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風俗禮儀
新加坡共和國(tlierenublicofsingapore),簡稱新加坡。它位于東南亞馬來半島的南端,是個集國家、首都、城某地、島嶼為一體的城某地型島國,由53個島嶼7座礁灘組成。北以柔佛海峽(寬1.2公里)的長堤與馬來西亞相連,南臨新加坡海陜,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為世界海運交通中心之一。新加坡面積640平方公里,人口270萬,馬來語為國語,漢語、泰米爾語和英語為官方語言,英語為行政語言。
“華裔之國”——新加坡的華人主要來自廣東、福建、上海和海南等地。華人從事的職業無所不包,但一般都繼成了祖先的傳統,經營飲食業、釀酒業的多是廣東籍華人,從事貿易業的多為福建籍華人,而廣東潮州集團和海南某某籍華人,則以從事工廠勞務或廚師等職業的居多。
我們了解新加坡華人的性格特點,相對而言是比較容易的,海外華人的鄉土意識極強,不少人這邊有父母,那邊有兄弟,心系兩地,他們很樂意回祖國經商。同甘共苦,不畏強權是他們代代相傳的民族風格,但卻很顧面子,正因為面子問題顯得十分重要,所以,在商談中,“面子”對談判的技巧起決定性的作用,常常到磋商行重大的實質性問題時,也輕易簽守立據,似乎有一種讓對手“口說無憑”的意思。但“面子”的另一方面,卻是他們在簽訂合同以后,為了不恥于人,總是格守信譽,認真履約,因而在國外商人的眼中,新加坡籍商人一向有勤奮、誠實、謙虛、可靠的美德。與新加坡人談判,不僅必須以誠相待,更重要的是考慮給對方面子,不妨多說幾句“多多指教”、“多多關照”的謙言。值得一提的是,與海外華人進行貿易,采用方言洽談,有時可以起到一種獨特的作用。碰上說潮州話的商人,首先獻上一句“自己人,莫客氣”的潮州鄉音,給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其他象粵語、滇語等同樣有助于談判的進行和成功。
在新加坡,進清真寺要脫鞋。在一些人家里,進屋也要脫鞋。由于過去受英國的影響,新加坡已經西方化。但當地人仍然保留了許多民族的傳統習慣,所以,打招呼的方式都各有不同,最通常的是人們見面時握手,對于東方人可以輕輕鞠一躬。
新加坡人接待客人一般是請客人吃午飯或晚飯。和新加坡的印度人或馬來人吃飯時,注意不要用左手。到新加坡人家里吃飯,可以帶一束鮮花或一盒巧克力作為禮物。談話時,避免談論政治和宗教。可以談談旅行見聞,你所去過的國家以及新加坡的經濟成就。
由于新加坡居民中華僑多,人們對色彩想象力很強,一般對紅、綠、藍色很受歡迎,視紫色、黑色為不吉利,黑、白、黃為禁忌色。在商業上反對使用如來佛的形態和側面像。在標志上,禁止使用宗教詞句和象征性標志。喜歡紅雙喜、大象、蝙蝠圖案。數字禁忌【第4句】:【第7句】:【第8句】:【第13句】:37和69。
新加坡某地位于全國最大的島——新加坡島甫端,南臨新加坡海陜,距赤道僅136.8公里。面積約98平方公里,約占全島面積的六分之一。人口200多萬,約占全國人口83%,其中華人綸占四分之三。盡管城某地人口密度很高,但并沒有擁擠和雜亂之感。相反,卻給人一種美麗而整潔的印象。其港口為馳名世界的天然良港,從港口儲貯噸位到年吞吐能力均超過菏蘭鹿特丹港,為世界第一大港。新那坡樟宜機場是繁忙的國際航空運輸中轉站。
新加坡獨立前,野草叢生,蚊蠅遍地。26年后的今天,被譽為“美麗的花園城某地”。旅游業十分發達,每年到這里觀光的游客達四五百萬。在高層建筑物之間,都留有較大的空地布置綠化,設有花架、花壇,并廣植花草。因此,某地區地面除了柏油馬路和鋪磚的.便道以外,均以花草樹木覆蓋,可以說做到了“黃土不見天”。新加坡除了園林綠化舉世矚目外,城某地環境衛生也很出色,空氣清新宜人。某地內街道非常清潔,馬路上很本看不到垃圾,就連建筑物上也極干凈,確是一塵不染。街頭嚴禁亂扔煙頭及雜物,亂扔紙屑、煙頭罰500新加坡元。隨地吐痰的現象根本沒有。新加坡政府規定,某地民中凡是種花較好的,可以享受減免房租的優待。因此,新加坡人人愛花,家家養花,不但地上種花,連屋頂也栽花,真是一片花的海洋。所以,新加坡還有“花園之國”、“花園之都”、“公園國家”的美譽。
國會議員民選,任期5年。新加坡是一個文明的國家,講究禮貌已成為他們的行動準則。在新加坡進行貿易談判時,不要翹二郎腿,否則將破壞成交機會。假如不知不覺把一月腳顛來顛去,以至鞋底朝向了對方,這筆買賣就要告吹了。那怕是無意中稍為碰了對方一下,也會被認為是不可忍受的。
為了使人人都講禮貌,新加坡政府對禮貌還做了一些規定:店員禮貌:顧客臨門,笑臉相迎;顧客選購,主動介紹,百挑不厭;顧客提問,留神聽取,認真解答;顧客離去,熱情歡送,禮貌道別。鄰里之間的禮貌,鄰居見面要互相問候。逢年過節要邀鄰作客。幫助鄰居照看房屋。利用公共場所,要時時為別人著想。新加坡待人接物總是笑臉相迎。如用完公用電話,就會笑著對等候的人說:“對不起,讓您久等了”。甚至街頭宣傳文明禮貌的宣傳畫上面也都印著一個笑容可鞠的人物像和一些口號,如:“處世待人,講究禮貌”、“人人講禮貌,生活更美好”、“真誠微笑,處世之道”。夜晚,五顏六色宣傳禮貌的幻燈標請不停地閃動。內閣部長和議員們也經常到人民群眾中去演講文明禮貌的重要性。就連警察對違反交通規則的人處以罰款時,也總是笑呵呵的。因此,新加坡人詼諧地說:“就怕警察微笑”——他一笑就得掏腰包。因為到處都有笑臉,所以外國人到新加坡總有“賓至如歸”之感。
商務活動一般穿白襯衫,著長褲,打領帶即可。訪問政府辦公廳仍應著西裝、穿外套。新加坡大部分人為華僑或華裔,因此他們也很愛飲茶。農歷新年,一盅清茶,佐以檄欖,稱為“無寶茶”,寓意恭榜發財。應邀赴宴宜注意言行,予對方穩重、可倍賴之惑。
新加坡人把一種名叫“卓錦·萬代蘭”的胡姬花(即蘭花)作為國花,有卓越錦繡、萬代不朽之意”。胡姬花就是蘭花,東南亞人民通稱蘭花為胡姬花。“卓錦·萬代蘭”是由一位僑居新加坡的西班牙人,名叫愛尼絲·卓錦女士,于1890年在自己的花園里培植而成的。1893年新加坡植物園為了紀念她,把這種花命名為vandalmissjoaguim,意即卓錦女士之蘭花。它兼有意譯和音澤。新加坡每年都有大量蘭花運往西歐、日本、香港、澳大利亞、美國等地,換取大量外匯。
新加坡人非常討厭男子留長發,對蓄胡子者也不喜歡。在一些公共場所,常常豎有一個標語牌:“長發男子不受歡迎”。新加坡對嬉皮型留長發的男性管制相當嚴格,留著長發,穿著牛仔裝,腳穿拖鞋的男士,可能會被禁止人境。尤其是年輕人,出國時必須穿得清清爽爽,不要把頭發留得長可及肩。
商務旅游最好選擇3~11月,避免在圣誕節及中國農歷新年前后進行。每年10月至翌年1月份為雨季。飲水不太安會。
加拿大風俗禮儀
加拿大人比較隨和友善,易于接近,他們講禮貌但不拘于繁瑣禮節。與加拿大人交往需要從他們的性格特點、交往禮儀、著裝禮儀、餐飲禮儀、婚俗禮儀等開始了解,這些內容就是我們所說的加拿大風俗禮儀。
愛雪的加拿大人
加拿大人的性格特點
加拿大人總得來說性格比較開朗,重實利,自由觀念較強,行動比較隨便。他們隨和、友善,講禮貌而不拘繁禮。在公共場所,注意文明禮貌,遵守規則。
加拿大人十分愛好文化體育活動。參與各種文體活動是他們業余時間耗時比較多的活動。讀書、看報、看電視、電影、演出、游泳、滑冰、滑雪等,耗費他們大量時間。
加拿大人很好客,常在家中宴請客人。商務交往上英裔商人較保守,談判較艱難,而法裔商人熱情開朗,容易接近,但談判時態度叫人難以捉摸,也較費時。
加拿大交往禮儀
見面時行握手禮,稱呼方面與歐美國家相同,熟人之間問候時只喊一聲“hello!”異性之間一般應由女士先伸手,或微微欠身鞠躬致意。名片使用不太廣泛,一般只須和公司高級職員交換。
與美國人比較,加拿大人要嚴謹一些,他們為客人舉行的招待會大多在飯店或俱樂部進行。如果應邀去加拿大人家中作客,應事先送去或自帶一束鮮花給女主人。白色的百合花在加拿大只用于葬禮,因此千萬不可送人。在加拿大,宴請客人時,通常由女主人安排座位,入座后,男主人常常作簡短祈禱,這時,客人也應隨大家一道低頭。
加拿大著裝禮儀
在加拿大從事商務活動,宜穿保守式西裝。在日常生活中,加拿大人的著裝以歐式為主。上班時間,他們一般穿西服、套裙;參加社交活動時,他們往往要穿禮服或時裝;在休閑場合,他們則講究自由著裝。每逢節假日,尤其是在歡慶本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各民族大都有穿著自己傳統民族服裝的習慣。
在參加應酬時,加拿大人都要認真地進行自我修飾。在加拿大,參加社交活動時,男子必須提前理發、修面;婦女們則無一例外地要進行適當的化妝,并選戴一些首飾。不這么做的話,不僅會讓別人覺得失之于自尊自愛,而且會視為是對交往對象的不尊重。
加拿大餐飲禮儀
加拿大人飲食習慣與美國相似。喜食牛肉、魚、野味、蛋和各種蔬菜。口味清淡,不愛吃辣。日常飲食一日三餐,早、午餐較簡單,晚餐較豐盛。傳統菜肴為法國菜。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被譽為“烹調之都”,用蘋果作填烹制的布羅美湖鴨馳名全國。飲料主要為白蘭地、香檳酒。飯后喝咖啡、吃水果。
加拿大婚俗禮儀
加拿大人大多數是自由戀愛、自主婚姻。婚禮通常在教堂里舉行,先由牧師致詞,闡明宗教婚姻意義,然后詢問欲結良緣的男女雙方是否愿和對方結婚,此后,將新人的手放在一起。新郎和新娘互相吟誦誓言,發誓永遠相愛。
加拿大婚俗禮儀
新郎給新娘戴結婚戒指。牧師宣布一對新人結為合法夫婦,并向他倆表示祝福。然后是唱贊美詩,參加婚禮的人齊誦“主禱文”。儀式畢,新婚夫婦舉行宴會款待賓客。
加拿大葬禮
加拿大葬儀一般采取宗教儀式,通常在教堂舉行。由牧師主持追悼儀式并為死者祈禱,死者的`親友念悼詞。儀式結束后,用一塊天鵝絨棺罩遮蓋住棺材送往墓地下葬,然后再墓地舉行告別儀式。
加拿大風俗禮儀禁忌
加拿大人大多數為歐洲移民后裔,禁忌上與歐洲人又很多相同之處,忌談論個人私事,基督教徒忌諱“13”和星期五。
與加拿大人交談時,不要插話打斷對方的話或是與對方爭執。不要過分的拿美國與之比較,他們喜歡談論本國的長處。
白雪在加拿大人的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并被視為吉祥的象征和避邪之舞。在不少地方,人們甚至忌諱鏟除積雪。
風俗禮儀古代文化常識
【春節】
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采用公歷紀元后。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于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第1句】: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后,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后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于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等。
【乞巧】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后,云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后,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后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里,擺上豐盛的菜肴,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并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伯(孟)仲叔季】
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十二生肖】
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后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豬,稱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禍福,往往牽扯起來,特別是在婚配中男女屬相很有講究,有所謂“雞狗斷頭婚”、“龍虎不相容”等說法。
【生辰八字】
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兇如何。
【孝悌】
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孔子非常重視孝悌,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于父道”、“父母在,不遠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范。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
【犧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左傳·曹劌論戰》中有這樣的話:“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
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豬,后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太牢、少牢】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i,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
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
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后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
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
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
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于前;三為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于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
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
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頓首】
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于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
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
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跪】
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盡后”是盡量讓身體坐后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
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席次】
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12
34
56
78
【冠禮】
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后,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并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婚冠禮】
古代嘉禮之一。《周禮》:“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笄:束發用的簪子。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把頭發綰起來,戴上簪子)后也可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祖道】
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吊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并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
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再拜】
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
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后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
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后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六禮】
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
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后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
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會友】
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諱稱】
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檠、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現也用于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加拿大的風俗禮儀
【第1句】:留學加拿大的服飾禮儀
加拿大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裝束要求。在教堂,男性著深色西裝,打領結,女士則穿樣式莊重的衣裙。在參加婚禮時,男子或穿著西裝,或穿便裝,穿便裝時不打領帶。婦女則不宜打扮得過份耀眼,以免喧賓奪主,更不宜穿白色或米色系列的服裝,因為象征純潔的白顏色是屬于新娘的。在教堂舉行的婚禮,男子要著深色西裝,打領帶,女士則穿較莊重的衣裙。到朋友家做客或參加宴會,男子要穿整套深色西裝,婦女則應穿樣式莊重的衣裙,可稍事化妝,不宜太濃。如是非正式的宴會,或彼此很熟識,男子可穿不同顏色的上裝和長褲,女士著整套衣裙或衫裙,服裝顏色不宜太顯眼,款式不能過于奇異。在加拿大參加葬禮,男子要著整套西裝,打素色或黑色領帶,婦女則穿素色衣裙,款式要保守,不宜穿金戴銀和過份化妝,以表現出自己對死者的哀悼。
加拿大青年人喜愛那種體現現代生活的節奏感,使著裝者顯得瀟灑、干練的服裝,如牛仔系列服裝就很受青睞。
【第2句】:留學加拿大須知的儀態禮儀
加拿大人在社交場合一般姿態比較莊重,舉止優雅。在交談時,加拿大人會和顏悅色地看著對方,顯示出很自信、有禮貌。他們在介紹朋友時,手的姿勢是胳膊往外微伸,手掌向上,手指并攏,不用手指來指人。加拿大人喜歡用手指比畫“V”字形或“OK”字樣,因為“V”象征勝利、成功,而“OK”表示“對”、“行”、“可以”等意思。在公共場合,加拿大人厭惡那種搶著插嘴、邊說話邊用手頂人的人,他們不喜歡別人老盯著自己。加拿大人從不在人前摳頭發、清理手指甲縫里的污垢;如有人在公共場合這樣做,就會被人看不起,認為是缺乏教養。
加拿大人常用聳肩、兩手手指交叉置于桌上等姿態來緩和緊張氣氛或掩飾窘態。有人遇到不幸或心情不好的時候,他們一般會采用這種姿勢,這說明他們對這人的處境表示理解和同情。有時,加拿大人聳肩也表示無可奈何、無能為力的意思。
【第3句】:留學加拿大須知的相見禮儀
加拿大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一般都行握手禮,親吻和擁抱禮僅適合熟人、親友和情人之間。在雙方握手以后,他們會說“見到你很高興”、“幸會”等。
加拿大人的姓名同歐美人一樣,名在前,姓在后。他們在作介紹時,一般遵循先少后長、先高后低、先賓后主的次序。在朋友眾多的場合,他們總是順著次序介紹,讓大家互相認識,有地位較高的人士或輩份較高的長者在場的話,加拿大人總是先把朋友介紹給他們。在隆重的場合,加拿大人總是連名帶姓地作介紹。作介紹時,雙方都要站起來,友好地正視對方,面帶笑容。加拿大人在作自我介紹時,聲音適中,一邊與別人握手,一邊說出自己的姓名。他們對那種扯開嗓門向所有賓客介紹自己的方式很反感。
【第4句】:餐飲禮儀
加拿大人在食俗上與英美人相似。由于氣候寒冷的緣故,他們養成了愛吃烤制食品的習慣,這是他們的獨特之處。
加拿大人用刀叉進食,極愛食用烤牛排,尤其是八成熟的嫩牛排,習慣在用餐后喝咖啡和吃水果。加拿大人在飲食上講究菜肴的營養質量,偏愛甜味,以面食、大米為主食,副食喜吃牛肉、雞肉、雞蛋、沙丁魚以及西紅柿、洋蔥、土豆、黃瓜等。調料愛用番茄醬、黃油等。他們有喝白蘭地、香檳酒的嗜好。加拿大人忌食蝦醬、魚露、腐乳以及怪味、腥味的食物和動物內臟。
在加拿大,赴宴時最好到花店買一束鮮花送給主人,以表達自己的謝意。在餐桌上,男女主賓一般分別坐在男女主人的右手邊。飯前先用餐巾印一印嘴唇,以保持杯口干凈。進餐時,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刀用完后,放在盤子邊上。吃東西時不要發出聲音,不宜說話,不要當眾用牙簽剔牙,切忌把自己的餐具擺到他人的位置上。加拿大人認為正確、優雅的吃相是紳士風度的體現。
【第5句】:喜喪禮儀
加拿大基督教徒的婚禮一般都在教堂里舉行。在結婚儀式上,牧師要為他們做禱告,祝他們幸福美滿,白頭偕老。新郎新娘互換戒指,在上帝面前發誓,永遠相愛。然后新郎新娘和來賓們一起禱告,一起唱贊美詩。在教堂舉行婚禮,新郎和男賓坐在教堂的右手邊,新娘和女賓坐在教堂的左手邊,新人的親屬和朋友坐在前幾排座位上。
加拿大人對生孩子比較重視,如父母是基督教徒,要把孩子抱到教堂去,在牧師的主持下給孩子洗禮,孩子的洗禮儀式十分莊重。當加拿大人獲悉朋友添了小寶寶,他們會馬上打電話或寄張賀卡去恭賀一番。
加拿大人去世后,一般都要請牧師做彌撒,使死者的靈魂升入天堂。在葬禮上,親友要在牧師的禱告聲中向墓穴中的靈柩撒下鮮花。參加葬禮的人,見到死者親屬,要和他們握一下手或擁抱一下,輕聲地慰問幾句,等葬禮儀式完畢以后再離開;如果不舉行儀式,也要靜坐10-15分鐘后方可離去。參加葬禮時,一般應買一束鮮花,并在花上附帶一張用黑色字體寫的.有哀悼之詞的卡片,把花放在死者的墓前或送到死者的家中。
加拿大的節日很多,但最隆重的是12月25日的圣誕節。在加拿大還有復活節、感恩節和情人節。1867年7月1日,加拿大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加拿大政府把7月1日定為加拿大日,即國慶節。
【第6句】:商務禮儀
在加拿大從事商務活動,首次見面一般要先作自我介紹,在口頭介紹的同時遞上名片。加拿大人喜歡別人贊美他的衣服、手表或向他請教一些關于加拿大的風俗習慣、游覽勝地方面的問題。這樣,雙方一開始就會找到共同語言。交談中不宜詢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和私生活,這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和不安。
在商務活動中贈送禮品,最好贈送具有民族特色的、比較精致的工藝美術品。禮物要用禮品紙包好,附帶一張寫有對方和送禮人姓名的卡片。出席商務性的宴會,如對方在請柬上注明“請勿送禮”,那你應尊重主人的意見,不要攜帶禮品出席宴會。
在商務談判中,要集中精力,不要心不在焉、東張西望或打斷別人講話。在正式談判場合,衣著要整齊莊重。加拿大人有較強的時間觀念,他們會在事前通知你參加活動的時間,不宜過早到達,如你有事稍為晚到幾分鐘,他們一般不會計較,你也不必為此作過多的解釋。談判中,不要涉及宗教信仰、性問題或批駁對方的政見,以免引起誤解和爭執。
【第7句】:旅游禮儀
加拿大風景秀麗,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位于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間的尼亞加拉瀑布,寬800米,落差48米,瀑布飛流直下,濺起無數白色的水花,在陽光的照射下出現五彩繽紛的鮮艷色彩,十分壯觀。休倫湖東岸的格雷文赫斯特,是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的故鄉。加拿大東部的魁北克是美洲最具歐洲特點的城市,這里的建筑多為英法傳統風格,其老區的街道,市井氣氛頗有英法遺風,早年建造的狹窄街道,鱗次櫛比的店鋪,古老的天主教堂,哥特式、巴羅克式建筑以及悠然而過的馬車,令人仿佛置身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
上一篇:堆雪人大賽宣傳口號合集8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