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萊特》的經典臺詞
1、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2、生存還是死亡,那是個問題。
3、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
4、成功的騙子,不必再以說謊為生,因為被騙的人已經成為他的擁護者,我再說什么也是枉然。
5、人們可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于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6、嫉妒的手足是謊言!
7、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運的人永遠站在天平的兩端,被命運掌握的人僅僅只明白上帝賜給他命運!
8、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
9、不要只因一次挫敗,就放棄你原來決心想達到的目的。
10、新的火焰可以把舊的火焰撲滅,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減輕。
11、聰明人變成了癡愚,是一條最容易上鉤的游魚;因為他憑恃才高學廣,看不見自己的狂妄。
12、愚人的蠢事算不得稀奇,聰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痛肚皮;因為他用全副的本領,證明他自己愚笨。
13、外觀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都容易為表面的'裝飾所欺騙。
14、黑暗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15、勤勞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勤奮一生,可永遠長眠。
16、金子啊,你是多么神奇。你可以使老的變成少的,丑的變成美的,黑的變成白的,錯的變成對的
17、目眩時更要旋轉,自己痛不欲生的悲傷,以別人的悲傷,就能夠治愈!
18、全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舞臺,所有紅塵男女均只是演員罷了。上場下場各有其時。每個人一生都扮演著許多角色,從出生到死亡有七種階段。
讀《哈姆萊特》有感
讀《哈姆萊特》有感1
我是很少看戲劇的,因為我覺得戲劇已十分過時了。閑時翻看了莎翁的戲劇《哈姆萊特》,大腦中關于戲劇的空白被人性的光輝充滿,這光輝也曾照亮過一個時代。
哈姆萊特是個悲劇人物,他是個不折不扣的“人”。他勇敢善良卻又優柔寡斷,但他終究是個英雄,是英雄總值得頌揚。一直以來,人們只要提到莎士比亞,總會想起他筆下的英雄哈姆萊特。但莎翁卻將所有同情都交給了女配角奧菲利婭,她的命運根本不被她自己掌握,而是交給無情的虛無。沒有同情心的神不是神,而事實是神沒有同情心,用數學的思想來說兩者之間便是一空集,也就是我所說的虛無了。奧菲利婭的悲劇性在于揭示了人的脆弱。帕斯卡說過: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蘆葦。人生易逝,我們怎能不好好珍惜,因為偶然的災難會輕易地將它奪去。人性的光輝和人的脆弱成就了美德和智慧,面對這樣的“人”,我們應該認真書寫。
“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這是哈姆萊特的呼喊,是莎翁豎起的人文大旗,是民主寫給專制和神權的檄文,預示著一個時代的來臨。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個字——“人”,當我們用歪歪斜斜的筆跡留下這個“人”字時,卻不知道它的來之不易。那個年代,那個被神主宰的年代,為了真理,“人”被譜寫成《神曲》,“人”被畫成具有笑穿千年魔力的微笑,“人”被“神”在火刑柱下煎熬。但這個“人”終于被前赴后繼的`戰士舉起,被但丁謳歌,被達·芬奇畫出,被哥白尼堅持,被布魯諾堅信,被米開朗基羅雕刻,被伽利略發現,被莎士比亞化作筆下的一個個鮮活的形象,被更多的沒有留下姓名的學者傳播。面對這樣來之不易的“人”,我們怎能隨便寫下?
今生今世,我已在空白的紙上描下了一個“人”的框架。墨已研好,就只差揮動大毫,筆走龍蛇,造就一個威武的撇和一個雄壯的捺。
讀《哈姆萊特》有感2
這兩天,我懷著好奇的心情讀完了又一部名著《哈姆萊特》,這是著名文學家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之一。故事講述的是丹麥王子阿姆萊特為了向被謀殺致死。父王報仇而裝瘋,在經歷重重阻礙后以其死前所余的全力撲向謀殺者—他的叔父,直至刺穿這個篡位者的心臟。
讀完這本書后,一個疑問一直浮現在我的腦海之中:這樣以犧牲自己的方式是否值得?于是,帶著這個問題,我開始了第二次閱讀,終于,答案浮出了水面---這樣做值得!
我的王子哈姆萊特的性格與他所處的環境是相反的,是復雜而矛盾的。實際上,王子的尷尬在于以一個纖弱而明達的心靈肩負著與其行為能力不相稱的重任,這比坦特魯斯更難堪饑渴,比西緒弗斯更枉費心機力。用歌德的話講就是“這是一株橡樹給栽在一只應開放嬌紅嫩綠的昂貴的花瓶里。”我的王子哈姆萊特,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為,卻不可能成為英雄的人,就是那個“花瓶”;那項他承受不起、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但又決不可推卸的復仇重任,就像是那株“橡樹”。
一旦“橡樹”的根須膨脹開來,“花瓶”就非給擠破不可:這就是悲劇!我的悲情王子哈姆萊特,你承受了太多太多本不該交與你來承擔的責任,你的這些悲劇雖然讓你的生活十分艱辛,但也正是它們,才使得你成為我們心中的英雄,成為我的王子。我的悲情王子哈姆萊特,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還會選擇以犧牲為代價來為父報仇,來承擔那些對你而言過重的責任嗎?我想,答案應該是“會”!因為你是我的王子,我的那個看似悲情實則偉大的王子!!王子哈姆萊特,走你自己的路吧,拋開這些包袱,在你的世界里快樂的生活吧!!
讀《哈姆萊特》有感3
我喜歡讀書,但更喜歡讀閑書,父母不太情愿讓我看,但我還是很喜歡。
記得有一次,媽媽剛給我買了一本書,叫《哈姆萊特》,我非常喜歡。放學后回來到家,我開始寫作業,右是寫著寫著,放在桌了上的《哈姆萊特》就像磁石一樣的吸引著我,我禁不住偷偷地看了起來。一頁,二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我很快樂,已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時間過得真快呀,不一會兒,一個半小時過去了,我還在津津有味的看著,竟不知媽媽已經輕手輕腳地走了過來,就站在我的背后。
過了一會兒,我有所察覺,便向后看了看,媽媽平時親切的臉皮已經變了樣,正在怒氣沖天地看著我,頭上仿佛已經鉆出了火苗,眼睛瞪的大大家的,好像要把我一口吞下支似乎的,我禁不住打了個寒顫。
“把書放下,快寫作業!!!!!”接著是我媽的一聲大吼。
我咽了一口唾沫,老老實實地把書放回去,繼續寫起作業來,媽媽去做飯了,我又禁不住看起書來,但這回,我留心注意了媽媽的腳步聲,“嚓,嚓”我聽見了,媽媽來了,我趕緊把書放回去,假裝專心寫作業,其實心早已經飛到書中的故事去了。
“嚓,嚓”媽媽走了,我也終于把作業寫完了。收拾完書包,就開始專心看書了。我已經完全融入到書中的故事里去了,伴隨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也不自己覺的笑了起來,竟連接媽媽在叫我吃飯也不知道,媽媽走了過來,對我說:“昕昕,吃飯了,飯都快涼了。”時我才回過神來,戀戀不舍的把書放回來去。
現在想想,我那時真愛讀書,因為它可以帶給我知識與快樂,聽媽媽說:“每當我在認真的讀書時,嘴角總會浮現出甜蜜的微笑。”
《哈姆萊特》的說課稿
【第1句】: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山東省中職教育規劃教材《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第三課《哈姆萊特》。本單元的話題是“擦拭理性的目光”,培養學生對生活進行理性的思考。第一單元“構筑情感的驛站”展現了人類不同層面的情感世界,本單元則要求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理性認識。就讀于本學期的中職生,大多已十八歲,對于生活的許多現象,有著他們自己的認識,但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因此,教師應該引導他們通過賞析《哈姆雷特》的劇情,理解人物的性格,體會思索的魅力,培養善于思考的習慣,這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也是本課在教材中的主旨所在。
本課共需兩課時。第一課時和同學們一起了解戲劇的主要情節,理清人物之間的關系。
我的說課以第二課時的內容為主。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理解哈姆萊特的性格特點,提高學生賞析人物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分角色朗讀、品味賞析、課本劇表演。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使他們有一雙理性的慧眼和一顆積極健康的心。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哈姆萊特的內心獨白。學習哈姆雷特處事(復仇)的理性態度,并進而探究哈姆萊特裝瘋的原因,從而把握其性格特點。
【第2句】:學情分析
1.學生對戲劇的情節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很關注戲劇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戲劇的沖突等,這一特點易于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
2.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學生對外國戲劇存在陌生感。因此,對劇中人物語言的理解顯得尤為重要。
3.《哈姆萊特》劇本本身在思想上的深刻性,增加了學生欣賞中的難度。需要教師巧設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探究,步步深入。
【第3句】:教法學法
根據上述學情分析,設計如下教法學法:
1.采用情境教學和問題教學相結合的方法:第一課時我們圍繞哈姆萊特的“瘋狂”由淺入深的設置了三個問題,使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把握這幕戲劇,這節課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問,鍛煉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2.誦讀品味: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尤其要反復誦讀哈姆萊特內心獨白一段,體會其矛盾復雜的心理,在此基礎上,領會戲劇的語言特點。
3.分組討論探究:對于哈姆萊特為什么裝瘋、其性格特點等內容,在教師點撥引導的基礎上,要讓學生分組討論,在探究中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交流,學會合作。
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為了更好的賞析哈姆萊特這一人物形象,我設計了以下環節進行教學:走進王子、理解王子、對話王子、演繹王子。
【第4句】:教學過程
(一)復述情節,走近王子
用幾分鐘的時間,再一次從整體上感知戲劇,為賞析人物作好鋪墊。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采用接力賽的形式,將學生分成四組,根據大屏幕上的四幅畫來復述情節,看哪一組復述得既準確又生動。
(二)聆聽獨白,理解王子
哈姆萊特的“生存還是毀滅”的內心獨白是整個悲劇的核心,反映了哈姆萊特內心的矛盾沖突。這既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又是學習難點。
這一部分的教學我以朗讀為主。人物重點語言師生要反復誦讀,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跟讀——師生齊讀,師生感情達到共鳴,學生和文本感情達到共鳴。加深了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體會和感悟!通過師生的理解感悟交流,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
1.哈姆萊特怎樣看待生死?
2.在作出選擇的時候,王子考慮到了哪些問題?
3.在思考與行動的抉擇中,哈姆萊特選擇了什么?
4.哈姆萊特為什么要裝瘋?
通過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思想,鍛煉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不拘泥于課本,從更深層次上加深學生對于哈姆萊特這一世界著名文學形象的理解和感悟。各小組都有不同的意見,學生各抒己見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教材,理解哈姆萊特如何由一個快樂的王子——憂郁的王子——悲劇英雄。共同討論解答問題。
1.學生可以結合課本自圓其說。(生存太痛苦,毀滅更痛苦)
2.不是懼怕死亡本身,而是懼怕“靈魂不死”。死不是痛苦的結束,而是痛苦的延續等。
3.王子選擇了行動。
4.隱藏在瘋狂里面的是思索,裝瘋是為了麻痹敵人,裝瘋是為了弄清真相,裝瘋是為了等待復仇的時機。哈姆萊特看似瘋狂,實則清醒!
暢所欲言:恩格斯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你眼中的`哈姆萊特是怎樣的?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鼓勵學生亮出自己的思想,發表自己的見解——正所謂:幼稚的思想總比沒有思想好,偏激的觀點勝過一切不假思索的結論。思考讓我們成熟,讓我們深刻,讓我們個性回歸,引我們走向真理。
這樣做摒棄了以往戲劇教學中對于人物的單一評價,而是讓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給學生留下了更廣闊的思考和想象空間。
情感激發:屈原曾說過:“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正可以說明哈姆萊特在顛倒混亂的時代和社會中保持著一顆理性而純真的心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并試圖改變那個社會,知其不可而為之,確實難能可貴!一個善于思考的人會是一個智慧的人,一個善于思考的民族將會是一個騰飛的民族。以此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鼓勵他們善于思考,培養美好的品性,有一雙理性的慧眼,有一顆積極健康的心,做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有益于社會和民族的人!
(三)真情告白,對話王子
如果你是王子忠誠的朋友或隨從,你會如何勸慰他,理解他,支持他?通過模擬對話,使學生理解哈姆萊特在復仇中的思索、痛苦和憂郁,并進而理解王子裝瘋的原因。
(四)情動于衷,演繹王子
課本劇表演,讓學生進入角色,設身處地體味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莎翁的語言,通過對話、獨白、表演,自評和互評,將課堂推向小高潮。
【第5句】:布置作業
1.寫一寫:請你以《我與哈姆萊特》為題,展開聯想與想象,寫一篇300字的小文章。(面向全體學生,鞏固、落實知識能力目標。)
2.讀一讀:從《哈姆萊特》《李爾王》《奧賽羅》《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任選一部作品讀一讀,感受莎士比亞作品的藝術魅力。(結合學生興趣,體現“大語文觀”)
【第6句】:課后反思
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言說、主動提問、合作探究的過程,教師要在其中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我的教學設計就是基于這樣的理念。
人教必修4《哈姆萊特》教案
教學目標
【第1句】:知識教育目標
【第1句】:認識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
【第2句】:體會莎土比亞悲劇的特點。
【第3句】: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第2句】:能力培養目標
【第1句】: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第2句】:通過誦讀品味人物詩化的語言。
【第3句】:德育滲透目標
認識作品深刻的社會意義。
【第4句】:美育滲透目標
體味莎土比亞詩化的語言,欣賞其節奏的跌宕性和音韻的和諧性,以及體味用形象生動的詞語表達的強烈的激情。
學法指導
學習本文應從了解情節入手,了解悲劇發生的過程,進一步分析悲劇產生的原因和對兩個家庭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分析課文的主旨。
閱讀漢姆萊特的臺詞,理清他心情變化的過程,從而把握人物的思想與性格。
結合人物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語言,是人物的心靈寫照。那種對人物語言簡單的、平面的描寫,只能使人物個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蒼白。
人的內心世界是復雜的,人的個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語言描寫,就應當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動態的而不應一味是靜態的,是豐富多彩的而不是簡單劃一的。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認為,在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就非常值得仔細品味。以羅密歐為例,他的語言,時而命令、恐嚇,時而平和親切,時而悲傷暴躁,時而不顧一切,語言的變化,實際上反映了心情的變化。人物性格的多重體現,表現在語言的變化上。
聯系我國的一些經典著作,也有類似的情況。古代著名文學批評家金圣嘆就曾指出文學作品中間人物性格有兩種對立因素的對照。他以《水滸》為例。指出李逵這一形象,既“魯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細”。可見中外古今在這一點上是有共同點的。
反復誦讀哈姆萊特的臺詞,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莎士比亞詩化的語言,極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加以欣賞和品味。
詩化的語言,可從下述特點體會理解:①具有強烈的激情。②典型的修辭特點:排比,比喻。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第1句】:重點、難點
重點是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難點是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第2句】:解決辦法
①反復朗讀或分角色朗讀,讓學生仔細揣摩。
②可以指導學生排演節選部分,讓學生讀出其中蘊含的'濃郁的詩情和人物的不同感情。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莎士比亞是世界文學史上杰出的劇作家。教師應簡要介紹莎土比亞的創作活動,然后重點指導學生誦讀,通過誦讀去揣摩品味劇中人物的深摯感情,讀出莎劇特有的濃郁詩情。
有條件的話,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電視等錄像資料,或是利用課余時間排演成戲。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第1句】:明確目標
【第1句】: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第2句】: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第2句】:整體感知
【第1句】:莎士比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創作的大部分是詩劇,主要作品有《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四大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悲喜劇)、《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喜劇),是人文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
【第2句】:莎翁悲劇的特點:①必須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結束。主人公雖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為之奮斗的理想卻勝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劇主人公之死給人以悲壯感,而不是單純的悲哀、悲觀。②悲劇的主人公必須是貴族。③悲劇人物的行動必須出自他們本人的意志和內心,即悲劇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結局,不能歸咎于客觀原因,而應由自己負責(《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個例外)。
【第3句】:全劇劇情
《哈姆萊特》全劇是以哈姆萊特和克勞狄斯之間你死我活的斗爭為線索展開的。主要劇情是:從老國王哈姆萊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萊特得知了克勞狄斯陰謀殺害兄長、篡奪王位的罪行;哈姆萊特裝瘋,克勞狄斯懷疑哈姆萊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萊特用一出有“
謀殺”情節,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勞狄斯殺害老國王的手段相類似的戲劇,來試探克勞狄斯,以此判斷鬼魂所說的話是否真實;克勞狄斯果然露出了馬腳,心里對哈姆萊特十分忌憚;不明底細的王后喬特魯德找哈姆萊特談話,哈姆萊特誤殺躲在旁邊偷聽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勞狄斯借機立即派他到英國去,并在公文里讓英國國王處死哈姆萊特;哈姆萊特半路上回來了,克勞狄斯已經設計好毒計,讓哈姆萊特和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比劍。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第二場(未完),主要情節是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比劍,這是全劇的高潮。劇情發展到這里,克勞狄斯和哈姆萊特都清楚知道了對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們誰都不能再回避、耽擱,形勢刻不容緩。老辣狠毒的克勞狄斯搶占了先機,安排了看上去萬無一失的“比劍”的圈套。
【第3句】:重點、難點的孝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第1句】:導入新課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藝術大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他最主要的代表作《哈姆萊特》。
(板書課題)
【第2句】:簡介作者及其戲劇創作的特點。
【第3句】:概述節選部分緊張的故事情節,明確該劇是悲劇。
悲劇是一部典型的悲劇,其情節曲折多變。
“比劍”這一關鍵情節包含有若干懸念:哈姆萊特是否會答應與雷歐提斯比劍?哈姆萊特能否察覺到雷歐提斯使用的劍有詐?雷歐提斯會不會按照和克勞狄斯事先設計的計劃行事?每一個懸念都關系著克勞狄斯的毒計是否能成功、哈姆萊特能否避免厄運,讀者的心始終處于高度緊張狀態之中。
在大臣來征詢哈姆萊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勞狄斯和雷歐提斯之間的打賭,同雷歐提斯比劍的時候,哈姆萊特正和霍拉旭講到他對雷歐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對于比劍,他可能把它單純理解為雷歐提斯要向他報仇,為了平息雷歐提斯的憤怒,他毫不遲疑地接受了挑戰。霍拉旭認為他很可能會輸,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霍拉旭勸告他,讓他不要參加比賽,他卻沒有同意。讀者因為已經知道克勞狄斯的毒計,因此心里驟然緊張起來。
接下來是比劍。遵照王后的預先提醒,哈姆萊特誠懇地向雷歐提斯道歉,將自己的過失歸因于“瘋狂”,求得他的諒解。雷歐提斯表示雖然不能放棄“復仇”,卻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此時,兩人之間的氣氛較為友善,但是危險并沒有解除。
選擇用劍的時候,雷歐提斯根據事先安排換了一把劍,毫無防備之心的哈姆萊特對此沒有提出異議。讀者對事情的發展擔心到極點。
比賽開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萊特擊中了雷歐提斯,國王用毒酒為他祝賀,讓他喝下去,他拒絕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萊特取勝。讀者的心里稍感寬慰。可是風云突變,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來事情的發展急速而混亂,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歐提斯刺中了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隨即奪過劍來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歐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勞狄斯的陰謀。哈姆萊特用有毒的劍刺克勞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勞狄斯死去。這一部分情節更是變故迭起,波瀾起伏而扣人心弦。
【第4句】:【提問】本劇人物語言的動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現的?
【明確】
(1)動作化。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萊特向雷歐提斯請求諒解的一番話富有動作性。這段話真摯、懇切,打動人心,而在全劇里他一貫的語言風格是尖刻、譏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這種變化,是因為哈姆萊特對雷歐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對他產生了由衷的同情。透過這段話語,我們感受到哈姆萊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時,它對此后劇情的發展也產生影響:雷歐提斯被他的話感動了,一意要復仇的心猶疑起來,所以第【第1句】:第二回合他都無心進攻,延緩了克勞狄斯的毒計的實現;第三回合里,雷歐提斯決心擊中哈姆萊特的時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卻不贊成我干這件事”;臨死前,他揭穿了克勞狄斯的陰謀,使得哈姆萊特能抓住最后的時機殺死克勞狄斯。又如,哈姆萊特連續兩次擊中雷歐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對雷歐提斯的狀態有些納悶,因此脫口說了一句:“你怎么說?”雷歐提斯被這句話激起了斗志。他對克勞狄斯說:“陛下,現在我一定要擊中他了。”這句話表明他還不能下定決心殺死哈姆萊特,想從國王那里獲得勇氣。而克勞狄斯對他使用了激將法:“我怕你擊不中他。”然而雷歐提斯還是遲疑不決。光明正大、毫無猜忌之心的哈姆萊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么一點也不起勁?請你使出全身的本領來吧;我怕你在開我的玩笑哩。”終于,雷歐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萊特死命的一劍。
(2)性格化。哈姆萊特的語言有這樣幾個特點:直率,不加掩飾;喜歡用比喻,喜歡嘲弄人,很多話有一針見血的效果。克勞狄斯是個慣于耍陰謀詭計的人,他包藏著可怕的禍心,卻做出親熱和善的樣子。他的一些語言,如“來,哈姆萊特,來,讓我替你們兩人和解和解”“我們的孩子,定會勝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話。
【第5句】:【提問】如何看待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形象?
【明確】課文里,哈姆萊特在思想和行為上有兩點非常引人注目,二是天命思想,一是無所顧忌地同意了克勞狄斯設下的賭局——和雷歐提斯比劍。這兩點之間有著二定的聯系。先看天命思想。在這全劇的最后一幕里,哈姆萊特似乎忽然變成了宿命論的信徒。他說過這些話:“……無論我們怎樣辛苦圖謀;我們的結果卻早已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就在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預先注定。”“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運預先注定的。”他如此強調天命,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其一,對于罪大惡極的克勞狄斯,哈姆萊特沒有信心讓他受到應得的懲罰,而不殃及別的無辜的人,因為此前他曾誤殺大臣波洛涅斯,并間接導致了奧菲莉婭之死。他覺得自己在除“惡”的時候,同時也在作惡;因此無法擺脫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歸于天意。其二,哈姆萊特接連
遭到巨大的災禍的打擊,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給叔父,接著是奧菲莉婭落水身亡,他不明白這些殘酷的事情為什么會發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視為上天注定。
從去英國的途中逃回來的哈姆萊特雖然意識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須盡快對克勞狄斯采取行動,可是在腦子里充滿了天命思想的情況下,他似乎無法確定一場周密的復仇計劃,也不能很好地應對克勞狄斯設下的圈套。他對于比賽雖然有不好的預兆,但是他對生命、對世界都不覺得值得珍惜和留戀(“一個人既然在離開世界的時候,只能一無所有,那么早早脫身而去,不是更好嗎?隨它去”),為父親報仇的念頭也根本被拋到了一邊。所以,對于克勞狄斯和雷歐提斯之間的打賭,即使他本能地意識到其中有陰謀,也不愿去深究,或想辦法拒絕,他毫不遲疑地答應和雷歐提斯比賽,也許是希望一切都盡快結束。臨死前,他對霍拉旭說:“請你暫時犧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這一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我的故事吧。”在哈姆萊特眼里,世界徹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顯得“冷酷”、猙獰。能和敵人同歸于盡,對他而言,是一種可以接受的結局。
關于哈姆萊特,一般認為,憂郁、延宕(猶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兩大特征。以上所講的兩點,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他憂郁、延宕性格在特殊時刻的一種表現。
【第6句】:【提問】奧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說話文縐縐的宮廷大臣,他來詢問哈姆萊特是否愿意和雷歐提斯比劍時,哈姆萊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這個情節輕松詼諧,但并不是劇情發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這類情節的存在?
【明確】奧斯里克來征詢哈姆萊特的意見時,拘謹守禮,套話連篇,咬文嚼字,而且反應遲鈍,根本意識不到對方對他的嘲諷,哈姆萊特本來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機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不少笑料。其實奧斯里克來哈姆萊特這里的任務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作者卻饒有興致地描繪了他自以為文雅知禮實則拘謹呆笨的表現,以及哈姆萊特對他的嘲弄。這種情節是插科打諢性的,具有調節欣賞者的情緒、活躍場上氣氛的作用。在中國傳統戲曲里,也有類似的情況。
布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第1句】:二。
上一篇:英雄聯盟臺詞被禁匯集7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