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凈塵問禪師:師父,雖善惡有報,但為何惡人總遲報?禪師答:未遲,當下已報。凈塵言:請師父開示禪師說:為惡之人,殃雖未至,心性已損;為行善積德,身心泰然如處天堂,為非作歹,衣影抱愧當下猶在地獄。凈塵說:失心果報甚重。禪師嘆: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又曾繞過誰?。
【第2句】:【關于清心的禪語】面對浮躁的塵世,要學會讓靈魂安靜,少些追逐的欲壑。曾經的得失,都一笑而過吧,不必計較太多,只要精神上沒有枷鎖,比再多的擁有都要強上百倍。適時地走進寂寞,仔細地咀嚼孤獨,讓思維沉淀下來,把人生歸到零點,讓自己在悲苦中多些樂觀,在困境中多些豁達。
【第3句】:假使世間一切眾生都不知報恩,普度眾生的菩薩對他們也不會有任何嫌恨,而且不圖一絲回報,還會繼續幫助他們消除煩惱與痛苦。——布袋和尚
【第4句】:【禪心佛語】世事就是倆字:福禍。倆字半邊一樣,半邊不一樣,就是說倆字牽著。就好比多面的籮筐,哐當搖過去的是福,呢當搖過來的就是禍。凡遇好事的時光甭張狂,張狂過頭了,后邊就有捐事;凡遇到捐事的時光也甭亂套,忍過了,受過了,好事跟著就來了。
【第5句】:中國傳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倫理觀念,即是大愛長情的慈悲仁懷。愿人人轉迷為覺,把普天下的長者都視為自己的父母,年幼者都當做自己子女般愛顧。心胸擴大,情愛就不會局限在狹窄的范圍內,則家庭、社會自然祥和。
【第6句】:【禪心佛語】生命就是一場永無休止的苦役,不要懼怕和拒絕困苦。超越困苦,就是生活的強者。所以,在人生旅途上,橫的豎的都是路,苦的笑的都是歌。高山平地都要走,苦辣酸甜都要嘗。任何經歷都是一種積累,積累的越多,人越成熟。經歷過困苦的磨煉,生命有強度;經歷過挫折的考驗,生命有亮度。
【第7句】:【禪心佛語】人生的路途上,便是不斷地相送與相別;于是,在人生的客棧里,永遠扮演一位匆匆的過客,來不及留戀和回味,就像來不及在流星消失前許一個愿。
【第8句】:【禪心佛語】弟子問孔子,有何字能受用一生,孔子予弟子一字恕。常在想,圣人若僅只是教導弟子寬容忍讓,為何不送他“容”或者“諒”再者“忍”呢?慢慢的才懂“恕”字的內涵沉蘊,才明白只有如是放下的心,才有無處惹塵埃的覺,自然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智慧與慈悲,人生自然喜悅。
【第9句】:愿意幫助別人,并在需要的時候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幫助,可以說是人之常情。而真正豁達睿智的人,在幫助他人的時候,應該懷著一顆平常心,不要時時覺得自己在行善,覺得自己在物質和道德上都優越于他人,應該想自己只是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比起更富者,你是窮人;比起更善者,你是凡人。
【第10句】:【禪心佛語】生活里,常常是那些害怕、擔憂乃至恐懼的念頭,阻礙了生命的喜悅。當你感到某種壓力快要壓垮你的時候,你需要回到內心,好好觀照一下,這壓力到底來自哪里?此心直似水中月,若覓所處無所處。當你停止顛倒夢想,讓心澄凈下來時,一切籠罩在你心頭的霧霾都會悄然散去,留下的只有澄明、自在、歡喜。
【第11句】:生活的禪法在于觀察與包容、喜悅與平靜。禪是生命的自在,禪是生活的灑脫,禪是內心的無礙,從心地到生活的活潑運用,豁達而自在的生活方式,更是對生命積極嶄新的詮釋。
【第12句】:【禪心佛語】困難是難免的,這個世界本來充滿著矛盾,困難時時有,事事有。就看如何對待它。有了困難,要客觀分析它,深入地研究它,從中得出問題的關鍵所在,從而采取對策,吸取經驗,爭取下次不再發生。做到吃一塹,長一智。
【第13句】:【禪心佛語】透過生死,才會明白健康的重要。透過得失,才會明白淡泊的重要。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苦苦追求的那些,原本是完全可以放棄的。人生難免會有所迷茫,只要明白自己是從哪里來,最終要到哪里去,就什么都不迷茫了。多點淡然,少些虛榮,活在真實,活得自在。
【第14句】:不敢向生活提出問號,那么生活就會給你換上句號。活得輕松,任何事都作一個最好的打算和最壞的打算。人沒有完美,幸福沒有一百分,人生的路上,不要艷羨他人,不要輸掉自己。時間就是生命,所以我們必須珍惜寶貴的生命,執著地守候生命中每一個必經的十字路口。生命,永不言悔。
【第15句】:【禪語人生】我們會加入一個團體,那是因為我們覺得它還不錯。大家一起來努力,每人每天都有分內的工作要完成,都有團體給他的配額可以領。我覺得這種做法很實在。
【第16句】:【禪語人生】真正具有菩提心的人,即便遭受再大的痛苦與磨難,也絕不會生起嗔恨等惡念,反而會依靠這種外緣力使善法自然增上。有人傷害你,修忍辱的機會來了;有疾病、災難,消業的機會來了。菩薩是這樣認為的,我們不知道是怎么認為的。
【第17句】:能夠用一雙溫暖,平和的眼睛注視自己走在這個彼此需要關懷,善待的時代。同別人一樣,也許自己可能需要承擔和背負一些言不由衷的傷感,但同時也給生命傳遞一份堅定和希望的內涵,如此走過,自己的內心相伴歲月的這一段時光。
【第18句】:【佛心禪語】無始輪回以來,我們在自己的生命中,積淀r根深蒂同的相續習氣,是我們不斷陷入煩惱痛苦的生命之流的惡因,也成為了我們獲得解脫的阻礙。若我們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缺乏佛法這味甘露妙藥,那我們可能是誤入歧途,充滿迷惑的。就像盲人獨自走在空曠的荒野中一樣,只會迷失方向。
【第19句】:【禪語感悟人生的文案】采一縷陽光,溫暖自己;掬一捧清泉,滋潤自己;拂一袖花香,芬芳自己;看一夕霞光,絢麗自己。用一種好心情,活一回自己的美麗人生。
【第20句】:佛日千光恒照世,利益群生度有緣,無緣不睹佛慈光,猶如盲者無所見。《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報恩品譬人吞服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當出,供養十力諸功德,滅惑必至金剛智。如干草積等須彌,投芥子火必燒盡,供養諸佛少功德,必斷煩惱至涅槃。《華嚴經》卷五十二,如來出現品
【第21句】:【佛心禪語】做人要簡單,不沉迷于幻想,不茫然于未來,走今天的路,過當下的生活。不羨慕繁華,不刻意雕琢,對人樸實,做事踏實;不要太吝嗇,不要太固守,懂得取舍,學會付出。不讓心靈負重,不去偽裝精神,步履輕盈,快樂常在。不貪功急進,不張揚自我,成功了低調,失敗了灑脫。簡單,才會活出真我的風采。
【第22句】:【禪語人生】睜開眼就看別人,不看自己,忽略了自己,一生都在看別人,為別人而活,活在別人的喜怒哀樂之中,失去自己。殊不知,眼見耳聞心想,無論巨細美丑皆是一心無別。是一心在作怪,是一心在變現差別相而已。明白一心無別,就能找回自己。
【第23句】:真正的菩薩存在于人們的心中,他是慈悲與善良在人們心中的人格化,所以菩薩就在我們的身邊。舍近求遠去尋找理想中的菩薩,是永遠也找不到的,那只能使自己失去寶貴的生存機會。
【第24句】:【禪語人生】一個人總在仰望和羨慕著別人的幸福,一回頭,卻發現自己正被別人仰望和羨慕著。其實,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里。幸福這座山,原本就沒有頂、沒有頭。你對自己所擁有的財富認識越深,幸福感也就越強。
【第25句】:【禪心佛語】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別人的扭曲與是非。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
【第26句】:【佛心禪語】《虛云老和尚法匯》中曾經這樣說,“假使熱鐵輪,于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除了虛云老和尚這樣的說法以外,我們也還要對于宗門心法五要的第五部分“不忘初心”做一番解讀。
【第27句】:【佛心禪語】高僧的心里突然閃出一個奇怪的念頭,他不相信眼前這個青年能真的了卻塵緣,一心向佛。于是,高僧拿出一個早已蒙塵的銅鏡,遞給青年,說:“佛門凈地,纖塵不染。既入空門,塵緣必了。這面鏡子就象是你的心,如果能擦凈,就請你再來。”
【第28句】:佛說,清靜得福報。世人飽受塵世喧囂之侵擾,遭受嗔怒怨恨之毒害,難以享受清靜之福。只有保持心中安寧,方能擺脫私心雜念,方能修身養性,得清靜之福。
【第29句】:【禪語人生】要真正了悟我們需要禪修,時間與心,這些全都是有主客體的,結合主客體是最困難的一件事,是無法通過僅僅看一本書來體會的,你必須思維和禪修。
【第30句】:【心靈禪語】人生在世還是學豁達些好,別總生活在過去,不要把曾經的不開心延續到未來的歲月里。“難得糊涂”不是一句口號,它真的是一部可以打開心胸得到快樂的寶典。人生本來就如一場夢,所有的是非恩怨、愛恨情仇、對錯得失,有哪一樣到最后不是化成一縷煙一陣風呢?
【第31句】:惡友相得,復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處,三者誘他家人,四者圖謀他物,五者財利自向,六者好發他過,是為惡友六失。若長者,長者子習惡友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長阿含經》卷十一,《善生經》
【第32句】:【禪語感悟人生的文案】人生有四門必修課:一是善良。做人不一定要轟轟烈烈,頂天立地,但一定要善良真誠。二是快樂。世上沒有絕對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樂的心。三是踏實。踏踏實實做人,實實在在辦事,多一些努力就多一些成功的機會。四是正直。為人正直,做事正派,坐得端、行得正,堂堂正正才是立世之基。
【第33句】:【禪語人生】有些學佛人重視打坐,卻忽略行善積德、播撒福報。這就像在缺乏燃料的情況下取火,不可取。若修行的資糧福報不夠,無論如何打坐,也產生不了任何定力,成就不了任何境界。
【第34句】:當我們以正面心態去修行,即使做世間瑣事,也會成為獲得解脫的緣;當我們以負面心態去修行,即使行佛教事業,也會成為墮落惡趣的因。
【第35句】:【星云大師教人學認錯】人常常不肯認錯,凡事都說是別人的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其實不認錯就是一個錯。正確的對象可以是父母、朋友、社會大眾、佛祖,甚至向兒女或是對我不好的人認錯,自己不但不會少了什么,反而顯得你有度量。習認錯是美好的,是一個大修行。
【第36句】:【禪語人生】有些人一醒過來,心里就會充滿一種沒有辦法解釋的焦慮。這種感覺可以有各式各樣的原因,有的是因為小時候父母或兄弟姊妹對他不好,還有的是曾經遭到性侵害,人家對他們施暴,他們卻說不出來。漸漸地,他們心里就會生出一種恐懼,因而感到痛苦。
【第37句】:我們誰都不知道,誰會與誰相遇。那些路過的風景,只是眼前掠過的一道光。轉眼,即逝。每一天,在等待與期望中而過,每一天,都與陌生人擦肩而過。我們不斷的遇見,彼此的臉龐在那段路上開始捻熟,我們不斷的錯過,熟悉的臉龐開始遺忘。誰不是誰的陌生人?我又是誰的陌生人呢?
【第38句】:【禪心佛語】快樂不是奢侈品,而是日用品。容易滿足的人,總是活得簡單快樂;欲望過多的人,往往過得愁容滿面。快樂和煩惱,只能來一個,你拉著一個不放,另一個自然不會來。讓別人快樂是慈悲,讓自己快樂是本分。
【第39句】:【國學經典《論語》】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第40句】:【佛家經典禪語文案】我們要輕輕的走路、用心的過活;我們要溫和的呼吸、柔軟的關懷;我們要深刻的思想、廣大的慈悲:我們要愛惜一株青草、踐地唯恐地痛。這些,都是修行。
【第41句】:【禪心佛語】每個人都要面對生老病死,誰都逃避不了,誰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科學家、哲學家解決不了,有錢有權也解決不了,只有用佛的智慧,用佛法的教育,面對現實,什么問題都能解決。
【第42句】:【禪語人生】修行的實質并沒有任何奇特的地方,它的實質就是反復的深入我們的心相續,并且改變它,否則,這個寶貴的人身會被浪費,你用一生的時間追逐自己的念頭,執著它所創造的輪回,實際上,就是在夢幻中迷失自己而不自覺。每天從細微的小處著手,不要奢望神奇的輝煌,看穿這些虛榮的把戲,仔細觀察自己的心吧。
【第43句】:【禪心佛語】放下最初那一執著的貪念,回歸到無限廣大的平等。愿慈悲圓滿無礙的智慧光明,遍照十方幽冥無有邊際的國土,有緣無緣的沉溺惑業所纏眾生,普皆蒙我藥師如來愿海攝受,共入甚深廣大平等的薩婆若海,那摩藥師琉璃光如來,那摩藥師琉璃光如來,那摩藥師琉璃光如來。
【第44句】:【禪心佛語】生命和生活自古是兩個形影不離的好友,擁有生命,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擁有生活,才能襯托出生命的多姿多彩。生命如花,咤紫嫣紅;生命如歌,美妙動聽;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詩,意境深遠,絢麗多彩。
【第45句】:【禪心佛語】成佛并不是要從外面去求。向外只會越走越遠,越求越得不到。因為,最初入迷的時候,就是一念向外攀緣,立了法見;之后不斷地奔逐,波波浪走;結果輪轉了一世又一世,始終無有了期。現在既然要回歸本來,就不必再向外求。正所謂“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第46句】:【禪心佛語】兩人談完話之后,他把所有財產都送給了妻子,只留下西塔琴在身邊。因為他仍然對它充滿了強烈的貪著,而所有的理性分析都無法去除這樣的貪著,然后他就啟程去尋找老師了。
【第47句】:【禪語人生】一樣的眼睛,有不一樣的看法;一樣的耳朵,有不一樣的聽法;一樣的頭腦,有不一樣的想法;一個人的黃昏,依然美麗,可是很短暫;一個人的陽光,依然明媚,可是不溫暖;一個人的工作,依然忙碌,可是很寂寞;一個人的生活,依然有規律,可是沒驚喜;一個人的道路,依然有方向,可是很漫長。
【第48句】:【禪心佛語】釋道成“走過了這個古剎,又走過了那個廟宇,拜訪了這位高僧,又拜訪了那位大德,還未停下的行者,你可否知道?你就是你一生尋找的佛。虔誠的跪拜,恭敬的上香,那是虔誠的我在恭敬“真正的我”。迷惑的佛在找清醒的佛,忘記的佛在認本來的佛,因為迷惑,你認不出了自我,修行是一個回歸自己的過程。
【第49句】:【禪心佛語】浚流:譬喻四種煩惱的瀑流,分別為欲流(五欲)、有流(三種存在,即欲有、色有、無色有)、見流(諸多邪見)、無明流(無知及五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