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材必修1-5文言文背誦篇目
高中語文古文篇一: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1-5文言文原文
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原文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1)圍鄭,以其無禮于晉(2),且貳于楚(3)也。晉軍函陵(4),秦軍氾(fà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7)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8)曰:“臣之壯也(9),猶(10)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11)?!惫唬骸拔岵荒茉缬?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13)。然(14)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15)夜,縋(zhuì)(16)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17)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18)。越國以鄙遠(19),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20)?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21)之往來,共(gōng)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22),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23),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24)之有?既東封鄭(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闕(27)秦,將焉取之?闕(ju?)秦以
利晉,惟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孫、楊孫戍(shù)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與,不知(zhì)(30);以亂易整,不武(31)。吾其還也(32)。”亦去之。
荊軻刺秦王《戰國策》國別體史書西漢劉向編輯
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太子曰:“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p>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陛V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讎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輿?”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彼熳载?。太子聞之,馳往,仗尸而哭,極哀。
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為裝遣荊軻。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乃令秦武陽為副。荊軻有所待,欲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嘉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
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拔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摻其室。時怨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秦王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弊笥壹惹皵厍G軻,秦王目眩良久。而論功賞群臣及當坐者各有差。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鎰,曰:“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軻也。”
于是秦大怒燕,益發兵詣趙,詔王翦軍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東保于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計,殺太子丹,欲獻之秦。秦復進兵攻之。五歲而卒滅燕國,而虜燕王喜。秦兼天下。其后荊軻客高漸離以擊筑見秦皇帝,而以筑擊秦皇帝,為燕報仇,不中而死。
鴻門宴司馬遷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睆埩荚唬骸俺紴轫n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事犞!绷荚唬骸傲洗笸跏孔渥阋援旐椡鹾酰俊迸婀?,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迸婀唬骸熬才c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迸婀唬骸熬秊槲液羧?,吾得兄事之?!睆埩汲?,要項伯。
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迸婀唬骸爸Z?!?/p>
于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鼻f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表椙f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眹堅唬骸按似纫?!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眲t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項王未有以應,曰:“坐?!狈畤垙牧甲?。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睆埩荚唬骸爸斨Z。”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迸婀讶?,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表椡鮿t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人教版必修二
詩經兩首
氓氓之蚩蚩(氓,(m?ng):古義指男子;蚩蚩:老實的樣子;之:結構助詞,取消文案的`獨立性),抱布(貨幣,一說布匹)貿(買)絲。匪(通“非”,不是)來貿絲,來即我謀(來找我商量婚事。即:靠近;我謀:賓語前置)。送子(對男子的敬稱)涉淇(渡過淇水。淇:淇水,衛國的河流),至(到)于頓丘(地名)。匪我愆期(推延日期。愆(qiān):過,誤),子無良媒。將(音(qiāng),請,希望)子無怒,秋以為期(把秋天當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舊的墻。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頹的墻),以(目的連詞,來)望復關(詩中男子的住地。一說返回關來)。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淚流貌)。既見復關,載(相當于連詞“則”)笑載言。爾卜爾筮(你用龜甲和蓍草占卦。卜:用龜甲卜吉兇;筮(音詩):用蓍草占吉兇),體無咎言(卦象沒有不好的話。體:卦體,卦象;咎言:兇,不吉之言)。以爾車來,以(介詞,把)我賄(財物,嫁妝)遷。
桑之(結構助詞,取消文案的獨立性)未落,其葉沃若(潤澤貌)。于嗟(相當于“吁嗟”,嘆詞)鳩(斑鳩。傳說斑鳩吃桑葚過多會醉)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指男子)耽(沉湎于愛情)!士之耽兮,猶可說(通“脫”)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墜落)。自我徂爾(到你家,嫁與你),三歲食貧(多年過著貧苦的生活。三歲:指多年)。淇水湯湯(水盛流貌),漸(沾濕)車帷裳(女子車上的布幔)。女也(語氣詞,表示停頓,下面同此)不爽(差錯),士貳(差錯)其行(德行)。士也罔極(沒有準則,行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不以操持家務為勞苦。靡:無,不;室勞:指家務活);夙興夜寐(早起晚睡。夙:早),靡有朝矣(不止一日)。言既遂矣(我在你家既已久了。言:句首語氣詞,不譯;遂:久),至于暴矣(你就對我粗暴,虐待我了)。兄弟不知(通“智”),咥(音(xī),大笑貌)其(語氣詞,不譯)笑矣。靜言(語氣詞,不譯)思之,躬自悼矣(自己獨自悲傷。躬:自己,自身)。
及(與)爾偕老,老使我怨。淇(淇水)則(總是)有岸,隰(當作濕,水名,即漯河)則有泮(通“畔”)。總角(古時兒童兩邊梳辮)之宴(安樂,歡樂),言笑晏晏(和柔貌)。信誓旦旦(誠懇貌),不思其反(沒有想到卻反悔)。反是不思(違反了就不想了。是:則),亦已(止,指婚姻生活結束)焉哉(語氣詞)!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家靡室,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饑載渴。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孔雀東南飛
序曰: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于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笆芸椝?,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啾>葹楦?,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p>
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p>
新婦謂府吏:“勿復重紛紜。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拔糇髋畠簳r,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眳s與小姑別,淚落
高中語文古文篇二:高中語文古詩文
高中語文必背古詩詞
Ⅰ.文言文部分
★《蘭亭集序》王羲之
【第1句】: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第2句】: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第3句】: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第4句】: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乎!
★《赤壁賦》蘇軾
【第1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第2句】: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第3句】: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第4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第5句】: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第6句】: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游褒禪山記》王安石
【第1句】: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第2句】: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第3句】: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已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第1句】: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第2句】: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第3句】: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第4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荊軻刺秦王》(《戰國策》)
【第1句】: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第2句】: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鴻門宴》司馬遷
【第1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第2句】: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第3句】: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第1句】: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第2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
【第3句】:狗彘食(sì四聲)人食(shí)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勸學》(《荀子》)
【第1句】: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第2句】: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第3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第4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第5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第6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過秦論》賈誼
【第1句】: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第2句】: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第3句】: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第4句】: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師說》韓愈
【第1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第2句】: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3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
【第1句】: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第2句】: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滕王閣序》王勃
【第1句】: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第2句】: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第3句】:虹銷雨霽,彩徹區明。
【第4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第5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第6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第7句】: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第8句】: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第9句】: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第10句】: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陳情表》李密
【第1句】: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
吊。
【第2句】: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Ⅱ.詩詞曲部分
★《氓》(《詩經》)
【第1句】: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采薇》(《詩經》)
【第1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離騷》屈原
【第1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第2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第3句】: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第4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第5句】: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第6句】: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第7句】: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孔雀東南飛》
【第1句】: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第2句】: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短歌行》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蜀道難》李白
【第1句】: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第2句】: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第3句】: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第4句】: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秋興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永懷古跡》其三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琵琶行》白居易
【第1句】: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第2句】: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第3句】: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生平不得志。
【第4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第5句】: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第6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第7句】: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喞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錦瑟》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馬嵬》其二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章劵⒙脗飨?,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望海潮》柳永
江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雨霖鈴》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別離,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定風波》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辏瑧n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醉花陰》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歸去來兮辭》陶淵明
【第1句】: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第2句】: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第3句】: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第4句】: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第5句】: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第6句】: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2022高中語文必修1-5文言文知識點整理
【第1句】: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誤:城墻,正:軍營。
譯文:大敗李信的軍隊,攻下兩座軍營,殺死七名都尉。
【第2句】:有功故出反囚,罪當誅,請按之。誤:按照,正:審理。
譯文:徐有功特意開脫謀反的人,論罪應當處死,請審理他。
【第3句】:高祖遣使就拜東南道尚書令,封吳王。誤:拜見,正:授予官職。
譯文:高祖派來使者授予(杜伏威)東南道尚書令的官,封他為吳王。
【第4句】:府省為奏,敕報許之。誤:報告,正:回復。
譯文:有關部門為此上奏,(后主)下詔回復同意了這件事。
【第5句】:齊孝公伐我北鄙。誤:輕視,正:邊境。
譯文:齊孝公進攻我國北部邊境。
【第6句】:官人疑策愛也,秘之。誤:喜歡,正:吝嗇。
譯文:過路的官人懷疑陳策舍不得騾子,便把它藏了起來。
【第7句】:堯民之病水者,上而為巢,是為避害之巢。誤:生病,正:擔心,憂慮。
譯文:堯的百姓擔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這就是避免災害的巢。
【第8句】:煥初除市令,過謝鄉人吏部侍郎石琚。誤:免除,正:(被)授職。
譯文:劉煥剛被授職市令,拜訪同鄉吏部侍郎石琚。
【第9句】:師進,次于陘。誤:依次,正:臨時駐扎。
譯文:諸侯的軍隊前進,駐扎在陘地。
【第10句】: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誤:完畢,正:通“猝”,突然。
譯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災難突然降臨也不會驚恐。
【第11句】:王趣見,未至,使者四三往。誤:高興,正:通“促”,趕快。
譯文:楚王趕快接見(尊盧沙),(尊盧沙)沒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請)。
【第12句】:存諸故人,請謝賓客。誤:安置,正:問候。
譯文:問候那些老朋友,邀請拜謝賓朋。
【第13句】:若復失養,吾不貸汝矣。誤:借給,正:寬恕。
譯文:如果再不贍養母親,我就不寬恕你了。
【第14句】: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誤:捉拿,正:及,達到。
譯文:楚莊王謀劃事情很得當,群臣沒有人能比得上。
【第15句】:使裕勝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誤:恩德,正:感激。
譯文:假如劉裕取勝,一定會感激我們借道給他的好處。
【第16句】:陛下登殺之,非臣所及。誤:上去,正:當即。
譯文:陛下(如果)當即殺掉他,(就)不是我的職權管得了的。
【第17句】:凡再典貢部,多柬拔寒俊。誤:典籍,正:主管。
譯文:賈黃中先后兩次主管貢部,多次選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第18句】:衡攬筆而作,文不加點。誤:標點,正:刪改。
譯文:彌衡揮筆就寫,一氣呵成,一個字沒有刪改。
【第19句】:諸公多其行,連辟之,遂皆不應。誤:許多,正:稱贊。
譯文:許多人都稱贊他的品行,接連幾次征召他,他都沒有答應。
【第20句】:太祖知其心,許而不奪。誤:奪取,正:強行改變。
譯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許他而沒有加以強行改變。
【第21句】:阿有罪,廢國法,不可。誤:阿附,正:偏袒。
譯文:偏袒有罪之人,廢棄國法,是不能容許的。
【第22句】:弁(biàn)性好矜伐,自許膏腴。誤:討伐,正:夸耀。
譯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認為門第高貴。
【第23句】: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誤:富裕,正:眾多。
譯文:音樂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眾多,都不過是供自己一個人享受罷了。
【第24句】:所犯無狀,干暴賢者。誤:干涉,正:冒犯、沖犯。
譯文:我們所做的太無理,侵擾了賢良。
【第25句】:致知在格物。誤:標準,正:推究
譯文:豐富知識的方式就在于推究事物的道理和規律。
【第26句】: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誤:改換,正:經過。
譯文:漢朝想派使者去聯絡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經過匈奴統治區。
【第27句】:瓚聞之大怒,購求獲疇。誤:購買,正:重賞征求。
譯文:公孫瓚聽說這件事非常憤怒,重賞捉拿田疇,最后將他捕獲。
28。齊將馬仙埤連營稍進,規解城圍。誤:規勸,正:謀劃。
譯文:齊將馬仙埤讓各座營寨相連逐步向前推進,謀劃解除對義陽城的圍困。
29。舅李常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通。誤:經過,正:造訪、探望。
譯文:他舅舅李常造訪他家,取出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
【第30句】:吾君優游而無為于上,吾民給足而無憾于下。誤:遺憾,正:怨恨。
譯文:我們的國君在上能寬大化民,不用刑法;我們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沒有怨恨。
【第31句】: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去不早耳。誤:怨恨,正:遺憾。
譯文:不離去,項羽必定會殺掉范增,只是遺憾他沒有及早離開罷了。
【第32句】:命下,遂縛以出,不羈晷刻。誤:捆綁,正:停留。
譯文: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綁上押出來,片刻也不停留。
【第33句】: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誤:憎恨,正:妒忌。
譯文:孫臏來到魏國,龐涓擔心他才能超過自己,妒忌他。
【第34句】:曾預市米吳中,以備歲儉。誤:節省,正:年成不好。
譯文:吳遵路曾經預先在吳地買米,用來防備年成不好。
【第35句】:其簡開解年少,欲遣就師。誤:簡略,正:選拔。
譯文:你可以選拔聰明有知識的年輕人,派他們去從師學習。
【第36句】:時楊素恃才矜貴,輕侮朝臣。誤:憐憫,正:夸耀。
譯文:當時楊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輕視侮辱朝廷大臣。
【第37句】:遂銘石刻誓,令民知常禁。誤:禁止,正:禁令。
譯文:王景于是讓人在石碑上刻下誡辭,使百姓知曉法典禁令。
【第38句】: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誤:捐助,正:撤除。
譯文:(吳起便)申明法度,賞罰分明,撤除冗余官員,廢除疏遠的王族的爵祿。
【第39句】:告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為黨,于是刊章討捕。誤:刊登,正:刪除。
譯文:(朱并)控告張儉和同郡二十四人結為朋黨,朝廷于是下詔(刪除告發人姓名的捕人文書)搜捕張儉等人。
【第40句】:蓋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誤:戰勝,正:能夠。
譯文:好好開始的的確很多,能夠堅持到最后的實在很少。
【第41句】:時雖老,暇日猶課諸兒以學。誤:講課,正:督促。
譯文:當時雖然年事已高,但閑暇的'時候還督促孩子們學習。
【第42句】:上令朝臣厘改舊法,為一代通典。誤:逐步,正:訂正,改正。
譯文:皇上命令朝臣改正舊的法令,作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第43句】:然百姓離秦之酷后,參與休息無為。誤:離開,正:通“罹”,遭遇。
譯文:但是百姓遭遇秦國的殘暴統治后,曹參給了他們休養生息的機會,無為而治。
【第44句】:公,相人也,世有令德,為時名卿。誤:命令,正:美好。
譯文:(魏國)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當時有名的大官。
【第45句】:民不勝掠,自誣服。誤:掠奪,正:拷打。
譯文:那個州民經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實優罪了。
【第46句】:未及勞問,逆曰:“子國有顏子,寧識之乎?”誤:違背,正:迎著。
譯文:沒有問候(袁閎),迎著便說:“你們地方有位顏子,你認識嗎?”
【第47句】:漢數千里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誤:停止,正:通“?!?,疲乏。
譯文:漢軍到幾千里以外去爭奪利益,就會人馬疲乏,敵人就會憑借全面的優勢對付我們的弱點。
【第48句】:桓帝愛其才貌,詔妻以公主。誤:妻子,正:以女嫁人。
譯文:桓帝喜歡他的才貌,下詔要把公主嫁給他。
【第49句】:屬與賊期,義不可欺。誤:期限,正:約定。
譯文:我剛才已經跟賊人約定好了,根據道義不能欺騙他們。
【第50句】: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誤:親人,正:父母。
譯文:父母不認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納我,賓客拋棄我。
【第51句】:出水處猶未可耕,奏寢前議。誤:睡覺,正:息,止。
譯文:已經退水的田地還不能耕種,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議。
【第52句】:以予之窮于世,貞甫獨相信。誤:貧窮,正:困厄,不得志。
譯文:因為我當時處境困厄,只有貞甫相信我。
【第53句】:十年,舉進士第一,授右拾遺,權翰林修撰。誤:權利,正:暫代官職。
譯文:(天會)十年,考中狀元,被授官右拾遺,暫時代理翰林修撰。
【第54句】:勉順時政,勸督農桑。誤:勸說,正:勉勵。
譯文:勸勉順應時代變化,勉勵督促從事農桑。
【第55句】:議者皆然固奏。誤:這樣,正:認為……對。
譯文:議事的人都認為竇固的上奏是對的。
【第56句】:至朝時,惠帝讓參曰。誤:謙讓,正:責備。
譯文:到了上朝的時候,惠帝便責備曹參說。
57.彥章武人不知書。誤:文書,正:文字。
譯文:王彥章是一個軍人,不識字。
【第58句】:上曰:“君勿言,吾私之?!闭`:私自,正:偏愛。
譯文:文帝說:“你不要說了,我偏愛他?!?/p>
【第59句】: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其速怨于民多矣。誤:迅速,正:招致。
譯文:(子常)對這些都不去救濟,卻聚斂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第60句】:受欺于張儀,王必惋之。誤:可惜,正:悔恨。
譯文:受到張儀的欺騙,大王一定會悔恨的。
【第61句】:絳侯望袁盎曰:“吾與而兄善,今爾廷毀我!”誤:期望,正:埋怨、責怪。
譯文:絳侯埋怨袁盎說:“我與你兄長友好,如今你卻在朝廷上毀謗我!”
【第62句】:眾皆夷踞相對,容獨危坐愈恭。誤:危險,正:端正。
譯文:那些人都很隨便地蹲坐互相面對,茅容獨自端正地坐著更加恭謹。
【第63句】: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誤:輕微,正:如果沒有。
譯文:呂后看見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說:“如果沒有你,太子差點就被廢掉了?!?/p>
64.未嘗見其喜慍之色,乃知古人為不誣耳。誤:陷害,正:欺騙。
譯文:從沒有看見他把喜怒哀樂掛在臉上,才知道古人是不欺騙(我們)的。
【第65句】: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誤:遺留,正:贈送。
譯文:如果我真能到那里,返歸漢朝后,漢王贈送給大王的財物,會多得無法說盡。
【第66句】:性剛嫉惡,與物多忤。誤:事物,正:別人。
譯文:生性剛烈,嫉惡如仇,與別人多有抵觸。
【第67句】:由是民得安其居業,戶口蕃息。誤:繁盛,正:繁殖。
譯文:因此百姓能夠安心地居住下來并從事他們的職業,住戶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長。
【第68句】:大業中,倫見虞世基幸于煬帝而不閑吏務。誤:清閑,正:通“嫻”,熟習。
譯文:大業年間,封倫見虞世基被煬帝寵幸卻不熟習為官的政務。
【第69句】:彧(ù)據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詰事狀。素由是銜之。誤:接受,正:懷恨。
譯文:柳彧手按幾案站立,讓楊素站在庭院中,審問楊素的犯罪事實,楊素從此懷恨在心。
【第70句】:季文子相魯,妾不衣帛。以約失之者鮮矣。誤:新鮮,正:少。
譯文:季文子輔佐魯國,妾不穿絲綢衣服。因節儉而犯錯的人少啊。
【第71句】:皆頓首謝,及期無敢違。誤:感謝,正:謝罪。
譯文:大家都叩頭謝罪,到期沒有敢違約的。
【第72句】: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誤:書信,正:信使。
譯文:王家子弟都很好,但是聽到信使到來,都顯得拘謹。
【第73句】:乾寧三年,充武寧軍留后,行潁州刺史。誤:巡行,正:代理。
譯文:乾寧三年,充任武寧軍留后,代理潁州刺史。
【第74句】:變不形于方言,真臺輔之器也。誤:形勢,正:表現。
譯文:內心變化不表現在言語上,真有做高官的氣量。
【第75句】:階疾病,帝自臨省。誤:察看,正:探視、問候。
譯文:桓階患病,曹丕親自前往問候。
【第76句】: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誤:曲從,正:示眾。
譯文:已經派人前去報告景公,還沒來得及回來,穰苴就斬了莊賈來向三軍示眾。
【第77句】:尋給鼓吹一部,入直殿省。誤:找尋,正:不久。
譯文:不久賜給他一支鼓吹樂隊,并宣召他入宮值班。
【第78句】:文長既雅不與時調合。誤:儒雅,正:平素、向來。
譯文:文長既然向來不與時風調和。
【第79句】: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語數日不厭。誤:厭惡,正:滿足。
譯文:秦孝公與他交談,不知不覺地將雙腿移到席前。兩人長談幾天還不滿足。
【第80句】:方遣孟宗政、扈再興以百騎邀之,殺千余人。誤:邀請,正:半路攔截。
譯文:趙方派遣孟宗政、扈再興率領一百騎兵去半路攔截敵軍,殺敵一千多人。
【第81句】:一時富貴翕嚇,眾所觀駭,而貞甫不予易也。誤:改變,正:輕視。
譯文:我一時間失去了富貴,眾人看了驚駭不已,但貞甫卻不因此而輕視我。
【第82句】:性至孝,居父憂過禮,由是少知名。誤:擔憂,正:父母的喪事。
譯文:他的品性最講孝道,在家為父親守喪超過了常理,因此年輕時就有了名聲。
【第83句】: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誤:角落,正:邊疆。
譯文:(文正公的)忠義譽滿朝廷,事業布滿邊疆。
【第84句】: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于理矣。誤:尤其,正:指責。
譯文:看的人見到情況這樣,就來指責那個地方,那也太不通曉事理了。
【第85句】:叔為人刻廉自喜,喜游諸公。誤:游覽,正:交往。
譯文:田叔為人苛刻廉潔,并以此自得,喜歡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
【第86句】:國家無虞,利及后世。誤:欺騙,正:憂患。
譯文:國家沒有憂患,利益延及后世。
【第87句】:數決疑獄,庭中稱平。誤:牢獄,正:案件。
譯文:多次判決疑難案件,在朝廷中以公平著稱。
【第88句】:城謙恭簡素,遇人長幼如一。誤:遇到,正:對待。
譯文:陽城性情謙虛敬肅簡約樸素,無論年長年幼,都一樣對待。
【第89句】: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誤:給予,正:結交。
譯文:輪扁,是斫車輪的人啊,可是讀書人結交他。
【第90句】:時始詔民墾荒,閱三年乃稅。誤:察看,正:經歷。
譯文:當初皇帝下令百姓開墾荒地,經歷三年才收稅。
【第91句】:公琰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誤:贊美,正:輔佐。
譯文:公琰志向忠誠儒雅,應當是能與我一起輔佐君王成就帝業的人。
【第92句】:我則天而行,有何不可!誤:準則,正:效法。
譯文:我效法上天做事,有什么不可以!
【第93句】: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誤:盜竊,正:毀害。
譯文:你既然不種田,卻輕慢毀害別人的稻谷!
【第94句】:高祖舉兵將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誤:了解,正:主持。
譯文:高祖起兵將入洛陽,把崔暹留下來輔佐高琛主持后方的政務。
【第95句】:上聞而譴之,竟坐免。誤:因為,正:獲罪。
譯文:皇上聽到歌謠就責備梁彥光,最終獲罪被免官。
【第96句】:魯侯聞之大驚,使上卿厚禮而致之。誤:給予,正:招引,引來。
譯文:魯侯聽到這事,大為驚奇,派上卿帶上厚禮去招引他。
【第97句】: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誤:囑托,正:寫作。
譯文:賈誼十八歲時,就因能誦詩作文在郡中聞名。
【第98句】:催科不擾,是催科中撫字。誤:文字,正:養育。
譯文:催租不騷擾,這是催租中的撫恤(愛護養育)。
【第99句】:往年春,漢族淮陰。誤:家族,正:滅族。
譯文:去年春天,漢王將淮陰侯滅了族。
100、每讀書至治亂得失。誤:整治,正:太平。
譯文:每次讀書讀到有關國家太平、禍亂、成功、失敗的經驗教訓。
高中必修文言文原文
導讀: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高中必修文言文的原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赤壁賦》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知,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p>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p>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翻譯: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劃著船兒,在赤壁下游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頌《月出》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江在曠遠啊,船兒象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飄飄然,又象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果的神仙。
這時候,喝著酒兒,心里十分的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笨腿酥杏袝刀春嵉?,隨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象含怨,象懷戀,象抽泣,象低訴。吹完后,余音悠長,象細長的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里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
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么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烏鴉向南飛翔’,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這兒山水環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占取荊州,攻下江陵,順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本是一時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只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愿與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愿望是不能突然實現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p>
我對客人說:“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像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卻不曾流去;月亮時圓缺,但它終于沒有消損和增長。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容不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么呢?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雖說是一絲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p>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游褒禪山記》
原文: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讀一聲)”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翻譯: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為這個緣故,后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F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F在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涌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后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游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遙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墒?,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我對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后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取舍的緣故。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
上海高中必修文言文
【第1句】:《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gě)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qi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第2句】:《詩經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第3句】:西晉左思《詠史》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第4句】: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第5句】:北宋柳永《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yóng)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nèn)凝愁.
【第6句】:南宋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第8句】: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第9句】:唐王維《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第10句】:唐杜甫《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第11句】:唐盧綸《塞下曲》
鷲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第12句】:唐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第13句】:唐杜牧《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高二第一學期
【第14句】:北宋柳永《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第15句】:北宋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第16句】:北宋范仲淹《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北宋周邦彥《蘇幕遮》
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輯輕舟,夢入芙蓉浦.
【第17句】:北宋李清照《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第18句】:元馬致遠《雙調壽陽曲遠浦帆歸》
夕陽下,酒旆閑,兩三航未曾著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斷橋頭賣魚人散.
【第19句】:元張養浩《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20句】:唐韓愈《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第21句】:戰國荀況《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第22句】:唐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第23句】:唐李商隱《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第24句】:北宋蘇軾《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上一篇:開學歡迎黑板標語匯總60條-標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