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的端午節習俗集錦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下面是我國少數民族的端午節習俗:
藏族的端午節
藏族的端午節被藏民稱為采花節,也叫:女兒節。
采花節的主要活動是搶水、采花和祝福。根據藏族傳統,誰搶到第一桶水,就是“金水”,第二桶水被稱為“銀水”,預示著吉祥、幸運,財源滾滾。
彝族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彝族的都陽節,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日。傳說古時有一年天氣炎熱,彝族寨子里病疫流行。人們驚恐萬分。江邊的漢族兄弟聽說后就把端午節采的菖蒲、艾葉和雄黃送上山,用藥給老人洗瘡,用雄黃酒給阿依擦身,不幾天,人們的`病全好了。后來,彝族人備了厚禮下山感謝漢族兄弟。漢族人告訴他們說,端午節的草藥能治百病,還能邂邪。從此,彝族也過起了端午節。因為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彝語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將端陽節叫做"都陽節"。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要用雄黃酒擦臉、青年男女還要包好粽子,帶上酒和培培肉,到風光秀麗的山間草坪,進行摔跤、跑馬、斗牛、斗羊、跳舞等娛樂活動。
滿族的端午節
滿族過五月端五是為了忻福禳災。相傳很久以前,天帝派人下凡體察民情。五月初五,天帝的使臣扮成賣油翁吆喝道:"一葫蘆二斤,二葫蘆三斤。"大家爭先搶購,只有一個老頭不僅不買,還告訴老翁賬算錯了。等油賣完,者翁尾隨那個不買油的老頭,說:"你是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災,你在自己房檐上插上艾蒿,可以躲過瘟災。"老頭聽后就挨家挨戶告訴所有的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無法降瘟災,人們都得救了。五月端五滿族講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還講究到郊外踏露水,據說用這天的露水洗臉、頭和服,可以避免生瘡癤、鬧眼病。
水族的端午節
水族同胞在端午節要舉行賽馬活動。賽馬之前,各村要推選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騎著披紅掛彩的駿馬,在跑道上走一圈,謂之"開道"。騎手們在比賽之前先要表演騰空躍馬等高超騎技,然后再進行賽馬。賽馬不以名次取勝,而是比馬的耐力,比騎手精湛的騎術。此外,水族端五節有吃素的習俗。據傳水族的遠祖從江西遷到貴州三都地區,在此開荒種地,創家立業。某一年的秋后,遠祖的四個兒子來探望,遠祖上樓取肉款待他們時,不慎失足墜樓而身亡。自此以后,水族從端節的第一天開始,只準吃素,直至端節結束后才能吃葷。
納西族的端午節
納西族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清晨,家家要吃糖棗糯米飯,喝雄黃酒。門前插白篙、三根葛蒲及兩根大麥穗。長輩要給十五歲以下的孩子繞扎五色棉線,稱"續命線"。男孩繞左腕,女孩繞右骯。續命線需戴一月的時間,等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節最后一天才解下燒掉。節日里,集市上還擺設藥攤,出售各類名貴藥材。婦女們則繡織小香包、小錢包、布娃娃、扇套、筆套等手工藝品。
普米族的端午節
轉山會是普米族傳統節日。亦稱"繞巖洞"。流行于今云南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人居住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當地普米族群眾視獅子山為女神,且為最高保護神,認為她可主宰繁殖和生育,給人間以幸福與平安。是日,人們身著盛裝,攜帶食品,聚集在瀘沽河畔的獅子山下,唱歌跳舞,騎馬射擊。無論相識與否,人們都互相祝愿。青年男女趁此機會談情說愛,結識情侶。婦女們祈禱山神,希望多子多孫。老人們還去山洞中燃燒樹枝,熏走鬼邪。所有前來趕會的人都要去瀑布洗澡,祈求四季平安,萬事如意。
仡佬族的端午節
神仙坡節是彝族、仡佬族、漢族等民間節日。流行于貴州省納雍縣和水城一帶。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日。傳說古代時,當地有一位叫木達的小販,他買賣公平,不欺不詐,而且有一副成人之美的好心腸。在小販差一天就一百歲的那一天,他通知周圍四十八個村寨的各族青年人到今天的神仙坡上集中,為青年人穿針引線物色對象。后來便乘白鶴慢慢升天而去。以后人們便把這個地方叫神仙坡。每年這一天,人們都集中到這里來,紀念這位成仙的老人,并歌唱娛樂。后便形成神仙坡節。屆時,各族青年男女從四面八方聚會納雍和水城交界地的神仙坡,舉行吹蘆笙、賽馬等娛樂活動。
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
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和我們漢族是有很大的差別。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鑒。
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
熱情的哈尼族人無論是住房、節日、食品、服飾還是歌舞,都給人新穎、奇特的感覺。
勤勞簡樸的哈尼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南部紅河兩岸哀牢山區的半山腰中,那一棟棟如蘑菇般的房子,就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蘑菇屋。
蘑菇屋,顧名思義就是房屋樣子如蘑菇。它的墻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夾板將土舂實一段段上移壘成墻,最后屋頂用多重茅草遮蓋成四斜面。內部結構,通常由正房、前廊(相當于正房前廳)和耳房組成。
分【第2句】:三層的蘑菇房在建筑設計上別有風韻:前廊與正房前墻相接,耳房與正房兩側相連;前廊與耳房頂部均為堅實的泥土平臺,它既可休憩納涼又可晾曬收割的農作物;正房二層全部用泥土封實,然后在三四米高處再鋪蓋茅草頂。三層至屋頂的空間稱“封火樓”。封火樓通常以木板間隔,用以貯藏糧食、瓜豆,供適齡兒女談情說愛和住宿。最底層用來關牲畜,堆放農具。中層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來了,主人就圍坐在火塘邊,讓你吸上一陣長長的水煙筒,飲上一杯熱騰騰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噴噴的“悶鍋酒”。趁著酒興,主人敞開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質樸、嘹亮的歌聲,祝愿賓客吉祥如意、情深誼長。
蘑菇房琳麋美觀,獨具一格。在我國民居文化中獨樹一幟。它與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構成了一幅如夢般的哈尼山奇景。
哈尼族的最大節日是過“十月年”,前后歷時六天。按照他們古老的歷法,每年農歷十月第一個辰龍日為新年之始(相當于我們的大年初一)。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殺一頭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腸、肚等數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戶用分得的豬肉和水祭獻祖先。節日里家家團聚,還邀請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參加。他們終日歡聲不斷,特別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講述節日的來歷和民族的歷史,歌唱豐收的喜悅。
到了新年的后半期,每個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擺上長長的酒宴,全村共飲同樂,慶祝象征他們團結和睦,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這種酒宴恰似一條長龍,故稱“長龍宴”;因設在街心,人們又稱之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個下午就可結束,若是大寨,則按戶劃分為三組,分三個下午舉行,每組輪流做東道主。
按約定的日子,做東的各戶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掃干凈的街心,一張接一張地擺放好,許多張桌子連成100多米的長龍。午后,經一聲招呼,做東的各戶人家爭先恐后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擺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體面,所以許多人家連自己平時都舍不得吃的美味佳肴都一一拿出。一眼望去,魚雀、江鰍、鯉魚、竹筍、木耳、蘑菇、大肥雞……每桌20來碗,桌桌飄香,顯示出哈尼人辛勤勞作的成果和傳統的烹調技巧,展現出哈尼族最長最盛大宴席的風采。在鑼鼓喧天的熱鬧氣氛中,人們根據不同的年齡、興趣與愛好自愿組合就座。這時鑼鼓止息,鑼鼓手端鑼抬鼓逐桌接受人們敬酒獻菜。接著,由一對姑娘代表眾人向老奶奶們一一敬酒。婦女先開吃,隨后男人們才舉杯動筷。一連幾個小時的街心酒宴,喜氣洋洋,歡聲笑語不絕于耳。
當夜幕降臨時,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們隨著鑼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
夜深了,人們漸漸離去,那些情侶們則走向棕櫚林、金竹叢中……
哈尼族和我們不一樣他們一天兩餐,以大米為主,玉米為輔,喜歡吃干飯、粑粑、米線、卷粉和豌豆涼粉,還喜歡將瘦肉剁細,與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他們愛吃糯米粑粑,用芭蕉葉包著與腌肉一起吃。他們還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飯、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寶飯、紫米汽鍋雞、紫米甜酒煮雞蛋、紫米藥糖粥等。這些食物具有補血益氣、暖脾止虛、健腦補腎、收宮強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極愛吃肉,豬、牛、羊、雞、鴨,一大塊一大塊的吃,一大碗一大碗喝酒,這,才是主人待客之禮,客從主意之道,大家歡聚一堂。村里有人家殺豬宰雞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戶男女長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臟等最鮮嫩可口的部分都給老人享用。
哈尼人又善于精打細算,常常把吃鮮剩余的豬肉、牛肉制成別具風味的火熏臘肉和干巴,常年儲備以待客。將肉切成條狀,撒上花椒面、鹽、八角粉等香料,一晚后,便懸掛于火塘之上,任其煙火熏烤,半月或一月后,臘肉和干巴都變成了紫紅色,香噴噴又略含鮮味,取下裝進一只特制的大蔑籠中,懸掛屋梁上,則一年四季都可備吃了?;鹧D肉和干巴是哈尼族的名貴佳肴呢!
婦女的服飾獨具特色。婦女頭戴白布縫制的尖頂軟帽,后面一截燕尾邊沿繡有精美的花紋;上著靛青色對襟短袖寬口土布衣,無領無扣,用10余厘米寬的五彩腰帶圍腰;下穿緊身超短褲,視短褲緊勒至現出臀部原形為美,短褲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們都憑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稱作“拉八”的短褲,深為少女喜愛。她們自裁自縫,穿時褲口緊貼大腿一層層向臀部上卷并向內別,最后短褲縐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哈尼族人民熱愛生活,婦女服飾絢麗多彩,斑斕奪目,衣料以黑色、藍色為主,個個婦女都會刺繡挑花,衣襟、袖口、褲邊都要用各色彩線繡上種種圖案,飛針走線,技藝精湛,色調對比強烈,并用銀鏈、銀幣、銀泡作為胸飾和腰飾,頭上戴的是用紅、黃、藍、白各色毛線扎就的`花冠,綴以各種式樣的銀質頭飾和彩珠,喜慶節日穿在身上,滿身華麗,美不勝收,形成一道特有的民族風景線。男人的衣服相對來說要簡單得多,而且大多數已經漢化。
到了年節喜慶之日,姑娘們就“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襯衣、一件內衣。同時,手戴銀手鐲,胸前掛一對銀鏈,腰的兩側掛銀片和銀泡泡,走起路來叮當作響,顯得多姿健美。
哈尼族是一個與音樂歌舞為伴的民族,哈尼族小伙子愛好彈三弦和四弦,姑娘們喜歡吹“巴烏”和“響蔑”。“巴烏”用細竹管制成,形狀象笛,音調幽雅深沉,適于抒發感情。“響蔑”是一種竹片制的吹彈樂器,聲音細膩柔和,如同竊竊私語,最適于表達初戀少女的微妙心情。民間流傳的哈尼民歌種類很多,有“哈巴”(敘事歌)、“阿茨”(山歌)、“然咕差”(兒歌)、“阿尼托”(搖兒歌)、“然米比”(婚禮歌)、“迷煞維”(喪事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哈巴”是一種古老的敘事歌,主要流行在紅河一帶,多由專門請來的歌手或老人在年節喜慶或祭祀儀式等場合演唱,內容有開天辟地、民族遷徙、生產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哈巴常以“薩拉衣”開頭,由一人主唱、聽眾在每段結束發出“薩———薩”的喝彩聲;它的曲調莊重嚴肅,低緩悠揚,音樂與語言結合密切,有說唱的特點。
哈尼地區存在大量的、在山間田野即興演唱的民歌,稱作“阿茨”、“阿其”或“阿勒兒”等。這種歌常以歌唱愛情、歌唱勞動或生活所感為主要內容,曲調嘹亮舒展,旋律優美動人。由于演唱方式和場合的不同,阿茨又有大聲唱和小聲唱之分:大聲唱的多屬于山間放歌形式,一般曲調高亢明亮,情緒飽滿而歡快;小聲唱的多為低聲淺唱的情歌,常用假嗓演唱。勐海等地也有一種稱作“呆航車”的情歌,是指夜間青年男女在專門社交娛樂場地歌舞擇偶時唱的一種歌曲,有的也可以載歌載舞,非常歡愉、活潑。
白鷴舞是哈尼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流傳在云南省元陽縣、元江縣等哈尼族地區。因模擬白鷴鳥的生活、姿態、動作起舞,故名白鷴舞。舞蹈時,手執雙扇,故民間也叫扇子舞。
白鷴舞恬靜優美。在穩重的鼓聲伴奏下,在均勻顫動的韻律中,表現白鷴在林中窺看、漫步尋食、溪邊飲水、嬉戲玩翅、亮翅飛翔等內容。舞蹈語匯豐富、動作優美,在單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動作較多,有一定的技巧性,是哈尼族舞蹈中比較成熟和完整的一種表演性舞蹈。
由于氣候等自然的關系,元陽縣等哈尼族地區,白鷴鳥較多,它們會成群地飛到林中空地或溪水邊,嬉戲、喝水、起舞,會變換簡單的動作和圖形。相傳很久以前,一只美麗的白鷴鳥在樹上棲息時,一位貧病交加的老人倒在大樹下,于是它來回飛翔找尋,用咀含來珍貴的藥草給老人吃,老人得救了,白鷴鳥才展翅飛向遠方。為了感激和懷念善良的白鷴鳥,老人用芭蕉葉摹仿白鷴的翅膀跳起了舞蹈。至今元江縣一帶還在沿用芭蕉葉或棕葉做的扇子起舞。哈尼族人民認為白鷴善良、聰敏,視白鷴為善良吉祥的象征,對它懷有崇敬之情,白鷴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夜幕降臨了,哈尼寨卻歌聲不斷。
少數民族的民俗
【篇一:苗族民風民俗】
大家好,我是少數民族——苗族的小姑娘。苗族這個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今天,我就帶大家走進我苗族,了解我們苗族的民風民俗吧。
苗族大約有740多萬人口,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廣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帶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在山嶺之中,給人一種祥和的氣氛。
苗族人還認為世上有鬼神,他們認為鬼有兩個種類,一種為善鬼,也就是神,會給人帶來幸福、好運。而另一種則是惡鬼,他們認為,死去的人或動物的怨恨化做的惡鬼,會帶來霉氣、厄運、災禍。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認為盤瓠(一種神犬)或楓樹楓木為他們的始祖,把它們當作祖先來崇拜。很有意思吧!
苗族人認為萬物有靈,崇拜自然。他們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種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則迷信鬼神和巫術。苗族人對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認為是靈性的體現,如果遇到,就會對其頂禮參拜。他們大多數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極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他們的飲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則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里面包著鮮肉或酸菜,味道極為鮮美。苗族人還愛吃酸、辣味的食物,他們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介紹完飲食,就要介紹服飾了。在我們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愛戴銀飾。銀飾的種類也很多:有銀花冠、銀牛角、銀花帶、小銀花墜……
這就是我們的民族——苗族,我們的民風民俗是獨具一格的。
【篇二:壯族的節日風俗】
廣西壯族的節日風俗豐富多彩,下面我就挑幾個有代表性的跟大家分享下。
歌婆節(歌墟)
壯族人民的歌婆節一般在每年農歷的正月【第15句】:三月初【第3句】:四月初【第8句】:五月十二舉行。它是壯族地區傳統性的群眾活動。壯語稱“窩埠坡”或“窩坡”。屆時,青年男女從各地匯集在固定地點,每次一天或數天不等,一般有數百乃至數千人參加。各三五成群互相對唱,這一組同那一組問唱,那一對同這一對唱答,并多是觸景生情、隨編隨唱。據文獻所記,“歌墟”始于宋代,明代的“歌墟”已與今接近。
婭拜節
廣西者寧、索烏的壯族每年4月屬兔的那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只雞和48條魚,到婭拜山上祭奠壯族傳說中的婦女婭拜,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百姓與壓迫他們的官兵打仗,失敗后被殘殺。眾人把她埋在高山之巔,并將此山定名婭拜山。每年到她遇難那一天,壯家人都要祭奠她,表達懷念之情。
吃立節
“吃立節”是龍州、憑祥一帶壯族特有的節日。據說中法戰爭時,當地壯族人民因忙于抗擊外國侵略者而顧不上過春節,直到正月三十才凱旋而歸。為了慶祝勝利,補過春節,當地人便把每年正月三十作一個節日來過,此后相沿成習。
壯族的節日風俗是不是很獨特,大家有機會一定要親自過去體驗下哦。
潑水節是哪個少數民族的習俗
潑水節源于印度,曾經是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后,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云南傣族地區。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日氣氛。
潑水節,一般為3至4天。第一天,傣語稱之為“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稱之為“惱日(空日)”,人們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互相開始潑水了。
潑水節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時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豐富,其它的還有放高升、斗雞、跳孔雀舞等,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場面極為熱烈。
“??北冗~”,是傣語,意為傣歷新年。
由于傣族群眾在歡度新年佳節時,要舉行別具特色的潑水活動,相互潑水 祝福,因此其他民族便稱這個節日為潑水節。
關于傣歷新年(潑水節)的來歷有一個傷感的民間故事,傳說人間的氣候本來由一位名叫捧瑪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為旱季、雨季、冷季、為人間規定了農時,讓一位名叫捧瑪點達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捧瑪點達拉乍自以為神通廣 大,無視天規,為所欲為,亂行風雨,錯放冷熱,弄得人間雨旱失調,冷熱不分,苗木枯死,人畜遭災……。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塊木板做翅膀,飛上天庭找到天英達提訴拉,拆說人間的災難。
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層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時,不慎撞在天門之上,一扇天門倒塌,將他壓死在天庭門口。
帕雅晚死后,天王英達提拉開始用計懲處法術高明的捧瑪點達拉乍。他變成一位英俊小伙子,佯裝去找捧瑪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談情。 七位美麗的妙齡女郎同時愛上了他。姑娘們從小伙子的嘴里了解到自己的父親降災人間之事以后,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為使人間免除災難,決心大義滅親。她們想盡辦法探明了父親的生死秘訣。在捧瑪點達拉乍酩酊大醉之時,剪下他的一束頭發,制作一張“弓賽宰”(心弦弓),毅然割下了為非作歹的捧瑪點達拉乍的頭顱抱在懷中,不時輪換,互用清水潑灑沖洗污穢,洗去遺臭。
據說這就是人們在新年期間,相互潑水祝福的來歷。
傣歷新年佳節,多數在傣歷的六月下旬,少數年份在七月初,傳統的過節時間,一般是3天(有時為4天)。第一天稱為“麥”相當于陰歷的除夕,各戶要打掃衛生,準備過年的食物用品,吃年飯。第二天稱為“腦”,是個多余的日子,不計算在舊年內,也不計算在新年內,稱為空日,傳說這天就是捧瑪點達拉乍頭顱腐爛之日。
這天通常要舉行潑水活動,紀念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潔之水消災免難,互祝平安幸福。
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說就是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日子之王來臨。
按照古俗,這天要“趕擺”,放高升,劃龍船慶祝新年的來臨。傣歷新年(潑水節),是西雙版納傣族最隆重的節日。節日來臨之前,家家要縫新衣,買新傘,備辦節日盛裝。每個村寨都要制作高升、禮花、裝飾龍舟,開展劃船訓練,青年人還要排練節目,作歌舞表演。節日來臨,要殺豬宰牛做年糕,準備豐盛的年飯,宴請親朋好友。
傣歷新年又稱潑水節,慶?;顒娱L達三至七天。第一天叫“網霉”(死的意思)。人們認為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頭、不理發、不干活。大家去趕擺、賽龍船、放高升。第二天叫“網腦”(臭的意思)這天被認為不干凈,要沐浴、洗頭、理發、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舉行趕擺,放煙火,放孔明燈,把一年中的疾病、災難和臟東西統統送掉,干干凈凈進入新的一年。這兩天在傣歷里,認為是“空日子”不稱在舊年,也不算入新年。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網瑪”(意為神靈,也是歲首之意)。傣家人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潑水節的高潮。要進行堆沙、賧佛、潑水、放高升、丟包、跳“依拉賀”舞、拜年等活動。解放后,除傳統的活動我,還加有文藝、體育、電影、物資交流等活動,十分熱鬧。
傣家人在潑水節,喜歡排成隊伍,敲著芒鑼,擂起象腳鼓,集體跳起“依拉賀”舞,挨家挨戶去拜年,祝賀新年愉快,萬事如意?! ?ldquo;依拉賀”,是一種邊舞邊歌的唱詞。具有傣家人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豐富的情感,在“拜年”、“潑水”、“賽龍船”、“放高升”時演唱,十分有趣。如:
“拜年”詞:“攀枝花,紅艷艷,桑開傣(新年賀新),已來到。帕薩傣(傣族),盡開顏,糯米酒,密樣甜,共舉杯,賀新年,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潑水詞:“瀾滄江,黎明城,各族人,似穿梭。深情人,心中出,似潔泉,如甘露。銀水花,在飛舞,一個個,濕漉漉。透進心,是祝福,笑臉盤,是花朵。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賽龍船詞:“銅芒響,齊舉槳,團結緊,有力量。象蛟龍,譬波浪,昂起首,使勁劃,帕薩傣,賽龍船,依傳統,爭上游。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放高升詞:“做高升,放高升。學科學,練本領。火一點,黑煙噴,似利箭,沖入去。祝來年,好光景,愿五谷,又豐登。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上一篇:歸還土地使用權標語匯總7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