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尚同(下)原文及翻譯
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必計國家百姓所以治者而為之,必計國家百姓之所以亂者而辟之?!比挥媷野傩罩灾握撸我??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何以知其然也?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茍明于民之善非也,則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也。善人賞而暴人罰,則國必治。上之為政也,不得下之情,則是不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茍不明于民之善非,則是不得善人而賞之,不得暴人而罰之。善人不賞而暴人不罰,為政若此,國眾必亂。故賞不得下之情,而不可不察者也。
然計得下之情,將奈何可?故子墨子曰:“唯能以尚同一義為政,然后可矣!”何以知尚同一義之可而為政于天下也?然胡不審稽古之治為政之說乎?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正長也,百姓為人。若茍百姓為人,是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千人千義。逮至人之眾,不可勝計也;則其所謂義者,亦不可勝計。此皆是其義,而非人之義,是以厚者有斗,而薄者有爭。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義也,是故選擇賢者,立為天子。天子以其知力為未足獨治天下,是以選擇其次,立為三公。三公又以其知力為未足獨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國建諸侯。諸侯又以其知力為未足獨治其四境之內(nèi)也,是以選擇其次,立為卿之宰。卿之宰又以其知力為未足獨左右其君也,是以選擇其次,立而為鄉(xiāng)長家君。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諸侯、卿之宰,鄉(xiāng)長、家君,非特富貴游佚而擇之也,將使助治亂刑政也。故古者建國設(shè)都,乃立后王君公,奉以卿士師長,此非欲用說也,唯辯而使助治天明也。
今此何為人上而不能治其下?為人下而不能事其上?則是上下相賊也。何故以然?則義不同也。若茍義不同者有黨,上以若人為善,將賞之,若人唯使得上之賞而辟百姓之毀;是以為善者必未可使勸,見有賞也。上以若人為暴,將罰之,若人唯使得上之罰,而懷百姓之譽;是以為暴者必未可使沮,見有罰也。故計上之賞譽,不足以勸善,計其毀罰,不足以沮暴。此何故以然?則義不同也。
然則欲同一天下之義,將奈何可?故子墨子言曰:然胡不賞使家君,試用家君發(fā)憲布令其家,曰:“若見愛利家者,必以告;若見惡賊家者,亦必以告。若見愛利家以告,亦猶愛利家者也,上得且賞之,眾聞則譽之;若見惡賊家不以告,亦猶惡賊家者也,上得且罰之,眾聞則非之。”是以遍若家之人,皆欲得其長上之賞譽,辟其毀罰。是以善言之?,不善言之;家君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之,善人之賞,而暴人之罰,則家必治矣。然計若家之所以治者,何也?唯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
家既巳治,國之道盡此巳邪?則未也。國之為家數(shù)也甚多,此皆是其家,而非人之家,是以厚者有亂,而薄者有爭。故又使家君總其家之義,以尚同于國君,國君亦為發(fā)憲布令于國之眾,曰:“若見愛利國者,必以告;若見惡賊國者,亦必以告。若見愛利國以告者,亦猶愛利國者也,上得且賞之,眾聞則譽之;若見惡賊國不以告者,亦猶惡賊國者也,上得且罰之;眾聞則非之?!笔且员槿魢耍杂闷溟L上之賞譽,避其毀罰。是以民見善者言之,見不善者言之;國君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善人賞而暴人罰,則國必治矣。然計若國之所治者,何也?唯能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
國既巳治矣,天下之道盡此巳邪?則未也。天下之為國數(shù)也甚多,此皆是其國,而非人之國,是以厚者有戰(zhàn),而薄者有爭。故又使國君選其國之義,以尚同于天子。天子亦為發(fā)憲布令于天下之眾,曰:“若見愛利天下者,必以告;若見惡賊天下者,亦以告。若見愛利天下以告者,亦猶愛利天下者也,上得則賞之,眾聞則譽之;若見惡賊天下不以告者,亦猶惡賊天下者也,上得且罰之,眾聞則非之?!笔且员樘煜轮耍杂闷溟L上之賞譽,避其毀罰,是以見善、不善者告之。天子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善人賞而暴人罰,天下必治矣。然計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
天下既已治,天子又總天下之義,以尚同于天。故當尚同之為說也,尚用之天子,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諸侯,可而治其國矣;小用之家君,可而治其家矣。是故大用之治天下不窕,小用之治一國一家而不橫者,若道之謂也。故曰治天下之國,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意獨子墨子有此而先王無此,其有邪?則亦然也。圣王皆以尚同為政,故天下治。何以知其然也?于先王之書也《大誓》之言然,曰:“小人見奸巧,乃聞不言也,發(fā)罪鈞。”此言見淫辟不以告者,其罪亦猶淫辟者也。
故古之圣王治天下也,其所差論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外為之人,助之視聽者眾。故與人謀事,先人得之;與人舉事,先人成之;光譽令聞,先人發(fā)之。唯信身而從事,故利若此。古者有語焉,曰:“一目之視也,不若二目之視也;一耳之聽也,不若二耳之聽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強也?!狈蛭苄派矶鴱氖?,故利若此。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千里之外,有賢入焉,其鄉(xiāng)里之人皆未之均聞見也,圣王得而賞之。千里之內(nèi)有暴人焉,其鄉(xiāng)里未之均聞見也,圣王得而罰之。故唯毋以圣王為聰耳明目與?豈能一視而通見千里之外哉?一聽而通聞千里之外哉?圣王不往而視也,不就而聽也,然而使天下之為寇亂盜賊者,周流天下無所重足者,何也?其以尚同為政善也。
是故子墨子曰:“凡使民尚同者,愛民不疾,民無可使。曰:必疾愛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貴以道其前,明罰以率其后。為政若此,唯欲毋與我同,將不可得也?!?/p>
是以子墨子曰:“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尚同之說而不可不察,尚同為政之本,而治要也。”
文言文翻譯:
墨子說道:“智者做事,必須考慮國家百姓所以治理的原因而行事,也必須考慮國家百姓所以混亂的根源而事先回避?!比欢紤]國家百姓因之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居上位的人施政,能得到下面的實情則治理,不能得到下面的實情則混亂。怎么知道是這樣呢?居上位的施政,得到了下邊實情,這就對百姓的善否很清楚。假若清楚百姓的善否,那么得到善人就獎賞他,得到暴人就懲罰他。善人受賞而暴人受罰,那么國家就必然治理。如果居上位的施政,不能得知下面的實情,這就是對百姓的善否不清楚。假若不清楚百姓的善否,這就不能得到善人而賞賜他,不能得到暴人而懲罰他。善人得不到賞賜而暴人得不到懲罰,象這樣施政,國家民眾就必定混亂。所以賞(罰)
若得不到下面的實情,是不可不考察其后果的。
然而考慮應(yīng)該怎么樣才可以獲知下情呢?所以墨子說:“只有能用向上統(tǒng)一意見施政,這以后就可以了。”怎么知道向上統(tǒng)一意見,就可以在天下施政呢?這為什么不審察古代施政時的情況呢?古代上天開始生育下民,還沒有行政長官的時候,百姓人各為主。如果百姓人各為主,這就一人有一個道理,十人有十個道理,百人有百個道理,千人有千人道理。及至人數(shù)多得不可勝數(shù),那么他們所謂的道理也就多得不可勝數(shù)。這樣人都認為自己的道理正確,而認為別人的道理不正確,因此嚴重的發(fā)生斗毆,輕微的發(fā)生爭吵。所以上天希望統(tǒng)一天下的道理,因此就選擇賢人立為天子。天子認為他的智慧能力不足單獨治理天下,所以選擇次于他的賢人立為三公。三公又認為自己的智慧能力不足單獨輔佐天子,所以分封建立諸侯;諸侯又認為自己的智慧能力不足單獨治理他國家的四境之內(nèi),因此又選擇次于他的賢人,立為卿與宰;卿、宰又認為自己的智慧能力不足以單獨輔佐他的君主,因此選擇次于他的賢人,立為鄉(xiāng)長、家君。所以古時天子設(shè)立三公、諸侯、卿、宰、鄉(xiāng)長,家君,不只是讓他們富貴游樂而選擇他們,而是將使他們協(xié)助自己治理刑政。所以古時建國立都,就設(shè)立了帝王君主,又輔佐以卿士師長,這不是想用來取悅自己喜歡的人,只是分授職責,使他們助天明治。
現(xiàn)在為什么居人之上的人不能治理他的下屬,居人之下的人不能事奉他的上級?這就是上下相互殘害。什么原因會這樣?就是各人的道理不同。假若道理不同的人雙方有所偏私,上面認為這人為善,將賞賜他。這人雖然得到了上面的賞賜,卻免不了百姓的非議,因此,為善的人未必因此而得到勉勵,雖然人們看到有賞賜。上面認為這人行暴,將懲罰他,此人雖得到了上司的.懲罰,卻懷有百姓的贊譽,因此,行暴的人未必可使停止,雖然人們看到了懲罰。所以計議上面的賞賜贊譽,不足以勉勵向善,計議上面的非毀懲罰,不足以阻止暴行。這是什么原故使之如此呢?就是各人道理不同。
既然如此,那么想統(tǒng)一天下各人的道理,將怎么辦呢?所以墨子說道:為何不試著使家君對他的下屬發(fā)布政令說:“你們見到愛護和有利于家族的,必須把它報告給我,你們見到憎恨和危害家族的也必須把它報告給我。你們見到愛護和有利于家族的報告給我,也和愛護和有利家族一樣,上面得知了將賞賜他,大家聽到了將贊譽他。你們見到了憎害家族不拿來報告,也和憎害家族的一樣,上面得知了將懲罰他,大家聽到了將非議他。”以此遍告這全家的人。人們都希望得到長上的賞賜贊譽,而避免非議懲罰。所以,見了好的來報告,見了不好的也來報告。家君得到善人而賞賜他,得到暴人而懲罰他。善人得賞而暴人得罰,那么家族就會治理好。然而計議這一家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只是能以向上統(tǒng)一道理的原則治政之故。
家已經(jīng)治好了,治國的辦法全都在此了嗎?那還沒有。國家之中的家數(shù)很多,它們都認為自己的家對而別人的家不對,所以嚴重的就發(fā)生動亂,輕微的就發(fā)生爭執(zhí)。所以又使家君總其家族的道理,用以上同于國君。國君也對國中民眾發(fā)布政令說:“你們看到愛護和有利于國家的必定拿它來報告,你們看到憎惡和殘害國家的也必定拿它來報告。你們看到愛護和有利于國家的把它上報了,也和愛護和有利國家的一樣。上面得悉了將予以賞賜,大家聽到了將予以贊譽。你們看到了憎惡和殘害國家的不拿來上報,也和憎惡和殘害國家的一樣。上面得悉了將予以懲罰,大家聽到了將予以非議?!币源吮楦孢@一國的人。人們都希望得到長上的賞賜贊譽,避免他的非議懲罰,所
以人民見到好的來報告,見到不好的也來報告。國君得到善人予以賞賜,得到暴人而予以懲罰。善人得賞而暴人得罰,那么國家必然治理好。然而計議這一國治理好的原因是什么呢?只是能以向上統(tǒng)一道理的原則治政之故。
國家已經(jīng)治理了,治理天下的辦法盡在這里了嗎?那還沒有。天下國家為數(shù)很多,這些國家都認為自己的國家對而別人的國家不對,所以嚴重的就發(fā)生動亂,輕微的就發(fā)生爭執(zhí)。因此又使國君總同各國的意見,用來上同于天子。天子也對天下民眾發(fā)布政令說:“你們看到愛護和有利于天下的必定拿它來報告,你們看到憎惡和殘害天下的也必定拿它來報告。你們看到愛護和有利于天下而拿來報告的,也和愛護和有利于天下的一樣。上面得悉了將予以賞賜,大家聽到了將予以贊譽。你們看到了憎惡和殘害天下的而不拿來上報的,也和憎惡和殘害天下的一樣。上面得悉了將予以懲罰,大家聽到了將予以非毀?!币源吮楦嫣煜碌娜恕H藗兌枷M玫介L上的賞賜贊譽,避免他的非毀懲罰,所以看到好的來報告,看到不好的也來報告。天子得到善人予以賞賜,得到暴人而予以懲罰。天下必定治理了。然而計議天下治理好的原因是什么呢?只是能以向上統(tǒng)一道理的原則治政的緣故。
天下已經(jīng)治理了,天子又總同天下的道理,用來上同于天。所以尚同作為一種主張,它上而用之于天子,可以用來治理天下;中而用之于諸侯,可以用來治理他的國家;小而用之于家長,可以用來治理他的家族。所以大用之治理天下不會不足,小用之治理一國一家而不會橫阻,說的就是(尚同)這個道理。所以說:治理天下之國,如治一家,使今天下之民如使一人。抑或只有墨子有這個主張,而先王沒有這個呢?則先王也是這樣的。圣王都用尚同的原則治政,所以天下治理。從何知道這樣呢?在先王的書《大誓》這樣說過:“小人看到奸巧之事,知而不言的,他的罪行與奸巧者均等?!边@說的就是看到淫僻之事不拿來報告的,他的罪行也和淫僻者的一樣。
所以古時的圣王治理天下,他所選擇作為自己左右輔佐的人,都是賢良。在外邊做事的人,幫助他察看和聽聞的人很多。所以(他)和大家一起謀劃事情,要比別人先考慮周到;和大家一起辦事,要比別人先成功,(他的)榮譽和美好的名聲要比別人先傳揚出去。唯其以誠信從事,所以有這樣多的利益。古時有這樣的話,說:“一只眼睛所看到的,不如兩只眼睛所看到的;一只耳朵聽到的,不如兩只耳朵聽到的;一只手操拿,不如兩只手強。”惟其以誠信從事,所以如此有利。所以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千里之外的地方有個賢人,那一鄉(xiāng)里的人還未全都聽到或見到,圣王已經(jīng)得悉而予以賞賜了。千里之外的地方有一個暴人,那一鄉(xiāng)里的人還未全部聽到或見到,圣王已經(jīng)得悉而予以懲罰了。所以認為圣王是耳聰目明吧?難道張眼一望就到達千里之外嗎?傾耳一聽就到達千里之外嗎?圣王不會親自前去看,不會靠近去聽。然而使天下從事寇亂盜賊的人走遍天下無處容足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以尚同原則治政的好處。
所以墨子說:“凡是使百姓尚同的,如果愛民不深,百姓就不可使令。即是說:必須切實愛護他們,以誠信之心擁有他們。用富貴引導(dǎo)于前,用嚴明的懲罰督率于后。象這樣施政,即使要想人民不與我一致,也將辦不到。”
所以墨子說:“現(xiàn)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君子們,如果心中確實將行仁義,追求做上士,上要符合圣王之道,下要符合國家百姓之利,因此對尚同這一主張不可不予以審察。尚同是施政的根本和統(tǒng)治的關(guān)鍵?!?/p>
《墨子尚同上》原文及譯文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亨,人異義。其人滋眾,其所謂義者亦滋眾。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是以內(nèi)者父子兄弟作,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勞;腐朽余財,不以相分;隱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亂,若禽獸然。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為博大,遠國異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辨,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畫分萬國_,立諸侯國君。諸候國君既已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長。
正長既已具,天子發(fā)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過則規(guī)誅之,下有善則傍薦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賞而下之所譽也。意若聞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過弗規(guī)諫,下有善弗傍薦;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罰而百姓所毀也?!鄙弦源藶橘p罰,甚明察以審信。
國君者,囯之仁人也。國君發(fā)政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眲t天下何說以亂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則災(zāi)猶未去也今若天飄風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簽子言曰:“古者圣王為請以治其民。譬若絲縷之有紀,罔罟之有綱,所以連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p>
(《墨子尚同上》,有刪節(jié))
【第9句】:對下列文案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蓋其語,人異義語:(言語)表達
B.是非詢害之辯辨:辨別
C.是以天下治也治:治理
D.所以連收天下之百姓收:約束
【第10句】:下列對文七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則災(zāi)猶未去也/今若天飄風苦雨/湊湊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則災(zāi)猶未去也/今若天飄風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則災(zāi)猶未去也/今若天/飄風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則災(zāi)猶未去也/今若天飄風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第11句】: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項是
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個“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師)的意思,是弟子們對墨翟的尊稱。墨留,是春秋戰(zhàn)國之際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B."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種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賞,相傳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
C.“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戰(zhàn)國之前“百姓,,也指貴族,如,《詩經(jīng)?天?!贰叭豪璋傩铡编嵭椋骸鞍傩?,官族姓也?!?/p>
D.“五刑”指古代五種輕重不等的刑法,在不同歷史時期,其所指各異,秦以前指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
【第12句】: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墨子認為,上古時期由于百姓之間相互殘害,導(dǎo)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幫助別人,進而造成天下混亂,民眾猶如禽獸一般。
B.墨子認為,天下大亂的原因在于沒有行政長官,故只要選擇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為天子,天下即可達到清平大治的.境界。
C.文章認為,民眾判斷是非曲直要以上面的意見為準,而不能與下面相互勾結(jié),這樣就能做到上面所要懲罰的就是百姓所要非議的。
D.墨子認為,天下混亂是由于沒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領(lǐng),因此主張要選擇“仁人”“賢者”來擔任國家各級領(lǐng)導(dǎo)并有效治理國家。
【第13句】: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文案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4分)
⑵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3分)
⑶上以此為賞罰,甚明察以審信。(3分)
參考答案
【第9句】:C
【第10句】:A
【第11句】:B
【第12句】:B
【第13句】:(1)因此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的意見對而別人的意見錯,因而相互攻擊
(2)明白了天下大亂的原因,源自于沒有行政長官。
(3)上面根據(jù)這些方面來行使賞罰,就必然十分清楚明白、審慎可靠。
參考譯文
墨子說:古時人類剛剛誕生,還沒有刑法政治的時候,人們用言語表達的意見,也因人而異。所以一人就有一種意見,兩人就有兩種意見,十人就有十種意見。人越多,他們不同的意見也就越多。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的意見對而別人的意見錯,因而相互攻擊。所以在家庭內(nèi)父子兄弟常因意見不同而相互怨恨,使得家人離散而不能和睦相處。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藥相互殘害,以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幫助別人;有余財者寧愿讓它腐爛,也不分給別人;有好的啟發(fā)也自己隱藏起來,不肯教給別人,以致天下混亂,有如禽獸一般。
明白了天下所以大亂的原因,是由于沒有行政長官,所以(人們)就選擇賢能的人,立之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認為他的力量還不夠,因而又選擇天下賢能的人,把他們立為三公。天子、三公已立,又認為天下地域廣大,他們對于遠方異邦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別,還不能一一了解,所以又把天下劃為萬國,然后設(shè)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已立,又認為他們的力量還不夠,又在他們國內(nèi)選擇一些賢能的人,把他們立為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已經(jīng)設(shè)立之后,天子就向天下的百姓發(fā)布政令,說道:“你們聽到善和不善,都要報告給上面。上面認為是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上面認為是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上面有過失,就應(yīng)該規(guī)諫,下面有好人好事,就應(yīng)當廣泛地推薦給國君。是非與上面一致,而不與下面勾結(jié),這是上面所贊賞,下面所稱譽的。假如聽到善與不善,卻不向上面報告;上面認為對的,也不認為對,上面認為錯的,也不認為錯;上面有過失不能規(guī)諫,下面有好人好事不能廣泛地向上面推薦;與下面勾結(jié)而不與上面一致,這是上面所要懲罰,也是百姓所要非議的。”上面根據(jù)這些方面來行使賞罰,就必然十分審慎、可靠。
所以里長就是這一里內(nèi)的仁人。里長發(fā)布政令于里中的百姓,說道:“聽到善和不善,必須報告給鄉(xiāng)長。鄉(xiāng)長認為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鄉(xiāng)長認為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去掉你們不好的話,學習鄉(xiāng)長的好話;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鄉(xiāng)長的好行為。”那么,鄉(xiāng)里怎么會說混亂呢?我們考察這一鄉(xiāng)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由于鄉(xiāng)長能夠統(tǒng)一全鄉(xiāng)的意見,所以鄉(xiāng)內(nèi)就治理好了?!?/p>
鄉(xiāng)長是這一鄉(xiāng)的仁人。鄉(xiāng)長發(fā)布政令于鄉(xiāng)中百姓,說道:“聽到善和不善,必須把它報告給國君。國君認為是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國君認為是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去掉你們不好的話,學習國君的好話;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國君的好行為?!蹦敲?,還怎么能說國內(nèi)會混亂呢?我們考察一國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國君能統(tǒng)一國中的意見。所以國內(nèi)就治理好了。
國君是這一國的仁人。國君發(fā)布政令于國中百姓,說道:“聽到善和不善,必須報告給天子。天子認為是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天子認為是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去掉你們不好的話,學習天子的好話,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天子的好行為?!蹦敲?,還怎么能說天下會亂呢?我們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天子能夠統(tǒng)一天下的意見,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
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與天子一致,而不知道與天一致,那么災(zāi)禍還不能徹底除去?,F(xiàn)在假如天刮大風下久雨,頻頻而至,這就是上天對那些不與上天一致的百姓的懲罰。所以墨子說:“古時圣王制定五種刑法,確實用它來治理人民,就好比絲線有紀(絲頭的總束)、網(wǎng)罟有綱一樣,是用來收緊那些不與上面意見一致的老百姓的?!?/p>
墨子修身的原文及翻譯
《修身》這篇文言文的作者是墨子,大家有讀過嗎?下面給大家整理了墨子修身的原文及翻譯,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修身的原文及翻譯
原文
君子戰(zhàn)雖有陳(2),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wù)豐末;近者不親,無務(wù)求遠;親戚不附,無務(wù)外交;事無終始,無務(wù)多業(yè);舉物而暗,無務(wù)博聞。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來遠,君子察邇而邇修者也。見不修行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譖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捍之聲,無出之口;殺傷人之孩(3),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強,愿欲日逾,設(shè)壯日盛。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無以竭愛;動于身者,無以竭恭;出于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發(fā)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jù)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4),不足與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惰。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務(wù)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壅咝霓q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言無務(wù)為多而務(wù)為智,無務(wù)為文而務(wù)為察。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5),反其路者也。善無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辯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6)。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于天下者,未嘗有也。
[注釋]
(1)本篇主要討論品行修養(yǎng)與君子人格問題,強調(diào)品行是為人治國的根本,君子必須以品德修養(yǎng)為重。篇中提出。“君子之道”應(yīng)包括‘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以及明察是非、講究信用、注重實際等內(nèi)容。
(2)陳:同“陣”。
(3)孩:畢沆云:“當讀如根荄之荄。”
(4)辯:同“辨”。
(5)彼:借為“非”。情:為“惰”之形訛。
(6)戴:同“載”。
翻譯
君子作戰(zhàn)雖用陣勢,但必以勇敢為本;辦喪事雖講禮儀,但必以哀痛為本;做官雖講才識,但必以德行為本。所以立本不牢的,就不必講究枝節(jié)的繁盛;身邊的人不能親近,就不必講究招徠遠方之民;親戚不能使之歸附,就不必講究結(jié)納外人;做一件事情有始無終,就不必談起從事多種事業(yè);舉一件事物尚且弄不明白,就不必追求廣見博聞。
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徠遠人。君子能明察左右,左右之人也就能修養(yǎng)自己的品行了。君子不能修養(yǎng)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詆毀,那就應(yīng)當自我反省,因而怨少而品德日修。讒害誹謗之言不入于耳,攻擊他人之語不出于口,傷害人的念頭不存于心,這樣,即使遇有好詆毀、攻擊的人,也就無從施展了。
所以君子本身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加強,志向一無比一天遠大,莊敬的品行一天比一天完善。君子之道(應(yīng)包括如下方面):貧窮時表現(xiàn)出廉潔,富足時表現(xiàn)出恩義,對生者表示出慈愛,對死者表示出哀痛。這四種品行不是可以裝出來的',而是必須自身具備的。凡是存在于內(nèi)心的,是無窮的慈愛;舉止于身體的,是無比的謙恭;談?wù)f于嘴上的,是無比的雅馴。(讓上述四種品行)暢達于四肢和肌膚,直到白發(fā)禿頂之時仍不肯舍棄,大概只有圣人吧!
意志不堅強的,智慧一定不高;說話不講信用的,行動一定不果敢;擁有財富而不肯分給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堅定,閱歷事物不廣博,辨別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根本不牢的,枝節(jié)必危。光勇敢而不注重品行修養(yǎng)的,后必懶惰。源頭濁的流不清,行為無信的人名聲必受損害,聲譽不會無故產(chǎn)生和自己增長。功成了必然名就,名譽不可虛假,必須反求諸己。專說而行動遲緩,雖然會說,但沒人聽信。出力多而自夸功勞,雖勞苦而不可取。聰明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說,努力作事而不夸說自己的功勞,因此名譽揚于天下。說話不圖繁多而講究富有智慧,不圖文采而講究明白。所以既無智慧又不能審察,加上自身又懶惰,則必背離正道而行了。善不從本心生出就不能保留,行不由本身審辨就不能樹立,名望不會由茍簡而成,聲譽不會因詐偽而立,君子是言行合一的。以圖利為重,忽視立名,(這樣)而可以成為天下賢士的人,還不曾有過。
墨子公輸原文翻譯
寫墨子以理說服公輸盤;其次指責楚王攻宋之不智,楚王雖窮詞奪理,但攻宋之心仍不死;末寫挫敗公輸盤的進攻,并揭穿其陰謀,告以宋國早有準備,迫使楚王放棄用兵,層次清楚,結(jié)構(gòu)緊密完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墨子公輸原文翻譯,歡迎來參考!
公輸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惫敱P不說。
子墨子曰:“請獻十金?!?/p>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p>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p>
公輸盤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見我于王?”
公輸盤曰:“諾?!?/p>
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
王曰:“必為有竊疾矣?!?/p>
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云夢,犀兕麋鹿?jié)M之,江漢之魚鱉黿鼉?yōu)樘煜赂?,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p>
于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shè)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p>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p>
楚王問其故。
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p>
子墨子歸,過宋。天雨,庇其閭中,守閭者不內(nèi)也。故曰:治于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于明者,眾人知之。
譯文
公輸盤替楚國造云梯這類攻城的器械,造成后,將要用它來攻打宋國。墨子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后,從魯國出發(fā),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達郢都,見到了公輸盤。
公輸盤說:“先生有什么見教呢?”
墨子先生說:“北方有一個欺侮我的人,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殺了他。”
公輸盤很不高興。
墨子先生說:“請讓我奉送(給您)十金?!?/p>
公輸盤說:“我堅守道義堅決不殺人?!?/p>
墨子先生起身,拜了兩拜,說:“請(讓我)解說這件事。我在北方聽說你在制造云梯,將要用它來攻打宋國。宋國有什么罪呢?楚國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卻在人口方面不夠,犧牲不足的人口而爭奪多余的土地,不能說是明智的;宋國沒有罪卻攻打它,不能說是仁義的;知道這道理而不對楚王進行勸阻,不能說是忠君的;勸阻卻沒有成功,這不能稱作堅持;你崇尚仁義不肯幫我殺死欺負我的一個人,卻要為楚國攻打宋國而殺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p>
公輸盤被說服了。
墨子先生說:“既然這樣,那么為什么不停止計劃呢?”
公輸盤說:“不行,我已經(jīng)向楚王說了這件事了。”
墨子先生說:“為什么不向楚王引見我呢?”
公輸盤說:“好吧?!?/p>
墨子先生拜見了楚王,說:“現(xiàn)在這里有一個人,舍棄他自己裝飾華美的車,鄰居有破車,卻想要去偷;舍棄自己華美的衣服,鄰居有件粗布衣服,卻想要去偷;舍棄自己的好飯好菜,鄰居只有粗劣飯食,卻想要去偷。——這是怎么樣的一個人呢?”
楚王回答說:“這個人一定是患有偷盜的毛病了?!?/p>
墨子先生說:“楚國的土地,方圓大小足有五千里;宋國的土地,方圓大小不過五百里,這好像裝飾華美的'車子同破車相比。楚國有云夢澤,里面有成群的犀牛麋鹿,長江、漢水里的魚,鱉,黿,鱷魚多得天下無比;宋國卻像人們所說的一樣,是一個連野雞、兔子、小魚都沒有的地方,這好像美食佳肴同糠糟相比。荊國有巨松、梓樹、黃楩木、楠、樟等名貴木材;宋國是一個連多余的木材都沒有的國家,這就像華麗的衣服與粗布短衣相比。我認為大王派官吏進攻宋國,是和這個患偷竊病的人的行為是一樣的?!?/p>
楚王說:“好啊!雖然這樣,(但是)公輸盤給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國?!?/p>
在這種情況下(楚王)召見公輸盤,墨子先生解下衣帶,用衣帶當作城墻,用木片當作守城器械。公輸盤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戰(zhàn)術(shù),墨子先生多次抵御他。公輸盤的攻城的方法用盡了,墨子先生的抵御器械還綽綽有余。
公輸盤理屈,卻說:“我知道用來抵御你的方法,可我不說。”
墨子先生說:“我知道你要用來抵御我的方法,我也不說?!?/p>
楚王問其中的緣故。
墨子先生說:“公輸先生的意思,不過是要殺掉我。殺了我,宋國沒有人能守城,就可以攻取了??墒俏业膶W生禽滑厘等三百多人,已經(jīng)拿著我的守城器械,在宋國城上等待楚國入侵了。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宋國的抵御者)啊。”
楚王說:“好,我不攻打宋國了。”
墨子從楚國歸來,經(jīng)過宋國,天下著雨,他到閭門去避雨,守閭門的人卻不接納他。所以說:“運用神機的人,眾人不知道他的功勞;而于明處爭辯不休的人,眾人卻知道他?!?/p>
注釋
【第1句】:公輸盤:魯國人,公輸是姓,盤是名,也寫做“公輸班”。能造奇巧的器械,有人說他就是魯班。
【第2句】:云梯:古代戰(zhàn)爭中攻城用的器械,因其高而稱為云梯。
【第3句】:將以攻宋:準備用來攻打宋國。以,用來。將,準備。
【第4句】:子墨子:指墨翟(此字念“dí",;姓中念作“zhái")。前一個“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師)的意思,學生對墨子的尊稱。后一個是當時對男子的稱呼。
【第5句】:聞之:聞,聽說。之,代指攻宋這件事。
【第6句】:起于魯:起,起身,出發(fā)。于,從。
【第7句】:而:表順承。
【第8句】:至于郢:至于,到達。郢,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國都,在今天的湖北江陵。
【第9句】:夫子:先生,古代對男子的敬稱,這里是公輸盤對墨子的尊稱。
【第10句】:何命焉為:有什么見教呢?命,教導(dǎo),告誡。焉為,兩個字都是表達疑問語氣的句末助詞。
【第11句】:侮:欺侮。
【第12句】:臣:墨子的自我謙稱(秦漢以前對一般人也可自稱“臣”)。
【第13句】:愿借子殺之:希望借助你的力量去殺了他。愿,希望。借,憑借,依靠。
【第14句】:說:通“悅”,高興,愉快。
【第15句】:請獻十金:請允許我奉送(你)十金(作為殺人的酬)。請,和下文“請說之”的“請”,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請允許我”。金:量詞,先秦以二十兩(銀子)為一金。
【第16句】:義:堅守道義。
【第17句】:固:堅決,從來。
【第18句】:再拜:先后拜兩次,表示鄭重的禮節(jié)。再:第二次。
【第19句】:請說之:請允許我解說這件事。說:解說。之:代詞,代墨子下面要說的話。
【第20句】:吾從北方聞子為梯:我在北方聽說您制造了云梯。為:做,造。
【第21句】:何罪之有: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之:提賓標志。
【第22句】: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荊國有的是土地而沒有足夠的人民。荊國:楚國的別稱。有余于地:在土地方面有多。于:在……方面。
【第23句】: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損失不足的而爭奪有余的,意思是犧牲百姓的生命去爭奪土地。而,表轉(zhuǎn)折,卻。
【第24句】:不可謂智:不可以說是聰明。
【第25句】:仁:對人親善,友愛。
【第26句】:知而不爭(zhèng):知道這道理卻不對楚王進行勸諫。
【第27句】:不得:不能達到目的。
【第28句】:知類:明白類推的道理。類:對事物作類比進而明白它的事理。
【第29句】:服:信服。
【第30句】:然胡不已乎:但是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國的計劃)呢?然:但是。胡:為什么。已:停止。
【第31句】:胡不見我于王:為什么不向楚王引見我呢?見:引見。于王:狀語后置語。王:指楚惠王。
【第32句】:諾:好,表示同意。
【第33句】:文軒:裝飾華美的車。文:彩飾。軒:有篷的車。
【第34句】:敝輿:破車。
【第35句】:褐:粗布衣服。
【第36句】:粱肉:好飯好菜。
【第37句】:何若:什么樣的。
【第38句】:猶......之與......也:好像.......同.....相比。固定用法。
【第39句】:云夢:楚國的大澤,跨長江南北,也包括今天的洞庭湖、洪湖和白鷺湖等湖沼。
【第40句】:犀:雄性的犀牛。
【第41句】:兕:雌性的犀牛。
【第42句】:鼉:鱷魚。
【第43句】:鮒魚:一種像鯽魚的小魚。
【第44句】:文梓:梓樹。文理明顯細密,所以叫文梓。楩:黃楩木。豫章:樟樹。這些都是名貴的木材。
【第45句】:長木:多余的木材。
【第46句】:王吏:指楚王所派攻宋的官吏。
【第47句】:善哉:好呀。
【第48句】:雖然:雖然如此。
【第49句】:見:召見。
【第50句】:牒:木片。
【第51句】:九:表示次數(shù)多,古代“三”、“九”常有這種用法。
【第52句】:機變:巧妙的方式。
【第53句】:距:通“拒”,抵御。
【第54句】:盡:完。
【第55句】:守圉:守衛(wèi)。圉:通“御”,抵擋。
【第56句】:詘:通“屈”,意思是理屈,(辦法)窮盡。
【第57句】:所以:用來……的方法。和現(xiàn)代漢語利用來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所以”不同。
【第58句】:莫:沒有誰。
【第59句】:禽滑厘:人名,魏國人。墨子學生。
【第60句】:已:已經(jīng)。
【第61句】:寇:入侵。
【第62句】:雖殺臣,不能絕也: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宋的守御者)。雖:即使。絕:盡。
上一篇:相聲分手大師臺詞精選20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