講究天人合一。
【第49句】:看病少花錢,中醫最方便。
【第50句】:看方猶看律,用藥如用兵,機無輕發,學貴專精。
【第51句】:銀針刺開云千里,妙藥驅散霧萬重。
【第52句】:當品位員工,做品質中藥,創品牌企業。
【第53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第54句】:中醫古老不蒼老,中藥天然不枉然。
【第55句】:惟志惟勤,尚德尚藥。
【第56句】:百年養生精華,千年中醫中藥。
【第57句】:看病看中醫,方便又實惠。
【第58句】:學不博無以通其變,思不精無以燭其微。
【第59句】:養生用中醫,身體最實惠。
【第60句】:態度決定高度,專業鑄就偉業。
高中生關于文化傳承的作文
第一篇:
中國,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一個有著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縱觀當今世界,昔日的四大文明古國已經有三個離我們遠去,埃及人不會講埃及語,印度人不懂得印度文明,巴比倫就連一個統一的國家都沒有了,而中華文明,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也似乎岌岌可危.同學們,傳統文化的繼承需要我們獻出一份力。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什么?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道家、墨家、法家與儒家的文化。中國古代文化是異常燦爛、無比光輝的。拿青銅器來說,拿陶瓷來說,拿絲綢來說,都居世界的前列。拿創造發明來說,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這“四大發明”更是其他民族所趕不上的。
再來文案我們蘇州,蘇州園林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它綜合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書畫,給人一種古典的美。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蘇州的傳統小吃也十分有名,海棠糕、梅花糕、豆腐干等等,這些傳統小吃使人垂涎三尺,也是其他民族無與倫比的。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我們千萬不能讓它在歲月的車輪中慢慢地消亡。因此,我們要關注傳統,繼承民族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新的活力。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如何來繼承、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呢?
也許,你會認為老祖宗留下的傳統已經過時了。但只要我們宣傳、宏揚民族傳統中優秀的部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然后,根據時代的要求,構建新時代的民族道德標準,便可更好地繼承傳統文化。
據說,今年有許多刺繡大師要繡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五福娃,他們巧妙地利用蘇繡來宣傳奧運,這樣一來就可以很好的將刺繡這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前一階段,蘇州評彈“走”進了許多中學的校園,這使我們拓展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也更加了解了蘇州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世界的瑰寶,千萬不能讓它淹沒在時代的潮流之中。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同學們,讓我們用一顆赤誠的心去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為民族的傳統注入新的芬芳。
第二篇:
“板橋體”看似單個字形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羨慕鄭板橋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風格來出名,那么他必定會走入一條死胡同。因為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說“不可無一”,是肯定了“板橋體”獨特的.藝術價值和不朽的藝術地位;說“不可有二”,則揭示了藝術創作中的真理。正如賈平凹在信中對小妹所說:“對于大師,你只能學習,不能效仿。”
“板橋體”與“揚州八怪”的其他藝術風格的誕生,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意義,在那個壓制人才發展、摧殘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揚州八怪”用一種不合乎世俗審美標準的藝術風格,表達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對自由的追求,也是對于權貴的蔑視和抗爭。可以說,“板橋體”的“非隸非楷,非古非今”是掙脫束縛,思想和心靈獲得自由的象征,這也便是鄭板橋作品的韻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橋體”,只能有其形而無其神。這樣的作品,當然“不可有二”。然而,許多人并不信奉這個原則。當文學與時尚產生了關聯,似乎文學創作也能產業化發展,作家也能按一個模子批量生產了。書店里,占據“暢銷書架”的一會兒是懸疑小說,一會兒又是通俗哲理。花樣總在翻新,卻大都千篇一律。那些書雖暢銷一時,不久卻被遺忘在角落,蒙上塵垢,掛上蛛網。一位名人說過:“所有的價值最終都只剩下時間。時間會濾去所有跟風的作品,最終只留下一部或幾部體現時代精神,關注人類和人生的作品。”
這么說,我們是否就不要學習他人的作品了呢?當然不是。那些膚淺的跟風之作,正是因為對文化藝術傳承、研究不夠,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落于俗套。因此,傳承是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創新則為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不僅藝術創作如此,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許多方面,都要傳承與創新并重。改革開放后,我國與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頻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嘗到了甜頭。但是現在,我國的創新實力卻比較薄弱。前幾日的《文匯報》上說,上海的服務業管理照搬制造業管理模式,阻礙了服務業起舞。在此,制造業管理模式也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吧。有變通與創新,才有突破。
不論從事什么行業,我們都要廣泛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并充分認識自身特點,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勇于創新。傳承與創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藝等發展的根源。
上一篇:歷代領導提出的口號集錦五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