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人之人亦善之周記
善人者,人亦善之。這句話告訴我們:你善待別人,別人就會善待你。反過來就是,你想要別人怎么對待你,那么首先你要怎么對待別人。
人之初,性本善。平時與人相處要學會多一點關愛,少一點責怪,或許一句鼓勵的話,一個善意眼神,都能改變別人給你的印象,只有心地善良,心情才會平和,平時多做點善事,你會越來越快樂的,要懂得:“人以善為快樂。”
曾經聽爸爸說過,北大看門哥甘相偉的故事,他在看門期間,巡視停車棚時,手里總拿著一只打氣筒,看到誰的車輪沒氣了就默默地幫他們打得滿滿的,時間久了同學都知道了他的善舉,所以他到圖書館自學的'時候,總有同學主動地問他是否需要幫助。后來他在眾多同學的幫助下,少走了許多彎路終于如愿以償的拿到了北大的錄取通知書。
我曾在電視上看到過這樣一個人,他是一名出租車司機,平時不但態度和藹,服務周到,而且經常樂意助人。有人看到下水蓋被掀開了就繞道而行,他卻停下來蓋上;有過路的老人行動不方便,他就下車去攙扶;有人患急病看醫沒帶錢他就悄悄地付錢;有人故意刁難別人,他挺身而出上前制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們被他這些真誠和善良的舉動所感染,稱贊不已,誰知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幾年后他得了一場重病,昂貴的醫藥費讓全家人不堪重負。一愁莫展,當人們得知情況后,紛紛慷慨解囊,踴躍捐助,最后讓他戰勝病魔,平安出院。
生活中需要善良,當別人難處時,我們應該施以援手。工作中需要善良當別人做錯事時,我們應該寬容給予鼓勵。學習中需要善良,當別人不懂時,我也應該給予別人幫助。如果想要世界或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讓我們一起從善良開始,從現在開始。
亦真亦幻亦幻亦真論文
摘要:荒誕性是20世紀西方文學尤其是現代主義學顯示出的一個共同的同時也是重要的審美特征。所謂荒誕,即是由原因與結果的悖逆、愿望與現實的分裂、目的與方法的脫節、現象與本質的對立、人與自然的沖突、個體與類的隔膜所產生的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變的非理性現實,文學中的荒誕性也就是對這種現象及其存在方式的把握、體驗和把握。
關鍵字:荒誕;亦幻亦真;反傳統;反理性
我們可通過這些文學作品看到它所反映的世界和人生。如果沒有荒誕的現實世界,作家們也不會創作出這樣的作品,它是當代西方社會現實的曲折反映,同樣有它的真實性。
【第1句】:現實的荒誕產生荒誕文學
荒誕文學的作品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表現當代西方人與現實環境關系的嚴重失調及其由此而產生的深重的危機感。現代主義文學的作家們對人類的荒誕處境的深思,而“得出一個通用理性方法加以解釋的`世界,不論有多少毛病,總歸是一個親切的世界。可是一旦宇宙中間的幻覺和光明都消失了,人使自己覺得是個陌生人。他成了一個無法召回的流浪者,因為他剝奪了對于失去家鄉的記憶,而同時也缺乏對未來世界的希望;這種人與他自己生活的分離、演員與舞臺的分離,真正構成了荒誕感”。這種荒誕感成了他們創作的原則和津津樂道的主題。
20世紀50年代,西方文壇出現的荒誕派戲劇,將存在主義思想與表現主義手法相結合進行創作,他們的創作方法和創作觀念充分體現了上述原則。其中尤奈斯庫、貝克特、品特、阿爾比等作家用驚世駭俗的反戲劇傳統的手法揭示人類的異化、孤獨、渺小和絕望處境,用一種荒誕的形式,傳達對荒誕的體驗。在以描寫“威脅的喜劇”著稱的作家品特的劇作里,更是進一步描寫出人處在一種無法逃避而又不知其來的嚴重威脅之下,永遠被一種莫名的恐懼所控制的可怕處境。
【第2句】:荒誕是為了反傳統、反理性
現代派有一個共同特征是反傳統、反理性。表現在思想內容上就是反對傳統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在創作方法上就是反對現實主義。誠然,每一種新文學流派的出現都有反傳統的色彩,每一部偉大的作品都要突破傳統。但在西方文學史上,沒有哪一個流派有荒誕反傳統堅決;沒有哪個流派能像現代派那樣從根本上動搖雄霸西方兩千余年的亞里斯多德現實主義“摹仿論”的統治地位。他們分別打出反現實主義的旗幟,沿著“非亞里斯多德化的道路”前進;公開提出與巴爾扎克傳統決裂。他們嘲笑現實主義作品中有結局的故事是“老而又老的故事”,批評現實主義方法只“滿足于由事物的輪廓和表面現實所提供的低劣梗概”。認為“在我們之外不存在任何現實”,創作只能從自我出發,從主觀出發。文學是作家個人的“內心外化”,是“主觀現實”的客觀化,用著名作家卡夫卡的話說,現代派文學派,描繪的圖像是作家“個人的象形文字”。
在藝術手法上,更體現了他們的反傳統、反理性。他們以荒誕的形式和極其夸張的手法去表現荒誕的世界和人生。作品中人物意識活動主宰著故事情節的進展和人物性格的發展,人物和故事成了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意識活動的產物,造成了作品中“性格、心理、人物關系(變為卡夫卡所說的結構)的同一化”,時間順序和空間界限被打破了,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極不協調的人物、事件進入了同一作品之中。時間失去了明確性,環境失去了具體性。這從根本上打破了現實主義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傳統創作方式。如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它的中心是“等待”,既然是“等待”似乎就有了某種“希望”可言,然而實際上,作品突出了沒有意義、沒有目的的生活無休止的循環,是表現一個“希望中的無望”。從劇情看,第二幕在時間、地點、結構上都酷似第一幕;同樣的地點,同樣的黃昏,同樣都是狄狄和戈戈兩人中之一先出現在舞臺上,片刻之后,另一個上場,經過一段冗長乏味的對話后,仍是一個孩子帶來戈多的口信,到最后還是等待,又回到開始的地方。如此循環往復的等待,能有希望可言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荒誕派反傳統、反理性的另一表現是與人民和讀者的感情疏遠了,甚至變得敵對了。他們認為,人民是“妨礙創作,把藝術家引入歧途的敵對勢力”。宣傳“藝術創作的美學價值總是與能理解藝術的人成反比”。他們的創作,主要局限于表現個人意識而忽略大眾情緒,其作品完全是構造作家本人臆造的遠離人民的主觀世界。如艾略特的《荒原》,不僅聯想漫無邊際,思緒隨意跳動,而且采用七種文字,摘引了前人五十六種著作,除少數高級研究人員勉強能讀懂外,對廣大的讀者而言只能是個謎。這與批判主義作家列卡·托爾斯泰提出的“讓一切人都了解”的主張背道而馳。
誠然,荒誕派的文學作品獨具一種審美魅力和現實覆蓋力,因而在西方文壇上有相當的影響力。
亦官亦隱說王維
作為一代才子,王維少年得志,名傳遐邇,但終其一生,仍然多遇坎坷。
據考證,時年21歲的王維在開元九年春天中狀元后,即解褐為太樂丞,開始了仕宦生涯。但隨即因為署中伶人舞黃獅子犯禁,受了牽連而謫為濟州司馬參軍。王維在濟州苦悶地度過了四年多的光陰。直至開元十三年(725年),詩人裴耀卿任濟州刺史,裴為河東人,與王維是同鄉待他不錯,使王維稍感安慰,但裴很快又赴宣州任職,王維再度陷入窘境。次年春天王維辭去司法參軍一職,郁郁離開濟州。
據陳鐵民《王維年譜》,王維離開濟州后,在淇上住了二年,開元十七年(729年)赴長安,在長安又閑居了幾年。閑居期間他師從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學習頓教,結識了落第后滯留長安的詩人孟浩然。不久孟浩然返回老家襄陽,王維作詩送別,詩云:“杜門不欲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作為一個才子,一代名人,21歲就高中狀元的他這個時期很不得意,青年時期賦閑,心中當然不是味道。他寫詩奉勸孟浩然回鄉隱居,不必辛辛苦苦地來長安舉試求官。緊接著年僅31歲的王維又遭喪妻,而且妻子去世后,王維不再續娶,十年獨身,他的思想情態是何等的落寞與悲涼可見一斑。
事實上王維雖然勸告孟浩然“歸舊廬”,但他自己的求仕之心并未完全泯滅。開元二十二年適逢名臣張九齡執政,時年34歲的王維赴洛陽,獻詩中書令張九齡,作有《獻史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思想,希求汲引,次年他便拜右拾遺,復為朝廷命官。二十四年(736年)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在《寄荊州張丞相》中說:“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詩中雖然表達了歸隱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場。大奸臣李林甫取代張九齡接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而日趨黑暗的轉折點。但是縱觀整個李林甫當政時期,王維不僅未受迫害,反而逐漸升遷,到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這其中的深意不能不讓人浮想聯翩。
40歲時,王維遷殿中傳御史。進入中年之后,他或隱或官,所為官為左補闕、庫部郎中,品階雖稍高了點,但仍為侍從閑官,總不得意。就在閑居和這樣的官職變幻中,他度過了許多年的時光。王維50歲時,丁母憂,離朝屏居輞川,服滿后,又做了幾年的文部郎中,仕途上他越發失意。雖然他也作詩說:“既寡遂性歡,恐招負時累”,但是若讓他掛印而歸他還真的無法做到。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于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7年)六月,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隨之攻入長安,玄宗倉皇逃往四川,王維沒來得及逃走而被俘。被俘后,他曾吃藥取痢,假稱患病,以逃避麻煩。但因為他的詩名很大,安祿山派人將他迎到洛陽,拘于菩提寺,不管他答應不答應,硬委之以偽職。無奈之中,王維當了安祿山的給事中,但他的心依舊追隨唐王朝。
王維擅長各種詩體,尤以五言律詩和絕句著稱。前期詩歌,富于進取精神,譏刺貴戚宦官,譴責紈绔子弟,或反映邊塞生活,抒寫游俠意氣,情調慷慨激昂,充滿浪漫主義豪情。后期詩歌,因仕圖險惡,他崇奉佛教,而以描寫田園山水景物、表達閑情逸致、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為主。但是縱觀王維一生,他的行動遠不象其作品中所表現的那么超然出世,甚至可以說他的一生都在為仕途努力,只是常常不遂人愿罷了。
拓展:
王維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mojie),人稱詩佛,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以潔凈、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王維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理。”(苑咸《酬王維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號。王維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據王維寫的《請施莊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王維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熏陶,同時,根據《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系時說:“維十年座下,可見王維確實也與佛家因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著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一僧侶了。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賦于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后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到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于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這一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朓的后繼者,這一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生平
早熟,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于他能寫一手好詩,工于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后回答說:“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并沒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文案“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在詩歌方面,有他【第15句】:【第17句】:十八歲時寫成的有文字記載的資料。可見,他在十幾歲時已經是位有名的詩人了。這在詩人中是罕見的。當時,在那貴族世襲的社會中,像王維這樣多才多藝的資質,自然會深受贊賞。因此,二十一歲時就考中了進士。
出仕后,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王維在這時和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一直過著舒服的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卷入意外的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在戰亂中他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亂平息后卻成了嚴重問題,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幸其在亂中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隨皇帝出逃)的求情,懇請將其官職等換其兄性命,王維才得免于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后,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后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愿望。詩中寫景并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舊唐書·王維傳》
王維,字摩詰,太原祁人。父處廉,終汾州司馬,徙家于蒲,遂為河東人。維開元九年進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聞。與弟縉俱有俊才,博學多藝亦齊名,閨門友悌,多士推之。歷右拾遺、監察御史、左補闕、庫部郎中。居母喪,柴毀骨立,殆不勝喪。服闋,拜吏部郎中。天寶末,為給事中。
祿山陷兩都,玄宗出幸,維扈從不及,為賊所得。維服藥取痢,偽稱瘖病。祿山素憐之,遣人迎置洛陽,拘于普施寺,迫以偽署。祿山宴其徒于凝碧宮,其樂工皆梨園弟子、教坊工人。維聞之悲惻,潛為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賊平,陷賊官三等定罪。維以《凝碧詩》聞于行在,肅宗嘉之。會縉請削己刑部侍郎以贖兄罪,特宥之,責授太子中允。乾元中,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復拜給事中,轉尚書右丞。
維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昆仲宦游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寧王、薛王待之如師友。維尤長五言詩。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參于造化,而創意經圖,即有所缺,如山水平遠,云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樂圖》,不知其名,維視之曰:“《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好事者集樂工按之,一無差,咸服其精思。
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在輞口;輞水周于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嘗聚其田園所為詩,號《輞川集》。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乾元二年七月卒。臨終之際,以縉在鳳翔,忽索筆作別縉書,又與平生親故作別書數幅,多敦厲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筆而絕。
代宗時,縉為宰相。代宗好文,常謂縉曰:“卿之伯氏,天寶中詩名冠代,朕嘗于諸王座聞其樂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進來。”縉曰:“臣兄開元中詩百千余篇,天寶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親故間相與編綴,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優詔褒賞。縉自有傳。
詩集造詣
他是盛唐詩人的代表。王維長年在京師做官,又多與親王貴主交接往來,文名盛極一時,被公認為開元、天寶時期的文宗。他擅長五言詩,又因他精通音樂,故其所作五言詩容易合樂,傳播既廣,聲名亦高。王維寫的近體詩,嚴守聲律,意態豪放,他寫的風景詩多是情景并勝。殷璠評價他的詩說:“維詩辭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王維在寫詩的技巧上有著很高的成就,但由于他有消極遁世的思想,在其不少詩篇中,含有逃避現實的消極因素。因此,在文學史上稱他與孟浩然同為“隱逸詩派”的代表人物。唐代宗對王維的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在《批答王縉進集表手敕》中說:“卿之伯氏,天下文宗,經歷先朝,名高希代,時論歸美,誦于人口。”到了唐朝末年,梨園弟子仍相沿唱王維絕句,足見其影響之深。
王維詩現存不滿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王維描繪自然風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詩壇獨樹一幟,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開創的寫作山水詩的傳統,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園詩的成就達到了一個高峰,因而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與孟浩然并稱,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舊唐書·王維傳》說代宗時王縉編次王維詩400余篇。又王縉《進王右丞集表》云編次王維詩文凡10卷。述古堂原藏有南宋姚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歸陸心源□宋樓。北京圖書館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詰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據以影印出版。元刻有劉須溪評點《王右丞集》(詩集)6卷,《四部叢刊》據以影印,其中已雜有錢起、姚象、崔興宗等人作品。明人顧起經有《類箋唐王右丞詩集》10卷,附文集4卷,這是現存最早的王維詩注本。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是迄今為止較好的注本。除箋釋全部詩文外,并附評語,對于作者可疑的詩歌加以說明,間有考訂;又收輯有關王維生平和詩畫評論的資料,作為附錄。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于1961年將趙注本重加校訂,排印出版。又鄭振鐸曾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用趙殿成注本等四種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庫》中。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顧起經注本和趙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維年譜。今人陳貽有《王維生平事跡初探》一文,后附《王維簡要年表》(載《唐詩論叢》)。
王維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第5句】:七言絕造詣最高,同時其他各體也都擅長,這在整個唐代詩壇是頗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凈秀雅,為明七子所師法。七古《桃源行》、《老將行》、《同姚傅答賢弟》等,形式整飭而氣勢流蕩,堪稱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與其山水詩的風格相近。
王維集中最不足取的是那些歌功頌德的應制詩、阿諛奉承的唱和詩和直接宣揚佛理的作品。它們的內容多不足道,語言亦多陳詞套語,或是枯燥乏味。但其中也有少數名篇佳句,如“云里帝城雙風闕,雨中春樹萬人家”(《奉和圣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氣象高華,體物細致,亦為人所稱道。王維詩《少年行》插圖選自明代萬歷集雅齋刻本《唐詩七言畫譜》。
花開亦繁,花落亦簡作文
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一土一如來;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埃;一念一清凈,心是蓮花開。
“簡單”與“復雜”是兩個看似對立的命題,而這世間萬物何曾不是相克相生,“簡單”與“復雜”也從來不是彼此絕對的存在。一朵花的開放要經歷雨的滋養,風的催生,能量的蓄積,捏準了時候才驕傲地綻開那花苞;而等到她該凋落的時候,她便毅然離開枝頭隨風而去,從容決絕。人生也該是這般,如一場花的邂逅,花開可繁,花落可簡。
老子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略獵令人心發狂。生活如一個萬花筒,今日燈紅酒綠,明日車馬不停,花花世界充滿了誘惑與危險,稍有不慎便會墮落在陷阱之中。在各種勾連復雜的脈絡之中,唯有時刻保持一顆簡單的心,“抱樸守一”,才能清醒地一路走下去。
“抱樸守一”,那撇下了官場的爾虞我詐,回到自個的一畝三分地的`陶淵明不正是如此。不愿忍受官場的羈絆,不愿被名利所累,“田園將蕪胡不歸?”他學不會在官場中虛與委蛇,也不愿意逼迫自己去追求左右逢源,他終究保持一顆赤子之心,于東籬采菊,在南山種豆,一壺小酒伴一個午后,好不悠閑自在。又如那飄逸不羈的莊子,“吾將曳尾于涂也”,愿做一只自在的烏龜也不愿被廟堂束縛,也不肯被權勢控制。也像那超凡脫俗的李太白,攜酒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對他們來說,在凡塵中簡簡單單地安放自己,“無所欲兮無所求,泛若不系之舟”又如何?
然而,一片葉的枯榮刻畫了季節的更替,一只雁的遷徙象征了氣候的變化。我們眼中所看到的簡單,有時并不如它們表面來得輕松。
好比那時刻不停轉動著的鐘表,你觀察到的是三根轉圈的指針,卻不一定留心到鐘表背面精密契合的、不停運轉的大小零件;也比如說那屏幕上放映的電影,你正看到的是運動著的場景,卻不一定知曉是每秒幾十上百張照片飛速閃過才形成一個連續的畫面。很多事物表面看來簡單,背后可能需要十分復雜的付出。
就說那輪椅上的霍金,《時間簡史》、“量子理論”、“黑洞學說”和“廣義相對論”幾個簡短的名詞可能就是我們對他成就的全部認識。但實際上作為一位全身癱瘓,不能發音的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患者,霍金創造出這樣的成就,其背后的付出就遠遠不同于常人可想的復雜。由于語言能力喪失,他只能用一臺電腦聲音合成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用著僅能活動的幾個手指操縱著特制的鼠標在電腦上選擇字母和單詞來造句,然后通過電腦播放聲音。制造一個文案要五六分鐘,一個小時的錄音演講更要準備十天。除此之外,當他大腦里上演著風馳電掣的風暴,心里默算著公式代換與數值替代的時候,還要克服神經與身體上時而不時的抽搐所帶來的疼痛。這樣看來,霍金背后復雜的忍耐與付出才是他成功路上一塊塊鋪路石子。
一葉知春秋,一樹曉南北。幾個字詞的疊搭拼出意蘊悠長的詩句,千萬絲線的穿梭繪成簡約大氣的錦繡。何為簡單?何為繁雜?如一場花開,花開亦繁,花落亦簡。
上一篇:餐廳開心用餐標語集合6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