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路上說話,草里有人】說話時走漏消息。或說:只知路上 說話,不知草里有人。類似的:燈光里說話,暗里有人聽。 香港宋喬《侍衛(wèi)官雜記》:“你說話可得留神些,從前不是有 句老話:路上說話,草里有人?”
【第2句】:【看見一點(diǎn)云彩毛毛就躲雨】(慣)比喻聽到一點(diǎn)兒消息或傳言就信以為真,趕緊采取措施。
【第3句】:【過河的卒子——只能進(jìn)不能退】(歇)卒子:象棋棋子之一,過河后,按規(guī)則能向前或橫著走一步,但不能退。指某事只能繼續(xù)做下去,不能退縮走回頭路。 也作過河的卒子——只能進(jìn),無法退。 過河的卒子——沒法退。
【第4句】:皇帝的廁所一沒有別人的糞(份)
【第5句】:人家的棺材抬自家——自討晦氣
【第6句】:【一天等于二十年】謂發(fā)展極其迅速。此為大躍進(jìn)時期流 行的口號。張賢亮《不可說》:“各種經(jīng)濟(jì)成份的企業(yè)在政治 和法律上真正一律平等……那么,中國的社會生產(chǎn)力則會 有一個‘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飛躍發(fā)展。”
【第7句】:【銀樣镴槍頭】“銀樣镴槍頭”這個俗語是形容人或者工具徒有其表,內(nèi)里空虛,沒有內(nèi)在的實際本領(lǐng)或用途,中看不中用。這個俗語出自《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紅娘罵張生的一段話:“你原來是個苗而不秀,呸!你是個銀樣镴槍頭。”這是紅娘對張生懦弱的不滿,因此說他外表看起來像個男子漢,追求鶯鶯小姐時比較大膽,其實內(nèi)里很軟弱,遇到挫折就退縮,不敢和老夫人去正面抗?fàn)帯!都t樓夢》第二十二回黛玉罵寶玉的話:“呸!你原來是個苗而不秀,是一個銀樣镴槍頭。”原封不動引用了《西廂記》的這段原文。中國文化具有傳承性,知名度頂尖的曹雪芹發(fā)現(xiàn)好文案,照樣拿來為己所用。 “銀樣镴槍頭”本指看似銀光閃閃的槍實際上是焊錫做的槍頭,雖然很光亮,但亮而不實,一扎出去就軟了,所以只是樣子好看而已,也是個花架子。后來人們習(xí)慣把中看不中用的東西稱作“銀樣镴槍頭”。
【第8句】:大海放魚——各散四方
【第9句】:群眾是根莖,是海洋;個人是樹葉,是滴水。
【第10句】:【人生唯有別離苦】(諺)指人生在世,最令人痛苦的是生離死別。 也作人生最苦是離別。 人間最苦處,死別共生離。 人生最苦難堪事,莫過死別與生離。
【第11句】:【砍倒大樹有柴燒】(諺)比喻朝著大的經(jīng)濟(jì)目標(biāo)下手,自然就能得到很多利益。
【第12句】:今年竹子來年筍——無窮無盡
【第13句】:【屋頂上掀瓦要落地】借指說話要落實,兌現(xiàn)。類似的:丟 下磚頭,一塊塊要落地。短篇小說《內(nèi)奸》:“屋頂上掀瓦,片 片兒要落地。我如果信口胡說,將來怎么見人?”
【第14句】:【 哪個廟里沒有屈死的】鬼謂不可能絕對公平合理,吃虧受 委屈是常有的事。清代《醒世姻緣傳》:“虧了這個好人拾 了,要不是,那廟里沒有屈死的鬼。”
【第15句】:【牽著鼻子走】像牛一樣被牽著,謂被人愚弄控制。巴金 《探索集》:“可是我不會走那條現(xiàn)成的路,我不會讓他們牽 著鼻子走。” 牽住牛鼻子用一根木鍵穿住牛鼻子,一頭系上韁繩,用 以牽牛。指抓住關(guān)鍵。《北京日報》(1988,8,3):“市化工總 公司牽住牛鼻子不放松,三十四個企業(yè)年內(nèi)基本完成勞動 組合。”
【第16句】:【蛤蟆上櫻桃樹,既想攀高枝又想高口味】釋義:譏諷人欲望高,想得美,但實現(xiàn)不了。例句:“嘿嘿,是笑我們廠蛤蟆上櫻桃樹,既想攀高枝又想高口味哪……”史文遠(yuǎn)聽了,連連搖頭:“這種歪言邪語何足掛齒!誰愛嚼舌頭就讓他去嚼吧。咱們走咱們的路。”
【第17句】:草地上的蘑菇——獨(dú)根獨(dú)苗
【第18句】:【墜入五里霧中】見“墮入五里霧中”。
【第19句】:【哪壺不開提哪壺】(慣)提:本指使東西由下往上移,轉(zhuǎn)指談起。比喻偏偏要觸到對方的痛處、短處或所忌諱的事。 也作哪一壺不開提哪一壺。 哪把壺不開提哪把壺。
【第20句】:【哪里黑,哪里宿】黑,天晚了。走到哪兒天黑了,就在哪 兒投宿。借指無目標(biāo),無計劃,做到哪兒算哪兒。西戎《王 仁厚和他的親家》:“抱了個主意隨大流,走著看,哪里黑了 哪里宿,要真餓了肚,也不光我一家。”
【第21句】:【以心度心,間不容針】(諺)間不容針:空隙之小容不下一根針。指以自己的心理來推測他人的心理,將心比心,就不會有多大的偏差。
【第22句】:【 七十二行,莊稼為強(qiáng)】農(nóng)業(yè)是根本。歐陽山《高干大》:“可 是七十二行,還是莊稼為王!土里長出來的東西,比什么都 值錢!”
【第23句】:傍晚,我在放學(xué)路上聽兩位叔叔邊走邊談。其中一人說道:“你是唱紅臉的,可不能走啊!你走了,剩下我們幾個光屁股猴就沒戲唱了。”(河南·泌陽)
【第24句】:【死了張屠夫,不吃渾毛豬】(諺)屠夫:以宰殺豬羊為職業(yè)的人。渾毛豬:沒煺毛的豬肉。指即使某個屠夫死了,人們也不會吃沒煺毛的豬肉。比喻缺了某個重要的人物或條件,事情照樣做,日子照樣過。 也作死了張屠戶,不吃連毛豬。 死了張屠戶,不吃帶毛豬。
【第25句】:【貧不與富敵,賤不與貴爭】(諺)貧窮人家不和有錢人家作對,地位卑賤者不和有權(quán)有勢者爭斗。指舊時社會制度維護(hù)的是有錢有勢階層,不為貧賤大眾作主。 也作貧莫與富斗,賤莫與貴爭。 貧不與富斗,民不與官爭。
【第26句】:城墻上拉屎——大出臭風(fēng)頭
【第27句】:【沒家親引不出外鬼來】(諺)沒有家親作內(nèi)應(yīng),就不會引來外部的邪魔鬼怪。指外部的邪惡分子到內(nèi)部來搗亂,總是內(nèi)部有人勾引。 也作沒有家賊引不進(jìn)外鬼來。 無家鬼送不了家人。
【第28句】:表哥偶爾考出一個好成績,就會得意洋洋地在家人面前炫耀。媽媽說:“你真是關(guān)公面前耍大刀,華佗面前論草藥。也不買二兩棉花紡一紡,家里的幾個表兄妹,哪個不比你的成績好?”(湖南·長沙)
【第29句】:套馬桿子戴禮帽——充大個
【第30句】:【擔(dān)水向河里賣】(慣)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lǐng)。
【第31句】:【家貧顯孝子】(諺)指家境困窘時,才能顯出真正的孝子。泛指在艱難困苦的關(guān)鍵時刻,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 也作家貧出孝子。 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
【第32句】:無恥的人臉皮結(jié)實;無病的人身體結(jié)實。
【第33句】:【燕子不吃落地的,鵓鴣不吃喘氣的】(諺)鵓鴣(b。gu):鳥名,俗稱水鴣鴣。落地的食物不潔,燕子不吃;喘氣的小蟲有病,鵓鴣不吃。 借指注重飲食衛(wèi)生的人,不潔不凈的食物不入口。
【第34句】:郵遞員丟郵包——失信了
【第35句】:隔皮猜瓜——誰知好歹
【第36句】:【隨你奸似鬼,也吃洗腳水】見“饒你奸似鬼,吃了洗腳水”。
【第37句】:【兔兒爺】在民間,兔被神化了,玉兔不是凡間的家畜,而是廣寒宮里的神兔。神兔被稱為“兔兒爺”。那么,“兔兒爺”是從何說起呢?關(guān)于“兔兒爺”的來歷,還有一段傳說。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鬧起了瘟疫,幾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個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去為百姓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挨家挨戶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們?yōu)榱吮磉_(dá)謝意,紛紛送東西給玉兔;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郎,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獅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內(nèi)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宮中去了。于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風(fēng)的,有披掛著鎧甲的,也有身著百姓衣服的,千姿百態(tài),非常可愛。每到農(nóng)歷八月十五那天,家家都要供奉它,給它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它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還親切地稱它為“兔兒爺”、“兔奶奶”。這兔兒爺,經(jīng)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已經(jīng)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捧玉杵。后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shù)裨斐山鹂鸺椎奈涫浚械尿T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可見,人們對兔兒爺?shù)纳窕拖矏邸?/p>
【第38句】:【一個人是龍,挑不起天來】一個人能力再大,總是有限的, 不能包辦一切。陳登科《淮河邊上的兒女》:“你一個人是 龍,也挑不起天來,獨(dú)拳難打虎,你走了,我心里這塊石頭就 放下來了。”
【第39句】:快馬左兜右旋——抖威風(fēng)
【第40句】:【 腳下起泡是自己走的】意即事情是自己造成的,得由自己 負(fù)責(zé)。成語:咎由自取。康濯《東方紅》:“常言說,腳上的 泡,自己走的;身上的瘡,自己惹的!農(nóng)業(yè)社自己要沒毛病, 他誰敢放毒(污蔑)?”
【第41句】:【千年的野豬——老虎的食】(歇)比喻終將成為強(qiáng)者的占有物。
【第42句】:十五云邊月——不露臉
【第43句】:近日商店來了一車化肥,一夜之間分了個精光。某人問隔壁鄰居:“昨夜分化肥,你也得了一包吧?”那位鄰居說:“老鼠夜間行竊,與人何干?”(甘肅·臨洮)
【第44句】:【古墓里搖鈴——和哄死尸】(歇)和哄:哄騙。死尸:死人。古墓里搖鈴欺騙死尸。指騙人。
【第45句】:【蟈蟈兒多了顯不出你叫,八哥兒多了顯不出你俏】(諺)蟈蟈兒:昆蟲,雄的前翅有發(fā)音器,叫聲清脆。八哥兒:鳥名,能模仿人說話的某些聲音。比喻人才多了,便顯不出某一個人的出眾才華。
【第46句】:【炕上養(yǎng)虎,家中養(yǎng)盜】(慣)比喻養(yǎng)育與自己為敵的壞人。
【第47句】:【把守山門的哼哈二將——不鎮(zhèn)廟還嚇人】(歇)哼哈二將:佛教稱守護(hù)廟門的兩員神將,傳說一個叫鄭倫,能鼻哼白氣制敵,一個叫陳奇,能口哈黃氣擒將。比喻即使壓不住陣,也能起到威嚇作用。
【第48句】:【茂林之下無豐草】釋義:茂密的樹林里,草長不旺盛。例句:地上除了雜生的一些小蘆箕草外,什么也看不到,光溜溜的。好似才打掃過一樣。走到這里,梅梅不禁想起了一句俗語:茂林之下無豐草。
【第49句】:【庸醫(yī)殺人】(諺)庸醫(yī):醫(yī)術(shù)低劣的人。指庸醫(yī)不研究藥理,判不準(zhǔn)病情,草草下藥,不僅治不了病,反會使病情惡化。
【第50句】:【欲知山中路,須問打柴人】(諺)打柴人成天緣山打柴,最知山中路徑。比喻親自實踐的人最熟知實情。
【第51句】:【人不親土親】(諺)土:鄉(xiāng)土,故鄉(xiāng)的土地。指本鄉(xiāng)本土的鄉(xiāng)親有著天然親情,即使彼此不多往來,故鄉(xiāng)的情誼也會使他們親熱。 也作人不親土親,河不親水親。 人不親土親,心不熱血熱。
【第52句】:【進(jìn)鬼門關(guān)】(慣)鬼門關(guān):迷信指陰陽兩界的交界處。戲稱人死亡。
【第53句】:檀樹火筒——死也勿通
【第54句】:【怕狼怕虎別在山上住】釋義:比喻既然怕這怕那就不要硬充好漢。例句:怕狼怕虎別在山上住,怕死別活著。
【第55句】:落水得到救生圈——有了希望
【第56句】:【阿婆不嫁女,哪得孫兒抱】(諺)孫兒:此處指外孫。阿婆如果舍不得把女兒嫁出去,如何能抱上外孫呢?古時催嫁的話。
【第57句】:【行行出狀元】(諺)行:行業(yè)。狀元:科舉時代殿試第一名。指不論哪一個行業(yè),都有本行業(yè)出類拔萃的頂尖人才。 也作行行出狀元,業(yè)業(yè)有高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第58句】:晴天響霹靂——驚天動地
【第59句】:【混飯吃】(慣)1指謀個職業(yè),聊以維持生計。2指白吃飯不干活。
【第60句】:吃桑葉吐絲——肚里有貨
【第61句】:【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官尚且如此,貪官就更為嚴(yán) 重。反映封建社會官吏貪污受賄,搜刮民脂民膏的罪行。 三年,也說:一任。清代《儒林外史》:“王太守笑道:可見三 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話,而今也不甚確了。”
【第62句】:【不到時候不開花】不到時候不結(jié)瓜需要等待條件成熟。 西戎《燈心絨》:“人常說:不到時候不開花,不到時候不結(jié) 瓜。社里經(jīng)濟(jì)力量大了,該辦的事,一樣一樣就辦成了!”
【第63句】:【一人計短,二人計長】(諺)指獨(dú)自一人考慮問題難免有局限,人多了共同出謀定計自會高明。
【第64句】:【拴不到一個槽上】(慣)形容兩個人合不來。
【第65句】:【告人死罪得死罪】(諺)誣告別人犯死罪的,自身就得判死刑。指平白無故誣陷別人,在法律上就要承擔(dān)相應(yīng)的罪名。 也作“告人徒得徒,告人死得死”。 徒:古代五刑之一,即徒刑。
【第66句】:老黃牛拖水車——原地打轉(zhuǎn)
【第67句】:【結(jié)發(fā)夫妻】“結(jié)發(fā)夫妻”是指原配夫妻,為什么叫結(jié)發(fā)夫妻呢? “結(jié)發(fā)”又叫“束發(fā)”。我國古代講究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此為孝行必須做到的基本要求。因此,男女皆要蓄留頭發(fā)。男子“二十而冠”,即到二十歲把頭發(fā)盤成發(fā)髻,再戴上冠(帽子),表示已經(jīng)成年;女子“十五而笄”,即到十五歲也要把頭發(fā)盤成發(fā)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長大成人。這里的“結(jié)發(fā)”即表示初成年。成年之后,男女可以建立婚姻關(guān)系,在結(jié)婚之夜,由新郎把束在新娘發(fā)髻上的絲纓解開,這是“結(jié)發(fā)”夫妻的一項重要儀式。據(jù)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凡娶婦,男女對拜畢,就床,男左女右,留少頭發(fā),二家出匹緞、釵子、木梳、頭須之類,謂之合髻。”此外,新婚夫妻,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發(fā),綰在一起表示同心。婚禮之夜,夫妻二人要“對鏡結(jié)紐”,即對著鏡子把頭發(fā)束好。唐宋時期婚禮中的這些禮儀,就是由“結(jié)發(fā)”演變而來。由此,人們稱首次結(jié)成的夫妻為“結(jié)發(fā)夫妻”。倘若再婚,就沒有資格稱為“結(jié)發(fā)夫妻”了,男方稱為續(xù)弦,娶二房稱為納妾,女方則稱再醮了。
【第68句】:【扁擔(dān)是條龍,一生吃不窮】(諺)指扁擔(dān)是個寶,靠它能維持一生生計。
【第69句】:【他弓莫挽,他馬莫騎】(諺)挽:拉動。別人的弓不要拉,別人的馬不要騎。指為人要守本分,不屬于自己所有,不可貪愛貪占。
【第70句】:【甘蔗不能兩頭甜】(諺)甘蔗: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主要的制糖原料。甘蔗只有接近根部的地方甜,沒有兩頭都甜的。比喻美事只能占一頭,不能兩頭都占。 也作“甘蔗沒有兩頭甜”。
【第71句】:閻王擺手——沒救;無法
【第72句】:【吊死鬼說媒——白繞一番舌】(歇)繞舌:迷信傳說吊死鬼的舌頭伸出嘴外很長,說話時要把舌頭繞起來。繞:諧“饒”。指白費(fèi)一番口舌。
【第73句】:外練身、法、步,內(nèi)練精、氣、神。
【第74句】:夜里攀險峰——生死不顧
【第75句】:離開祖國的人,像離開花園的布谷鳥。
【第76句】:頭發(fā)絲穿豆腐——沒法提
【第77句】:【殺頭生意有人做,虧本生意無人做】(諺)冒著生命風(fēng)險去做買賣的,有的是人;賠上血本去做買賣的,誰也不干。指做生意就是為了賺錢,無利可圖的生意沒人做。
【第78句】:用五眼槍打兔子一光有響(想)頭,沒有準(zhǔn)頭
【第79句】:字要簡潔方為妙。
【第80句】:【見一半兒不見一半兒】(慣)指看見的事裝作沒看見。
【第81句】:【 一個不下馬,一個不摘鞍】互相僵持,持續(xù)。清代《小五 義》:“毛二素日間就不得人,也對著周瑞往日就強(qiáng)梁,周瑞 又搭著也是氣惱之間,有句俗言:一個不摘鞍,一個不下 馬。”
【第82句】:【不分青紅皂白】釋義:皂:黑色。不分是非,不論曲直。例句:“那‘小畜生’不分青紅皂白,就夾臉一嘴巴……”
【第83句】:媽媽教姐姐繡花,姐姐的手不聽使喚。媽媽說:“別著急,別著急,著急出問題;別慌張,別慌張,慌張出故障。熟才能生巧。”(河南·西華)
【第84句】:【 功勞記在自己賬上】功勞全歸自己。夸大自己的作用,抹 煞別人的成績。類似的:功勞歸自己,錯誤推旁人。張濤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演義》:“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個人是渺小 的,不管作出多么大的成績,都不要把功勞記在自己賬上。”
【第85句】:【畫虎不成反類犬】釋義:想畫老虎,結(jié)果畫得像條狗。比喻想把事情辦好,結(jié)果反倒弄糟了,惹人恥笑。“反類犬”又作“反類狗”、“像只犬”。例句:他很想飛起一腳,踢掉林榕手里的槍,但又擔(dān)心畫虎不成反類犬。因此,他聽到林榕的命令之后,不得不挪動起腳步。
【第86句】:【光砍樹,不造林】釋義:比喻只耗費(fèi),不建立基業(yè)。例句:第二件,飆字軍需要有個家,戰(zhàn)士們說得對,不能“光捉魚,不建船”,不能“光砍樹,不造林”。
【第87句】:【哈巴狗】“哈巴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它乖巧、玲利又聽話,能通人性,深受人們的喜愛。正因如此,有時把巴結(jié)上司的人稱為“哈巴狗”,頗為恰當(dāng)和形象。那么哈巴狗的故鄉(xiāng)在哪里呢?它產(chǎn)自東羅馬,唐代中國史料稱其為“拂菻”。據(jù)《舊唐書·高昌傳》載:“武德七年(624年),高昌王麴文泰獻(xiàn)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長尺余,性甚慧,能曳馬銜燭,云本出拂菻國。中國有拂菻狗,自此始也。”文中這種聰慧的“拂菻狗”屬于尖嘴絲毛犬,曾經(jīng)是希臘妓女和羅馬主婦的寵物,而高昌所獻(xiàn)這對“拂菻狗”則成為中國“哈巴狗”的小祖宗。從唐朝起,國內(nèi)逐漸有人豢養(yǎng)“哈巴狗”,最初一兩百年間,這種時髦而且昂貴的寵物,只限于宮廷喂養(yǎng)。大約在唐朝后期,哈巴狗開始流人民間,隨著哈巴狗一窩一窩地成倍繁殖,后來也進(jìn)入尋常百姓家。
【第88句】:【掉鏈子】“掉鏈子”用于調(diào)侃人們做事情正在興頭上或關(guān)鍵時候,突然卡殼做不下去了,導(dǎo)致事情失敗或無法進(jìn)行。 “掉鏈子”源于北京口語,具有調(diào)侃意味。對喜歡玩單車(自行車)的人來說,都知道車行半路掉鏈子的尷尬。假期三五知己輕裝短打,太陽鏡一戴,單車徑上風(fēng)馳電掣競技,絕對是賞心樂事,大家爭先恐后踩動腳踏,鏈條拉動車輪飛車之時,突然“喀嚓”一聲,腳丫子再也蹬不動了,那沾滿油污的鏈子突然掉將下來,眼見驢友們載著歡聲笑語遠(yuǎn)去,自己卻要下來掛鏈條,本來高昂的情緒頓時一落千丈,像泄了氣的皮球。北京的自行車是上百萬人每日上班上學(xué)的主要交通工具,對腳下“私家車”掉鏈子的掃興、尷尬、著急、無奈,體會更加深切。于是北京人展開聯(lián)想,發(fā)明了“掉鏈子”一詞,真是形象之至。
【第89句】:【馬怕騎,人怕逼】(諺)指馬怕被人騎,人騎上就身不由己;人怕被人逼,逼到忍無可忍時就會起來反抗。 也作“人怕逼,馬怕騎”。
【第90句】:【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諺)三寸氣:呼吸。無常:死去。人活著時靠一口氣,可以有種種作為;一旦停止呼吸斷了氣,那就一切全完。指人要想有作為,首要的條件是保有生命。 也作三寸氣在干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 三寸氣在干般用,一遇無常萬事休。 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氣萬事休。
【第91句】:【京劇】“京劇”是中國的國劇,是國粹。它源于徽劇和漢劇。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壽,召集全國各地著名的戲班進(jìn)京賀演。壽慶之后,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的精彩演出受到喜愛,繼續(xù)留京獻(xiàn)藝。1830年,湖北楚調(diào)(漢劇)也進(jìn)入北京,漢劇和徽劇出于同源,因而時常合班演出。漢劇是西皮調(diào)的唱腔,徽劇以二黃調(diào)為主,這兩種腔調(diào)同臺演出,取長補(bǔ)短,并不斷汲取當(dāng)時流人北京的秦腔、弋腔和昆曲等戲曲的精華部分,同時又根據(jù)觀眾的要求和北京的語言特點(diǎn),創(chuàng)造南北觀眾都能接收的戲劇語言——韻白。這樣京劇便形成了自己的獨(dú)特風(fēng)格,由當(dāng)初的“皮黃”改稱“京劇”。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到同治、光緒年間(1862年-1908年),京劇已經(jīng)在全國盛行開來。京劇藝術(shù)比其他劇種更突出了戲曲集中、概括、夸張的特點(diǎn),形成了念、唱、做、打一套完整體系和統(tǒng)一風(fēng)格,表演時具有鮮明的色彩和強(qiáng)烈的節(jié)奏感。京劇形成的初期,老生最受重視,出現(xiàn)了“老生三杰”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后來又出現(xiàn)“老生新三杰”譚鑫培、汪秋芬、孫菊仙。到了民初,旦角的地位開始變得重要了,出現(xiàn)了“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各行當(dāng)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人物,并形成了京劇流派。
【第92句】:【等米下鍋】(慣)形容窮得沒有糧食吃。也比喻缺乏急需的東西。
【第93句】:【地頭文書鐵箍桶】(諺)地頭:地方上,專指當(dāng)?shù)氐难瞄T。鐵箍桶:用鐵條緊箍的木桶。指當(dāng)?shù)匮瞄T的文書,就像鐵箍的桶一樣牢實,是當(dāng)?shù)厝巳硕急仨氉駨牡摹?也作“地頭的文書,鐵箍的桶”。
【第94句】:【當(dāng)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慣)比喻敷衍了事,得過且過。 也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第95句】:【牛人】“牛人”比喻固執(zhí)且十分傲氣。“牛人”在先秦是一種職務(wù),源自《周禮》。《周禮》記載,地官有“牛人”一職,春官有“雞人”和“龜人”,夏官有“羊人”,秋官有“犬人”。書中寫道:“牛人掌養(yǎng)國之公牛,以待政令,祭祀供享牛;賓客供膳牛;軍隊供犒牛;喪事供奠牛……”意思是說祭祀的時候把牛作為祭品,有賓客的時候招待賓客用牛肉做膳,軍隊打了勝仗犒賞三軍要用牛來犒賞,喪事要用牛來祭奠。看來“牛人”真的與牛有關(guān)。后轉(zhuǎn)義成固執(zhí)、傲氣、脾氣大。“牛人”又稱“牛”。
【第96句】:我在樓下玩,看見了白發(fā)蒼蒼的李奶奶正抱著她那寶貝孫子,就走過去對李奶奶說:“李奶奶,你這么大年紀(jì)了,還抱得動你這胖孫子啊?”李奶奶笑著說:“我是抱孫子,攢金子。”(河南·安陽)
【第97句】:【百聞不如一見】(諺)聞:聽。指聽來的再多,也不如親眼一見真實可靠。 也作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百聞不如一見,百講不如一練。
【第98句】:【給根麥秸稈兒,就當(dāng)拐棍拄】(慣)比喻誤把別人的小恩小惠,當(dāng)成是真心實意。
【第99句】:晚餐少喝水,睡前不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