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神仙不做做凡人——賤骨頭
【第2句】:拔掉屋檐當柴賣——窮極了
【第3句】:【急急如喪家之犬,忙忙似漏網之魚】(慣)喪家之犬:無家可歸的狗。形容驚慌失措、狼狽逃跑的樣子。 也作急急如漏網魚,忙忙似喪家狗。 急急如喪家之狗,忙忙似漏網之魚。
【第4句】:【把眼淚往肚里咽】釋義:有苦說不出來或不愿說出來。例句:為了不影響大家的情緒,她裝著若無其事,把淚水往肚里咽,只是在眼前無人時,才咬著嘴唇無聲地哭一陣。
【第5句】:【七十二行,莊稼為王】(諺)七十二行:泛指各行各業。在各行各業中,農業生產是最重要的一行。指農業生產關系著國計民生,是重中之重。 也作七十二行,以農為本。 千行萬行,莊稼是頭一行。
【第6句】:【木邊之目,田下之心——相思】(歇)“木”邊加“目”為“相”,“田”下加“心”為“思”,合為“相思”。原是一種拆字格,不出后語。指男女相愛慕卻又無法接近而引起的思念。 也作木邊目,心上田——相思。 木旁目,田下心——相思。 目邊之木,田下之心——相思。
【第7句】:兔子上樹——趕急了
【第8句】:熟透了的大麥一夠頭了
【第9句】:【二十四孝】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的“二十四孝”就是中華孝道的典范和樣板。那么,它始于何時,都包括哪些內容呢?二十四孝在歷史上曾有不同的版本,但不同版本重合的比例相當高。在現在流行的版本中,共包括孝感動天、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涌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傭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這二十四個故事,涉及的人物則有帝舜、郯子、老菜子、子路、閔損、曾參、漢文帝、董永、江革、黃香、姜詩、丁蘭、郭巨、楊香、蔡順、陸績、王裒、孟宗、王祥、吳猛、庾黔、唐夫人、黃庭堅、朱壽昌等二十四人。二十四孝的最后兩位——黃庭堅和朱壽昌都是宋代人,所以,這個版本的寫定不能早于宋代。一般認為,二十四孝是由元代的郭居敬輯錄,并且每個故事都賦詩一首,作為課訓童蒙的教材。不過,根據最近的研究,二十四孝至少在北宋中期就已經形成,甚至可能要到唐代。在宋代的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以孝子為主題的壁畫或磚雕,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不僅如此,保存在敦煌的唐末寫本中,已經出現了“二十四孝”的名目,其中甚至包括釋迦牟尼。看來,二十四孝故事的流傳不是一兩個人的有意創作,而是由來已久的一種文化傳承。
【第10句】:【雪水煮豆腐——好不冷淡】(歇)指用雪水煮成的豆腐,又冷又淡,轉指對人很不熱情。
【第11句】:手拿謎條猜不著——執謎(迷)不悟
【第12句】:爺爺常說:“不要把金錢看得太重了,最寶貴的是友情。攢下銀錢催命鬼,交下朋友護身符。”(吉林·農安)
【第13句】:【兩面派】現在人們常用“兩面派”來指那些口是心非、善于偽裝的人。那么,“兩面派”一詞是怎么來的呢?這要追溯到元朝末年。當時,元軍和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在黃河以北展開了拉鋸戰爭,讓老百姓苦不堪言,哪方來了都要歡迎,都要在門板上貼上紅紅綠綠的歡迎標語,軍隊來得勤,標語也換得快。豫北懷慶府人生活本來就很困難,老寫標語也是勞民傷財,于是有人想出了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用一塊薄薄的木板,兩面寫字,一面寫上歡迎元軍“保境安民”的標語,另一面寫上歡迎義軍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標語,哪方軍隊來了,就翻出歡迎哪方的標語,既省錢,又方便。有一次,朱元璋的大將常遇春率軍進駐懷慶府,進城見家家戶戶門口五顏六色的木牌上滿是歡迎標語,心里非常高興。可是一陣狂風刮來,有些木牌翻轉過來,歡迎元軍的標語露了出來。常遇春氣極之余,下令將凡是掛兩面牌的人都滿門抄斬。 “兩面派”就是從懷慶府的“兩面牌”演變過來的。這種演變既有“派”和“牌”音同的演變,又有“不斷變換嘴臉”內容相同的演變。但,這種演變冤枉了“兩面牌”,當時老百姓掛兩面牌是因被逼無奈,而真正的“兩面派”者才心術不正。
【第14句】:小弟弟總不好好吃飯,有時媽媽說一百句好話也難喂下點東西。鄰家奶奶說:“一個豬娃不吃糠,兩個豬娃吃得香。小孩子吃飯,得攀著比著才吃得香。”(河南·新野)
【第15句】:啄木鳥——嘴硬心軟
【第16句】:【沒肚皮攬泄藥】(慣)攬:拉到自己身上來。餓得肚子都癟了,還要用泄藥。比喻多此一舉。
【第17句】:以財為草,以身為寶。
【第18句】:【墻里開花墻外紅】(諺)花在墻里開,卻向墻外展現它的鮮紅艷美。 比喻人或事物往住在當地不受重視,在遠處卻影響很大,非常吃香。
【第19句】:【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無法相處,不能合作。成語:勢不兩 立。浩然《艷陽天》:“這一回,你這美夢就不用想做成,有你 沒我,有我沒你!拼了!”
【第20句】:星期天,我在家看爸爸畫畫。很快,一棵牡丹畫成了;然后,爸爸又在旁邊畫上了一些紅棗。接著,他一邊題字一邊說:“你看,牡丹花好空入目,棗花雖小結實多啊!”(河南·鄭州)
【第21句】:【請來菩薩忘了佛】(慣)菩薩:佛教稱修行到一定程度、地位僅次于佛的人。佛:佛教稱修行圓滿的人;也專指佛陀,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比喻忘恩負義,過河拆橋。
【第22句】:【船大好壓浪】指大了顯得穩當。《北京日報》(1986,1. 24):“中國十億人,是艘大船,不如船小好調頭,所以改革是 害不得急性病的。但是還有一條,是船大好壓浪,這一年的 事實就證明了這點。幾股不正之風,幾排橫里來的浪,是不 容易搖動這條大船朝著改革方向開進的。”
【第23句】:孩子望過年——常盼那一天
【第24句】:【靴里無襪自得知】(諺)光腳穿上靴子,別人看不出,自己是知道的。 泛指做下瞞人的事,自己心知肚明,無法瞞過良心。
【第25句】:【 勝敗兵家常事】謂有勝利,也有失敗。一帆風順的事情 是沒有的。或說:沒有常勝將軍。明代《水滸》:“哥哥休憂: 勝敗乃兵家常事,何必掛心?別生良策,可破連環軍馬。”
【第26句】:【萬萬歲】在古代,天子或皇帝稱為“萬歲”,諸侯或親王稱為千歲,“萬萬歲”稱誰呢?太上皇?顯然不是。“萬萬歲”不過是對皇上的阿諛奉承之詞。那么,它是怎么來的呢? “萬萬歲”一詞,出現于唐朝。相傳武則天稱帝后,特別喜歡別人吹捧她,借以抬高自己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鑾殿召集翰林院眾學士,出題答對。她脫口出了上題:“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眾學士搜腸刮肚,對答了幾十句,武則天都不滿意,甚覺掃興。這時一位慣于拍馬屁的學士看出她的心思,忙吟答道:“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武則天聽了十分滿意,推為杰作。從此,“萬萬歲”一詞就流傳于朝野,歷朝歷代如此。
【第27句】:【牛打江山馬坐殿】享受別人的成果。或說:人打江山狗 坐殿。成語:坐享其成。韓志君等《籬笆·女人和狗》:“咱們 倆,憑什么在這兒給別人當驢使,讓他們牛打江山馬坐殿?”
【第28句】:【 沒有不倒的捻】捻轉捻捻轉,兒童玩具,用手捻中軸,使迅 速旋轉。借指人不會永遠走運。李準《黃河東流去》:“天下 沒有不倒的捻捻轉,總有一天,要叫老蔣知道知道老百姓是 不能得罪的!”
【第29句】:【唱戲的不瞞打鑼的】釋義:比喻關系密切或相互合作干事的人不必相互隱瞞。例句:過了幾天,楊大肚子按照藥葫蘆的吩咐把幾個親信的班長叫到他家里,大吃大喝一頓之后,說:“唱戲的不瞞打鑼的,跟兄弟們商量件事情。”
【第30句】:八十歲婆婆穿襪子一老一套
【第31句】:我和媽媽這幾天花錢如流水,爸爸提醒道:“我在東溝摸魚,你們在西溝扔。咱們還得節儉點啊!”(江蘇·通州)
【第32句】:【 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同一水平上發展。《天意》:“一個 傍大款和一個不傍大款的模特兒,永遠不會站在同一起跑 線上。”
【第33句】:【賭錢場上無父子】(諺)指一上賭場,就只認輸贏不認人,往往連父子關系也不顧及了。 也作賭場無父子。 賭博場上無弟兄。無弟兄:指連親兄弟也不認。
【第34句】:藕斷絲連——情意纏綿
【第35句】:【老鼠尾巴——發不粗長不大】(歇)發:本指生長,轉指發跡、發達、發展。指發不了跡,不會有大的出息。
【第36句】:【省了一把鹽,酸了一缸醬】(諺)制醬需鹽,為節省一把鹽,卻使一缸醬發酸報廢。比喻在不該節省的地方節省,結果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第37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慣)比喻看問題片面,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體或全局。
【第38句】:【財去身安樂】(諺)去:失去。失去了錢財可以換來自身的平安康樂。舊時對失去錢財的安慰語。 也作“財去人平安”。j
【第39句】:世界地圖吞肚里——胸懷全球
【第40句】:太平間抬出的人——不行了
【第41句】:【海上無風三尺浪】見“大海無風三尺浪”。
【第42句】:【春雨貴如油】(諺)指春天的雨水,對農田就如膏油一樣貴重。
【第43句】:鐵匠店開門——動手就打
【第44句】:【人不親土親,河不親水親】釋義:同鄉人親切,好說話,好辦事。例句:“俗話說,人不親土親,河不親水親,都是鄰家鄰舍,一出門就見面,胳膊肘折了總要袖子蓋,事情已經做到了這步田地,大家商量著辦吧,怎么著好怎么著來。”
【第45句】:【牽動荷花帶動藕】事物有聯系。類似的:索著藤瓜要動。 《人民日報》(1982,8,10):“牽動荷花帶動藕,生動地說明了 事物的有機聯系。”
【第46句】:老師讓我們用“格外”造句。我在練習本上寫了一句這樣的話:“楊輝把字寫到了‘格外’。”老師看后笑著說:“你這是離開座位迷了路,不走正門跳窗戶。”(河南·鄢陵)
【第47句】:【吃人家碗半,被人家使喚】(諺)哪怕是吃了人家半碗飯,也必須服從人家的指使。指得了人家的一點好處,就得為人效力。 也作吃人一碗,聽人使喚。 吃誰家的飯,歸誰家管。 吃人茶飯,與人擔擔。
【第48句】:【趕鴨子上架】(慣)鴨子本不會爬高,卻硬趕著它向高高的架子上爬。比喻強逼別人做力所不能及的事。 也作打鴨子上架。 拿鴨子上架。
【第49句】:太陽底下點蠟燭——浪費
【第50句】:【屬狗熊的——記吃不記打】(歇)指人只貪圖眼前利益,不記取挨打吃虧或受苦難的教訓。含譏諷或責罵意。
【第51句】:【又想吃,又怕燙】想得到好處,又有顧慮。類似的:又想 吃油糕,又怕膩了嘴。成語:瞻前顧后、畏首畏尾。老舍《四 世同堂》:“哼,瞧瞧咱們吧,咱們是又想吃,又怕燙。像咱們 這樣兒的,一輩子也發不了。”
【第52句】:肚臍眼貼膏藥——貼(鐵)了心
【第53句】:【只顧羊卵子,不顧羊性命】(慣)為了取得公羊的睪丸,不惜把羊殺死。形容人生活奢侈,貪婪殘忍。 也比喻為了眼前利益,不惜損害長遠利益。
【第54句】:【橫挑鼻子豎挑眼】釋義:挑:挑剔,找毛病。比喻百般挑剔。例句:這樣一來,冷鐵冰的很多行為,都不受胡區干的喜歡,他覺著有冷鐵冰這么個說直理又認死理、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人,給工作帶來許多麻煩。
【第55句】:【金剛鉆小,能鉆瓷器】釋義:比喻人雖年輕或沒有名氣,卻很有本領。例句:金剛鉆小,能鉆瓷器。我聽說那岳元帥十三歲在內黃歲武考,獨占鰲頭。
【第56句】:【水漂的瓜菜,風落的梨子】釋義:比喻失勢,振作不起來。例句:素寒這才說:“他們既編造小集團,你我自然是主要成員,可我不是為自己難過。我是水漂的瓜菜,風落的梨子,算個什么呢!可嘆你南征北戰多年,負傷回來,靠自己勞動生活,不要公家補助,一心為集體,一心斗地主,還落這種下場。”
【第57句】:【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做事無論是出于愛還是恨,都 要做到底,有效果,不能半途而廢。明代《水滸》:“魯智深 道: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灑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滄 州!”
【第58句】:【打要打金剛,壓要壓霸王】(諺)金剛:護佛力士。霸王:楚霸王項羽,勇力蓋世。指是英雄好漢就要敢于向強者挑戰,打壓弱者是卑劣的行為。
【第59句】:大海里扎猛子——有本事盡管使
【第60句】:【東門不開西門開】這兒不通那兒通,總會有出路。《法制 文萃報》(1999,6,14):“(危機感)無論對國家,還是對個人, 都會有。但有一條:東門不開西門開。”
【第61句】:【 沒有空城計,退不了司馬懿】諸葛亮令馬謖鎮守街亭。街 亭失守,司馬懿進兵西城。西城兵力空虛,諸葛亮用空城計 嚇退了司馬懿。事出《三國演義》。指有高明的辦法來對 付。電視劇:“沒有空城計,退不了司馬懿。沒有這一招,也 對付不了馬司令。”
【第62句】:盧生借枕頭——黃梁一夢
【第63句】:老天爺不下雨——靠自澆(覺)
【第64句】:烏鴉唱畫眉調——聽來不對勁
【第65句】:【一身骨頭兩層皮】(慣)形容人瘦得皮包骨。
【第66句】:【教會徒弟,餓死師父】指職業上的競爭。徒弟年輕,一旦 有了本領,師父就可能失業。類似的:三步留一步,免得徒 弟打師傅。海外梁厚甫《海客隨筆》:“何以古人有私心,因 為在封建時代,有教曉徒弟,餓死師父的說法,以書鳴世者, 往往不想把秘訣教人。”
【第67句】:光身雞打架——口口是肉
【第68句】:兔子看人——紅眼了
【第69句】:【北上、南下】說到“北上、南下”人們自然聯想到當年紅軍北上抗日或解放軍南下解放海南島。為什么不能反過來說呢?這種以北為上、以南為下,對方位的稱謂習慣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在我國古代的禮儀中以北為尊,尊者為上,其位置為“上位”,也叫“上首”。帝王會見群臣時,坐北朝南,叫做“南面稱王”;臣子們朝見帝王時,則須背南面北,叫“北面稱臣”。例如《易經-說卦傳》日:“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古代拜師學藝,以及其他一些莊重場合,在行禮時也均按北南方位為尊卑、上下施禮。在建筑上也是以北為上,北屋為上屋。由于在我國古代禮儀中,北為上,南為下,人們在稱渭北、南地理方位時,便借用禮儀中的稱謂習慣,稱北方為上,南方為下,久而久之,約定俗成,遂成了地理方位的稱謂用語了。如地圖上的方位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第70句】:城隍廟的泥像——坐一輩子
【第71句】:【水深不響,水響不深】(諺)水深的地方東西掉下去沒響聲,東西掉下去有聲響的地方水不會深。比喻品德厚重、學識淵博的人絕不淺露,好自我炫耀的人往往缺德少才。
【第72句】:【冰炭不同爐】釋義:兩者不能共處。例句:她自從和武大郎配為夫妻,當然是冰炭不同爐:一個是絕色的美人,一個是滿臉的麻子,而年齡又不相當,心里怨恨極了。
【第73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百足之蟲,指蜈蚣。蟲身截為幾段, 爪子仍能活動。指富貴者衰敗后仍有余力,不會完全垮臺。 清代《紅樓夢》:“古人有言: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雖說 不似先年那樣興盛,較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氣象不同。”
【第74句】:【內有斗秤,外有眼睛】(諺)家里的財物多少,有斗有秤,可量可稱;外人雖無斗秤,卻有眼睛看得分明。指一個家的錢財多少,四鄰八舍的人們看得一清二楚。也指一個人的人品行為,瞞不了周圍的人。
【第75句】:【千尺有頭,百尺有尾】(諺)繩索再長,總是有頭有尾的。比喻任何事情有開頭也有結尾。也比喻做事得順著次序,有頭有尾,不可亂套。
【第76句】:【隔層肚皮隔垛墻】(諺)隔著一層肚皮,就像隔著一堵墻一樣,有著極大的隔閡。舊指婦女對待非親生兒女會百般歧視,加以虐待。 也作隔重肚皮隔重山。 隔層肚皮隔層山。
【第77句】:【各人腳下都有一條路】(諺)每個人的腳下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借指人的生命歷程,要靠自我選擇,自我奮進。
【第78句】:猴兒下竹竿——溜到底
【第79句】:【背黑鍋】(慣)比喻被冤枉,代人受過。
【第80句】:【蘿卜花了肉價錢】釋義:比喻成本過高,劃不來。例句:“便宜?如果把所吃的谷子算上去,那就‘蘿卜花了肉價錢’不合算……”童少英將不合算的道理,算給越華聽。
【第81句】:【好賬不如無】(諺)好賬:別人不討還的債。借人家的債,即使人家不討還,也總歸是個負擔。指不負債是最輕松自在的。
【第82句】:【提著頭過日子】(慣)比喻時時處于危險的境地。
【第83句】:到了種麥的時候,爸爸非常著急。媽媽卻說:“霜降種麥.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遲。還早著呢!”(河南·博愛)
【第84句】:【鼻子翹上天】(慣)形容人驕傲自大,目中無人。 也作“鼻子朝天”。
【第85句】:打蝦錢,買煙抽——水里來,火里去
【第86句】:【見縫兒就鉆】鉆,兼指鉆營,想方設法占便宜。相關的: 找空子下蛆/水銀瀉地,無孔不入。類似的:見縫兒就鉆,不 知道背能不能過去。老舍《東西》:“永遠勸人多掙錢,永遠 教給人見縫子就鉆。”
【第87句】:耗子啃茶壺——滿口是瓷(詞、刺)
【第88句】:【蒼蠅包網兒——好大面皮】(歇)網兒:網巾,用來攏住頭發的頭巾。面皮:本指臉面,轉指體面、情面。譏諷人自以為面子很大。
【第89句】:春季的一天,我和媽媽去田里插秧,天突然下起了雨。媽媽說:“這個鬼天氣,真沒用。”該插晚稻了,太陽火辣辣的,又聽媽媽說:“這個鬼天氣,要你晴又不晴,要你雨又不雨。”我奇怪地問:“媽媽,為什么插早稻要天晴,而插晚稻又要下雨呢?”媽媽說:“早禾不怕火燒天,晚稻不怕水淋田。”(江西·全南)
【第90句】:吃飯的時候,小姑給我盛粥。最后,鍋里還剩下一點又盛給我了。她說:“寧叫糊涂‘黃面稀飯’撐死人,不叫糊涂占了盆。”(山東·莒南)
【第91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見“拼得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第92句】:【無娘兒,天照應】(諺)沒有親娘照料的孩子,無人疼愛,只靠老天關照。指沒娘的孩子很可憐,沒有母愛。也指沒娘的孩子過早地懂得人間的辛酸苦難。
【第93句】:【河水不犯井水】釋義:犯:侵犯,干擾。比喻互不相干。例句:我從中作保,今天你倆河水不犯井水,互不相擾,各奔東西不行?
【第94句】:吹喇叭打鼓——各有各的調門
【第95句】:以前我不喜歡吃蔥和蒜,嫌它們太辣。后來,媽媽說:“常吃蔥和蒜,疾病身不沾。”從此我愛生吃蔥和蒜了,因為我不喜歡生病。(吉林·白城)
【第96句】:姐姐鼓勵正學裝潢設計的弟弟說:“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只要腳踏實地地干,就會越來越有出息。”(湖北·鐘祥)
【第97句】:【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慣)比喻不管環境或處境多么惡劣、危險,都處之泰然。 也作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任他風波險,穩坐釣魚臺。
【第98句】:打蛇不死打蚯蚓——醫大欺小
【第99句】:【打春】為什么把“立春”叫“打春”?據傳,自從神農氏嘗百草分五谷,開始了農業,前三皇后五帝都很重視,到周朝的時候,把務農的事提到朝議上,一面制歷,一面責令地方官每年要舉行迎春儀式。立春的前一天,地方官員來到郊外,聚集鄉民,設上供桌,燒香磕頭,在供桌前做一個土牛,讓扮作“勾芒神”的人舉鞭打土牛,把這土牛稱作“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懶惰,迎來一年的豐收。后來出現了打紙牛,用紙糊條牛,里面裝著五谷,就把這紙牛叫春牛,仍舊在立春前一天,叫“勾芒神”打紙牛,牛倒了,紙爛了,五谷四下流,象征打出了一年的五谷豐登。后來,據說一個清廉的大官犯了罪,把他貶下去做小官。上任那天,正是迎春的日子,他看到地方官在郊外聚眾舉行迎春儀式,鞭打紙牛,覺得可笑,提筆寫了《春牛榜子》詩半首:“不得職田譏欲死,兒儂何事打春牛?” 他上任后,不再做那種可笑的事了,真心地關心起農事來。來年他把迎春儀式移在了立春那天,不再糊紙牛,搬來了犁子,拉來了黃牛,立春時刻到來時,他迎天扯了個大響鞭,牛走了,犁動了,春耕開始了。他的改革措施得到百姓的擁護。他回到衙里,有了詩興,提起筆來,在上年寫的《春牛榜子》下邊又添了兩句:“歲首常思盤中餐,脆鞭一響打出春。” 就從這兒開始,人們把立春那天叫“打春”。雖然現在不再舉行迎春儀式了,可是,“迎春”、“打春”的叫法依然如故。
上一篇:創建文明村成效簡介(通用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