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大會總結1000
《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央電視臺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之后,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CCTV-10)自主研發的一檔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節目。看完之后,朋友們又有怎樣的感悟呢?
詩詞大會總結1000一
當晚的巔峰對決,是本季最強選手集結:獲兩次攻擂資格的張淼淼、獲第四期擂主之位的武亦姝、獲第五期擂主席位的李宜幸、獲得3次擂主席位的陳更。巧合的是,4名攻擂者全部為女性,她們和獲得4次擂主席位的守擂擂主彭敏,決戰冠軍寶座。
一開場,首先亮相的是身著紅衣的主持人董卿以及4位評委——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康震、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酈波和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按照慣例,評委老師每人朗誦一首古詩鼓勵參賽者。康震朗誦了毛澤東《清平樂·會昌》:“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成為詩詞愛好者,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蒙曼則選擇了杜秋娘的《金縷衣》,祝福參賽者們珍惜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簡短開場白后,比賽正式開始。第一個出場的是氣場強大、只愛漢服的張淼淼,她自信地喊出自己的決賽宣言“我為自己而戰”,一路旗開得勝,在回答第八道題時,未能答對詩句“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中與葡萄一起帶回來的舶來品是苜蓿,最終止步,獲得216分。
第二個上場的,是網上人氣選手、16歲高中生武亦姝。“不破樓蘭終不還”“五嶺逶迤騰細浪”一道道填詞題不負眾望。當屏幕出現第六道題,“哪位詩人當時不受關注,后世粉絲多”時,她稍加猶豫選擇了陶淵明,險勝。王立群隨即分析了原因,因陶淵明所處的時代崇尚華麗詩風,直到宋代美學境界提高了,人們才發現陶淵明的審美趣味比別人早半步,從此陶詩風靡后世。最終,在這一環節中,武亦姝答對所有題目,以317分擊敗張淼淼,暫時領先。
在隨后的比拼中,從小在新加坡長大的李宜幸止步于第二道題“共剪西窗燭”。第一季返場選手、北大工科博士生陳更,雖在第一道題中以“秋風生渭水”力克88位百人團選手,贏得整場比賽的最高分,但最終止步第七題,以11分之差惜敗武亦姝。
“飛花令”環節中,與武亦姝對決的是從本場百人團比賽中脫穎而出的河北大學老師兼圖書館閱讀推廣人王子龍。以“酒”為關鍵字,王子龍先吟“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武亦姝接上“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王子龍續吟“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武亦姝再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如此7個回合,王子龍最終敗在復誦“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惜敗。這也是十場“飛花令”環節的惜敗共因——一旦詩句重復,幾無翻盤可能。
最終,守擂者彭敏和攻擂者武亦姝爭奪擂主爭霸賽冠軍。作為大會最有詩意的環節,詩畫題最能考驗選手詩詞功底,在第一道沙畫題中,沙畫剛畫了一半,武亦姝就搶先答出“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贏得1分,隨后雙方你追我趕打成3比3平手,最終在第八道題中,武亦姝搶先答出“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詩句與洞庭湖無關,率先贏得5分,問鼎本季詩詞大會冠軍。
透過詩詞大會,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接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不應只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工程,更是群眾發自內心的渴求與呼喚,是隨著中國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出生于物質不再匱乏年代的90后和00后漸漸成長之后的必然向往。
詩詞大會總結1000二
似乎從剛掌握語言開始,我們就在讀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些大概是大多數人的啟蒙詩詞,那個時候的我們,也許并不明白自己所念誦之詩的意味,只覺得朗朗上口。我有時候也會想,我們為什么要品讀古詩文呢?在我看來,學詩固然重要,但它們最后不應該只成為我們年少時試卷上的分數。
“生命太短暫了,以至于我們只能選擇和那些偉大的書生活在一起”。列奧〃施特勞斯如此感嘆,好的詩句常被人形容如畫一般引人入勝,寥寥數字,既可表現“道是無晴卻有晴”的雨中美景,又可抒發“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煩憂,既可吟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的悲壯,又可流露“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的釋然。從詩中,我們不僅僅為了獲得知識,更為了一種感動。那些打動無數先人的墨跡,今天依然令人動容,我想,這就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所積聚的力量吧!
最近,在朋友的推薦下,觀看了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查閱相關資料后了解到這是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力求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
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古人的智慧,從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在認真觀看節目之后,有如下一些領會感悟。
首先,地位高。《中國詩詞大會》是在新春佳節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首播,如此高調推出這一節目,充分體現了央視對我國詩詞文化的高度重視。節目由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擔任主持,著名學者擔任點評嘉賓。央視此舉,對弘揚傳統文化、普及詩詞知識無疑是一件大好事,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次舞臺嘗試。
其次,形式新。《中國詩詞大會》在為數不多的詩詞類電視節目中匠心獨運,參賽選手下至7歲小女孩,上到花甲老翁,涵蓋了大學生、中學生、警察、教師、外國人等,各類詩詞達人集聚一堂,場面十分震撼,體現了一全民參與的宗旨。每位上臺選手與“百人團”同時聽題答題,最后以擊敗百人團的.人數為選手分數,從而選出擂主。這場形式上頗有創新意味的詩詞“比賽”活動,帶給了我們一場難得的詩詞視聽盛宴和國學享受。
再次,手段妙。《中國詩詞大會》做到了宏大主題微觀表達,抽象主題具象展示。它一方面運用舞美、動畫、音樂等視聽技術手段,對演播室進行360度意境營造,讓詩詞在演播室中“活”起來;另一方面精心設計嘉賓解讀環節,讓“冷”知識在“熱”背景中復活。
最后,選手強。參賽選手身份不盡相同,但依然是臥虎藏龍,人才輩出。最讓人吃驚的當屬第一位出場選手、
剛滿七歲的女孩李尚榮,一個二年級的小學生敢來面對百人團的挑戰!但李尚榮真的沒有讓人失望,她一路過關斬將,沉穩答題,落落大方、出口成章的氣勢一下就震住了所有人,就連康震老師都對她的詩詞儲備量贊嘆有加,面對這個小才女,我們這些碌碌無為的老觀眾如坐針氈,汗顏自愧。還有最讓人嘆服的,要數首期節目中來自四川的無臂小伙彭超了,首次亮相答題奪得擂主,被稱為“古詩詞學霸”。就是他,幼年失去雙臂,連續兩次參加高考,去年以603分的成績被四川大學法學院錄取,節目主持人董卿在聽了彭超的故事和他用腳參加高考取得高分后,給出了一個大大的贊:“你很棒,你站在這里,用一種樂觀和堅韌的態度面對你的人生,給了很多人鼓勵”。我想,“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大概就是在形容他們這樣的氣質吧。
這樣的一檔節目,也許不能助我立馬成為詩人,但它可以帶我體會最經典的中華詩詞風范。閑暇之余,若能陶冶心靈,豈不妙哉?
最后奉上電影《死亡詩社》里對詩的詮釋:“我們讀詩、寫詩不是因為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學,法律,工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啊。”
愿我的生活,常有詩相伴。
快評詩詞大會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普及了《詩經七月》中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火了一位16歲的詩詞學霸武亦姝,然后,恐怕《唐詩三百首》又會熱銷一時。看過比賽,馬上捧起詩集背詩去?馬上給家里的孩子列出一年背完《唐詩三百首》的硬指標?那么這檔眾口稱贊的文化節目與普通娛樂節目也別無二致,無非博了個觀眾驚奇和興頭上的幾天熱乎勁兒。詩詞之美,因人而美,《中國詩詞大會》展現出的大美是詩詞里千百年來積淀的人世情懷,更是百人團選手們對詩詞的那份赤誠之愛,在我看來,后者之大更勝前者。
賽場上奪冠的武亦姝,讓人很自然地找到這樣一個邏輯,少年學子憑的是巔峰時期的記憶力碾壓對手,否則,那些教學多年的語文老師,名校中文系博士生怎么都成了她的手下敗將。恐怕臺上那幾位侃侃而談的點評嘉賓同臺競技,也未必能有勝算。當然,記憶力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武亦姝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并非她的詩詞儲備量,而是對古詩詞的由衷喜愛,臺風呆萌。從沒有鏡頭拍到過武亦姝因為擊敗對手或說出冷僻佳句便意得志滿,每次點評嘉賓講述詩詞背景故事時,她都像個課堂里聽講的學生,探著腦袋眼神直愣地聽呆了,連連點頭,模樣格外有趣。
每逢有少年天才出世,人們最想知道的便是天才如何養成。武亦姝所在的上海復旦附中語文教研組長黃榮華認為,武亦姝只是個例,更多的與她個人愛好和積累有關。節目里還有一位13歲的侯尤雯,是從百人團進入挑戰賽環節的最小年齡選手。侯尤雯說,自己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因為對于古詩詞她是“自學成才”。奶奶在她1歲時教她認字,2歲多開始教她讀詩,小學五年級時,一本《唐詩三百首》幾乎滾瓜爛熟。侯尤雯的父母說,教育一定要遵循孩子的個人興趣,如果不是喜歡的,學什么心里都會有抵觸。武亦姝的老師黃榮華說,曾有學生兩年里找了他五六次,問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詩文,可不可以不背。也有家長質疑:為什么高考只占6分的`古詩文默寫,在復旦附中平常的測試中要占到二三十分,要學生花那么多時間去背?的確,說到實用,除了學生考卷里那幾分試題,古詩詞在當代已是無用之美,然而因其無用便讓人脫去了功利心,此時的吟誦與背,皆是真愛。
《中國詩詞大會》是以競賽形式展開,但意不在賽,而是找共鳴,激發興趣。總導演顏芳告訴記者,節目中的詩詞出處以中小學課本為主,一定不能讓生僻難住大家,要讓觀眾都能有一個共鳴,知道或者知道一點點,這樣可以跟隨,而不會失去樂趣,所以才在題目的形式上玩出很多花樣。顏芳經常跟出題老師說:“對不起,難為您了。”顯然,要找一些冷僻的詩句很容易,但把“白日依山盡”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出成好的題目來是相當難的。現在回頭去看,顏芳覺得這樣的堅持是對的,因為很多少年時代熟記的詩可能都會有些囫圇吞棗,而節目補足了這方面的功課。《最強大腦》火了,社會上各種記憶力培訓班一時風起,掌握了記憶術的方法用于背古詩詞,半年熟記《唐詩三百首》也不在話下。但《中國詩詞大會》并不是記憶能力的較量,這檔節目最想讓觀眾看到的是,百人團從孩童到喋喋老者,他們為什么熱愛古詩詞,而每個人因其經歷遭際不同,都有與眾不同的獨特理由,每個人為詩詞觸動的個人情懷也并不相同。
古人說,人無癖不可交,以其無深情也。《中國詩詞大會》最為可貴的是放大了一種毫無功利的深情,詩詞只是一個媒介,觀眾若能領略到,其實不需要花費一分錢,僅有一“癡癖”就足以給顛簸的人生帶來別樣的美好,這檔節目才算是盡意了。
觀《詩詞大會》有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詩詞大會》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觀《詩詞大會》有感1
最近在中央一臺熱播的《詩詞大會》讓我們一家人情有獨鐘,每到節目前夕我們一家人總會齊聚在一起,眼睛睜得大大的緊緊盯著電視等待節目開始。
節目開始了,我們一家人風格不同地坐在沙發上,我端著還沒吃完的飯,媽媽一邊拿著英語單詞、一邊看著《詩詞大會》,爸爸翹著二郎腿,外婆剝著橘子,外公戴著老花鏡、手拿一份報紙。
聽主持人出題了,“請在下面九個字中,找出一句五言絕句”話音未落,我便脫口而出:“渭城朝雨浥輕塵。”媽媽聽了,無奈地搖了搖頭說:“你啊,心太急,答案是天街小雨潤如酥。”說罷,答題者好像知道了有人必會跟我一樣作答,笑著說:“這題出得好,有些人一定一看題就會答渭城朝雨浥輕塵,可最后沒找到塵,時間就到了。多看看題吧,再作答。”這讓我羞愧地低下了頭,心想:“以后可再不能這樣了。”外公在一旁調侃道:“粗心鬼啊,百人團一共十個人打錯,再加上你,十一個。”
在百人團中,有一位老爺爺十分顯眼——瘦。他頭戴一頂褪色的舊軍帽,穿著過時的藍布衣,穿著過時的藍軍褲,還背著一個軍祿色的布包——布包上的字已經看不清了。仔細一看他的臉皺的跟核桃似的,手也滿是老繭。我心想:“這位老爺爺為什么回來參加這個大會啊?”老爺爺的這句話給了我答案和思考,他緩緩地開口,敘述著自己的故事:“我今年六十五歲了,在武漢和兒女們生活,沒有上過學,十四歲就出來打工了,上了四年學。我平時沒什么愛好,就是喜歡詩,這幾年我寫了一千多首詩,自己也不知道好不好,所以就在自己的自行車鋪支了一個小黑板,有人來給我的詩改一個字,我就給他買一瓶啤酒,酒也買了詩也越來越好了。”是啊,一位快七旬的老人,這么熱愛詩,讓我為之一震。趁現在多讀些詩吧,“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最質樸的話語,讓我們又打開了一扇“詩”門。
觀《詩詞大會》有感2
放假了,在電視上認真觀看了第五屆《中國詩詞大會》,感慨頗多。
【第1句】:一個五歲半的大眼小朋友也來挑戰中國詩詞大會,背誦了580多首詩詞,年齡最小的選手讓人印象深刻,證明有志不在年高。
【第2句】:背誦古詩詞只是參加詩詞大會的基本功,要背的熟,發音準確還要能默寫但是理解記憶才是上策,從比賽結果可以看出,許多小選手的失敗大多敗在理解性題目上,讀背和默寫是小選手的優勢,而理解記憶恰是小選手的軟肋。
【第3句】:參加中國詩詞大會,成敗不僅是最重要的培養,學習興趣才是關鍵。古詩詞本是我們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但我們中國人卻不好好學習,這是最大的悲哀,看他現在的孩子志大才疏者多,他們的語文成績及語文素養堪憂,對讀書沒有興趣,對寫作文更是應付了事,一寫文章不是下筆千言,而是先找手機上網搜。
【第4句】: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節目很精彩,形式新穎,內容吸引人,看了以后都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我會堅持把所有的已播節目認真看完,課下也會認真學習古詩詞,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會登上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
觀《詩詞大會》有感3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又是那熟悉的聲音——《中國詩詞大會》開始了!
這是第二季的第七期,我最喜歡其中的王軼隆選手。我拿出紙和筆,躍躍欲試,準備同步答題。第一題,是九宮格猜五言唐詩,我輕而易舉地答對了,第二題因為選手緊張,不小心答錯了。告別舞臺時,他發表了一篇感人的演講,百人團,三位評委老師,甚至連選手自己都哭了,因為他要回家照顧母親,所以含淚告別了自己熱愛的詩詞大會的舞臺,他真是一位大孝子,我們要向他學習!
接下來幾位選手答題很順利,進行著激烈的比賽,最后勝出的選手和百人團中答題最準確的彭敏選手,爭奪攻擂者資格。
最后彭敏勝出,我深感自己和彭敏差太多了,一個“人”字的飛花令,我才想出了七句,而彭敏卻腦洞大開,和對手“戰斗”了十六個回合,最后與百人團中的二十五名選手pk,以絕對優勢勝出,彭敏想出的詩句,我知道的還不到十句,彭敏不愧是《詩刊》雜志的編輯呀!
《中國詩詞大會》是一個很好的節目,它既能讓我們汲取博大精深的詩詞文化,又能讓我們結識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美德,將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我真喜歡這個節目!
觀《詩詞大會》有感4
“讀經典古詩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讀古詩文能陶冶我們的情操,能豐富我們的知識,我愛讀古詩文。寒假期間,我看了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對節目中那些膾炙人口的詩詞深深感到震撼。
從開學到現在,我又讀了不少經典詩文,比如《早發白帝城》、《贈汪倫》等,這些古詩不但讓我領略了經典古詩文的美妙,更教會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而我最喜歡的'還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反映了封建社會貧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讀了這首詩,我眼前仿佛出現了在烈日暴曬下的農民們,不怕勞累、不怕炎熱,流著滿頭大汗辛勤鋤草、耕地,汗珠兒一串串滴進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有誰知道這盤中的每一粒米飯,都飽含著農民的勞苦,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誦讀完這首詩,必定會對糧食的來之不易發出由衷的感慨。農民伯伯為了讓大家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自己在烈日當空的正午下田給禾苗除草,這是多么感人的舉動啊!
現在,我們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們都忘記了節約是這個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他們不知道節約、不懂得節約。我想大聲呼吁:讓我們大家都來愛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費糧食,那可是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換來的成果啊!
讓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從節約一粒米開始,從自己的身邊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來珍惜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
活在詩詞下1000字
窗外,蘭草淡淡的香氣,素凈清雅。婉轉的詞韻,就像清簡的日子,像午后一縷穿廊而過的風,亦如蘭草,淡淡地香。
喜歡讀簡約的詩詞,喜歡寫安靜的文字,喜歡字里行間撐起的那片耀眼的藍天。
喜歡將茶喝到無色、無味;喜歡將日子過得單薄、清新。喜歡帶著潔凈的心,在藍天下,邂逅每一闋詞、每一首詩,細品作者背后的心事。
天已微亮,月色尚寒,流過誰家青石板,檐角珠光續了又斷,恰滿成一盞。藍天下,有人無言獨上西樓,靜看了一夜的月如鉤。李煜,你本是多情才子,卻錯生帝王家。“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你的性情只可做一個風流詞客,在詩酒音律中逍遙度歲。你沒有氣吞河山的氣概,不能橫掃古今天下,不能馳騁萬里云天,所以才成就了宋太祖逐鹿中原、碧血黃沙的故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從你君臨天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落寞的結局,就有了“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的歸宿。
春雨淅淅瀝瀝,輕輕地,悄悄地,碎了江南顏。藍天下,那青磚黛瓦的江南水鄉,卻有這樣一個溫婉的女子,斜打一把油紙傘,立在雨中,潔白宛若寒露,翹首眺望遠方。四周芳草萋萋,耳畔杜鵑不住地啼鳴,夕陽余輝似水,卻仍掩蓋不住她的寂寞。想等的人終是沒有歸來,她只得轉身進屋,掩上木門的同時,低低地說一句:“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李重元,你究竟思念著什么呢?景致風華在你眼里,可否及得上佳人瞳中詩畫?或許,在你的期望里,應是一雙璧人在傘下說一生緣,在橋頭并肩,連紙傘,都碎在江南煙雨天的吧。春雨梨花,夏日荷花,秋月荻花,冬雪梅花,你用筆墨勾勒出四幅唯美的畫面,也傾滿了無盡相思。藍天下的花瓣雨,像夢似的,輕輕落在心頭,溫暖而潮濕。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藍天下的'那片土地上,恰逢陌上花開落英似錦之際,鮮衣怒馬、恣意張狂的少年眉宇飛揚,策馬馳騁間仰天長嘯。“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一直都很喜歡這首名不見經傳的小令《鷓鴣天》。朱敦儒,你自比清都山水郎,笑稱自己是“天教懶慢待疏狂”,幾度奉召不起,“自歌自酒自開懷,無拘無束無礙”,放浪形骸地活著,不在乎他人的冷言冷語,“金闋玉樓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人其實確實需要沖動和熱血,許不是轟轟烈烈的愛情,亦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但一定要在回想起來,可以有一個為之嘴角上揚的青春。一直以來奉行的座右銘便是汪曾祺先生一句話:人總要把全部精力調動起來,傾力一搏,想干將莫邪一樣,把自己煉進劍里,這,才叫活著。
多想歌詩三百,歌盡悲歡;多想,就這樣,沉醉在唐宋的夢里,在這片藍天下,研一碗朱砂,摹一幅字畫,時隔多年,再回首遙望,回手,折一枝櫻花。然后,掬一捧細沙,輕輕地埋住心中那片藍天下的唐宋佳話。
曾以為,好詞幾卷,清茶幾盞,便可看得藍天下那山花爛漫,層林盡染;便可路過江南,見書生睡在楊柳岸;便可路過洛陽,看小姐畫樓繡牡丹。
流年輾轉,藍天依舊。
窗外,蘭草依舊淡淡。
上一篇:知否人生哲理臺詞匯集1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