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生感言 英文
Woods的畢業演講 On our very first day at Harvard, a very wise professor quoted "The law is reason free from passion". Well, offense to but in my three years at Harvard, I have come to find that passion is a ingredient to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law and of life. It is with passion, courage of conviction and strong sense of self that we take our next step into the world. Remembering that first impressions are t always correct, you must always have faith in people, and most importantly, you must always have faith in yourself. Congratulations, of 2004, we did it! 參考參考
我的畢業感言 60字以上
小學畢業感言 時光飛逝,轉眼間六年的小學生崖即將結束,再這六年經歷了許多喜怒哀樂的事,我也交了許多朋友,這些朋友在我傷心的時候,鼓勵我。
安慰我,也有也有許多老師教導我做人做事的道理,讓我在這六年里成長了許多,我要感謝老師的教導,雖然小學生崖結束了,但不代表學習結束了,可是上了國中就要跟好朋友分開了,還真是舍不得,這些美好回憶,將永遠留在我心里,成為我一生最難忘的事。
我們就要告別敬愛的老師、告別母校這個美麗的家園。
母校是我們人生的搖籃,母校更是我們騰飛的起點。
讓我們在這里起飛,飛向祖國的藍天,飛遍祖國的各個角落。
今天,我們以母校為榮。
明天,讓母校為我們而驕傲!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六年前,我們一群懵懂無知的兒童走進了您――母校的大門,像是一簇破土而出的幼苗,期待著陽光和雨露,是您――敬愛老師,用辛勤的汗水,滋潤著我們的心田,哺育著我們茁壯成長。
中學畢業感言 時間飛逝,初中三年即將過結束。
回想過去,我剛進入學校時,一切是那樣陌生。
如今,一切都變了,變得那樣熟悉,那樣親切,歡歌笑語成了最美好的回憶。
現在,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理想奮斗。
明天的彩虹由我們描繪,明天的世界由我們主宰。
相信自己,只要我們努力,明天的彩虹會更加絢麗,明天的生活會更加美好。
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將結束,回憶起剛進校園時那么幼稚天真,無憂無慮。
現在的我卻變得那么多愁善感,擔心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學校。
在這三年里一直和我們相伴的老師,他們是那么的無私,為我們獻出了心血,為我們操碎了心,想到即將分別,還真有點舍不得。
可是這有什么辦法呢?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不論何時總是要分別的。
三年的酸甜苦辣都已經成為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將會成為親切的懷念,我們的心永遠在一起! 如今我們即將從這里畢業,走向下一個起點,不論走到哪里,我們都不會忘記同學的珍貴情誼,不會忘記老師的諄諄教導,更不會忘記這三年里的成功與挫折。
這三年里,我們不僅僅是在學習,更是在品味人生,感悟人生。
曾記否,課堂上老師那認真的神情與同學們求知的眼神;曾記否,運動會上我們揮灑的汗水,奮力的拼搏;曾記否,成功時領獎臺上那一張張純真的笑臉;又是否記得,失敗時老師一句句鼓勵的話語,溫暖著我們失落的心,讓我們重拾信心,繼續自信勇敢的走下去。
正因為老師的教導和鼓勵,我們才能走到今天,我們才能為自己的班級而驕傲。
大學畢業感言 大學四年,演繹了我人生的許多第一次:第一次放下高考的重擔,開始追逐自己的理想、興趣;第一次離開家庭生活,獨立參與團體和社會生活;第一次不再單純地學習或背誦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是有機會在學習理論的同時親身實踐;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學習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夠的自由處置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支配所有屬于自己的時間。
大學的珍貴,并不僅僅是這許多的第一次,更重要的是涵蓋著許多的最后一次: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機會系統性地接受教育;最后一次可以擁有較高的可塑性、可以不斷修正自我的成長歷程;最后一次能在相對寬容、純潔,可以置身其中學習為人處世之道的理想環境。
離開不是離別,是啟航,是去追尋我們美麗的夢想!哪怕眼含不舍,我們也要笑著上路。
多年以后,當我們再回首,一定還會記得,那初夏的雨中,也曾有你我的笑臉,那和煦的陽光下,也曾映照著你我如水的年華!
自信自強的名人事例
自名人例子
【篇一:的名人例關于自信的名人故事(6篇)黃小星的空間關于自信的名人故事(6篇)發布時間:2024-05-2117:32|日記本:關于自信的名人故事(篇1)一個是尼克松敗于自信的故事美國總統尼克松,因為一個缺乏自信的錯誤而毀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
1972年,尼克松競選連任。
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內政績斐然,所以大多數政治評論家都預測尼克松將以絕對優勢獲得勝利。
然而,尼克松本人卻很不自信,他走不出過去幾次失敗的心理陰影,極度擔心再次出現失敗。
在這種潛意識的驅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后悔終生的蠢事。
他指派手下的人潛入競選對手總部的水門飯店,在對手的辦公室里安裝了竊聽器。
事發之后,他又連連阻止調查,推卸責任,在選舉勝利后不久便被迫辭職。
本來穩操勝券的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導致慘敗。
關于自信的名人故事(篇2)小澤征爾勝于自信的故事小澤征爾是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
在一次世界優秀指揮家大賽的決賽中,他按照評委會給的樂譜指揮演奏,敏銳地發現了不和諧的聲音。
起初,他以為是樂隊演奏出了錯誤,就停下來重新演奏,但還是不對。
他覺得是樂譜有問題。
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堅持說樂譜絕對沒有問題,是他錯了。
面對一大批音樂大師和權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斬釘截鐵地大聲說:不
一定是樂譜錯了
話音剛落,評委席上的評委們立即站起來,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此來檢驗指揮
家長的教育理念
一、 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錯的地 其一,我們的父母大多沒受過訓練。
無論是候,還是長大戀愛成家,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很少有人對我們說怎么做父母。
即使有人說過,也只是長輩們。
他們或許會說“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長”……這些在生活中流傳的觀念對嗎?這需要我們去反思。
要做駕駛員需要到駕校學習3個月才能拿到執照,而要做父母3個月能學會嗎?父母不同的語言、行為、教育會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父母們難免會出錯。
其二,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離方向。
父母與孩子間有天然的感情聯系,特別是母子一體,自然產生期待,把自己沒實現的,沒做成的都轉而寄期望于孩子來完成,難免不切實際。
一本《哈佛女孩?q劉亦婷》賣了幾百萬冊,正是父母們這種心理的反應。
父母的過度關心,過度照顧剝奪了孩子成長的空間。
《揚子晚報》的記者調查發現,現在的大學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其實,他們中的很多從小到大不要考慮任何事情,怎么會有成長呢?走向另一個極端的過多限制、過多干涉也會阻礙孩子潛能的釋放。
我們常常居高臨下地待孩子,以“家長”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讓你聽,你不聽,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聯合國兒童憲章》規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
由于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慮也是學校教育,忽視了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
俗話說:三歲看老。
孩童時代所受的教育影響著人的一生,兒童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響對人刻骨銘心。
父母們慣有的家長概念在英文中其實是個貶義詞,含有“家長制”、非民主的意思。
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必須有真正的理解、接受,才能去做好。
對教育職責的漠視,教育理念的偏頗自然導致家庭教育易出錯。
二、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通常優秀孩子成長為優秀人才的背后,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從其家庭中找到充滿沖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們把孩子送到小學、中學時,總喜歡說:“老師,這孩子全交給你啦,拜托啦!”其潛臺詞是“與我”無關啦。
其實,絕對不是如此就行的。
撬動地球的手,就是推動搖籃的手。
好的家庭往往伴隨著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壞的家庭往往給孩子負面影響。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印證。
張家港×校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復習迎考,他父母邀了幾個朋友來家搓麻將,其響聲攪擾了孩子,孩子無奈說:“11點多了,還打,我明天怎么考試?”麻友們正在興頭上,對孩子的話不予理睬。
孩子生氣了,就將電視打開,并把音量調大,弄得左鄰右舍上門抗議,他父母覺得丟了面子,將他打了一頓。
孩子連夜出走……朋友們常問我每周有多少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我說由于工作忙,我與孩子相互交流并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書,寫作,不需要講話。
身教遠大于言教嗎。
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讀書,家中有多少書,培養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樣的。
2004年,中國出版社協會做了一項調查:我國有45%的家庭無一本藏書,無一個書柜;韓國有
【第96句】: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書。
沒有書香家庭,哪有書香校園,書看社會?父母不進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龍、成鳳。
學習型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是共同成長,甚至相互影響的。
他們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響方式,如親子共讀,親子通信,講述成長故事等。
父母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一樣,是沒有止境的過程。
父母的不斷進步、不斷學習,其影響是無形而深刻的。
三、品德重于學問,狀態大于方法。
【第1句】: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筑人格長城。
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
有了高分數,好成績就被看作好孩子。
事實上,影響終生發展的因素中,分數并不是最重要的,起著制約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樂,是受人歡迎、尊重,而不是知識學問。
點點滴滴的影響,將會對人格的健全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
我們注意到不少父母過多關心學習,只要考出好成績,什么要求都答應,什么愿望都滿足,什么承諾都兌現。
品德低下卻不被關注,有些孩子說謊,拿家里東西或別人東西,自我中心,不考慮別人感受。
這樣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憂慮。
我的孩子小時候也拿過家中東西,但我們讓他知道犯這種錯誤受到的處罰遠遠勝過考試學習知識的失敗,讓他知道了爸爸、媽媽不是很看重分數,而很重視品德,使他成為了一個謙和的人。
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是很重要的。
我的孩子小時候整天丟三落四,今天買的尺子明天丟,到三年級騎車上學,鑰匙也常丟,常要我們送。
怎么行!后來我們決定:鑰匙再丟得自己跑回來拿備用鑰匙。
四年級還這樣,他自己把車扛回了家。
那得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呀!但換來的是鑰匙再也不丟了。
所以,父母們應充分重視品德習慣的養成教育。
【第2句】:生活毀滅人是無聲無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樣,生活成就人也是無聲無息的。
只有關注生活的細節和進程,只有成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
新教育實驗有句口號:“狀態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
”現實情況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狀態”。
實際上,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狀態。
有了狀態就有了方法,有了狀態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前不久,復旦大學一位研究生跳樓自殺,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狀元,應當說學習成績是出類拔萃的,可又怎么樣呢?父母白養了他,還不如考上大學留在身邊的子女,對社會也沒有貢獻可言。
一位學者說過,哲學家與普通工人的差距遠小于野狗與家犬的差距。
哲人與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
一個單位里同工種的人其差距是狀態造成的。
有些人聰明,但他無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無所成。
所以說,最重要的是狀態,是精神方法。
凡有助于精神狀態培養的,就要去做;凡無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四、把童年還給孩子 大家經常感慨: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沒有快樂。
只要進了學校就沒有好日子。
在入幼兒園前,父母們懷著許多夢想,讓孩子彈琴、畫畫、唱歌、跳舞……一進學校,進了考試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戲。
當然學習也不是為了給孩子快樂,而是寄托了許多幻想。
逐漸地,現實讓他們夢破,到了初中,那些美麗的幻想中的愛好便被斬盡殺絕。
剩下的是“苦”。
正如孩子們所說:“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還是我。
”是的,每天早晨天沒亮就匆匆趕在路上的是孩子,每天夜晚熄燈最晚的還是孩子(可能還有搓麻將的)。
現在的孩子真比農民還苦啊!他們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幸福! 幸福是一種體驗,享受著教育的幸福,這是教育的一種境界。
追問孩子幸福嗎?答案是不。
可孔子《論語學記》首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應當是快樂的呀。
為什么不能讓孩子在游戲、活動、玩耍中學習呢?為什么關在書房才叫學習呢?我們的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快樂指數啊!別讓范進重現! 五、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
【第1句】: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先讓我們從男孩、女孩身上說起吧。
我們給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類的,給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種模型、而且是活動型的。
那里面含著我們希望女孩溫柔、文靜,希望男孩勇敢、活潑的意思。
女孩子打架的結果會是挨訓:現在就這么瘋,以后怎么辦呀?男孩打架的結果是被贊賞:調皮的孩子聰明。
孩子長大了,人們說:女孩到了中學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學就好了。
要知道謊言重復千遍成真理。
女孩子受到的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這就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的狀態,于是就如筆者在《享受幸?!分袑懙模骸罢f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愛孩子每一次的成長機會,欣賞他們的成長,欣賞他們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責他們吧。
【第2句】:孩子的潛力恒大于已經實現的一切。
現代科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人的潛能是具大的。
殘疾人周舟不也成為很棒的指揮嗎?聾啞女孩周婷成長為美國著名大學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賞識教育的杰作。
讓我們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吧! 六、讓孩子有一樣屬于自己的東西 父母在培養兒童智力的同時,切不可忽視非智力的培養,應該使年輕一代具有遠大的目標、廣泛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獨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讓他喜歡一件事情,哪怕是種花、養小動物,使業余時間、精力有所寄托。
每個孩子,在家庭中、學校中都應使他有個興趣愛好。
什么最好?特色。
現在分數最好,其它人都是失敗者。
其實,孩子學的太難了,有的是一輩子都用不上的知識,有什么價值?教育應該讓孩子有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名牌,也會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價值。
復旦那個自殺的研究生有什么價值?很多優秀人才,他們并沒有接受正規大學的教育。
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的諸如善良、勤勉遠遠超過大學的收獲。
每個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長道路,讓他喜歡一樣,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生活質量。
一個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樂,這很重要。
七、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 讀書,是孩子們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主要任務就是讀書。
但現在學生除了讀教科書之外恰恰很少讀書。
凡是讀書多的孩子,一般來說,其神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
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這個人的讀書史。
讀書對于人的成長是最重要的。
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愛讀書的民族,如猶太人。
近代史上三個最偉大的人物均來自猶太民族:馬克思以唯物辯證法改變了人類對社會的看法,愛因斯坦以相對論確立了嶄新的宇宙觀,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讓人更準確地了解自身。
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猶太人。
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猶太族人。
他們讀書態度近乎宗教。
孩子剛生下來,就用蜂蜜涂在書上,讓孩子舔,意思是讀書才能甜蜜。
他們也絕不允許把書踩在腳下。
他們每人年均讀書60本,中國人均只有5本。
一個不讀書的人是走不遠的。
是否讀書跟他是否大學畢業沒有關系,書才是真正的大學,才是讓人精神成長的樂園。
寧靜才能致遠。
讀書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
八、讓日記伴隨孩子成長 寫日記是個好習慣。
通過寫日記,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進行總結和深化思考;可以鍛煉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和駕駛語言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可以讓子女傾訴自己的情感,調節自己的情緒;可以培養他獨立的個性和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鍛煉他的意志,開闊他的心胸,凈化他的心靈。
不僅孩子寫、老師寫、父母也可以寫,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
有的甚至徹底改變了一個孩子,一位家長,一個學校的狀態。
因為要想寫得精彩,就必須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正因為父母覺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別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一個命題肯定是正確的,只要父母們與孩子一起成長,盡管我們不是天才,但我們完全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
大國工匠人物介紹400字
李萬君(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全國勞動模范,中華技能大獎得主,被譽為“高鐵焊接大師”和“工人院士”) 工匠感言——我是一名焊接工人,參與了中國軌道交通裝備焊接技術從追趕者到同行者、超越者的全過程。
作為大國工匠,我要通過各種努力和實踐,把自己的技能復制到更多的工友身上,帶領出在關鍵制造環節能夠挑大梁、擔大任的工匠級操作工人群體。
李 斌(上海電氣液壓氣動有限公司總工藝師,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十大杰出工人,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全國知識型職工標兵) 工匠感言——做工人就要有一顆匠心,工匠精神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
只要我們有一顆追求高標準、高品質的匠心,有一種不達目標決不放棄的精神,始終對自 己所從事的職業充滿感情、充滿忠誠,就一定會走得更好更遠。
許啟金(國網安徽電力宿州供電公司運檢部帶電作業班班長,全國勞動模范,國家電網公司生產技能專家) 工匠感言——創新不僅要注重高端的,也要注意基礎的,我從解決手頭工作中的難題出發搞創新,使創新精神在基層落地實踐。
我堅信,只要踏實,從基礎干起,工作就能干好。
代旭升(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東辛采油廠高級技師,全國勞動模范,山東省首席技師,中國發明協會會員) 工匠感言——我從學徒工、一般工人到技師、高級技師、技能大師,從來沒有離開過采油一線,是艱苦的一線工作生活,鍛煉和激發了我發明創造的靈感和熱情,是堅守、踏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勵了我,是國家的快速發展給了我成長成才的機會和創新奉獻的力量。
我將繼續帶領我的團隊搞好技術集成創新,為“中國創造”加油,為大國崛起貢獻力量。
鄧建軍(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全國勞動模范,百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工匠感言——工匠精神,是在中華文明傳承過程中歷經千年而不朽的民族精粹,它的內涵早已超越了制造手藝提升與傳承,實質指向的是一種對于產品不斷追求精益求精的制造信仰。
它是平凡人在平凡的崗位上都可以具有的一種優秀品質,能主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影響產業的興衰。
馮鴻昌(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師,全國勞動模范,中華技能大獎得主,福建省總工會兼職副主席)工匠感言——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技能成就人生。
人生不一定要名牌大學畢業,但一定要把學習作為立身之本。
不學習就很難找到自己期待的崗位,更難以實現職業生涯的發展。
我將珍惜榮譽、腳踏實地,繼續做好技術攻關、傳技育徒工作,再創新業績,以勞動托起中國夢
對弘正教育的感想
1,令人的痛心的現狀:中國當前教育環境下的新式文盲與新式惡人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中國,學生的學歷越來越高,卻有一大批的大學畢業生連一份簡歷都寫不清楚;很多人英語過了四級、六級,卻連常見的英文標示都看不懂;很多學生考試能考高分,可叫他學一下工作的流程他學了無數遍也學不會。
近幾年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越來多,可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的人越來越少,不知道什么時候起,“促進大學生就業”已經成了地方政府甚至國務院的主要工作之一。
細細追問這當中的原因,就是當今的學生學習能力太差
在十幾年的學習中,灌輸式的教學使他們學到的大多都是死板的知識,不知道怎么思考,不知道怎么解決問題,出現高分低能的狀況。
我們把這種學生稱為“新式文盲”,他們能認字,卻看不懂文章,聽不懂話
另一方面,中國的政壇貪官百出,官商勾結、官匪勾結壓榨大眾百姓;黑心商人創造出的“毒牛奶”、“毒大米”、“地溝油”讓人們連最基本的生存安全感都是個問題;幼兒園老師虐待兒童、大學生下毒殺害舍友、科學家學術作假......這樣的新聞經常在朋友圈瘋轉,可細細想來,這些惡人是沒有能力才山窮水盡走上犯罪的道路嗎
不是。
真正的問題出現在他們的道德水平上,他們不會做人
不懂感恩
人品低下
追究到教育上,就是我們的教育嚴重缺乏品格養成教育
事實上,品格教育比學習知識更為重要,民國時期的文豪,也是曾經的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說過“凡建立功業,以立品德為始基。
從來有學問而能擔當大事業者,無不先從品行上立定腳跟。
”沒有品德的養成,我們的教育只能創造出一堆“惡人”,而這里面有能力的惡人,比如一些高智商犯罪分子,往往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危害
2,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一個人能夠走向社會創造價值,從而讓這個人活的幸??鞓?。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這句話出自宋朝皇帝朱恒之口,它本來的意思是,讀書能讓一個人成家立業,輝煌騰達;放在當下社會,也許它并不那么合適,但它告訴了我們的一個基本道理:教育能夠使人擁有一定的能力,實現自身的幸福。
德國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無論是什么樣的教育,不能讓受教育的人將來過的更幸福,都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去給一個學生灌輸死板的知識,就像給一個流浪漢幾個包子,吃完了,他還得挨餓。
教育要讓人幸福,這很好理解,可為什么要通過創造社會價值來實現呢
舉幾個例子,為了自己的享樂而貪污腐敗的官員沒有創造社會價值,即使他有再多的個人財富,也會遭人唾棄;一個貪生怕死的戰士,臨陣當逃兵,也沒有創造社會價值,是個叛徒;一個普普通通的公民,在公交車上與老弱病殘搶座位,也沒有創造社會價值,人們只會譴責他,而這些人,怎么可能活的幸福
實質上,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與動物不同,社會性才是人的根本屬性,這是馬克思哲學的基本觀點。
所以,人需要實現的價值是社會價值,而不是自然屬性所要求的純粹利己的價值。
也只有創造了社會價值,一個人才能被社會所接納,收人尊敬,得到應有的生存資源,進而收獲自身的幸福。
3,幼兒園的教育,要培養的孩子的學習能力,更要促進孩子優良品格的養成
現在的學生,從小學起就面臨著繁重的學習任務,很多孩子甚至是有看不完的課文、做不完的作業,加上父母要求的各種才藝培訓,孩子的學習能力教育往往被拋在腦后,上了初中、高中就更別說了。
學習能力的缺乏是一種惡性循環,就像越是貧窮的地方越沒有發展經濟的能力,越是沒有學習能力,學習能力的練就越困難。
所以,孩子的學習能力教育越早開始越好。
而心理學的科學研究也已經發現,兒童早期(3-6歲)是人創造力、想象力發展的敏感時期,這一時期,兒童大腦負責創造性思維的特定部位具有很高的可塑性,科學的啟智教育能讓孩子的創造力、智力、學習能力從根本上得到發展
同樣,兒童早期也是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敏感時期,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內,孩子會形成對“自己是誰”的基本認識,在這個時期內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關愛社會,能夠使孩子在源頭上埋下利他的種子,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品格。
上一篇:醫龍最經典的臺詞合集五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