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翻譯原文
潼關位于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潼關翻譯原文,一起來看一下吧。
山坡羊·潼關懷古
作者: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里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音 躊躇(chóuchú)
闕(què)
了(le)
注釋 ①山坡羊——曲牌名,決定這首散曲的形式;“潼關懷古”才是標題。本文選自《全元散曲》(中華書局1986年版。
②潼關——古關口名,現屬陜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非常險要。
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
④西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稱長安為西都,洛陽為東都。
⑤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靜。
⑥傷心——令人傷心的是,形容詞作動詞
⑦秦漢經行處——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陽和西漢(前206-25)的都城長安都在陜西省境內潼關的西面。經行處,經過的地方。指秦漢故都遺址。
⑧宮闕——宮殿。闕,皇門前面兩邊的樓觀。
譯文 像是群峰眾巒在這里會合,像是大浪巨濤在這里發怒,(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潼關地勢堅固。
遙望古都長安,思緒起起伏伏。
途經秦漢舊地,引出傷感無數,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
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還受苦。
中心 本散曲由潼關而懷古,表達了對廣大人民的同情。“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統治者壓迫人民的本質。
賞析 張養浩赴陜西途中登臨潼關古塞,懷古思今,寫下了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寫登臨潼關所見,由遠至近,既是寫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達了心中波瀾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寫出了山河的動態與靈性,將山的雄偉與水的奔騰之勢勾勒出來,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傷今的悲憤傷感之情。“望西都”四句點題懷古,面對昔日帝都的遺址,作者展開充分的想像,突出了歷史的變遷。最后兩句一語道破封建社會朝代興亡的本質。從歷史的.變革中,從興亡的對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慘命運揭示出來,既是歷史的概括,也是現實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內容。
人站在潼關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華山群峰,腳下是黃河急流,河水在峽谷中奔騰著,咆哮著,就像暴怒瘋狂的獸群。群峰高低參差地簇擁著,攢動著,仿佛集合到這里來接受檢閱。潼關,雄偉險要的潼關,古來兵家必爭之地的潼關啊!
想起古代,詩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關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長安,從秦漢到隋唐,好幾個朝代在那一帶建過都。落日蒼茫之中,詩人一無所見,卻在腦海里浮現出一座座巍峨壯觀的古都,一座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多少帝王將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龍爭虎斗,威震一時,然而如今蹤影全消,剩下來的只有黃土一片。西望長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詩人只是為“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而傷心嗎?不,他最傷心的是歷代人民。無論秦漢,無論隋唐,盡管改朝換代,人民的苦難卻從來沒有消除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對幾千年歷史一針見血的總評。
這首散曲,從潼關要塞想到古都長安,又從古都長安想到歷代興亡,地域遠近數百里,時間上下千余年,思緒馳騁縱橫,最后歸結為“百姓苦”一句,反復詠嘆,兼有山水詩的意境和歷史家的眼光。
鑒賞 張養浩晚年在陜西賑濟饑民時,寫了九首懷古曲。這是最有名的一首。起句“峰巒如聚,波濤如怒”,氣勢飛動。作者縱筆酣寫山川的壯美,賦于它以強烈的感情。沉郁的聲調,產生悶雷滾動般的效果,使人心靈震撼。“山河表里潼關路”,突出寫潼關的險要。這里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多少次關系著興亡的戰斗在這里展開。從潼關向西,“望西都,意躊躇”。長安是好幾代王朝的首都,作者登高佇望,思古之情油然而起。“傷心秦漢經行處”兩句,是說遙望那片秦代人、漢代人乃至歷代人曾經走過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詩人感到,歷史在他面前一頁頁地翻開,無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現實。此曲迥異于其他詩作,在于它不只是一般地抒發興亡之感,而且一針見血,揭示出興亡后面的歷史真諦:“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八個字,鞭辟入里,精警異常,恰如黃鐘大呂,振聾發聵,使全曲閃爍著耀眼的思想光輝。從詩人對百姓的態度,回應起首兩句,當可理解為甚么他在雄壯的山色面前,撫今追昔,顯得心情沉重,郁勃難舒了。
潼關譚嗣同原文及翻譯
這首詩以表達了詩人希望潼關將士以史為鑒的憂國之情。本文潼關譚嗣同原文及翻譯由編輯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歡!
潼關譚嗣同原文及翻譯
這是杜甫非常著名的一首詩,也是杜甫的代表作“三吏三別”之一。其原文如下:
潼關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云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潼關吏翻譯:
士卒勞役是多么勞苦艱辛,在潼關要道筑城。大城比鐵還要堅固,小城依山而筑,高達萬丈。請問潼關吏:你們重新修筑潼關是為了防御叛軍嗎?潼關吏邀請我下馬步行,為我指著山隅為我介紹情況:“那些防御工事高聳入云端,即使飛鳥也不能越逾。胡賊來犯只要據守即可,又何必擔心西都長安呢。您看這個要害的地方,狹窄到只能一輛車子通過。在戰事緊急時揮動兵器拒守,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呀。”“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敗仗,唐軍死傷極多,慘死黃河。請囑咐守關諸將領,千萬別蹈哥舒翰倉促應戰的覆轍。”
潼關吏字詞解釋:
⑴潼關:在華州華陰縣東北,因關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⑵草草:疲勞不堪之貌。何:多么
⑶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上句言堅,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萬丈余。
⑷備胡:指防備安史叛軍。
⑸要:同“邀”,邀請。
⑹連云列戰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關吏的答話。連云言其高,戰格即戰柵,柵欄形的防御工事。
⑺西都:與東都對稱,指長安。
⑻丈人:關吏對杜甫的尊稱。
⑼艱難:戰事緊急之時。奮:揮動。
⑽桃林二句: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靈寶縣以西至潼關一帶的地方。三年前,占據了洛陽的安祿山派兵攻打潼關,當時守將哥舒翰本擬堅守,但為楊國忠所疑忌。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關督戰。哥舒翰不得已領兵出城,結果全軍覆沒,許多將士被淹死在黃河里。
⑾哥舒:即哥舒翰。
潼關吏主旨:
此詩借潼關吏之口描述潼關天險,表達了詩人對當初桃林一戰潰敗的遺憾,希望守關將士們一定要以史為鑒,好好利用潼關天險保衛長安的安全。
潼關吏背景:
此詩作于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詩題下有小注:“安祿山兵北,哥舒翰請守潼關,明皇聽楊國忠言,力趣出兵,翰撫膺慟哭,而出兵至靈寶潰關遂失守。”
杜甫在公元758年六月至公元759年秋,任華州(今華縣)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公元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并在回華州后,將其修訂脫稿。
潼關吏賞析: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這兩句引出了“潼關吏”。胡,即指安史叛軍。“修關”何為,其實杜甫是不須問而自明的。這里故意發問。而且又有一個“還”字,暗暗帶出了三年前潼關曾經失守一事,從而引起人們對這次潼關防衛效能的關心與懸念。這對于開拓下文,是帶關鍵性的一筆。
接下來,應該是潼關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卻“要(邀)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從結構上看,這是在兩段對話中插入一段敘述,筆姿無呆滯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這兩句暗承了“修關還備胡”。杜甫憂心忡忡,而那位潼關吏看來對所筑工事充滿了信心。他可能以為這個問題不必靠解釋,口說不足為信,還是請下馬來細細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關吏的話,他首先指看高聳的山巒說:“瞧,那層層戰柵,高接云天,連鳥也難以飛越。敵兵來了,只要堅決自守,何須再擔心長安的.安危呢!”語調輕松而自豪,可以想象,關吏說話時因富有信心而表現出的神采。他又興致勃勃地邀請杜甫察看最險要處:老丈,您看那山口要沖,狹窄得只能容單車通過。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八句,“神情聲口俱活”(浦起龍《讀杜心解》),不只是關吏簡單的介紹,更主要的是表現了一種“胡來但自守”的決心和“艱難奮長戟”的氣概。而這雖然是通過官吏之口講出來的,卻反映了守關將士昂揚的斗志。
緊接關吏的話頭,詩人卻沒有贊語,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因為詩人并沒有忘記“前車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靈寶縣以西至潼關一帶地方。三年前,占據了洛陽的安祿山派兵攻打潼關,當時守將哥舒翰本擬堅守,但為楊國忠所疑忌。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關督戰。哥舒翰不得已領兵出戰,結果全軍覆沒,許多將士被淹死在黃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盡,深深覺得要特別注意吸取上次失敗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慎”字意味深長,它并非簡單地指責哥舒翰的無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觸及了多方面的歷史教訓,表現了詩人久久難以消磨的沉痛悲憤之感。
與“三別”通篇作人物獨白不同,“三吏”是夾帶問答的。而此篇的對話又具有自己的特點。首先是在對話的安排上,緩急有致,表現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態。“修關還備胡”,是詩人的問話,然而關吏卻不急答,這一“緩”,使人可以感覺到關吏胸有成竹。關吏的話一結束,詩人馬上表示了心中的憂慮,這一“急”,更顯示出對歷史教訓的痛心。其次,對話中神情畢現,形象鮮明。關吏的答話并無刻意造奇之感,而守關的唐軍卻給讀者留下一種堅韌不拔、英勇沉著的印象。其中“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兩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猶如戰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后期政治越來越,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表現了作者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
潼關吏原文及翻譯
《潼關吏》這首詩以表達了詩人希望潼關將士以史為鑒的憂國之情。下面是這首詩的原文及翻譯,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潼關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云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潼關吏翻譯:
士卒勞役是多么勞苦艱辛,在潼關要道筑城。
大城比鐵還要堅固,小城依山而筑,高達萬丈。
請問潼關吏:你們重新修筑潼關是為了防御叛軍嗎?
潼關吏邀請我下馬步行,為我指著山隅為我介紹情況:
“那些防御工事高聳入云端,即使飛鳥也不能越逾。
胡賊來犯只要據守即可,又何必擔心西都長安呢。
您看這個要害的地方,狹窄到只能一輛車子通過。
在戰事緊急時揮動兵器拒守,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敗仗,唐軍死傷極多,慘死黃河。
請囑咐守關諸將領,千萬別蹈哥舒翰倉促應戰的覆轍。”
潼關吏字詞解釋:
⑴潼關:在華州華陰縣東北,因關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⑵草草:疲勞不堪之貌。何:多么
⑶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上句言堅,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萬丈余。
⑷備胡:指防備安史叛軍。
⑸要:同“邀”,邀請。
⑹連云列戰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關吏的答話。連云言其高,戰格即戰柵,柵欄形的防御工事。
⑺西都:與東都對稱,指長安。
⑻丈人:關吏對杜甫的尊稱。
⑼艱難:戰事緊急之時。奮:揮動。
⑽桃林二句: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靈寶縣以西至潼關一帶的地方。三年前,占據了洛陽的安祿山派兵攻打潼關,當時守將哥舒翰本擬堅守,但為楊國忠所疑忌。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關督戰。哥舒翰不得已領兵出城,結果全軍覆沒,許多將士被淹死在黃河里。
⑾哥舒:即哥舒翰。
潼關吏主旨:
此詩借潼關吏之口描述潼關天險,表達了詩人對當初桃林一戰潰敗的遺憾,希望守關將士們一定要以史為鑒,好好利用潼關天險保衛長安的安全。
潼關吏背景:
此詩作于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詩題下有小注:“安祿山兵北,哥舒翰請守潼關,明皇聽楊國忠言,力趣出兵,翰撫膺慟哭,而出兵至靈寶潰關遂失守。”
杜甫在公元758年六月至公元759年秋,任華州(今華縣)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公元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并在回華州后,將其修訂脫稿。
潼關吏賞析: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這兩句引出了“潼關吏”。胡,即指安史叛軍。“修關”何為,其實杜甫是不須問而自明的。這里故意發問。而且又有一個“還”字,暗暗帶出了三年前潼關曾經失守一事,從而引起人們對這次潼關防衛效能的關心與懸念。這對于開拓下文,是帶關鍵性的一筆。
接下來,應該是潼關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卻“要(邀)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從結構上看,這是在兩段對話中插入一段敘述,筆姿無呆滯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這兩句暗承了“修關還備胡”。杜甫憂心忡忡,而那位潼關吏看來對所筑工事充滿了信心。他可能以為這個問題不必靠解釋,口說不足為信,還是請下馬來細細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關吏的話,他首先指看高聳的山巒說:“瞧,那層層戰柵,高接云天,連鳥也難以飛越。敵兵來了,只要堅決自守,何須再擔心長安的'安危呢!”語調輕松而自豪,可以想象,關吏說話時因富有信心而表現出的神采。他又興致勃勃地邀請杜甫察看最險要處:老丈,您看那山口要沖,狹窄得只能容單車通過。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八句,“神情聲口俱活”(浦起龍《讀杜心解》),不只是關吏簡單的介紹,更主要的是表現了一種“胡來但自守”的決心和“艱難奮長戟”的氣概。而這雖然是通過官吏之口講出來的,卻反映了守關將士昂揚的斗志。
緊接關吏的話頭,詩人卻沒有贊語,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因為詩人并沒有忘記“前車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靈寶縣以西至潼關一帶地方。三年前,占據了洛陽的安祿山派兵攻打潼關,當時守將哥舒翰本擬堅守,但為楊國忠所疑忌。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關督戰。哥舒翰不得已領兵出戰,結果全軍覆沒,許多將士被淹死在黃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盡,深深覺得要特別注意吸取上次失敗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慎”字意味深長,它并非簡單地指責哥舒翰的無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觸及了多方面的歷史教訓,表現了詩人久久難以消磨的沉痛悲憤之感。
與“三別”通篇作人物獨白不同,“三吏”是夾帶問答的。而此篇的對話又具有自己的特點。首先是在對話的安排上,緩急有致,表現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態。“修關還備胡”,是詩人的問話,然而關吏卻不急答,這一“緩”,使人可以感覺到關吏胸有成竹。關吏的話一結束,詩人馬上表示了心中的憂慮,這一“急”,更顯示出對歷史教訓的痛心。其次,對話中神情畢現,形象鮮明。關吏的答話并無刻意造奇之感,而守關的唐軍卻給讀者留下一種堅韌不拔、英勇沉著的印象。其中“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兩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猶如戰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潼關吏》原文及翻譯
《潼關吏》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古,為“三吏三別”之一。下面小編整理了《潼關吏》原文及翻譯,供大家參考!
原文
潼關吏⑴
士卒何草草⑵,筑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⑶。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⑷?”
要我下馬行⑸,為我指山隅:
“連云列戰格⑹,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⑺。
丈人視要處⑻,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⑼,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⑽。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⑾!”[2]
翻譯
士卒勞役是多么勞苦艱辛,在潼關要道筑城。
大城比鐵還要堅固,小城依山而筑,高達萬丈。
請問潼關吏:你們重新修筑潼關是為了防御叛軍嗎?
潼關吏邀請我下馬步行,為我指著山隅為我介紹情況:
“那些防御工事高聳入云端,即使飛鳥也不能越逾。
胡賊來犯只要據守即可,又何必擔心西都長安呢。
您看這個要害的地方,狹窄到只能一輛車子通過。
在戰事緊急時揮動兵器拒守,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敗仗,唐軍死傷極多,慘死黃河。
請囑咐守關諸將領,千萬別蹈哥舒翰倉促應戰的覆轍。”[4]
作品注釋
⑴潼關:在華州華陰縣東北,因關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⑵草草:疲勞不堪之貌。何:多么
⑶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上句言堅,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萬丈余。
⑷備胡:指防備安史叛軍。
⑸要:同“邀”,邀請。
⑹連云列戰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關吏的答話。連云言其高,戰格即戰柵,柵欄形的防御工事。
⑺西都:與東都對稱,指長安。
⑻丈人:關吏對杜甫的尊稱。
⑼艱難:戰事緊急之時。奮:揮動。
⑽桃林二句: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靈寶縣以西至潼關一帶的地方。三年前,占據了洛陽的安祿山派兵攻打潼關,當時守將哥舒翰本擬堅守,但為楊國忠所疑忌。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關督戰。哥舒翰不得已領兵出城,結果全軍覆沒,許多將士被淹死在黃河里。
⑾哥舒:即哥舒翰。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詩題下有小注:“安祿山兵北,哥舒翰請守潼關,明皇聽楊國忠言,力趣出兵,翰撫膺慟哭,而出兵至靈寶潰關遂失守。”
杜甫在公元758年六月至公元759年秋,任華州(今華縣)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公元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并在回華州后,將其修訂脫稿
作品鑒賞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唐軍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大敗,安史叛軍乘勢進逼洛陽。如果洛陽再次失陷,叛軍必將西攻長安,那么作為長安和關中地區屏障的.潼關勢必有一場惡戰。杜甫經過這里時,剛好看到了緊張的備戰氣氛。開頭四句可以說是對筑城的士兵和潼關關防的總寫。漫漫潼關道上,無數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勞苦的樣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詩人無限贊嘆的心情。放眼四望,沿著起伏的山勢而筑的大小城墻,既高峻又牢固,顯示出一種威武的雄姿。這里大城小城應作互文來理解。一開篇杜甫就用簡括的詩筆寫出唐軍加緊修筑潼關所給予他的總印象。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這兩句引出了“潼關吏”。胡,即指安史叛軍。“修關”何為,其實杜甫是不須問而自明的。這里故意發問。而且又有一個“還”字,暗暗帶出了三年前潼關曾經失守一事,從而引起人們對這次潼關防衛效能的關心與懸念。這對于開拓下文,是帶關鍵性的一筆。
接下來,應該是潼關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卻“要(邀)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從結構上看,這是在兩段對話中插入一段敘述,筆姿無呆滯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這兩句暗承了“修關還備胡”。杜甫憂心忡忡,而那位潼關吏看來對所筑工事充滿了信心。他可能以為這個問題不必靠解釋,口說不足為信,還是請下馬來細細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關吏的話,他首先指看高聳的山巒說:“瞧,那層層戰柵,高接云天,連鳥也難以飛越。敵兵來了,只要堅決自守,何須再擔心長安的安危呢!”語調輕松而自豪,可以想象,關吏說話時因富有信心而表現出的神采。他又興致勃勃地邀請杜甫察看最險要處:老丈,您看那山口要沖,狹窄得只能容單車通過。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八句,“神情聲口俱活”(浦起龍《讀杜心解》),不只是關吏簡單的介紹,更主要的是表現了一種“胡來但自守”的決心和“艱難奮長戟”的氣概。而這雖然是通過官吏之口講出來的,卻反映了守關將士昂揚的斗志。
緊接關吏的話頭,詩人卻沒有贊語,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因為詩人并沒有忘記“前車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靈寶縣以西至潼關一帶地方。三年前,占據了洛陽的安祿山派兵攻打潼關,當時守將哥舒翰本擬堅守,但為楊國忠所疑忌。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關督戰。哥舒翰不得已領兵出戰,結果全軍覆沒,許多將士被淹死在黃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盡,深深覺得要特別注意吸取上次失敗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慎”字意味深長,它并非簡單地指責哥舒翰的無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觸及了多方面的歷史教訓,表現了詩人久久難以消磨的沉痛悲憤之感。
與“三別”通篇作人物獨白不同,“三吏”是夾帶問答的。而此篇的對話又具有自己的特點。首先是在對話的安排上,緩急有致,表現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態。“修關還備胡”,是詩人的問話,然而關吏卻不急答,這一“緩”,使人可以感覺到關吏胸有成竹。關吏的話一結束,詩人馬上表示了心中的憂慮,這一“急”,更顯示出對歷史教訓的痛心。其次,對話中神情畢現,形象鮮明。關吏的答話并無刻意造奇之感,而守關的唐軍卻給讀者留下一種堅韌不拔、英勇沉著的印象。其中“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兩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猶如戰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上一篇:大學生象棋大賽口號錦集10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