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頭項羽廟》詩歌賞析及答案
六州歌頭·項羽廟
李冠
秦亡草昧,劉項起吞并。鞭寰宇,驅龍虎,掃橇槍,斬長鯨。血染中原戰,視余耳,皆鷹犬,平禍亂,歸炎漢,勢奔傾。兵散月明,風急旌旗亂,刁斗三更。共虞姬相對,泣聽楚歌聲,玉帳魂驚,淚盈盈。 念花無主,凝愁苦,揮雪刃,掩泉扃。時不利,騅不逝,困陰陵,叱追兵。嗚咽摧天地,望歸路,忍偷生!功蓋世,何處見遺靈?江靜水寒煙冷,波紋細、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益傷情。勝負難憑。
【注】①余耳:張耳、陳余,秦末起義將領。②掩泉扃:關上地宮之門。
(1)上闋描繪出了怎樣的項羽形象?請結合詞句簡要分析。
(2)下闋“江靜水寒煙冷,波紋細、古木凋零”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有何作用?
答案
(1)“秦亡草昧……血染中原戰”,這七句塑造了項羽叱咤風云、武功蓋世的英雄形象;“視余耳……淚盈盈”,這幾句刻畫了項羽窮途末路的英雄形象。
(2)描寫了荒涼孤寂的景象,與上闋寫項羽反秦時的威武雄壯的場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寄寓了作者的哀傷悲悼之情。
注釋:
①鞭寰宇:指項羽想要用武力征服天下,成就霸業。鞭,借指武力;寰宇,指國家全境。
②驅龍虎:指揮龍虎般的戰將。驅,驅使。
③掃欃槍:掃除秦王朝的邪惡勢力。欃槍:彗星的別稱,古時候稱彗星為“掃把星”,是災禍的預兆。在此比喻秦王朝為災禍。
④斬長鯨:意為消滅秦軍主力。長鯨,比喻元兇;鯨,喻兇惡之人。
⑤余耳:指陳余、張耳。他們都是參加反秦斗爭的主要人物。秦亡后,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賜陳余三縣地。
⑥皆鷹犬:劉邦對張耳、陳余的蔑視之詞。
⑦歸炎漢:歸附漢王劉邦。
⑧刁斗:古代行軍的用具。
⑨玉帳:征戰時主帥所居住的營帳。
⑩念花無主:意為項王若死,虞姬無所歸。念,想起的意思;花,指虞姬。
揮雪刃:舞動雪白的利劍,即拔劍自刎。
掩泉扃:掩埋地下。泉扃:九泉,地下。
困陰陵:被圍困在陰陵縣。陰陵:秦代時的縣名,在今安徽省定遠縣西北。
歸路:返回故鄉的道路。
忍偷生:即不忍偷生。謂不忍茍活下去。項羽在烏江不肯南渡,毅然自刎身亡。
遣行人到此:使行人到此。
難憑:難以憑信。意謂項羽雖然失敗了,但仍然是個英雄。
賞析:
《六州歌頭·項羽廟》,作者為宋代人李冠,為詠史懷古詞。全詞通篇隱括《史記》中的《項羽本紀》,把項羽從起兵到失敗的曲折歷程熔鑄詞中,將項羽的英雄氣概表現得慷慨雄偉。全詞音調悲壯,氣勢不凡,情致激昂,于婉約綺靡的詞風之外,又表現出一種壯懷激烈的'慷慨之氣,有力地開拓了詞境和詞意。
上片起首兩句用筆不凡,高屋建瓴,導引全詞,概括敘述秦亡后,劉邦和項羽的角逐。以下四句,轉而追敘項羽起兵反秦時的強大聲勢:“鞭寰宇”,寫他欲以力征天下,以成霸王之業。“驅龍虎”,寫他有龍虎一般的戰將供他驅使,“掃欃槍,斬長鯨”,河北巨鹿救趙之戰中,他俘虜了秦朝大將王離,招降了主帥章邯,徹底消滅了秦軍主力,注定了它的滅亡。以上四句形象地概括了項羽巨發展壯大以及消滅秦軍主力的赫赫戰功。“血染中原戰”一句,筆峰突轉,與起首兩句呼應,將視野拉回楚漢相爭的戰場。
“視余、耳,皆鷹犬,平禍亂,歸炎漢,勢奔傾。”形勢急轉直下,項羽所扶植起來的張耳、陳余等人,劉邦看來,只不過是鷹犬而已,結果張耳投降,陳余被殺,不附漢的眾諸侯,一個一個被消滅,劉邦取得了勝利,項羽轉強為弱,陷入困境,率眾南走。上片結尾七句,通過描寫垓下之圍中楚軍于月明之夜土崩瓦解、四面被圍,項羽驚聞楚歌四起,而與虞姬泣別的悲壯場面,形象地描繪出項羽英雄末路、慘烈凄楚的形象。
過片四句,以精煉而生動的語言表現虞姬對項羽忠貞不二的真摯感情、可歌可泣的節烈行為,塑造出一個鮮明的悲劇形象。“時不利”到“忍偷生”,寫項羽突圍后先困于陰陵,繼又單騎被楚兵追至烏江自刎身亡的慘烈結局,使項羽這一形象的悲劇色彩更為濃厚。“功蓋世,何處見遺靈。”表現了詞人對項羽的高度評價。“江靜”兩句營造出一片荒寂景象,和項氏當年反秦時威武雄壯的場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結拍三句收束全篇,點明主旨,表達出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思想,抒寫了詞人對項羽的無限同情和深深哀悼。
該詞對楚漢相爭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的表現,虛實結合,高度凝煉,色彩鮮明,形象突出,構思巧妙,布局精巧,大氣磅礴,形神兼備,富于歷史的形象性和藝術的感。
這首詞對楚漢相爭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的表現,虛實結合,高度凝煉,色彩鮮明,形象突出,構思巧妙,布局精巧,大氣磅礴,形神兼備,富于歷史的形象性和藝術的感染力,充滿歷史的縱深感和深厚的悲劇色彩,讀來令人扼腕感嘆,流連忘返,回味無窮。稱此詞為宋豪放詞、懷古詞中的杰出代表,當不為過。
《蘇武廟》詩歌賞析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解
1、云邊句:漢要求蘇武回國,匈奴詭言武已死。后漢使至,常惠教漢使向單于說:漢帝射雁,于雁足得蘇武書,言其在某澤中,匈奴才承認蘇武尚在。雁斷:指蘇武去國久。胡天:指匈奴。
2、隴上句:指蘇武回國后,羊仍回原處。隴:通“壟”,高地。
3、冠:古男子二十歲加冠典。
4、茂陵:意謂蘇武回國時,武帝既死,也得不到他封侯之賞。
譯文
蘇武初遇漢使,悲喜交集感慨萬端;
而今古廟高樹,肅穆莊嚴久遠渺然。
羈留北海音書斷絕,頭頂胡天明月;
荒隴牧羊回來,茫茫草原已升暮煙。
回朝進謁樓臺依舊,甲帳卻無蹤影;
奉命出使加冠佩劍,正是瀟灑壯年。
封侯受爵緬懷茂陵,君臣已不相見;
空對秋水哭吊先皇,哀嘆逝去華年。
賞析
這一首憑吊古人的詩。詩頌揚了富有民族氣節、忠貞不屈、心向故國的.蘇武。晚唐國勢衰頹,民族矛盾尖銳;表彰民族氣節,歌頌忠貞不屈,心向祖國的時代的需要。溫庭筠這首詩正是塑造了一位堅持民族氣節的英雄形象。頸聯的對仗頗為工巧,且用“逆挽法”,先說“回日”再說“去時”,靈活而不呆板,生動而不拘泥。
古詩歌鑒賞:六州歌頭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6分)
六州歌頭項羽廟
李冠
秦亡草昧,劉項起吞并。鞭寰宇,驅龍虎,掃橇槍,斬長鯨。血染中原戰,視余耳①,皆鷹犬,平禍亂,歸炎漢,勢奔傾。兵散月明,風急旌旗亂,刁斗三更。共虞姬相對,泣聽楚歌聲,玉帳魂驚,淚盈盈。
念花無主,凝愁苦,揮雪刃,掩泉扃②。時不利,騅不逝,困陰陵,叱追兵。嗚咽摧天地,望歸路,忍偷生!功蓋世,何處見遺靈?江靜水寒煙冷,波紋細、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益傷情。勝負難憑。
【注】①余耳:張耳、陳余,秦末起義將領。②掩泉扃:關上地宮之門。
(1)上闋描繪出了怎樣的項羽形象?請結合詞句簡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闋江靜水寒煙冷,波紋細、古木凋零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秦亡草昧血染中原戰,這七句塑造了項羽叱咤風云、武功蓋世的英雄形象;視余耳淚盈盈,這幾句刻畫了項羽窮途末路的英雄形象。
(2)描寫了荒涼孤寂的景象,與上闋寫項羽反秦時的威武雄壯的場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寄寓了作者的哀傷悲悼之情。
項羽之死閱讀答案
項羽之死是考試中常見的一篇文言文,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信息,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第6句】:對下列文案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直夜潰圍南出,馳走直夜:當夜。
B.左,乃陷大澤中大澤:大河。
C.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潰圍:突圍。
D.烏江亭長船待船:攏船靠岸。
[]【第7句】:下列各組文案中,加點詞的用法和詞義都相同的一項是
A.項王乃復引兵而東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B.亦足王也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C.今獨臣有船籍獨不愧于心乎
D.若非吾故人乎虞兮虞兮奈若何
[]【第8句】:在下列文案的括號中補充的省略內容,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參加)七十余戰。
B.(項王)乃分其騎以為四隊,(漢軍)四向(圍堵)。
C.漢軍至,無(船)以渡(烏江)。
D.(我)不忍殺之,以(馬)賜公。
[]【第9句】:以下文案,全都體現項王英勇豪邁的一組是
A.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B.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C.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D.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第10句】:請根據本文情節,在空格內填寫適當的內容,使上下兩句語意連貫、表達得體。(6分)
軍壁垓下,□□□□□,奈何帳中美人,□□□□□□□;
駐足烏江,憶八千子弟,□□□□□□,橫劍自刎死亦雄。
參考答案:
【第6句】:(2分)B(大澤:低洼多水的地方,水草從雜的湖澤。)
【第7句】:(2分)D(若,皆為代詞,你。引,皆為動詞,前者為率領;后者為延請。王,皆作動詞,前者為稱王,后者為尊奉為王。獨,皆為副詞,前者表范圍唯
獨、只有;后者表語氣,豈,難道。)
【第8句】:(2分)B((項王)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隊)四向(突圍)。)
【第9句】:(2分)C
【第10句】:(共6分,每句2分)
示例:
軍壁垓下,聞四面楚歌,奈何帳中美人,灑淚相別情難舍;(或拔山之力難回天慷慨悲歌情意重等)
駐足烏江,憶八千子弟,愧對江東父老,橫劍自刎死亦雄。(或怎對江東父兄,等)
說明:以項羽為描述對象,內容恰當,共3分;通順得體,共3分。以他人為描述對象,語句通順,各句1分,如自古紅顏多薄命(上句)曾經舍命追隨(下句)等。
上一篇:防泄密犯罪相關口號匯集1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