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讀后感
讀完《世界秩序》后,在今年的上海書展上又買了基辛格博士的《論中國》,回來看的興趣盎然,一口氣居然讀完了。之前覺得像這種動輒四五百頁的書,讀起來會非常“艱難”,而當你感興趣的時候,每次閱讀就是幾十頁,半個月可以讀完一本書。
基辛格博士對于中美關系而言,至關重要。他見證了毛鄧江胡四代領導集體,現在依舊在中美關系中發揮著作用。為什么一位美國官員,最高職位只是國務卿的官員,居然可以在中美關系中發揮如此重要的作用?我認為,基辛格博士之所以成為中美關系的常青樹,恰恰是因為他最高只做過國務卿,而沒有做總統。總統都受其所在政黨政見的限制,政策很難有連續性,受美國政治周期的影響(四年一個任期)。而基辛格博士,卻可以作為政策顧問,長時間地參與中美關系的發展(他肯定也參與了美國的其他外交政策)。最后一方面原因,則是他參與中美建交時尚年輕,且身體好,長壽是“常青樹”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基辛格博士還是位學者型官員,學者的身份使他可以不斷地思考政治關系,一直參與到美國外交與世界秩序的構建。
二戰結束至冷戰結束,世界處于美蘇爭霸時期,世界的主要矛盾可以說是美蘇的對抗。而美蘇對抗的直接原因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標榜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互相敵視。蘇聯要支持所有的國家發動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而在美國眼里,這就是一種顛覆政權的破壞。
蘇聯解體后,美蘇爭霸結束,美國大獲全勝,以蘇聯標榜的社會主義制度被美國和平演變。此時的中國,也曾發生騷亂,但還是控制住了大局,不僅維持住了社會主義制度,還與美國達成諒解,爭取到相當長時間的`和平發展機遇。
蘇聯解體10年后,911事件不僅震驚了美國,也震驚了世界。恐怖主義越來越囂張,而中東的伊斯蘭世界,則更是恐怖主義的溫床。當美蘇爭霸結束,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分歧暫告一段落,可是伊斯蘭極端主義卻又席卷世界,成了世界秩序的最大威脅。
不論是美蘇爭霸,還是參與伊斯蘭國家的事務,美國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之前有人調侃說美國是世界警察,剛開始我還不能深切的體會到,現在真是覺得這個比喻很恰當。
美國做為世界上的頭號大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是最強大的。而美國的理想主義情懷,讓美國上到總統下到公民,都認為應該在美國以外的國家,尤其是那些美國認為的非民主國家里傳播他們的民主思想,或對別國的政治制度指指點點。這就是美國的邏輯,我自己很發達還不夠,我得讓全世界都跟我一樣發達。
美國的這種“布道式”地宣揚他們的民主制度,除了他們的理想主義情懷,還有另一層的原因:他們認為只有全世界都實現了美國式的民主,這個世界才會是永久穩定的。只要還有專制制度(包括非歐美式的民主)存在,那就是世界的不穩定因素,也就是美國的威脅,美國就要消滅這個威脅,將其視為敵人。
美國的這個“奇葩”邏輯,我相信,所有美國之外的人,尤其是像我們中國這些采取非西方式民主國家的公民都覺得很奇怪。我們中國還能稍微理解并偶爾向往美國式的民主,但是那些極端的伊斯蘭世界,估計就算是犧牲性命也不會接受美國的制度。而美國想要徹底同化伊斯蘭世界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他們從地球上驅逐出去,這不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嗎?
簡言之,基辛格博士認為,世界秩序就是世界各國圍繞美國而建立起來的均勢。大家接受美國的領導,接受美國的監督。那些不愿意接受美國管制的國家,都是不穩定因素,都是錯的,因為美國的“管理”讓世界變的更加繁榮和民主。
不知道基辛格博士對于當下的中美貿易戰持何種看法?我可以談談我的看法。
今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很早就說要搞盛大的慶祝活動,但是由于最近中國經濟運行不如預期,慶祝活動一直沒有開展。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外貿縮水帶來的“產能過剩”,這個問題我們之前就談過。
其實現在全球還未走出2008年歐美次貸危機帶來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2008年,其實就已出現“產能過剩”,2009年初,即2008年底我剛去廣東上大學,第一學期回家過年,對于半年都沒回家的我興奮的幾夜沒睡好覺,但是回家的火車票卻買不到了,學校的解釋是經濟危機導致很多廣東的企業訂單縮水,農民工集體返鄉。這是我目睹的經濟危機。
但是為什么產能過剩和去產能是這屆政府才提出呢?因為上屆政府的四萬億刺激計劃,讓那些本該淘汰的產能,又維持了幾年,根本原因是我們舍不得放下經濟增速。但是四萬億的經濟刺激,好比是給危重病人的一劑強心針,雖然短暫地讓病人有了好轉,卻加速了病人的死亡。中國經濟也是如此,這屆政府面臨的房價高企,金融杠桿,實際都是在解決上屆政府遺留的問題。
中國的改革開放離不開美國的支持,早期離不開美國的技術,現在則離不開美國的市場。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我們“被整合”入世界分工,我們“分化為世界工廠”的一部分,我們不僅需要別國生產的原配件,更需要別國的市場。
我們艱難地通過談判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迎接世界經濟的機會和挑戰。然而,當中國終于開始實現經濟騰飛,開始徹底享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時,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歐美民粹主義興起,各國經濟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貿易壁壘提高,貿易戰一觸即發。
英國脫歐,是民粹主義興起的重要標志。隨后是法國本次大選時的極右翼候選人勒龐,聲稱如果贏得大選也會帶領法國脫離歐盟。那段時間,全球都在關注法國大選,因為歐盟的“三位大咖”之一的英國已經脫歐,如果法國也脫歐,那德國就難以繼續領導歐盟。德國的大選,雖然默克爾勉強贏得大選,但是政府組閣也是經歷了很長時間,歐洲可以說是一片混亂。
直到美國大選特朗普贏得大選,美國內外均表示嘩然,不僅我們不喜歡特朗普,連美國自己都不喜歡他。特朗普當選總統,逐漸開始推行其競選時的主打口號“美國優先”,開始對各國進行貿易戰,開始各種退出經濟合作組織。中美貿易戰的強度和危害,相信大家都已目睹了。
有人說,中美貿易戰本可以預見,且早期可以通過談判避免,但兩次機會都沒把握住,現在仍舊沒有想出結束貿易戰的辦法,是最后且最大的失敗(都不能算是失誤)。我們一味地叫囂美國進行的貿易戰有各種不對,請問,這有什么卵用?沒辦法,我們也想不出有卵用的措施。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優秀讀書筆記
《TheClashofCivilizationsandtheRemakingofWorldOrder》(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這本1996年出版的書,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彩。
本書從文明的融合,分化和沖突入手,重點分析了冷戰之后的全球政治格局的演變和趨勢。而1996年至今20多年的一系列重大地緣政治事件,基本應驗了書中的理論和預測。看了這本書之后,讀者可以對冷戰至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南聯盟戰爭、911事件、阿拉伯之春運動、烏克蘭分裂、歐洲的'移民危機和保守化,以及中國與美國、日本、俄羅斯、印度和伊斯蘭國家等的關系和演變,有了一個獨特視角和分析工具。讀過這本書,讀者可以從較高的角度來看待不同宗教、語言、民族等之間的問題。
比較實用的地方,這本書對小朋友的教育方向,也有很好的啟發意義。小朋友是讀本地學校還是國際學校?中文和中華傳統文化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英語應該掌握到什么程度?第二外語要不要選和選哪一門?(我讀后的結論是學好中文英文兩門足矣)以后留學路徑應該如何規劃?等等。
看過這本書,對接下來一段時間的國際經濟格局發展,也能多一些分析和理解,對做投資有幫助。書的數據詳實,邏輯清晰,語言簡練,公平客觀,說服力和可讀性很強。
一個不算缺點的缺點,是作者作為西方人,立場還是主要從保護西方文明的角度出發,案例和史料也多是寫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及東正教文明之間的沖突,對中國涉及的內容不多。
《慢養讀后感》讀后感
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是每個父母最大的心愿,慢養讀后感。但是對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卻不盡相同。幸福、和-諧的家庭氛圍給孩子的成長制造了有利的環境,因為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是一種特殊的、奇妙的、復雜且難以解釋的感情。孩子是慢慢長大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迫切心情,常常使得“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在許多父母的眼中得認可。其實,對于孩子的成長教育,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好的教育理念,并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孩子,若要引用,只能借鑒,不能完全套用。孩子是慢慢養大的。“慢養”,并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能夠給孩子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中成長,找到最好的自己。如此一來,家,就是孩子生命力的來源,家也才能為孩子的人生加分。每一個家庭中的孩子都不一樣,有的是父母眼中的“乖小孩”,對于父母的教育言聽必從,而有的則被冠名“壞小孩”,調皮、搗蛋、叛逆樣樣俱到。所謂的“好孩子”就是很會念書且又聽話的孩子,而所謂的“壞孩子”行為則相反,難道這就是父母們對于“好孩子”與“壞孩子”的定義嗎?一句話就替一個孩子定性了,這樣公平嗎?這是令人深思的一個問題。其實我們不應該用現在的狀況來判斷孩子將來的好壞,現在小孩功課可能很好,但不一定保證孩子未來就會功成名就,而現在也許孩子功課很爛、留級或甚至可能交了一些壞朋友,但將來他可能會成為一個很杰出的人,不要現在就替自己孩子的一生下定論!孩子的教養應該要慢慢來,給他們多一些空間,讓他們慢慢形塑自己的人生藍圖。
這學期真覺得事物繁多,這兩天才能靜下心看看書,真是一種享受。
友人推薦了“滴答”吉他版,該曲中略帶沙啞而又舒緩的女聲,伴著悠揚的吉他聲,帶著我的思緒仿佛緩緩進入久已逝去的歲月,伴著“嘀答”,和友人聊天似的寫著email,談談自己對《慢養》的感受。
這兩天囫圇吞棗的把《慢養》讀完了。這本書以講故事的形式將養育孩子的諸多方法、哲理蘊育期間,以小見大。內容組織精心、主線清晰,給為人父母者無限啟迪。有些方法不僅適用于孩子,對家人、朋友甚或同事也是適用的。
不過書中鋪天蓋地的植入了軟廣告(卡內基教育),這就猶如在電影中無處不在地植入軟廣告一樣有引人厭煩之感。
總的說來,這本書還是值得一看的,盡管很多思想方法要等寶寶大了后才能一一運用驗證。
《程門立雪》讀后感及怎樣寫讀后感
《程門立雪》讀后感
我們的成長離不開老師,我們的成長老師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所以我們要愛老師,要尊重老師,程門立雪讀后感。今天,我就讀了一篇關于尊重老師的文章,這篇文章就是《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篇文章寫的是楊時和他的同學們有一道題不會,楊時提議:“我們去問程頤先生吧!”同學們很贊成。他們到了老師家,可是老師正在睡覺呢!這時,書童走過來,說:“先生這幾天足不出門,夜以繼日讀書,坐累了只是站起來走走。今天看他挺高興的,可能想出眉目了,想打一個盹,還睡得挺香呢!”聽完了書童的話,他倆躡手躡腳地站在院子里,靜靜地等待。
雪下得很大,風刮的更猛。但兩個學生還是站在那里.等程頤醒來的時候,外面的雪已經厚達一尺,這就是《程門立雪》的故事。
老師很辛苦,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既要給我們傳授知識,又要教我們怎樣做人,所以我們要尊重老師,關心老師。
時間較為倉促,是我臨時寫的下水文,可能不是最好范本,只是想讓學生明確讀后感的具體格式和內容。
孩子們普遍問題:總結文章大意還是過于復雜,而自己的感想又不具體,過于簡單,沒有掌握讀后感的精髓。
家長可根據范文,對學生給予適當的指導。
前不久,我看了《程門立雪》,我被楊時和游酢尊師重道虛心求教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北宋時,有個叫楊時的人,他十分好學。千里迢迢去大學者程顥、程頤那里去求學。一年冬天,他和同學去老師那請教問題,到了門口,恰好老師在午睡。同學要敲門,楊時不讓,說就在門口等一會兒吧。等了很久,下起了大雪,兩人凍得渾身發抖,仍然站著。老師一醒來,看見二人仍在雪里恭恭敬敬地站著,心中十分感動。由于他十分尊敬師長,虛心求教,所以受到人家門的尊敬。
我要學習楊時和游酢尊敬老師的品格。尊敬師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老師帶領我們在遨游知識的海洋,和我們一起編織夢想。是老師教我們知識,是老師教我們寫字,是老師教我們做人。老師一天天變老,我們一天天長大,老師把他(她)的青春年華獻給我們。真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呀!我們要尊敬老師,關心老師,在老師累的時候給老師端一杯熱茶,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只有這樣,才能讓老師對我們的付出有所回報,讓老師對我們的關愛有所報答。并且要保持虛心的態度去對待學習,學習才能不斷進步。
【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后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后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么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么。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讀后感《程門立雪讀后感》。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么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個別文案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后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后感。
第【第3句】:選準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后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論證成文。
第【第4句】:敘述要簡
既然讀后感是由讀產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后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于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后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如何寫讀后感
【第1句】:格式和寫法
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
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文案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后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第2句】: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第3句】: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第4句】: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第5句】: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第6句】: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第7句】: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文案。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后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第8句】:寫讀后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后,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第9句】: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后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要寫關于學習的讀后感應該讀什么有感
(1)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后,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文案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文案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松。
以上五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第1句】: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讀要少,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第2句】: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掃黑除惡標語三字聚集9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