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好合不如好散】不能在一起共事或生活,也不必成為仇 人。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不要講了!咱們上場來都是 朋友,好合不如好散!”
【第2句】:【叫花子】乞丐俗稱“叫花子”,那么乞丐為什么被稱為“叫花子”呢?有兩個出處。一是古時候天津的職業乞丐上街討飯時,手中都拿著一根花棍,一路乞討,一路舞動,碰上惡狗當道,乞丐就用它來打狗防身。由于棍子上面纏著花紙條,系著小鈴鐺,耍起來會“叮當”作響,所以俗稱打花棍,是天津職業乞丐行乞的象征。這乞丐是夠花哨的,故稱“叫花子”。二是如同化齋一樣,“叫化”也是一個動詞,叫化剩湯殘飯的人被稱為“叫化子”。這在元代的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比如元代戲劇家張國賓的《合汗衫》:“我繞著他后巷前街,叫化些剩湯和這殘菜。”因為“化”同“花”諧音,后來,人們就將“叫化子”俗稱“叫花子”。這就是“謂乞兒為花子”的由來。
【第3句】:【腳打著腦勺子】(慣)腦勺子:后腦勺。形容跑得極快。也形容非常慌亂或非常忙。 也作腳踏著腦勺子走。 腳后跟打著腦勺子。 腳后跟打后腦勺。
【第4句】:臉盆里栽豆芽——根根扎到底
【第5句】:【哈巴狗】“哈巴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它乖巧、玲利又聽話,能通人性,深受人們的喜愛。正因如此,有時把巴結上司的人稱為“哈巴狗”,頗為恰當和形象。那么哈巴狗的故鄉在哪里呢?它產自東羅馬,唐代中國史料稱其為“拂菻”。據《舊唐書·高昌傳》載:“武德七年(624年),高昌王麴文泰獻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長尺余,性甚慧,能曳馬銜燭,云本出拂菻國。中國有拂菻狗,自此始也?!蔽闹羞@種聰慧的“拂菻狗”屬于尖嘴絲毛犬,曾經是希臘妓女和羅馬主婦的寵物,而高昌所獻這對“拂菻狗”則成為中國“哈巴狗”的小祖宗。從唐朝起,國內逐漸有人豢養“哈巴狗”,最初一兩百年間,這種時髦而且昂貴的寵物,只限于宮廷喂養。大約在唐朝后期,哈巴狗開始流人民間,隨著哈巴狗一窩一窩地成倍繁殖,后來也進入尋常百姓家。
【第6句】:【搟面杖抹油——光棍一條】(歇)指單身漢一個。
【第7句】:【 方的不來來圓的】變換手法。菡子《糾紛》:“你別看樓志 清就這么‘熊’掉了,他的鬼點子可多呢!方的不來來圓的, 硬的不來來軟的?!?/p>
【第8句】:【光吃進,不吐出】釋義:形容人吝嗇,只往里進,不往外拿。例句:鄉親們哭了,有的擦著眼淚,朝劉九興應著:“是啊!”有的深知王武氏“光吃進,不吐出”的脾氣,暗暗搖著頭。
【第9句】:【賣蘿卜的跟著鹽擔子走——咸嘈心】(歇)咸:諧“閑”。嘈心:諧“操心”。指操閑心,關心與己無關的事情。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賣蘿卜的拉鹽擔子——攘咸嘈心”。
【第10句】:【擺擂臺】(慣)擂臺:舊時為比武而搭的臺子。原指搭臺子歡迎人來比武,現比喻向人挑戰。
【第11句】:【錯認定盤星】(慣)定盤星:秤桿或戥子上標志重量為零(起算點)的星兒。指對事情判斷錯誤。
【第12句】:剃頭刀不能砍柴,砍柴刀不能剃頭——各有各的用處
【第13句】:駱駝打哈欠——好大的口氣
【第14句】:【大樹大蔭涼,小樹小照蔭】釋義:大樹蔭涼也大,小樹蔭涼也小。比喻家業大花費大,家業小花費小。例句:別看每月我拿幾百塊薪水,其實,一撒手就光了;有時還要寅吃卯糧,借債過日子。這么說,你也許不相信。要知道大樹大蔭涼,小樹小照蔭。我只是個空架子罷了,哪比得上你殷實。
【第15句】:【新婚三天沒大小】見“洞房三天沒大小”。
【第16句】:【伸出脖子挨殺】(慣)比喻坐等著任人宰割、欺辱。 也作“伸長脖子挨刀”。
【第17句】:【久病成醫】(諺)指患病時間長了,對病因、病情以及用藥治療等都有切實的了解,幾乎算得個醫生了。
【第18句】:【一張嘴不能言兩宗事】(諺)舊多指說書藝人的一張嘴不能同時講兩件事情。 也作“一張口難說兩家話”。
【第19句】:【伯樂一顧,馬價十倍】(諺)伯樂:春秋時秦人,善相馬。指只要伯樂對某一匹馬看上一眼,這馬的價錢就會提高十倍。也借指經威望高的人推薦,其人的地位就會大為改觀。
【第20句】:劇本劇本,一劇之本。
【第21句】:【光打雷,不下雨】釋義:只有聲勢,沒有實際行動。例句:天天開會,說要減輕農民的負擔,可是,光打雷,不下雨,我們這個村里呀,去年、前年的賣糧錢還沒給全呢!
【第22句】:棕樹皮編蓑衣——滿身帶刺
【第23句】:【成大事者不惜小費】(諺)小費:微小的開支。指要辦成大事,就不能在小利上斤斤計較。
【第24句】:《三字經》橫著念——人性茍(狗)
【第25句】:巧妻常伴拙夫眠。
【第26句】:【事看誰辦的,法看誰犯的】(諺)事情要看是誰辦的,國法要看是誰犯的。指舊時認錢不認理,認權不認法。
【第27句】:鄰居大叔在外做生意,由于心術不正,惹得一身是禍,不敢回家。村里人說:“人好不用乖,心好不必齋。為人心不正,一生惹禍害。他是自作自受?。 保ê颖薄な仪f)
【第28句】:一把火燒不開水,一只手捂不住天。
【第29句】:我做事懶散慣了,怎么也改不了。媽媽生氣地說:“你呀,真是天塌下來當被蓋,干一點兒事,就累得像提不起來的稀面團,真缺乏鍛煉?!保◤V東·化州)
【第30句】:【打不到狐貍,惹著一身臊】(慣)比喻除害不成,反而惹來了麻煩或災禍。 也作打不著狐貍,反惹一身臊。 打不著狐貍,惹一股子騷。
【第31句】:【 啞巴夢見娘,說不出的苦】內心痛苦,無法訴說。類似的: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成語:有口難言。清代《儒林外 史》:“早晨開船,這客人情思還昏昏的,到了此刻看見被囊 開了,才曉得被人偷了去。真是啞子夢見媽,說不出來的 苦!”
【第32句】:【快馬難追鮮魚價,宰相管不了水產行】釋義:比喻鮮魚價錢變化快,誰也控制不了。例句:姓紀的,你以為做買賣像帶兵似的,靠一紙命令就行了?錯嘍,俗話說:快馬難追鮮魚價,宰相管不了水產行。你發動群眾蓋房子,搞的挺氣勢,可汛期終不能發動群眾經商吧? ……._一…….
【第33句】:【不吃葡萄不知酸甜】釋義:比喻不經過實踐,就不能認識事物的特點。例句:其實,不吃葡萄不知酸甜,不下水不知深淺,我看你們不妨大著膽子試試。
【第34句】:栗子花生一盤端——雖在一起不同根
【第35句】:我的學習成績不穩定,忽高忽低的,媽媽開玩笑說:“你可真是下山的太陽紅不了一會兒,吃泡泡糖只甜一陣兒??!”(河南·長葛)
【第36句】:萬人萬雙手,拖著泰山走。
【第37句】:高梁撒在麥子地——雜種
【第38句】:【新安茅廁香三天】(諺)茅廁:茅房,廁所。新砌好的茅房總能保持三天沒臭味。比喻素質差的人或事物,開頭還好,往后就一天不如一天。 也作新開茅廁三天香。 新砌茅廁三天新。
【第39句】:狐貍吵架——派狐(胡)言
【第40句】:【爺】“爺”是對祖父的稱呼。也有方言指的是父親。那么,一開始“爺”指的就是祖父嗎?最初,“爺”并非指祖父,而是指父親,至今還有如此用法的影子。如現在“爺娘”連用,便是指“父母”,現在稱“爺倆”,便是指父子。古代,“爺”字寫為“爺”。據查,出于南朝蕭齊的《玉篇》最早收錄此字,并解釋說:“古俗稱‘父’為‘筇’。”看來,“爺(筇)”字大約是南北朝時期的產物。不過,這個字不是憑空產生的。梁章鉅《稱謂錄》云:“古人稱父為耶,只用耶字,不用爺字?!薄稘h語大字典》則認為,“耶”和“筇”是一對古今字,“爺”是后起的字形?!耙弊种饕脼檎Z氣詞,但同時代指父親。東晉王羲之《告姜帖》云:“汝母子佳力?力不一一。耶告?!贝蠹s出于北魏的《木蘭詩》云:“軍書十二卷,卷卷有耶名。阿耶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闭腔谶@種用法,人們用形聲方法造字,由“耶”造出“筇”字,用來代指父親。不過,此后“耶”字仍在不時使用。如杜甫《北征》詩云:“見耶北面啼,垢膩腳不襪?!贝蠹s是在宋元明清,“爺”字逐漸取代“耶”字,其意義也有所變化。明代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二》云:“祖日爺?!庇纱丝梢姡吝t在明代“筇”字開始用來稱呼祖父,直系親屬之間用字稱呼清晰確定。
【第41句】:【行得端,走得正】行為端正,沒做過壞事情。成語:光明 正大。浩然《艷陽天》:“他敢說,自己走的正,行的端,是個 最光明磊落的人?!?/p>
【第42句】:【一時貓臉,一時狗臉】(慣)貓臉:指善相。狗臉:指兇相。形容態度一會兒好,一會兒壞,對人又哄騙又威脅。
【第43句】:【一善蓋百惡】做一件好事,有了聲譽,掩蓋了壞的行為。 清代《十二樓》:“古語云:一善可以蓋百惡,這等看來,一惡 也可以掩百善了?!?/p>
【第44句】:【下課】“下課”一詞原本是教學用語,指一堂課結束。現在卻增添了新的詞意,指體育教練因執教能力被迫停教。它源自四川的球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經過四川球迷們的演繹,下課詞義得到進一步的拓展,變成了足球隊教練被迫離職的一種生動寫照?!跋抡n”最初應用在中國足球隊第一任外籍教練施拉普納身上。當時這位德國老頭告訴中國球員,如果不知道將球往哪踢好,就往門里踢,1993年中國足球隊卻在成都慘敗,而在成都也破天荒地響起了“施拉普納,下課”的憤怒聲音。從此,“下課”一詞被廣泛地應用在足球領域,隨后,又被廣泛地引申到其他體育領域,幾乎與引咎辭職同義了。同時,也用于指示某些事物該被淘汰的意思。
【第45句】:【老怕喪子,少怕喪母】(諺)年老人最怕喪了兒子,落得老無人養;年幼人最怕喪了母親,落得無人疼愛。指老年喪子、幼年喪母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第46句】:椅子折了背——沒靠頭
【第47句】:【一鋤頭挖不出一口井來】(諺)深并不是一鋤頭下去就能挖成的。 指做事要有一個過程,不能操之過急,簡單處置。
【第48句】:【天高皇帝遠】這一俗語比喻上層官僚不了解下情或比喻中央政權的力量達不到邊遠地區。“天高皇帝遠”起源于北宋末年農民造反的響亮口號。北宋末年,浙江臺州、溫州一帶大旱,很多百姓餓死。宋朝的京官和地方官員數量之多,超過歷代,機構龐大,政府支出特別多。加上皇帝奢侈,大興土木,修建宮殿,負擔都轉嫁到百姓身上。地方官員貪婪無度,作威作福,欺壓百姓。于是天下大亂,農民紛紛起義。其中以浙江一帶的方臘起義氣勢最盛。起義的農民在村子里樹起造反大旗,旗上寫著四句話:“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雖然農民起義被鎮壓下去,但宋王朝的統治根基已受到根本動搖。
【第49句】:表弟為姥姥掃地,掃了一半就不掃了。姥姥說:“你這孩子,起床,起得不早;吃飯,吃得不飽。叫人拿你沒辦法?!保ê幽稀げ郏?/p>
【第50句】:【時勢造英雄】(諺)時勢:時局發展的形勢。指時代的風云會把普通人造就成英雄人物。 也作時勢造英雄,亂世出豪杰。 時勢造英雄,亂世好做官。
【第51句】:【一棵樹成不了森林,一滴水成不了大?!酷屃x:比喻一個人力量單薄,辦不成大事情。例句:韋步平抬頭,瞅他片刻才說:“一棵樹成不了森林,一滴水成不了大海,一個入成不了隊伍,要干還得聯合更多的弟兄才行?!?/p>
【第52句】:【人沒傷虎心,虎沒傷人意】釋義:比喻互不干涉,互不侵犯。也說:“人沒傷虎心,虎有傷人意”,意即你不傷害他,他倒要傷害你。例句:三藏道:“天那,天那!火起時,只該助水,怎轉助風?”行者道:“你知古人云:人沒傷虎心,虎沒傷人意。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風”
【第53句】:【清如水,明如鏡】(慣)l形容為官清廉公正。2形容關系純潔、清白。3形容話說得清楚明白。
【第54句】:【 大將難免陣前亡】將軍有時也要戰死。有能耐的人也不 能萬無一失。明代《醒世恒言》:“自古道:瓦罐不離井上破, 將軍難免陣前亡。你我兩人,下半世也夠吃用了,只管做這 沒天理的勾當,終須不是個好結果!”
【第55句】:【燈草拐杖——扶不起人】(歇)指自身力量有限,扶助不了別人。
【第56句】:【笑掉了大牙沒人補】對譏笑者表示不滿。意即沒有什么 可笑的,當心別笑出毛病來。沒人補,也說:沒人拾。類似 的:笑掉了下巴,砸壞了腳面子。馮德英《苦菜花》:“笑什 么,笑?笑掉了大牙我可不給你們拾!”
【第57句】:【是親三分向,是火熱如炭】(諺)舊指人情從來就是有親必顧的。 也作是親三分向,是火就熱炕。 是親三分向,是灰熱過土。 是親三分向,不親不一樣。
【第58句】:【酒是高梁水,醉人先醉腿】(諺)高梁水:用高梁蒸餾出來的水。指喝醉酒的人,首先兩腿發軟,走路不穩,把持不住身子。
【第59句】:宣傳車演節目——載歌載舞
【第60句】:【與人不睦,勸人蓋屋】(諺)睦:和睦。與別人有思想隔閡,就勸說他蓋新房。指蓋新房最能使人勞累傷財,不得安生。
【第61句】:白衣秀士王倫當寨主——容不得人
【第62句】:【孫子有理打太公】做事不能看人的身份,而要看有理沒 理。高云覽《小城春秋》:“誰叫你不務正業??!孫子有理打 太公!你做什么叔叔!還不給我滾!”
【第63句】:一個同學修改病句,改了半天,也沒找出病句的真正錯誤。老師開玩笑說:“哭了半天,也不知誰死了?!保ㄉ綎|·萊陽)
【第64句】:【把火往懷里扒】(慣)扒(ba):撥動。比喻引火燒身,自招禍患。
【第65句】:東施效顰——生搬硬套
【第66句】:老虎餓了逮耗子一饑不擇食
【第67句】:坐有坐相,睡有睡相,睡覺要像彎月亮。
【第68句】:【一回見面二回熟】(諺)頭次見面是陌生人,二次相見就是熟人了。 指人們的社會交往,由生到熟,很容易交上朋友。 也作一次相交,二次相熟。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
【第69句】:【人過三十不學藝】人應在年輕時學習,三十歲以后不容 易專心。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人過三十不學藝,老了, 手腳也不靈便了,叫人家年輕人們鬧吧。”
【第70句】:【一根燈草沾缸油】(諺)燈草:舊時油燈的燈芯。一根燈草雖細,長時間點燃也能耗干一缸油。比喻微少的支出,日積月累后也能造成大耗費。
【第71句】:過春節我掙了不少壓歲錢,當我向媽媽報喜時,媽媽說:“羊毛出在羊身上。人家給你錢,我給人家錢,你掙這些錢不等于是我給你的嗎?”(河北·張家口)
【第72句】:【老鼠溜舔貓屁眼】釋義:比喻干冒險的事。例句:李德泰幾個老漢也說:“哼!打下馬威?不要老鼠溜舔貓屁眼,小心給我們村惹下禍害吧!”
【第73句】:【是癤子就得流膿】借指壞事總要暴露。類似的:膿包早 晚要破。浩然《艷陽天》:“他甚至于感到,只要政局不發生 一點兒變化,自己身上這個膿包早晚要破。”
【第74句】:閻羅王的梯子一鬼上
【第75句】:怒畫竹,喜畫蘭,不喜不怒畫牡丹。
【第76句】:【官大不壓鄉鄰】(諺)指官位再高,回到故鄉也不宜在鄉親面前擺官的架子,要官的威風。 也作“官大青樹林,不壓鄉里”。
【第77句】:媽媽讓我下地干活,我謊稱自己肚子痛,讓姐姐去。姐姐看透了我的鬼把戲,說我是“錐子上抹油,又尖(奸)又滑”。(河北·巨鹿)
【第78句】:節日里鳴鑼——鼓舞人心
【第79句】:大伯家的豬糟蹋了二奶家的莊稼,他們兩家在吵架。我對爺爺說:“就怨大伯,他為什么不把豬圈好呢?”爺爺說:“有活兒多插手,遇事少插嘴,你小孩家懂什么?”(河南·內鄉)
【第80句】:【苦藥利病,苦口利用】見“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第81句】:要練功,不放松;要練武,不怕苦。
【第82句】:【 有風的使風,有雨的使雨】各人使出自己的本領。或說: 能行風的行風,能行雨的行雨。成語:各盡所能?!缎≌f月 報》(1983,3):“國家提倡擴大企業自主權,開展自由市場, 自由競爭,有風的使風,有雨的使雨,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就看誰能為國家多賺錢?!?/p>
【第83句】:最快的馬也追不上春風,最能干的英雄也離不開群眾。
【第84句】:【屬螃蟹的——鮮美在里面】(歇)比喻才能、優秀品德或財物等不外露。
【第85句】:表妹愛挑食,姥姥批評她:“你呀,想吃桃,嫌有毛;想吃杏,嫌杏酸;想吃魚,魚有刺;想吃瓜,瓜有籽;想吃紅薯,又嫌面。世上沒有你能吃的了?!保ê颖薄ば吓_)
【第86句】:老鼠做道場——哪有正經
【第87句】:【貧賤夫妻百事哀】釋義:[唐]元稹詩句,指貧賤夫妻事事困難。例句:雖然是“貧賤夫妻百事哀”,倒也還能不斷地“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88句】:【小孩兒口沒遮攔】(諺)指小孩子的嘴巴無禁無忌,想到就說,不懂人情世故,也不計說話后果。
【第89句】:【家累千金,坐不垂堂】(諺)垂堂:靠近堂屋的檐下。擁有千金家財的人,不肯坐在屋檐下,以防屋瓦掉下砸傷身體。指財富多的人懂得自我保重。
【第90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釋義:形容弱小的被壓迫者有打敗強大的壓迫者的堅強決心。例句:我記得在戰國時代,楚國被秦國滅掉之后,當時流行著這樣兩句民謠:“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是一個歷史教訓。因此宋代詩人陸放翁才有“楚雖三戶能亡秦”的驚人之筆。
【第91句】:【 七十二行,莊稼為強】農業是根本。歐陽山《高干大》:“可 是七十二行,還是莊稼為王!土里長出來的東西,比什么都 值錢!”
【第92句】:罐子里養個王八——沒出息;出息不大
【第93句】:【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慣)比喻說話沒有條理,做事不按章法或次序,沒有明確的目標。也比喻這事干一點兒,那事也干一點兒,什么事都干。 也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 東一榔頭,西一棍子。 東一榔頭,西一杠子。
【第94句】:【懸壺】“懸壺”聽起來生疏,但在醫院和醫生那里卻備受追捧,也經常能看到患者送的寫著“懸壺濟世”的匾牌。其實,“懸壺”就是行醫的代名詞。它來源于《后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據記載:東漢時的費長房是汝南(今河南上蔡附近)人士,曾經是管理市場的小官吏。在他常去的市場上,有一個賣藥的老翁。這個老翁賣藥時會在自己的攤位前懸掛一個壺,等到散市的時候就跳人壺中。集市的人都沒有看到他的這個舉動,只有費長房正好在樓上看到了。于是他帶著酒肉等禮物去拜訪老翁。老翁見他心誠,就帶他進入壺中。只見壺里別有洞天,“玉堂嚴麗,酒甘肴盈”,二人盡興而出。后來,老翁對費長房說:“我是神仙之人,因為犯了錯誤所以才受到責罰?,F在對我的責罰期限滿了,我就要離開此地,你是否跟我一起離開呢?”費長房于是追隨老者學道,經歷了許多考驗與磨難,學成后返鄉,“能醫療眾病,鞭笞百鬼,驅使社公(土地神)”,成為一代名醫。傳說,他后來因為失去了護身符,而被眾鬼斬殺。壺公與費長房的傳說,令后世行醫者神往不已,“懸壺”就因此成為行醫的代稱。因為“壺”與“葫”諧音,所以常以葫蘆作為藥鋪的標志,也因此有了“葫蘆里賣的什么藥”的說法。
【第95句】:【物見主,必定取】(諺)指人見到自己使慣了的器物,會格外眼明。
【第96句】:剛出飛的麻雀——翅膀不硬
【第97句】:鍋底上戳窟窿——捅婁子
【第98句】:【胖子也不是一口兒吃的】(諺)比喻事物的形成要靠日積月累,循序漸進,不能盲目冒進,急于求成。
【第99句】:【戴大帽子】(慣)比喻夸大別人的錯誤,給人加上不實的罪名。
上一篇:穿越火線流行的諺語俗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