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題目預測:“少數與多數”
【作文材料】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名叫索克曼的基督教牧師嘗言:“當我們是少數時,可以測試自己的勇氣;當我們是多數時,可以測試自己的寬容。”
要求:對這句話,你有什么看法?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
【寫作指導】
【第1句】:“我們”——某一生命個體或某一群體。
【第2句】:“少數”與“多數”——力量地位的對比。是否“少數”者一定居于弱勢、處于邊緣,而“多數”者則一定居于強勢、處于主流?他們所需的精神品格是否一定都如材料中所言,是少數時需要勇氣,是多數時需要寬容?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第3句】:“勇氣”與“寬容”——什么是勇氣?勇氣是由內而外的,是源自內心的強大,源自對真理的信服,對夢想與信仰的熱愛;源自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與對文化的尊嚴的執著。什么是寬容?寬容是一種能力,寬容也是一種自信,它源自開放的胸懷、理性的精神,源自平等的觀念、尊重的思想。
【參考范文】
我們這些多數人
有一句話說,“當我們是少數時,可以測試自己的勇氣;當我們是多數時,可以測試自己的寬容。”這句話看上去很美好,既有勇氣又有寬容,但竊以為,其本質是怯懦和不寬容。
為什么?因為這句話的潛臺詞錯了。這句話有個潛在的意思:少數人處于弱勢,所以需要勇氣,多數人處于強勢,所以需要寬容。真是美好的幻想啊。憑什么多數人就是強勢的,而少數人就是弱勢的呢?不,我覺得事實常常恰恰相反,少數人往往是強勢的,居于社會頂層的,多數人往往是弱勢的,處在社會底層的。自人類有社會以來,哪種社會形態,是由多數人統治少數人的?哪種社會里面,是多數人掌握了占多數的財富的?
在人類社會里,處于金字塔頂端的統治者,總是少數。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是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歷史,一次又一次的農民起義,外族入侵,只是把這一撥的少數人換成另一撥的少數人而已。陳勝吳廣們一開始的想法總是很簡單的:不起義,死;揭竿而起,最多也只是死而已。當多數人活不下去,高高在上的少數人也可能頭顱不保。但每次起義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的.,劉邦們取代了嬴政們,司馬們取代了劉邦們,然后是李世民們,趙匡胤們。
也許有人要說,布魯諾,哥白尼這些天才不是被當時的多數人迫害了嗎?我要說:又錯了!能迫害這些“宗教異端”的人,是宗教裁判所,是當時的統治階層,是少數人的權利機構。而那個時代的多數人,是被蒙蔽,是被桎梏,被奴役的。包括布魯諾和哥白尼。
又有人要說:他們是掌握真理的少數人,如果不是這些先驅們的非凡勇氣,我們可能還活在中世紀的黑暗里面。是的,天才總是少數人。但這些天才,離不開滋養他們的多數人,他們是靠智慧和勇氣從多數人里面走出來的。如果不是城市的興起,如果不是市場的繁榮,科學的種子就很難在中世紀的黑暗里面萌芽。而城市為什么會興起,市場為什么會繁榮起來?那是因為十字軍東征,少數特權等級們放松了對多數人的壓迫,領主們不得不向低賤的商人低頭。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我們又可以看到,只要少數人給多數人多一點的空間,一些寬容,文明就可能茁壯成長。中國也有一句話很出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言下之意作為統治者的少數人有時也必須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也需要對多數人報以必要的寬容,然而這也基于多數人潛在的有可能爆發的勇氣。
再看看今天的中國,多數人變成了房奴,菜奴。那些吃著地溝油的平民,喝著三聚氰胺奶粉的幼兒,砸鍋賣鐵去黑磚窯尋找兒女的父母們,那些自焚的釘子戶們,蝸居在城市里的窮二代們,他們都是多數人。為什么要呼喚他們的寬容?而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享受著高額退休金和養老金的高官們,他們是少數人。他們需要什么勇氣?
對于我們這些多數人,社會的草根大眾,寬容這種美德太奢侈。勇氣,才是我們需要的。當你看到別人的權利受到踐踏,看到社會種種不公,也許你會選擇沉默,群體性的失聲在目前環境中并不少見,正如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里說沉默是中國人的通病。但沉默并不代表認同,我們呼吁沉默著大多數拿出點勇氣,我們不需要每個人都有勇氣面對宗教裁判的烈火,但至少,在面對黑暗和不公的時候,不要像阿Q一樣,把自己的恐懼當成寬容。
【寫作素材】
◎多人反對,不以為意,左思堅持自己的夢想,孜孜紇紇,兀兀窮年,以十年之力創作《三都賦》,一時間洛陽紙貴,人皆稱譽。
◎艾菲爾鐵塔初建的時候,遭到了來自社會各階層的普遍反對,但設計者艾菲爾并不因此而放棄,而是力排眾議,堅持以鋼鐵結構來建造,終于讓它成為了工業革命的象征,成為了巴黎的地標。
◎戊戌六君子,敢于在沉默的大多數中站出來,執著于信念,正視淋漓的鮮血。
◎北大校長馬寅初在建國初期提出新人口論,頂住主流話語的壓力,決不因自己勢單力孤而舉手投降,放棄自己的思想。為了真理,“不怕冷水澆,不怕油鍋炸,不怕撤職,不怕坐牢,更不怕死”。
◎當大多數同伴反對自己,阻撓自己,嘲笑并挖苦自己時,海鷗喬納森并不因此而放棄對自由的追求,對理想的向往,而是勇敢地飛出去,超越平常的生活,歷盡艱辛而不輟。
◎哥倫布的探索,布魯諾的執著,詹天佑的堅持,哪一個不曾與大多數人的勢力相交鋒?他們無畏地前行,或從容赴死,或慷慨征途,或鍥而不舍,其勇甚矣!
◎孔子的悲劇,是那個時代多數人不夠寬容的結果。
預測2023年高考作文題目預測:少數與多數
沉默絕不等于道德觀模糊,一切都寫在心中,一切都寫在行動中。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少數與多數作文,歡迎大家閱讀!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名叫索克曼的基督教牧師嘗言:“當我們是少數時,可以測試自己的勇氣;當我們是多數時,可以測試自己的寬容。”
要求:對這句話,你有什么看法?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
【寫作指導】
【第1句】:“我們”——某一生命個體或某一群體。
【第2句】:“少數”與“多數”——力量地位的對比。是否“少數”者一定居于弱勢、處于邊緣,而“多數”者則一定居于強勢、處于主流?他們所需的精神品格是否一定都如材料中所言,是少數時需要勇氣,是多數時需要寬容?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第3句】:“勇氣”與“寬容”——什么是勇氣?勇氣是由內而外的,是源自內心的強大,源自對真理的信服,對夢想與信仰的熱愛;源自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與對文化的尊嚴的執著。什么是寬容?寬容是一種能力,寬容也是一種自信,它源自開放的胸懷、理性的精神,源自平等的觀念、尊重的思想。
【范文】
沉默的大多數一直不理解李銀河為什么把丈夫王小波的雜文隨筆全編命名為《沉默的大多數》。似乎隨著時代車輪的不斷運轉,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喜歡選擇沉默。這是個沉默占據主流的年代。?
的確,說有說的好處,不說自有不說的`力量。?
電視上美國警察在逮捕犯罪嫌疑犯時總是會說一句:“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一切將成為案件證詞。”?
這是一個太過復雜的時代,充斥著太多誘惑。不同的思想觀念左右著人們的行動。有人愿意舍己救人,有人愿意披露真相,也有人愿意散布謠言。?
因此我總是警惕地看待身邊的一切,誰能知道表象背后隱藏著什么,連魯迅這樣的人出門都帶著短刀,“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人間”,更何況涉世未深的我們,還是小心謹慎為是。?
而且沉默往往代表著行動,不是說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嗎,不是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嗎。沉默往往伴隨著力量的積聚。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不同信仰的人們沉默著,包容著,同時也關注著。沉默是一種內在性的處世方式。?
有誰能夠忘記,新年那場大雪中那些自發鏟雪的人們!?
有誰能夠忘記,奧運圣火傳遞受阻時,那片默默護送的紅色海洋!?
有誰能夠忘記,當刺耳的汽笛拉響一個民族的沉默時,那些無聲無息站出來的人們,是他們排成獻血的長龍,是他們在網上譜寫樸素的詩歌,是他們捧起溫暖的燭光默默祈福!?
沉默的一代人絕不會是垮掉的一代人。20個世紀鬧得太多太喧囂了,這個時代的少年們更多地崇尚理智和謹慎。對于雜志上刊登的調查,我們都清楚那是要登出來吸引人眼球、賺取吆喝的,所以我們沉默,所以我們含糊。因為我們絕不愿意說謊,因為沉默是對選擇權的尊重。?
我們只相信行動。不是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嗎??
看看“5?12”大地震之后80后、90后們的表現吧,看看那些任勞任怨的志愿者,看看那些捧出所有零花錢的孩子。這是理性的一代人啊。?
因此,我愿意說我是沉默的大多數中的一員。沉默絕不等于道德觀模糊,一切都寫在心中,一切都寫在行動中。?
我敢說:我的沉默對得起我的良心。?
【名師點評】
這是一篇頗具文采、頗有思想深度、頗能打動人心的作品。?
作者機智地選取作文材料中“個人品德的價值判斷模糊甚至錯誤”這個角度,巧妙切入,反彈琵琶,理直氣壯地向世人宣告:隨著時代車輪的不斷運轉,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喜歡選擇沉默;這是個沉默占據主流的年代;說有說的好處,不說自有不說的力量;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不同信仰的人們沉默著,包容著,同時也關注著;沉默是一種內在性的處世方式;當社會需要時,當時代召喚時,沉默的大多數就會不再沉默,就會挺身而出,奮不顧身,勇于奉獻!?
文章巧引妙聯,談鋒犀利。作者從對李銀河為丈夫王小波的雜文隨筆全編命名談起,聯想到美國,聯想到魯迅,聯想到現實。在表明心跡后,又將目光投向我國2008年初南方的冰雪災害、奧運圣火傳遞受阻的現場、“5?12”汶川大地震的災區,讓我們看到了沉默的一代人一點也不沉默、也不含糊的高大身影,讓世人放心,沉默的一代人絕不是垮掉的一代人!?
文章或引證,或例證,或對比論證;妙語連珠,擲地有聲;激情滿懷,文采飛揚。讀后,讓人春風滿面,豪情滿腔。
2023年高考作文預測及范文:少數與多數
【題目預測】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名叫索克曼的基督教牧師嘗言:“當我們是少數時,可以測試自己的勇氣;當我們是多數時,可以測試自己的寬容。”
要求:對這句話,你有什么看法?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
【優秀作文】
有一句話說,“當我們是少數時,可以測試自己的勇氣;當我們是多數時,可以測試自己的寬容。”這句話看上去很美好,既有勇氣又有寬容,但竊以為,其本質是怯懦和不寬容。
為什么?因為這句話的潛臺詞錯了。這句話有個潛在的意思:少數人處于弱勢,所以需要勇氣,多數人處于強勢,所以需要寬容。真是美好的幻想啊。憑什么多數人就是強勢的,而少數人就是弱勢的呢?不,我覺得事實常常恰恰相反,少數人往往是強勢的,居于社會頂層的,多數人往往是弱勢的,處在社會底層的。自人類有社會以來,哪種社會形態,是由多數人統治少數人的?哪種社會里面,是多數人掌握了占多數的財富的?
在人類社會里,處于金字塔頂端的統治者,總是少數。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是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歷史,一次又一次的農民起義,外族入侵,只是把這一撥的少數人換成另一撥的少數人而已。陳勝吳廣們一開始的想法總是很簡單的:不起義,死;揭竿而起,最多也只是死而已。當多數人活不下去,高高在上的少數人也可能頭顱不保。但每次起義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的,劉邦們取代了嬴政們,司馬們取代了劉邦們,然后是李世民們,趙匡胤們。
也許有人要說,布魯諾,哥白尼這些天才不是被當時的多數人迫害了嗎?我要說:又錯了!能迫害這些“宗教異端”的人,是宗教裁判所,是當時的統治階層,是少數人的權利機構。而那個時代的多數人,是被蒙蔽,是被桎梏,被奴役的。包括布魯諾和哥白尼。
又有人要說:他們是掌握真理的'少數人,如果不是這些先驅們的非凡勇氣,我們可能還活在中世紀的黑暗里面。是的,天才總是少數人。但這些天才,離不開滋養他們的多數人,他們是靠智慧和勇氣從多數人里面走出來的。如果不是城市的興起,如果不是市場的繁榮,科學的種子就很難在中世紀的黑暗里面萌芽。而城市為什么會興起,市場為什么會繁榮起來?那是因為十字軍東征,少數特權等級們放松了對多數人的壓迫,領主們不得不向低賤的商人低頭。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我們又可以看到,只要少數人給多數人多一點的空間,一些寬容,文明就可能茁壯成長。中國也有一句話很出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言下之意作為統治者的少數人有時也必須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也需要對多數人報以必要的寬容,然而這也基于多數人潛在的有可能爆發的勇氣。
再看看今天的中國,多數人變成了房奴,菜奴。那些吃著地溝油的平民,喝著三聚氰胺奶粉的幼兒,砸鍋賣鐵去黑磚窯尋找兒女的父母們,那些自焚的釘子戶們,蝸居在城市里的窮二代們,他們都是多數人。為什么要呼喚他們的寬容?而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享受著高額退休金和養老金的高官們,他們是少數人。他們需要什么勇氣?
對于我們這些多數人,社會的草根大眾,寬容這種美德太奢侈。勇氣,才是我們需要的。當你看到別人的權利受到踐踏,看到社會種種不公,也許你會選擇沉默,群體性的失聲在目前環境中并不少見,正如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里說沉默是中國人的通病。但沉默并不代表認同,我們呼吁沉默著大多數拿出點勇氣,我們不需要每個人都有勇氣面對宗教裁判的烈火,但至少,在面對黑暗和不公的時候,不要像阿Q一樣,把自己的恐懼當成寬容。
2023年高考作文題目預測:“痛與言”
【作文材料】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
人生在世,往往會經歷種種的痛。
有人說,痛了,就直接說出來,這是本能。
又有人說,痛而不言,體現了人性的堅強。
還有人說,痛而善言,這是一種人生智慧。
上面的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自定文體。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參考范文】
痛而善言,大智慧也
人生在世,往往會經歷種種的痛。痛的含義有很多,肉體上的苦痛是痛;別人的不理解是痛;處于生活的貧困潦倒是痛;還有對社會的擔憂更是一種痛。痛,我們生來無法避免,但言,卻受我們控制。痛而善言,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
痛而善言,是對痛苦的不斷叩問,是靈魂的一次自我救贖,是鳳凰浴火后的一次涅槃重生。屈原在被流放后寫下《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這是痛而善言;司馬遷在遭受宮刑后在《報任安書》中寫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也是痛而善言。
痛而善言可以排遣心中的郁結。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被貶流放后,寄情于山水,寄情于明月,將他的情懷寄托于詩詞中。他的善言讓他排解了心中的苦痛,獲得了心靈的新生。痛而善言有時又能巧妙地化解困境。曹操的兩個兒子為爭奪皇位時,曹丕為了刁難曹植,逼他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曹植在面對手足相殘時,他心里當然痛,但他將這種痛巧妙地融入七步詩當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到后,最終放過了曹植。他們智慧的善言讓他們心靈得到滿足,郁悶得到排解。
痛而善言不是不言也不是直言。痛而善言更應該用智慧去言“痛”,也更需要方法。莫言的善言是將他對社會的看法巧妙融入他的小說中。作為一個具有責任感的作家,看到社會的種種現象,他也痛。他的筆名雖為“莫言”,但他沒有不言,而是用智慧巧妙善言,給人以精神上的`撼動,去感化人們,給社會敲響警鐘。從根本上說,痛而善言需要的正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在大徹大悟之后所發出的喟嘆。
當然,痛而善言所言的不一定是語言文字,還可寄托于其它。貝多芬在經歷過失聰的痛之后,將痛寄托于那壯麗的樂章,那跳動的音符不正承載了他的痛嗎?梵高在生活困苦潦倒時堅持畫畫,那明艷的色彩不也隱含了他不被世人理解的痛嗎?善言的載體有很多,不必過分拘泥于形式,我們更關注的應該是內容,是融入的智慧。
痛而善言,是人生的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堅強。在被生活的銳角挫傷后,不直接說出來,這會令你越來越脆弱,也不要不說,這會讓你心里更加抑郁。我們應該做的應該是“善言”,也許,我們能從中看到另一片天地。
上一篇:一改成名相聲臺詞合集2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