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必吃的傳統美食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第9句】: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23日。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冬至必吃的傳統美食,希望有所幫助!
水餃
北方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湯圓
南方每到這個節氣,不管多遠,只要能抽空回家,都會一起喝碗湯圓。各地的湯圓做法不同,但都別具一番風味。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番薯湯果
“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
桂圓燒蛋
浙江嘉興仍然傳承冬至吃“桂圓燒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因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長,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
蘇州釀酒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時候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
臺州擂圓
浙江臺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氣,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臺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
九層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芥麥面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趕回婆家。家家戶戶都要做芥麥面吃。習俗認為,冬至吃了芥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
餛飩
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態相似,“餛飩”也與“混沌”諧音。冬食餛飩,有利于寒冷季節熱能的儲蓄。
糍粑
按照江浙一帶的傳統,冬至會舂糍粑,參與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云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作“小糍”。
姜母鴨
閩臺一帶當地人會在冬至這天用正番鴨佐以姜汁,燉一鍋滋補鴨湯,一來驅寒強身,二來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以討吉祥。
豆腐包
廣西地區冬至吃豆腐包;在常州,一直流傳著冬至前夜吃胡蔥燉豆腐的習俗,并有“吃了熱一冬,不吃凍一冬”的諺語。
冬至必吃的食物
冬至,俗稱“冬節”,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這一天是一年中黑夜最長的一天,從冬至開始,我們就要進入一年最冷的“數九寒天”時節了。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冬至必吃的食物,希望有所幫助!
北京餛飩
老北京人歷來重視冬至這個節日,冬至賽過年,民謠說道:“肥過冬至瘦過年,冬至餛飩夏至面。”北京在冬至吃餛飩的習俗由來已久,宋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稱:“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故有冬至餛飩年之萌始之說。”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飲食·餛飩》對這種冬至節令食品解釋得更加具體:”餛飩,點心也,漢代已有之。以薄面為皮,有襞積,人呼之曰縐紗餛飩,取其形似也。中裹以餡,咸甜均有之。其熟之之法,則為蒸,為煮,為煎。
老北京的餛飩頗有講究,一是吃餛飩不能叫“吃”,而是叫“喝餛飩”。因為餛飩要就著湯吃,才更有味道,餛飩湯里的作料有香油、醬油、醋、香菜、紫菜、冬菜、蝦皮、蔥絲等一應俱全,特別是入冬后喝餛飩,在湯中再加上點兒胡椒面,喝入口中后不久便會渾身發熱,又解餓,又生暖,別有滋味兒。所以“喝碗餛飩去”是老北京的習慣說法。二是包餛飩的食材及方式也比較講究。元代倪瓚《云林堂飲食制度集·煮餛飩》曰:“細切肉臊子,入筍米,或韭白、韭菜、藤花皆可。以川椒、杏仁醬少許和勻,裹之。皮子略方,再以真粉末搟薄用。下湯煮時,用極沸湯打轉下之,不要蓋。待浮便起,不可再攪。”
上海湯圓
“有得吃,冬至夜,嘸得吃,凍一夜”,吃湯團是上海人祖輩流傳下來的習俗,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因此在上海一直有“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的說法。在冬至這天吃的湯圓又稱“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互贈親朋。而且冬至吃湯團也代表團圓的意思,是一種圓滿的象征。
上海桂圓紅棗蹄膀
桂圓紅棗蹄膀也是上海人冬至必吃的一頓美味。幾十年前,大多數人家還不那么富裕,但冬至這天,人們還是會買上一塊上好的蹄膀,加新疆大棗與桂圓,入溏瓦大鍋,酥火慢煮四個小時以上,期間望爐聞味數次以卡肉質入味火候,孩子們圍在爐邊靜靜度過這冬天最長的一天。那股肉香味在石庫門或木質結構的老房子里吸引了全樓鄰居的羨慕與口水嘖嘖。無論到哪里,這一鍋冰糖蹄髈已不僅僅是上海人心中的一道飯店中從不賣的家常菜,更是家人在冬夜團聚的一種心意之菜。慢火酥燉的蹄髈混合著冰糖的光澤,桂圓紅棗的香氣甜甜的糖水溫暖著家人的身體,家常美味,就是簡單的別人無法理解,而家人卻知道你在那里等著他回去品嘗。
杭州年糕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圖吉利,寓意年年長高。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老杭州人在冬至這天,家家都是要吃年糕的,而且要一日三餐、一餐不落,變著法的吃出花樣。淘米、軋粉、出蒸、敲打、抹平,當雪白的軟糯蒸上灶頭,糯香早已飄出千里。一早,芝麻粉拌白糖年糕在唇齒間留下細膩的黑白;晌午,油墩兒菜、冬筍、肉絲已在炒鍋中與年糕散出“嗞嗞”的香味;到了晚上,盛一碗湯年糕,雪里蕻、筍絲摻著肉汁,在寒冷的冬日里,帶來了嫩、柔、細、滑、韌、香的溫暖口感,更寓意著新的一年,會更加吉祥、美滿。
寧波番薯湯果
從古至今,寧波人對“冬至日”,是極為重視的。入冬之后,要“冬藏容平”,過涼、過冷的食物不能再吃了。在老寧波的習俗里,湯果可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冬至早上,每家每戶都會早起煮上一鍋“番薯湯果”,“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甜甜糯糯地吃上一碗番薯湯果,微醺的酒釀氣讓來年的希望都沉醉在冬日的暖陽里。
其實番薯湯果的做法并不復雜,將糯米粉搓成實心的小圓球,番薯清洗后切丁。鍋中水沸后,先下入番薯丁煮至熟透,然后置入糯米圓子,待湯果浮起后,再投入漿板、冰糖、糖桂花等,若要湯羹稠漓些,可摻入藕粉起一層薄漿,加鍋蓋燜片刻后,香甜可口的番薯湯果就能出鍋了。
寧波大頭菜年糕
用寧波話講:明朝夜到,要烤大頭菜,一定要強人,要早眼困挨告。所以寧波的冬至節,早有吃大頭菜烤年糕的習慣。早年間,一般人家都會在冬至節的前一夜,家家烤大頭菜,將大灶的火燒得旺旺的,好用來烤大頭菜。
制作時要把大頭菜洗凈,削皮切塊,菜葉也不要浪費,放入鑊中。先放大頭菜,后放大塊的年糕,翻弄幾下,再放點醬油、料酒和其它的佐料等,然后再將呼呼燃燒的柴爿上蓋上草灰,柴爿徹夜暗燃,用文火把大頭菜在鑊里焐一夜,等到第二天一早在把水將燒干時,再放入糖和鹽,澆入一層菜油起鑊,“大頭菜烤年糕”這道菜基本做成了。
年糕本身就有“年年高”的意思,燒一鍋大頭菜,追求的是家家戶戶燒得“烘烘響”的熱鬧勁,關健是要在冬至夜晚灶火不滅,寓意著薪火相傳、紅紅火火,“家中氣象烘烘響、年年拔高年年高”的喜慶景象。
臺州冬至圓
臺州的冬至標配,是冬至圓,有甜、咸之分。甜的“冬至圓”有的地方叫“擂圓”、“硬擂圓”、翻糙圓”,取“團圓”、“圓滿”之意。用糯米粉做成乒乓球大小的實心圓,放入沸水煮熟撈起,放在炒熟的豆黃粉上滾,因為這個過程臨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紅糖、芝麻、桂花等。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的細膩軟糯,趁熱咬上一口,香噴噴、甜滋滋、暖烘烘、軟綿綿,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
除了經典的甜圓,也有很多家庭喜歡咸的冬至圓,咸圓就是在糯米團里放餡,包類似豬肉、豆腐干、冬筍、香菇、紅蘿卜、白蘿卜等細丁,可蒸可煮,鮮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嘉興桂圓燒蛋
嘉興重冬至,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嘉興土生土長的人,大多選擇吃桂圓燒蛋過冬至夜,“把買來的桂圓剝好,然后放在水里煮,把桂圓的汁水煮出來,再打入雞蛋,根據自己的口味加糖……”一位嘉興老人說:“以前人們的生活條件不大好,冬至夜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桂圓燒蛋,自個兒心里就感覺整個冬天都不冷了。”
蘇州冬釀酒
冬釀酒是蘇州人家過冬至的必備,蘇州老話說,“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冬釀酒原來叫冬陽酒,因為冬至過后陽氣上升而得名。這是一種米酒,用糯米做原料,歷經浸泡、蒸米、冷卻、發酵、二次發酵,之后再經過壓榨、冷卻、過濾,最后加入糖桂花,芳香四溢帶著濃濃的桂花味和微微的甜,這冬釀酒就大功告成了。
冬釀酒每年的出現日期極為短暫,只在冬至前的十來天才上市,過了冬至,就再也難覓其蹤。每年冬釀酒上市時,蘇州的老字號“元大昌”門口,總是排著長長的人龍,許多人凌晨3點就趕來排隊。雖然說店里也有包裝講究的瓶裝冬釀酒,但蘇州人是不會去買的——“我們蘇州人一定要喝缸里拷出來的冬陽酒,味道正,我們嘗得出來。”
正宗的冬釀酒,必須是“零拷”的,因為沒有經過高溫處理,保存時間較短,但味道更醇厚。這酒不叫酒,度數只有3度,色澤呈金黃色,酒中還漂浮著細細的小桂花,味道甜淡,清香撲鼻。倒一杯出來,就聞酒香漸漸泛起,然后擴散,最后滿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氣,讓人不飲先醉。冬至那天,一家老小齊至,誰都能喝上兩杯,喝到脫掉身上的外套、喝到寒冷的屋子熱了起來、喝到窗戶上的霧氣變成小水珠一滴滴滑落,就終于明白了團圓的意思。
蘇州醬方
在老饕們看來,蘇州人一年四季要吃四塊肉,春天吃醬汁肉,夏天吃荷葉粉蒸肉,秋天吃梅菜扣肉,冬天吃醬方,這才算得上是美食家。每年冬至前后,正是吃醬方的時候,一大塊醬方端上餐桌,看著肥瘦相間紅潤可人,叫人欲罷不能,夾上一塊放進嘴里,肥肉爽滑不膩,瘦肉香而滋潤,肉皮入口即化,濃郁的肉香和醬香味驅散了冬日的嚴寒。
“以前生活并不富裕,只有逢年過節才有機會大塊吃肉。冬至晚宴上,一大塊醬方端上餐桌,厚篤篤、福得得,用‘濃油赤醬’來形容是最合適不過了,特別是醬方上面那層皮尤其好吃。飯桌前全家人一起動筷子分享美食,其樂融融享受天倫之樂,這就是我記憶中小時候過節的味道。”老蘇州對醬方有種獨特的.感情,逢年過節乃至辦喜事,有了醬方才稱得上完美。
廣州臘味糯米飯
廣東人一直都有“冬大過年”“肥冬瘦年”的說法,臘味糯米飯是廣州冬至的應景美食。最傳統的做法是生炒糯米飯,糯米粒落鑊不停翻炒,直至飯香軟糯,這沒有三四小時可搞不定,考驗掌勺人的臂力、耐性以及對火候的掌握。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糯米鋪平大蒸鍋,架上層層疊疊的臘肉、臘腸、潤腸,油汁滋滋往下滴,香氣騰騰往上升,妥妥地呈現了廣州人追求“蒸蒸日上”的好意頭。上桌前再撒點蔥花,淋上熟油豉油,一碗怎么吃得夠。
潮汕冬節丸
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潮汕地區的冬節丸,其實就是湯圓,但沒有餡。待到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婦就會煮好紅糖湯,將丸子下鍋,煮成湯丸。先盛一大缽祭祖,家里的地主爺、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過。然后叫醒全家老少起來食湯丸,俗稱“湯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湯丸大一歲”。有些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參差不齊的湯丸,這叫“父仔公孫”丸,象征歲暮之際,一家人圓圓滿滿。如果此時有家人外出未歸,那么一定要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歸家時,做一碗湯丸給他吃。
順德打邊爐
在順德,還有“圍坐打邊爐過冬至”一說。明萬歷《順德縣志》載:“冬至祀祖,燕宗族,風寒召客,則以魚、肉、蜆、菜雜烹,環鼎而食,謂之邊爐。”清代《廣東通志》中則有“冬至圍爐而吃曰打邊爐”的記載。冬至一家人團聚,“打邊爐”取暖必不可少。
順德打邊爐的最高境界,莫過于清水打邊爐。完全不需要用重口味的麻、辣、酸等湯底調味,一鍋清水、少許姜蔥,幾片陳皮足矣,因為順德人相信,只要食材足夠新鮮,即使是清水也能變成鮮甜的湯底。
現點現殺的鯇魚,取脊背肉,切成不到1毫米的薄片,形狀要像展開雙翅的蝴蝶。魚片汆燙,只需幾秒,爽滑清鮮。鄉村散養的土雞,兩年不超過【第1句】:5千克,肉質鮮嫩爽滑而口感香醇,亦是打邊爐的首選。此外還有牛肉、魚滑、豬雜……種種刁鉆食材在清水鍋中一涮,都直接現出其本身最原始的鮮味,這是清水打邊爐的“過人之處”,也是粵菜的精髓和真諦。
成都羊肉湯
冬至適合吃什么?問100個成都人,可能有90個都會說:羊肉湯啊。每逢冬至,夜色初定,蓉城街巷深處白霧升騰,爐中紅光跳躍,鍋內白湯翻滾,一筷羊肉裹著青椒辣子,一口濃香暖了整個寒冬。
成都人為什么會在冬至吃羊肉湯呢?據說在老成都,羊肉湯只在冬至前后售賣,每到這時,開有羊肉湯鋪的街道滿街飄香。老成都人還有一句耳熟能詳的俗語“吃了羊腸不穿衣裳,吃了狗肺,不蓋棉絮”。
雪白的湯頭,論斤賣的羊肉和羊雜,一股腦地全倒進湯里,隨著咕嘟嘟上升的熱氣,仿佛每個人都有了對抗寒冷的勇氣。僅成都地區,冬至前后一周,便能吃下上百萬頭羊。
東北餃子
在東北,幾乎每個節日都會演變成吃餃子的盛宴,冬至也不例外。你要問為啥?東北的父老鄉親們眾口一詞:好吃不過餃子。冬至當天,寒風凜冽,坐熱炕頭,吃大餃子,蘸老陳醋,熱二兩小酒,熱騰騰美味入心,粉艷艷霞光上臉。這番愜意愿景,非東北人難以領略。
東北人吃餃子,絕對不要超市那種速凍的,他們堅定的認為,只有自己家包的才最好吃。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面皮是手搟的,餃子餡是現剁的,包出來一個個皮薄餡大,甭提多好吃了!鲅魚餡餃子、蝦爬子餡餃子、白菜豬肉餡餃子……最有特色的是酸菜餡的,酸咸鮮香,一咬一口油,那味道讓在外的游子們每每想起便口水直流。
沈陽的老邊餃子代表了整個東北做餃子餡的思路,講究「湯煸餡」,就是先將肉餡煸炒,后用雞湯或骨湯煨,使湯汁浸入餡里,令肉餡入口更加軟嫩,原本粗獷的東北餃子也隨之變得水靈起來。
合肥冬至面
在安徽合肥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的說法。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后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閩南姜母鴨
閩南地區冬至習慣吃姜母鴨,姜母鴨不僅好吃,還可以滋養身體,養胃健脾,舒筋活血。傳統砂鍋、正番鴨、老姜、小火漫長燜煮,濃得化不開的香氣徘徊鼻尖。咬上一口,油而不膩,滿口留香,肉質滑潤有嚼勁。
姜母鴨起源于何時呢?據《中國藥譜》及《漢方藥典》兩書所載,我國古代君王為了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讓御醫專門研究滋養之道。到了商朝,一個名叫吳仲的御醫研究出一道菜,用麻仁油炒紅面番鴨肉,再加老姜、燒酒燉煮,味道鮮美,食用后人精神非常好,好像全身經脈都舒暢了,因而大受君王贊賞,被奉為滋養進補圣品。
閩南語“姜母”也就是老姜,俗話說,人老精,姜老辣。鴨子則必須要用3斤左右,沒有下過蛋的母鴨,這樣鴨肉才嫩。姜能驅寒去濕、行氣活血,而鴨子藥性偏涼,營養豐富。二者結合不僅滋補,而且降火,可謂滋而不膩,溫而不燥。
夾起一塊鴨肉細細咀嚼,感覺皮脆肉嫩多汁,咸中帶微甜,很是下飯。吃姜母鴨吃不膩的秘籍一定是“吃姜片”。這和鴨子一同在砂鍋里歷練了幾番的姜片,表面早已泛起焦香,入口辛香不嗆辣,飽飽吸收了肉香、麻香和酒香,嚼著吃別提有多帶勁兒。在清寒冷冽的冬至吃姜母鴨,實為一大享受,讓人在大快朵頤之余,真切地感受到與家人團聚時的深厚親情。
冬至必吃3大美食
冬至時天氣非常冷,大家要多吃一些抗寒食物,那么冬至吃什么食物最好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冬至必吃3大美食,希望有所幫助!
冬至必吃3大美食:
【第1句】: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第2句】:蘿卜
民間有言:“冬至蘿卜夏至姜,適時進食無病痛。”又說:“冬季蘿卜賽過小人參。”在冬至夜,正適合燉上一鍋熱乎乎的蘿卜排骨湯,一家人團團圓圓,過這個歷史悠久的“亞歲”節。
宜于冬季進補的食物不少,大致可分為平補、溫補、滋補三大類。一般說來,溫補宜用熱性食物,用于氣虛;滋補宜用寒性食物,用于血虛;無氣虛血虛則宜用平性食物,是謂平補。
【第3句】: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那時候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補冬”藥繕處方推薦:
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從立冬開始至冬至前后是對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大家稱為“補冬”。正確的“補冬”,能使身體強壯而又保持窈窕。
【第1句】:八珍:當歸、地黃、枸杞、芍藥、白術、茯苓、大棗、甘草。
【第2句】:四神(又稱“四臣”):蓮子、芡實、、山藥、茯苓
【第3句】:四物:當歸、川芎、芍藥、地黃。
【第4句】:單方:人參、當歸、田【第7句】:杜仲等。
烹調方法:將準備好的漢藥,如八味、四味、二味或一味,放入大壺內。接著準備家禽(雞、鴨)或野禽(雉雞、斑鳩等),還有豬腳(肘子)、豬肚、腰子、鰻魚、鱉等,經過處理后再放入大壺中,然后倒入水和酒,或僅使用酒來慢慢燉煮。
煮好的補冬品,有效成分會滲出于湯中,肉里的軟骨會松軟到入口即化,漢藥獨特的味道則會滿室生香。
注意:“補冬”最好在身體狀況良好時進行,患有感冒而發燒或咳嗽時應避免。然而,“四神”的藥性特別溫和,而且富有滋養又能強化腸胃,因此即使處于感冒體力衰弱的情況下,只要有些食欲,即應多加食用。
為什么冬至進補,才能有最佳效果呢?
按我國農歷推算,自冬至起即進入三九寒天。此時是一年中人體陰氣極盛而陽氣始生的轉折點,因而中醫理論素有“冬至一陽生”之說。當節氣運行到這一天,陰極陽生,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容易吸收外來的營養,發揮其滋補功效。
冬至進補最主要的是“給身體加油”,是趁嚴冬時節,服用具有溫補作用的藥,以彌補其他節氣因氣溫不合適而不能服用補藥的遺憾。但是,進補是針對虛癥而言,如果你沒有虛癥,就不需要進補。
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冬至習俗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正因如此,使冬至食文化豐富多彩,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年糕等不下數十種。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又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冬至節氣南方吃什么傳統美食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冬至節氣南方吃什么傳統美食,希望有所幫助!
【第1句】:湯圓
大約從宋朝開始,中國人在元宵節吃湯圓。明清以后,江南人也有在冬至以湯圓祭祖、祭灶的。顧祿在《清嘉錄》(1830)卷十一里記載:“比戶磨粉為團,以糖肉豇豆沙,蘆菔絲為餡,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饋貽,名曰‘冬至團’”。
其中湯圓還分大小,有餡而大的稱為粉團,是晚上祭祖的供品,無餡較小的食粉圓,是早上拜神的供品。
【第2句】: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準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臘味已經再也不僅僅只有臘腸,臘魚、臘肉、臘鴨、臘雞等也被搬上了餐桌,那一煲煲油汪汪、香噴噴的臘味煲仔飯更是輕易地俘虜人們那顆不斷追求美味食物的心。
【第3句】:甜丸
相傳漢代冬至已有“進酒肴,謁賀君師耆老”的習俗。宋、元以來,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農家主婦紛紛舂糯米粉(今多為機械輾制),有的互通有無,饋贈親友。
冬至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圍坐在竹葫或大盤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攪搓成的粉團,以兩只手搓成彈珠一樣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征著歲暮之際全家人圓圓滿滿。有的“冬至丸”還加以橙糕、瓜冊糖、豆砂等作餡料,俗稱“鴨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取“公孫丸”好兆頭。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
【第4句】:九層糕
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節“補冬”在臺灣也成俗。冬節前日,晚飯過后,各家在廳堂搓圓。古例搓圓時禁忌口出不祥語。搓圓仔后要補冬,米糕是補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龍眼干肉,咸米糕有羊肉糕及紅米糕。補品還有雄番鴨、公雞、豬肚鱉燉八珍或十全大補。
【第5句】:糍粑
按照江浙一帶的傳統,冬至會舂糍粑,參與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云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糍”。
制作前將糯米洗凈,放入飯甑蒸熟后,趁熱迅速倒進石臼,兩人或三人手握大木錘,不斷使勁地捶搗,另一人配合用手不停翻轉,使之搗捶受力均勻。捶至粘糊、綿韌狀,趁熱快速用手捏出小塊狀,放入早已準備好的豆砂糖粉中隨心翻弄幾下,便可食用,其味清香撲鼻,味道極佳。
【第6句】:豆腐
廣西地區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個空心的,把肉放進去,蒸熟。在常州,一直流傳著冬至前夜吃胡蔥燉豆腐的習俗。并有“吃了熱一冬、不吃凍一冬”的諺語。
每逢冬至,南京家家戶戶吃小蔥燒豆腐。有一種“逗富”、“長旺”的寓意。與南京類似,泰州、揚州、南通等地的冬至日習俗大抵如此。
【第7句】: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赤豆和糯米為1:【第2句】:5的比例,將赤小豆放入沸水鍋內(赤小豆與水的`比約為1:5)。煮至八成熟時撈出。另將糯米淘凈后,用煮過赤小豆的湯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攪拌均勻后,上籠屜蒸大約40分鐘,即可食用。
【第8句】:姜母鴨
最有特色的冬至食品,當屬閩臺一帶的姜母鴨,當地人會在這一天用正番鴨佐以姜汁,燉一鍋滋補鴨湯,一來驅寒強身,二來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以討吉祥。
廈門人喜歡在冬至吃姜母鴨進補。姜母鴨是用整塊老生姜(不用切),去燉正番鴨,據說姜對身體很好,可以暖胃補腎。做法還有很多,比如還可以用四物(當歸、黃芪、熟地、白芍)去燉,或者枸杞、人參燉,棗是一定不可缺少的,黑棗、紅棗都可以,中醫認為,棗能補氣、補腎。
【第9句】:年糕
年糕年糕,年高年高。吃年糕,就是討一個“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彩頭。從清末民初起,杭州人到了冬至這一天,都要吃年糕。聽過最極致的吃法,是一天三頓,一頓不落,年糕變著法兒地吃出花樣: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蒸年糕,中午是油冬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絲、筍絲湯年糕。
過去打年糕是全村人的一件大事。每到農歷十二月中旬,大家就集聚到一起,各自帶來米粉,依照先來后到,按次序統一打制。每次打年糕,事先都要開個會,明確和粉、燒灶、上籠、打制等工序的人員分工,白天黑夜連續地打,直到各戶人家年糕打好為止,場面十分壯觀。
【第10句】:餛飩
餛飩原來是北方盛行的一種食物,但現在南方人們也喜歡冬至吃餛飩。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在北方的有些地方,冬至是吃餛飩。除了形態相似,“餛飩”與“混沌”諧音。冬至吃餛飩,有破除混沌,使自己變得更聰明的寓意。
上一篇:消除疾病歧視標語匯集90條
下一篇:電力建設黨建標語合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