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嘗膽》原文賞析及譯文
臥薪嘗膽
勾踐之圍會稽也,嚼然嘆曰:“各終于此乎?”種曰:“湯系夏臺,文王囚麥里,晉重斗奔翟,齊小白奔苦,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速不為福乎?”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志會稽之恥邪?”身白操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賓客,贓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1)女志會稽之恥邪?(3分)
(2)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4分)
參考答案
(1)得分點:“女”“志”句意(3分)你忘了會稽失敗的恥辱了嗎?
(2)得分點:“加肉”“衣”“折節”句意(4分)(他夫人)吃飯不放肉,不穿有兩種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禮待賢士。
參考譯文:
越王勾踐被圍困在會稽山中,他長嘆道:“我在這里完了嗎?”文種說:“商場曾被關押在夏臺,周文王曾被囚禁在是里,晉文公重斗(曾遭攙言)出奔翟國,齊桓公小白避亂到苔國,他們最終建立了霸業,由此看來,(憂患)為什么就不能轉化為福呢?”天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踐返回國土,于是親身經歷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膽放在座位旁,坐處臥處抬頭就看到苦膽,吃飯也嘗苦膽,常自語:“你忘了會稽失敗的.恥辱了嗎?”他親自去耕種,他夫人親自織布,吃飯不放肉,不穿有兩種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禮待賢士,厚待賓客,救濟貧窮的人家,慰問死者的家百姓一樣勞苦。
虞美人原文譯文及賞析
原文:
虞美人
陳與義
張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詩日日待春風,及至桃花開后卻匆匆。
歌聲頻為行人咽,記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滿載一船離恨向衡州。
虞美人字詞解釋:
【第1句】:搔首:以手搔頭,意為有所思的樣子。如:《詩·邶風·靜女》“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第2句】:滿載一船離恨向衡州:化用蘇軾《虞美人·波聲拍枕長淮曉》詞的“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表達不忍惜別。
虞美人春翻譯:
船已經掛起帆來了準備離去,可作者卻搔首踟躕不忍離去,一杯杯地飲著好友送別之酒。以前天天寫詩作詞翹首盼望春天的到來,可等到了春天桃花剛了卻要與友人匆匆離別。
歌姬的歌聲常常因離別之人而嗚咽,還清楚記著離別席上的情形。明天酒醒后就要隨著大江行舟離去,只能滿滿帶著一船的離別之恨駛向衡州。
虞美人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在席益舉行的告別宴會上所作。席益字大光,洛陽人,是陳與義的同鄉。與義宣和六年(1124)在汴京任符寶郎時與他相識,不久與義遭貶,別后還有詩札。建炎三年(1129)席益離郢州知州任,流浪于衡山縣(今屬湖南),與義同時躲避金兵至湖南。同年臘月,兩人相遇于衡山。次年元旦后數日,與義離衡山赴邵陽,有《別大光》詩,別宴上并作此詞。
虞美人賞析:
這首詞的寫法是:“緊扣別宴,思前想后”。他把離別的情緒融貫到對過去的回憶和對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別有一番風味。
詞的上片由別宴寫起,進而追憶到過去相聚的時日。一開篇就說船已經掛起帆來了準備離去,久久不能離去,只是一杯杯地飲著好友送別的`酒。這就把不得不離去又不忍離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現出來。為什么“張帆欲去”?因為“攜家作客真無策”、“長乘舴艋竟安歸?”(《元日》)詞人在戰亂之中,攜家南奔,屢次寄居,終非長策,但卻非走不可。為什么“仍搔首”?因為與義和大光友情誠篤,不忍分別,所以搔首踟躕。這里詞人很自然地追憶起在臘月間相聚的時日,朋友們飲酒賦詩;同時,更盼望著春天的到來,以與友人更好地流連吟詠,然而春天到了,桃花才吐蕊,而自己卻要與友人告別了!“匆匆”之中,包含了無限惜別之意。“吟詩”兩句,清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贊為“好在句中”,就是說其本身即為佳句,不待上下文關照,自然映發,自見妙處。
詞的下片仍寫別宴。寫過了酒,緊接著從歌上落筆。古人送別時唱“驪歌”,如蘇軾《江城子。孤山竹閣送述古》所寫“且盡一樽,收淚聽《陽關》”宋代州郡長官設宴,有官妓陪侍,歌舞酒聲遠遠飄去,可見宴會的盛大,此“歌聲”就是歌妓所唱。“歌聲頻為行人咽”,臨別之際,歌妓也為之動情,幾度嗚咽不能成聲。因此感動了詞人:“記著樽前雪”。“雪”為“雪兒”省略,而“雪兒”又是指代歌妓的。雪兒為隋末李密歌姬,善歌舞,能夠根據音律填詞而歌,稱“雪兒歌”,后來泛指歌妓。詞人因歌而記著歌者,即記著此別,記著餞別的主人,一語而三得。酒醉人,而歌聲也足以醉人。“明朝酒醒大江流”,此筆回旋一轉,想到明朝酒醒之后,此身已隨舟漂到湘江。此行何去?相距一百二十里的衡州(今衡陽)是第一站。
“滿載一船離恨向衡州”:載人而曰“載離恨”,“離恨”而曰“一船”,“一船”而且“滿載”,即滿載離恨表達了作者不忍惜別的情意,與首句“張帆欲去仍搔首”緊密關連,也同作者《別大光》詩的“滔滔江受風,耿耿客孤發”相補襯。這最后兩句,化用蘇軾在揚州別秦觀的《虞美人·波聲拍枕長淮曉》詞的“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而這里情感更為豐富。運用前人成句時切忌字句意義完全相同,但又不可距原句意思過遠。與義此處構句可謂運用前人之后,卻自然切合己事,變化處又別出心裁,較之上片之結,藝術上也不相上下。
個人資料: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陜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淮上遇便風》原文譯文及賞析
和《淮上遇便風》
宋蘇舜欽
浩蕩清淮天共流,長風萬里送歸舟。
應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滄溟始自由。
譯文:
淮水浩蕩,與天共流,水天一色,交相輝映。
長風萬里,吹送歸舟,順風順水,輕快如飛。
詩人發愁,因為晚上船不得不停泊在狹窄而吵鬧的低濕之地。
但愿乘長風萬里,破白浪滔滔,馳入無邊無際的茫茫大海。
賞析:
此詩立意高遠,耐人尋味。詩的前兩句既寫出了滄波浩瀚之勢,又寫出了歸途順風行舟的快意。“送歸舟”則是詩人闊別故鄉、歸心似箭的真情流露。詩尤貴在曲曲中陡生新意,“遇便風”而生云帆滄海之思:“應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滄溟始自由。”從這極富啟發和象征意義的詩句中,可見詩人欲沖決羈(jī)絆、無拘無束地遨游滄溟的強烈愿望和廣闊胸懷。詩人在朝之日,就曾疾憤構陷之徒,這“吹入滄溟”之想,實是詩人清白、高遠的思想寫照。
詩歌鑒賞:
蘇舜欽的《和〈淮上遇便風〉》抒寫萬里行舟,快風順水的大自由大自在。“浩蕩清淮天共流,長風萬里送歸舟。應愁晚泊卑喧地,吹入滄溟始自由。”一二兩句描寫現實。淮水浩蕩,與天共流,水天一色,交相輝映。長風萬里,吹送歸舟,順風順水,輕快如飛。意境何等壯闊,氣象何等雄渾,感情何等歡悅。后兩句描寫浪漫的想象。詩人發愁,因為晚上船不得不停泊在狹窄而吵鬧的小港口。結尾筆鋒一轉,頓生豪情。但愿乘長風萬里,破白浪滔滔,馳入無邊無際的茫茫大海,只有在這浩渺遼闊的天地中,詩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大自由大自在!全詩現實的描繪和浪漫的想象緊密結合,相輔相成,感情層層推進,一瀉千里,表層流露的是乘風破浪之快意,而深層表達的則是詩人豪邁壯闊的情懷。跡其生平,詩人數次上書朝廷,于朝政無所回避,疾憤群小,屢為佞人所構陷,其“憤懣之氣,不能自平”,故有“吹入滄溟始自由”之想,意即沖破一切人為羈絆,求得個性充分自由的發展。詩人就是這樣借江流天地、長風萬里、滄溟浩渺來抒寫自己豪邁不羈,壯志凌云的自由之情。綜上所析,宦海浮沉,人生苦短,詩人不管是貶官降職,流放他鄉,還是為人構陷,壯志未酬,不管是路遇不平,前途兇險,還是思有郁結,心靈不展,他們都能夠在觀照自然,神游天地的審美愉悅中解除痛苦,超越自我。是天地山川賦予他們包容萬象的博大胸懷,是江河湖海賦予他們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是自然造化賦予他們自由奔放的'生命激情。
作者簡介:
蘇舜欽(1008—1048)北宋詩人,文學家,字子美,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遷居開封(今屬河南)。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為守舊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讓其屬官劾奏蘇舜欽,劾其在進奏院祭神時,用賣廢紙之錢宴請賓客。罷職閑居蘇州。后來復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 在對詩歌的政治作用的認識上,蘇舜欽與梅堯臣是一致的。他在《石曼卿詩集序》中說:“詩之于時,蓋亦大物。”所謂“大物”,即是指詩可以反映“風教之感,氣俗之變”,若統治者有“采詩”制度,就可以據以“弛張其務”,達到“長治久安”。因此,他批評“以藻麗為勝的文學風氣,而大力贊揚穆修等人“任以古道”,石曼卿的詩能“警時鼓眾”。而且如前所言,他還提出過“文之生也害道德”的頗為極端的意見。其實蘇氏為人性格偏于豪放開張,并無道學家的氣息,他的這些主張與他在仕途上積極進取的欲望有重要的關系。
虞美人原文賞析
《虞美人》
秋風不似春風好,一夜金英老。
更誰來憑曲闌干,
惟有雁邊斜月、照關山。
雙星舊約年年在,笑盡人情改。
有期無定是無期,
說與小云新恨、也低眉。
虞美人作品賞析【注釋】:
春風徐來
枯柳未綠,
厭陽依然,
三月的和風不來。
灰山。蒙土
伴殘雪
日記。日歷
又一年
上一篇:我愿意里面的臺詞合集6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