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我們的善良,到底去了哪里
導語:電影《熔爐》里有一句臺詞,曾經深深打動了我: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能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歡迎閱讀與借鑒,謝謝!
01
前些天,一段1分鐘的車禍視頻,在各大網站和朋友圈刷屏。
視頻中,一名年輕女子晚上走斑馬線過馬路時,一輛汽車將其撞倒并逃離現場。
女子掙扎著想坐起來,又無力地躺下。直到第二輛車,從她身上碾過。
從被撞到二次碾壓的1分鐘內,10多輛途經車輛和約20名經過的行人,無一人上前施救。
行人中,有孩子、有老人,更多的是年輕力壯的路人。
他們看見了,卻低頭沉默,有人步履匆匆繼續趕路,有人腳步遲疑,卻什么都沒有做,轉身離開。
畫面中,直到女子被第二次碾壓后,才有一位黑衣男子站在了斑馬線上,做出掏手機的動作,而視頻也到此結束。
后來警方證實,這則真實發生的交通事故,造成女子當場死亡。
車禍視頻發出后,很多人感嘆:最關心的永遠是網友,最冷漠的永遠是路人。
有人評論,這個悲劇的二次碾壓事件,是一次物理與人心的雙重碾壓。不僅碾壓了被害者的身軀,更碾壓了眾人的良心。
我們的善良,到底去了哪里?
02
我小時候,一直跟奶奶在農村長大,直到初中,才隨在城里工作的父母搬去了城市。
在農村的時候,我家常常會有一位親戚,從北京長途跋涉,過來探望奶奶。
她在北京一所大學任教授,工作繁忙,但每年都會利用寒暑假,不遠千里,坐火車轉汽車再走一段沙土路,來到我們那個偏遠的小村落,并帶上自己的兒女,登門拜訪。
奶奶在她的口中,是“恩人表姑”。奶奶是那個曾經在饑荒年代,分給她一口飯吃的人。
這位表侄女自小就是孤兒,被奶奶的一位親戚收養。饑荒年代,很多人家中生活艱難,人們都袋中無糧,多一口人就要多一口飯,她被無情地趕出了家門。
奶奶收留了她,不僅幫她度過饑荒,后來生活好轉,還讓她和自己的孩子,也就是我的爸爸和姑姑們,一起上學。最后她很有出息,考上了高中,又考取了北京的大學,成為村里鳳毛麟角的大學生。
后來,她在北京學業有成,有了自己的家庭,但每年,她都會找時間回來探望奶奶,幾十年風雨無阻,直至奶奶過世。
記得她曾經跟我說過很多次:“丫頭,你很幸運,你的奶奶真的是一個大善人,你在這樣的家庭長大,一定會受益終生。”
03
在我的印象中,稱贊奶奶善良的人,不止她一個。
奶奶初嫁過來時,爺爺的父輩留下的家業很大,幾乎大半個村子的田地都歸他們所有。但爺爺是典型地主家的紈绔子弟,愛打牌愛游戲,不問家事,生活全靠奶奶打理。
奶奶不僅能干,還樂善好施,方圓幾十里的農戶,都喜歡跟她這位地主婆討生活。
土改時期,根據田地、財產和名譽,要為農民們劃出身成分。我們家作為當地最大的地主,卻沒被歸類為地主,只劃了富農身份,原因就在于名聲。
據說當時村子里大半村民都寫了聯名信,證實這家地主,不僅不欺壓村民,還為村民們做過很多好事。
奶奶到底幫助過多少人?沒有人能統計清楚。但有一件事,可以證明一二。
奶奶在92歲高齡去世時,因為我們全家已經搬離村子多年,并沒有特意通知村子里的人,葬禮也是在城里舉行的。
但葬禮當天,卻來了幾十位沒被邀請到的賓客。
他們大多都是村子里年逾花甲之人,有些人走路已經顫顫巍巍,有些已經頭發掉光、口齒不清。他們都是在得知奶奶去世的消息后,拜托自己的兒女帶上他們,來為奶奶送上最后一程。
還記得其中一位老人家,拉著我的手,淚眼婆娑:“你知道嗎,丫頭,你奶奶當年幫了我們多大的忙,我欠她的'錢,欠得太多,欠她的情,就更還不完了······”
奶奶去世前兩年,因為臥病在床,曾經吃了不少苦頭,而鄰居一戶人家的老奶奶,雖然脾氣出了名的壞,自私自利的名聲在外,卻是在睡夢中過世的,沒有遭到任何病痛折磨。
我那時跟父親抱怨:“為什么好人沒有好報?奶奶這么好的一個人,最后臨走時,為什么要遭受這番折磨?”
父親跟我說:“人的一生很長,幾年的光景,代表不了人的一輩子。”
后來我才得知,那位老奶奶離世時,身邊竟然沒有一位親人陪伴,死后的葬禮,也是在幾位兒女的爭吵中草草完成,場面甚是凄涼。
04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生就像匆匆過雁,你的一生所為,就是最好的墓志銘,能不能被人記住,無關乎財富,無關乎權力,而在于你的言行。
三國時,劉備去世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告誡他:“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善良,本應該像馬克·吐溫所說的,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盲人可感之,聾人可聞之。
它應該深存在你我心中,深刻在骨子里。我們的善意,本應該隨時隨地暢快表達。而我們自己,在接受別人善意的時候,也應該心懷信任,毫不猶豫。
但如今的現實,卻是社會越進步,人情越冷漠;生活節奏越忙碌,人們的心情卻越麻木。
善良,變成了需要呼吁提倡的品行,這是何等諷刺!
電影《熔爐》里有一句臺詞,曾經深深打動了我: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能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孔子說過,我們要以直報怨,其中包含了兩重意思,一是要用正直的方式對待破壞規則的人;二是要直率地告訴對方,你什么地方辦錯了事。
面對不平和社會丑惡,很多人都會抱怨人情冷漠,但如果這種反省只停留在語言層面,沒有人付諸行動,這樣的抱怨就只是抱怨,沒有任何意義。
沒有人生來冷漠,更沒有人,出生后就對這個世界充滿惡意。他漸漸變得冷漠,是因為身邊發生的事情,讓他的內心越來越堅硬;他的心中充滿惡意,是因為他沒有感受到足夠多的善意。
05
作為父母,我們要保護好孩子的善良天性,面對社會上的丑惡現象、不良社會風氣,給他們正確引導,教會他們分辨是非,什么是丑惡,什么是美好。
管仲在幾千年前,就道出了善良的真諦:善人者,人亦善之。
那個被撞女孩的視頻中,最初出現的路人,是一對母子。
孩子看到受害者躺在路上時,驚慌失措,緊緊地抱住了自己的媽媽,而媽媽也趕緊拽著孩子,離開了現場。
這是媽媽保護孩子的本能,只想展示給他美好的世界,不想讓他看到現實的殘酷和血腥。
然而,孩子已經在猝不及防中,親見了這個世界的真實。
父母應該怎么做?
是欺騙孩子,為真實和殘酷辯解,讓他們繼續生活在真空里?還是讓他們學會害怕,學會自保,學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未來充滿不安和懷疑?
欺詐、虛偽、冷漠、暴力,與善良、溫暖、包容、互助并存,構成了這個世界,所以生活才有黑有白,人生才有喜有憂。
如果因為害怕,只對孩子展示世態炎涼的一面,成年后的他們,在人生道路上,自然學會了用冷漠和虛偽處理問題。
而與冷漠相對,絕不是最好的答案。從小培養他們心存善意和信任,未來的世界,才會因他們的善良,和他們的勇敢而變得更美好。
我們的文明哪里去了
我國擁有著五千多年歷史,是一個文化、文明古國,文明是我們國家的標志。從孔子的儒家教育起,我國接受了無數次文明洗禮;溫故而知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人知初,性不善……這些膾炙人口的文言文從我們蹣跚學步起就縈繞在耳邊,但是,我們有過完整的照書上所說的去做嗎?
尊老愛幼,這是每個中國人都不可失去的東西,這是我們傳承千年的禮儀,但是我們有過認真地去“尊老受幼”嗎?前幾天我在坐461路公交車時,公交廣播上傳來了如此聲音: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請您為有需要的乘客讓座,謝謝!此時我正站在車門口,車廂內人滿為患。在一個單人座上,坐著一位三十開外的婦女,她的身邊站著一位懷抱嬰兒的婦人。由于車廂內十分擁擠,她顯得那么渺小,一只手緊抓著座位想保持平衡。站在車廂高處的我看到這一幕,心想:我要是那個女人我一定讓座,她那么困難,哪有不讓的理由啊!車緩緩開動了,車廂上下顛簸,那個坐在椅子上的女人對她一旁的景象熟視無睹,儼然不顧他人的感受。看到這,我不禁限入了沉思:以前在地鐵上從未看到過諸如此類的事,遇到這種事總會有人讓座。而所有美感,都被我在461車上看到的筆勾銷。這難道就是炎黃子孫傳承了兩千年的禮儀?
前不久,我在《讀者》上看過一篇文章,說一位美國人對中國的“尊老”思想很贊同,他希望美國人也能傳遞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一位筆者評論:美國人把我們中國人丟棄的東西拾起來,如獲至寶,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嗎?一個建國只有二百多年的國家,竟然能在短時間內成為全世界的老大,靠的不就是吸取各國力量嗎?現在他們又來偷我們所遺棄的東西,我們難道不應該反省一下嗎?
中國人的吵鬧在外國也是出名的。據說在國慶節期間,美國把所有的公園都關閉了。原來因中國人太吵了,他們放假來美國旅游肯定也吵,所以美國不愿意接待中國人,于是就關閉所有公園。聽到這個消息后,我心頭一震,突然感到很沒面子。一個國人由于自己的陋習遭到別國反擊,其威力比各種威力都要大,這實實在在地體現出民族的'陋習對一個民族的影響。我記得一位前中山大學的教授講了一件他小時候的事:在他12歲時被因家派到前蘇聯進行少先隊友好訪問。吃飯的時候,他與一群年齡與自己相仿的人喝稀飯,結果他直接對著稀飯“嗖——”地喝了一口。當他抬起頭時,發現四周的小孩都以一種異樣的眼神看著自己,想笑去努力忍住自己。他感到很奇怪,便問原因,他們回答說自己喝稀飯發出的聲音很大,很奇怪。如今,這位年方九十的老人對自己當時的情景仍牢記在心,并警告了當時在場的349名學生。看來,文明素質是我們中國最缺乏的。
我的綜合實踐老師曾講過一個例子:2005年五.一黃金周,有報道稱北京天安門廣場產生了19噸垃圾,相當于近十輛貨車所承載的重量。當時,我的綜合老師認為這純粹是一個夸張的說法。2007年,也就是北京奧運會的前一年,他一家三口與另一家一行七個人到北京游玩。當時他們要看升旗儀式,坐了一輛的士,到了天安門廣場附近時,車停了下來,兩個人把車門打開,請他們下車,并每人給了一面小國旗。當綜合老師正為北京的變化而感嘆時,那兩個人卻開始伸手要錢:“一面小國旗5元,開兩次車門各5元。”這句話給他們當頭一棒,仿佛潑了一盆冷水,北京的變化難道就是如此?就這樣,他們因為對方的一點點禮儀就花了45元,心里很不舒服。到天安門廣場看升旗儀式時,每個人都顯得那么嚴肅,那么莊重。當鮮艷的五星紅旗升起最頂端時,人們便陸續離開,手中的小紅旗紛紛撒落一地,不一會兒就布滿了整個廣場。綜合老師形容是“大紅旗登頂,小紅旗落下”,他說,平時垃圾都那么多,那19噸垃圾也就不奇怪了。我想起老師形容的“大紅旗登頂,小紅旗落下”,心里很不是滋味,難道我們民族的文明就是這樣的?
文明,本該是我們中國傳承的精神,但如今卻隨著歷史的洗刷慢慢逝去。我們應該努力地發揚這種偉大的精神,不要讓他成為歷史。也許,若干年后,中國僅存的一位有意識的人在呼喚:“我們的文明哪里去了?”
時間去了哪里作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時間去了哪里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時間去了哪里?小鳥說時間在樹林里,蒲公英說時間在風里,雄鷹說時間在溫暖的家里。而我說時間在我親愛媽媽的`皺紋和白發里。
小時候,不懂事的我常常惹禍,不知害媽媽向別人說了多少好話,每次惹禍后媽媽從未打罵過我,總是溫和的給我講道理。我不知道媽媽那時候為什么對不懂事的我確如此富有耐心,后來我才明白媽媽是多么的愛我。時間去了哪里?
一個寒冷的冬天,我和妹妹出去玩,看到了一對母女,她們正向滑冰場走去。突然,母親摔了一跤,女兒也跟著滑倒了,我準備上前扶一把,但后來又停住了腳步,那位母親把女兒扶起來,急切的問:“沒事吧?”女兒說:“沒事,您摔痛了嗎?”“媽媽沒事,走吧!”其實母親胳膊已經擦破了。看到這里,我又想起那年冬天,我和媽媽出來,媽媽也滑了一跤,我也跟著摔了。于是我大哭起來,媽媽連忙扶起我,給我撫摸摔痛的地方,其實媽媽比我摔的還狠。想到這兒,一絲愧疚之情油然而升,只恨當時的我太不懂事了。時間去了哪里?
漸漸我長大了,現在也快小學畢業了,回想往事,不禁淚潸潸。再看看年輕的媽媽,臉上已多了幾道皺紋,頭上已多了幾絲白發,在看看自己也不是以前那不懂事的小孩了。
光陰似箭,時間去了哪里?
外公去了哪里作文
我的外公連我爸爸都沒有見過,我有時會想,外公去了哪里?
有天晚上,媽媽給我看了外公年輕時的照片,外公坐在一張長椅子上,翹著二郎腿,看著旁邊的風景。看完后,我便去睡覺了。
夜里,我夢到自己去公園玩,外公坐在一張長椅子上,看見我走來對我微笑了一下,好像原本就認識我一樣。我坐在了外公旁邊,好奇地盯著他看:外公的`腿很長,媽媽說過他很高;外公的五官很正,長得很好看……突然,我醒了。
外公在哪里呢?他是不是在哪兒望著我?他是在天堂上等著我?他是不是會定期到夢中來看看我?許許多多個問號在我的腦子里打轉。當我想到外公時,眼睛總會閃過一張慈祥的笑臉。我問媽媽,“媽媽,外公在哪里呀?”“外公已經去世了,但是,你去掃墓時就能看見外公了,你還能和外公談談心里話。”這是真的嗎?
外公,你到底去了哪里?
上一篇:鎧的所有臺詞彩蛋匯聚1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