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點之宜昌陸游泉
陸游泉位于宜昌西陵山上,與三游洞、下牢溪齊名,人稱"宜昌三勝"。
陸游泉是巖石孔隙和斷層裂縫下滲,并經灰巖過濾所形成的純凈地下水,呈珠狀涌出匯入崖間一個近似小潭的方形池中。它水面如鏡,清澈見底;夏不枯竭,冬不結冰;飲之潤喉,清涼甘醇,故有"神水"之譽。古往今來,為歷代茶人青睞,總以瓶、罐攜水,以陸游泉水品茶為快!
陸游泉的文字記載,首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三游洞序》。唐元和十四年(819),詩人與弟白行簡、友元稹三人探三游洞時,意外地發現了這口清泉,在他的序中寫道:"次見泉,如瀉,如灑。其怪者如懸練,如不絕線"。又說:"且水石相薄,嶙嶙鑿鑿,跑珠濺玉,驚動耳目,自未迄戌,愛不能去"。而這口泉的揚名,卻是在宋代。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陸游被貶謫到夔州(今四川奉節)任通判,在赴蜀途中慕名到此汲泉試茗,妙不可言,于是欣然命筆,作《三游洞下牢溪》詩一首。題曰:"三游洞前小潭水甚奇,可以煎茶"。詩曰:"苔徑芒鞋滑不妨,潭邊聊得據胡床。巖空倒看峰巒影,澗遠中含藥草香。汲取滿瓶牛乳白,分流觸石聲長。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詩中不僅描繪山泉的奇異風光,還道出山泉色如"牛乳"聲如""的`優異質地。最后,詩人說?quot;囊中"所帶的家鄉(浙江山陰,今紹興)"日鑄"茶,倘若不是這樣的名泉,是"不合嘗"的。自從有了陸游的光顧和賦詩頌泉,后人遂將其命名為陸游泉,并將陸游的詩刻于泉旁一側的巖壁上,以示紀念。
如今,為了讓更多的享眼福,飽口福,在陸游泉四周鑲嵌了條石,安裝了雕花石欄桿,同時,其旁依溪還用青石壘砌了一座半壁亭。在亭柱上,刻有陸游"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的詩句,為陸游泉增添了無窮景趣。
《風格宜昌》閱讀答案
小編整理了關于《風格宜昌》原文及《風格宜昌》閱讀答案以供同學們閱讀和練習理解,希望在學習到知識的同時同學們能夠有著更多的收獲,關于《風格宜昌》閱讀答案我們一起來分享吧!
風格宜昌①上海是一種性格,脫俗得似乎少了點隨和;是一派驕傲,金融貿易發達卻疏遠了古風的清雅;倒是被歷史沉淀得極其厚重,需要的是現代化的進取。而宜昌則是一種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是一種既儒又法、既古老又新奇的風格。她古樸得認真,她進取得豪氣。
②你可以撐一把油紙傘,迎著迷蒙的細雨,去屈原故里、昭君墓前,尋覓歷史文明的拓片與遺址。一顆忠誠祖國的心在那片古地隨風高飛、遠逝、神游,或聽村老細說先烈事跡,或在空靈中洗滌塵世的浮躁與艱辛,禪悟生命的真諦。清江是湖北境內最后一條未被污染的河流。乘漁家的木舟在清江的綠波中蕩漾的銷魂勁兒,絕不亞于徐志摩“撐一支長篙”“在康橋的柔波里”“尋夢,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清江河畔的土家族人,不問今夕何夕,捕魚、耕獵、做小買賣,樸素到骨子里,只是偶爾高歌,偶爾起舞,與山林為伴,以水潭為,和祖先,向自然訴談。或許你會講,清江寂寞了點,但何嘗不是寂寞讓清江一直保持著圣潔與魅力呢?立足覆舟山下、長坂坡前,遙想子龍神勇、翼德雄風,不覺意氣風發。閑坐揚子江邊、西陵峽口,半壁桃花隨風招搖,與摯友神侃于此,把酒問天,指點江山,別有一番情趣。
③“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昔日的千里險灘,憑共產黨人的英雄氣魄,起一川平湖,神話已非神話了。有天時———黨和國家的支持;有地利———讓全球羨慕的水資源;有人和———多少人為宜昌感動,對三峽矚目,又有多少人為了三峽工程,以國家和人民的事業為重而移民他鄉。只憑那厚重的歷史風情就夠世人緬懷的了,單憑一個葛洲壩就夠世人驚嘆的了,而如今的三峽大壩既是全國的焦點,也是全球的'焦點。誰道宜昌只會沉醉在歷史的殊榮中,誰說宜昌只會沿著古人的足跡溯古遁世?宜昌更懂進取,更懂改革與發展,宜昌是沿江開發區的一位領袖,ruì智而豁達,豪氣且謹慎。
④漫步在寬宏富麗的夷陵廣場,四周徹響著音樂,高壓噴泉在彩燈倩影上驟騰驟落,一群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踏歌曼舞,或游嬉其間,一時間你會頓覺花好,草好,燈好,人更好。宜昌人一派儒風,這是一種德性———山水人文所養育的德性。現代文明只有依附如此的底蘊,才讓人更覺舒暢,讓人油然生出一種想與它親近的感覺。
(5)當然,宜昌還有許多值得你去稱道、咀嚼、回味的地方,比如東山隧道、九州大廈、西陵大橋……在她的懷抱中,你大可悠閑地睡一覺,因為她的山水永恒,情調永恒,文明永恒,民風永恒;而同時,你又不安心去睡著,因為一覺醒來,她的發展或許會讓你目____口呆。
⑥這就是風格宜昌。
《風格宜昌》閱讀題:
1.根據提示寫出相應的漢字。(2分)
(1)“ruì智而豁達”中方框內的字是_____。
(2)“目____口呆”中方框內的字是_____。
【第2句】:根據文章描述,將“西安”、“香港”兩個城市名分別填到第①段中相應的橫線上。(2分)
【第3句】:根據上下文,在第②段中的橫線上補寫恰當的詞語。(2分)
【第4句】:閱讀第④段中劃波浪線的文案,寫出句中加點的“它”指代的具體內容。(2分)
【第5句】:在下邊橫線上填寫一個詞語。(2分)
文章第②③④段依次寫出了宜昌“旅游勝地”、“_______”(4字)、“人文城市”的特色。
【第6句】:讀完本文,請用一句話概括宜昌的風格。(2分)
【第7句】:“把酒問天”由一首宋詞中的詞句“把酒問青天”化用而來。請寫出這首宋詞中廣為傳誦的另一個名句。(2分)
《風格宜昌》參考答案:
【第1句】:(2分)(1)睿;(2)瞪。
【第2句】:(2分)香港;西安。
【第3句】:(2分)侶(友、鄰);對話(交流、敘說)。意近即可。
【第4句】:(2分)現代文明。
【第5句】:(2分)示例1:水電之都;示例2:水電名城。扣住“水電”特色,意近即可。
【第6句】:(2分)“宜昌是一種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是一種既儒又法、既古老又新奇的風格。”(“她古樸得認真,她進取得豪氣。”)。兩句任選一句即可;也可以概括表達,意近即可。
【第7句】:(2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高處不勝寒”亦可。)
《風格宜昌》閱讀答案與原文以供同學們閱讀、練習和參考,希望《風格宜昌》閱讀答案對大家的練習有所幫助!
陸游的軼聞故事
感情生活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愛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紹興十四年,二十歲的陸游和表妹唐琬結為伴侶。兩人從小青梅竹馬,婚后相敬如賓。然而,唐琬的才華橫溢與陸游的親密感情,引起了陸母的不滿(女子無才便是德),以至最后發展到強迫陸游和她離婚。陸游和唐琬的感情很深,不愿分離,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親懇求,都遭到了母親的責罵。在封建禮教的壓制下,雖種種哀告,終歸走到了“執手相看淚眼”的地步。真相:根據陸游自己在晚年的詩作(《劍南詩稿》卷十四)是因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陸游迫于母命,萬般無奈,便與唐琬忍痛分離。后來,陸游依母親的心意,另娶王氏為妻,唐琬也迫于父命嫁給同郡的趙士程。這一對年輕人的美滿婚姻就這樣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個春天,31歲的陸游滿懷憂郁的心情獨自一人漫游山陰城沈家花園。正當他獨坐獨飲,借酒澆愁之時,突然他意外地看見了唐琬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趙士程。兩人互相寒暄了幾句。唐婉和丈夫便走了。
盡管這時他已與唐琬分離多年,但是內心里對唐琬的感情并沒有完全擺脫。他想到,過去唐琬是自己的愛妻,而今已屬他人,好像禁宮中的楊柳,可望而不可及。想到這里,悲痛之情頓時涌上心頭,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離去,這時唐婉命下人送來一壺酒和她親自做的陸游愛吃的四碟小菜,陸游看到唐琬這一舉動,體會到了她的深情,兩行熱淚凄然而下,一揚頭喝下了唐琬送來的這杯苦酒。然后在粉墻之上奮筆題下《釵頭鳳》這首千古絕唱:
釵頭鳳陸游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陸游在這首詞里抒發的是愛情遭受摧殘后的傷感、內疚和對唐琬的深情愛慕,以及對他母親棒打鴛鴦的不滿情緒。
陸游題詞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琬一眼,便悵然而去。陸游走后,唐琬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將這首《釵頭鳳》詞從頭至尾反復看了幾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聲痛哭起來。回到家中,她愁怨難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釵頭鳳》詞:
釵頭鳳唐琬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詢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唐琬不久便郁悶愁怨而死。
此后,陸游北上抗金,又轉川蜀任職,幾十年的風雨生涯,依然無法排遣詩人心中的眷戀,他六十三歲,“偶復來菊縫枕囊,凄然有感”,又寫了兩首情詞哀怨的詩:
采得黃花作枕囊,曲屏深幌悶幽香。
喚回四十三年夢,燈暗無人說斷腸!
少日曾題菊枕詩,囊編殘稿鎖蛛絲。
人間萬事消磨盡,只有清香似舊時!
在他六十七歲的時候,重游沈園,看到當年題《釵頭鳳》的半面破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又寫詩感懷:
楓葉初丹桷葉黃,河陽愁鬢怯新霜。
林亭感舊空回首,泉路憑誰說斷腸。
壞壁醉題塵漠漠,斷云幽夢事茫茫。
年來妄念消除盡,回向蒲龕一炷香。
詩人七十五歲時,住在沈園的附近,這年唐琬逝去四十年,“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勝情”,,重游故園,揮筆和淚作《沈園》詩:
(其一)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其二)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煙雨沈園中,恍恍惚惚間,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詩人,正緩步踱過傷心橋,躑躅在滿地落葉中。已無蟬聲,也無畫角,只有一個默然凝望斷墻柳絮的老人。
其一是: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里更傷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綠蘸寺橋春水生。
其二是: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
這兩首詩以梅花作為主要意象關聯到一起,既表達自己的情操“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老而彌堅,至死不變,也寓示唐琬高潔的品行,堅韌的節操,更表現出兩人的愛情,盡管經歷了塵世風霜,天荒地老,但不變依舊。
詩人八十四歲,離逝世只一年,再次重游沈園,懷念唐琬,此情至死難忘。
沈家園里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
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
自知不久于人世,仍然念念不忘當日眷侶,這一夢長達五十年——半個世紀,雖然仍自感匆匆,卻贏得了天長地久,這正是詩人高尚的情操與崇高的精神境界。
從那首膾炙人口的《釵頭鳳》詞、傳說中唐琬的唱和開始,加上他幾十年后陸續以沈園為題悼念唐琬的幾首詩,陸游用自己的一生寫下了一段流芳百世、凄婉感人的愛情悲劇。
陸游以梅花自喻,然而城南小陌的那株梅花,[11]難道不是他情系一生的唐婉嗎?她心如日月,情比金堅,似一朵高潔清雅的白梅,為情而落。這朵白梅,就落在陸游的心里,從此,不再寂寞無主,不再黃昏獨自愁。就這樣,為了一段承諾,他活到白發蒼蒼,只為守護那株清冷、冰潔的梅花。
美食
人們都知道陸游是南宋著名的詩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精通烹飪的專家,在他的詩詞中,詠嘆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還記述了當時吳中(今蘇州)和四川等地的佳肴美饌,其中有不少是對于飲食的獨到見解。
陸游的烹飪技藝很高,常常親自下廚掌勺,一次,他就地取材,用竹筍、蕨菜和野雞等物,烹制出一桌豐盛的宴席,吃得賓客們“捫腹便便”,贊美不已。他對自己做的蔥油面也很自負,認為味道可同神仙享用的“蘇陀”(油酥)媲美。他還用白菜、蘿卜、山芋、芋艿等家常菜蔬做甜羹,江浙一帶居民爭相仿效。陸游在《洞庭春色》一詩中說,有“人間定無可意,怎換得玉膾絲莼”的文案,這“玉膾”指的就是隋煬帝譽為“東南佳味”的“金齏玉膾”。“膾”是切成薄的魚片;“齏”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醬菜,也引申為“細碎”。“金齏玉膾”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鱸魚為主料,拌以切細了的色澤金黃的花葉菜。“絲莼”則是用莼花絲做成的莼羹,也是吳地名菜。陸游在詩中稱贊的這些菜肴,在當時確實都是名菜。陸游,是一位不亞于蘇東坡的業余烹飪大師。在他的詩詞中,詠嘆烹飪的有上百首。例如記錄他會做飯(面)菜(羹)的詩句就有“天上蘇陀供,懸知未易同”即是說自己用蔥油做成的面條是天上蘇陀(即酥)一樣。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戲作》的序言中記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藥、芋、菜菔雜為之,不施醢醬,山庖珍烹也。”并詩日:“老住湖邊一把茅,時話村酒具山肴。年來傳得甜羹法,更為吳酸作解嘲。”“今日山翁自治廚,嘉肴不似出貧居,白鵝炙美加椒后,錦雉羹香下豉初。箭出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壓春蔬。平生責望天公淺,捫腹便便已有余”。由此可見,陸游是很會烹飪,又愛烹飪的。
正是因為陸游欣賞這些家鄉名菜名點,所以當他宦游蜀地之時,不時要通過懷念家鄉菜點來抒發他的戀鄉之情,寫出了“十年流落憶南烹”的詩句。
紀念建筑
陸游祠
陸游祠毗鄰罨畫池(成都崇州市),為紀念曾任蜀州通判的愛國詩人陸游而建。占地面積約4畝,建筑面積900多平方米,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除陸游家鄉浙江紹興外,全國僅有的紀念陸游的專祠。陸游曾兩次出任蜀州通判。在蜀州期間曾多次游覽州中山川名勝,寫下100多首寄懷蜀州的詩詞,抒發他一腔憂國憂民的赤子情懷。整個陸游祠為仿清建筑,含大門、長廊、過廳、序館、兩廡、正殿等,主體陳設突出“梅”的主題。過廳以“梅馨千代”命名。序館為“香如故堂”,陳列陸游生平簡介,陸游遺像玉石碑、陸游手跡碑。堂后辟梅園,廣植陸游喜愛的梅花。正殿為“放翁堂”,塑陸游坐像。兩廡陳列陸游詩文各種版本及詩意畫。正殿之南新增了文物陳列廳,專供陳列崇州的歷史文物。在城外的崇州境西北之隅的鳳棲山(崇州市街子鎮),有個與陸游祠遙相呼應的梅花寨,被稱為放翁遺香圣地。陸游任蜀州通判登臨古寺時曾從這崖上山。山道斷橋邊的梅花在黃昏風雨中寂寞開放而芳香不改的美景,為他后來寫《卜算子·詠梅》獲取了創作靈感。有專家考證,“驛外斷橋邊”意境的原型,就在今梅花寨旁,寨區梅花近千畝,花開時節,呈現“十里梅花香雪海,千樹萬枝浮暗香”之美景。[12]
云門草堂
云門草堂是陸游早年故居,在云門廣福庵。1070年(北宋熙寧三年)賜“壽圣院”額,為云門寺三在副寺之一。明嘉靖年間,清康熙年間,曾二度重建。現因年久失修,佛殿塌圯,僅剩斷墻殘壁和幾間舊屋。陸游之父陸宰曾隱居云門,陸游青少年時讀書處就在“云門草堂”,他32歲時赴任福建做主簿時曾作《留題云門草堂》詩作別。“云門草堂”遺址一旦開發,恢復舊觀,其意義不在成都“杜甫草堂”之下。
云門寺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整座建筑物莊嚴雅靜,風格獨特,寺廟香火鼎盛,除放生池外,殿廳堂樓等共180余處連成一體。寺內保留著一批國家重點保護文物,較為著名的有距今1000多年的《大漢韶州云門光泰禪寺院故匡真大師實性碑銘并序》。云門寺前有觀音山,后有桂花潭,每到金秋時節,這里桂花遍地,一派燦爛景象。
史籍記載
陸游字務觀,越州山陰人。年十二便能詩文,蔭補登仕郎。鎖廳薦送第一,秦檜孫塤適居其次,檜怒,至罪主司。明代年間,試禮部,主司復置游前列,檜顯黜之,由是為所嫉。檜死,始赴福州寧德簿,以薦者除敕令所刪定官。
時楊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陳非便,上嘉其言,遂罷存中。中貴人有市北方珍玩以進者,游奏:“陛下以‘損’名齋,自經籍翰墨外,屏而不御。小臣不體圣意,輒私買珍玩,虧損圣德,乞嚴行禁絕。”
應詔言:“非宗室外家,雖實有勛勞,毋得輒加王爵。頃者有以師傅而領殿前都指揮使,復有以太尉而領閣門事,瀆亂名器,乞加訂正。”遷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孝宗即位,遷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圣政所檢討官。史浩、黃祖舜薦游善詞章,諳典故,召見,上曰:“游力學有聞,言論剴切。”遂賜進士出身。入對,言:“陛下初即位,乃信詔令以示人之時,而官吏將帥一切玩習,宜取其尤沮格者,與眾棄之。”
時龍大淵、曾覿{dí]用事,游為樞臣張燾言:“覿、大淵招權植黨,熒惑圣聽,公及今不言,異日將不可去。”燾遽以聞,上詰語所自來,燾以游對。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尋易隆興府。言者論游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免歸。久之,通判夔州。
王炎宣撫川、陜,辟為干辦公事。游為炎陳進取之策,以為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當積粟練兵,有釁則攻,無則守。吳璘子挺代掌兵,頗驕恣,傾財結士,屢以過誤殺人,炎莫誰何。游請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謀,遇敵必敗。”游曰:“使挺遇敵,安保其不敗。就令有功,愈不可駕馭。”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驗。
范成大帥蜀,游為參議官,以文字交,不拘禮法,人譏其頹放,因自號放翁。后累遷江西常平提舉。江西水災。奏:“撥義倉振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召還,給事中趙汝愚駁之,遂與祠。起知嚴州,過闕,陛辭,上諭曰:“嚴陵山水勝處,職事之暇,可以賦詠自適。”再召入見,上曰:“卿筆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軍器少監。
紹熙元年,遷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嘉泰二年,以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及三朝史未就,詔游權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免奉朝請,尋兼秘書監。三年,書成,遂升寶章閣待制,致仕。
(《宋史·陸游傳》)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沙原隱泉
沙漠中也會有路的,但這兒沒有。遠遠看去,有幾行歪歪扭扭的腳印。順著腳印走罷,但不行,被人踩過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難走。只能用自己的腳,去走一條新路。回頭一看,為自己長長的腳印高興。不知這行腳印,能保存多久?
擋眼是幾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過它們,別無他途。上沙山實在是一項無比辛勞的苦役。剛剛踩實一腳,稍一用力,腳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厲害。纔踩幾腳,已經氣喘,渾身惱怒。我在浙東山區長大,在幼童時已能歡快地翻越大山。累了,一使蠻勁,還能飛奔峰巔。這兒可萬萬使不得蠻勁。軟軟的細沙,也不硌腳,也不讓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氣力。你越發瘋,它越溫柔,溫柔得可恨之極。無奈,只能暫息雷霆之怒,把腳底放輕,與它廝磨。
要騰騰騰地快步登山,那就不要到這兒來。有的是棧道,有的是石階,千萬人走過了的,還會有千萬人走。只是,那兒不給你留下腳印,屬于你自己的腳印。來了,那就認了罷,為沙漠行走者的公規,為這些美麗的腳印。
心氣平和了,慢慢地爬。沙山的頂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簡直像兒時追月。已經擔心今晚的棲宿。狠一狠心,不宿也罷,爬!再不理會那高遠的目標了,何必自己驚嚇自己。它總在的,不看也在。還是轉過頭來看看自己已經走過的路罷。我竟然走了那么長,爬了那么高。腳印已像一條長不可及的綢帶,平靜而飄逸地劃下了一條波動的曲線,曲線一端,緊系腳下。完全是大手筆,不禁欽佩起自己來了。不為那山頂,只為這已經劃干的曲線,爬。不管能抵達哪兒,只為已耗下的生命,爬。無論怎么說,我始終站在已走過的路的頂端。永久的頂端,不斷浮動的頂端,自我的頂端,未曾后退的頂端。沙山的頂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
腳下突然平實,眼前突然空闊,怯怯地抬頭四顧,山頂還是被我爬到了。完全不必擔心棲宿,西天的夕陽還十分燦爛。夕陽下的綿綿沙山是無與倫比的天下美景。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流瀉著分割,金黃和黛赭都純凈得毫無斑駁,像用一面巨大的篩子篩過了。日夜的鳳,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蕩,那是極其款曼平適的波、不含一絲漣紋。于是,滿眼皆是暢快,一天一地都被鋪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凈凈。色彩單純到了圣潔,氣韻委和到了崇高。為什么歷代的僧人、俗民、藝術家要偏偏選中沙漠沙山來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它洞窟?站在這兒,我懂了。我把自身的頂端與山的頂端合在一起,心中鳴起了天樂般的梵唄。
剛剛登上山脊時,已發現山腳下尚有異相,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鳥矙一過,此時纔敢仔細端詳。那分明是一彎清泉,橫臥山底。動用哪一個藻飾詞匯,都會是對它的褻瀆。只覺它來得莽撞,來得怪異,安安靜靜地躲坐在本不該有它的地方,讓人的眼睛看了很久還不大能夠適應。再年輕的旅行者,也會像一位年邁慈父責斥自己深深鐘愛的女兒一般,道一聲:你怎么也跑到這里!
是的,這無論如何不是它來的地方。要來,該來一道黃濁的'激流,但它是這樣的清澈和寧謐。或者,干脆來一個大一點的湖泊,但它是這樣的纖瘦和婉約。按它的品貌,該落腳在富春江畔,雁蕩山間,或是從虎跑到九溪的樹蔭下。漫天的飛沙,難道從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颶風,難道從未把它吸干?這里可曾出沒過強盜的足跡,借它的甘泉賴以為生?這里可曾蜂聚過匪幫的馬隊,在它身邊留下一片污濁?
我胡亂想著,隨即又愁云滿面。怎么走近它呢?我站立峰巔,它委身山底;向著它的峰坡,陡峭如削。此時此刻,剛纔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向往峰巔,向往高度,結果峰巔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上已無路,下又艱難,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與惶恐。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譏謔,于是急急地來試探下削的陡坡。人生真是艱難,不上高峰發現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與它近乎。看來,注定要不斷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咬一咬牙,狠一狠心。總要出點事了,且把脖子縮緊,歪扭著臉上肌肉把腳伸下去。一腳,再一腳,整個骨骼都已準備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然而,奇了,什么也沒有發生。纔兩腳,已嗤溜下去好幾米,又站得十分穩當。不前摔,也不后仰,一時變作了高加索山頭上的普羅米修斯。再稍用力,如入慢鏡頭,跨步著舞蹈,只十來下就到了山底。實在驚呆了:那么艱難地爬了幾個時辰,下來只是幾步!想想剛纔伸腳時的悲壯決心,啞然失笑。康德所說的滑稽,正恰是這種情景。
來不及多想康德了,急急向泉水奔去。一灣不算太小,長可三四百步,中間最寬處,相當一條中等河道。水面之下,飄動著叢叢水草,使水色綠得更濃。竟有三只玄身水鴨,輕浮其上,帶出兩翼長長的波紋。真不知它們如何飛越萬里關山,找到這兒。水邊有樹,不少已虬根曲繞,該有數百歲高齡。總之,一切清泉靜池所應該有的,這兒都有了。至此,這灣泉水在我眼中又變成了獨行俠,在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己之力,張羅出了一個可人的世界。
樹后有一陋屋,正遲疑,步出一位老尼。手持懸項佛珠,滿臉皺紋布得細密而寧靜。她告訴我,這兒本來有寺,毀于20年前。我不能想象她的生活來源,訥訥動問,她指了指屋后一路,淡淡說:會有人送來。我想問她的事情自然很多,例如為何孤身一人,長守此地?什么年歲,初來這里?終于覺得對于佛家,這種追問過于鈍拙,掩口作罷。眼光又轉向這脈靜池。答案應該都在這里。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無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纔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惟其這樣,人生纔見靈動,世界纔顯精致,歷史纔有風韻。然而,人們日常見慣了的,都是各色各樣的單向夸張。連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懶得細加調配,讓人世間大受其累。
因此,老尼的孤守不無道理。當她在陋室里聽夠了一整夜驚心動魄的風沙呼嘯,明晨,即可借明靜的水色把耳根洗凈。當她看夠了泉水的湛綠,抬頭,即可望望粲然的沙壁。
——山,名為鳴沙山;泉,名為月牙泉。皆在敦煌縣境內。
上一篇:小學六年級誓師口號集錦9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