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偶爾會暗生一種沒來由的愁緒,雖然很淡,停留的時間也不會太久,去有極強的沖擊力,仿佛被一種無形的波濤推搡,我就是一粒無助的海貝。此刻,我的眼前會呈現寧靜孤寂的海灘,曠遠無邊的蒼穹,若隱若現的前世。在廣袤的時空中,我們都是漂泊的旅人,內心深處都暗藏著一支我們不知道的懷鄉曲。
【第2句】:【禪語人生】我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有好的身體,有好的心情,才能學佛,才能修行,才能精進,否則很難。尤其是我們這些初學者,若是身體不好、心情不好的話,修行就一定會受影響,這都是魔,都是障礙。很多人一定會灰心、退步,甚至走火入魔,這樣就很危險了。
【第3句】:佛家最令人敬佩的就是佛家的善心與慈悲心,因此出現了“我佛慈悲”的話語,更有一些大慈大悲的人直接被稱作“活佛”。佛說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道場,對每個人都慈悲就是善待每個道場。有了這些道場,我們的人生路會越走越寬闊。佛日:“慈悲心是最大的神通。”
【第4句】:【禪心佛語】釋恒非:不說人短,不思人過,不念人惡,不揚人錯。希求別人理解自己,那么也要學會擔待別人。給所有的誤解、傷害一些時間,所有的成見都是云煙。
【第5句】:【禪心佛語】金錢可以提供許多東西的表皮,但始終缺乏內在的要素。它能提供你食物,但不能帶來胃口。它能提供你藥物,但不能給你健康。它能替你帶來人脈,但不能給你友誼。它能提供你仆人,但不能給你任何人的忠心。它能替你帶來生活享受,卻無法帶來幸福的寧靜。
【第6句】:【禪心佛語】佛教講“苦空無常”,其本身意義是積極的。知道人生是苦,就能正確面對,那就不苦了。世界無常,沒有一件事是永恒不變的,只有“無常”才是永恒的,才是不變的。萬法皆空,正因為“空”,我們才大有作為,才有發展的機會,才能創造一切。
【第7句】:【禪心佛語】以出世的心態做人,以入世的心態做事。“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云。”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若如此,人生哪里還會有什么煩惱可言?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入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獲,這就是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第8句】:【禪語人生】我自己也喜歡免費的東西,但免費的東西往往是最貴的。如果一個女孩跟你好,她又不想嫁給你,麻煩就大了。與其花這點時間去浪費,不如花一點時間去真正成長。
【第9句】:【靜心禪語解煩惱】總有人說,待到老去,老到一無所有的時候,就咀嚼回憶度日。然而人的一生,不是所有的記憶,都是美好、值得回味的。也許待你回首過往的時候,會發覺,所有的相逢,所有的擁有,都那么的不值一提。甚至會覺得是一種無奈與悲哀,就象是一張潔凈的白紙上,被潑染了墨跡。
【第10句】:【靜心禪語解煩惱】我們打孩子之前先問自己6個問題:【第1句】:如果孩子有能力還手,你還會打嗎?【第2句】:如果親人或朋友不聽你的話,你會打嗎?【第3句】:如果孩子所犯的錯誤中有你自己的責任,你會打嗎?【第4句】:你自己以身作則了嗎?【第5句】:你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了嗎?【第6句】:除了“痛下毒手”,你真的沒有別的選擇了嗎?
【第11句】:【禪語人生】眼睛里的世界就是心中的世界,眼睛里的別人就是將成為的人;人看到別人優點的數量常等于別人看到他的優點的數量;常看別人的優點,自己的優點會變多;總看別人的缺點,自己的缺點會變大;我們一邊用優點的針線把自己和世界縫起來,一邊用缺點的剪刀把自己和世界再剪開。
【第12句】: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勾坎,沒有停不下的風雨,沒有趟不過的河流,只有在心里種植一份清淺,一種簡約,一份禪意,煙火流年,奔波忙碌里,找一處靜謐的時光,倚窗,把盞,詩意清歡。
【第13句】:【禪語人生】眾生真心本體,般若光明,堂堂獨露。但以妄想習氣(即貪嗔癡慢等)時時發現,自障妙明。但將冷眼看破,放下便是,不必別求也。能一心專念佛號,凈念相續,便是放下第一法。遇難忍處須忍得過,難行處要行得過,惟凈業可修便修,于幻緣得過且過。習氣銷盡,菩提圓成矣。
【第14句】:【禪心佛語】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有的人不念心,念相。不觀心、觀相。追求形式,執著表相,不信真佛,不拜真佛,不供奉真佛,那你永遠也成不了佛。
【第15句】:【心靈禪語】人生在世還是學豁達些好,別總生活在過去,不要把曾經的不開心延續到未來的歲月里。“難得糊涂”不是一句口號,它真的是一部可以打開心胸得到快樂的寶典。人生本來就如一場夢,所有的是非恩怨、愛恨情仇、對錯得失,有哪一樣到最后不是化成一縷煙一陣風呢?
【第16句】:【禪心佛語】四五、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舍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第17句】:【禪語人生】我相信這個地球上有感覺的生物里,人類算是最發達的了。人不只有能力讓自己活得快樂,也能夠幫助別人。我們有一種天生的創造力,對這點有所覺悟非常重要。
【第18句】:總有一些齷齪的念頭想掐掐不斷,總有一些美好的念頭想留留不住,人心里難免白天黑夜陰晴圓缺。我笑不代表我真快樂,我哭不說明我真痛苦,生命往往處在真假難分、美丑莫辨的狀態。心靈的混沌總是讓我們左右為難、不知所措。有沒有一盞燈可以穿過混沌,照亮靈魂、照亮生活與人生?
【第19句】:諸法分為兩種,輪回與涅槃。宗教、哲學與科學是屬于輪回。涅槃是超越宗教、哲學與科學。諸法分為兩種,世間與出世間。宗教、哲學與科學是屬于世間。出世間是超越宗教、哲學與科學。佛陀的法教有兩種,教法與證法。宗教、哲學與科學是屬于教法。證法是超越宗教、哲學與科學。
【第20句】:【禪心佛語】生命因為短暫而萬分珍貴,所以要努力去活。過往都是云煙,所以要及時釋懷得失,快樂生存。珍視生命,愛親人、愛自己、愛生活、別在憂郁煩悶中消磨寶貴時光,沉溺珍貴歲月。恩怨是非都是虛幻,抵不過海闊天空的美好,不必太在意。
【第21句】:【禪心佛語】為什么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呢?因果是空性的,所以因果是可以轉變的。以什么轉變?以斷惡行善的方式轉變。若你能斷惡,就不用感受惡果;若你能行善,就可以享受善果。其實只有懂得了空性,才能夠了知因果之自性。
【第22句】:【禪心佛語】人需要一種淡然、樸實,不張揚、不喧囂、不妖艷。淡名利、淡世繪、淡榮辱、淡誘惑,雖無蝶來,清香依舊。沒有傲氣,但存傲骨。需要腳踏實地的平實,豐富而不膚淺、恬淡而不聒噪。
【第23句】:心靈是一塊皚皚的雪原,它輝映出一個繽紛的世界。痛苦是一個天生沒有的表情,煩惱中的惡魔。愚蠢是一種天生的無奈,是一種后天的懶惰。謊言是一只心靈的蛀蟲,將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自私是一塊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見別人的痛楚。愛心是一首飄蕩在夜空的歌謠,使孤苦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
【第24句】:人心之煩,煩在計較;人生之苦,苦在執著;人生之難,難在放下。生活中,你在意什么,什么就會折磨你;你計較什么,什么就會困擾你。縱使天大的事,當你用順其自然的心態去面對時,就會發現其實沒什么,只是自己想的太復雜而已。事如風,不過一陣子,無論是繁是簡都會過去...
【第25句】:有的人本來很幸福,看起來卻很煩惱;有的人本來該煩惱,看起來卻很幸福。這是因為,活得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較真兒,生活中便煩惱遍地;而活得糊涂的人,計較得少,雖然活得簡單粗糙,卻因此覓得了人生的大境界。其實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里。
【第26句】:病是人生最痛苦、也最無可奈何的事。有句話說:“英雄最怕病來磨!”一旦身體不健康,即使擁有再多的錢、再高的地位都沒有用;所以,身體健康就是福。
【第27句】:【佛心禪語】走在人生的歷程,每個人都注定坎坎坷坷,心酸甘苦,這一切都是生命的啟迪,也成就著一生的受用,去發現那些生命溫暖的力量,本來無一物,用一種無心的態度活出生活活潑的體現,所有的用功都在心地,其他別無功夫。用自我身心的安穩,來體驗禪的處處生機。#延參法師禪修講座#
【第28句】:【佛心禪語】有些人認為,能夠做一個好人足矣。你處于暫時的安樂一一增上生,并不意味著你已達到了究竟的解脫一一決定善。增上生只是為最終達到決定善的一種暫時的方便條件,而不是終究目標。比如,電梯只是運送我們回家的方便工具而已,沒有人會將它當成自己的家,同樣的,增上生就像電梯,決定善猶如家園。
【第29句】:【禪語靜心的文案】恒誨法師:我們的人生,應當有自己的目標,但這目標不一定都是向前,也許在拐彎處。人生的成長,在于學習,更在于經歷。人生的修養,在于領悟,也在于靜修。人生的幸福,不在追逐,而在于知足,也在于放下。人生的命運,不在別人手里,而在自己腳下。
【第30句】:我們常常害怕這個,害怕那個,不敢面對,總想逃避,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沒有弄明白輪回的真相。如果弄明白了,就不會這樣害怕,內心就會得到一種快樂與安寧。我們不是要逃避,而是要面對;當我們敢面對、敢承擔的時候,我們才沒有畏懼,沒有恐怖。沒有畏懼恐怖,沒有患得患失,才沒有煩惱和痛苦。
【第31句】:【禪心佛語】生活中所有的經過,人有悲歡離合,花有花開花落,經歷著欣喜若狂,也常常困擾于悲觀失落,其實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助緣,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需要一種生命從狹隘中解脫,從局限中突圍,是一種對心地的歷練。
【第32句】:【禪心佛語】快樂是一種選擇,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和狀況中做這種選擇,因為每一項經驗都可被建構出一種正面的意義,我們可以由任何人、事、物上汲取快樂。
【第33句】:【禪語人生】真正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低處,把他人的利益放在最高處的時候,你已經圓滿了,因為你已經放下了自我。這是大乘行者成就的要訣哦。
【第34句】:人擁有一雙眼睛,上觀宇宙之興盛,俯察萬物之類趣。人生百年,身邊經歷過多少事物,走過多少英雄。但是,即使在無窮無盡的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卻從沒有看見過真正的自己。我們在河邊幻影中獲得驚鴻一瞥,在明鏡中盡情欣賞自身的倒影,沉迷于電子設備中的平面假象,卻從未正視過自己,我們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第35句】:問:“佛是人依著佛法修成的,但是最先佛是從哪兒來的呢?”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迷為眾,心覺為佛。有聞教義佛法而起覺者,此類名日聲聞;有見飛花落葉而悟道者,此類名日獨覺。君問最先,當指佛法以前,既有獨覺之事,是悟道亦有不賴聲教者矣。”——李炳南居士
【第36句】: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達摩大師悟性論》
【第37句】:一個人只要選對了路,下定了成功的決心,“精進不止”,終能成功。當然,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始終保持至誠之心,永不動搖,才能心想事成。
【第38句】:昨天的經歷,有甘甜也有苦澀,有成功的輝煌,也有失敗的辛酸;有溫馨的慰藉,也有冰冷的失意。人生走過一段路,風景畢竟不相同。這段惠風和暢,那段雨驟風狂。人生之旅本就是風雨兼程,失去的不是永遠失去,得到的不是永遠擁有,一切都在發展變化,不斷地向昨天告別,滿懷信心地投入每一個嶄新的今天。
【第39句】:處世唯愛真菩美,施政最忌假大空。處世須防開口錯,交人只要到頭真。處事何妨真面目,待人總要大肚皮。窗對青山門對柳,胸藏遠志壁藏書。垂頭自惜千金骨,伏櫪仍存萬里心。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第40句】:【佛心禪語】在上述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何種二邊,連接它們的均是“愛”,可以說就是這個“愛”在其中產生了相當大的作用。眾比丘探討了很久,最終除了“愛”達成一致意見外,其他方面也沒有形成最終的統一。于是便當面請教佛陀,“我等應往具問世尊,如世尊所說,我等奉持。”
【第41句】:【佛學智慧】1,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2,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思。3,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4,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5,知足常樂,終生不恥;知止常止,終生不辱。6,人好剛我以柔勝之,人好術我以誠感之。——弘一大師
【第42句】:【佛心禪語】仔細想想,小時候的玩伴現在還能在一起的有幾個?反過來講,我們現在所執著的事業、人際關系、親情,在不久的將來,也許會突然間在你面前消失,到時候你怎么面對?
【第43句】:早上舒心,出門順心,路上小心,遇事耐心,做是細心,交友留心,待人誠心,回家開心,夜里安心,對自己有信心,對別人有愛心,對感情有真心,對真理有恒心,做凡人有良心,做圣人有善心、菩提心、慈悲心!別的皆是多心!
【第44句】:通途法門,從因向果,先求完善人格,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漸行成佛;念佛法門,從果向因,不論何種罪人,先保證其必定成佛,再來莊嚴、完善人格。
【第45句】:【圣經文案】126大山可以挪開,小山可以遷移,但我的慈愛必不離開你,我平安的約也不遷移。這是伶恤你的耶和華說的。(塞54:10)
【第46句】:【最有禪意的文案】我們死時絲毫財物都無法帶走,死后一個親人都無法陪伴,如果我們不遵循依教奉行去修行的話,永無止境的輪回苦海里,誰會救我們呢?我們能依靠誰呢?佛陀曾經說:“吾為汝說解脫之方便,當知解脫依賴于自己。”這才是“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啊!大家一起勇猛精進地修行,才有解脫的希望!
【第47句】:佛家說: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只由此一句,便可以看出,那些被眾人神話了的佛陀,原本也只是平凡人而已。只是他們參透了人生的真諦,獲得了別人未能領悟的智慧。
【第48句】:【佛家經典禪語】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實都控制了你。生活中,很多人都犯了這樣的錯誤:越是拼命地想去操控一件事物,結果都反而成了被自己的欲望操控的對象。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有理想,有野心,有抱負,其實說到底,不過是貪婪。
【第49句】:【禪語人生】我們要走的路,有著太多的不確定,他人的一句勸誡,自己的一個閃念,偶爾的得與失,都時刻在改變著我們命運的走向。世事難以預料,遇事無須太執,誰都無法帶走什么,又何必糾結于某一人、某一時、某一事。只有看開了,想通了,才能隨緣、隨性、隨心而為,不急不躁,不悲不喜,不咸不淡,隨遇而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