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期中測試題
第一學期期中考試七年級歷史試題
【第1句】:學習歷史要注意對歷史史實表述的準確性和嚴謹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下列關于元謀人的表述正確的是
A.現在一致認為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
B.現在一般認為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的最早的人類
C.現在一般認為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
D.現在一般認為元謀人是已知的最早的人類
【第2句】:小明假日隨父母一起外出旅游,在一處遠古人類遺址看到了一個遠古人的頭部復原像(如右圖),頭像還保留著一些猿類的特點,請你幫助他判斷這個頭部復原像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藍田人D.山頂洞人
【第3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據考古發現,使用磨制石器,種植粟的是
A.北京人B.山頂洞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
【第4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下列屬于這一“選賢與能”的制度是
A.世襲制B.任命制C.禪讓制D.選拔制
【第5句】:歌曲《龍的傳人》有一句歌詞“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龍的傳人”有著共同的人文始祖是①黃帝②蚩尤③炎帝④盤古
A.①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第6句】:嫦娥奔月的故事大約發生于夏朝。夏朝建立于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070年是
A.公元前21世紀前期B.公元前21世紀后期
C.公元21世紀前期D.公元21世紀后期
【第7句】:標志著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的是
A.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B.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
C.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夏朝
D.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
【第8句】:看到媽媽頸上的玉墜和爸爸杯中的酒,小亮便想起了商朝發達的手工業。右圖為“司母辛方鼎”,它反映了商朝發達的
A.冶鐵業B.竹木業C.制瓷業D.青銅業
【第9句】:“退避三舍”、“紙上談兵”等成語故事均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間發生的著名戰役。“諸侯國”最早產生于
A.西周時期B.戰國時期C.秦朝時期D.西漢時期
【第10句】:“烽火戲諸侯”說的是周幽王“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故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點燃報警的烽火臺,諸侯帶領兵馬聞警而至,諸侯這樣做是在履行哪項制度給他們規定的義務
A.世襲制B.奴隸制C.禪讓制D.分封制
【第11句】:“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反映了哪個時期的政治局面?
A.夏商B.西周C.春秋D.秦漢
【第12句】:說到“知心朋友”,“管鮑之交”堪稱歷史上的美談,正是由于鮑叔牙的竭力保舉和推薦,管仲才免于死罪和得以重用。春秋時期重用管仲為相的諸侯王是
A.齊桓公B.晉文公C.秦孝公D.楚莊王
【第13句】:歷史典故“臥薪嘗膽”曾被拍成電視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它反映的史實是
A.成湯滅夏B.武王伐紂C.諸侯爭霸D.商鞅變法
【第14句】:有一個國家,既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諸侯國,又在春秋時期稱過霸,還是戰國七雄之一。該國是
A.齊國B.秦國C.楚國D.晉國
【第15句】:“圍魏救趙”的歷史典故反映的是誰的軍事指揮才能?
A.孫臏B.孫武C.白起D.項羽
【第16句】: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在秦國確立了
A.禪讓制B.土地私有制C.王位世襲制D.郡縣制
【第17句】:據《史記》記載:商鞅在秦國輔助秦孝公十年間,貴族們都很怨恨他,最終導致商鞅被處于車裂之刑。這主要是因為商鞅變法
A.承認土地私有B.允許土地買賣
C.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D.規定按軍功授爵
【第18句】:毛澤東有詩云:“勸君少罵秦始皇……百代猶行秦法政。”秦朝的政治法律制度不包括
A.度量衡制度B.中央集權制度C.郡縣制度D.皇帝制度
【第19句】:在秦始皇采取的各項措施中,便于征收賦稅和貿易往來的是①郡縣制②統一文字③統一貨幣④統一度量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第20句】:右圖的秦代磚文為“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無)饑人,踐此萬歲”。其中“海內皆臣”所反映的歷史信息主要是
A.疆域遼闊,人口眾多B.國家一統,中央集權
C.法律嚴苛,覆蓋全國D.交通發達,經貿昌盛
【第21句】:“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北二秦川終屬楚。”這副對聯反映的兩個歷史典故分別發生于
A.秦朝初期西漢末年B.夏朝末年商代末期
C.春秋前期西漢初期D.春秋末年秦朝末年
【第22句】:仔細觀察右圖,可以判斷圖中的兩個人物是
A.劉邦和項羽B.陳勝和吳廣C.秦孝公和商鞅D.漢武帝和董仲舒
【第23句】:經典誦讀已成為當今中國人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經》中“贏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高祖興,漢業建”。句中涉及的歷史人物有
A.嬴政、陳勝、劉邦、項羽B.嬴政、胡亥、劉邦、劉徹
C.嬴政、胡亥、項羽、劉邦D.嬴政、胡亥、劉邦、劉徹
【第24句】:右圖中是某歷史短劇的.臺詞片段,從臺詞的對白中判斷出小華、小明他們正在排練
A.漢光武帝派使臣出使日本B.漢武帝北擊匈奴
C.甘英出使大秦D.張騫出使西域
【第25句】:古詩有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可是,西漢張騫不畏雄關險阻,為絲綢之路的開辟作出了重要貢獻。絲綢之路的正確路線是
A.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安息→大秦
B.長安→河西走廊→安息→今新疆境內→大秦
C.洛陽→安息→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大秦
D.洛陽→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安息→大秦
【第2句】: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26題10分,27題14分,28題14分,29題l2分,共50分。
【第26句】:閱讀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遺跡十分集中。灰燼堆積很厚,最厚處有6米。
材料二“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韓非子》
請回答:
(1)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時期?(2分)
(2)材料一證明了什么?它所證明的史實有什么意義?(4分)
(3)材料二反映了“上古之世”的人民生活發生了什么重大變化?從什么時代開始出現這種現象?(4分)
【第27句】:穿越時空隧道,我們來到了秦國,大改革家商鞅正在接受記者采訪……如果你現在就是商鞅,請你代為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14分)
(1)記者問:秦國要想富裕,怎樣才能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生產發展?(2分)
商鞅答:
(2)記者問:國家富了,那么怎樣才能提高秦國軍隊的戰斗力,實現強兵呢?(2分)
商鞅答:
(3)記者問:你打算怎樣幫助秦孝公加強對地方的統治呢?(2分)
商鞅答:
(4)采訪完畢后,有些記者認為商鞅變法成功了,有些記者認為商鞅變法失敗了。你同意哪種觀點?請說出理由。(8分)
【第28句】:閱讀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左傳》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材料二“秦王掃六合(掃六合:指統一中國),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李白《古風》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西周實行怎樣的政治制度?從材料一看,被分封做諸侯的主要什么人?(4分)
(2)西周實行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舉出受封者必須承擔的義務兩個。(4分)
(3)材料二中所說的“諸侯盡西來”發生在哪一年?秦朝統一全國后,對管理的地方不再推行西周的管理制度,而是實行什么制度?(4分)
(4)西周和秦朝在管理地方上所實行的制度雖然不同,但在當時都起到了鞏固統一的作用,從中你得到了怎樣的認識?(2分)
【第29句】:閱讀下列材料:(12分)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漢書董仲舒傳》
請回答:
(1)材料中的“孔子之術”是哪家學說?(2分)
(2)為了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在思想文化領域所采取的什么國策?這一國策的實行對于“孔子之術”造成什么影響?(4分)
(3)為了實現政治和經濟上的“大一統”,漢武帝還采取了哪些重要舉措?經濟措施起到什么作用?(6分)
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第1句】: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題號12345678910111213
答案CBDCBABDADCAC
題號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答案AABDACBDBCDA
【第2句】: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26題10分,27題14分,28題14分,29題l2分,共50分。
【第26句】:(1)原始社會(或者舊石器時代)(2分)(2)北京人能夠使用火,懂得保存火種。(2分)用火可以燒烤食物,北京人吃到熟的食物可以增進體質發展。(2分,也可回答:照明、御寒和驅趕野獸,提高了人類的生存本領和戰勝自然的能力。)(3)從使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2分)山頂洞人。(2分)
【第27句】:(1)重農抑商(2分,也可回答:凡是努力從事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作為獎勵。)(2)獎勵軍功(2分,也可回答具體內容。)(3)推行縣制(2分)(4)商鞅變法成功了。(2分)理由:商鞅變法使秦國的舊制度廢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2分)農業生產提高了,社會經濟得到發展;(2分)軍隊戰斗力的戰斗力大大增強,為秦以后兼并六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分)
【第28句】:(1)分封制。(2分)周天子的親屬、功臣。(2分)(2)目的是為了控制全國廣大地區,鞏固了西周的統治。(2分)義務:必須擁戴周王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見周王;參見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禮儀式;貢獻財寶和特產;服從周王調遣出征作戰等,(任意2點即可,2分)(3)公元前221年。(2分)郡縣制。(2分)(4)國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據實際情況,要不斷地進行創新。(本題為開放性題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第29句】:(1)儒家(2分)(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分)確立了儒學在思想文化領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2分)(3)在政治上頒布“推恩令”,徹底解決了王國問題。(2分)經濟上,漢武帝規定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2分)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財力支持。(2分)
七年級歷史期中調研測試題
【第1句】:公元6世紀80年代,中國在結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之后又一次走向統一。引領中國又一次走向統一的帝王是
A.秦始皇B.漢武帝C.隋文帝D.唐高祖
【第2句】:唐太宗李世民虛心納諫,厲行儉約,輕徭薄賦,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進一步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下列史實與他無關的是
A.以民為本,勤于政事B.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C.任用賢才,虛心納諫D.用酷吏打擊舊勢力
【第3句】: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下列說法與她相符的是
A.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B.重用人才,社會經濟文化繼續發展
C.打擊政敵,任用酷吏,唐朝歷史發生倒退
D.死后墓前立無字碑,意為無功也無過
【第4句】:唐朝的“開放”是全面的開放,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下列能說明唐朝選官制度開放的是
A.接待遣唐使B.統治者都善于納諫
C.實行科舉制D.長安是國際大都市
【第5句】:拉薩大昭寺前的唐蕃會盟碑,是我國古代漢藏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之一。當時在位的唐朝皇帝是
A.唐太宗B.武則天C.唐玄宗D.唐中宗
【第6句】:在中日交往史上,曾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右圖“遣唐使船”最能說明
A.日本開始接受唐朝冊封B.日本成為唐朝藩屬
C.日本造船技術高超D.唐朝文化遠播四海
【第7句】:下列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第8句】:《舌尖上的.中國》揭示了頗具魅力的民族美食文化。早在宋代,中華飲食文化己空前繁榮,那時人們的主要飲食習慣包括
①北方以面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②北方吃羊肉為主,南方以豬肉或魚為主
③飲茶之風盛行④歐美的飲食方式備受歡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第9句】: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讓我選擇,我愿意活在中國的宋朝。”他這樣說是因為宋朝
A.商品經濟發達B.可以逛夜市
C.宋代交通工具種類多D.景德鎮瓷器精美無比
【第10句】:從元朝開始,歷代中央政府都重視對地區的管轄。元朝和清朝管轄地方事務的機構或官員分別是
A.宣政院、伊犁將軍B.澎湖巡檢司、烏里雅蘇臺將軍
C.宣政院、駐藏大臣D.澎湖巡檢司、駐藏大臣
【第11句】:明太祖時,全國重大軍政事務都由他親自處理,忙得不可開交。這是因為
A.廢除了丞相B.廢除了行中書省C.廢除了三司D.廢除了錦衣衛
【第12句】:有學者指出,在中國政治傳統中,君權與相權的關系,是一部不斷摩擦不斷調整的歷史。在這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中,君權達到頂峰的標志是
A.隋朝設置三省六部B.元朝設立行省制度
C.明朝實行廠衛統治D.清朝設置軍機處
【第13句】:某班同學準備以“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為主題辦一期歷史板報。他們應該收集哪些歷史人物的資料
①岳飛②文天祥③鄭成功④戚繼光⑤康熙帝
A.①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③④D.②③④⑤
【第2句】: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24分。第14題6分,第15題6分,第16題12分)
14史實與推論:科學全面地解讀史料,可以得出正確的歷史推論。請對下面表格中的推論作出判斷,正確的打“√”,錯誤的打“×”。(每小題1分,共6分)
史實推論判斷
(1)“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資冶通鑒》唐太宗重視處理和改善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他被各族首領奉為“天可汗”。
(2)“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資冶通鑒》武則天主政期間,分析問題英明精準,處理事情堅決果斷,發現重用很多有才干之人。
(3)“茶坊每五更點燈,買賣衣服圖畫花環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大抵諸酒肆瓦市,不以風雨寒暑,白晝通夜。”——《東京夢華錄》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都市生活豐富,商業繁榮。
(4)“方朝廷在故都(北宋東京)時,實仰(依靠)東南財賦。”——《宋史》兩宋時期,南方地區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
(5)“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科舉制發展到明清之際己經逐漸走向消極衰落。
(6)“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鄭成功詩中“荷夷”指荷蘭侵略者,“十年始克”指1662年收復臺灣,“復先基”指把臺灣再次納入中央政府管轄之中。
【第15句】:情境分析:(6分)
(1)情境一:唐朝時考中進士被稱為“登龍門”。新科進士發榜之后在京城長安的曲江參加國宴,皇帝有時垂簾觀看,是為“曲江盛會”;宴后,新科進士還要登上大慈恩寺的大雁塔游玩,并乘興在塔壁上題名留念。
解析: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創立于(朝代),考中進士第一名稱為。
(2)情境二:生產工具的創新和改進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志。唐朝生產力空前發展,離不開生產工具的革新。
解析:根據圖片,這兩種勞動工具分別是、
(3)情境三:……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欄五十余座。內中蓮花棚、牡丹棚……瓦中多有貨藥、賣卦、喝故衣、探搏、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
解析:文字描述的是宋代發達;瓦子的功能是。
【第16句】:綜合探究:(12分)
中華文明亙古久遠,瑰麗多彩。且不說秦漢雄風、魏晉風度,單是大唐氣象就讓多少人蕩氣回腸、百轉千回。錦繡兩宋,大元一統,物華大明,康乾輝煌猶如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畫卷,溶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凝固成人類的精神家園。
【盛世大唐】
材料一隋唐時期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振奮的一段時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1)請寫出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名稱及鼎盛時期的統治者。(2分)
(2)繁榮富庶、天下太平的唐朝不僅有吸納世界文化精華的魄力,也有遠播中華文化的氣度與能力,試從唐朝的對外關系中各舉一例說明。(2分)
【錦繡兩宋】
材料二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陸路交通幾乎斷絕,海外交通空前發達,“海上絲綢之路在宋朝達到空前繁盛”。——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3)為經營宋代海上絲綢之路,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什么機構加以管理?(1分)南方的賦稅收入在國家財政中的比重也已經超過北方。這說明了什么經濟現象?(1分)
【大元一統】
材料三若元(元朝),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元史》
(4)元朝疆域空前遼闊,元的統一促進了民族大融合,舉兩例說明。(2分)
【物華大明】
材料四明初海上絲綢之路得以空前繁榮。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鄭和連續7次統率百艘巨艦,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過印度洋,達紅海,航程總計16萬海里,歷經東南亞、東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偉大的和平使者》
(5)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最遠到達哪里?(2分)
【落日輝煌】
材料五曾經評論說,康熙皇帝頭一個偉大貢獻是打下了今天我們國家所擁有的這塊領土,我們今天繼承的這大塊版圖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時牢固地確定了的。
(6)右圖《清時期全圖》中我國疆域南到哪里?今天,一些國家在南海興風作浪,妄圖將占有的島礁合法化。從維護國家統一角度出發,你有何感想?(2分)
2023七年級歷史期中調研測試題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題號12345678910111213
答案CDBCDDCAACDAD
【第14句】:史實與推論:(1)√(2)√(3)√(4)√(5)√(6)√
【第15句】:情境分析:(6分)
(1)隋朝;狀元(2分)
(2)曲轅犁;筒車(2分)
(3)商品經濟;娛樂場所(2分)
【第16句】:綜合探究:(12分)
(1)貞觀之治唐玄宗(2分)
(2)遣唐使、吉備真備,阿倍仲麻呂等人來到唐朝、唐與朝鮮的友好關系、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注意一來一往)(2分)
(3)市舶司(1分);經濟重心南移(1分)
(4)回族、新漢人的形成(2分)
(5)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聯系;紅海沿岸、非洲東海岸(2分)
(6)南海諸島(南海)(1分);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外來侵略;統一是國家富強的前提;
南海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容分割;維護統一,人人有責等(1分)
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下期中測試題帶答案
【第1句】:單項選擇題(請選擇你認為最佳的選項,每題2分,共40分)
【第1句】:“狼孩的故事”說明了………………………………………………………()
A、人對環境的改造作用B、人對環境的破壞作用
C、環境對人的塑造作用D、環境對人沒有影響
【第2句】:當與父母有不同看法時,恰當的做法是…………………………………()
A、無條件聽從父母B、固執己見
C、與父母爭吵D、平心靜氣地理論
【第3句】: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的關鍵時期是…………………………………………()
A、嬰幼兒階段B、中學階段C、成年階段D、老年階段
【第4句】:下列哪項,不是青春期健康自我意識的特征?…………………………()
A、自尊、自強、自立、自律B、能夠明辨是非
C、準備擔負社會責任D、一切以我為中心
【第5句】:魯賓孫依靠他自強、自立、和勇敢、樂觀的人格,在荒島上生存下來,這說明…………………………………………………………………………()
A、人從根本上能夠離開社會B、人從根本上離不開國家
C、人從根本上能夠離開健康的自我C、人從根本上離不開社會和健康的自我
【第6句】:面對班里品學兼優的同學,你應該…………………………………………()
A、妒忌、排斥B、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我行我素
C、欣賞他人,取長補短D、盲目崇拜
【第7句】:我們與長輩之間建立融洽的關系,需要…………………………………()
A、只需要我們對長輩的理解和關心
B、只需要長輩對我們的理解和關心
C、相互理解和關心
D、我們對長輩要言聽計從,長輩對我們要百依百順
【第8句】:關于“代溝”,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代溝”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獨立意識的增強,晚輩對長輩產生距離感和隔膜。
B、是由于兩代人生長于不同的文化環境,接受不同的教育等原因造成的。
C、增加相互之間的理解有助于消除代溝。
D、“代溝”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第9句】:21世紀的教育主題是讓青少年……………………………………………()
A、學會共處,學會關心,學會合作,學會共同生活
B、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勞動,學會生活
C、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D、學會理解和溝通
【第10句】:當一位弱智患者向你問路時,你認為合適的做法是…………………()
A、不理不睬B、嘲笑、譏諷
C、尊重對方,平等相待,耐心回答D、推脫不知道
【第11句】: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指………………………………………………………()
A、家庭B、幼兒園C、小學D、社區
【第12句】:青少年成長的最主要的場所是…………………………………………()
A、家庭B、學校C、社區D、虛擬社區
【第13句】:小明下列哪個角色是由社會規定的……………………………………()
A、中國人B、漢族C、兒子D、學生
【第14句】:當我們現在的學習狀況與自己美好的期望有較大差距時,你認為應該()
A、抱怨外部環境和客觀因素B、降低期望值
C、順其自然D、從現在做起,努力學習
【第15句】:國家為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專門制定了……………………………()
A、《憲法》B、《民法》C、《教育法》D、《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16句】:下列有關行使權利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在規則中行使權利B、完全自由地行使權利
C、個人權利的行使可以不受法律約束D、個人權利的行使不受道德的約束
【第17句】:下列有關自由與規則的敘述,正確的是……………………………………()
A、自由就是無政府狀態,沒有任何規則約束
B、既然要自由就不該有規則
C、自由要以規則為前提和保障
D、規則要以自由為前提和保障
【第18句】:下列關于個人發展與社會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我們的成長離不開社會鏡子的參照和評價
B.脫離了社會的人,就不是真正的人
C.社會的發展為個人的追求提供了機會
D.個人的發展不受社會環境的制約
【第19句】:專門研究法律,以專業的法律知道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人是…………()
A、律師B、警察C、公務員D、教師
【第20句】:作為一名未成年人,當你在路上看到有人搶劫的時候,你應該…………()
A、迅速逃走,以免惹禍B、協助被搶劫人與歹徒搏斗
C、與我無關,當作沒看見D、迅速報案,尋求有效援助
【第2句】:連線題(6分)
【第21句】:110火警
119匪警
120交通事故
122急救
12315市長熱線
12345消費投訴電話
【第3句】:填表題(10分)
【第22句】:列出你目前和將來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各2個),并試著說一說每個角色主要應該做好什么事情,然后填寫下表
我的社會角色
(1)目前:
我應該這樣做
(2)將來
我應該這樣做:
【第4句】:閱讀與思考(共12分)
【第23句】:材料一:十幾年前,浙江省溫州市曾以制造假冒偽劣產品而名聞天下,給當地經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而今,由于溫州的企業以信譽和質量為本,重塑企業形象,使溫州成為我國市場經濟與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被譽為“中國鞋都”、“中國服裝城”。
材料二:2001年,南京冠生園用陳餡做月餅,被媒體曝光后,冠生園月餅頓時無人問津,產品銷量直線下降,生產陷于停頓,最終走上申請破產的道路。
(1)上述兩則資料說明了什么?(從規則角度分析)(6分)
(2)假如你經營一家公司,公司推出的產品很受歡迎,但只有你知道產品在質量上有隱患,它可能在無形中損害用戶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你該怎么辦?請你舉出兩條措施。(6分)
【第5句】:探究園地(共32分)
【第24句】:請你對下面的幾種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12分)
現象一:張明的一位朋友來找張明,告訴他有個外班的同學欺負他,讓他幫助教訓那個人一下。張明答到:“沒問題,放學后哥們打他,替你出氣。”
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象二:休息日張明和媽媽上街買衣服。張明看上了一件衣服,媽媽不同意,說衣服樣子不三不四。媽媽給他選了一件,張明嫌土,雙方爭執不下,都很不愉快。
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象三:張明在學校里當勞動委員,勞動非常認真積極,但是一回到家里,張明就不愿意幫他父母做家務。
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象四:張明放學路過一個工地,看見水流不止,心想一定是水龍頭開著,就進去把水龍頭關了。
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5句】:某晚報登:一初中生因上網吧,家長干涉其上網就離家出走48天;一女孩瞞著家長與網友見面,結果落入騙子之手,在公安人員的協助下才得以返家。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有人質疑“網絡是天使還是魔鬼?”你對這個問題怎么看,請說一說你的理由。(8分)
【第26句】:做一做(12分)
(1)當你的朋友犯了錯誤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當你買到假冒偽劣商品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受到某種誤解,受到老師批評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你給他們慶賀過生日嗎?你是怎樣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參考答案
【第1句】:選擇題:
1C2D3B4D5C6C7C8D9A10C11A12B13D14D15D16A17C18D19A20D
【第2句】:【第21句】:(共4分,連對一個1分)
110火警
119匪警
120交通事故拯救
122急救
【第3句】:(共12分,填對一個角色1分,填對一個角色的`權利與義務得2分)
【第22句】:目前角色:學生,兒子(女兒)、哥哥、顧客、乘客、觀眾等。
將來的角色:爸爸(媽媽)、老板、教師、工程師、律師、工人、農民、官員等
我們應該這樣做:應表述自己享受哪些權力或應該履行哪些義務、承擔哪些責任
【第4句】:【第23句】:(共12分,每小題6分)
(1)生活離不開規則,規則能標明生活的規范,建立生活的秩序,提高生活的效率。商業活動也要遵守商業規則,規則具有強制性,不遵守規則,只會受到規則的懲罰。
(2)1可以收回已出售的產品2馬上告知用戶產品的缺陷3給予用戶以相應的賠償4馬上對產品進行技術改造。(答對二條即可得滿分)
【第5句】:
【第24句】:現象一:張明的作法是錯誤的(1分),張明應該按按照規則維護自己的權益.如向派出所報警或報告給家長或老師。(2分)
現象二:張明和媽媽都應該加強溝通和理解,而且要相互尊重與平等。
現象三:張明的作法是不對的.張明的表現說明了他的角色的不一致性.每個人應該借助社會的鏡子彌補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得到健康的成長。
現象四:張明的作法很正確。在生活中,每個人應該具備一定的社會意識,能夠承擔社會責任,它是我們健康成長的標志,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
【第25句】:(7分)答:對這個問題,我們要一分為二地去分析。網絡是現代高科技的成果,它的好處是信息量大,交流方便,且獨立性、娛樂性極強,但是它的弊端是:色情、、不良游戲充斥其中,且青少年自我保護能力差,缺乏自辨能力與自控力,易掉進網絡陷阱,最終形成人生悲劇。
【第26句】:(每小題2分)
(1)直截了當的指出他的錯誤,幫助他改正。
(2)向消費者協會申訴,或向政府有關部門舉報,或向大眾媒休反映。
(3)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可向老師解釋。要有寬容之心,勿雞肚心腸,郁悶不樂。
(4)略(可酌情給分)
歷史七年級上冊期中測試題
【第1句】: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題號12345678910111213
答案
題號141516171819202322232425
答案
【第1句】:火的使用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最早知道人工取火的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人
【第2句】:下面這些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是()。
A.一個北京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頭野獸
B.大家很高興,馬上鉆木取火燒烤捕到的野獸
C.并將吃剩下的野獸肉放入陶罐內,待明天食用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著一堆大火以驅趕野獸和照明
【第3句】:隨著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類學會了種植莊稼,開始了原始農耕生活。其中以水稻為主要種植作物的是()。
A.河姆渡原始居民B.半坡原始居民C.大汶口原始居民D.山頂洞人
【第4句】:下列現象出現的先后順序是()。
①使用骨針縫衣②使用天然火③種植水稻④制造色彩艷麗的彩陶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④③②①D.①③②④
【第5句】:我們說自己是“炎黃子孫”,是因為()。
A.中國人善于想象B.中華民族的團結友愛傳統
C.中華民族的銳意進取精神D.華夏族是由黃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第6句】:領導人們治理洪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是()。
A.炎帝B.黃帝C.舜D.禹
【第7句】:夏朝建立于約公元前2070年,這一年屬于()。
A.21世紀70年代B.公元前21世紀70年代
C.公元前20世紀70年代D.20世紀70年代
【第8句】:長篇小說《封神演義》中的故事傳說大約發生在()。
A.黃帝時B.夏朝時C.商末周初D.春秋戰國
【第9句】:河南殷墟遺址被列為2006年第三十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的審議項目。你認為殷墟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最主要是因為它向人們展現了哪個王朝的社會風貌()。
A.夏朝B.商朝C.西周D.東周
【第10句】:《荀子》中“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是對哪個朝代的什么制度的描述()。
A.堯舜時禪讓制B.夏朝的世襲制C.西周的分封制D.商朝的盤庚遷都
【第11句】:西周實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A.鏟除商的殘余勢力B.保衛鎬京
C.發展社會經濟D.鞏固統治
【第12句】:《論語》云:“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這則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事實()。
A.晉文公稱霸B.齊桓公稱霸C.勾踐稱霸D.楚莊王稱霸
【第13句】:戰國初期,分晉的三家是()。
A.齊、楚、燕B.韓、趙、魏C.趙、魏、秦D.燕、韓、趙
【第14句】:商鞅變法實行后的秦國,一個農民如果想獲得爵位,最好的辦法是()。
A.多生產糧食布帛B.去經商發財而得到政府的獎賞
C.去當兵在戰場上殺敵立功D.大力開墾荒地而得到政府的獎賞
【第15句】:在戰國后期的秦國,一個農民如果想免除勞役和免受懲罰,最好的辦法應該是()。
A.當兵立軍功B.不隱瞞犯法行為
C.合法經商致富D.大量生產糧食和布帛
【第16句】:商鞅變法措施中,對當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響的是()。
A.允許土地私有B.重農抑商C.實行“連坐法”D.推行縣制
【第17句】:今天漢字的淵源是()。
A、甲骨文B.金文C.大篆D.小篆
【第18句】:觀察下圖,你認為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是()。
ABCD
【第19句】:下列哪一項是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主要原因()。
A.私學的興盛B.諸侯國的兼并戰爭
C社會的急劇變革D.士人的解放
【第20句】:下列關于孔子思想主張的描述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仁”就是要愛人,理解體貼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禮”就是要求人們能夠約束自己,加強個人修養
C.主張以“德”教化人民,反對嚴酷的刑罰
D.主張實行“法治”,制定嚴酷的刑罰鎮壓人民的反抗
【第21句】: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學說或來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A.韓非B.孔子C.孟子D.老子
【第22句】:成都平原被稱為“天府之國”得益于水利工程()。
A.治理黃河B.興修靈渠C.大禹治水D.都江堰
【第23句】:最能代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已達到很高水平的是()。
A.編鐘B.銅鐘C.古箏D.笛子
【第24句】:某一法令于公元前15年2月1日頒布并開始執行,到公元30年1月31日廢止,這一制度一共實施了多少年?()
A、43年B.44年C.45年D.46年
【第25句】:下列事物出現的先后順序是()。
①青銅器②陶器③石器④鐵器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②①④D.②①④③
【第2句】:連線搭配(每個一分,共10分)
【第26句】:儒家無為而治【第27句】:問鼎中原春秋首霸
法家兼愛非攻臥薪嘗膽晉楚爭霸
道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尊王攘夷春秋戰國
墨家用“刑罰”統治百家爭鳴孔子
兵家以禮治國因材施教吳越爭霸
【第3句】:材料閱讀
【第28句】:閱讀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遺跡十分集中。灰燼堆積很厚,最厚處有6米。”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1)在材料一所述的險惡環境下,北京人只能過什么樣的生活?(2分)
(2)材料二證明了什么?它所證明的史實有什么意義?(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會生活的一個什么重大變化?從什么時代開始出現這種現象?(4分)
【第29句】: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
——《呂氏春秋》
(1)文中所提到的事跡是何人所做?(2分)
(2)他所采取的'方法是什么?(2分)
(3)他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2分)
(4)除了治水,大禹還有哪些重要事跡。(2分)
【第30句】:閱讀下列材料:10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論語》
請回答:(10分)
(1)桓公在春秋時期最先稱霸,請問他是哪一國的國君?(2分)
(2)桓公為什么能“霸諸侯,一匡天下”?(6分)
(3)什么事件表明了桓公成為中原霸主?(2分)
【第31句】:閱讀下列材料:(12分)
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各當時
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
武之王也,不循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
――《商君書·更法》
(1)文中的公孫鞅指的是誰?(1分)他在材料中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1分)他舉了哪些事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1分)
(2)公孫鞅在誰的支持下進行了變法?(1分)他變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5分)
(3)他的變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3分)
參考答案
【第1句】: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題號12345678910111213
答案CDAADDBCBCDBB
題號141516171819202322232425
答案CDDAACDADABC
【第2句】:連線搭配(每個一分,共10分)
【第26句】:儒家無為而治【第27句】:問鼎中原春秋首霸
法家兼愛非攻臥薪嘗膽晉楚爭霸
道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尊王攘夷春秋戰國
墨家用“刑罰”統治百家爭鳴孔子
兵家以禮治國因材施教吳越爭霸
【第3句】:材料閱讀
【第28句】:(1)群居生活。(2分)
(2)北京人已知道用火,用火可以燒烤食物、照明、御寒、驅趕野獸。火的使用,提高了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和腦的進化。(4分)
(3)從使用自然到人工取火。山頂洞人。(4分)
【第29句】:(1)大禹(2分)
(2)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結合的方法。(2分)
(3)三過家門而不入。(2分)
(4)大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在涂山接受其它部落的朝貢,劃九州,筑九鼎。(2分)
【第30句】:(1)齊國。(2分)
(2)任用管仲為相。(2分)發展經濟,改革內政。(2分)提出“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2分)
(3)葵丘會盟。(2分)
【第31句】:(1)商鞅。(1分)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主張變法)。(1分)
湯、武之王也,不循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1分)
(2)秦孝公;(1分)
措施:改革土地制度;重農抑商;獎勵軍功;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嚴明法令。(5分)
(3)影響: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通過改革,使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秦軍的戰斗力大大提高;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3分)
上一篇:王家衛臺詞和配樂集合8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