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親嘗湯藥
《親嘗湯藥》是一個講述的漢代文帝孝行的故事,這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則故事。前漢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不妨看看歷史典故。以下僅供參考!
【出處】《二十四孝》。
【釋義】親自品嘗湯藥的熱度,是孝順的一種表現。
【歷史典故】
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初封代王,后來繼承皇位,即漢文帝。劉恒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對他的母后很孝順,從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后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恒。他的`母后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后煎藥湯,并且日夜守護在母后的床前。每次看到母后睡了,才趴在母后床邊睡一會兒。劉恒天天為母后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后喝。
劉恒孝順母后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君。有詩頌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嘗。”
漢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重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后人為了紀念文帝的偉業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將其列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成長心語】
自古道:“久病床前無孝子”,而劉恒卻能做到三年如一日。感恩以孝為先,因為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么快樂。打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親嘗湯藥的歷史典故
歷史典故,我們從小到大聽過多少,知道多少,了解又有多少,今天,小編特意為大家推薦親嘗湯藥的歷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歡!
親嘗湯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出處】
《二十四孝》。
【釋義】
親自品嘗湯藥的熱度,是孝順的一種表現。
【歷史典故】
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初封代王,后來繼承皇位,即漢文帝。劉恒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對他的母后很孝順,從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后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恒。他的.母后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后煎藥湯,并且日夜守護在母后的床前。每次看到母后睡了,才趴在母后床邊睡一會兒。劉恒天天為母后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后喝。
劉恒孝順母后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君。有詩頌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嘗。”
漢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重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后人為了紀念文帝的偉業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將其列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成長心語】
自古道:“久病床前無孝子”,而劉恒卻能做到三年如一日。感恩以孝為先,因為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么快樂。打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親嘗湯藥》觀后感
漢朝時候有個皇帝叫漢文帝,他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叫劉恒。他原不是天子,是因為孝順,才被大臣們擁上帝位。他從不傲慢無禮,待人有禮貌。
有一天他母親生病了,他每天上完早朝就帶著大夫匆匆忙忙的去看望母親,也順便查看母親的病情。
他每天都在床邊守候,以防母親喚他。冬天的時候幫她蓋被子,夏天的.時候幫她扇扇子驅蚊子。如果累了就在床邊打盹。他還特意吩咐下人母親睡著的時候動作輕點。給母親的藥也要嘗一嘗,苦不苦,燙不燙。漢文帝每天都睡不好。
有一天母親問他說:“你應該去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漢文帝說:現在天下百姓已經安居樂業了。如果我現在不報您的養育之恩,那要到什么時候再報。”
她流下了感動的眼淚。誰知道她這一病就是三年,漢文帝照顧了她三年。
漢文帝非常孝順,為報養育之恩三年都沒睡好,天天去查看病情,還照顧她。我被漢文帝的孝順所感動,我以后也要像漢文帝一樣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歷史典故:孟嘗君的門客
大家聽過孟嘗君養士的故事了嗎?這個故事體現了戰國時期對有知識分子即士大夫階層求賢若渴的文化氛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典故:孟嘗君的門客,歡迎閱讀!
秦昭襄王為了拆散齊楚聯盟,他使用兩種手段。對楚國他用的是硬手段,對齊國他用的是軟手段。他聽說齊國最有勢力的大臣是孟嘗君,就邀請孟嘗君上咸陽來,說是要拜他為丞相。
孟嘗君是齊國的貴族,名叫田文。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專門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門下來的,他都收留下來,供養他們。這種人叫做門客,也叫做食客。據說,孟嘗君門下一共養了三千個食客。其中有許多人其實沒有什么本領,只是混口飯吃。
孟嘗君上咸陽去的時候,隨身帶了一大幫門客。秦昭襄王親自歡迎他。孟嘗君獻上一件純白的狐貍皮的袍子作見面禮。秦昭襄王知道這是很名貴的銀狐皮,很高興地把它藏在內庫里。
秦昭襄王本來打算請孟嘗君當丞相,有人對他說:“田文是齊國的貴族,手下人又多。他當了丞相,一定先替齊國打算,秦國不就危險了嗎?”
秦昭襄王說:“那么,還是把他送回去吧。”
他們說:“他在這兒已經住了不少日子,秦國的情況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兒能輕易放他回去呢?”
秦昭襄王就把孟嘗君軟禁起來。
孟嘗君十分著急,他打聽得秦王身邊有個寵愛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個妃子叫人傳話說:“叫我跟大王說句話并不難,我只要一件銀狐皮袍。”
孟嘗君和手下的門客商量,說:“我就這么一件,已經送給秦王了,哪里還能要得回來呢?”
其中有個門客說:“我有辦法。”
當天夜里,這個門客就摸黑進王宮,找到了內庫,把狐皮袍偷了出來。
孟嘗君把狐皮袍子送給秦昭襄王的寵妃。那個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勸說把孟嘗君釋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發下過關文書,讓孟嘗君他們回去。
孟嘗君得到文書,急急忙忙地往函谷關跑去。他怕秦王反悔,還改名換姓,把文書上的名字也改了。到了關上,正趕上半夜里。依照秦國的規矩,每天早晨,關上要到雞叫的時候才許放人。大伙兒正在愁眉苦臉盼天亮的時候,忽然有個門客捏著鼻子學起公雞叫來。一聲跟著一聲,附近的公雞全都叫起來了。
守關的人聽到雞叫,開了城門,驗過過關文書,讓孟嘗君出了關。
秦昭襄王果然后悔,派人趕到函谷關,孟嘗君已經走遠了。
孟嘗君回到齊國,當了齊國的.相國。他門下的食客就了。他把門客分為幾等:頭等的門客出去有車馬,一般的門客吃的有魚肉,至于下等的門客,就只能吃粗菜淡飯了。有個名叫馮驩(一作馮煖)的老頭子,窮苦得活不下去,投到孟嘗君門下來作食客。孟嘗君問管事的:“這個人有什么本領?”
管事的回答說:“他說沒有什么本領。”
孟嘗君笑著說:“把他留下吧。”
管事的懂得孟嘗君的意思,就把馮驩當作下等門客對待。過了幾天,馮驩靠著柱子敲敲他的劍哼起歌來:“長劍呀,咱們回去吧,吃飯沒有魚呀!”
管事的報告孟嘗君,孟嘗君說:“給他魚吃,照一般門客的伙食辦吧!”
又過了五天,馮驩又敲打他的劍唱起來:“長劍呀,咱們回去吧,出門沒有車呀!”
孟嘗君聽到這個情況,又跟管事的說:“給他備車,照上等門客一樣對待。”
又過了五天,孟嘗君又問管事的,那位馮先生還有什么意見。管事的回答說:“他又在唱歌了,說什么沒有錢養家呢。”
孟嘗君問了一下,知道馮驩家里有個老娘,就派人給他老娘送了些吃的穿的。這一來,馮驩果然不再唱歌了。
孟嘗君養了這么多的門客,管吃管住,光靠他的俸祿是遠遠不夠花的。他就在自己的封地薛城(今山東滕縣東南)向老百姓放債收利息,來維持他家的巨大的耗費。
有一天,孟嘗君派馮驩到薛城去收債。馮驩臨走的時候,向孟嘗君告別,問:“回來的時候,要買點什么東西來?”
孟嘗君說:“你瞧著辦吧,看我家缺什么就買什么。”
馮驩到了薛城,把欠債的百姓都召集攏來,叫他們把債券拿出來核對。老百姓正在發愁還不出這些債,馮驩卻當眾假傳孟嘗君的決定:還不出債的,一概免了。
老百姓聽了將信將疑,馮驩干脆點起一把火,把債券燒掉。
馮驩趕回臨淄,把收債的情況原原本本告訴孟嘗君。孟嘗君聽了十分生氣:“你把債券都燒了,我這里三千人吃什么!”
馮驩不慌不忙地說:“我臨走的時候您不是說過,這兒缺什么就買什么嗎?我覺得您這兒別的不缺少,缺少的是老百姓的情義,所以我把‘情義’買回來了。”
孟嘗君很不高興地說:“算了吧!”
后來,孟嘗君的聲望越來越大。秦昭襄王聽到齊國重用孟嘗君,很擔心,暗中打發人到齊國去散播謠言,說孟嘗君收買民心,眼看就要當上齊王了。齊湣王聽信這些話,認為孟嘗君名聲太大,威脅他的地位,決定收回孟嘗君的相印。孟嘗君被革了職,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城去。
這時候,三千多門客大都散了,只有馮驩跟著他,替他駕車上薛城。當他的車馬離開薛城還差一百里的時候,只見薛城的百姓,扶老攜幼,都來迎接。
孟嘗君看到這番情景,十分感觸。對馮驩說:“你過去給我買的‘情義’,我今天才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