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黃瓜臺辭》唐詩全詩賞析
《黃臺瓜辭》是唐代章懷太子李賢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通俗曉暢,寓意明了。詩以瓜與采瓜人比喻子與親,以摘瓜喻骨肉相殘,充分揭示并控訴了武則天的暴虐,諷刺意味很強。
黃臺瓜辭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
【注釋】
⑴黃臺:臺名,非實指。
⑵離離:形容草木繁茂。
⑶自可:自然可以,還可以。
⑷蔓(màn):蔓生植物的枝莖,木本曰藤,草本曰蔓。
【白話譯文】
黃臺下種著瓜,瓜成熟的季節(jié),瓜蔓上幾長了很多瓜。摘去一個瓜可使其他瓜生長得更好。再摘一個瓜就看著少了,要是摘了三個,可能還會有瓜,但是把所有的瓜都摘掉,只剩下瓜蔓了。
【創(chuàng)作背景】
《全唐詩》在這首詩題下注云:“初,武后殺太子弘,立賢為太子。后賢疑隙漸開,不能保全。無由敢言,乃作是辭。命樂工歌之,冀后聞而感悟”。可見這是一首詠物托意的諷喻詩,當(dāng)作于李賢廢為庶人前。
【賞析】
這首詩形式上為樂府民歌,語言自然樸素,寓意也十分淺顯明白。以種瓜摘瓜作比喻,諷諫生母武則天切勿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傷殘骨肉,傷害親子。
開始兩句描寫種瓜黃臺下,果實累累。詩人者使用“離離”這一疊詞,簡括而又形象鮮明地點染出瓜熟時長長懸掛在藤蔓上的一派豐收景象。接著寫出“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的植物生長的自然規(guī)律。一個“好”一個“稀”,言簡意賅,形象鮮明,對比強烈,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生長變化的辯證規(guī)律,于輕描淡寫中寄托了詩人的深遠(yuǎn)用意。“三摘猶自可”使用讓步修辭手法,以突出“摘絕抱蔓歸”的可悲結(jié)局。詩人的原意是借以對武后起到諷喻規(guī)勸作用,希望她做事留有余地,切勿對親子一味猜忌、過度殺戮。否則,猶如摘瓜,一摘、再摘,采摘不已,最后必然是無瓜可摘,抱著一束藤蔓回來。
這首詩在格調(diào)上比較類似于曹植的那首“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詩》)但曹植用豆和豆萁比喻兄弟相煎的情形,而李賢這首詩卻是用藤和瓜比喻母子“相煎”。所以,相比于曹詩“相煎何太急”這樣激烈的`言辭來,李賢的這首《黃臺瓜辭》更多的是一種哀惋。他在詩句中也沒有辦法進(jìn)行指責(zé),因為“敵人”是自己的母親。李賢的詩中,并沒有太抱怨自己的厄運,而是奉勸母后“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不要對親生兒女們趕盡殺絕。
全詩雖只六句三十個字,卻表現(xiàn)出一個完整的主題思想。語言平易曉暢,體現(xiàn)了樂府民歌的特色。全詩運用比喻,寓意蘊藉深婉,能收到言者無罪、聞?wù)咦憬涞乃囆g(shù)效果。
【作者介紹】
李賢(653—684),即章懷太子,字明允,唐高宗第六子。上元二年(675),立為皇太子。李賢處事明審,很有才干。曾召集張大安、劉訥言等,注范曄《后漢書》。調(diào)露二年(680),廢為庶人。文明元年(684),被迫自殺,年三十二歲。《全唐詩》卷六收其詩一首,就是這首《黃臺瓜辭》。
唐詩精選黃瓜臺辭
黃瓜臺辭李賢
種瓜黃臺下,
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
再摘使瓜稀。
三摘猶自可,
摘絕抱蔓歸。
李賢詩鑒賞
《全唐詩》在這首詩題下注云:初,武后殺太子弘,立賢為太子。后賢疑隙漸開,不能保全。無由敢言,乃作是辭。命樂工歌之,冀后聞而感悟。可見這是一首詠物托意的諷喻詩,和曹植的'《七步詩》類似。
這首詩形式上為樂府民歌,語言自然樸素,寓意也十分淺顯明白。以種瓜摘瓜作比喻,諷諫生母武則天切勿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傷殘骨肉,傷害親子。
開始兩句描寫種瓜黃臺下,果實累累。詩人者使用離離這一疊詞,簡括而又形象鮮明地點染出瓜熟時長長懸掛在藤蔓上的一派豐收景象。接著寫出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的植物生長的自然規(guī)律。一人好一個稀,言簡意賅,形象鮮明,對比強烈,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生長變化的辯證規(guī)律,于輕描淡寫中寄托了詩人的深遠(yuǎn)用意。
三摘猶自可使用讓步修辭手法,以突出摘絕抱蔓歸的可悲結(jié)局。詩人的原意是借以對武后起到諷喻規(guī)勸作用,希望她做事留有余地,切勿對親子一味猜忌、過度殺戮。否則,猶如摘瓜,一摘、再摘,采摘不已,最后必然是無瓜可摘,抱著一束藤蔓回來!
全詩雖只六句三十六字,卻表現(xiàn)出一個完整的主題思想。語言平易曉暢,體現(xiàn)了樂府民歌的特色。全詩運用比喻,寓意蘊藉深婉,能收到言者無罪、聞?wù)咦憬涞乃囆g(shù)效果。
來鵠唐詩《云》全詩賞析
來鵠《云》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怎樣的景色?全詩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懷?下面一起來看下!
云
來鵠
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fù)重。
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閑處作奇峰。
注釋:①千形萬象:指云的形態(tài)變化無窮。②竟還空:終究一場空,不見雨下來
③片復(fù)重;時而一片片、一朵朵,時而重重疊疊。④無限:大片的。⑤悠悠:悠然自得的樣子。
【翻譯】:
你(云)在天空中不時變幻卻不見下雨,有時映在水面,有時藏在山腰,有時一片片,有時重重疊疊。雖然莊稼干旱得快要死了,你仍然悠閑地變幻成奇山怪峰站在天邊。
【閱讀訓(xùn)練】:
【第1句】:聯(lián)系全詩,談?wù)勗娙藢ο脑频那楦薪?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
【第2句】:第三句本是背景,一般宜放在第一句,請分析詩人將其放在第三句的妙處。
【第3句】:請簡析詩歌“云”這一形象的雙重意蘊。(3分)
【第4句】:有人認(rèn)為這是一首“最富人民性”的詠物詩,試結(jié)合三四句分析這一特點。(4分)
【參考答案】:
【第1句】:先是對夏云能帶來雨水救旱苗的期盼、焦慮,當(dāng)見到的只是夏云的悠閑作態(tài)時,轉(zhuǎn)而對夏云產(chǎn)生失望、怨恨,甚至厭惡之情。(意對即可)
【第2句】:詩人把它安排在第三句,一是使這首篇幅很短的詩富有懸念;二是讓它與第四句形成對比,更好地表達(dá)詩人的失望、怨恨,甚至厭惡之情。(意對即可)
【第3句】:詩中的`“云”的形象,既指自然界中夏云,(1分)又指社會中不顧百姓死活的統(tǒng)治者的形象。(2分)
【第4句】:大片禾苗行將枯死,急盼甘霖,然而云卻高高在上,悠閑從容,化作奇峰自我欣賞。(1分)通過對比(1分),表達(dá)了詩人對旱情的著急,對廣大老百姓的同情,(1分)以及對置黎民于水火而不顧,而只管自個享受快活的昏官庸吏的諷刺。(1分)
【賞析】:
首句撇開夏云的各種具體形象,用“千形萬象”四字一筆帶過,緊接著下了“竟還空”這幾個感情份量很重的詞語。原來,詩人是懷著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視著風(fēng)云變幻。對他說來,夏云的千姿百態(tài)并沒有實際意義,當(dāng)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寫。對事物關(guān)心的角度不同,描寫的方式也自然有別。這一句對夏云的描寫盡管抽象,卻完全符合詩人此時的感情。它寫出一個過程:云不斷幻化出各種形象,詩人也不斷重復(fù)著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隨風(fēng)飄散,化為烏有,詩人的希望也終于完全落空。“竟還空”三字,既含有事與愿違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憤。
次句寫“竟還空”后出現(xiàn)的情形。云彩雖變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尋覓它的蹤影。它仿佛故意與人們捉迷藏:到處尋覓不見,驀然低頭,卻發(fā)現(xiàn)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頭,則又見它原來就隱藏在山后。又好象故意在你面前玩戲法:忽而輕云片片,忽而重重迭迭。這就進(jìn)一步寫出了云的容與悠閑之狀,怡然自得之情,寫出了它的故作姿態(tài)。而經(jīng)歷過失望、體驗過被作弄的滋味的詩人,面對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懷著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閑處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詩的背景,按自然順序,似應(yīng)放在首句。詩人把它安排在這里,一方面是使這首篇幅很狹的小詩也有懸念,有波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讓它在感情發(fā)展的關(guān)節(jié)點上出現(xiàn),以便與第四句形成鮮明尖銳的對照,取得更加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第三句明顯地蘊含著滿腔的焦慮、怨憤,提得很高,出語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時卻很輕,表面上幾乎不帶感情。一邊是大片旱苗行將枯死,亟盼甘霖,一邊卻是高高在上,悠閑容與,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賞。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對比描寫中,詩人給云的形象添上了畫龍點睛的一筆,把憎厭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一首不以描摹刻畫為能事、有所托寓的詠物詩,總是能以它的生動形象啟發(fā)人們?nèi)ヂ?lián)想,去思索。這首詩,看來并不單純是抒寫久旱盼雨、憎厭旱云的感情。詩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點,又概括了社會生活中某一類人的特征。那千變?nèi)f化,似乎給人們以灑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實根本就無心解救干枯的旱苗。當(dāng)人們焦急地盼它降雨時,它卻“悠悠閑處作奇峰”呢。不言而喻,這正是舊時代那些看來可以“解民倒懸”,實際上“不問蒼生”的權(quán)勢者的尊容。它的概括性是很高的,直到今天,我們還會感到詩里所描繪的人格化了的“云”是似曾相識的。
古代詩歌中詠云的名句很多,但用勞動者的眼光、感情來觀察、描繪云的,卻幾乎沒有。來鵠這位不大出名的詩人的這一首《云》,也許算得上最富人民性的詠云之作。
《野望》王績唐詩全詩賞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作品。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diào)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xiàn)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
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注釋】
⑴東皋(gāo):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詩人隱居的地方。薄暮: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薄,迫近。《楚辭·天問》:“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yán)不奉,帝何求?”
⑵徙倚(xǐyǐ):徘徊,彷徨。《楚辭·遠(yuǎn)游》:“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恍而乖懷。”依:歸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暉:落日的余光。晉陸機《擬東城一何高》詩:“三閭結(jié)飛轡,大耋嗟落暉。”
⑸犢(dú):小牛,這里指牛群。
⑹禽:鳥獸,這里指獵物。
⑺相顧:相視;互看。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知音》:“乃稱史遷著書,咨東方朔,于是桓譚之徒,相顧?quán)托Α?rdquo;
⑻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詩經(jīng)·召南·草蟲》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又《詩經(jīng)·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此處暗用二詩的句意,借以抒發(fā)自己的苦悶。
【白話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yuǎn)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qū)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諸多獵物回歸家園。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創(chuàng)作背景】
王績?nèi)胩坪笠悦貢≌执t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xiāng)。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當(dāng)作于詩人辭官隱居?xùn)|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時。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于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fā)了惆悵、孤寂的情懷。“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xiāng)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xiàn)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fā)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yuǎn)景與近景,靜態(tài)與動態(tài),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xiàn)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并不覺得這首詩有什么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fēng)大多華靡艷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chǎn)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chuàng)作當(dāng)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里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績,已經(jīng)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于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lián)抒情言事,中間兩聯(lián)寫景,經(jīng)過情──景──情這一反復(fù),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上一篇:疫情夫妻吵架臺詞匯編8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