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的延安寶塔山導游詞
寶塔山,古稱豐林山,宋時改名為嘉嶺山。現在人們又稱寶塔山。寶塔山位于延安城東南方,海拔11【第35句】:5米,為周圍群山之冠。寶塔山上視野開闊,林木茂盛,山林空氣清新,涼爽宜人,夏季平均氣溫較內低3~4攝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聳于我們面前的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這座古塔在宋代曾經重修,金、明兩代又予以修茸。現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長【第36句】:8米,為八角九級樓閣式磚塔。寶塔底層壁有南北兩個拱門,北門內有階梯,可緣梯登臨塔頂。
明清之際,均稱這座塔為“古塔”。1937年黨中央進駐延安后,延安成為領導中國革命的中心和總后方。“滾滾延河水,巍巍寶塔山”,成為無數革命青年和愛國人士向往的地方,這座古塔也煥發了青春,成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標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寶塔”之稱,古老的“嘉嶺山”之名也被“寶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寶塔被公布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明以來,寶塔歷經350余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火洗禮,到全國解放時,已是彈痕累累,遍體鱗傷。新中國成立后,古塔也獲得新生。陜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1959年和1984年兩次撥出專款,對寶塔進行了全面維修。替換了塔體風蝕殘磚,填補了彈洞,裝設了樓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裝了避雷針,在塔身檐角上環飾了彩燈。1996年國慶期間,我們拆卸了所有彩燈,在寶塔周圍及塔頂層重新安裝泛光燈;2001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寶塔山實施了“點亮”工程,將寶塔和山體按照主題美觀的要求安裝了各種燈飾,每天晚上開燈2小時,便寶塔山光芒四射。從遠處看,金碧輝煌,塔影亭立,景色蔚為壯觀。當然,您可以登上這巍巍的寶塔,延安全城將盡收眼底,大可領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滋味。
現在,我們來到了鐘亭。在這個鐘亭里懸掛的鐘是明代的鐵制洪鐘,為明朝崇偵元年(1628年)鑄造。該鐘高150厘米,直徑160厘米。鐘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蓮花紋飾,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紋飾,是佛道合一的標志。這口鐘原置于對面的太和山道觀,抗日戰爭時期邊區保安部把它移到這里,作為報警之用。鐵鐘音質清宏,余聲久繞,可傳方圓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飛機轟炸延安時,這口鐘發出報警的鐘聲,日機將延安炸成一片廢墟,而它卻像一名忠誠的衛士,巋然屹立于寶塔山崖,為保衛延安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全國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復文物遺址中,就將這口鐵鐘懸掛于原址,供游人參觀。
大家向東邊看!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臺,當年范仲淹鎮守延安時,為了觀察敵情,指揮作戰,就在嘉嶺山的最高峰修筑此臺。此臺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間,星辰逼臨,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們又稱其為摘星樓。原樓已毀,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樓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樓周圍有一古城寨遺址,至今仍有殘缺的城垣和地洞,為當年指揮作戰的工事與堡壘。
沿摘星樓往下,向西延伸的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墻,用黃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過南門與鳳凰山的城墻相連。(南門的位置在現在育才小學附近,現在人們仍稱“南門坡”現建材公司、鳳凰稅務所一帶仍存有石砌城墻殘垣。)
摘星樓的北面,是一個約400平方米的大平臺,這就是東岳廟的遺址。東岳廟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延安知府王彥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來,直至民國初年,東岳廟在延安周圍很有名氣,在佛教界也頗具影響。每年四月二十八日為廟會,據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紹,20世紀20年代,寶塔山的廟會(東岳廟和鬼王廟)還相當興盛。由于遭到歷次戰爭的破壞,特別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延安后,東岳廟及寶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毀。
東北邊那個獨立的磚砌成的四棱臺,是烽火臺。烽火臺是古代的一種通訊報警設備,如有敵情,夜間點火為號,白天燃燒柴草或狼糞生煙。據說狼糞燃燒時生煙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觀察,因此有“邊關起狼煙之說”。范仲淹鎮守延州(今延安)時,曾在那里修有烽火臺,是一個黃土夯筑的四棱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烽火臺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臺高【第10句】:9米,臺頂面積10【第3句】:3平方米,臺底面積2【第53句】:8平方米。這座烽火臺的位置選擇絕妙,雖不在山巔,但視野十分開闊,登臨臺上,能看到東、西、南三川的盡頭。自然,一旦烽火狼煙起,三川軍民皆知。
從烽火臺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嶺書院遺址。嘉嶺書院,又稱范公書院,最初為范仲淹所修。范公鎮守延州時,一面筑城修寨,加強軍事防備,抵御西夏進犯,一方面大興學風,修建書院,廣召三軍學子,進行習文研究,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有見識的棟梁之才。明弘治年間在其遺址上重建嘉嶺書院,當時修有正堂三間,內塑范公像;五經會講堂三間,供諸子講經教學之用;院內還植有松柏桃李樹千余株,環境幽靜,特別優美,對當時文化的發展起過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時,在書院遺址出土了《嘉嶺書院記》石碑一遍,記載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跡。此碑先立于書院遺址外,碑身已斷為兩截,文字也有所剝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見。
在烽火臺下,距烽火臺高約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該井是范仲淹駐守延州時,特別為嘉嶺山的守軍供水而修鑿的,后人稱為范公井。井口呈橢圓形,井深24米,四周以塊石圍砌。雖歷時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為延安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寶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觀——摩崖石刻。該處占地面積2864平方米,該石刻高6~7米,長260米,上面有歷代文人墨客的手跡。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書“嘉嶺山”三個隸書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嶺”是指山脈。每字高【第3句】:68米,寬【第3句】:37米。因風雨剝蝕,字跡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鑿,后被涂成紅色(陜西歷史博物館陳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約50米處,還刻有“胸中自有數萬甲兵”,說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貴。還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將入相”、“先憂后樂”、“重崗疊翠”、“云生幽外”、“嘉嶺勝境稱第一”、“泰山北斗”、“一韓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還包括近代偉人名人手跡百余幅,供游人欣賞品味。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年),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其先世為彬州(今陜西彬縣)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韓琦、范仲淹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范仲淹自請到延州,抵延州后,開始對延州地區的城防進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對嘉嶺山的整修。當時,范仲淹把嘉嶺山作為守備延州的重要陣地和指揮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紹的望寇臺、烽火臺、范公井等就是其遺跡。范仲淹抵達延州后,勵精圖治,竭力醫治戰爭的創傷,使得延州一線軍心、民心大為振奮,實力也得到加強。于是夏人相誡說:“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邊只有近一年時間,但其建樹頗多,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他選賢任能,并在軍事、政事繁忙之際,注重教育,興建書院,實在難能可貴,無愧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稱號。他的《岳陽樓記》至今仍為散文之杰作,特別是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可謂眾口皆碑。這句名言,不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現,同時也是他崇高精神的體現。后人曾于延安東關(現電業局地帶)建“韓范二祠”來紀念他和韓琦。
延安導游詞4000字
延安隸屬陜西省,簡稱“延”,古稱膚施、高奴、延州,原陜甘寧邊區政府首府。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延安導游詞4000字,歡迎閱讀。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從西安到延安,車程大約4個小時,途中我們將路過于右任的故鄉——三原、“藥王”孫思邈及書法家柳公權的故里——銅川、民族始祖黃帝的安葬之地——黃帝陵。從黃帝陵所在的黃陵縣起,我們將進入黃土高原。在穿越洛川、甘泉和富縣后,“圣地”延安就會出現在你們的眼前。
在大家的心目中不知對陜北、對延安有什么印象?……“遍地是牛羊”……“腰鼓打得壯美”……“民歌好聽”……“姑娘好看”……“排排窯洞”……“陜北剪紙”……哈哈!看來大家對延安知道得還真不少呢!好!這一路上,我就給大家講一講美麗而神秘的陜北。
陜北黃土高原,總面積約【第9句】:3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那里,溝連著溝,一道道山來,一道道梁,可謂“高天厚土,渾樸曠遠,凝重蒼雄、豐富壯美”。說起陜北,大家一定知道這么一句順口溜,叫“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這就是大家常常說起的“陜北四美”。
米脂婆姨資質出眾,樸實熱情,她們是陜西女人及整個大西北女人的出色代表。傳說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獻出生在米脂。米脂婆姨周身都洋溢著自然的熱情,在陽光的強烈照射和西北風的勁吹之下,她們顯得比江南女子更接近于土地,更具有旺盛的精力。
有道是:“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從古至今,這句話被當作佳話廣為流傳。大家要真想知道“綏德漢”的由來,最好看看《宋史》,便可一目了然。抗金英雄岳飛被臭名遠揚的奸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殘害于大理寺風波亭(今杭州浙江醫科大學內)。當時的愛國將領韓世忠聞知此事,怒發沖冠,拍案而起。一次,在皇帝面前,當著滿朝文武大臣,拎著權傾朝野的秦檜衣領大聲質問:“‘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昔日曾不可一世的秦檜,此時嚇得面色如土,語無倫次,戰戰兢兢。從此以后,“了不起,綏德漢!”便成了人們夸贊綏德男人的口頭禪。
大家知道嗎?我們陜西男子還有一個可愛的稱呼,叫“楞娃”,一個“楞”字,不失幽默地抓住了陜西男子的某些特點,比如說為人老成正統、待人溫厚誠懇、脾氣倔強堅毅,等等。但如果以為“楞娃”們都是老實巴交的笨人王老大,那就大錯特錯了,“楞娃”們精著哩,大智若愚,心頭比誰都有數。不過“陜西楞娃”們喜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碗吃面條。一大海碗的老稠酒,一口氣就喝下去了。從表面上看他們是溫和中庸的,但一火起來擎脾氣就犯了,七八頭牛都拉不回來。
清澗縣位于榆林地區的南端。那里盛產紅棗。清澗縣的紅棗,個大、色亮,吃起來口感很好,產量為陜北各縣之首。清澗縣還有一個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袁家溝村,它是一個只有15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毛主席于1936年2月的一個白雪覆蓋的日子里,在那里寫下了著名的詩詞《沁園春,雪》。
陜北人的喜怒哀樂,就如陜北的環境,沒有什么過渡性的中間地帶,毫不掩飾。大家聽過信天游沒有?那歌唱得真是絕了。我給大家唱兩句:“燕麥開花零零稀,忘了我娘老子忘不了你。說下日子你不回來,撿畔上跑爛我十眼鞋。”“你是你來我是我。你走你的山來我走我的溝,說不上話來擺一擺手。是我的朋友招一招手,不是我的朋友往遠里走。”
可以說民歌是陜北人心靈開出的花。“女人憂愁哭鼻子,男人憂愁唱曲子”。陜北人有無論喜怒悲樂的哪種情感都會唱民歌的情景,特別是在艱難的歲月,人們吞咽下的是粗糧瓜菜,唱出來的卻是甜蜜蜜的民歌,不信,您聽:“親口口,拉手手,咱們倆個一搭搭走。”
走在陜北,無論在那綠格茵茵的山峁中,還是在崎嶇彎彎的小道上,隨時都能聽到人們那高喉嚨、大嗓子“攔羊嗓子回牛聲”的高歌回蕩。甚至納鞋底、紡線線的婆姨們,行程、騎驢、夏天在大樹下納涼的中老年人,隨時也能聽到他們低婉吟哼的民歌聲,它可謂陜北人民生活中的第二種語言了。
陜北人不但愛唱,而且愛跳。這“跳”包含著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秧歌;其二是打腰鼓。說起陜北秧歌,大家應該不陌生。據《米脂縣志》記載:秧歌“起源古代祭祖”,時轉陽春,歌以樂之,故名“陽歌”。在陜北有些地方把秧歌隊的“傘”稱為“日照”,這是最古老的太陽神崇拜的延續。又據《吳堡縣志》記載:秧歌“源于水稻之鄉”,是插秧時所唱的歌,《明初由江南傳入陜北,與舞蹈相結合”。可見,陜北秧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產物。陜北秧歌的特點有兩個:一是“鬧”,二是“扭”。因此,陜北秧歌又稱為”鬧秧歌”或“扭秧歌”。每年的春節是陜北秧歌大比拼的時節,當然也是鬧得最紅火的時候。一般是鬧完本村,鬧外村;鬧完鄉里,鬧城鎮。到處都彌漫著一種喜慶的氣氛。
陜北高原雄渾粗曠,因此,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又誕生了許多種剛勁有力的鑼鼓藝術。陜北鑼鼓有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志丹扇鼓、黃龍獵鼓、黃陵抬鼓、土基對面鑼鼓等。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文鼓、武鼓之分。文鼓以扭為主;重扭動身姿,活潑圓滑。武鼓以打、踢、跨、跺為主;重擊鼓表演,豪放熱情,歡快有力,虎虎生威;它既有“柔”的魁力,又有“剛”的氣魄;鼓點節奏分明,鼓聲明亮,凝時若瑤池蓄水,動時似銀瓶乍破;其動作繁復,變化神速;纏腰鼓搖頭擺尾,神氣十足,過檔鼓腿勢瀟灑,陽剛雄勁,下岔鼓穩健安詳,如雁落平沙,還有鯉魚跳龍門、一條鞭、飛燕、三腳不落地等鼓法。表演時鼓手頭攏白羊肚毛巾,身著羊皮褂,腳扎綁腿或穿“英雄靴”,英姿諷爽,舞之剛勁激昂,剿悍豪放,氣勢磅磺,宛若鷹擊長空,氣勢如虹,觀之令人熱血沸騰、情不自禁。一位美國研究者在看到安塞腰鼓在滿天黃塵中飛揚舞動的時候震驚了,他說:沒有想到在溫良敦厚的中華傳統民間舞蹈中,還有這樣劍拔彎張、野性末泯的一支隊伍。
改革開放以來,安塞人打腰鼓打出了盛名,1997年安塞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舞鼓)之鄉”,被人們稱為“中國一絕”,號稱“天下第一鼓”。1900年,安塞腰鼓參加了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的大型舞蹈表演,轟動了全場觀眾,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說:“這樣的場面太激動人心了!”在舉世矚目的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慶典中,安塞腰鼓又出盡風頭。慶祝回歸委員會的官員們高度評價說:“震人心魄,打得精彩,打出了國威。”
近幾年,安塞縣的許多農民鼓手和延安工礦企業的許多業余鼓手,紛紛被全國各地機關、單位和企業請去改行當了教練,安塞腰鼓已響遍了祖國大地。
陜北人不但腿上功夫了得,手上的功夫亦是令人佩服。延川縣有個叫高風蓮的老人,可以一邊唱,一邊剪紙花,一曲唱罷,一件精美的紙花就在她隨心所欲的剪裁下完成。
剪紙藝術是窯洞藝術的素描,起源于服裝剪裁和服裝裝飾,被譽為“群芳母親”,有“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之稱。陜北剪紙,種類多樣,內容豐富。有窗花、炕圍花、窯頂轉花、家什裝飾剪貼花、服裝佩飾替樣花等。以粗擴有力的刀法表現農家的男耕女織、家禽飼養、豐收碩果、集市貿易、婚嫁迎娶以及各種鄉俗活動,使形式和內容渾然一體,達到完美統一。陜北剪紙,主要用以裝飾窯洞。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的`窯窗上貼滿了紅紅綠綠的窗花,一家一院便是一個小型展覽。一村一戶就是一個很大的藝術天地,為農家土院增添了美好的節日氣氛,表現了勤勞樸實的陜北勞動人民純潔的感情和審美情趣。這真是“一剪之巧奪神功,美在民間永不朽”。陜北剪紙主要以安塞剪紙和洛川剪紙盛名,到了延安后,我一定請大家看一場精彩的剪紙藝術表演。
各位朋友,你們知道為什么陜北的男子強壯高大,陜北的女子紅潤靈秀?我告訴大家,那是因為陜北的風味小吃特別好吃,特別有營養。陜北,由于地處黃土高原,土地寬廣,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所以農、林、土特產品豐富多樣,生長期長,營養積累豐富,口味絕佳。陜北羊肉是陜北風味最美的一道菜。每當秋冬之季,羊子肥美,宰殺烹煮,香滿城鄉。尤其是燉羊肉,把宰殺的羊連骨帶肉剁成塊狀,五厘米長短,加入調料,人鍋慢火炕得爛熟。燭時羊骨髓即骨腔內的精髓也隨之燭人湯中,原汁原味,鮮美無比。食時單是那青花大碗盛滿羊肉朝你面前一蹾,不由你便想起秦將白起、漢將樊噲……大塊羊肉連羊骨熬燭的香湯,再加點紅油辣子、蔥花、香菜,那股濃郁鮮美的香味對唾液腺的刺激,絕非其他正宗菜系可比。游客往往一碗燭肉下肚,便無須再吃其他食物了,大快朵頤,食后渾身暖洋洋,滿口留香的感受足以便你流連忘返。
當然,吃羊肉的同時,一定要喝陜北特有的米酒。陜北米酒,用軟黃米加工而成。這種酒酸甜適口、消膩暖胃,是冬季佐餐的好飲料。賀敬之曾在他的《回延安》詩中贊道:“一口口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足見米酒的引人之處了。吃飽喝足,穿上羊皮襖,拿上一把傘一把鏟,再趕上一群羊,您就成了黃土坡上的牧羊人。雨傘、羊鏟是牧羊人的勞動工具。所謂羊鏟不過是一把不足一寸寬二寸長的小鐵鍬,用來鏟土塊拋打遠處吃草的羊只,以招呼它們歸隊。鏟柄的另一端則系著用牛皮做成的鞭子,是用來趕羊群的。雨傘大多是用紅色的油布制作的,結構簡易但傘帽比較大。這樣的雨傘主要有兩種用途:晴天用來遮陽,雨天用來避雨。因為牧羊人整天與羊為伴“游山玩水”,不知哪天下雨哪天晴,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傘、鏟不離手,獨具風情。
陜北的窯洞是陜北風景的象征。到陜北不看窯洞,不算到過陜北。陜北的黃土厚實堅硬,丘陵溝壑密織如網,特別適合打洞箍窯。陜北有句俗諺,叫“箍窯蓋房,一世最忙”。箍窯是家中一件大事,按照傳統觀念,窯洞箍得怎樣,關系到子孫后代吉兇盛衰大事。因此,箍窯必請風水先生看地勢、定方向、擇日子來選定。現在的選址大都趨向實用,選擇向陽、背風,吃水和交通都方便的地方。
陜北窯洞最大的優點是堅固耐久,冬暖夏涼,且大門大窗,寬敞明亮。其造型簡潔,上部拱圓,下方端直,契合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圓地方”的思想。其建筑風格古樸、凝重,與周圍黃土丘壑諧和,渾然一體,很能體現延安人樸實、內斂、含蓄、深沉的性格。
陜北窯洞做工十分考究,尤其是門窗。窯洞門窗的窗根為鏤花空格,有各種造型圖案,疏密有致,透亮實用。再把剪貼好的各色窗花貼于窗紙上,花色艷麗,琳瑯滿目,仿佛一座民間藝術的殿堂。
當然,陜北人性格中的聰慧、機巧、浪漫也在窯洞修建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陜北人一般修筑窯洞均是就地取材,有土窯、磚窯、石窯、磚石接口窯等形式,均為多孔相連,排列有序,依山層疊而上,遠觀宛若層樓。每逢節慶之日,陜北人在窯前掛上精心制作的燈籠,層層疊疊,延綿不斷,猶如仙境。
延安大學在20世紀50年代依山修建了6排石窯洞,每層30余孔,最為典型,頗為壯觀,是世界上最大的窯洞建筑群。外地游客來延安,不想住高樓大廈,偏偏要求住一下窯洞,親身體驗這“天上人間”的感受,住后紛紛叫絕。我們此次延安之旅,下櫥的酒店就是著名的石窯賓館,到時候大家一定要好好地感受感受。
精選陜西導游詞
篇一: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華清池參觀,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講解這里的山、這里的水,以及曾經發生在這里并流傳了千年的愛情故事。
(第一部分:驪山得名,峰火戲諸侯,關中八景之一)
華清池,位于陜西省臨潼區(縣)驪山北麓華清宮的故址,西距西安30公里,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大家請看前方山巒,這就是著名的驪山。由于從遠處看,尤如一匹青蒼色的駿馬,因此得名“驪山”。“驪”在下漢語里是黑色駿馬的意思。每當夕陽西下,驪山在斜陽的影子中,好像披上了艷麗的紅裝。“入暮晴霞紅一片,疑是烽火自西來”,令人誤以為當年烽火還在燃燒,故有“驪山晚照”之稱,也成為關中八景之一。
大家請看驪山山峰最這一處,這就是坐落在驪山西秀嶺上的峰火臺。大家都知道,峰火臺是古代發信號調兵遣將的一種報警設置,就在公元前779年,也就是周朝末期,褒國為取悅周幽王,進獻美女褒姒,褒姒進宮后幽王便不理朝政,集眾愛于褒姒一身,不但廢了皇后,而且立了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可是褒姒卻終日悶悶不樂,為博得美人一笑,幽王說“誰能使王妃一笑,賞金千兩。”于是奸臣出計,點燃驪山的峰火,各路諸侯見到狼煙四起,趕來救駕,此時褒姒見驚恐萬分的各路諸侯,卻嫣然一笑,幽王驚喜若狂。公元前771年,當真正的戰事來臨時,幽王再次點驪山燃峰火時,各諸侯卻以為仍是在為取悅,無人救駕,西周就此滅亡。這也就是我們曾聽說過的“周幽王峰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值千金”的典故。
(第二部分:九龍湖,飛霜殿)
好了,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一邊一向前走一欣賞。我們面前的這片碧波蕩漾的水面叫做九龍湖,它屬于華清池的西區。大家一定會問這里為什么以“九龍”為名呢?其實這個湖分成上下兩個區域,中間有長堤東西橫貫。謝下伸一大龍頭,龍日泉水淙淙,長年不絕,堤壁間有八龍吐水,與大龍頭合為九龍之數,因而以九龍命名。
我們再來看這尊雕塑,不用問,這就是此處的主人公楊貴妃了。唐玄宗和楊貴妃正是在這里演繹了一段人間最浪漫的愛情故事。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他們當年在華清池建造了怎樣的宮殿。這個飛檐翹角、紅墻綠瓦的唐式建筑就是飛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楊貴妃沐浴華清池,他們就住在這座充滿神秘色彩的宮殿中。這里紅柱挺立,回廊環繞,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東西兩殿即“沉香”、“宜春”,主次井然,錯落有致,加上門前石龍盤階,石獅和石牛相襯,再配以龍鳳大缸及花木點綴,更顯示了皇家建筑的氣派。
(第三部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海棠湯,蓮花湯,星辰湯,尚食湯,溫泉水源。)
說起楊貴妃,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她名叫楊玉環,出生在陜西華陰,17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5年后,由于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后宮三千粉黛無一人令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溫泉宮召見楊玉環,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羅曼史的序幕。公元745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為千古絕唱,甚至于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于不顧。白居易在他的《長恨歌》里就這樣寫道:“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那時楊貴妃才38歲。據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14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43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剛才我們提到了,唐玄宗和楊貴妃每年秋冬來到華清池,是為了享受溫泉沐浴的。那么,我們現在就去看看一千多年前的皇家浴池吧。
唐華清宮背靠驪山,面向渭水,倚驪峰山勢構筑,規模宏大,建筑壯麗,樓臺宮殿,遍布驪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說:“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唐華清宮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構筑成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溫泉為中心。這里保存著5座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海棠湯”又名“芙蓉湯”,俗稱“貴妃池”,因池平面呈一朵盛開的海棠花而得名。一方面用海棠花的艷麗襯托貴妃的嬌美,另一方面用海棠花的造型形象比喻楊貴妃豐腴的形體。整個湯池呈現了唐代的協調的美學觀念。不僅如此,湯池的供水系統也設計得非常科學合理,池底正中有一直徑為10CM的進水口,進水口上裝蓮花噴頭,寓意為海棠花蕊,下接陶制水管道,與溫泉總源相通。溫泉因自然壓力從花蕊中自動噴灑出。
蓮花湯,是專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的,是唐華清宮御湯遺址中最有氣勢,最具代表性的湯池,也稱“御湯九龍殿”。宮殿面積達400多平方米,有內殿外殿之分,御湯可儲水100近立方米。儼然一座龐大的室內游泳池,充分顯示出唐代追求恢弘大氣的社會風尚及皇權神授的至高無上和唯我獨尊。蓮花湯造型獨特,呈寫實的蓮花狀,這自然與宗教觀念相融合,將沐浴看作是與自然的溝通,最終實現“天人合一”,這也是唐人心目中沐浴的最高境界。也深刻反映出玄宗皇帝對人間現實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執著。
星辰湯,是唐太宗李世民“湯泉宮”的文化遺存,專供唐太宗所用。原名“御湯”,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大的御用湯池,信奉“天人合一”說的唐玄宗便將酷像北斗七星的“御湯”更名為“星辰”湯。很顯然,這些用意就是想企求蒼天斗保佑李氏王朝,永固帝位。
尚食湯,形制小,工藝簡單,并無奇特造型,相對于前面的御用湯池,顯然沐浴者的地位不及前者。據推斷,尚食湯在華清宮可解釋為皇帝賞賜給等級較高的隨行內待宮員的沐浴場所。
還有一個湯池是太子湯,顧名思義,是東宮的皇太子沐浴的地方。
其實,在華清池沐浴溫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會,并以其天然溫泉吸引了在陜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漢、隋、唐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游宴享樂的行官別苑,或砌石起宇,興建驪山湯,或周筑羅城,大興溫泉宮……華清池,現浴池面積約有3000平方米,可供400余人同時沐浴。溫泉水每小時流量110余噸,水溫達43度。其水質優良,頗具醫療功效,極適宜沐浴。它既是一座國內罕見的大型溫泉池,又是可供游人游覽的文物保護場所。一旦完浴后可謂“冬走十里不涼,夏走十里不熱”。
(第四部分:環園——西安事變,五間亭,兵諫亭)
華清池不僅在中國古代史上享有盛名,中國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也發生在這里。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西安事變的舊址——環園。
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也叫“雙十二事變”。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戰議和、聯共抗日、釋放政治犯等條件。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發動的西安事變以及中國共產黨促成的這次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大家看到的這一字排開的5間房屋,就是蔣介石當年住的五間廳。著名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這小小的五間廳中。我們可不能小看這五間房子,當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慈禧西逃時就住過這里;1934年修葺后,這里又成國民黨高官游覽休想的場所;1936年10月、12月蔣介石兩次到陜西來,都以華清池為“行轅”,就住在五門廳。他在這里策劃高級軍事會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因而引起張學良、楊虎城的強烈不滿,導致了門月12日凌晨6時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酣睡中的蔣介石突聞槍響,倉惶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從華清池五間廳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內,后來被搜山部隊發現,扶掖下山,送往西安。今天,在五間廳內,各門辦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發、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復制擺放,我們仍然能看到當年激戰時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彈孔痕跡。
“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座高4米,寬【第2句】:5米的石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發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當時名曰“民族復興亭”、“正氣亭”;解放后,該亭更名為“捉蔣亭”;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50周年前夕,再次易名為“兵諫亭”。
好了,今天我們華清池景區的講解就到這里了,謝謝大家!
篇二:
西安是古老的,建都是不少的;底蘊是深厚的,時代是穿透的。風水是吉祥的,鼎盛是漢唐的;歷史是悠久的,起源是西周的。
城墻是明代的,保存是不壞的。城河是環繞的,味道是怪怪的。
交通是樞紐的,陸空是全有的;機場是新換的,車站是凌亂的。始皇是空前的,兵馬是泥建的;陵墓是巨大的,盜墓是自殺的。
華清是溫泉的,驪山是平緩的;貴妃是洗澡的,體態是豐滿的。幽王是浪漫的,烽火是假裝的;妃子是一笑的,諸侯是上當的。亭子是捉蔣的,中正是不幸的`;國共是不合的,被捉是肯定的。
法門是佛教的,舍利是釋迦的;發現是偶然的,震驚是天下的。乾陵是壯觀的,則天是合葬的;石碑是無字的,翁仲是一樣的。永泰是公主的,懿德是太子的;墓道是要下的,否則是白來的。茂陵是漢武的,去病是相伴的;匈奴是馬踏的,不敢是來犯的。昭陵是太宗的,駿馬是奔騰的;兩駿是沒有的,老美是偷走的。鐘樓是中心的,鼓樓是附近的;中間是廣場的,散步是很爽的。
大雁是雄偉的,塔高是七級的;唐僧是取經的,回來是翻譯的。()小雁是秀美的,塔頂是震毀的;通身是青磚的,塔層是十三的。碑林是珍貴的,書法是多種的;藝術是寶庫的,文盲是不懂的。省博是豐富的,珍寶是無價的;參觀要仔細的,里面是很大的。半坡是母系的,文化是仰韶的;墓葬是不少的,經典是彩陶的。
華山是險峻的,道路是臺階的;索道是不錯的,勇士是不坐的。太白是積雪的,主峰是秦嶺的;徒步是危險的,裝備要齊全的。小吃是清真的,回味是長久的;價格是便宜的,笑臉是沒有的。
泡饃是精粹的,掰的是很碎的;糖蒜是贈送的,口湯是免費的。早點是糊辣的,丸子是牛肉的;味道是很好的,要吃是請早的。包子是灌湯的,賈三是擅長的;生意是火爆的,合影是滿墻的。酥肉是定家的,盆子是很大的;味道是純正的,美眉是要剩的。炒飯是紅紅的,里面是酸菜的;生意是很好的,味道是不賴的。
面條是柳巷的,生意是最好的;老板是美女的,記憶是電腦的。涼皮是減肥的,美眉是最愛的;戶縣是最好的,辣椒是不少的。夾饃是豬肉的,樊家是有名的;字號是很老的,態度是國營的。麗江古城導游詞武夷山導游詞
寶塔山導游詞參考
寶塔山,古稱豐林山,宋時改名為嘉嶺山。現在人們又稱寶塔山。寶塔山位于延安城東南方,海拔11【第35句】:5米,為周圍群山之冠。寶塔山上視野開闊,林木茂盛,山林空氣清新,涼爽宜人,夏季平均氣溫較內低3~4攝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聳于我們面前的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這座古塔在宋代曾經重修,金、明兩代又予以修茸。現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長【第36句】:8米,為八角九級樓閣式磚塔。寶塔底層壁有南北兩個拱門,北門內有階梯,可緣梯登臨塔頂。
明清之際,均稱這座塔為“古塔”。1937年黨中央進駐延安后,延安成為領導中國革命的中心和總后方。“滾滾延河水,巍巍寶塔山”,成為無數革命青年和愛國人士向往的地方,這座古塔也煥發了青春,成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標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寶塔”之稱,古老的“嘉嶺山”之名也被“寶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寶塔被公布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明以來,寶塔歷經350余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火洗禮,到全國解放時,已是彈痕累累,遍體鱗傷。新中國成立后,古塔也獲得新生。陜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1959年和1984年兩次撥出專款,對寶塔進行了全面維修。替換了塔體風蝕殘磚,填補了彈洞,裝設了樓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裝了避雷針,在塔身檐角上環飾了彩燈。1996年國慶期間,我們拆卸了所有彩燈,在寶塔周圍及塔頂層重新安裝泛光燈;2001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寶塔山實施了“點亮”工程,將寶塔和山體按照主題美觀的要求安裝了各種燈飾,每天晚上開燈2小時,便寶塔山光芒四射。從遠處看,金碧輝煌,塔影亭立,景色蔚為壯觀。當然,您可以登上這巍巍的寶塔,延安全城將盡收眼底,大可領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滋味。
現在,我們來到了鐘亭。在這個鐘亭里懸掛的鐘是明代的鐵制洪鐘,為明朝崇偵元年(1628年)鑄造。該鐘高150厘米,直徑160厘米。鐘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蓮花紋飾,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紋飾,是佛道合一的標志。這口鐘原置于對面的太和山道觀,抗日戰爭時期邊區保安部把它移到這里,作為報警之用。鐵鐘音質清宏,余聲久繞,可傳方圓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飛機轟炸延安時,這口鐘發出報警的鐘聲,日機將延安炸成一片廢墟,而它卻像一名忠誠的衛士,巋然屹立于寶塔山崖,為保衛延安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全國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復文物遺址中,就將這口鐵鐘懸掛于原址,供游人參觀。
大家向東邊看!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臺,當年范仲淹鎮守延安時,為了觀察敵情,指揮作戰,就在嘉嶺山的最高峰修筑此臺。此臺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間,星辰逼臨,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們又稱其為摘星樓。原樓已毀,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樓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樓周圍有一古城寨遺址,至今仍有殘缺的城垣和地洞,為當年指揮作戰的工事與堡壘。
沿摘星樓往下,向西延伸的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墻,用黃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過南門與鳳凰山的城墻相連。(南門的位置在現在育才小學附近,現在人們仍稱“南門坡”現建材公司、鳳凰稅務所一帶仍存有石砌城墻殘垣。)
摘星樓的北面,是一個約400平方米的大平臺,這就是東岳廟的遺址。東岳廟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延安知府王彥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來,直至民國初年,東岳廟在延安周圍很有名氣,在佛教界也頗具影響。每年四月二十八日為廟會,據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紹,20世紀20年代,寶塔山的廟會(東岳廟和鬼王廟)還相當興盛。由于遭到歷次戰爭的破壞,特別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延安后,東岳廟及寶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毀。
東北邊那個獨立的磚砌成的四棱臺,是烽火臺。烽火臺是古代的一種通訊報警設備,如有敵情,夜間點火為號,白天燃燒柴草或狼糞生煙。據說狼糞燃燒時生煙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觀察,因此有“邊關起狼煙之說”。范仲淹鎮守延州(今延安)時,曾在那里修有烽火臺,是一個黃土夯筑的四棱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烽火臺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臺高【第10句】:9米,臺頂面積10【第3句】:3平方米,臺底面積2【第53句】:8平方米。這座烽火臺的位置選擇絕妙,雖不在山巔,但視野十分開闊,登臨臺上,能看到東、西、南三川的盡頭。自然,一旦烽火狼煙起,三川軍民皆知。
從烽火臺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嶺書院遺址。嘉嶺書院,又稱范公書院,最初為范仲淹所修。范公鎮守延州時,一面筑城修寨,加強軍事防備,抵御西夏進犯,一方面大興學風,修建書院,廣召三軍學子,進行習文研究,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有見識的棟梁之才。明弘治年間在其遺址上重建嘉嶺書院,當時修有正堂三間,內塑范公像;五經會講堂三間,供諸子講經教學之用;院內還植有松柏桃李樹千余株,環境幽靜,特別優美,對當時文化的發展起過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時,在書院遺址出土了《嘉嶺書院記》石碑一遍,記載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跡。此碑先立于書院遺址外,碑身已斷為兩截,文字也有所剝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見。
在烽火臺下,距烽火臺高約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該井是范仲淹駐守延州時,特別為嘉嶺山的守軍供水而修鑿的,后人稱為范公井。井口呈橢圓形,井深24米,四周以塊石圍砌。雖歷時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為延安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寶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觀——摩崖石刻。該處占地面積2864平方米,該石刻高6~7米,長260米,上面有歷代文人墨客的手跡。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書“嘉嶺山”三個隸書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嶺”是指山脈。每字高【第3句】:68米,寬【第3句】:37米。因風雨剝蝕,字跡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鑿,后被涂成紅色(陜西歷史博物館陳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約50米處,還刻有“胸中自有數萬甲兵”,說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貴。還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將入相”、“先憂后樂”、“重崗疊翠”、“云生幽外”、“嘉嶺勝境稱第一”、“泰山北斗”、“一韓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還包括近代偉人名人手跡百余幅,供游人欣賞品味。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年),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其先世為彬州(今陜西彬縣)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韓琦、范仲淹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范仲淹自請到延州,抵延州后,開始對延州地區的城防進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對嘉嶺山的整修。當時,范仲淹把嘉嶺山作為守備延州的重要陣地和指揮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紹的望寇臺、烽火臺、范公井等就是其遺跡。范仲淹抵達延州后,勵精圖治,竭力醫治戰爭的創傷,使得延州一線軍心、民心大為振奮,實力也得到加強。于是夏人相誡說:“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邊只有近一年時間,但其建樹頗多,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他選賢任能,并在軍事、政事繁忙之際,注重教育,興建書院,實在難能可貴,無愧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稱號。他的《岳陽樓記》至今仍為散文之杰作,特別是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可謂眾口皆碑。這句名言,不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現,同時也是他崇高精神的體現。后人曾于延安東關(現電業局地帶)建“韓范二祠”來紀念他和韓琦。考試大編輯整理。
上一篇:沐足行技師房標語合集20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