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鑄《生查子·陌上郎》閱讀題答案及創作背景和賞析
生查子·陌上郎
賀鑄
西津海鶻舟,徑度滄江雨。
雙艫本無情,鴉軋如人語。
揮金陌上郎,化石山頭婦。
何物系君心,三歲扶床女。
【第1句】:這首詞的前四句描寫了怎樣的送別場景?運用了什么手法?(5分)
【第2句】: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6分)
參考答案
【第1句】:描寫了一幅渾茫開闊的滄江煙雨送別圖。(2分)手法:①融情于景。前兩句寫了一幅煙雨迷蒙的畫面,把景色和心情都涂上一層黯淡的色彩,仿佛天地間都充塞著茫無別際的離愁別恨。②移情于物(襯托、擬人)。詞人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出人意料地把雙櫓搖動時連續而又低沉的鴉軋聲當作觸媒,產生“荒誕”而又入情的設想。雙櫓本是無情之物,此時卻也像懂得人的心意,以物語言已情,越發凸顯出抒情主人公心中的孤寂與痛苦。(兩種手法只需要答出其中一點,即可得3分。)
【第2句】:本詩塑造了一個癡情而被棄的怨婦形象。(1分)上片前兩句運用“徑”字,寫出浪子不顧氣候惡劣,雨急浪險,徑直離開,并以雙櫓仿佛在出聲告別襯托人的無情離開,渲染了悲涼的氣氛。(2分)下片寫出棄婦無奈的牽掛與譴責,“揮金”與“望夫石”的典故,對比鮮明,令人感嘆一方無行、一方堅貞,一方薄幸、一方癡情。最后以反詰的形式委婉地譴責負心漢,以家中還有剛剛能夠扶著床沿走路的三歲女兒來進行勸喻,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3分)
創作背景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秋,賀鑄在和州(今安徽和縣一帶)任管界巡檢(負責地方上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捕捉盜賊等的武官)。雖然位卑人微,卻始終關心國事。眼看宋王朝政治日益混亂,新黨變法的許多成果毀于一旦;對外又恢復了歲納銀絹、委屈求和的舊局面,以致西夏騷擾日重。面對這種情況,詞人義憤填膺,又無力上達,于是揮筆填詞,寫下了這首感情充沛、題材重大、在北宋詞中不多見的、閃耀著愛國主義思想光輝的豪放名作。
賞析
《生查子·陌上郎》是由宋代賀鑄所作,運用將物擬人、以物喻言以情的手法,以“艣語”譴責、批判了玩弄女性的負心之徒,對于被侮辱、遭損害的不幸女子予以深切同情。此詞是運用將物擬人、以物喻言以情手法的代表。
起首兩句,濃墨重彩地描繪出一幅滄江煙雨送別圖。在一派煙雨之中,那艘輕捷的`船兒離開渡口,徑直地渡過滄江,消失在迷茫的遠方。這里,詞人沒有直接去寫送者和行者,更沒有直接去寫送者的悲慟和行者的決絕,而只以津、舟、江、雨所組成的渾茫開闊的圖畫把二者都包容在其中。詞人在“度”之前加一“徑”字,大有深意,尤言即使是妻悲女啼,情意綿婉;即使是氣候惡劣,雨急浪險,船還是一點也不猶豫,一點也不留戀地徑直而去。
以下兩句,詞人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出人意料地把雙艣(即櫓)搖動時連續而又低沉的鴉軋聲當作觸媒,產生“荒誕”而又入情的設想。連這本無生命,本無感情的“雙艣”。
過片為“艣”“人語”之內容,實際上也就是詞人的內心獨白。前兩句用典,以對偶句出之。劉向《列女傳》:魯人秋胡外出作官,五年乃歸。未至家,見路旁婦人采桑,悅之,以金引誘,遭婦堅拒,回家后始知為其妻。這里借秋胡以指那些用情不專、二三其德的男了。又《太平寰宇記》卷一○五《太平州·當涂縣》載:“望夫山,在縣西四十七里。昔人往楚,累歲不還,其妻登此山望失,乃化為石。”這里指純樸堅貞、忠于愛情的妻子。這兩個各自獨立完整的故事,現在被詞人借雙櫓之“口”把二者并列在一起,頓時就產生極為強烈的效果:一方無行,一方癡情;一方薄幸,一方堅貞。最后兩句,以反詰的形式誠摯委婉地勸慰負心漢,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詞人在“何物系君心”這一問之中,已經包含了對負心丈夫的譴責。接著,又以家中還有剛剛能夠扶著床沿走路的三歲女兒來進行再一次的勸喻,感情色彩更加強烈。
賀鑄《宿芥塘佛祠》閱讀題答案及賞析
宿芥塘佛祠
[宋]賀鑄
青青麰麥欲抽芒①,浩蕩東風晚更狂。
微徑斷橋尋古寺,短籬高樹隔橫塘。
開門未掃楊花雨,待晚先燒柏子香。
底許暫忘行役倦②,故人題字滿長廊。
[注]①麰(móu):大麥。底許:幾許,多少
(1)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變化?請作簡要分析。(4分)
(2)請對“開門未掃楊花雨”中的“雨”進行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首句寫大麥抽芒,日暮風狂,詩人行役勞倦;額聯“尋寺”路上,“微徑斷橋”寫出環境之荒蕪深僻,羈旅之寂寞疲困,盡在不語之中,而“短籬高樹”又給人柳暗花明的感覺;頸聯寫進入庭院,寺僧為來客焚香凈室,待客的殷殷情意使詩人在寂寞與困頓之中,意外地得到溫暖;尾聯寫詩人在這里發現了老朋友的題字,更令他感到欣慰。旅途的風塵、仕途的失意,此刻都消融了。(能結合詩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楊花雨”既承上一句“高樹”而來,又和第二句的“東風狂”相呼應,而且著一“雨”字,就把眼前所見的楊花堆積的靜態畫面,變為一個紛紛揚揚飄散撒落的動態畫面,從而為全詩平添了風韻和情致。
賞析:
《宿芥塘佛祠》是宋代詩人賀鑄夜宿佛寺時所寫下的一首紀游詩。這首小詩,在通篇都是直白的敘述中,卻傳達出一份至深的情味,表達出了詩人一種豁達的情懷。
全詩可分“尋宿”和“投宿”兩部分。前四句寫尋宿。詩人從麥田著筆,一則是借大麥抽芒點明春末的物候,二則也暗示了自己在外求宿之由。當時詩人正“之官歷陽(今安徽和縣)石跡戍,日從事田野間”,以閱田為務(有公務在身),并非隨興所至的游覽觀光,這就和下文所說的“行役”暗相呼應,第二句寫風勢之大,此處的“晚”不是指日暮時分,當作晚春、暮春解,否則,與下文寫天日的“待晚”,就不能契合了。賀鑄此詩,正作于暮春三月間(詩人自注:“庚午三月賦”)。歐陽修《蝶戀花》詞“雨橫風狂三月暮”,亦以“狂”字形容三月時的風勢。詩人既已閱田事畢,風塵仆仆,故欲求一塊清靜地方棲息,由此引出下面的“尋寺”之行。
詩人寫“尋寺”的過程僅用了兩個畫面。前一個畫面是“微徑斷橋”,以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和斷折不通的橋梁,把人們引進一個僻靜冷落、略帶荒涼感的幽深境界。環境之荒蕪深僻,羈旅之寂寞疲困,盡在不語之中。正當道路不明、方向莫辨之際,前面卻現出一個“短籬高樹”的處所來:那池塘對面,竹籬叢中的院落,便是佛祠的所在地了。兩個畫面不但表現了空間的移動,而且連行人在征途中的心理變化也依稀可辨。前一句用一“微”一“斷”,突出了主人公置身于人煙稀少的陌生地域中,那種惘然若失空無所依的意緒;后一句用一“短”一“高”,暗示了錯落有致的人工布置和安排,給人以柳暗花明的感覺。“短籬”非粉垣高墻,仍帶山野風味;而“隔橫塘”則又可見泉石縈回之勢。
詩的后四句寫“投宿”。詩人按入寺過程寫來,層次井然:先寫進入庭院,見滿地堆積著飄落的楊花;次寫走進祠殿:看寺僧點燃夜香;末寫轉至殿后的長廊,意外地發現了故人的題字。落花未掃,寺僧燃香,處處透出寺院所特有的清幽意趣。值得注意的是,在寫投宿的過程中,還有人物的活動,除了行人之外,就是迎客的寺僧。詩中說“開門”,也就是是推門而入,其間已含賓主間一呼一應的意思在內。于是緊接著的“未掃”、“先燒”,就不止是寫來客的`所見,而實在是暗寫主人殷勤待客的情意。寺僧原不料會有不速之客來到這幽僻的所在,因未及灑掃庭院而深致歉意;為了便于來客早些安息,故天色未晚就焚香凈室。主人待客的殷殷情意,于此躍然紙上。在寂寞與困頓之中,詩人意外地得到溫暖,但更意外的,是詩人還在這里發現了老朋友的題字,更令他感到欣慰。詩人的感情于此達到高潮。《莊子·徐無鬼》說:“夫逃虛空者,……聞人足音趁然而喜矣。又況昆弟親戚之謦欬其側者乎?”見到故人題字,如親身與其會面。于是旅途的風塵、仕途的失意,此刻都消融了。
全詩僅八句,有事、有景、有人物、有情致;虛實隱顯,巧于安排,而讀來又渾然一氣,毫不見雕琢之跡。八句之間,承轉無痕,潛相呼應。例如第七句“行役”照應首句起興;第五句中的“楊花雨”,既承上一句“高樹”而來,又和第二句的“東風狂”相呼應,而且著一“雨”字,就把眼前所見的楊花堆積的靜態畫面,變為一個紛紛揚揚飄散撒落的動態畫面,從而為全詩平添了風韻和情致。
《背著靈魂上路》閱讀題及答案
①人在一個環境呆久了,就想出去走走,走出家門的剎那,仿佛丟了什么,就會有一絲的猶豫,但腳還是把人帶出了家門。
②外面的世界很大,人很容易迷失方向。曾經一個人去一個城市出差,走在黃昏里,看見如流的人群頭也不回地往前趕,只有我像一只掉隊的孤雁,找不到可以棲息的枝頭,那種迷茫的感覺很像一滴水落在了沙漠里,頓失了自己的蹤影,自己的蹤影是什么,我一直想不清楚。如果落在水里,應該像月亮泊在水面,是可以看得見的;如果落在地上,就是自己的影子,會踩著自己的腳后跟;如果和家人在一起,就是一種可以觸摸到的溫度;如果和朋友在一起,應該是一種可以呼應的聲音;如果落在自己的心里,那是一種踏實的感覺。外面的世界不論多好,但我們首先失去的就是踏實的感覺。
③曾經看過一個外國影片,一個挑夫挑了一個擔子,走著走著,他突然停了下來,別人問他不走的原因,他說我的靈魂跟不上了,我要等等我的靈魂。那時我突然明白了,出門在外,匆匆忙忙的,如果我們把什么落在家里了,那一定是我們的靈魂。
④出了家門,我們就會發現,人走了,心卻沒有走。人的身軀在偌大的世界里晃悠著,多少美景盡收眼底了,但心卻像一只空匣子,什么也沒裝進去。孤寂悄然而至,潮水般地席卷而來,心卻在遠處,不知道自己的心還在眷戀著什么。不出門的時候,人就會盼著出門的機會,出了門,人又會多了許多牽掛,人性的兩難由此可見。
⑤我最怕一個人出門,多半是承受不了那分孤寂,因為靈魂總是跟不上趟。
⑥不愿意一個人出門,決不是我一個,我認識的幾個男人,也怕出門,但只要有朋友一道,去再遠的地方也在所不辭。滿世界的景物在他們眼里和自家院子里的花草沒什么兩樣,但有朋友在身邊卻是另番感覺,借助出門,些許心智的火花就有了一個可以碰撞的機遇,他們要的是精神的享受。前些日子,帶了一些作者出去采風,當別人用不可思議的目光看著那幾個70年代出生的人半夜出去找酒喝時,他們的目光已經在酒的作用下風起云涌、花開葉綠,不知出現了多少景致。把自己關在酒里,把人生關在酒里,把陌生的世界也融化在酒里,恍惚之間,他們說馬路上來來往往的人都變得十分溫暖。
⑦做一個出門人,我喜歡靜靜地看左來右往的人群,喜歡看人像蟻一樣地把自己搬來搬去的,我知道那也是我,只不過當我如蟻般忙忙碌碌的時候,我看不見自己。忽然間,我看見自己的靈魂就站在自己走過的日子里,而我卻站在生活的門外。
⑧做一個出門人,我喜歡背上幾本自己喜歡的書,打開書本,熟悉的氣息迎面而來,閱讀的時候,我看見自己的靈魂游動在書的字里行間,心一下就踏實了,時空就定格在書頁之間。
⑨做一個出門人,最好是能在另一個城市找到自己的朋友。那天晚上,幾個久未謀面的朋友坐在一家茶館里,茶的清香彌漫在異鄉的空氣里,我們閑閑地聊著,我們仿佛從沒有分離過,也不曾生活在彼此不同的城市,那種突然涌動的溫馨十分的奢侈,就像一片片舒展著的茶尖,碧綠了我們的心情。朋友突然提到靈魂,他說現在的人天天都在忙,忙來忙去,已經顧不著靈魂了。心角有盞燈跟著忽閃了一下,靈魂原來和物質是無關的.,靈魂在哪里,心就在哪里。那天晚上,背著自己的靈魂走在異鄉的路上,我的內心感到了從沒有的踏實。
(《雨花》2006年2月)
閱讀題:
【第1句】:選文開頭說“走出家門的剎那,仿佛丟了什么,就會有一絲的猶豫”,請結合全文文案句中的“什么”指的是什么?(4分)
【第2句】:簡析下列文案的含義。(8分)
(1)人的身軀在偌大的世界里晃悠著,多少美景盡收眼底了,但心卻像一只空匣子,什么也沒裝進去。
(2)忽然間,我看見自己的靈魂就站在自己走過的日子里,而我卻站在生活的門外。
【第3句】:下列兩個細節任選其一,分析其作用。(4分)
(1)一個挑夫挑了一個擔子,走著走著,他突然停了下來,別人問他不走的原因,他說我的靈魂跟不上了,我要等等我的靈魂。
(2)前些日子,帶了一些作者出去采風,當別人用不可思議的目光看著那幾個70年代出生的人半夜出去找酒喝時,他們的目光已經在酒的作用下風起云涌、花開葉綠,不知出現了多少景致。把自己關在酒里,把人生關在酒里,把陌生的世界也融化在酒里,恍惚之間,他們說馬路上來來往往的人都變得十分溫暖。
【第4句】:談談你對選文主題的解讀。需觀點明晰,言之有據,適當分析。(6分)
參考答案:
【第1句】:文中第三段說“如果我們把什么落在家里了,那一定是我們的靈魂”,由此可知,“什么”應指“我們的靈魂”。
【第2句】:(1)因眷戀和牽掛(家人、朋友),心中感到孤寂而不踏實。(或:盡管外面的世界風景誘人,但因眷戀和牽掛(家人、朋友),心中感到有一種悵然若失的虛浮,百無聊賴的空茫。如答到這樣的意思,亦給滿分。答案合情合理即可。點到眷戀、牽掛得1分,點到孤寂、孤獨得1分,點到不踏實1分,表達1分)
(2)只顧為物質生活奔波忙碌,來不及享受溫馨,細品生活,感悟人生,卻將真我遠遠的拋在身后,成了自己生活的局外人。(意思對即可。答到為物質生活奔波忙碌1分,答到享受精神生活1分,答到成為生活局外人得1分,表達1分)
【第3句】:(1)內容:這一細節意在表明生活忙忙碌碌間,很容易忘卻生活的本身意義。結構:用以引出感悟:匆匆忙忙的,如果我們把什么落在家里了,那一定是我們的靈魂。(意思對即可。答到因忙碌而忘卻生活真意的得2分,答到過渡等結構作用的得2分)
(2)這一細節表面上看是說朋友們在酒精作用下迷迷糊糊間已不覺身在異鄉,實則不然,只不過是借喝酒讓自己的心靈得到片刻的停歇,得以細品生活,欣賞人生。(意思對即可。答到表面意思得2分,答到深層意思得2分)
【第4句】:有人解讀的是濃濃的思鄉戀家情結,有人解讀的是現代都市人生活工作節奏太快無遐顧及品味生活的無奈,也有人解讀的是一種對普通人生命意義的嚴肅思考……(言之成理即可。觀點明確合理2分,從選文中恰當引述論據2分,能結合引述論據圍繞已定觀點作分析論述2分)
朱自清《背影》閱讀題及答案
《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品,文章不長,但是其中蘊含的感情很深。下面是我們為大家帶來朱自清《背影》閱讀題及答案,歡迎大家閱讀。
背影
朱自清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里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第11句】:想像一下,父親“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是不是也很“不容易”。同樣的“不容易”,作者為什么要略寫這細節?(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句】:朱自清的文章樸素自然,卻能產生極大的感染力,它的.好處要細心玩味才能夠體會。請以“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這句為例,文案你的看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影》閱讀答案
【第11句】:①從全文看,課文的標題是“背影”,文章的重點是寫父親的背影,父親的慈愛、老態龍鐘、步履艱難都集中在這個點上。父親“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是正面看到的形象,不是背影,所以要略寫;
②從詳略安排的角度看,前面詳寫了父親過鐵道時的背影,這里也應該略寫。
【第12句】:這一處作者用樸實的語言抒寫胸臆,寫得十分感人。望著父親消逝的背影,離情別緒涌上心頭。“混入”形象地表現出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逐漸消失的情形,透過這個詞語,我們似乎可以看見“我”一直在望著、找著,久久不忍離開。“再找不著了”,則更流露出一種悵然若失的痛苦。
拓展閱讀:《背影》賞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與《悼亡婦》,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他能夠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柔造作,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特別是《背影》,表達了作者對其父朱鴻鈞的深情和絲絲的懷念,深深感動著每一位讀者,并長期以來,一直作為現代經典散文被收錄在中學、大學語文課本中。
但是,近來,有些人在網上對先生的這篇美文大加指責,并斥之為病態文學,叫囂應當把斯文從中學、大學的語文課本中裁掉等等。看罷這些人在網上發布的文字,我心中不免有些凄惶,也有幾番哀嘆,眼前也不由得浮現出一群赤膊叉腰,張口唾沫四濺,閉嘴白沫滿唇,翹足延頸,當街謾罵的潑婦形象來。如果按照這些人的說法去衡量,中國五千年來的璀璨文化藝術幾乎無不是病態的文化藝術,都入不了他們的法眼了。而他們自己卻又拿不出一篇,或者一件,他們自己的非病態的作品來供人們一飽眼福,這又是為什么呢?于是,我不僅聯想起魯迅先生“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戰士和蒼蠅》)的話來,并以此饋贈那些當街叫囂的潑婦們。
【第1句】:寫作背景:
《背影》一文,寫于一九二五年。斯文乃追憶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講述作者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念書期間,得知祖母去世后,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老家奔喪。辦完喪事后,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則回北京念書,父子倆在今南京市浦口區惜別的情景。此文后來收在了開明書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極為有名的文章,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杰作。作者僅以一千五百字描寫了一個生活片斷,卻能感人至深,膾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寫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
【第2句】:思想主題: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百般的懷念。
本文作于1925年,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的一段經歷。而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斗,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爭中,但作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會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凄涼的情緒。作者以自己的家庭為例,講述了其家庭因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后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凄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寫出了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上一篇:天線寶寶沒有臺詞匯集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