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兒北京話臺詞
【第1句】:一趟一張
六爺在小賣部門口張望的時候,一群在胡同里蹬三輪的老伙計,打趣著對六爺說,要不要一起拉三輪,一趟一張。一張,在北京話里就是一百塊錢,一趟一張,是在擠兌六爺,拉一趟活兒可以賺上100塊。
造句:陳阿姨抱怨王叔叔每晚都要和朋友去喝酒,每次都得花個三五張,一個月的工資全扔酒桌上了。
【第2句】:夜么虎子
胡同里,六爺給二爺點煙,二爺抱怨胡同里住進來的年輕人夜夜笙歌,各個都是夜么虎子,胡同的清凈一去不復(fù)。夜么虎子,就是北京話里蝙蝠的俗稱,二爺是在形容這些小年輕都是晝伏夜出的夜貓子。
造句:陳阿姨家對門的幾個小年輕,各個都是夜么虎子,12點多房間里歌聲不斷,大伙兒都不得休息。
【第3句】:二刈子
“二刈子”一詞在《老炮兒》里,被六爺用來形容自己的兒子小波兒,是句玩笑話兒,形容男孩子不男不女的,沒點陽剛之氣。在戲里,老一代男人總覺得新一代男孩子扭扭捏捏,打扮的太柔美,于是說了這個詞。
造句:陳阿姨最煩兒子的頭發(fā)太長,幾乎要遮住眼睛,約會前還噴點男士香水,陳阿姨覺得這個二刈子一點不像個小伙子。
【第4句】:炸貓
這個詞很有意思,在北京話里形容一個人出離憤怒的時候,就會說“炸貓”。詞匯的原意是,像貓這樣可愛的小動物,有時受到驚嚇會忽然一下毛炸開來,“炸貓”就形容人脾氣急,忽然就憤怒了的樣子。
造句:如果告訴陳阿姨今天王叔叔又喝醉了回家,陳阿姨非得炸貓不可!
【第5句】:吃餡兒
六爺幫著燈罩兒,在自家的院子里重新搭一個煎餅車,隔壁的大嬸兒問六爺借兩根蔥,六爺說,怎么著,今兒吃餡兒啊。吃餡兒的意思就是吃餃子,嘿嘿。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餃子里有餡兒啊!還要我說什么!
造句:陳阿姨是個手腳麻利的人,晚上說吃餡兒,一個小時就能弄出來三種不同的來。
【第6句】:兩把刷子
形容一個人有“兩把刷子”,就是說這個人有點本事,有些能力。這個詞是詞語衍變的'結(jié)果。過去有文化的人常用毛筆,因為文采奕奕出人頭地之后,大家就會稱贊這個人“有兩把刷子”。
造句:陳阿姨現(xiàn)在已經(jīng)中年發(fā)福,完全看不出年輕的時候還有兩把刷子,竟然是區(qū)舞蹈團的領(lǐng)舞。
【第7句】:號兒里
就是監(jiān)獄里、拘留所里的意思。《老炮兒》里六爺就要從號兒里把悶三兒撈出來。說到這個詞,老炮兒原意也是指常常進出拘留所、派出所的人,因為曾經(jīng)的日本陸軍監(jiān)獄、后來的北京市公安局就在炮局胡同里,漸漸地大家把常常在此處進出的人,叫做老炮兒。
造句:陳阿姨整個元旦都沒過好,一個人早出晚歸愁容滿面,原來是因為兒子小王這幾天都在號兒里蹲著。
【第8句】:嗅蜜
嗅蜜就是泡妞的意思。這個詞多形象,嗅,聞;蜜,甜女人。嗅蜜,就是把妹啊。六爺發(fā)現(xiàn)兒子小波被扣了之后,跟悶三兒說,小波先是嗅了人家的蜜,又劃了人家的車,這是自己家孩子不對。
造句:陳阿姨對兒子嗅別人蜜的事兒非常不能忍,忠心耿耿,不挖墻腳,是她對愛情的第一要求。
【第9句】:瞅不冷子
瞅不冷子就是突然、猝不及防、完全超出意料之外的意思。六爺在《老炮兒》里形容事發(fā)突然時用到。
造句:陳阿姨原本計劃好要參加老年廣場舞大賽,沒想到比賽前一天,瞅不冷子從老家來了一家親戚,忙碌了一整天,比賽還差點被耽誤了。
【第10句】:斂吧斂吧
六爺準(zhǔn)備帶著10萬去見小飛,贖回自己的兒子波兒。錢不是現(xiàn)成的,要東拼西湊,斂吧斂吧才能搞定。斂吧斂吧的意思,就是拼拼湊湊,這里找一些,那里找一些。
造句:準(zhǔn)備過年了,陳阿姨要給新出生的孫子送禮,她打算把自己的黃金飾品斂吧斂吧,也有個二三十克,夠打一對漂亮的金鐲。
觀《老炮兒》有感
說實話,我現(xiàn)在看到“老炮兒”三個字,還能翻起那些壓抑和難過的情緒,還能想起當(dāng)時電影院里的畫面,還能輕易地落下淚來。
我沒想到自己是這個反應(yīng)。我很想說《老炮兒》是2023年感情最深的院線電影,盡管之前已經(jīng)有了《滾蛋吧,腫瘤君》、《我的少女時代》、《刺客聶隱娘》、《山河故人》等打著不同感情牌的電影。《老炮兒》無非就是一個北京老頑主重出江湖的故事,它并沒有刻意外顯的感情線。我不想說其中可以輕易看出的英雄情結(jié)、父子情結(jié)、兄弟情結(jié)、情人情結(jié)等等,因為這些都不夠,《老炮兒》帶給人一種狂瀾般深沉的感動和震撼,不是用電影中任何一種關(guān)系和情感,也不是那些關(guān)系和情感的總和,而是超出了上面所有的畫面和語言。
我是一個新的電影院看這部電影的,之前沒有來過,進場的時候看到影廳很大,座位排得密密麻麻。電影開場的時候,莫名讓人有種失望的感覺,因為不像其他“大片”有那么花哨而精致的開頭,也沒有奇異而神秘的特效,它就像一個露天大幕一樣若無其事地開場了。畫面也不夠清晰華麗講究,我以為是電影院的問題,然而看到后來,才覺得這些顧慮都是無關(guān)緊要、故作虛弱的矯情。也許看其他電影,你會想到這些。但《老炮兒》它不會讓你意志游離。
我迫切想看這部電影,并不是因為馮小剛老師得了什么獎,其實就算這部電影在宣傳上悶聲不語,我也會跑一“睹”貪歡。盡管馮導(dǎo)曾經(jīng)也在網(wǎng)絡(luò)上引起很多爭議,但我對他一直很喜歡,直覺會指引我看他演的這部戲。馮導(dǎo)也算是典型的北京老炮兒,從他的言語和電影中可以看出來。幾年前看過他寫的隨筆集《不省心》,里面的文章讀來非常對味。其中有一篇是講他和徐帆老師的,對那一篇的最后一句話印象很深:“娶了她,我三生有幸。”
另外還有一個細節(jié)是,馮小剛和徐帆是在1999年9月19日上午9點領(lǐng)的結(jié)婚證,也算是一個表面粗糙大條的北京老爺們的細膩和鐘情。
《老炮兒》一開始,是熟悉的北京胡同和京腔。其實一開始我就掉入了某個回憶中,像被一個神秘的陌生長者引領(lǐng),帶你看與記憶某個角落相似的時空。
我曾過北京,一個人悄悄地出發(fā)和回來,忘了是2013年還是2012年,也忘了收藏的車票中有沒有留下北京的那一張。的時候是冬天,在北京看到的情景,就像電影中的那些畫面,人們穿著厚厚的棉衣,胡同里有種閑來無事的平常氣,北京空氣里的味道,像是積攢了近代幾百年留下的。記憶中,北京的色彩也和電影里如出一轍,紅的、藍的、灰的,這種體驗很特別,故地重游總是讓人有些感動的,仿佛是與過的生命相撞,哪怕是在電影中。
伴隨這種熟悉感到來的,還有一種莫名的悲傷。比如看到六爺(馮小剛)走街串巷,教育沒有禮貌的年輕人,給一個年長的大爺恭恭敬敬地點煙,用一種不急不緩又不容置喙的口吻解決城管與小攤販之間的矛盾,你看到這些的時候,一方面覺得平常,另一方面又覺得尊敬,在平常和尊敬的.背后,還潛藏著一種悲傷的氣氛。這是北京的冬天,也是一個老人生命的冬天,你看到他依舊遵循過的規(guī)矩和氣節(jié),會沒來由地覺得難過。我從那個時候開始落下淚來,連自己都沒有感覺到。其實根本就沒有什么所謂的“淚點”在,“淚點”是現(xiàn)代年輕人的表述,但你被一個可以稱之為“老”的東西感動。我沒想到一個老人身上會有這么強大的力量,他讓一個年輕人,坐在電影院里被不知不覺地深深震撼到。
我大概是看不得別人過得困窘而凄苦的,所以看到老炮兒為贖兒子輾轉(zhuǎn)借2000塊錢,本就已經(jīng)捉襟見肘還要大義凌然地給路邊求助的大學(xué)生兩百塊錢,說實話,從這一段開始,我很想離開。第一次因為擔(dān)心自己無法看下而想要逃離,“看不下”不是因為電影的原因,而是我自己無法承受那樣的畫面輾轉(zhuǎn)和故事推進。像一個武功高手在向你輸送深厚的內(nèi)力,而你怕自己的身體無法接受,意圖逃開那個伸過來的掌心。但就算這個過程有些煎熬和折磨,仿佛在內(nèi)心已經(jīng)涔出汗來,但我還是很喜歡這個細節(jié)。六爺在遞200塊錢的時候,說了一句:“如果是真的,我就當(dāng)給自己積個福報了。”這句話有點佛學(xué)的味道,佛家推崇眾善奉行,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還能做到這些,其發(fā)心足夠讓人震撼和感動了。
六爺和兒子曉波在酒館里的一幕,是我唯一有那么一點點出神的地方,仿佛在泛濫的感性中空出一小塊理性的空間,想“為什么會這樣?”六爺在這場戲里流下過眼淚,那眼淚仿佛有無限寬度和長度,其中蘊含著多少感情,大概沒人敢數(shù)得清,因為可能數(shù)到第二個,就已經(jīng)淚流滿面、精疲力盡了。
這出戲讓我想到了王朔的《我是你爸爸》,有一點點類似,北京父親與兒子的對決。但我看《我是你爸爸》的時候,只是有些無奈和悲觀。但看《老炮兒》的時候卻覺得無比得難過。一個是父親,一個是兒子,兩人之間有著牢固如天地的牽系,那就是血緣和愛。但除此之外,兩人幾乎沒有任何共同點,年齡、時代、經(jīng)歷、身份、性格、愛好,包括未來,都交錯在不同的維度中。這種無論如何無法穿梭的隔閡讓人崩潰和絕望,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難過得一直落淚。我沒有任何代入感,我并沒有想到我與我的父親,也沒有想到其他人與他們的父親,我只看到熒幕上的曉波和六爺,看到他們毫無出路也無勝負的對決,看到他們勢必兩敗俱傷的戰(zhàn)爭,看到歲月和世事始終要在他們身上劃上一刀,又一刀。
六爺無比得孤獨,曉波無比得無助,兩人之間沒有通道,控訴和呼救只不過是剪不斷,理還亂。小小的酒館像是人間的一所牢籠。
六爺打過,罵過,氣過,忍過,哭過,他還是一個極具道義和氣節(jié)的英雄。電影全片有很多這樣的細節(jié),細節(jié)出現(xiàn)時,臺詞都很少甚至沒有臺詞。那些老一輩的英雄,他們絕不會用語言修飾和證明自己的所作所為。而時代的變化表現(xiàn)在,現(xiàn)代人喜歡用越來越大的聲音來宣揚他們所做的和將要做的,甚至有時聲音經(jīng)久不散,而內(nèi)核早已架空,很多東西虛弱了、萎靡了。這大概就是小飛(吳亦凡飾)對六爺所說的:“我一直以為那樣的人都活在書里,直到看到了您,我信了。”
最后一幕戲是六爺小野湖和小飛那隊的人決斗,這場戲有些艱難,客觀上、情感上、精神上都需要高度的克制和拿捏,這段對觀眾而言,也是仿佛小心著呼吸和腳步。臺詞依然很少,但你會被那里的空氣緊緊地震懾住。這場戲算是整部電影的高潮,因為它開始讓你不需要怎么理解和感受,就能被其中的畫面牽引和打動。那是一場漫長的戲,一點一點推進,耐心而尊敬地定格,定格在每一個人的眼睛上,汗水上,定格在整個布局上。這出戲是高手最后的敬禮,是英雄最后的謝幕,注定要讓每一個參加的和圍觀的人記住。
淚如雨下,也沒有什么特別。
《老炮兒》沒有提到任何宏偉而鄭重的詞,沒有英雄,沒有道義,沒有傳承,沒有精神。換句話說,沒有表現(xiàn),沒有教育,沒有致敬。但就是這樣一部“我以為那樣的人都活在書里的人”,如今仿佛本來就活在這部電影里。
這部電影,也讓我想到另外一部片子里的一句臺詞:“總有一些東西比生命重要。”
用在六爺身上無比貼切。
我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沒有語言,也會有這樣感動的力量。
這樣的觀后感看起來有些玄乎,那些被佛教精神感化的人,被打開的那一刻,洪濤般的情緒大概也是如此。
《老炮兒》一共134分鐘,片尾字幕升起的時候,我驚了一下,以為電影才過了20分鐘。我一直待到最后,影廳變得空空蕩蕩,算是對《老炮兒》的致敬。
出來時,把入口當(dāng)成出口,碰見工作人員在檢票,好心地問我:“需要找什么嗎?”我語無倫次地回答:“我剛出來,走錯了嗎?”大概因為紅著眼睛,工作人員明白了我的意思,最后說:“剛看完是吧,這邊也可以走。”我走到光明的地方,陽光燦爛,電影里剛剛發(fā)生地一切慢慢從我的衣服和頭發(fā)上消散。
有時候覺得自己作為觀眾,其實很無情,不管在影院里感動得多么無以復(fù)加,回到真實生活中,你還會慢慢忘記當(dāng)初發(fā)生的一切,忘記自己的感動,忘記自己被激勵的精神,回到現(xiàn)實的生活中,依然做一個弱小的、猶疑的、為了生活奔波而眼光狹隘庸俗的人。
就像是因為電影里的世界不是我們真正擁有的,現(xiàn)實生活才是需要我們對付的。所以再多感動和浪漫的電影都是過客,我們只能對自己擁有的生活癡情。
像六爺癡情于自己的道義與精神,曉波癡情于自己的年輕和世界,小飛癡情于自己的家世與命運,所有人,都只能癡情于自己擁有的東西。
但這依然,不會阻擋我們被那些沒有擁有的東西感動。比如最后所有人流下的眼淚。
觀電影老炮兒有感
一個普通中國人,除了階級和財富屬性之外,還剩下什么?《老炮兒》其實想談的是這個巨大的題目。《老炮兒》說,除了那些外在的屬性之外,一個人仍然可以尊重規(guī)矩和規(guī)則,執(zhí)著于義氣,體面和尊嚴(yán)。哪怕這些已經(jīng)看上陳腐而且老套,與二十一世紀(jì)的現(xiàn)實背景格格不入。
這是一個恰當(dāng)?shù)闹黝}嗎?要知道這個老炮兒不過是一個北京胡同里的混混兒。他年輕時的勇敢和俠義,除了活在老人的記憶中,每每成為喝酒時的談資話料,好像并沒有給他帶來任何經(jīng)濟上和政治上的好處。當(dāng)年打架時的文韜武略,也沒有轉(zhuǎn)換成商場或者官場上的特殊才能。人近六十,窘迫地開著一家雜貨小店,估計還是托了爹媽把他生在北京的福,與才能和經(jīng)驗無關(guān)。
真所謂“窘迫之處見尊嚴(yán)。”這里已經(jīng)開始接近海明威《老人與海》的寫法。只不過這個中國皇城根兒老炮兒,一來還沒有那么老,二來不是直接面對自然或者國家機器或者宿命,而是因為兒子的緣故準(zhǔn)備和一群半大小孩兒打架。真實坑爹呀!這個劇情安排不禁讓人唏噓。當(dāng)然硬要拿世界名著的立意對比一部中國商業(yè)電影,這個要求稍微高了一點。
從這個角度說,《老炮兒》沒有辦法成為一部偉大的電影,因為它對靈魂的拷問,關(guān)于自我沖突的人類之心,對于人格和人性的超越,沒有辦法像冰湖上的飛鳥一樣騰空而起,卻更像那只鴕鳥,終于從牢籠里逃脫,但仍然在北京充滿了霧霾和車輛的道路上被追逐。
單純從藝術(shù)角度,情節(jié)絕對是個敗筆。因為這個戲的主題就是要建立一個獨立于政治體制外的規(guī)則系統(tǒng)。安排這個情節(jié)徹底擊碎了這個規(guī)則系統(tǒng)。當(dāng)然,如果沒有這個情節(jié),估計該片也很難獲得審查通過。
但另外一個角度,不刻意搞笑,不拉一車人上路,不魔幻不穿越,認認真真講故事。這份誠意和努力,我們都看見了。點一個贊吧!
補記《老炮兒》
昨天在微信朋友圈貼了我的半吊子評論后,有朋友非常直接地問,如果由我來看,一個普通中國人,除了階級和財富屬性之外,還能有什么?
最基本的,天賦人權(quán)的一部分,他或她可以擁有才華,可以創(chuàng)業(yè)或者創(chuàng)造。哪怕這種創(chuàng)造,每每像帶著鐐銬在跳舞,但洪流般的歷史背景下,很多普通人獲得了白手起家,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才華,深程度接觸,影響和改變周圍經(jīng)濟和社會環(huán)境的'機遇和機會。這個部分,應(yīng)該算是改革開放,對普通人最大程度的解放吧!
就算退而求其次,普通人還可以在科學(xué),技術(shù),文學(xué),藝術(shù),甚至娛樂領(lǐng)域釋放自己的才能。這些領(lǐng)域里存在著無限可能性,那些至深至高之境界,同樣呼喚著真誠的勇氣和堅韌的意志,同樣蘊藏著巨大的體面和尊嚴(yán)。
關(guān)于老炮兒的悖論恰恰在于,以上這些在他身上完全沒有痕跡。他的勢力范圍,仍然僅僅是家門口的那條胡同。僅僅限于自己的兒子,就這后一點,作為管理對象的他可能還不見得同意。
當(dāng)然這些都是題外話。和電影本身已經(jīng)關(guān)系不大。記在這里,作為一點補充吧。
《老炮兒》電影觀后感
首先我要說,我真的愛死北京了。這種愛,來自于熟悉又陌生,我是一個東北人,每天聽相聲。對于北京話的土語大多數(shù)能了解其義,但是畢竟很小我就離開了東北,并且東北的生態(tài)文化與北京的差距一點也不小,我所喜愛的北京更多的來自于臆想。來自于老舍的《駱駝祥子》和《茶館》,來自于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來自于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來自于劉心武的《鐘鼓樓》。在中國,沒有任何另外一座城市能有這么的作品對它細細的描述,它的每一個細胞,每一處肌理,每一條血管,都驕傲的展現(xiàn)在世人的面前,正如倫敦或者巴黎。我喜歡這座城市,來自于想象,來自于描述,而一旦踏入到這座城市,則是一片陰郁灰暗的鋼筋森林,歷史的遺留更多的是一種不禮貌的迎合,改變遠比堅守輕而易舉。這座城市實在是承載了太多的符號,以至于任何的一種符號都似乎又無足輕重。08年奧運會并沒有過太久,遺址就和圓明園一樣歸于滄桑。而這座城市又在興致勃勃的準(zhǔn)備不久遠后的冬奧會了。
六爺與我一樣有著這樣的惆悵,但不同的是,他確實存在在這座城市,跟隨著時間在這座城市經(jīng)歷風(fēng)雨。曾經(jīng)叱咤風(fēng)云,建立過屬于自己的輝煌,卻僅僅因為城市的'變化被這座城市拋離。96年到16年,不過二十年而已,整座城市卻已經(jīng)蛻變了無數(shù)次,變得沒人可以完整的看清這座城市了,更不論一個胡同里的小市民了。美人遲暮,英雄暮年。盡管他不愿意聽到電視里說的“年過半百的老人”,卻不得不承認,他不認識這座城市了,不再認識如今的規(guī)矩。他的信念和原則,和這個時代格格不入。正如胡同慢慢都消失了,留下來的,不過是供人把玩的玩物罷了。
北京人天生有一種優(yōu)越感,這是因為這是皇城根,并且經(jīng)歷了短暫的非首都的時光后又成為了整個國家的中心。《鐘鼓樓》里有一段故事,兩個一起逃難到北平的兄弟,一個留在了北平,見證了北平變成了北京,一個響應(yīng)了國家號召了農(nóng)村。當(dāng)時要分別的時候定下了要結(jié)成娃娃親。當(dāng)兒女都長大后,了農(nóng)村那位的女兒來北京探親,輾轉(zhuǎn)反側(cè)來到北京大爺?shù)募遥M管北京這位也只是住在大雜院,修著自行車。但是對農(nóng)村的孩子來說沖擊足以巨大。她不明白為什么城里的人男的女的對著電視看足球有什么意思,蛋糕是填的卻要配上苦澀難咽的咖啡,電腦究竟是什么東西。娃娃親更是一個笑話罷了。
這是劉心武先生寫的1982年的故事,但是到了今天,這種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變得更大。當(dāng)兩個兄弟的第三代的時候,恐怕更是難以跨越的鴻溝。時代在很鮮明的在這座城市留下烙印,所幸的是,我們不僅僅目睹,親身經(jīng)歷,并且將之記錄保存,成為一個博物館里的標(biāo)本。試想一下,我們今天很難在想象漢朝時候長安城一座坊里面發(fā)生過的什么事,或是北宋年間東京汴梁一座瓦子里有什么樣的故事。并非在那個時代的國家首都里的市民沒有“胡同文化”,僅僅是因為時間讓曾經(jīng)泯滅。規(guī)矩,說到底是要讓人遵守,當(dāng)人都逝,規(guī)矩同樣不復(fù)存在。
但是六爺并不甘心,他很清楚的意識到這不是他們的時代了,卻還想努努力證明自己還成,還摟得住。沒有人會心甘情愿的退出歷史舞臺,雖然連宣武區(qū)都不復(fù)存在了。這其實不過是歷史的循環(huán):在六爺年輕的時候,規(guī)矩同樣是被他們打破的,特別是在那樣的特殊歷史時期,他們打破的力度遠超任何一個時代(雖然嚴(yán)格來說,六爺并不算真正的“老炮兒”這一族群,但是六爺可以算作是一種延續(xù))。而當(dāng)他們老的時候,小飛波兒這一代又在打破他們的規(guī)矩。
回歸是這部電影的一個重要的主題。規(guī)矩的回歸,親情的回歸,友情的回歸。但終究回歸變不成回。那個時代最后的背影,是六爺獨自一人奮力的向前奔。故事在此戛然而止是非常高明的技巧。讓回歸歸于偉大,然后束之高閣吧,畢竟這個社會,還是“洋火”這樣的人才回吃香。
回歸的主題同樣決定著觀影者的態(tài)度。電影里對于歷史和現(xiàn)實有著太多的隱喻,而這種隱喻,親身未經(jīng)歷過的人是很難意識到的。而不同年齡段對于這些隱喻的理解同樣會大相徑庭。前幾天和媳婦聊天還在說,現(xiàn)在和她玩得那幫都是95,96年的,他們知道香港回歸是怎么樣的嗎?而他們的世界我們又能理解多少?可悲或者可嘆的是,我們這代人才剛剛開始工作,已經(jīng)要盡力的擺脫后來人的追趕了。正如當(dāng)我真的到了鐘鼓樓,什剎海,銀錠橋,試圖隨著書里的描寫尋找曾經(jīng)的故跡時候,那一片早已經(jīng)成為外來旅客的重要景區(qū)和酒吧街了。
鏘鏘三人行里竇文濤一直在說,他是哭著看完這部電影的,一邊哭一邊說這電影有問題。整部電影有著太多扭巴的地方,但似乎每一個覺得不對勁的地方邏輯上卻又說的通。個人的猜想,一方面來源于自身經(jīng)歷或者固有模式的投射,以及顧及到電影審查原因和刪減情節(jié)的原因;另一方面更多的可能是導(dǎo)演的有意為之,畢竟這是導(dǎo)演管虎自己構(gòu)建的“規(guī)矩”,作為一個風(fēng)格分明的導(dǎo)演,管虎的另外兩部作品《斗牛》和《廚子戲子痞子》同樣有著同樣的問題,就是扭巴,結(jié)局你可以猜到,但是怎樣達到結(jié)局你卻總是覺得唐突。他的作品不太能用一個類型片進行概括,《斗牛》和《廚子戲子痞子》都可以算得上抗日神劇,但是和電視屏幕上的那些抗日神劇相比,又是完全不同的物種。就像臭豆腐和公共廁所,前者臭只是風(fēng)味,后者是真臭。
馮小剛演技是真好,一直是收著演,卻總讓人能感受到內(nèi)心的那種力量。如果他不是做一個導(dǎo)演,而是一個演員,同樣會是國內(nèi)的頂級演員。電影里面的老戲骨們的表演,足以讓這部電影當(dāng)作教科書。當(dāng)梁天在這部電影里一掃而過的時候,你能很明確的知道這部電影講的是北京,而不是別的城市,這就是一座城市給一個人留下的烙印。竇鵬的編曲恰到好處,你不得不驚嘆他們這一家子為什么都這么才華橫溢。電影足夠脫離現(xiàn)實,又足以回歸到現(xiàn)實,把故事說的沒毛病,至少邏輯上沒毛病。不管爭議如何,這部電影足以是2023年最優(yōu)秀的華語電影,特別是對比了太多的粗制濫造的電影以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