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常見八種失誤
文言文翻譯是許多考生的痛點,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大家常犯的錯誤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翻譯常見八種失誤,希望能幫到您!
【第1句】:譯句不合乎現代漢語語法規則。在古漢語中,倒裝句,一般說來,要恢復成現代漢語的正常句式。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有的學生譯成:蚯蚓沒有爪子和牙齒的鋒利,筋骨的強壯。這個譯句沒有按定語后置的特點來譯,正確的翻譯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壯的筋骨。
【第2句】:應譯的漏了,不需譯的卻譯了。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譯成:學習后要復習,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譯句把“時”的意思漏了,應該在“復習”前加上“按時”二字,才正確。再如: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利于晉。學生硬把“晉侯、秦伯”譯成“晉國侯王和秦國霸主”,這就多余了。在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官名、帝名、年號等,都不用翻譯。
【第3句】:該增添沒增添,沒有的卻要增添。例如: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譯成:現在劉表剛剛死亡。兩兒子不團結。在數詞“兩”后邊加上量詞“個”,語氣才顯流暢。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譯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的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于助人并且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里面。原句并沒有“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于助人的人”這一內容。這屬于沒有卻要增添而造成的`失誤。
【第4句】:省略成分沒譯出。例如: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譯成:孫權給群臣看,沒有誰不嚇得改變了臉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書信,而譯文卻沒譯出。
【第5句】:該刪除的詞語仍然保留。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成:從師學習的風尚也已經很久不存在了。譯句中沒有把原句中的“也”刪去,造成了錯誤。
【第6句】:以今釋古。例如:是女子不好……譯成:這個女子品質不好……這就犯了以今義釋古義的毛病。例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現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質。譯句應改成:這個女子長得不漂亮……
【第7句】:不理解互文見義。例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譯成:秦代時的明月和漢代時的關隘。正確的譯文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第8句】:需要意譯的硬要直譯。例如: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這是同義迭句,不能直譯,只能意譯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下面具體來看看!
【第1句】: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文案,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第1句】: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第2句】:借助于“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第3句】:“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第2句】:省略句
有些文案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文案的某些成分,這種文案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第1句】: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第2句】: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第3句】: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第4句】:介詞省略
(l)置[于]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第3句】: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于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第2句】: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第3句】:用“于”表示被動。
(1)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于武宗《樂工羅程》
【第4句】: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第1句】: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第2句】: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第3句】:定語后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第4句】:介賓短語后置
它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會接觸到文言文,關于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家會分辨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希望能幫到您!
【第1句】: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文案,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第1句】: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第2句】:借助于“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第3句】:“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第2句】:省略句
有些文案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文案的某些成分,這種文案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第1句】: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第2句】: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第3句】: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第4句】:介詞省略
(l)置[于]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第3句】: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于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第2句】: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第3句】:用“于”表示被動。
(1)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于武宗《樂工羅程》
【第4句】: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第1句】: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第2句】: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第3句】:定語后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第4句】:介賓短語后置
它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讀書與作文文言文翻譯
讀書好比沙漠行,寫作好比留腳印,讀書與寫作一道大漠亮麗風景線。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書與作文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
【讀書與作文】
讀書如銷銅,聚銅入爐,大鞴扇之,不銷不止,極用費力。作文如鑄器,銅既銷矣,隨模鑄器,一冶即成,只要識模,全不費力。所謂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者此也。
【讀書與作文翻譯】
讀書就像熔化銅一樣,把銅聚集起來放進火爐里,用大皮制鼓風器扇火爐,銅沒有熔化鼓風器就不能停止,很費力氣。寫文章就好像澆制器皿,銅已熔化了,(人們只需)按照模具鑄造器皿,一冶煉就能成功。只要知道模型,就根本不費力氣。這叫做在讀書時多用功,寫作時就會輕松。
【讀書與作文字詞注釋】
【第1句】:銷:熔化。
【第2句】:鞴(bèi):古代皮制的鼓風器。
【第3句】:鑄:澆鑄。
【第4句】:既:已經。
【第5句】:矣:語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了”。
【第6句】:冶:此指冶煉,即使金屬熔化后鑄器。
【第7句】:模(mú):模具。
【第8句】:所謂:這叫做。
【第9句】:勞于讀書:在讀書上多用功。
【第10句】:逸:輕松。
讀書與作文文言知識
逸。“逸”是個多義詞。一指“安逸”“輕松”。上文“逸于作文”中的“逸”,即指“輕松”,意為在作文時就會感到輕松。二指“逃跑”“奔跑”。如“兔逸”,意為“兔子逃跑了”;“盜逸”,意為小偷溜走了。三指“超過一般”,現代漢語中有“超逸”“逸群”。
讀書與作文啟發借鑒
不少學生怕作文,不是他們沒有生活內容,沒有可寫的材料,而不知道如何表達。原因在哪里?在于讀的書太少,或者沒有認真讀書。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遍,不會寫詩也會吟”,意思是書讀得多了,表達自然會流暢起來,寫作的材料也會豐富起來。上如上文所說,只要“識模”--即掌握文章體裁及基本結構,就能輕松的寫出好的或較好的文章。所以,要寫好作文,首先要多讀書。
讀書與作文原文選自《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
中國元代一部論述家塾的教學程序的著作史稱讀書工程”或進學規程”編撰者程端禮(1271~1345),字敬叔、敬禮,號畏齋、慶元,鄞縣(今浙江鄞縣)人曾任廣德建平縣(今安徽郎溪縣)、池州建德縣(今浙江建德縣)儒學教諭,臺州路(今浙江臨海)、衢州路(今浙江衢州)儒學教授,集慶路(今江蘇江寧)江東書院山長。生徒甚眾,學宗朱熹。他作此書的目的,是依朱熹“讀書明理”思想,糾正當時讀書人“曾未讀書明理,遽使之學文”、“失序無本,欲速不達”的缺點,認為注重教學程序,才能“使理學與舉業畢貫于一”書首錄朱熹等所訂學規作為綱領。全書共三卷。第一卷依朱熹讀書法,規定讀經的程序:8歲入學之前,讀程逢原增廣的《性理字訓》;8歲入學之后,讀朱熹的《小學》,次讀《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孝經》,再讀《易》、《書》、《詩》、《儀禮》、《禮記》、《周禮》及《春秋》并三傳;15歲后再“以朱子法讀四書注”,并抄讀以上經書第二卷規定在讀經的基礎上學史學文的`程序:先看《通鑒》,讀韓愈文章,讀《楚辭》;之后“以二三年之工專力學文,既有學識,又知文體,何文不可作”,練習“科舉文字”,準備應試。二卷末附五種表格,注明每日功課綱要。第三卷錄王柏輯《正始之音》,以明辨音義之方法;最后闡明朱子讀書法六條: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當時國子監曾將此書頒行郡邑學校,明代諸儒讀書亦奉為準繩,清代陸隴其曾刊刻此書以資流傳。此書可說是中國古代家塾的一個詳細的讀經學文的教學計劃。它注意教學程序,重視基本功訓練,強調經常復習和考查,這對當時及后代的家塾教學有一定的影響。
上一篇:農旅助脫貧宣傳標語匯集三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