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中定語后置的考點
定語后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第1句】: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例: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
例: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臨于泉上是翼然臨于泉上亭的倒裝,定語后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第2句】: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
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第3句】:數量詞做定語后置。
例:嘗貽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后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中考語文文言文中的定語后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第1句】:“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例: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
例: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臨于泉上”是“翼然臨于泉上亭”的倒裝,定語后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第2句】:“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
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第3句】:數量詞做定語后置。
例:嘗貽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后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文言文中“之”字的考點整理素材
文言文虛詞復習時,“之”字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虛詞,也是高頻考點。大家一定要集中一個時間段把18個高考虛詞的用法仔細咀嚼,真正弄懂各詞性之間的聯系與發展,在各個義項之間建立起一定的聯系,這樣系統復習既不容易忘記,又能把書讀薄,效率也高。
代詞
【第1句】: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
【第2句】: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后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助詞
【第1句】: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第2句】: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文案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④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第3句】: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第4句】: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第5句】: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高考語文文言文中“與”字的考點
高考語文文言文虛詞復習時,“與”字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虛詞,也是高頻考點。大家一定要集中一個時間段把18個高考虛詞的用法仔細咀嚼,真正弄懂各詞性之間的聯系與發展,在各個義項之間建立起一定的.聯系,這樣系統復習既不容易忘記,又能把書讀薄,效率也高。
介詞
【第1句】:介詞。和,跟,同。
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②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給,替。
①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第3句】:比,和……比較。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連詞
【第1句】:連詞。和,跟,同。
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勾踐滅吳》)
②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
動詞
【第1句】:給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②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第2句】:結交,親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②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③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第3句】:對付。
①龐煖易與耳。
【第4句】:參加,參與。
①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
【第5句】:贊許,同意。
①吾與點也。
②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通假。
通“歟”
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然則廢釁鐘與(《齊桓晉文之事》)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①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后),譯為:“哪如”“與其……哪如……”
①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②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童區寄傳》)
上一篇:大學宣傳融媒體標語合集9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