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一導入
1螳螂捕蟬這則寓言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勸說吳王不要攻打楚國。
2許多大臣都反對吳王攻打楚國,吳王很固執,也很生氣,他下達了一道命令,誰來讀一讀?齊讀。
3這是一道怎樣的命令?(死命令)什么是死命令?
4吳王下了這樣一道死命令,還有人敢去勸阻嗎?
5少年憑借什么去勸阻吳王?
二精讀
(一)【第9句】:11自然段
1誰來給我們讀讀課文的第7自然段,少年給吳王講述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什么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2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了這件挺有意思的事?(9和11)
3這三種動物之間有什么關系?請你自己畫一個示意圖。
4指名到黑板上,用卡片演示他們之間的關系。
5它們心中都在想什么?課文中哪一句話講了?(11段最后一句: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p>
6它們三個“眼前的利益”和“隱伏著的禍患”分別是什么?
選擇你喜歡的學習方式,自學、或者同桌討論共同學習9和11自然段,先讀一讀,再完成表格。
眼前的利益
隱伏著的禍患
螳螂
蟬
黃雀
7他們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
(1)如果你是蟬,你在想什么?(指導朗讀,把這種高興、自在讀出來)
(2)螳螂,找出描寫螳螂動作的詞語,從這幾個動詞中你體會到什么?(螳螂已經蓄勢待發,時刻準備好捕蟬)動作描寫,寫出心理和特點。我們在寫作中可以運用這樣的動作描寫去反映人物心理活動。
(3)黃雀又在想什么呢?
8小結蟬、螳螂、黃雀、都對眼前的利益志在必得,卻忽視了身后存在的危險。
9讀【第9句】:11自然段,用朗讀體現這一危急的時刻和緊張的氣氛。
10少年想要借這件挺有意思的事告訴吳王什么道理?
11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
(出示文案,齊讀)恍然大悟怎么理解?
12吳王明白了什么,用卡片擺一擺,揭示吳王明白的這個道理。
13這是一句多么有哲理的話,讀一讀,再讀一遍。其實我們用八個字就能概括這個深刻的道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14讀到這,你認為吳王是個怎樣的人?
(二)體會人物特點
1少年用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很輕松地勸說那位下了死命令的吳王,現在吳王知道這件挺有意思的事,有意思在哪了嗎?(吳王知道這件事其實就發生在他自己身上,只是他當局者迷,看不清楚而已)那這位講故事的人,究竟是位怎樣的少年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去體會吧。
2自讀3—11自然段,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少年的什么特點。
交流:有決心,有耐心: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聰明:選擇在花園里等候吳王并講述故事
有計謀:什么是計謀,在合適的環境下,用恰當的語言,提出正確的意見讓對對方接受,這就是計謀。
三總結
1聰明的少年用計謀,讓專橫固執的吳王明白了一個道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2學了課文之后,你有什么收獲?
(1)課文內容
(2)寫作手法
四練筆
1用上一連串動詞,寫出一種動物或者人物的特點或者心理活動。
蘇教版《螳螂捕蟬》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我覺得這一課講述的是一個簡單而又特殊的故事。之所以說它是個特殊的故事,是因為它是以一個大故事中套著小故事的形式出現。大故事是一位少年利用講故事的方法巧勸吳王,讓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件事,小故事就是少年給吳王講的那個《螳螂捕蟬》的故事。
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怎么處理這兩個故事之間的關系呢?我想,首先這兩個故事是相對獨立的。第【第1句】:小故事可以從大故事中脫離而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大故事也可以略寫小故事而不失其完整性。第【第2句】:小故事有其特定的寓意“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潛伏在身后的禍患”,大故事也有其特定的含義“直勸不如巧勸”。其次這兩個故事的`教學是相互關聯的,教學小故事是進一步教學大故事的前提條件,教學大故事是教學小故事的必然歸宿。由此,可以看出,小故事的教學是大故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又不能脫離大故事的教學單獨進行,必須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才行。
在教學中,我從小故事突破,通過這樣三個問題串起全課:【第1句】:蟬、螳螂、黃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隱伏的禍患是什么?吳國明白了什么?【第2句】:為什么大臣們都沒能勸住吳王,而這位少年卻做到了?少年的勸妙在哪?【第3句】:這是一個怎樣的少年?
六年級《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第1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第2句】:能聯系上下文說出“恍然大悟”的意思。
【第3句】: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
讓學生憑借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1句】:復習導入
【第1句】: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誰)利用的故事,勸阻吳王的事。
【第2句】:精讀課文
【第1句】:自由朗讀課文,試用自己的話敘述“螳螂捕蟬”的故事。(看誰能講得既生動又具體。)
【第2句】:同桌練說。
【第3句】:指名說故事,要求講得具體、生動。
【第4句】:討論:少年僅僅是為吳王講一個故事嗎?(不是)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第5句】: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①指名讀、分組讀。
②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出示表格,學生小組交流: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③指名交流。
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完全沒有顧到自己身后隱伏的禍患,他們可真大意??!人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那么作為旁觀者的你們,你想對它們說些什么?
【第6句】:吳王聽懂了嗎?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來的?
【第7句】:齊讀最后一節,體會并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
【第8句】:同學們,吳王的眼前利益是什么?身后隱伏的禍患是什么?
現在大家都知道吳王聽了少年的話,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吧?
【第9句】:其實,在這之前,大臣們已經苦口婆心地勸過吳王了,為什么吳王沒能聽從大臣的勸阻,而接受了少年的`勸說呢?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1)指名朗讀、齊讀。
(2)小組討論交流
(因為少年是智勸、巧勸;而大臣們是直勸、強勸)
(3)品讀課文體會從課文的哪些細節描寫讓你感受到少年的計謀巧妙。
【第10句】:學完課文,少年和吳王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少年:聰明、愛國;吳王:知錯就改)
【第11句】:分組分角色朗讀全文,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
【第12句】:指名分角色朗讀全文。
【第3句】:復述課文
【第4句】:總結課文
【第1句】:今天通過我們共同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還認識了一位有勇有謀,智勸吳王的少年,我想此時此刻同學們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說的話,老師就給你一個一吐為快的機會吧!
(多媒體出示練習)
我從吳王身上體會到了
我從少年身上體會到了
螳螂捕蟬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
少年智勸吳王這件事讓我想到了
【第2句】:我們學過的或者生活中還有哪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的事例。
【第5句】:布置作業
【第1句】: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周圍的人聽一聽。
【第2句】:課后,請同學們去讀一讀學習手冊上的《剖腹藏珠》這個成語故事,相信同學們從中也會受益匪淺。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蟬螳螂黃雀少年
楚國吳國諸侯國
上一篇:男生自我介紹臺詞聚集20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